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匣子思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10篇

2018-03-31 21:1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10篇

  《黑匣子思维》是一本由[英] 马修·萨伊德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一):好后悔没在包里多放一本书。。。

  路过,看见一锅鸡汤

  -------------------------------

  初次编辑

  这是本适合在闲暇时翻阅的跟人性/心理有关书籍。独处而又心静的时候看会更好。

  目前为止已阅了一半,行文流畅理论事实衔接的恰到好处,例举的事实贴近生活,读起来有种热血澎湃的赶脚。

  我是在高铁上,漫漫回家路的途中看的这本书,要不是饿了得吃饭到现在都还在抱着这本书看。本人最感兴趣的是我在这本书里找到的久违的认同感,不能更赞成作者观点,但是不得不承认,书里写的部分历史事件存在比较片面的解释,对待一个事件本身如果不能从36维(营销)的角度深入了解,至少也应该从6要素的角度去传播,这恐怕是起码的也是必要的。还是那句话,读一本书或是看一段评论,得要先了解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看待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抱着中肯中立的态度阅读,而不至于走火入魔毒火攻心。

  其实,一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愉悦感并不是内容有多丰富,而是可以享受从“上帝”的角度看待问题,这里的“上帝”也就是作者。内容很重要,但还没有重要过写作背景或是作者自身的态度。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二):通往成功之路的惊人真相:打破你的“闭路思维”

  我大女儿开始幼儿园了,幼儿园要求家长要陪孩子“试园”一个月,在这个月里家长陪同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在幼儿园生活。我家老人身体不好,我要给老二喂奶,我闺女就成了全幼儿园唯一一位爸爸陪园的小朋友。我抱着老二接他们放学的时候,一位大妈问我:“里面那个爸爸陪孩子的是你们家的吧?”我说:“是呀,我们孩子爸爸。”她看了看老二说:“养两个孩子压力大吧!我们一个孩子就够呛了。”我说:“还好。”大妈又提醒我:“拿着收入证明街道办个低保,托费半价。”我说:“我们收入超了,办不了低保。”大妈疑惑的问我:“你们俩都不上班,哪来的收入?”我说:“我们有工作,不坐班而已。”大妈撇撇嘴说:“那肯定挣不了多少钱。你们还是办一个低保,一个月也有2000多呢。”我不想透露隐私,就低头不说话了。 后来幼儿园邀请我给家长们讲给孩子选书、看书技巧,这位大妈得知我的身份后,又开始问我:“你们家孩子爸爸连班都不上,你跟着他不委屈吗?”我说:“我爱人上班,我爱人做管理层,他陪孩子来幼儿园前已经处理好工作。”大妈呵呵了一下说:“没见过有本事的能闲的陪孩子上幼儿园的。”说完还不屑的斜了一下眼。 不要觉得大妈是个例哟!这种思维的人大有人在,《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特约嘉宾、知名学者、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在他的畅销书《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中为我们集结丰富的事例,其中大多数都是大妈的这种“闭路思维”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灾难。马修·萨伊德通过这些真实事例和科学实验,从心理、经济、管理、文化等角度入手,探寻对失败和犯错的态度对商业、司法、医疗体育以及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也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打破“闭路思维”,形成积极思考方式,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人们面对失败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害怕错误逃避错误;一种是从错误中发现价值,修正行为。 大妈对我和我爱人下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尽管我不停解释,她还是找各种论据证明自己结论,尽管这过程中我的行动也从侧面证明她的判断不对,她还是通过“逻辑推理”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幸存者偏见Survivor Bias是个著名有趣的逻辑错误,即人们倾向于只看到少数案例,而忽略大量相反的案例。匈牙利数学家Abraham Wald在二战统计轰炸机损失时指出,与直觉相反,轰炸机身上中弹最少的、而不是最多的部位,是最致命的部位,因为回不来的飞机不会说话。在投资学和医学中它尤其重要。 与闭路式思维相反的是开路式思维,为了降低飞机事故发生率,人们在飞机上按照黑匣子,对事故飞机进行记录,后期分析,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飞机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这也是“开路式思维”的典范,把改进错误视为推动进步的方法,也是这本书叫《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的原因固定型思维者,回避错误,找论据支持错误结论,不肯承认自己错了。这让她错误的代价越来越大,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打破了 “闭路思维”,通过自己甚至大部分别人的错误,找到了方向和改进方法,大大减低了成本和自己的时间。 在最近我开的写作课作业讨论中,有位学员提出写书评的时候找不到书里的主线,写的时候,总是不能写清楚全书概括,造成书评立意不高。于是大家帮他分析出这是阅读能力差的表现需要提高阅读能力。一位刚加入的学员听完分享立即表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不好,看来还是要仔细学习阅读再开始写。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人,他节约了自己试错的成本,避免了失败后收到打击,通过别人的失败找到了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 有句话是:“你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的成长路径,受到思维方式的制约,想要少走弯路,慢慢成为自己,打破你的“闭路思维”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惊人真相。把错误的案例当成自己的“黑匣子”,吸收经验,防止自己重蹈覆辙是《黑匣子思维》带给我的思考。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三):从失败中寻找成功密匙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被老师叫起来朗读课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朗读很好的我,在那次课上,一直把砸(zá)读成凿(záo),而且一连读了十多次才把这个字读对。

  当时的场面甚是尴尬,我每读错一次,同学们就整齐地大喊“错!”而我则一脸迷茫地认为自己读得没有任何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读出自以为正确的发音。到后来,我已经不耐烦这种在重复的近乎嘲笑的“错”中继续下去,愤怒之火正要被点燃之时,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把韵母搞错了!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当时的我只不过因为自己一直被冠以“好学生”的名号,就自以为是地觉得我是对的,错的是同学们。而这件小事也被我记在心里,直到现在。每当我又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每当我又想把错误归于别人的时候,它总会提醒我——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面对错误,面对失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并接受。儿时的我尚且通过十余次的尝试才真正发现并调整更何况心智成熟对自我认知更为自信成年人?而现实生活中对于失败的忽略或否认的情况,远比我想象得要更多一些。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就从对失败的态度入手,开启了探索失败之旅。

  1. 面对失败

  《黑匣子思维》一开篇就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

  在一场手术中,医生因为患者无法呼吸而尝试着气管插管。虽然医生们竭尽全力,却最终没能插管成功,患者也因此丢失了性命。大家都觉得医生已经尽力,然而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被忽略了——在插管失败之时,另一种方法“气管切开术”曾被提及,而且护士也已经把所需工具准备妥当。但医生们已经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插管上,完全没有进行另一种方法的尝试。

  可在事后,没有人对这个细节加以说明。医生们觉得自己在插管方面已经竭尽所能,但这究竟是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

  当然,这个震撼的事例并不是为了追求医生的责任,而是通过现实生活讲述一个道理: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即便某件事情没有成功也问心无愧,但实际上,可能有一些细节被我们所忽略,或者被选择遗忘

  书中提到两个概念——

  闭路循环:关于错误和缺点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进步。

  开路循环:指向进步,因为有关错误的反馈信息得到了妥善处理。

  很多人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我们只是一遍遍地犯错,却从来不去探究是什么导致了失败,好像我儿时一遍一遍固执地读错读音一样,就永远原地打转(闭路),无法踏入正确的轨道

  由此,也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失败?

  飞机失事之后,都要去查看保留下来的黑匣子,找到失事的真正原因,为之后的飞行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面对失败应有的态度——探寻真相,还原事实,把问题的症结找到,并加以改正。建立“黑匣子思维”,正是面对失败应有的态度。也正因此,本书的名称被定为《黑匣子思维》。

  2. 思考失败

  当我们害怕面对失去的时候,也容易逃避失败,因为我们痛恨把损失固化。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很多人都知道一旦发现错误,立即停止就是在进步。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人为了能“赚回”沉没成本,会选择性地看待事实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从而说服自己继续坚持

  这样的例子恋爱屡见不鲜男生明明已经不在乎,女生却因为三年的感情不愿放弃自欺欺人告诉自己,她只是最近工作比较忙而已——这就是害怕失去而逃避失败的最好例证。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局呢?除了心智方面的成长之外,我们还应该建立对照体系——从主观判断脱离出来,用客观事实或数据说话。

  比如恋爱中的女生,如果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恋爱问题,为了不冤枉男生,可以看看他在工作之余,是否还有时间去玩游戏,是否还有时间勾搭其他的妹子。将这些与他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做一个对比自然而然就知道男生究竟是否还在乎自己。

  听起来很冷酷,却是识别失败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黑匣子思维》中提到一个“恐吓从善”的项目,是将一些青少年犯送到监狱体验生活。很多孩子被监狱中的恐吓、暴力以及狱警的强硬吓得说再也不做违法的事情。这个项目甚至被拍成纪录片被广泛流传。

  然而,去体验过监狱生活的孩子真的就此变得善良温顺吗?虽然30年后的回访中有部分人表示那次体验确实让自己拥有了完全不同人生。但通过对比分析,却发现监狱体验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相反,它甚至加剧了青少年再次犯罪的几率

  网络上有句话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待失败我们应该把这句看似玩笑的话牢牢记住。以为很有效的事情,只有经过参照对比,才能够切实了解其有效程度——只跟自己对比是远远不够的!

  3. 拥抱失败

  当我们了解了失败背后隐藏的秘密,我们对它也就不再害怕了。因为解读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密匙,找到了入口,我们就能够走向光明

  《黑匣子思维》帮我们调整了对于失败的观念,梳理了对失败的解读,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拥抱失败的上佳方法:测试。如果是一切都准备就绪再开炮,我们只能听天由命等待结果。但是如果每走一步都能够停下来先测试一下方向是否正确,我们就能快速到达目的地

  关于测试,有一个MVP原则(minimum viable porduct,最小可视化产品,供早期用户测试使用)。书中写到:MVP不仅解决了营销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同时也能够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MVP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工业产品,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成长领域。而想要切实有效地使用这一原则,又会涉及到另外一个领域——如何制定目标,如何把目标分解。

  MVP强调的就是小步快跑,这就要求执行者不仅仅要有整体蓝图框架,也要有详细计划步骤,这两者缺一不可。就像准备一个考证复习,我们既要有基础-习题-总复习这样的整体框架安排,也要有每天具体应该做哪些事情。如果只盯住考试日期而没有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最后很有可能在焦虑恐惧半途而废

  不要害怕可能看到的失败,正是因为不断的测试和调整,才能造就最终的成功。如果迟迟不行动,或者埋头苦干不懂得看反馈,往往都得不到最好的效果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错误,也都有可能失败,这无法避免。能够从中找到成功的密匙,才是失败的全部意义所在。《黑匣子思维》通过大量的案例,详尽而具体地讲述了面对失败、思考失败、拥抱失败的整个过程。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懂了如何从失败中更快速地成功!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四):小心距离真相的半步距离”——《黑匣子思维》书评

  很多年前,在组织管理学的课堂里,老师谈起当时一本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他请大家发表一下对这本书的看法。

  我站起来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我从来没有看到一本书把管理中的“人性”讲得这么好。书里面有一句话影响我至深,叫做“把人当人看”,这也许就是管理的真谛。

  老师笑眯眯地听我说完,然后转头问大家,“人性化管理真的是海底捞成功的原因吗?”

  当时我几乎100%的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明显不过。书里头讲的那些故事让我感动地落泪,这些当然是一个企业能成功最根本的原因,这还有什么好问的。

  但是这几年,我的看法慢慢改变了,尤其是当我看过了很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新闻背后不过是创作者自己感动了自己,我的想法开始动摇了——很多事的原因绝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而了解结果背后真正的原因,才是我们提升认知最重要的一步。

  这也是马修·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一书中最主要的观点。他认为,只有不断挖掘事情背后的真相,才能够获得下一次长足发展的力量。

  这本书从飞机黑匣子说起。黑匣子是记录飞机操作第一手数据的工具,任何时候,不管遇到多严重的事故,黑匣子都能得以保存。一般飞机失事后,调查组最先就会去找黑匣子,以分析灾难发生的原因。也正是靠着这种“从失败中找原因”的方法,飞行安全才不断得以提升。现在每年全球有几百万次飞行,飞行事故常年保持在个位数。

  而与之相对的,医疗事故、政府错误决策、媒体误导等错误不但一再发生,而且多年后竟然没有任何好转的趋势。作者认为,这就是因为他们(以上的机构和组织)没有“黑匣子思维”,他们不愿意也不懂得从失败中学习而仅仅依靠自己的经验去做判断,所以才导致一直原地踏步或者不断退步。

  关于“黑匣子思维”,作者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他认为普通人通过调整也完全可以具备这种思维习惯。

  第一、改变对失败的态度。失败不可怕,逃避失败、无视失败才可怕。因为失败是一种验证,证明过去的某些方法可能有问题,这是绝好的改进契机。

  第二、小心认知的陷阱。逃避责任或者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候是人们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就像我因为《海底捞你学不会》而感动一样,这时候我很容易接受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但往往这并不是真相。

  第三、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成长。每一次伟大的进步都是“发现问题-试错-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戴森吸尘器到宝洁喷嘴改进都证明了这一点。每一点的改进看起来并没有效果,但量变引起质变,最后就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第四、营造不害怕失败的环境。不害怕失败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思维和制度层面的一大飞跃。失败后的问责是必要的,但这种问责要把握一个度,免得影响到失败者自我的评估。

  第五、拥抱失败,接纳失败。失败后抗压的能力也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无数伟大的人物都具备从失败中吸取营养的素质,这个素质可能比“天分”更重要。

  以上五点,就是作者总结出的“黑匣子思维”应用方法。其实不只是应对失败,应对成功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建立的是成功(或者失败)这一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海底捞为什么成功?真的只是因为服务好吗?飞机为什么会失事?真的只是因为飞行员一个错误的操作吗?贝克汉姆为什么会踢球?真的只是因为他有天分吗?好多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不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理所当然了,但如果能分析出来原因,就可以从经验或者教训中总结经验,让下一次做得更好。

  关于结果和行为中间复杂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有个精彩的案例,叫做“恐吓从善”。这是一个教育项目,组织者带一帮问题少年去监狱,让他们切身体验到监狱的可怕,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他们的认知,避免犯罪。这看起来是合理的——因为害怕这个糟糕的结果(蹲监狱)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作者说,后续的跟踪调查发现,恐吓和从善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做项目的人和政府都希望这件事按他们预期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数据统计上忽略了真实性,从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世界的运行规律的确是非常复杂的,探讨规律的过程可能也就像分析飞机的黑匣子一样,需要不断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任何凭感情、凭感觉、凭经验的判断可能都不准确。这就是“黑匣子”给我们的启示——别害怕面对真相,真正找到原因,从不断的失误中获得改进的灵感并最终获得成功。

《黑匣子思维》思维导图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五):失败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从小到大面对的“失败”不计其数。

  而每次克服“失败”取得“成功”的体验会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愉悦。

  面对“失败”你会怎么做?

  耸耸肩膀,无所谓?

  痛哭流涕?

  越挫越勇?

  这里,黑匣子思维告诉你一个失败的正确打开方式。

  什么是黑匣子思维?

  大家都知道在飞机上有个东西叫做“黑匣子”,其实是两个。

  所有飞机都载有两个黑匣子,一个用来记录发往机上的电子系统的所有指令,一个是监视舱内的声音记录仪。

  航空事故发生后,黑匣子会被找出,用来调研事故原因。

  接下来的事情,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

  当然,追责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在于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这个事故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会很快的在整个航空体系宣传和推广,相应的设计会进行调整和改进,相应的培训会纳入执行……

  《黑匣子思维》的作者马修 萨伊德从飞机上的黑匣子引申出了黑匣子思维。

  黑匣子思维指的是,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的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这种思维模式能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机制和观念,让各行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被失败吓倒。

  黑匣子思维的核心是什么?

  从马修 萨伊德给黑匣子思维的定义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意愿和决心。

  为什么说是意愿和决心,而不是思维模式呢?

  主要是因为人类对于“失败”,本能上的处理和应对,使得黑匣子思维的应用障碍重重。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小时候考试没考好。

  回到家,家长一般会说:“你一定是上课没好好听讲,回家不复习,考试的时候粗心……”

  你会说:“这次考试太难了,好多平时学习很好的同学都考的不好。还有考的比我还差的……”

  家长的思维,考试考不好一定是孩子的错。

  然而家长从来没有思考过,是不是老师教学方法有问题,试卷是不是难度大了或者出题比较偏,自己是不是平时花了太少的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关心。

  孩子的思维,考试考不好一定是卷子太难了。

  然而孩子很少思考,自己平时不努力,遇到难题就跳过,课后也不复习,遇到问题不请教老师。

  再举个例子。

  你想要减肥,也开始尝试运动、节食。

  可是过去了一两个星期,体重一点都没有变化,反而重了一斤。

  朋友问你减肥咋样,你说,我属于一吃就胖的体质,新陈代谢太低,没办法。

  我们总是很难实事求是,遇到失败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别人的错”。

  而黑匣子思维提倡的是“失败后的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也就是说,你要客观的进行分析。

  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一味的指责“别人”,甚至找“新陈代谢”来背锅。

  只有找到问题,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才能从中学习并取得进步和成功。

  所以说,黑匣子思维强调的是一种意愿和决心。

  只有你首先意识到要去面对失败,并决心进行改善,才是在应用黑匣子思维。

  正如马修 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所言:

  失败成就了指路明灯,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中还未被我们熟知的部分,并向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指引我们去改进理论、策略和行为。

  黑匣子思维的应用

  当我们建立起黑匣子思维的意愿和决心后,我们应该怎么将其应用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呢?

  马修 萨伊德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两种策略:试错和边际收益。

  结合我们经常讨论的几个主题进行了思考,发现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就是在不知不觉的应用“黑匣子思维”。

  挺神奇的事情,对吧?

  首先,请允许我来总结一下黑匣子思维应用的大体步骤:

  遇到失败->发现问题->调查可能的原因->排查/拆分->执行。

  应用在时间管理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人给我留言,询问关于时间管理的问题。

  大致会在我发出“月结月策”(这个是我的每个月小结+下个月的计划,会总结我这个月读了几本书,取得了哪些进步,哪些地方要有调整等等)这篇文的一周内。

  我也写过几篇文关于时间管理的经验分享。

  我觉得更实际的做法是用黑匣子思维的方式进行改变。

  首先,你肯定是发觉了自己时间管理上有问题。(因为由于时间管理导致的失败,短期内是看不到什么影响的)

  大部分的留言开头都是“你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看书、学英语、写文、运动,你还有工作要做,还要带孩子。”

  大部分的人都想要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调查一下造成你自己时间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可能的原因。

  简单的就是,你的时间都去哪里了?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记录。

  你可以用APP,或者用各种方式,及时的记录自己每天每时都在做什么。

  有的人觉得这个做法太呆板,没有意义。

  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包括每天回忆自己每个时间段在做什么。

  但是肯定都没有及时记录来的准确。

  因为人的记忆是会产生偏差的。

  我曾经尝试后,评估自己一个工作日用手机的小时数。

  我当时评估的是3个小时,其实我内心认为应该是2个小时不到。

  但是通过APP,我发现我基本上每个工作日用手机的小时数在5个小时!

  这也是为什么,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你发现每天没做什么时间就过去了。

  通过记录,你会很客观的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花费)情况。

  紧接着,对于时间管理,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具体的方法就很多了,比如试错,比如明确自己的目标后将时间合理拆分。

  我比较经常用的是,试错。

  我刚开始尝试早上起床读书,傍晚运动。

  但是我发现我早上拿着书很容易又睡着了。

  于是我改成早上运动,晚上看书。

  早上运动让我一整天的精神都很好。

  但是我发现晚上看书很难,家里有孩子的都知道,你回家后时间就不是你自己的了,你没有办法无干扰的看书。

  于是我保持了早上运动(试对了),把看书的时间改到了上下班通勤的路上。

  但是最近我发现了新的问题,因为天开始黑的早了,下班路上看书光线不大好。

  试错会让我不断的调整。

  正如马修 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中说的“从测试中学习”。

  应用在需求分析

  回到我的老本行“需求分析”。(非同行的小伙伴可以跳到下一个应用分享)

  我们一般来说,会把“问题”叫做“痛点”。

  比如,我住的地方到地铁站,不远,但是要转两趟公交车,还绕路。

  骑自行车也就15分钟的时间,两趟公交车下来要40分钟,还不算倒车的时间。

  你大概知道我想要说什么了。

  对,后来出现的共享单车解决了我的问题,让我痛快。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大街上爷爷奶奶经常用拖个简易的推车去买菜?

  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这个推车上加装了一个简易的马扎……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产品和解决方案。

  我们用黑匣子思维来看这些问题。

  好,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了,那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可就多了,公交线路设计不合理,菜场太远,天气太热,菜太重……

  那么我们如果要解决问题,可行的办法是什么?效果怎样?

  我们在这里需要的不是拍脑袋,凭借主观,而是需要进行实验。

  在一个流程中,每个环节都会造成浪费,也都会产生价值。

  如果我们能减少甚至消灭浪费,那么总体的价值必然会提升。

  这是“精益”的精髓,也是“边际收益”的体现。

  也许你要解决的问题很大,但是只要你进行拆分,着眼于可执行的细节,那么多个细节的提升和优化,就会带来整体的优化。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目标和方向要一致。

  也就是说,你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系统性的考虑产生问题的原因,再进行拆分和优化。

  而在做需求分析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要不断的否定自己,制造“失败”。

  制造“失败”才能让黑匣子思维发挥更大的作用。

  你提出解决方案,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质疑。

  质疑成功,你制造“失败”成功,那你就会发现新的问题,你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个很好的质疑的方法,就是在完成核心功能后就推出市场,让市场去质疑。

  因为你作为产品的设计者,你的感受和想法一定会与市场有出入。

  让市场质疑,制造“失败”,通过不断的试错,调整,进步,最终得到成功的产品。

  应用在个人发展

  说到个人发展,大家都是凡人,我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业务分析师,不是什么职业或者人生规划师。

  而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普通人士,也会去思考个人发展的问题,思考未来在哪里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后退一步,站在半空中看看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改进自己就是黑匣子思维的应用。

  一整天的工作学习下来,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做的好的,有哪些事情有待改进。

  实事求是的“自省”,特别是对于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其实也可以认作为“失败”或者“问题”,运用黑匣子思维去进行调查,制定措施,持续改进。

  每天一点点的进步,每个细微之处的一点点进步,你将最大化你的边际收益,最终对于你自己个人的发展是有益的。

  我们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结果。

  这个人能力不咋地,还得到了提升。

  他运气真好,被一家大公司的老板看重挖过去了。

  我们总是忙着羡慕别人,很少反思自己。

  就好像我们遇到“失败”会第一时间找“别人的错”,我们看到别人成功会第一时间归于“别人的运气”。

  如果我们有着“在失败后的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并且有着相应的策略和坚定的执行,发展会是更加长远和成功的。

  我相信“黑匣子思维”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但是关键是你要有意愿和决心。

  这是小婧今年读的第28本书,分享给大家。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实践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六):像贝克汉姆一样,拥有面对失败的底气和勇气,我们也能成功

  一、害怕失败是人的普遍特点

  人性最普遍的一点是什么?

  《黑匣子思维》一书中说到:人们害怕面对失败,极力否认自己的失败。为错误和失败找无数理由,在明晃晃的证据面前,不是去承认和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倾向于篡改证据,甚至编造记忆来进行自我欺骗。

  这当然不是少数蠢人才做的,也是很多聪明人的做法。

  奈尔·德葛拉斯·泰森是一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畅销科普作家和媒体名人。他拥有18个荣誉博士学位,还曾当选“全世界最性感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活跃的演说家,在YouTube上能看到他的多场演讲。

  在“9·11”事件后的很多年里,泰森反复讲过一个关于小布什的故事。他说纽约双塔遭遇袭击后的几天里,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发表了一篇演讲。其中关于星星的引用在泰森看来,总统这样说是极不合适的。泰森的话产生了很大反响。甚至造成了群众对政府一分为二的态度。

  但后来有记者想查阅布什这段演讲时,发现它不翼而飞了。他调出了电视台和报社的档案资料,翻遍了911事件后的总统声明,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段关于“群星”的讲话资料。

  事实上布什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布什曾说过:“为群星命名的创造者也知道我们今天为之哀悼的7个人的名字。”这次讲话的意义完全不是泰森所说的那样。

  被指出错误之后,泰森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找各种理由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误。但是被要求提供证据的几周后,泰森终于收回了自己的话,承认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这一说法,来形容我们的信抑翻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智而聪明的。我得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会认为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也是为什么当搞砸了一些事,特别是大事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威胁。我们会觉得坐立不安,如芒在背。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二、掩饰失败是医疗行业、司法系统的普遍做法

  在医疗行业、司法系统,人们面对失败和错误时的态度绝对称不上承认和接纳。医疗行业内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们在面对自己的失败时,很多时候都是极力否认、掩盖错误。这当然是不能接受失败的人类特点造成的。但更多的是体制的不够进步、观念的陈旧所造成。

  体制并不能支持医护人员们承认错误,并且从错误中学习。一旦犯错,将会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这种文化导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失败了。继而,更多的错误发生,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医疗事故层出不穷。

  司法系统也是一样,人们从不检讨体制有什么问题,冤假错案一旦发生,检方就会找各种理由去认定无辜的人其实罪有应得。即便有强有力的DNA技术支持,人们也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小女孩被强奸体内查出的精液与抓起来的犯人不同。检察官提供了4种可能性“这名8岁女孩跟别人发生了性关系;她11岁的姐姐穿着她的内衣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当时房间内有第三者(尽管受害者做证时说只有—个闯入者)或者受害者的父亲通过某种不道德的方式留下了精液。”就是不能接受证据的本来面目:犯人是无辜的。

  检察官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很多检察官都认为自己的职业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项使命。他们花了很多年时间接受教育,让自己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这是—个艰难的准备过程。他们非常愿意相信自己加入的这个体系是公正的,愿意为它去辩护,甚至歪曲事实达到可笑的程度。

  在长岛的拿骚县,DNA鉴定结果表明,一名16岁的奸杀案受害者体内的精液不属于因此案被定罪的男性。检方辩称,精液属于受害者的情人。但受害者的母亲和密友都坚称,受害者此前是处女。在佛罗里达,DNA鉴定证明,在强奸案现场发现的阴毛不属于被定罪的男性。检方辩称,受害者床上的阴毛可能来自此前一周进入卧室的搬家公司员工。

  不健全的体制和不接受失败的文化使这两个行业甚至社会更多行业难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得到经验,进而进步。

  三、黑匣子思维:从错误中学习

  但是航空业却与之完全相反。人们面对失败和错误的态度截然不同。每一次失败都是血的教训。每一次教训都被黑匣子记录下来,人们仔细地从中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用尽全力去改变情况,写在制度里。

  1978年12月28日下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173号航班,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前往目的地波特兰市。当时天气晴朗,飞行条件几近完美。在接近波特兰上空接收到可以降落的信号时,机长放下起落架时传来巨响。机长对此表示十分担心,一直专注的在思考,到底是为什么造成起落架的巨响,起落架到底有没有放下。于是他们的飞机徘徊在波特兰市的上空,这架飞机每分钟会耗油95千克。

  起落架没有放下就去降落是一件冒险的操作,但是对于技术成熟的机长来说也并不是一件致命事件,但由于机长不停的去思考起落架的问题,没有注意时间的逝去,燃油在逐步耗尽。虽然工程师多次提醒他,要注意燃油问题,语气一次比一次激烈,但是机长并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在事后的调查中,显示出当机长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燃油已经耗尽,飞机最终坠毁在波特兰市郊的一片森林中。

  此次事故,飞机坠毁,乘客和机组人员一共死亡十人。事后调查人员注意到,发生波特兰事故的一个根本原因,与交流方式有关,工程师早就注意到了燃油问题,他对机长也多次进行提醒。但是他就是无法让自己直接对领导发起质疑。我们与权威人士对话会采取委婉的措辞在其他场合是合宜的举动,然而当一架90吨的飞机在大都会上空燃油耗尽的时候,这么做就是致命的。

  调查报告出来的几个星期以后,美国航天局召开研讨会,研讨新式的训练方法,主要是加强机组人员之间的交流。多年以来被视为绝对权威的机长,现在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也要学会询问。这样,机长个人对时间的感知问题,就不会再出现。此类由交流导致的恶性事件几乎没有再出现。

  整个航空业的体制就是建立在不断在错误中学习的机制。每个微小错误都会反复试验,找到解决办法。这正是航空业的优势所在,也被人们称为黑匣子思维。当然对航空业以外的机构来说,这种思维模式与具体的黑匣子无关,指的是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的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失败在所难免,如何面对失败,才是避免悲剧的方法,才是成败关键。

  四、面对失败

  01 建立试错机制

  联合利华工厂用传统的方式生产洗衣粉。沸腾的化学制剂,通过一个超高压喷嘴喷射出去,压力下降后,这些化学制剂就被分解成蒸汽与粉末,蒸汽被吸走后,粉末收集到一个大桶里,然后工人相同里添加胶质和其他配料,这就是洗衣粉。洗衣粉行业蕴含巨大商机。

  但是联合利华的麻烦在于,那些喷嘴总会堵住。这对公司来说是个大问题,因为需要常常维护设备,洗衣粉质量也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利华雇了很多专家,他们是高压系统,流行流体力学,和化学分析专家,这些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列出了复杂的公式,设计出一种新型设计,但这个设计不管用。

  于是联合利华向生物学家团队求助,这些人对流体力学一无所知。他们选用十个喷嘴,对每一个都进行了很小的改动,然后对其进行测试,有的喷嘴长,有的喷口大,有的喷口小。每一个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非常小的改进,然后选出胜出的喷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制作十个不同稍微不同进行重复测试。在经历了449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做出了理想的喷嘴。

  这个进步不是建立在结构精密的计划之上,而是在449次试错后,找到了最佳方案。

  世界上很多系统,在本质上都遵循着这种类似进化的法则:不断的试错的进程。

  02 精益创业

  尽早试错,也给创业人员带来一种新的模式:精益创业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不要想着一开始就试图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有一个创意,就去用最小行动实现它,做出一个最初的版本,然后让市场帮助你迭代。

  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供早期用户测试,然后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的去优化这个产品。并在制造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加以改进,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加以改进,这样就不断试错的进化过程,植入到了产品的设计中。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以失败为基础的经营方式。

  不能想着一开始就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来。对完美的渴望,有两个误区。第一个就是以为自己能够闭门造车,凭着想象就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第二个则是对失败的恐惧。

  精益创业,不期待完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03 追求边际效益

  建立实践、检验、改进的最优化循环,在每一个步骤都追求边际效益。传奇教练布雷斯福德,曾经带领车队征服两项不同的自行车赛事,得奖无数。本书作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回答说:“这是一个边际收益的问题,边际收益就是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边际收益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切实,找出哪里有问题,从而得出进步。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够去找出错误或者失败的地方,并且并且对此加以改进。

  成功就在于建立找出问题、不断改进的最优化的循环。

  以写作为例。写作可以分解为字、词、句、段落、逻辑架构,每件事都可以单独练习。练习时,最好对照经典,找出自己文字的问题,寻找相应办法去改进,达到最优效果。组合在一起,产生边际效应,写作能力会大幅提高。

  04 追求创新

  创新也来自失败。灵感来自背后无数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建立在对长期困扰的思考。

  戴森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是他们的代表产品戴森吸尘器的发明家。戴森在用老牌吸尘器时,注意到吸尘器总是很快就失去吸力了,那是一台顶级的吸尘器,但是几分钟就没了吸力,发出尖啸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有一次他终于受够了,就拆开吸尘器,发现袋子里满是灰尘,戴森认为这是吸尘器失去吸力的原因,于是他把袋子打开,灰尘倒掉,然后把袋子装回去,结果没过一会儿又开始产生了尖啸声,于是他认识到袋子内壁上挂满了一层灰尘,细小灰尘塞满了这个过滤网,这才是吸尘器失去吸力的原因。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都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完全没有灰尘袋的吸尘器?他遇到了这个难题,深深为之着迷,大脑深处一直想着这些问题,终于有一天在木材店里,解决的方法像闪电划过了他的脑海。后来,这个灵光乍现产生的创意使他成为个人资产超过30亿英镑的富翁。

  这件事情充分的说明了创意的生成,来自于现有技术的问题。可以说是失败激发创新。

  创意的执行,跟灵感产生创意是一样重要的。很多人都知道吸尘器不好用,也有很多人知道分离器的原理,但是只有戴森把这两者统一在一起,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解决了分离粉尘问题、长发问题、絮状尘土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一共经历了多达5127次的试验,才完善这项技术。创新固然重要,更可贵和艰难的事在于耐心地反复打磨,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也就是说通过不断试错来达到真正完成目的。

  皮克斯最受尊敬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认为:“失败一定要趁早,因为我们迟早要失败,不如趁早失败,趁早犯错,干脆承认我们一定会搞砸,然后尽快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败是一种幸运,并非是诅咒。

  05 培养面对失败的底气和勇气

  大卫·贝克汉姆是当代英格兰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之一,他的成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贝克汉姆最擅长的是发任意球和传球。

  他六岁的时候,经常在后院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练习颠球。六个月后他可以点50次,再过六个月颠到200次,到九岁的时候,他的颠球纪录是2003次,整个过程用时15分钟。如果直接看9岁的这个数据,两千多次触球,球却不落地,会觉得他真是天才。

  但是他的妈妈看他颠球看了三年,在妈妈眼里这不是什么天才的奇迹,而是见证了造就进步的无数次失败,见证了儿子所有的挫折与失望,也见证了贝克汉姆从每一次挫折中学习的过程。

  当贝克汉姆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颠球技巧时,于是开始练起新技术任意球。和颠球时一样,他没踢出一脚球都会有所进步,在小公园里至少踢了5万次任意球。

  贝克汉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晚期,仍然寻找进步的方法,还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想要进步,就得不断鞭策自己,要不然永远也不会成功。

  成功者往往对失败有着与旁人不同的看法,深知失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是多么的不可缺少,他们选择接纳失败,而不是逃避失败。

  这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思维模式的不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到更多更好的宝贵的经验,不会被错误和失败吓倒,也不认为失败了是因为自己就是不行。

  无论我们天赋多高,如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轻易放弃,就没有办法进步,如果对失败避之唯恐不及,当然也没有办法长期的去坚持做一件事情。

  1998年6月30日下午,大卫贝克汉姆23岁,首次代表英格兰参加世界杯。当天是一场淘汰赛,对手是阿根廷队,两个队伍为争夺八强而战,当时的比分是2:2。下半场两刚开始两分钟,贝克汉姆在中场接球,这时阿根廷的西蒙尼从背后狠狠撞向了他,贝克汉姆觉得有人用膝盖顶向他的后腰,然后便摔倒在地上,西蒙尼撞人后还扯了一下贝克汉姆的头发,拍了拍他的头,贝克汉姆立即作出反应,把腿伸向了对手,他的脚只移动了60厘米不到,稍微碰到了西蒙尼的身体,但这个阿根廷人顺势就倒地,并紧紧抱住自己的大腿。

  裁判举起红牌,贝克汉姆被罚下场。最终英格兰队在点球大战输掉了比赛。这就是贝克汉姆人生中最著名的圣埃蒂安红牌事件。

  随后这个23岁的年轻人,收到了邮寄来的子弹,肖像被挂在路灯柱上,一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还把他的照片做成了标靶,在下一季的首场比赛中,在警方的保护下才能进入赛场,而且对方球迷还不停地发出嘘声。他不过是在对手的挑衅之下犯了个小错,却被当成罪犯对待。

  在那个赛季的首场比赛时。他获得了一次任意球的机会,当时所有对方球迷都在不停发出嘘声,他在摆放球时非常紧张,但是当他后退几步准备发球时,感到一切都变了。

  他是这样说的,“准备踢出任意球时,我感到自己的意志力变强了,当时我可能可能会沮丧消沉,担心结果,但我感到了内心的坚强,部分原因是曼联球迷给我巨大的支持,但也是因为我多年的刻苦练习,我在风雨中踢过的几万次任意球,是那种练习给了我信心。”

  失败和逆境,并没有让他丧失求胜的意志,这些挫折反而让他当成学习的机会,帮助他成长。支撑他心里安静下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风雨中的几万次的练习。

  当我们付出足够多的时间,经历无数次失败再爬起来的练习后,紧张变为自信,内心逐渐坚强。拥抱失败,不断练习正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根本思想。

  贝克汉姆面对逆境的底气是什么?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风雨中踢过的几万次任意球。几万次的练习,能否次次都成功?风雨中的练习,辛苦不辛苦?答案不言而喻。失败和练习是贝克汉姆面对逆境和更大失败的底气和勇气。

  小结

  普通人如我,并不能完全接纳失败,练习也不够多,在人生逆境中自会觉得辛苦。要想成功,需得建立成长型思维,接受自己的不足,愿意练习,愿意在练习的时候失败,告诉自己失败不要紧,失败是因自己练习地仍不够多,失败是尚未调整到最佳方案。

  学会在失败中寻求改变和进步,这是《黑匣子思维》,这是贝克汉姆面对困难的底气和勇气,也是我们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关键。愿我们都能拥有《黑匣子思维》,在失败中学会站立。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七):面对错误的新思维——原来他们也并不是故意犯错

  看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心理学的专业名词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含义。作者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现象是由于什么心理活动从而产生的,虽然“直面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是我们历史悠久的陈词滥调,但是这本书所说的,观点,思维,都是很有趣,很新颖的。

  所谓的#黑匣子思维#,大家都知道黑匣子是每部飞机上都必有的一个东西,它对飞机有实时记录的作用,一旦发生任何的事故或操作不当,通过黑匣子我们都能知道当时在机舱里都发生了什么。但是这里的黑匣子思维,不是真正指的黑匣子,而是一种彻底改变我们以往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试图掩盖、怨天尤人的消极态度,而以另一种更客观,更沉静地态度去调查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从失败中学习。

  我理解了开路循环(open loop)和闭路循环(closed loop),我知道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错误产生了人们倾向于保全自己的自尊对已产生的事实故意忽略或扭曲,但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故意这样做的,这只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造成如此的举动。特别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自己之前并不熟悉的两个行业,医疗业与航空业,在截然不同的行业背景下,面对错误的态度亦如此。但只要运用黑匣子思维,创造透明公开的报错制度,就能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再次证明了,人类不是机器,大家都会犯错。无论你是医科专家,还是睿智机长,不谴责,不恐惧,平心静气,keep learning才能真正进步。

  很难,但至少我会努力这样做。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八):《黑匣子思维》——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智慧

  1.

  黑匣子思维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我说: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成功地避免了所有失败的可能性,那么他也将错过更伟大的成功。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学习,是每一个进阶的成功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然而,尽管如此,接受失败,对于常人来说,还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没有人会单纯地喜欢失败。失败意味着现实与自我期望的背离。为此,我们可能会失望,会选择逃避,甚至把责任推脱给他人。

  但是,从人类进阶的角度去看,失败却有着更为宝贵的意义。

  英国作家马修•萨伊德就在自己的新作《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失败”的另类看法。

  《黑匣子思维》中,马修从医疗和航空领域等多个案例引出整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失败并不可怕,而且蕴含着更多的机会。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磨练自己学习的意志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其中“黑匣子思维”指的是:

  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总结的教训,开展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这个思维,刷新了我们对“失败”的旧有认识。马修通过大量的案例,证明了生活中各个领域从失败中学习经验的可能性。

  2.

  认知失调

  尽管从失败中,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这件事情只是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菲斯汀格用“认知失调”这一说法,来形容我们的信仰在受到挑战时,内心所感受到的不安。

  当我们的信仰受到挑战的时候,人的本能更倾向于纂改证据,以维护我们原本的信仰。我们会创造新的借口 ,以维护我们所认可的事实。

  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表现。而修正认知的过程又是无穷不尽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看成是认知失调的多米诺效应。

  在失误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第一时间去做的就是掩饰错误,那么,我们就会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

  然而,人们在面对“沉没成本”时,很难做到“及时止损”。这将会导致“认知失调”的进一步加剧。

  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很多事情上,进步取决于我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意愿。如果忽视失败,掩饰错误,我们就毁掉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有些失败很明显,没有任何可以被矫饰的机会。然而更多的失败,有着被掩饰的余地。《黑匣子思维》认为,自欺欺人,给自己的失误找借口,除了能够满足自己认知的渴求,没有太多其他进步的意义。

  所以,当失败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放下心里的包袱,轻装上阵,去拥抱失败。甚至,有时候,我们还可以主动试错。

  3.

  试错的勇气

  和被动的失败相比,勇敢的“试错”具有更进步的意义。通过反复的实验比对,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更多的经验。

  我们之所以总是失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把世界想得太简单。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太渴望完美。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会让我们在刚一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企图面面俱到。

  这在任何领域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所谓的完美,也是一次又一次改进之后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的水平。换个角度想,能够一次达成的完美,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完美。

  就拿写作来说,每一个作家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即:我写的这个作品很可能就是垃圾。但是,那又怎样呢?又有多少人“十年磨一剑”却从不真正试炼,结果糟糕到无法挽回呢?

  所以,尽早地试错,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修正机会。好的作品和好的产品一样,是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的。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和市场上的商品是一样的,需要大众的评判。只有在接收了反馈信息之后,我们才能够不断地修正弱点,使接下来的作品更趋于完美。

  完美只是一个目标,我们每一次的失败都不是没有意义,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错,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

  4.

  精益创业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中还指出:

  “尽早开始试错”这一做法代表了高科技革命带来的最简洁、优雅的理念:精益创业。(即:测试与改进的价值)

  “精益创业”的理念,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

  创建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即MVP。

  平衡计划与变化。

  从测试中学习。

  这一理念,并不仅仅局限运用于商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其实都可以实践这一理念。

  比如,我想要进行长期的写作,但是对于自己的写作方向比较茫然。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灵活地运用精益创业的理念,去大胆地尝试各个不同方向的创作活动。

  这些作品,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非要多么成熟。然而,在创作发表的过程中,我们会更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反馈,对其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我们会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为先期投入的成本并不高,所以我们还有足够的精力去修正之前的错误。对于自己实在力不从心的领域,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放弃。

  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前提是,你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通过精益创业,我们在反馈中学习失败的经验。这是多么有益的投入啊!

  5.

  小进步与大飞跃——边际收益

  前面所讲到的“精益创业”,得益于低成本但高回报的“试错”。而要想事业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还需要考虑“边际收益”。

  所谓的边际收益,其实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目标进行拆解,分成很多细小的部分。然后,针对每一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的做法将使我们收获更大的成功。

  还拿写作打比方。

  比如说,在简书写作。要想成为签约作者,首先我们可以运用“精益创业”的理念让自己不断大胆地试错。在各种反馈中,我们可以逐渐了解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接下来,我们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地做到极致。

  在吃透一个领域之后,我们还可以再拓展其他的领域,把自己的写作面逐步扩大。

  当我们把成为签约作者这一目标拆分成很多细小的点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踏实下来,而不是只盯着自己仅有的那几篇文章,好高骛远。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初稿。当我们不再苛求完美,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关键的细节上的时候,反而离完美更近。

  6.

  拥抱失败,才能不断成长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儿失败的经历,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成功,那么他的这种成功也是脆弱的。光环戴得太久,人会高估自己的智慧。在面临措手不及的意外时,这些人的抗打击能力甚至会弱到不及常人。

  对于可以防范的失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练习和测试。能够经受住成百上千次考验的作品,往往要优于精密计算的结果。

  无论做什么事情,想要更大的成功,就要首先迈过心里的那道害怕失败的坎儿。

  坦诚地面对失败,才是真正的有风度、有见识。减少事后对于失败的谴责也很有必要。多些对失误的反思,我们才能在探索的路上走得更远。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和固定性思维的人相比,更善于从失败中学习。TA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错误上,牢牢地抓住学习的机会。

  而我们接触到的《黑匣子思维》这本书,正是改善思维的一剂良药。失败并不可怕,马修会告诉你,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做好心理准备,在迎接成功到来之前,我们必将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失败。拥抱它们,才能与进步做朋友。

  愿你在进取的路上,从从容容。不因成功而骄矜,不因失败而气馁。最可贵是平常心,拥抱失败,理性犯错。

  文|升腾的信徒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九):你没有成功,是因为你还没懂得这一点

  1、

  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修正通往成功之路。

  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

  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而不敢回家,觉得考砸了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要么就擅自更改得分,让父母开心,满足他们要求子女学习好的希望,从内心里抵触让父母看到那个真实的分数。

  工作以后,因为搞砸了一件事情,我们便会预先在心里设计出各种借口,去辩解、去掩饰,唯独不愿面对真实的失败。也许你会说:“没办法,生活艰难,我不想被别人看低。” 看见吗?你依然是在为自己搞砸事情而去寻找借口。

  其实不光我们普通人如此,一些业界精英也是如此。

  欧洲的一项调查发现,70%的医生同意将自己的错误公之于众,但只有32%的人遵守了诺言,而68%的医生在自己的错误面前依然选择了缄默。

  2010年11月,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学者和商界领袖,联名发表了给时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的公开信。

  他们警告说:伯南克主导执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将“引发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并“扭曲金融市场”。认为这一计划应该被慎重考虑,停止执行。

  这封公开信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并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但四年之后的2014年12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但仍然处在历史低位,而且不升反降。

  联名者们担忧的通货膨胀已经变成了通货紧缩。他们的预测可以说是落空了。

  这些人如何回应预测失败的呢?

  九位联名者接受采访时,并没有解释自己的判断为什么失败,也没有总结自己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他们根本就不觉得自己预测错了。

  而事实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分析一语中的。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无论是在政坛、社会各行业、还是个人,犯错方无一例外地选择逃避、掩饰、辩解,甚至歪曲证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难道失败不是最好的学习材料吗?

  英国作家马修·萨伊德,在他的著作《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里对这些面对失败的行为和做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马修·萨伊德曾是英国的乒乓球名将。他凭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曾经雄霸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

  乒乓球行业也是一个要经常面对失败的行业。作为曾经的运动员,马修·萨伊德明白面对失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从失败中学习,获取成功的关键!

  认知失调 对错误的态度会削弱审视证据的能力

  上面所列举的面对失败的种种表现,都可以用“认知失调”来概括。

  “认知失调”这一说法,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以此来形容当我们的信仰受到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

  在面对足以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仰形成挑战的证据时,我们更倾向于篡改这些证据,而不是转变我们自己的信仰。我们会去创造新的借口、辩护和解释。有时我们干脆会选择完全忽视这些证据。

  这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智而聪明的,我们觉得自己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会认为自己容易上当受骗,不会那么轻易地犯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搞砸了一些事,特别是大事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威胁,我们会觉得坐立不安,如芒在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承认我们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比如,向父母承认自己考砸了;向领导陈述自己搞砸工作的真实原因;医生向外界公布自己医疗事故的原因和数量;联名者向伯南克及美国公众,承认自己预测失误,等等。

  但是,那就等于告诉大家: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聪明,也要被迫承认,自己有时会失误,甚至在关系重大的问题上铸成大错。

  要知道,以犯错为耻的观念已经存在了2500年,犯错时找替罪羊是人类的本能。这种选择就是要挑战生而为人的本能,太难了。

  于是就有了第二种选择:否认错误,我们会对证据作出修改,会粉饰证据、搬弄证据,或者干脆彻底忽略证据。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自我安慰,说自己一直是对的,我们一定能赢,我们没有被骗,哪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搞砸了。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就是一根筋,犯了错也是死不认账,“煮烂的鸭子嘴还硬”。

  这样就很容易人为的曲解或者忽视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进步,陷入“闭路循环”的怪圈。

  要从失败中学习,就变得异常艰难。

  黑匣子思维 不惧怕面对失败

  视失败为学习的最佳途径

  黑匣子思维最早是针对航空业而言的。

  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航空业,每一次飞机失事都得到了航空业上上下下慎重的对待,对黑匣子数据的谨慎分析,发现出的问题成了整个航空业学习的经验,以此不断改进行业中存在的弊端,以确保飞行安全。

  对失败的审慎态度,成为了整个行业的思维模式。

  失败中蕴藏着学习的机会,因为无论失败以何种方式出现,它总是代表与期望的背离。

  失败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与我们想象中并不相同,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因此,黑匣子思维,指的就是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这种思维模式能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机制和观念,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被失败吓倒。

  要有尽早试错的勇气,并看重边际收益。

  因此,作为个人来讲,要想利用失败的力量,必须转换对失败的态度,内心充满韧性,胸怀开放,换句话说,你在准备好正确方式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心态,如果总是逃避错误,你将一事无成!

  而尽早开始试错,就是你包容失败,勇敢面对的第一步。

  早上翻阅公众号,突然发现一位朋友在历数他是否要参与写作课的内心纠结。

  他关注了一位大咖已经很久,也注意到这位大咖开设的写作课程,很想报名参加学习。但是又对自己的文笔不自信,因为,他已经预见到了自己报名后的种种尴尬。

  为了自尊,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他选择对自己的尴尬避而不见,同时也选择了回避写作的学习。

  其实,提早学习写作,也是尽早试错的行为。

  只有参与了学习,你才会知道自己在写作的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与他人的差距;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弥补和提升,等等。 这些问题做到了提早发现,你便有了进步的目标和方法。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做到完美,希望做到一鸣惊人,希望能得到他人的称颂。

  但这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根本没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把一件事情做到非常完美。无疑,是我们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

  还是说说写作这件事。对于已成名的作家来说,TA也不可能说自己的初稿就相当的完美,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就可以付印成书。

  海明威就曾说过:任何的初稿都是一堆臭狗屎。

  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一遍遍不停地打磨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也会承受着体力不支、文思枯竭带来的挫败感。

  而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人,学习写作这件事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边际收益。比如:

  为了获取更多素材,你会去多阅读书籍、多观察生活,无形中训练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笔,你会仔细琢磨遣词造句,无形中提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写作的过程还可以训练各种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都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这些就是学习写作过程中带来的边际收益。

  所谓边际收益,其实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的部分,然后针对每一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你就将获得更大的进步。

  尽早开始试错,学会把自己的大目标进行拆解,从小处入手,从小错误开始修正,从小进步开始,从量变到质变,直至获得成功。

  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总动员》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曾经表示:

  “我的策略永远是尽早尽快的犯错……基本上这意味着我们反正要搞砸,不如干脆承认这一点。我们不要害怕搞砸,但要快一点搞砸,这样我们就能尽快找到答案了。没学会走是不可能会跑的。我不可能一次就做对,但我能很早很快做错。”

  学会拥抱失败,坚定保持不畏失败的成长型思维

  2010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家贾森·摩瑟进行了一次测试,他想观察受试者犯错时的神经变化。

  在观察到志愿者的脑电波时,他发现两组人对错误的反应有着显著的不同:

  固定型思维者的大脑仿佛对错误视而不见,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错误上面;

  而对成长型思维者来说,错误似乎很有趣,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有些人则不能,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失败。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努力推动的,失败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贝克汉姆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之一,他一共代表英格兰队出场115次,是球队史上除守门员之外出场次数最多的球员。他在六年的时间里,以英格兰队队长身份参加了59场比赛,并在三届世界杯上都有进球。

  贝克汉姆最擅长的是罚任意球和传球。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共有惊人的65次任意球破门纪录。

  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在谈论我的任意球时,总会说那些进球。但我一想到任意球就会想到所有那些失误,在掌握诀窍之前,我射失了无数次。”

  在他家附近的公园里,无数人见证了他在那里踢过的至少五万次任意球。

  一直到贝克汉姆职业生涯的晚期,他仍然还在寻找进步的方法,还在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想要进步就得不断鞭策自己,要不是那样,我永远也不会成功。”

  贝克汉姆对待失败的态度,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者对待失败的态度。

  1998年6月30号下午的那场世界杯淘汰赛,是贝克汉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惨败!

  一时不冷静,让贝克汉姆把脚踢向了对手的身体。裁判高高举起的红牌,让少年得志的贝克汉姆,瞬间跌入人生的低谷!

  为此,他收到过邮寄来的子弹,他的肖像被挂在路灯柱上点燃,一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还把他的照片做成了飞镖吧!

  人们都很担心贝克汉姆的足球生涯,也没人指望他能从这次危机中复原。

  结果,在下一个赛季中,他被票选为当年的世界足球先生第二名。那是贝克汉姆职业生涯中表现最好的一个赛季。他几乎参加了每一场比赛。他在那个赛季对球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也许我们不会遭遇到像贝克汉姆那样世人皆知的逆境, 但是同理,要在逆境中抗争,从失败中站起来,就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挫折。

  经历过三次创业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就说过:“失败是重新开始的好机会,再次开始时,你会更加明智。”

  理性犯错,学会拥抱失败,并坚定的以成长型思维来对待失败,这就是我们要从《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中学到的精髓。

  第一次写书评,请多指教。更多内容可见微信公众号:禾田飞歌(ID:ahetian2017)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十):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

  对于失败,我们可谓是耳熟能详,从小就有老师、家长不断的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为什么我们却依然把失败视作是洪水猛兽呢?《泰晤士报》专栏作者、TED演讲者和作家马修·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解答。

  马修从航空业与医疗业对待失败的不同态度说起,深入挖掘出这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带来的不同的后果。《黑匣子思维》并没有一味的告诫我们要珍视失败,而是解构失败发生时,人们对于失败的不同反应是如何发生的。

  有的人视失败为改变的契机,调整自己策略方法,有的人抗拒失败,逃避失败,待在自己安全的舒适区中,不愿面对挑战,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后者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相较而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能够在失败学习,反而更加容易成功。

  想要改变,首先要了解。或许正是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反应才是决定了我们不同思维模式的症结所在。

  1、你是否还在黑暗球场中打球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在什么样的球场中打球呢?一个是灯火通明,甚至还有视频回放,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投出的每一发球,从动作到结果,一目了然,你可以根据每一次的投球做出动作的调整,以提升自己的命中率。一个是一篇黑暗,你无法看到自己投出每一发球的结果,当然,你也可以想象成自己是百发百中。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这是一个不难做出的决定。

  但是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做出类似于黑暗中打球的决定。比如明明想要依靠写作变现,但是却常常蒙头写稿,既不投稿,也难以接受别人的修改建议,草草发布在写作平台上,有人提出建议,就说我下次再改,我这次也只是练习而已,来安慰自己,但这种不求反馈,也不接受建议的练习方式,不就和在黑暗中打球一样吗?

  换句话说这种训练方式和为此做出的努力,基本都是徒劳的。当知识付费兴起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渠道和资源迅速被扩大,有很多人勤勤恳恳每日听音频、记笔记,但是辛辛苦苦学半天,一回头,发现自己学习的东西早就如流沙一样颗粒不剩。

  甚至很多人还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努力却没有回报呢?很简单,因为你的努力是无效努力。

  所有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自己琢磨、实践,内化为技能,不然自己的头脑只不过是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作为围观者,看起来很热闹,过后却什么都没有留下。

  马修在《黑匣子思维》中举了航空业的例子,在飞机上,都有一个黑匣子,它会准确的记录驾驶人员在飞机上所有的操作和录音,当事故发生的时候,调查人员可以根据黑匣子记录进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因为这种透明和对失败的正视,航空业的安全性极大程度的获得了提高。

  其实当我们选择在黑暗球场中打球的时候,内心的含义是对于失败的逃避,因为黑暗,所以看不到结果,看不到结果所以自己就不会受到评判,这就好像是一个薛定谔的猫,只要不打开箱子,这个猫就可以生死并存。这其实是一种侥幸心理。

  想要正视失败,首先我们要正式失败,失败是一个矫正器,矫正我们的行为方向,因为它向我们展示的是这个世界我们还不熟知的部分,或者是被错误理解的部分,它为我们提供的是更进一步的线索,这是一种契机和指引,而不是洪水猛兽。

  这也就是书中提到的黑匣子思维:这是一种在失败后围绕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这种思维模式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机制和观念,让各行业的人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被失败吓到。

  2、认知不协调带来的偏执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由利昂·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形容的是当信仰和认知受到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这种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不协调会带来一种偏执,为了维护原有的信仰和认知,拼命的修改事实证据。

  《黑匣子思维》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邪教的例子,作为邪教徒领袖,宣扬地球末日,只有信仰会让他们存活下来,但是当她预言末日到了,却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时候,调查人员觉得那些教徒应该清醒吧,但出人意料的是,非但没有,反而更加虔诚了。邪教领袖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的虔诚,让所有地球人躲过了这次灾难。所以对于这些教徒来说,事实和信仰之间就产生了不协调,所以他们情愿修改事实,相信领袖的解释,来维护自己原有的信仰。

  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个发生在司法行业的案例,当案发现场提出DNA结果显示与原有罪犯不符时,检察官又提出了荒谬甚至可笑的解释,阻止嫌疑人洗清冤情,而事实上,案发现场DNA曾被检察官作为嫌疑人定罪的直接证据。

  其实认知不协调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在遇到这种不协调带来的紧张和不安时,我们的大脑不能的会想要快速的消除这种情绪。比如,当你为肥胖苦恼的时候,比起运动节食这种需要持续坚持的行为来说,大脑更趋向于忽略肥胖的事实,告诉自己这叫体态丰满,挺好的,不用减肥。在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告诉自己因为别人是富二代,因为别人比较幸运遇到了好的机遇等等,来安慰自己,你看不是因为我不努力,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个有钱的爹,没遇到赏识我的贵人。通过心理上的自洽来寻求安慰。

  其实认知不协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认识不到这种不协调,放任自己曲解事实,逃避失败。

  3、犯错也有技巧——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

  有这样一个故事,18世纪时有一个钟表匠叫做约翰·哈里森,他出身贫寒,在他21岁的时候,航海业一片繁荣,但是也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他们,那就是航海过程中需要测算经度和时间,当时通用的方法是利用星星和月亮的相对位置计算经度,但是这种办法遇上了阴天暴风雨就会比较麻烦。所以当时英国政府悬赏2万英镑,但多年未有人能解决这个难题。

  多年后,哈里森提出了一个航海钟模型H1,并进行了小范围的试航,H1表现良好。但是哈里森认为还是不满意,耗时4年做出了H2,但他依旧不满意,又花费了19年才做出他心目中完美的航海钟。

  也许有人会歌颂他的这种工匠精神,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19年间,在他努力做出完美钟表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会丧命于航海途中。

  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由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即利用最小的产品和代价来测试可行性。

  在营销学上,人们常常会利用小范围试错来评估效果,比如在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之前,进行小区域的试错,利用小范围的反馈来评估可行性,这就类似于注射抗生素之前进行的皮试,利用小剂量的药物测试人体反应,以防止重大过敏的发生。

  “种子用户”是很多创业企业都非常重视的一个群体,其实本质上也是需要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自己初期最小化可行性产品的反馈。这个产品够用但绝不完美,这种测试方式其实也是寻求企业方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

  商业环境是复杂的,一个产品的成功来源于诸多因素的合力,而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就像是一个指南针,在企业行进的道路上予以纠偏。

  这个原理放到个人身上也是如此,接受犯错的同时也要有技巧的犯错。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