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十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活十讲》读后感10篇

2018-03-30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十讲》读后感10篇

  《生活十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十讲》读后感(一):希望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其实这种类似散文演讲合集的也涉及不了什么剧透,但确实文中有部分引言,还是声明一下为好。

  近几年,蒋勋老师作品大陆名气渐长。无论是美学类丛书系列(比如《蒋勋谈梵高之美》),还是聚焦于思辨意识的讲稿合集(比如《孤独六讲》)都在大陆占领了颇多的市场

  一方面这是蒋勋老师自己文笔积累功底足够,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下每个人对于自身命运迷茫和追索需求

  《生活十讲》本质上同《孤独六讲》是一致的,只不过恰好是两个完全相对的探索角度。前者侧重于从社会现象探讨个人生存,后者则是从个体孤独探讨如何与社会建立关系

  这两本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就像是从山体两头开凿的隧道最终会打通,少了任何一本书的诠释似乎都无法让读者彻底理解蒋勋老师最真切想法

  坦诚说,我算是半个蒋勋老师的书迷。他的美学系列,他谈唐诗宋词,他的《孤独六讲》我几乎是本本拜读。

  蒋勋老师的书都不难,他作为一个老师讲究的更多的是让大家能够读懂。因此无论是散文集还是讲稿整理,他的书看起来都像是有一位先生在跟你对话一样循循善诱,他从不告诉你正确答案,而只是在引导你去思考

  如果你想从他的书中获取答案,那或许很难,但你一定能从中获取寻找答案的方法

  蒋勋老师在努力的用最平实的语言告诉你大巧若拙的“道”。

  曾自以为自己也能算是蒋勋老师的半个知己,但一年之后又拿起这本蒋勋老师的书,才发现以前自己对很多事情看法似乎依旧没有看透。他的书也许会被很多人“夸奖”简单,却又未必能读懂其中真谛

  个中滋味,还需自己品尝。

  《生活十讲》读后感(二):树立基本的价值观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衣食住行、社会伦理艺术文化等皆囊括其中,可见生活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话题。蒋勋便从生活的十个侧面: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来谈论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以及落后观念有意思的是,这本《生活十讲》来源于九十年代广播节目,是友人通过多年前的录音编辑整理而成,或许随时间推移,当中某些看法已不合乎如今的社会,但大多数内容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置身于信息时代,无论大事小事都会被好事者大肆传播,然后大家都来品头论足一番才算完。俗话说三岁就是一个代沟,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都不一样,尤其是年轻一代与年老一辈的观念冲突,更是目前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蒋勋之前的广播节目便是立足于这点,讨论一周内所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在他看来,文化往往不会体现在上层的文化礼教中,而是一点一滴渗透在生活里,在人们不知不觉的行为中。

  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充满幻想,但要理性对待,在有真性情同时保留自己的气节,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进而体现自己独特生命价值。其中教育就是一个孩子树立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常说“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现在的孩子愈发早熟,独立意识很强,不服家长管教,父母总是束手无策,既不能一味打骂,好言相劝又不听,实在难办,很多父母最后都只能任其发展

  而学校教育也一直贯穿着孩子的成长岁月,以青春期的学生尤为叛逆,只要能突显自己的存在感,完全不会顾忌有何影响,也可能是故意吸引老师的注意可惜在老师眼里,只喜欢学习成绩好、听话好孩子调皮捣蛋之徒教育无效后,通常都是请家长来学校。可见目前的教育并没有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程度,当然,教育的确存在缺陷,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有利有弊,主要还是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以及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相信每个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都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学好所学知识对升学有很大帮助,却对我们今后适应社会毫无用处。正如蒋勋说言“人性方面的问题考试是不会考的,所以也没人教我们。”学生被老师灌输了大量知识,父母又听从于老师的指示,学生只能痛苦承受着。所谓的“教书育人”,仅仅只是在照本宣科,以至学生无法树立起基本的价值观,因为没有人给他们机会了解一切。在这种教育的洗礼之下,日后立足于社会,也是随波逐流罢啦。

  《生活十讲》读后感(三):生活就是一本书

  生活,每天都演绎意想不到精彩,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你也无法预知明天会如何变化。就这样一头扎进时间的流里,快乐也好,伤痛也罢,就如潮汐,涨落自有时。退潮时,你才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就站在陆地上,生活着……

  《生活十讲》是一个“文化广场”的电台节目,作者蒋勋用一个星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作为话题,与听众交流。很多语言特别哲理。人的话,尤其是一些富有哲理的话都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

  第一讲“新价值”。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一讲有九个话题,每一个话题作者都能从各种现象中提炼出惊人之语。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看到的很多令人错愕的行为,只是一个“果”,不要急于判断是非,真正探究的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理性地去寻找那个“因”,继而进行评判是非呢?

  第二讲是“新官学”。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完满健全的。这一讲五个话题,接着是第三讲,第四讲……第十讲。

  “难”绝对生命中幸福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很喜欢这一句句富有禅意的真理。口吐莲花,不是谁都能做到,一个有底蕴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能够在做节目的时候做到了。要知道很多语言并不是提前准备好的,灵感智慧碰撞后,忽然生成了那些妙语连珠,变成文字再现。这个节目收欢迎,绝对和主持人睿智分不开。

  生活十讲,很有哲理,但单纯地罗列出这些语言,读起来还是略显枯燥道理的罗列单一。如果能有一些感性故事在里面,也许更增加可读性。

  否则读了开头,就知道后面也大同小异了。这么多提炼的有价值的话,真正能融入血液中的,有多少呢?读过就忘记了。除非遇到类似的事,也许才能想起吧。一个人真的能因为读了这些话,就能改变吗?应该不能。必须要亲身经历事情才能感同身受,或者大彻大悟。

  生活是一本书,只能在生活中切身体会。

  能把已经不再进行的电台节目,通过录音提炼出来,用文字保存,很了不起

  《生活十讲》读后感(四):生活,需要启发

  记得上大学那会,最喜欢两种老师讲的课:一种是每堂课都会预告下一堂课的讨论内容,然后列出阅读书目,每堂课都会以讨论-总结形式完成课程;另一种是,每次课都会给出下次课的参考文献,但是课上老师讲的在参考文献里也找不到。这两种课听起来最有兴致,也是最累人的,因为你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跟上老师的步调,才能理解老师讲的精彩点在哪,才能提出质疑。而最令人提不起兴致的课,就是老师讲的内容不出教材,无论讲得多么声情并茂,也很难提起胃口。我们获取知识,一种是知识性的,另一种是启发性的。初级阶段,知识性的学习是基础,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启发性学习。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启发。父母的启蒙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和进修教育,乃至成人之后的自我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启发性的。对“家”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对“善”的辨识,对“美”的感知……

  生活,需要启发。

  生活,是否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年岁渐长,容颜老去?

  生活,是否就是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养子?

  生活,是否就是有些人和事想得很简单,实际越来越复杂

  小时候总会问一些大人不知如何正面回答的问题,妈妈总是说:“长大你就明白了。”妈妈说那话时,眼里并没有敷衍,而是一脸真诚

  如今,将近而立之年的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有些事情,我原本以为明白了,但其实还没有真正明白;有些事情,我以为可以从容对了,但当它再次发生的时候,我还是会不知所措。我习惯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而又把不简单的事情想得过于简单。我会被“你有信仰吗?”这样的问题难住,我会莫名的不安,我会时常怀疑自己,进而陷入自卑的泥淖……

  偶然看到这本书,《生活十讲》。朴实温婉的文字如一泓清泉,缓缓流入心间,如梦初醒。合上书,其中的意味犹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久久绵延,剩下的,是或浓或淡的思,亦深亦浅的悟。我想也只有这样一位艺术家,才能将生活讲得这样有情又不失真,既感性有富有哲理。

  生活,没有我们纠结得那么复杂,也没我们归纳的那般简单。关于人生,关于信仰,关于爱,我们需要攫取片刻时光静静地思考,我们需要启发,有所感悟,然后有所改变。

  我们需要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净化心灵安静思索,为灵魂找一片栖居之所,为心找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生活十讲,找回生活的信仰。

  《生活十讲》读后感(五):安分地做自己

  蒋勋的书,总有其深刻思想性,新颖的观点会让读者豁然开朗,也许很多观点,你并不认同,但是也总让你进行着思考,看待事物学会了打开另外一个位面。生活十讲,针对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化力、爱与情、情与欲、食等十个方面,对生活、对社会进行着反思和思考。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更需要知道怎么让自己让社会让生活更美好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刷新纠正充盈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新价值,每个人三观的确立,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社会这个主体由人这样一个个客体构成,我们自己怎么样,这个社会就是什么样。在如今这个人文物化的价值,带有标价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满足。我们要有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是独立特殊的个体,有着各自的使命;我们要不断成长,不断收获快乐。新伦理,社会的伦理不能只有法律约束,还要有道理的标杆;如今的网络社会,我们似乎表达话语权的地方多了,但更多的似罗生门一样的难辨黑白,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伦理也随之改变,在“难”“易”的转变中,我们更需要保有追求本身代表高贵性。谈物化,更多的是对自身欲望的取舍,避免自身为物所役,倡导物资精神平衡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需要循序渐进,避免极端的追求。文学力,我们需要文学,就像作者所说人生是一座桥梁,我们更看重的是过程而非目的和结局。人生既是文学,在真相假象中反复交替呈现,这也是文学的一特性,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酸甜苦辣。对待文学的态度更是对待人生态度,不会轻视任何一个角色,不应蹉跎每分美秒。爱与情,这是人生永恒课题;学会爱,懂得爱,知道在爱里扮演的角色,懂得需要也知道付出这样才会幸福;爱需要给予对方自由,爱更包含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要学会面对爱失去勇气。说吃,似乎是蒋勋的特长用心料理,学会等待,吃不单单是吃,更需关注自然,新时代既新食代,这不只是农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格局之处可见一斑

  生活十讲,道尽社会方面,本书更像是以上帝视角观察社会百态,让我们有所得有所悟,让我们可以如开篇般自信的生活,“对于所拥有东西,充满富足;别人有而自己没有,会羡慕、敬佩、欢喜赞叹,回过头来还是安分地做自己”。

  《生活十讲》读后感(六):生活美才能人生美

  喜欢这本书,书的各个小标题的放大,让我很喜欢,也深深的被蒋勋思想的深度所折服,生活中有太多的悲剧发生是因为环境

  十讲,从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这十个方面详细的解说了生活中所涉及的内容。仔细想想,我们日常的思维中,影响我们的行事为人的,也是这些方面,这些方面改变着我们的想法,带动着我们的行为,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的人,都能从这些里找到根源

  好了,说了这么多,分享下看过书后很吸引我的一些东东吧。

  新价值,“够了”哲学。这是多少人不能真正去领悟的,当人真正有自信的时候,是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的,会知道如何做自己,如何让自己“够了”。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被环境或社会所影响,但我们的内心与对人性的理解却仍然是空白的,从而导致了我们的不知足,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不知道我们的价值应该如何来去体现,在不断的比较中,又不断的去冲击。

  新伦理,“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在生活中,很多难过之后的事才让人更有记忆,才能让人更深刻的珍惜,就像俗语有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太容易的事好多时候对我们的人生是没有帮助的。现在的社会是需要多去思考的,人际关系的“容易”也造成现在的各种悲剧,从而把以前很常见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变的那么的难得。

  新信仰,信仰最可贵的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人都是不完全的,都会有自己不能处理或解决的问题,当你有信仰的时候,你知道反省自己,知道去解脱内心的不安,而由信仰造就的新的道德应该是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对的社会,在一个新的城市道德跟一个新的公民道德里面,即便没有家族或父母,都应该能被国家养大。而信仰更深的造就的是人的思维,让人有思想,有思辨,找到生活的本质。

  创造力,神话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子读神话,可能将会变成一位科学家或文艺家。不要被任何外在形式所迷惑,经典文学对我们的启发是深远的,神也是与早期人类的文明无法切割的,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学力,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很喜欢这句话。

  爱与情,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新食代,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一种新价值。

  简单分享这些,是一点看见,觉得很喜欢,蒋勋的书,总是对他深入浅出的描绘有深刻的思考,很钦佩他对生活的观察入微。

  《生活十讲》读后感(七):播种 守护 等待

  生活十讲,讲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让我最感动的是新伦理(关于社会需要多一点思考这方面的论述)和爱与情、情与欲这三个方面的讲解。

  我想我也是患有一个中国人比较固有的一种思想形态,就是不太会把一件事情弄得很清楚。很多事情,我还没有理出个头绪来就放任一边,好似时间会替我解决似的。很多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并未去深究。在蒋勋谈及,很多朋友对他说,好羡慕他演讲的时候可以轻轻松松就把唐诗宋词背出来。他说你不要羡慕我,那是小时候被爸爸惩罚,做错一件事,就罚背一首诗,是这样背出来的。可是,他当时所受的管教,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好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一不能体罚,二不能强迫背诵,要用理解的方式。所以可能在他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没有去记一些东西,长大之后,就没有文学的库存。蒋勋老师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体两面,有正面有负面,有优点有缺点,我们常在改革的过程中,把过去所依赖的负面缺点放大,不思考正面优点,等改革过来以后,又只看到新制度的正面,没有看到负面,因而变成另一个更大的问题,直到下一次的改革。

  我们实在需要更多的思考。

  我们也实在需要把事情弄得清楚些的能力。

  每当遇见一些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否定一切不是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丢掉一些自己固执己见的看法。事情发生后能不能整理一下,弄清楚,而不是靠情绪主宰了一切,不承担任何后果的去做自己当时情绪发出的一些指令,不顾他人的沟通。作为一个成人,独立思考,承担自己的责任,别怪罪他人是一个多么基本的要求。看完我意识到自己在新伦理这方面的欠缺,事情没有知道的很清楚,遇见填表格之类的事情总是要抓狂,事物发生后总是不能一体两面的看待,与自己不赞同的事物总是嘲讽或者尖锐地批判,仿若朋友都要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不同便要想方设法去反驳。这是多么闭塞的想法。自大,将是我们落入不能顺利发展的状态。而唯有当自己真实去面对剖析自己的不足,方能不带成见地去看一个事件的因与果,一点一点地好一点。

  在爱与情、情与欲之中,我更是受益匪浅。缘由在今早看到一个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视屏,第三个问题是当你看到为爱情轻生而想自杀的女子,该如何劝阻?答题者的回答让我不是很满意,但是我自己也找不出一个答案。我在想如果我真的在生活中遇到这种事情,我要如何去与她沟通。蒋勋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答案。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而当失恋后,哀伤不无可避免的,我不否认哀伤是让人痛苦的,我们要正式这个痛苦,别忽略。但是别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要知道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你要挟带着这个哀伤继续生活,并且更重要的,继续爱人。在每个人的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而支点就是你所倚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只有拥有多个爱的支点,你的世界才更稳定。亲情的爱、友情的爱、同事的爱、花草的爱、各种文具的爱、餐具的爱等其他能在生活中吸引你的爱的事物, 会让你越来越饱满。

  读完此书我想蒋勋老师一直向传递给我们的理念就是-经由凝视真实的东西,反过来调整自己。你的不足,你的缺点,你的包容都会在调整中比以前好一点,那就够了。因为这一点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只要你去播种、施肥、等待、就会开花、结果。虽然有时候播了种也不一定会开出想要的花结期待的果,但这想是我种播种、守护、等待的心态我们所需要的。这是一种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耐心及享受期间的过程。

  《生活十讲》读后感(八):【 找信仰,找自己!】

  《生活十讲》,又见蒋勋,读其书如品茶般自然清冽。书的封皮,看起来就像是刚出锅的纸浆,均匀的洒在了封皮至上,甚至还有植物秸秆的味道,它质朴无华的引人入胜;象牙白、素雅黑与大理石深咖组合起来,真是素的惊艳,我甚至开始想,家里什么位置什么书架可以和它相得益彰;封皮上一句话听赞的“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特别适合这本书自信满满的内在气质,做好自己是一个不大容易达到的境界;翻开书本的内页,仿佛回到了20世纪的最初,回到那个人们对真知如甘霖般渴望的年代,迫不及待的想要立刻开始阅读,开始遨游《生活十讲》这一片心智自由的海洋。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电视金钟奖“文化广场”栏目10年间的精华合集,这一档电台节目,曾经安抚了无数寂寞而困顿的心灵,在一切都在商品化的社会浊流中清者自清,里面的内容我大致浏览一遍。十讲,顾名思义就是十个主题,对历年来在节目中针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所作的评论和解读,共同组成了十个板块,有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等内容。我对其中的信阳、物化这两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个人感觉这两部分也是生活十讲里面的核心。

  信仰,很多人觉得太虚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看不见得,我们在自己生命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信仰紧密关联。蒋先生在书里提到台北近郊的一个地方,基隆河的潮汐基本上是在那里停止,所以地名就叫汐止,一切源于自然。这,仿佛和信仰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我想说:信仰也是如此。信仰是什么?在我看来,信仰是众多哲学命题中的一个,但涉及到的问题却是一样的,“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要去哪里?”,用大白话总结就是:存在的意义。好像很宏大?高不可攀?举个例子,刚才提到的汐止,那个地方叫汐止,源于潮汐总在那里停止,在那里可以看潮起潮落。简单吗?就是这样,如果想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人生就有了方向,说的书面一点:此刻,人生开始有了意义!是不是感觉棒棒哒?!

  《生活十讲》,棒棒的书,在蒋勋的每一本书里,都能看到那张笑的很灿烂的照片,我想那就是你每一次读这本书时的收获吧。用心读,受益良多,与诸君共勉!

  《生活十讲》读后感(九):一本蕴含真诚、激情和力量的书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印刷质量好,纸质上乘又白又滑,真是如牛奶般丝滑,市面上最好的版本没有之一,看书的时候会忍不住抚摸一下,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莫名的感动,一本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书,探究了被现代人所忽视的人性、社会、价值、文化的冲突、溃败与幸存,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它从本质上触及了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

  看书的时候就会感觉蒋勋老师温柔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真诚、平和、娓娓道来充满关怀。

  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教育的一体两面给我很深的触动,大到教育体制小到家庭教育,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其实都是有正面有负面,有优点有缺点,蒋勋老师例举自己小时候犯错就被罚被诗的例子,在小时候不强迫记忆错过记忆点很可能在成年损失文学库的积累,其实就看你怎么选择,但是无论怎么选择都要静下心来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谈宗教和信仰的时候,蒋勋老师多次提到他很欣赏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印象深的是讲述阿巴斯在拍电影时,剧中一个女孩的一句台词是“我爱你”,但是女孩很困难说出口。因为在他们的信仰里,没有结婚的女孩子,是不能对男孩子说“我爱你”的。蒋勋站在一个坚守信仰的有信仰者的角度告诉大家有些事情必须有底线,不会因为你在拍电影,或者不是真实的就改变,赞美了伊朗人对信仰的坚守。

  谈到物化,在高速物化的时代,需要思想的力量来制衡。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比较还是精神层面的比较都会让你被裹挟被物化,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物质丰富的同时需要精神世界的富足,我们可以积极追求物质财富,但不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中只有物质。

  总之,这本书提到的点很多,每一篇都能激起我的思考和感悟。人活一世就是活感受,我们本身要为创造一个祥和的内在负责,没有人能为我们达成这个目的。因为离我们最近的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塑造出平静和谐的内在就是让自己更接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安分做自己,学会知足,学会感悟,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的美和幸福,享受过程,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永恒的状态。

  《生活十讲》读后感(十):你会更喜欢养狗,还是鸽子?

  你会更喜欢养狗,还是鸽子?

  是狗,对吗

  因为时刻可以牵着,喜欢的时候抱起来亲亲揉揉,不喜欢的时候它也只会在你目之所及的地方卧下,哪像鸽子。你打开笼门,它们带着唿哨振翅飞到一个你也不知道的地方,自由的做着任何令它们开心的事情,傍晚时欣欣然的飞回来,哪里会看你的脸色,难怪你会选择养狗。

  那如果是选择恋人呢,

  也许口中说的愿意给足够的空间和满满的信任,却还是会打着“缺乏安全感”的万能牌进行不间断的微信、电话、短信轰炸吧,可能这个时候,爱情的本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的爱情主体到底是你,还是对方?

  爱情的本质就是让一个人生活更加幸福。如果百般纠葛,爱的意义又是什么,那不是为生活增色,而是添堵。在一段感情中,你接受到了最炙热的情感,无论你是否有过回馈,在你的生命轨迹中这是不可抹去的,至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关于这样的俗语已经很多了,譬如“牛不喝水强按头”“强扭的瓜不甜”还有“不撞南墙不回头”。

  性,是爱的升级。不必羞于谈欲与性,千年来我们有许多词来规避本是欢愉的一件事,“敦伦”“媾和”“行房”“周公礼”等等,如果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那只是生理层次的动物,具有更高精神层次的人需要的是交流感与交互。

  有一个词叫做“做爱后动物感伤”,在上一本《孤独六讲》笔记中有简单提过,形容是高潮后的空虚与忧郁,为什么,缺乏精神性的感知。如果说性行为是为了爱,那看电影散步也可以啊,为什么不能承认性本身就是欢愉的?

  从最低等级的动物行为,到感知对方的身体,触摸相同的炽热,当结合的瞬间有一种言语无言描述的快乐时,你对对方的情感基本接近于宗教的虔诚了。不牵扯谁占谁的便宜,这是一个双向的满足与快乐。

  如果看得还是面红耳赤,一面点返回,一面口中碎碎念“这个下流胚”,而心里还在想着昨晚的他/她,也许我们可以聊点文学或是其它让你不是那么抵触的内容。

  为什么会羞赧,

  长期的道德伦理惯性,我们对于这样的字眼总是避而不谈,就连电视里播放亲吻的画面,父母还会慌忙调台或是捂上已经上高中的孩子的眼睛,这真的是洪水猛兽,爱欲猛于虎耶?

  个人拙见,古老的东方文明,最为重要的农耕始终是集体性的劳作,必须整齐划一的行动,个人的任何不合群都会受群起攻之。除了忠与孝,其余的感情皆为私情,既然是私情,就不可能正大光明。因为伦理纲常是保障上下统治的根本所在,对个人情感的压制或者说是控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于是能够想到的有坏风俗的书文、图画甚至唱曲都被一些联想力颇丰的人禁得一干二净,却从未想过堵不如疏,拿走所谓的“流毒”还给青少年的又是什么? 是那些甚至不如《金瓶梅》《查泰来夫人》等经典作品的盗版三级片、日韩的成人片。

难怪鲁先生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本周推荐:

  蒋勋《生活十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