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3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的读后感10篇

  《把碎片时间用起来》是一本由野口悠纪雄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一):珍惜自己的时间,尊重他人的时间

  关于时间管理方面书籍,我只看过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和张永锡、李瑞文老师的《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见读书笔记的豆瓣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794967/&dt_dapp=1)。这两本书都匠心独运,观点独到,且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它们在我心中,俨然已成为经典著作,常看常新。

  拿到这本日本作者野口悠纪雄的《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我原以为会和市场上的畅销书一样,强调的无非是两点——早起及先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最紧急的事。

  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关于时间管理方法的第三次惊喜——不按常理出牌,设身处地以实际失败经历总结经验

  作者和我一样,按照畅销书的方法,早起工作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根本不能持之以恒,工作效率也随着早起状态的下降而并未提升。从作者的经历中,我立即就找到了共鸣,因为我无论起得多早,都无法静下心好好工作,或是做需要大脑飞速运转的事情。每次早起,我最多在床上做几十个仰卧起坐,或者是压压腿,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跑十来分钟。如果要我聚精会神地去工作、去阅读我会感觉大脑缺氧,无论如何都无法集中精力。作者和我一样,也是在晚上工作效率最高

  作者提议,要做好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出发点和正确的方向。凯恩斯说:“从长远看,我们都会死。人生不够长的,人类本性需要快速的成果”。虽然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赞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但他的这句话却深得我心,因为他揭露了人性本质——追求快速的成果,这可称之为效率学说。为了追求快速的成果,时间管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作者将时间管理的要素分为如下三个:计划安排、节约时间和增加时间。

  *如何“看”时间

  我们应做到的最基础的一点是要学会看时间,即准确把握时间安排。这包括两样关键点:我们所拥有的剩余时间,和我们应做的事。正如在考试中,机械表所显示的指针所指向的时间,与考试结束时的时间的那段差额,就是我们所拥有的剩余的考试时间;眼前的试题,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可是,现在是12月25日,如果我们明年3月有一场重要的考试,那还有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的时间,该如何准备把握它,才能不虚度光阴,不临时抱佛脚呢?作者在此提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日程一览表,具体做法如下:买一本左页是一周计划表,右页是空白记录栏的手账,一页页地拆散,再横向粘贴在一张硬壳的大纸上,列八张,即八周,差不多就是两个月了。那从现在开始,到明年3月的复习剩余时间,就在这张大纸上一览无余了。

  我现在正想减肥,正对减肥的开展一筹莫展,作者无心的一句话“减肥时,用折线图表示体重推移,就能不可思议地坚持努力”,一语点醒了我。我决心定期称体重,用折线图来记录,因为这样可以用眼睛看到时间推移的实用性,给我减肥的动力信心

  除了日程一览表之外,TO-DO板也是个将待办事项一览无余的好方法:将一件件工作写到不同便利贴上,把一张大厚纸折好几折作为一个板,把便利贴贴在板上,按类别纵向贴,重要程度高的越往上贴。

  第三个方法,是用废纸或者边角料的纸片,记录需要立刻做的工作,随记随扔。

  第四个方法,是做十年计划表,第一列写年份,第二列写自己在未来的那一年相对应的年龄,第三列写那一年想达到的目标,第四列可以写家人的年龄,再如法炮制继续填写。这个表只需要一分钟即可列出,却展现了我们和家人未来的十年光阴,虽然残忍,但是能时刻提醒我们,时间宝贵,光阴似箭,不可浪费,时刻想着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工作推进五原则

  通过以上四个方法,学会了看时间后,就该执行书中的“工作推进五原则”了,它们非常有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1、做重要工作时,要保证有一个不中断的时间段。因为一旦被打断,思路也随之打断,再次开始时,又要一切重新开始,非常影响效率。

  2、当下完成原则。重要工作当下立刻着手去做,现在不开始,耽误着耽误着,就再也不会去做了。

  3、拙速原则。当你正在做一件事时,突然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等你去做,怎么办?先把第一件事,做到其完美状态的80%,立刻抽身去做另一件重要的事。不必过份苛求完美,反倒耽误了要事。

  4、偶尔休息——一年一周海外旅游是必要的休息。

  5、先做不确定的事。比如,到很远的地方去聚餐,路途时间不确定,就应该先过去,到了目的地,再吃饭也不迟。

  *应对突发状况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突发状况,此时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的方法非常好,那就是在极其重要的工作之前,设置几个“备用日”用于休养,意义等同于加入了意外保险。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制订三个月以后的计划。

  *内部沟通

  对于企业内部的沟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不敢向共事者提要求。例如,对方向你交待一件事,如果是电话交待,很可能你会听错或者听漏一些细节,你应该要求对方提交一页极简单的要旨。

  这一点,我倍感亲切,从毕业那年开始,我一直都保持着这个习惯,就是但凡交待工作给同事,不论是下级还是领导,我都会提交书面的要求给对方,并且也同样要求对方提交邮件给我,一来工作事项清楚明了,二来还有个凭证,以免日后工作出了岔子,互相怪罪,那时候,就可以翻看原始记录,找责任源头了。

  *如何增加时间

  接下来,与书名契合的重点部分来了——如何增加时间?首先,时间是可以购买的?例如,你可以雇佣打字员,雇佣保姆来帮你做事,那你原本要用于打字和做家务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做重要的工作,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了。

  工作还可以委托给部下,如果一个中层或是高层人员,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那不但说明他的下级是失败的,更说明他自身的管理也是失败的。

  请教他人,也是增加时间的一种方式。作者说,传授知识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他借用了福尔摩斯在小说中的一句话:“打听出自己想知道的事的秘诀在于让对方对自己想说的事提出异议”。比如,你想请教A一个问题,就应该说:“B好像是这样做的,我真佩服他”。由于B是A的竞争对手,此时,A自然会不服气,会告诉你一个更好的方法。

  读到这里,我不禁莞尔,这难道不是心理学和厚黑学的综合运用吗?利用A的嫉妒和竞争心理,来达到自己想套出A方法和秘诀的目的,真是手段高超,不过,这样不会伤害到任何人,又能有助于自己的提高,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时间小偷

  时间总是偷偷溜走,被谁偷走的呢?作者还很形象地提出了“时间小偷”的概念,这应该是基于拿破仑的那句名言“有偷东西的盗窃罪,却没有偷时间的盗窃罪,这是不合理的”。

  本章节有一段话深得我心:“迟到惯犯并不是忙人,而是闲人。正因为比较闲,所以他们的时间观念会逐渐变差。因此,今后他们可能也会重复做同样的事,所以还是不要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比较好。忙碌的人熟知时间的宝贵,因此比较准时”。我遇到过很多不守时的人,对此种人深恶痛绝,言而无信,还耽误别人时间,考验别人的耐心。我一直错认这种人为大忙人,原来,真正的大忙人根本就没时间迟到。

  再读到下一段“忙碌的人认为,推迟交稿只会给下一项工作带来障碍,因此他们会按时交稿,而推迟交稿的行为只能证明那些人除了那个稿件之外没有别的工作”。我不禁惭愧起来,这本书一早就读完了,可是书评却到现在才迟迟写出,不是因为我不忙,也不是因为我太忙,而是因为我没有做好时间管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拖延症。

  时间小偷的涵义太广,发送不必要信息、创造无阅读价值的文献,也是时间小偷的一种。那么,如何迅速识别文献有无阅读价值呢?

  第一个方法,是阅读最开始的几行,如果连作者自己都说自己并非该领域专家才疏学浅云云,那你一定不要认为他是在自谦,接下来的文字都可以不用读了。反之,如果作者行文从一开始就散发出力量,有想要传达的热情,那这篇文字一定有值得读的地方。

  第二个方法是注意文体,如果作者大量使用“据说”、“一般认为”或者狐假虎威地引用“凯恩斯也说”和“众所周知”,就表明作者自己都说不出令人信服理由,关于内容,他不想负责,因此也就不必看下去了,如果作者经常使用“我认为”,则表示他愿意对该文负责,那一定是有底气的,那还是有阅读的价值的——至少有自己的观点,会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思考或者批判性思维

  确定了一本书是有阅读价值的之后,我们该怎么做?细细品读吗?不。原来,“一本书的信息的80%都集中在按全书分量的20%的地方。因此,一般情况下,如果阅读了这一部分,获得了所需的信息,那就还是合上这本书比较好。”不过,并非读任何书都需要按照这个原理文学作品就需要把所有细节都读一遍,否则不能体现整体的价值。

  *如何增加时间之有效利用空闲时间

  增加时间的最后一个方法,就是要有效利用空闲时间,例如,我们可以用通勤时间听英语新闻和思考问题,用出差和等待的时间输出文字和做平时不想做的事,用理发和打车的时间来冥想。

  我个人就非常不喜欢和理发师聊天,因为坐在椅子上理发时,我希望是自己能有一个彻底放松的、安静的状态去思考一些问题,在大脑里安排一些计划,而不想调动神经系统笑脸去应对陌生人的谈话,因为这也是一种“杀时间”和“耽误事”。

  *假回忆现象

  作者在第七章谈到了一个“既视感/假回忆”现象,引用了《徒然草》中的句子“又,某时眼前所言所见,竟恍惚似曾相识之感,似乎此前早已经历。具体何时虽不能确记,但定然有过其事。此种感觉,想必亦非吾所独具”。

  有人曾说,和我聊天的那个场景,好像梦见过,而我也在某次看新闻联播时,看到一个新闻,差点惊得叫出声来——那个新闻,我曾经梦见过的。这种假回忆现象非常奇妙,难以解释,也许可以给创意工作者带来些许灵感吧。

  *一个人无法构成世界,珍惜他人的时间

  本书的终章“珍惜他人的时间”,提出几点建议:首先,确认规则,要做到遵守约定时间,告知对方等待时间和联络方式;其次,减少浪费时间的人情往来,如停止寒暄和恳谈;再次,降低出行的时间成本,这一点是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

  时间如流水,流水去了,还能汇成江河,而时间去了,我们收获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呢?为了不让时间有去无回,为了我们在一分一秒中进步和成长,我们必须做好时间的管理。这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也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因为,“一个人无法构成世界”。本书的最后,作者引用的诗句。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请珍惜他人的时间。本书的参考文献,我们也可看作是作者的私人荐书,对“时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这些书读读。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二):时间太窄,指缝太宽

  时间分秒必争的当下,时间成了最宝贵的东西, 市场上时间管理的书也不少。

  读过艾力的《你一生的8760小时》,早起打卡奖励,34枚金币,时间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划分,以30分钟为1枚金币,一周下来记录并统计各类时间金币占比,然后进行反省,改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时间。

  本书与艾力的书较为不同,专业名词较多,读来稍微枯燥乏味,书中提到安排时间日程需要两个条件:1.自己所拥有的时间2.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可预测的短时间范围内-(看得到的时间里):

  将该做的事情分摊在所拥有的时间里,利用时间的道具,便能一目了然、看清自己所剩下可分配的时间,然后更合理的安排,规划

  长时间不可预测的范围内-(看不到时间里):

  时间延长+未来不可预估突发事件,经常会耽误早前安排事件的进度和再次全身心安排时间规划的难度。突发事件+拖延症,导致大部分工作和事情处于滞留的状态。

  为了处理以上的几个问题,需要用到以下几个工具:

  1.一张可一览几周、一目了然的时间计划表

  2.显示工作布置的T0-DO板

  3.需要立刻做的工作笔记

  记录时间生活神器-手账,指出传统手账的缺点:

  1.缺乏一览性 2.占位占空间,不方便,不要东西也必须携带2.尺寸较小,难以复印3.无法应对A4时代

  信息高速发展,书信越来越少,写字提笔的人逐渐变少,手账成了记录生活的工具,贴纸+绘图+文字不断变幻的排版,将日常的生活琐事、柴米油盐或日月周的计划在账页上记录下,时刻真实记录当下感受,偶尔翻阅可不断提醒、鞭策自我。

  工作推进有5大原则:1. 确保不中断的时间段

  2.当下主义与应急措施

  3.以拙速为宗旨

  4.偶尔休息

  5.先做不确定的事

  书中还提到,用传真来代替电话的原因:将电话和传真两种方式进行对比:

  电话的缺点:电话唐突,容易导致工作中断,对方不在线需重复拨通电话,消耗和花费的时间较多,且口头传递容易听错、说错导致双方传递、理解不顺畅

  传真的优点:不唐突,不容易导致对方工作被打断,即使对方不在线也能准时无误发送,可安心处理事务、传真的书面形式,可反复重复阅读,不至于容易误导对方的意思,传真纸可反复使用,二次利用于处理其他事宜,固定形式的发送有时候比电话速度要快。

  时间管理App不少,番茄时间管理,34枚金币,怪物闹钟等等,似乎大家都在惶恐时间的流逝,时间如滔滔的江水不断向东流,春去秋来,花谢花开,逝者如斯夫,年年月月花相似,月月年年人不同,这些形容时间的句子形容词,贴切的告诉你,时间流逝的可怕,珍惜时间是从小到大明白的道理,但实际操作,该如何珍惜,方法有千百万种,最重要是选择最适合你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法。

  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共创美好未来。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三):认真利用每分每秒

  你是否会有一种来自时间的焦虑:今天的工作没有来得及完成,需要的文件找了很久都还没有找到想要的文件。 日事日毕,却时常做不到,每天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总能那么刚好的没有完成,除了自律因素,更多的还是方法问题。 野口悠纪雅,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1972年取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年4月至今,任职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财经研究生,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日本经济论。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作者,在众多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中,日本的卓有建树,如我们常说的“5S管理”。因为学习管理学的因素,我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角度,所以在看到此书时,很想一睹精彩。 野口悠纪雅在《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一书中主要讨论了沟通联系和寻找文件过程的时间管理。技术进步让那个我们的工作更加便捷,交通设施的发达缩短了出行时间,通信技术的进步使联系更加及时,电脑的普及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 可是,仅仅依靠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产生富余的时间。我们要高效完成工作,更需要时间管理的新技巧。如何在碎片时间中发现隐藏价值,让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便是本书所探讨的内容。 在我看来,本书给我的启发,可以分成三大块——Look time,To do list,Make it。 Look time,首先要看到时间。我们做一件事需要的时间,能用的时间,潜藏时间,不确定因素,具体事例就不说了,书中的例子就不错。虽然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毫无章法并不能带来高效。看到时间,也是看到空间,让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提高效率。 To do list,不仅仅是把要做的事情简单的罗列出来。将时间进行“可视化”管理,将手账的空间扩大,而不是只把事情的名称写出来。这个时候,可以“瞻前顾后”,Look time,主要是看,这一步是写,利用便利贴,将未做事情纵向排列,有缓急程度之分,还可以看到前后的事情,相互之间是否有冲突,有冲突时,是否可以进行有效调整。除此之外,利用统筹协调和适合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效率,舍弃不必要的“人情往来”(这个我用了原话,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话没有这个合适),余出的和空闲的时间,可以利用来做其他工作和自己有兴趣的。 Make it,有了规划,就要付出行动。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理论也要与实践相结合。行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工作是需要行动才能完成,而实际行动也可以弥补计划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得到改善。 书中还提到了联络的方式,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不同的企业,业务、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不同,方式也不同,适合就好。 而生也有崖。好好利用我们的每分每秒,少有遗憾之事。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四):写下来对抗风云叵测的职场

  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通过书面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呢? 如果你每天忙忙碌碌,你倾向于用口头表达来解决沟通问题,还是书面表达?也许你会觉得,写下来太浪费时间了,不如口头表达效率高。可野口悠纪雄却在《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一书中这样写到,无数的事实证明,长远看来,书面沟通的效率会更高。 初读《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时,觉得作者的好些观点有些倒退,竟然倡导大家使用传真进行沟通,使用信封进行文档整理,当时我的脑子里立马浮现了一个八十年代被埋在信封堆里的书记员,心想她是多么渴望电子化早点普及啊~ 怀着对作者老学究的偏见,我读完了此书。此时,我已经对自己之前片面的看法汗颜了。 作者野口悠纪雄,同时著有《“超级”整理法》,是个地地道道的实践派,同时还是一个严谨学术工作者,从他书末整整齐齐的参考文献就能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而《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集聚了作者的亲身实践,主要用于个人时间的管理,从大方向上看,电子化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祉,但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比如工作被频繁的电话阻断,精力被无尽的推送分散,时间被各色的社交切碎,诸如此类都使我们无法高效的工作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作者亲身实践,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时间管理方式,供大家借鉴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用好书面表达使沟通效率更高。 首先来看看为什么在工作中要尽量用书面联系呢? 一、用书面材料保护自己。 初入职场的伙伴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做的工作是同事交待的,但是做好了之后同事不认,心里委屈坏了,可又没处说理。比如,小王的领导是个嘴特别快的人,喜欢口头传达工作任务。一周前她交待小王采购一批文件夹急用,流程等她出差回来再补上,结果等她回来,记得在之前工作时, 我们大可不必以最坏的打算揣测别人故意使坏,但是人的缺陷在于嘴比脑快,不经意间的话语,也许对方并没有当回事,却导致你后面的工作进程大变。 而且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录音的习惯,即使真的遇到居心叵测之人,我们也没办法拿他说的话作为板上钉钉的证据,而书面表达却有易保存好查证的天然优点,试想如果没有书面表达,孔老夫子的智慧也无法流传千年了。 正如书中所说: (书面表达可以让)“一不小心犯的错误”和“说了、没说”问题不再发生。很多情况下,口头进行的报告和指示内容都模棱两可(将谈话内容录下来重新听一遍就能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二、书面表达经过了思考,可以节省很多沟通时间。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忙的水都来不及喝,可是电话那头的人却依然满嘴废话,抓不住重点。而你又担心错过了重点而不能打断他。这时书面表达的优势就出现了。 人类说话时,一般是想到哪说到哪,不会注重逻辑,而当把事情写下来时,由于思维被迫放慢,这是大脑也会开始注重逻辑,因此写下来的表达更有条理有重点。 就像我们在拆书时会要求拆书家写逐字稿,一方面是担心过于紧张而冷场,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在写的过程中拆书家也会捋捋自己的逻辑,弥补自己的纰漏。 三、书面表达,避免被打断,提高时间管理的自助控制。 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断的被电话、推送打断,使我们没有长段的时间专注工作,因此需要高效思考的工作内容总不见起色。 而书面沟通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书面表达没有即时性,完全可以打包统一时间处理。 无需配合对方的时间。首先免去了等待时间;其次工作流程不会被对方的行为所左右,自己能够控制。最后,统一做类似的工作,能够节省时间。 既然书面沟通如此高效,那我们就要用起来啊,可是有的伙伴却开始发愁,老板就喜欢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来委派任务,我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活学活用,下面几个小技巧或许能帮你缓解一些状况。 1、使用书面表达对指令进行确认。 老板布置完任务之后,我们可以追一封邮件或者会议纪要给老板,一方面确认你对指令的理解无误,另一方面万一出了问题也好有个证据。如果你的理解跟老板指令南辕北辙,相信她会再来交待,否则就是默认你做下去了。 2、为口头表达做前锋的书面沟通 我们应该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给别人打电话寻求帮助,电话开始的前半部分一般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背景简介,等介绍完了,才发现找错人,浪费了彼此的时间。 此时使用书面表达做个前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不要从最开始就接受详细的口头说明,采取如下的方式效率更高。 a.首先,让对方提交篇幅在一页纸以内的极其简单的要指,这个要旨的字数要控制在几百字左右,内容就是“主要是哪些事情”。 b.如果只要提交要旨,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接下来,我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让对方按照我指定的格式写上回答。 c.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才会要求对方进行口头的详细说明。 2.缩减会议时间的利器。 现在的工作大都需要团队协作,因此我们的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开会,可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会议的大多数时间被浪费在资料说明上。 想想有时一上午几十号人坐在一起就是一起看报告,相当于几十号人的时间都被浪费了。如果这个时间能被利用起来,那可是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呢!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建议道: 关于汇报事项,我们可以会前分发文件资料,而在会议上只接受提问。 说了那么多,你是不是也被作者的深思熟虑折服了呢?也许由于工作差异,我们没法全盘实施作者的好建议,但是能从中有一两点的借鉴收获,使自己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也是不错啊~~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读后感(五):合理利用时间,让你事半功倍

  这是一本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也许是一本好书,但不是我特别喜欢的书,也许是因为这种风格和题材未曾读过。

  如果想要很好地理解这本书,在阅读之前,不要有任何的预期和猜想,不然你会觉得它与你想象的出入太大,从而影响你继续往下阅读,然后放弃深度阅读,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这本书传递的思想。

  阅读此书,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译者虽能完整地翻译原著的意思,但是在精髓的处理上,就未能翻译到位(作为一个对语言要求细致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语言翻译上,字里行间还是会带着原文化的因素在里面,在阅读时就会感觉行文不够通顺,前后句衔接也不够缜密,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作者在序言部分提到了,他也曾读过不少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但是读得越多,就觉得内容越千篇一律。读了这些作品以后 ,还是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毕竟经验是人家的,拿来也只是参考,最终能不能通过实践变成适合你的东西,这个过程就要不断地验证和考究,所以大相径庭的东西,读得差不多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诀窍。

  作者在首章提到了传统手账的缺点,个人来讲就不大喜欢用手账去记录工作日程,一个跟工作职业有关系,另外一个是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备忘要列在本子上,通常我都是将用过的A4纸对半裁开,各用长尾夹固定好。一半用来记录当天或未来一周内需要完成的一些琐碎事情,这些事项每做完一项就马上划掉,虽然方法不是那么高效,但是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小事被遗忘;而另一半的A4纸则用来当作重要事情或重要活动的草稿纸,这些重要事项涉及的东西很多,需要用整张纸来列出具体的工作内容,然后一一对应完成,完成这些工作的时间跨度可能要几天甚至一周以上,所以要一直保留,直至所有涉及事项都准备完毕,并将相关资料正式整理归档,才将草稿的内容丢掉。

  个人觉得利用二次打印纸来跟进处理工作进度的事情,会比精美的手账要好。原因其一,针对琐事而言,一般都是最近几天要完成的,所以就算记在手账上,也是一个瞬间的事,处理完了,就要在上面划掉当作完成的标记,而如果所有的琐碎事情都记录在上面,然后又全部完成了,就要把这些内容一一划掉,这样子反而影响手账的美观;而对于重要的事情,记录在手账上又显得不大重视,一般都会用电子版和纸质版作双重备份的,查找起来就可以两个版本一一对应,而在手账上既不够位置记录,又不方便查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手账记录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我们还会不会再去翻看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用了比较大的篇幅去讲述:大多数的公务,能先用书面表达的,会比电话沟通好。

  原因有三:

  1、经过认真编辑的书面表达比即时的电话沟通要清楚、详尽、

  2、时间上来说,接受纸质的内容比听觉接收的讯息要快

  3、避免电话沟通在进入正式话题之前的寒暄客套话

  但是作者也提到了,在工作交流当中,书面沟通和口头交流同样需要平衡。

  对这本书的期望,我是希望它能回答这几个问题:

  1、如何在忙碌中挤出碎片化时间

  2、轻、重、缓、急,怎么判断事情的性质

  3、计划内的事情,插入了计划外的事情,如何解决

  通读全书,虽然没有很好地回答我这几个问题,但作者在每一章的小结和个人分享的失败案例中,我获得了新的想法。以下几个观点或许对你们会有帮助。

  工作推进五原则

  原则1:确保不中断的时间段,连续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原则2:工作要在发生的当下处理,避免过后遗忘。

  原则3:以拙速为宗旨。一项工作做到80%,就先处理其他工作。

  原则4:事情做到某种程度,就要有意识地让其“休息”。

  原则5:先处理完所需时间不确定的工作。

  备用日

  一些重要事件,作者提议必须设定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去完成,包括论文、写书、考试等。也就是说要完成这些事情,你要给自己制定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除开这三个月,再多安排一段时间,另外安排的这段时间,我们就称为备用日。备用日是为了应对在需要不能中断的工作周期里,能够专心做好最重要的事情,还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处理这个阶段内同时需要跟进的其他较为重要的事情。按作者的意思来说,写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三个月内,同时安插了其他的会议和讲座,因此,需要备用日来为这些事情做额外的准备。假设现在是一月份,如果没有例外,出书工作将在三月底完成,可是计划总会有变化的,为了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就必须留出备用日,让自己能够把出书这件重要的事情完成,因此,出书的最后完成阶段可以延后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以后。在一月份到三月底之间,前一阶段,必须完成出书的大部分工作,保证这个任务大致能够完成。然后趁三月底还没结束之前,可以安排其他的工作,暂时把出书的事情放一旁“酝酿”。待其他工作也告一段落后,回过头来,再次精力集中在出书上,继续完善前一段工作还没做好以及需要进一步做好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