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10篇

  《小王子领悟》是一本由周保松 / 区华欣 (插画)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一):小王子的力量

  在澳门的时候便已经翻过这本书了,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多是借助《小王子》来表达自己观点,于是觉得有些不值得话差不多一百块买下这本薄薄的小书,匆匆放下便走了。简而言之,这本书能无删减地在大陆出版真是太好了。

  我看过《小王子》很多次,最记忆深刻的是小王子对玫瑰的爱。一句“因为她是我的玫瑰”便足以让我潸然泪下年少的时候对爱懵懂无知。爱,远非像说那样简单,并非说只要对对方好就足够了,物质上的关心心灵上的关怀,以及,长久陪伴……爱是很复杂的一件事,驯服一个人,与他人建立关系,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爱,会受伤得很重很重,会让人奋不顾身……

  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在当下就明白意义所在,就好像,小王子不懂得如何去爱玫瑰,玫瑰也不懂得如何爱小王子。当时间流逝,千帆过尽,经历了多少人事变迁发现当初的自己做错了什么。小王子最后离玫瑰太远太远了,可是他真的很想念那朵独一无二玫瑰花,他只能选择舍弃沉重肉体,用灵魂再回到玫瑰身边。

  我有点分不清到底我是在写《小王子》的书评还是《小王子的领悟》的书评。但是这本小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关于《小王子》思索,关于成长,关于恋爱,关于孤独,关于死亡...这本书给我了我一个类似于“拥抱”的温暖感,一个人读的《小王子》是孤单的,周保松老师就是旁边陪伴阅读朋友,告诉我,遇到什么什么类似的事情,没必要难过,给了我一份底气与力量。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二):驯服的含义

  很谢谢周保松老师把对小王子的感悟写出来。让我在阅读小王子的过程中也观看了自己的成长。

  读书很大的乐趣就是观看自己的成长。

  我第一遍看小王子的时候,是高中,看完以后觉得莫名其妙完全不懂它为什么可以这么畅销。

  等到去年再次翻看的时候,竟然看的热泪盈眶。因为懂得。

  尤其是狐狸的驯服那段,给我深深震撼。所谓驯服就是建立关系。

  仿佛突然间懂得了想要建立一段关系的人,把自己置于多么脆弱位置。那是我之前不懂得欣赏保护东西

  再看周保松老师的小王子的感悟。他又把这个驯服的含义进一步的延伸。他说这本书是在回答一个重要人生议题:现代人如何面对孤独?小王子给出的答案是:建立驯服的关系。第一层意义就如许多人悟到的那样,是人与人建立驯服的关系,可以是一段爱情,或者其他的亲密关系。第二层的驯服是人与物的关系,驯服可以是驯服一段事业,一份热情。第三层的驯服,是人与自己的驯服,驯服自己和自己建立关系。

  从看不懂,到看懂一层,再到看懂三层,好像理解的那根线被这本书又抻了抻。

  我想小王子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完全看懂。

  期待未来日子里,能看懂更多层。

  . 周保松老师的文字,还是挺温暖的:)祝你阅读快乐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三):四问《小王子》

  先放个微信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d0RNHj8uIX0l66UEOF05g

一、缘起

  周保松的这本小书,已经在港出版多年。终于等到了大陆版,周保松在微博上说是完整版本的。这年头,删节仿佛成了噱头。《小王子》我读过,感觉是写给大人看的比较生硬的童话,周保松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学者,又能从中读出什么滋味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还曾与人分享过卡尔维诺的一篇《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其中对经典的首要定义就是——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也许是我之前的打开方式不对

二、背景

  周保松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政治哲学学者,推崇罗尔斯,比较注重自由以及分配正义。《小王子的领悟》其实是周保松读《小王子》的读后感。书的前面,刘瑜说:周保松是我认识同龄人中最像“一团火”的。这是很高的评价了,用周保松自己的话,他应该是驯服了自己。

三、四个问题

  (一)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玫瑰

  《小王子》有着典型的《千面英雄套路——出发、历险、返乡。

  周保松的问题是:既然小王子爱着他的玫瑰,那他为什么最初要离开玫瑰呢?

  是因为不够美吗?

  是因为厌倦吗?

  是因为玫瑰不爱小王子吗?

  都不是。

小王子要离开,是因为他和玫瑰虽然都爱对方,但却相处得很不好,以致彼此误解,互相折磨。对玫瑰来说,她很在乎小王子,很渴望得到小王子的爱护,但却不懂得如何表达,于是愈爱,便愈怕失去;愈怕失去,便愈容易在小王子面前自卑。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她唯有通过吹嘘来肯定自己……小王子毫无恋爱经验,无从明白玫瑰的心事结果“玫瑰随口说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小王子都信以为真,因此变得很不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他们的初恋。因为其初,所以情动于衷,所以全情投入,但却也因为其初,所以手足无措,所以茫然无助。小王子很爱玫瑰,玫瑰很爱小王子,但他们却不懂得如何维系这段感情。一段稳定的关系,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聆听,需要理解,更需要体谅和分担。……小王子后来有一段教人动容的忏悔:当时我什么都不懂!我应该根据她的行为,而不是她的言语来评断她。

  庶几就是刘若英《后来》所唱的:年少不经事,总让深爱的人受伤。总是在多年以后,才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是多年以后,玫瑰早已经消失在人海

  我理解,在最初的爱恋中,个体是第一次涉入一段亲密关系,第一次学着向另外一个个体开放自己,第一次渴望自己被家庭之外的另一个体认可。由于不知道对方会作何反应,因此只能按照自己的想象表演、去试探、甚至是去羁绊,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惹毛了对方,也挫败了自我。没有经验,所以不够自信,而两个自卑的人,是处不好的。

真实人生中,小王子这一去,恐怕多是没有回头路,因为即使重遇,由于两人别后走上极为不同道路,具有极不一样的人生,彼此的心恐怕难如当初那样相印。……这是遗憾吗?也许是,也许不是。要看我们有怎样的心境。天上的白云飘过山峦,云影虽不能久留,交会的美好却能长驻心间……

  最有意思的是,周保松为了解答上面的问题,为了找回感觉,重温了好些电影,例如《恋恋风尘》《情书》《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和《山楂树之恋》等。

  所以,一些朴实道理,不是听听就懂的。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与一个几十岁的过来人,唱的《后来》味道一样

  (二)商人能否贩卖朋友

  之前,迈克尔·桑德尔问过这样的问题:金钱不能买什么?

  有哪些体验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这些体验是暂时买不到,还是永远买不到?为什么?

  周保松列举了一些不应成为商品的东西:友谊、爱情、教育医疗,等等。他说:

举例说,即使你愿意用心去爱,但当社会根本不承认爱的意义,或干脆视爱为一种商品时,你的爱也将无处着落。在那一刻,你或会意识到,商品社会看似多元,背后却往往有着异常单一的“金钱霸权”。这里所谓的霸权,不是说别人有钱而你没钱,而是即使你有钱,你也很难再找到那些曾经存在的、未被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及其所承载的价值情感。如果你不愿屈服,你就必须在人群中承受异乡人一样的痛苦。孤独,是因为你所追求的价值以及你想过的生活,不能在市场中转化成“有价”之物,于是不得不在生活世界渐渐式微以致消失。你遂心无所寄。由此可见,钱能够买什么、不能够买什么,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更是结构性的制度问题。商品化并非某个领域个别现象,而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必然结果…………出路在哪里?就算有,我们是否愿意放弃商品化过程带来的自由、效率各种各样利益

  出路无非有两条:消灭商品经济或是超越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本质上说,是提升效率的一种方式,人类没有理由走回头路。只有商品主义走到了顶点,才可能出现新的路子。虽然经济学的两个基础资源有限”及“欲望无限”坚若磐石,我倒是比较看好这样一种可能性——随着某种意义上“共同富裕”的实现,人们将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进一步找到前进的方向,而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有一些价值会失落(比如友情),而另外一些价值会凸显(比如个人的自由)。

  置身于商品经济的洪流之中,我能理解周保松的担忧,也体会到了商品经济对社会关系改造,但我更乐观一些。“欲望无限”的人类终究不会在“钱”这棵树上吊死的,毕竟,随着钱的数量增加,其边际效益也会递减。换句话说,钱能买到的东西,不足以填满人的贪婪,所以不用担心所有人都变得唯利是图

  金钱能不能买到朋友?这个问题问得不好,隐含了互斥的意味

  是不是应当这样问:如果人人都有钱,那么朋友会不会更纯粹些?

  (三)理解何以可能

  理解与阅历有关

  有一些事在自己身上发生了,自己感受到了,那么当别人遇到同样的事时,自己就能回想起自身的体验,就能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别人的感受。这种一手阅历最能提升人的理解力,但生命短暂,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事情。

  于是,二手阅历就出场了——书籍、电影、口耳相传的故事,叠加而成“复式人生”,让我们的生命宽度得以拓展。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二手阅历是没那么刻骨铭心的。

  但仍有一种尴尬无可避免——夏虫不可语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经验是我们不曾有过,甚至永远也不会有的,因此必然限制我们对那些正身在其中的人的理解……这些限制,往往会导致偏见和歧视,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人和事,总是惯于视为异类,或者干脆无视其存在。……一个人的死亡,在终极意义上,是最孤独的事件,没有人可替代,没有人可陪伴,只能自己一个人面对。于是,在最最需要别人理解的时候,我们却最难得到别人的理解。那怎么办呢?也许,在这些时候,我们要学会接受人的限制,不必强求跨越那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当一切无可言说,我们要学会沉默

  我想说,没办法真正地感同身受,才是动物的进化优势。《黑镜》第四季第六集,说有个人通过黑科技,可以体验到别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死亡。结果,玩脱了。

  (四)驯服是什么

  驯服(tame)是《小王子》的关键词,书里的定义是,建立关联(establish ties)。

  而我理解的“驯服”,就是一个主体向某个人或物或事倾注心力。

  “他她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对其有投入。而这种投入,极有可能是单向的,不求回报的。或者说,回报就在投入的瞬间已然产生。对不同人/事/物的投入,回报就是使个体差异化,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品质的人。

  驯服更多的是向内的一种努力,有外部的回应固然好,没有也不打紧。比如向子女投入心力,才能成就父母——父母抚养子女的回报就是获得了为人父母的体验。

  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驯服”关系,仿佛生命中一个一个的锚,定义着人这一生的航线。驯服就是执迷,就是用心地生活,就是对自己负起责任

  周保松说,有一些东西是不值得“驯服”的,比如权力、金钱和虚荣,这些只会使人活在孤独的、非本真的和异化的状态,而不会教人活得幸福快乐。

这里所说的驯服的对象,可以是你的爱人,也可以是你的朋友、你的志业、你的家园,甚至是你自己。我们在这些生命的联结中,肯定自己的存在。我甚至觉得,驯服,从根本处言,是一种存活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不计算虚伪不委曲,一言以蔽之,一点也不“大人”,而是一种力求回到事物本真状态的努力:在爱中见爱,在友谊中见友谊,在志业中见志业。

四、其他

  赶紧回去再读一读《小王子》,然后,用心生活。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四):筆記

  前言

  在寫作過程中,我見到自己還在乎:在乎能否好好理解玫瑰、狐狸和小王子,在乎文字可否愈寫愈明澈,在乎自己是否還有童心,在乎這個世界該否變得更加公平公正

  我心裡明白如果我不在乎,我寫不出這些文字,所以,這本小書是帶著我的在乎來到這個世界。而在接下來的書旅中,如果它也能讓讀者感受到這份在乎,並由此生出對好好活著的嚮往,我會十分歡喜。

  我也知道,一如愛,人愈在乎,便愈容易受傷,許多人明白這個道理,於是為了不受傷,寧願不在乎。因為不在乎,所有事情遂無可無不可,遂變得輕飄飄無重量

  問題是,什麼都不在乎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麼?不在乎人的存在,不在乎生的尊嚴,不在乎社會是否公正,不在乎愛,這樣的生活還剩下什麼?在乎,是善待自己、關心世界的起點。

  第一章

  故事真的就此完結了麼?一個一個年輕的心靈在這個“去夢化”的過程中,會不會承受許多看不見、說不出的傷痛?又會不會失去一些珍貴之物?

  會的。小孩會失去童真,失去想象力,失去好奇心,失去對事物那份最親近最溫柔最善良的感悟和熱愛,甚至失去快樂。

  所以,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圣埃克蘇佩里失去了成為偉大畫家的機會,而在於他從此失去發夢追夢的心。他是直到沙漠遇到小王子,才從小王子身上巡迴久已失去的童年的那個自己。

  第二章

  遊戲中的佼佼者,由於很少出現“認同”危機,也就不會察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什麼,遊戲中的失敗者,由於甚少能夠跳出遊戲之外去反思規則本身的合理性,於是往往鐘乳自卑自憐自怨,并習慣性地將一切不幸歸咎于自己。

  我們遂見到,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都被深深鎖在主流社會界定的“社會認可網絡”,並在其中浮浮沉沉。也許只有那些深刻感受到與這個認可網絡格格不入的人,才會實實在在體會到不自由。

  這種不自由,不是外力對你行為的直接干預,而是社會大環境對你構成的無形約束。這些約束,會限制我們生命的地平線,窒礙我們對生活可能性的想象,還會阻擋我們個性的自由發展。

  這是人的存在根本的兩難。你一旦活在社會,就得受社會化所限;你的自由意志愈強,往往便愈痛苦。

  第四章

  这里解释得很清楚,小王子如此痛苦,因为他的整个自我肯定(self- recognition)的基础,在他与五千朵玫瑰照面的刹那,遭到彻底粉碎。人生在世,不仅需要面包,还需要一些东西来肯定自己活着的意义。小王子靠什么来肯定自己呢?不是权力,也不是财富,而是靠拥有全宇宙独一无二的美丽的玫瑰。对,是独一无二的美丽。这里的要点,既在美丽,更在独一无二(uniqueness)。美丽当然重要,但世间美丽的东西多的是,最难得的是独一无二的美丽。

  第五章

  我们知道,一段关系开始的起点,最关键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能否相配,因为驯服里面既要有自己的自主,也必须尊重对方的自主。这种双重自主性,加上生命的偶然性,使得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时空的某一点能够恰好相遇然后彼此驯服的几率,变得极小。缘分之难,即在此处。

  玫瑰们终要明白,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管一个人付出多大的努力,也永远没法保证最后一定能有好的结果。

  那就是拓宽我们对“驯服”这个概念的想象。例如玫瑰可以说,尽管我们需要通过驯服来找到活着的意义,但却不必将建立联系的对象局限在“小王子身上,而可以是一些值得投入和献身的活动,例如个人的事业、信仰、艺术追求或社会理想。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不见得。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当发觉在我们身边,除了家庭、事业和爱情,许多人也会倾注大量时间和心力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甚至视之为毕生的志业,例如动物权益、环境保护、绿色生活、转型正义、性别平等和工人福祉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认为这些是可有可无的随意选择,而是能够提出理由来做出合理证成(justification)的重要目标。当这些目标成为他们真心认同的志业时,也就意味着目标背后承载的价值,已走进他们的生命,并与他们建立起难以分割的联系,并在最深的意义上,成为界定自我和安顿生命的基础。与此同时,这种内在的联系也会产生相应的责任,促使当事人好好守护和实现这些价值。

  就此而言,如果我们跟从狐狸的教导,这种对志业的追求,也是生命的一种驯服,虽然在这里,驯服的对象不再是某个特定的人。

  有了这个领悟,玫瑰们就不必每天待在花园被动地等待她们生命中的小王子,而可以主动地去发掘自己的志趣,寻找值得委身的志业,并大声地告诉小王子—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

  我们因此要留意,驯服自我、驯服他人及驯服志业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或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可以是相互补足和相互支持。我们甚至可以说,人只有先学会好好驯服自己,才能好好驯服他人和生命中的志业。

  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所有关系的主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爱自己,让自己活得健康、正直和有爱,我们也就很难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起好的关系。

  第六章

  那么,狐狸到底想对小王子说什么?

  我想,狐狸是在说:“我的小王子啊,我们不是无所得,所得就是我们彼此驯服过。你知道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毫无用处,我对麦田颜色更是一向没有感觉,但这一切都因你的到来而改变。你走后,每当风吹麦田,麦穗起舞,麦子的颜色就会提醒我,曾经有个金黄色头发的王子,走进我的生命,和我有过美好的相遇,成为我此生无可替代的唯一。这就够了。”

  狐狸继续说:“当然,人总是可以选择不去爱。但没有爱的人生,何足以言美好?!是的,你的永别,会令我受伤。但既然伤害内在于爱,我们就要学会好好接受它。在世间,没有认真去爱却又不要受伤这回事。没有伤的爱,不是最好的爱,甚至不是真正的爱。”

  嗯,就这样。狐狸如是说。

  第九章

  这些说法聪明之处,是将本来明明是特定社会加诸人的特定的性别想象,说成是人的普遍本质,因此具有某种不证自明的权威。如果你不服从,就是错的,就该受到四面八方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你的家人、朋友、公司、媒体和无处不在的世俗眼光。

  因此,如果玫瑰接受了那种生为女人便应如此的定型,并认定自己一生就该做个弱者,那么在小王子离开以后,她很可能就只能终日以泪洗脸,又或每天对着落日无望地等,并说服自己这是她身为女子唯一可做之事。

  第十四章

  由此可见,如果感同身受的前提,是两个人必须有着一模一样的个性和共同经历,那么这将是极为困难的事。

  这是否意味着,感同身受注定永不可能?不一定,因为人还有丰富的想象力。飞机师虽然没爱过玫瑰,但他也曾初恋过,因此知道全心全意爱个人是什么滋味,明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怎样一种心情。因此,当他听完小王子的倾诉,他遂能以他的生命经历代入小王子的处境,并明白玫瑰为何对小王子如此重要。我们平时所说的同理心,说的正是这种通过想象力来达成的对他者的理解。

  这确是一个好方法,但要行得通,需要一个前提我们必须先要有那种容许我们加以代入的经验。

  换言之,只有我们爱过,才能想象小王子和玫瑰的爱情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爱过,对于爱情一点概念也没有,那么无论他如何努力,恐怕也很难真正理解小王子对玫瑰的感情

  我们由此也能明白,为什么同一本《小王子》,不同人会读出不同的东西。有的人很易就有共鸣,甚至读再读,因为他们在故事里面见到了自己。有的人却完全无感,一点也不理解小王子到底在搞什么。

  事实上,小王子一直在那里,我们能否理解他,能否接近他,要看我们自己有多少知性和情感上的准备,也要看我们的心有多柔软。

  承认人的限制,不是说我们什么也不做,更不是说我们对那些难以理解的人和事,采取漠然甚至歧视的态度。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人的有限,以及意识到每个个体都各有独特且同样值得尊重的生命,我们更要对那些我们在乎但却未必能好好理解的人,给予更多的体谅和关怀。

  难以理解,却要尊重甚至关心,是很困难的事,是需要学习的事。

  第十五章

  归零,是个什么概念?

  用英文讲,就是你本来是 something,现在变成nothing。你本来是世界的一分子,本来好好存活在某个地方,本来忙着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本来正和某些人亲密交往,突然间,这一切都不再存在。

  世界热闹依旧,你却不在其中。

  归零,意味着你从世界彻底退场。

  人世间所有事物的对照,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及得上生死之别。一边是存在,另一边是虚空;一边是白日,另一边是黑夜;一边是意识,另一边是寂灭;一边是同在,另一边是孤独;一边是所有美好之可能的必要前提,另一边是所有美好之不再的必然结果。

  对照如此巨大,但从这一边跨到另一边,却又如此容易。

  附錄

  一本书伟不伟大,和一本书能否在某个阶段进入你的世界并因而点亮你的人生,往往是两回事,而后者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我的这点读书体会,和我的少年读书时光有关。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五):生如一团光和热

  周保松的《走进生命的学问》陪我走过高三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新书出版,加之《小王子》永远是我心中的Bible,自然早早就下单来看。诚如刘瑜所言,“周保松是我认识的同龄人中最像‘一团火’的。”在一个文化青年热衷于炫耀自己的幽暗和颓废的时代,这种无拘无束的光与热格外醒目。

  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在理想主义罕见如金牛的日子里少有人敢直面这个问题。人生无非三种出路,一来无法接受进而自杀,二来麻木拒绝,跳进享乐主义的池子里闭目,三来清醒地痛苦,面对荒谬的人生。周保松讲,所谓成长往往是个“去童真”的过程,当童真去尽,一切都回不去了,大人才会在儿童天真的眼里,看见童年的自己。去童真的这个过程中,有人悲观绝望,吞枪或跳楼自尽,有人和世俗妥协,签订沉沦之约,有人平庸碌碌无为,失落成无聊的大人。他也发问,除了缅怀和感慨,曾经沧海的人,还可以永怀童心地活着吗?

  我猜或许可以吧——如果能够不把童真当幼稚,不把麻木当看透,不把顾虑当成熟,不把妥协当领域。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倍受限制,一己的无力感挥之不去,颓圮和堕落须时时提防,然而在这个喧嚣、玄学与世故的年代里,爱和责任永恒。承认个体的微笑,但也请守护和尊重每一个生活的独一无二。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小王子的领悟》读后感(六):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读完《小王子的领悟》,闪过脑海的第一个念头是《后会无期》的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记得当时被印成了宣传海报,招摇在各大公交站台,这句略文艺腔的话尤为惹眼,令人过目难忘。

  《小王子的领悟》从圣埃克苏佩里的经典名作《小王子》的故事铺开来谈,从小王子与玫瑰、狐狸的感情和四处游历的过程,通过文本细读、发散思考,周保松谈人应该如何自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联等等问题。正如书中自序所言“既有文本解读,也有哲学反思和道德论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笔记,因为其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有我已经悟到的领悟,有我渐渐明白却还无法准确描述其全貌的思想,更有很多超越我鲜有智识和眼界的大智慧。

  读书这件事,即是一个“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发现未知”的过程。随着进展逐渐深入,愈发感受到万事万物的局限性与宿命感。《小王子》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故事,周保松却从中读出了小王子、玫瑰与狐狸身上相互交织的伤痛与困惑。

  对照现实生活,人生的许多领悟正是在伤痛、挫败的切肤体验之后,才能真正有所得。无论是惊涛骇浪般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波澜不惊的平凡众生,皆因反复挫折后一次次爬起来继续前行,才有了时至今日的延续。若一直保持着局外人的观看姿态,得来的也多是缺乏代入感的真空理论。这就是人类的宿命——不经历切身的痛苦,就无法领悟到真谛。这或许就是人类于自身的局限所在,身不由己地“听天命”。

  既然由不得自己是否乐意,人都要体验伤心痛苦的感觉,为什么还有必要书写或阅读像《小王子的领悟》这样的书呢?

  也许人生不能完完全全地听凭自由意志,但我们所能自主掌控的事物,起始点都是自我本身。如果不去努力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后,学习如何使人生更近趋进于真善美,那么自身以外的万事万物也随之丧失了探讨其价值与可能性的根基。因为正是《小王子领悟》这样的书,照亮着我们看似枯燥而荒凉的人生。

  从经验中提炼和领悟大大小小的道理,不仅是关乎于过好这一生,更重要的是——好好地过这一生。大到国家政体,小到人生格局,恰恰是因为理想主义的至高、至善与至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地不懈追求。人们常在感慨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西方的月亮比东方圆,或是别人家的孩子更乖顺,别人的人生看起来更光明……历尽千帆,别忘了回归到自我的原点,观看之余要投入自觉的省察以及持之以恒的行动力。生活中不缺少指导我们过好一生的道理,而让它们从白纸黑字转化成具有生命力的珍贵财富,不如从记录日常生活,收获独属于自己的领悟开始做起。

  掩卷良久,深感知行合一才是想要过好这一生的唯一路径。半途而废者,最终都逃不过隔岸遥看美好景色却触不可及的宿命。

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