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10篇

2018-04-06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10篇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一):阅读几问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能够让人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气陶心灵修身养性,质与众不同!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物质生活需求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主要需求,精神追求才是。读书便是能让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手段之一!同时,读书能够让人去进入另外的世界,这个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体会不同人生滋味

  如何选择书籍

  最重要也是最简单依据:能让你感到愉悦的书籍!

  如何读书?

  关于时间段:早上以及工作之前,可以看一些哲学类、科普类的书籍,因为早上头脑比较清醒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工作之后,睡觉之前,可以读一些历史散文批判文章和一些传记作品,让大脑放松原则是随着心情精力去阅读,享受阅读的时光

  关于态度:不要把读书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不要抱着读书以致用的功利观念;要承认书是读不完的,要放弃纯粹实用主义,要享受书读并养成读书的习惯

  关于哲学:哲学实际先人自己人生经历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理论化,把人生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系统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多的借鉴

  几点共读共鸣

  1、美好善良阴暗邪恶都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内容。生命是否精彩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热爱自己的生活,是否会生活!

  2、累了就在庭院里看会花草休息好了就继续出发!

  3、要明确自己的热爱,然后热爱我的热爱!

  4、世间许多事从来都如此,当我们执着追寻它的意义时候,就已经失去了他所能带给我们最珍贵东西

  5、靠读书怡情遣兴,改变自我;靠读书增长技能,改变世界。

  6、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7、一个真正有担当的男人必是一个懂得自我约束感情自律的人,能够控制欲望,懂得拒绝

  8、真正的爱不是简单的拥有,而是懂得拒绝之外的相守,并且存有一份感恩之心心底责任

  9、善于读书,善于读好书,同时在读书过程中还要能塑造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思想与书中内容形成共鸣时,那是极为惬意事情

  10、手边有书,永远不会孤独,不乏味,书里更有生动的世界。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减少无知提高素质,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二):毛姆:读小说开心就好

  前几日我听了句话,一名作者批判一名编辑出了一本不该出的书,理由是“个人痛苦如果没有经过反思,就不值得书写与出版。传播未经反省的‘恶’,就是与‘恶’站在了同一个位置”。

  对不明所以的人来说,谈论讨论核心的那本书是不是宣扬了恶,太抽象了。仅仅看痛苦-书写-恶的逻辑链条。听起来似乎很对,把自己的痛苦直截了当地放出来似乎只是简单地泄愤,有误导读者的嫌疑。这句话的讲述者显然认为,小说要起到道德教化之类的作用,其内部也要有严密的道德审视。但这个观点却对小说的创作和功用认识不清。

  小说家是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性格古怪价值判断不合常理的一群人。因为自身强烈的性格,他们才能对许多习以为常事物敏感反应,才能把那些早就被忽略的细节以或戏剧或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小说以其复杂性成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小说中最受欣赏的也往往是那些性格复杂有光辉缺陷的人,比如于连。小说家在选择人物故事时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个判断在他写作的过程就完成了,至于是不是达到读者认为的反省程度,那是由读者的视阈决定,和小说家没有关系了。

  有的文艺人士似乎有个观点,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处于社会思想的上游,要成为一面旗帜。但这个人设往往站不住脚,托尔斯泰主张不作恶,扑街了;雪莱主张自由主义、热爱自由、憎恨丑恶,但他这个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冷漠要求先有纯正的思想才能有纯正的作品,这个事情只能交给耶稣来做。对于作家来说,认识他的缺陷和认识他的长处一样,而且往往是因为他的缺陷才让他的长处越发珍贵。

  当然,以一个平头老百姓角度来说这么大的问题是会被耻笑的,我只好把毛姆的小说观摘录部分原文出自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毛姆很有意思,他明明最喜欢挖苦别人,却恰恰成了文艺青年的心头好,认为他代表了对理想的追求。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刀锋》被人津津乐道,但他这个人实在算不上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他性格孤僻、敏感多疑,花边新闻不断。如果因此觉得毛姆的书也不值得看,我劝你早点关了这篇文章。

  毛姆的小说观,部分摘录如下

  1.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当是享受的。

  2.小说家总是听任自己的偏见。他所选择的题材、所塑造的人物以及对他笔下人物的态度都受自己偏见的影响。无论他写的是什么,都是对自己个性的表达,也是他的内在本能感觉和经历的集中表现

  3.竟然存在一批评论家——很不幸的,还有一些自诩为知识阶层的读者——因为一本书畅销,便对它予以谴责,真是愚蠢至极。

  4.我再说一遍,不应把小说看作教育启蒙的手段,而应视其为有益的娱乐,这一点重复几遍也不过分。

  5.读者只要求作家在书中讲故事和介绍人物就好,他们对作家本人毫无兴趣

  6.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7.我再次强调,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是完美无缺的。对一个作家的长处大加赞赏,这没什么问题;但若是对他的短处视而不见,甚至一味地赞美的话,恐怕反而会有损他的名誉

  8.小说家从来就无法提供现实生活的文学化摹本,他们只能尽可能勾画出一幅逼真的图画,这一点即便是现实主义小说家也不能例外。如果你相信了他勾勒的图画,那就是他的成功。

  9.一个作家能否维持自己的地位一般来说取决于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10.任何作家都是在某种条件下进行写作的,从来不曾听说有哪个优秀作家因为打算以某种方式发表作品,而无法写出好作品来了。这根本是那些平庸作家为自己没有好作品而找的借口罢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有趣而且丰富的书,毛姆对小说文体、创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简·奥斯丁等人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毫不含糊,既能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好,也能看到作品的缺陷。在毛姆看来,作品的好与坏都和作者的生活性格有极大关联,什么样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小说,这是毛姆的一贯看法。而且毛姆的幽默感也相当犀利,读这本书的时候基本都是一路笑哈哈。

  不过要完全承认这是本好书还有两个前提。第一,忽略书名。毛姆确实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句话,但以内文来看,这个避难所应该叫娱乐场所更妥当,拿着这样一句半截的话做书名只是迎合了当下矫情而又柔弱的社会风气。第二,第三部分没有阅读的必要,毛姆谈小说是一把好手,但是说起哲学宗教那就是圈地跑马,大而无当。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关于阅读

  最初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多是看他的小说,很少看他的评论及随笔,尤其是作家评论其他作家的作品。我是觉得站在不同角度观看自观点也不同亦不敢苟同,如今想来这念头真的自大又愚蠢,不抱着与对立的攻击性,就仿若在书中拜访一个让自己尊敬甚至推崇的大师,让才疏学浅的自己通过对方侃侃而谈,得到思想上的激荡与指点,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途径

  毛姆,不多介绍,喜欢阅读外国小说的读者至少读过他的《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我也是通过这些小说认识了他,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面纱》。后来他的小说读得差不多了,开始找他的其它作品来读,这样我遇见了《随性而至》一书,是因为其中一篇“侦探小说的衰亡”实在吸引我,之后又读了上译的《毛姆读书随笔》,其中内容甚喜欢。

  在那之后过了多年于今日开阅一本北联出版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翻开书的目录浏览时突然感到似曾相识,翻查一下结果发现还真的阅读过,但过了很多年,印象有些模糊,于是决定继续读下去,算是美好的重温。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分为三个部分,“怎样读书才有乐趣”、“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以及“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带着对这三个“怎样”的疑问进入其中寻找答案。因为是重温,便先跳入更为有趣或者如今依然不明的段落中。

  我在每一年都会有几次抽风似的陷入自我怀疑“读书除了耗费时间究竟有何意义?”的逼问中,如此说来真的很适合读读毛姆的这篇“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毛姆先生在文中用浅显又不失睿智语言生动风趣的讲述了关于阅读的一些观点,当其说到阅读过乔治-艾略特的《亚当-比德》并不能称其过程为“享受”而更多来源责任感,“当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心中长舒了一口气。”我为自己有过类似感受会心一笑,他的诙谐诚恳让人很难不去喜欢他。

  在“关于畅销书的好与坏”一文中,毛姆浅谈了自己对畅销书以及一些评论畅销书的评论家所持的态度,其中的观点我很认同,一本书能给一个人带去怎样的影响是他人不可置喙也无法评断的。

  书的第二部分基本上是评述一些作家及其作品,如“关于狄更斯的私事与《大卫-科波菲尔》”及“司汤达其人与《红与黑》”等,在静听他如谈论老友一般谈论着我喜爱的作家及作品时,就像在听友邻的传奇八卦好奇的同时又有着向往。在这部分里还有一位我特别喜欢的作家简-奥斯丁。

  阅读毛姆的书一直让我有个错觉,他还活在人世,在一个遥远风景优美乡村安享晚年。我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明知他们不在了却还是感觉他们仍然活着。也许是因为他们留下的作品太让我着迷,以至他们的形象随同自己的作品一起鲜活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最后,我非常强烈的推荐这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愿君享受其中,阅读愉快~

  疯猴勿杀20170718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四):Tape B 另一面

  毛姆说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作品主题不外乎是个人主义的觉醒,其他作品泛善可陈。他谈到《堂·吉柯德》里面的遭遇更能取悦与小说同时代的人而非现在的我们,因为书里曾经是愉悦的体验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太过残酷以至于无法娱乐我们。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相比太过脆弱。唯一不变的,我想大概是从前人留下的文字中寻找慰藉和共鸣的欲望。当发现同类的那一刻,无论相隔的时空有多遥远,就能不再孤独。

  作家也是人,普通人,甚至是不完美的、邪恶的、暴虐的、淫乱的人。托尔斯泰曾经在高加索区得过梅毒,司汤达不过是一个自我膨胀的丑陋男人,艾米莉·勃朗特内心住着个两个人,一个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毁灭他人幸福残暴施虐者,另一个则是脆弱、臣服于权威的受虐者。狄更斯喜欢年轻可人小姑娘,精力旺盛热衷于在环欧演讲收获永不停歇的掌声。巴尔扎克喜欢令人目不暇接的陈设和风头十足的门面,他跪倒于贵妇的石榴裙下,却对母亲苦苦哀求来信视而不见。福楼拜从成年后就渐渐丧失了性功能,一个人过着离群索居富裕生活,和几个女性保持着信件来往,却从未和她们共度良宵。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赌徒,不输光口袋里最后一个卢布决不离场,还能在街头乞讨糊口,他到最后还有一个愿意为他当掉手里最后一个头饰给他赌资的妻子。莫泊桑和契诃夫不过是为生计而写“报刊小说”的无名之辈。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止我们对《战争和平》、《红与黑》、《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爱。有天我问朋友,这个世界上有道德警察吗?他说,卫道士挺多的,都是“伪”道士。如果仔细审视,没有一个人是经得起道德上的审判。只是大家都太不喜欢扯掉脸皮裸露着丑陋灵魂相处了。谁也没必要去审判谁是不是道德败坏的,当然大家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占尽道德上的优势。因为残缺不全的灵魂让人害怕,我深知自己也是有这种残疾。自知至少让我放弃了卫道士的假面,从而感到安心。2018年想看更多非文学作品,搏命才刚刚开始,我不会放弃。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五):在英国的文艺界有三宝,它们分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和毛姆的毒舌。

  本文来自有书书友:苏冬冬#苏冬冬之读书笔记#

  ——有书众测第五期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整体评分 ★★★★★ 2.单项评分 封面颜值 ★★★★★ 纸张/印刷/装订质量 ★★★★★ 排版格式 ★★★★★ 图文内容 ★★★★★ 是否想共读:是

  --------------------------------------------

  3.一句话点评( 一句话概括此书最大亮点,140字以内) 本书,描述的每一位文学巨匠的作品和生活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都是你感兴趣的,我保证,这太值得阅读了。

  -------------------------------------------- 4.书评正文(500-1500字长评)

  为乐趣而读书

  这是有书众测第五期的作业。当我接到有书君电话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些犹豫的,可能是第一期的“做饭”书,觉得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吧,我是个认真的人,随便对付写些东西,这不是我的风格。但是关于作者毛姆,我的了解也是零。不过书名《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还是吸引了我,于是接续参加了第五期的众测。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岛上书店》的主人公,那个在岛上开书店的家伙,毛姆和他都是疯狂地热爱阅读,并且喜欢记笔记写随笔,于是,岛上书店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书名,简序也都是主人公写的读书笔记,而这本书的每个小节都是介绍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他们的生平及小故事,抑或是人品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无疑正中我下怀,因为我最爱阅读的就是人物传记,能如此集中的一次性的了解这么多名人的故事,这太让我兴奋了。并且,大多数名人都能“很熟悉”,是因为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课本里会出现这些作家的作品“节选”,无论语文课还是英语课,延伸的就是考试题经常会出现诸如莫泊桑的代表作品是( ),这样的填空题,本书,描述的每一位巨匠的作品和生活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都是你感兴趣的,我保证,这太值得阅读了。(又说这书是八卦之书,此刻,我觉得自己也是无比八卦!)

  关于阅读的人,我觉得我们可以称为阅读者,而作者毛姆被称为“阅读家”,有评价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做阅读家的职业,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适合。轻巧、幽默、外带三分邪诞,这才是毛姆读书随笔的风格,能把每位文学巨匠轻松书于笔下,说他毒舌也好,说他刻薄也罢,可见他的文学地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弃医从文,他1920年到中国,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长篇小说《彩巾》。

  在第一章里,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读书习惯”,他可以同时阅读四至五本书,这在我看来太厉害了,我能做到的现在是同时读两本书,还得是有一本比较无趣的情况下,关于“跳跃式”阅读,他说聪明的读者都能学会这种阅读的技能,能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个我想喜欢阅读的人,基本都是可以掌握的,但是每个人掌握的程度不同,阅读质量一定是不同,这便是有些人阅读后依然雾里看花的感受吧。不过,有些书,我是真的不想落下每一个字,比如《边城》,又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挪威的森林》,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此享受,便不想快速结束阅读之旅吧。

  第二章是本书的重点,介绍十四位都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巨匠及他们的作品。毛姆的撰写模式基本是先介绍出身,而且特别讲究出身,当然,在那个年代,出身高贵或者富有对这些文人们影响是巨大的,其实即便是时间推移到了今天,我们讲究平等,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出身无疑在每个人的命运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决定了社会地位,也影响左右着一个人的“三观”。从出身开始延续介绍到家庭以及鲜为人知的私生活,本章为《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他认为书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有作者的影子或者原型。《堂吉诃德》,人类的幻想作品从未塑造过像堂吉诃德这样的人物,他对每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都有着深深的吸引力;而米歇尔的《蒙田随笔》写得十分迷人;歌德的《威廉·麦斯特》,卡莱尔说:歌德是一百年间最伟大的天才,也是三百年来最大的蠢货;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写作手法讨人喜欢,风格轻松自然,用说话的方式创作小说,一个品性端庄的夫人在结婚前应该看看,一些关于男人的事;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她说伊丽莎白是所有作品的女主人公中最喜欢的,毛姆评价说,奥斯汀是非常有趣的人,书信中流露出幽默与风趣,虽然小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读完一页总想翻下一页,是最具才能的小说家;爱好戏剧身材矮小但是相貌不凡的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就是描写他自己的一生;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本让人生畏的、痛苦而充满激情的书;司汤达的《红与黑》,我读的时候翻译叫斯丹·达尔,一头卷发,大鼻子,他刻薄,常常说淫秽不堪的话,一个生前默默无闻的作家,死后被人发现,被认为19世纪法国的三大小说家之一,他笔下的人物于连成为经典;在所有为精神财富添砖加瓦的伟大小说家中,最为伟大的就是巴尔扎克,他同几位情妇有过孩子三女一男,对孩子无感情,创作的作品人物数量令人叹为观止;福楼拜走出了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小说的路子,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随后的所有小说家,《包法利夫人》笔下人物极其逼真,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地运用每一个细节;毛姆说他心目中最伟大的小说是《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那年36岁,写了六年之久,涉及500多个人物,和妻子非常相爱,据说她抄写过七遍战争与和平的手稿;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父亲是贵族,医生,他嗜赌如命,输光了所有的钱。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莫泊桑,他的小说都很优秀,故事本身趣味盎然,甚至在餐桌上讲都是很吸引人的,毛姆深受其影响;读契科夫,如果短篇小说是以一种虚构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那么契科夫的短片小说的确无人可及。

  可能我们许多人并不喜欢外国文学,也有些难以理解,通过作者对每一位小说家的描述和对其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刻了解那个年代,历史背景下的举世闻名的作品,受益匪浅。

  最后一章是《怎样的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毛姆说,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是为了别的。在读过余华的《活着》一周里,我常常会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活着,看似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是活着,至少在死前都是活着的,但是又都活着不同的意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几个精神病人也不断在思考宇宙思考人生到极限,依然没有答案;电影《一条狗的使命》,狗狗贝利的第一句话就吓到我了:生命的意义何在,存在有理由?它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吗?A Dog’s Purpose ,“若我能将幸福带给你,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是本值得推荐和阅读的书,在英国的文艺界有三宝,它们分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和毛姆的毒舌。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六):此间避难所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如果不是阅读过它们,我想我也不会是今日的我。 但他们写的是他们,我读的也是我自己。无论他写的是什么,都是对自己个性的表达,也是他的内在本能、感觉和经历的集中表现。不管他多努力去保持客观,他仍然是自身癖好的奴隶。

  作家列表里,毛姆是我第一个基本读完其作品、传记(好吧只是因为读的少才有这个第一之名),这次又是第一次读完其读书随笔的(最感兴趣的那几位其实写的水分蛮足的.....)更明白自己中学为什么偏好他的小说了,*按费希特说的,一个人抱持怎样的哲学观念取决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并不是批判性地阅读,而是像我读小说一样,寻求刺激和愉悦。(我已经坦诚过,我阅读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指引,而是为了找寻乐趣。愿我的读者对此多包涵。我对人性极感兴趣,不同的作者以他们的自我揭示供我审视,这给予我莫大的乐趣。在每一种哲学理论的背后,我看到每一个哲学家个人的特质,他身上的高贵品格让我崇拜。

  毛姆的阅读量显显然相当可观,向他学习24岁遍读哲学伦理宗教是不大可能了,这四年方向上倒是可以努力靠一靠。(先让自己的学业顺利啊拜托....)不过这家伙果然也很懒和理智,思考完“寻求与著述真理”的艰难,就立马停歇了。

  书总分为两个大板块,一谈名作家(从生平与代表作评述),读书随笔是个很私人化的东西,毛姆列举的大多名作家,还没看过多少,看过的也只是其一两本代表作。所以前大半部分的读书随笔,不熟悉的只浏览而过,吃吃八卦,有过阅读经验的才挺有感触,这群疯子果然是生活混乱(创造者不疯魔怎么行??)。后半部分谈阅读、哲学、艺术、宗教、伦理,关于“假纯输入自命清高的文青”果然依旧毒辣,我的脸好疼。贴过来一起疼一疼:

> 那些创造艺术的人和那些享受艺术的人有着巨大的区别。艺术创造者之所以创造,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渴望让他们不得不将通过创造来让自己的人格外化。如果他们创作出来的东西具有美感,那么这是一种偶然,他们本来的目的极少是为了创作美的东西。他们想要释放充满重负的灵魂,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用他们手头的笔、颜料或者黏土,用那些他们生来就善用的工具。我现在要谈到的,是那些将对艺术的沉思和欣赏作为生活主要事业的人。我很少能发现他们有让我钦佩的地方,他们虚荣而自满,不善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却鄙视那些谦逊工作的人。只因为他们读了一些书,看过一些画作,就以为自己要高他人一等。他们借用艺术来逃避现实生活,还愚昧无能地鄙夷万物,贬低人类基本活动的价值。他们实际上和瘾君子别无两样,甚至比瘾君子还要更糟糕,因为瘾君子并未自视过高,也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同类。和神秘论的价值一样,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果。如果艺术只能带给人愉悦,不管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有多大,它的影响也不甚明显,甚至不过等同于一些牡蛎和一品托梦拉榭葡萄酒带来的愉悦。如果艺术是一种慰藉,那么足以。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避免的邪恶,如果人类偶尔能从古往今来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寻求庇护,这样是极好的。但这并非逃避,而是汲取新的力量来面对这些邪恶。如果说艺术是人生重要价值的一种的话,那么艺术必须教会人们谦逊、容忍、智慧和慷慨。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美,而在于正确的行动。

  毛姆指出“不应把小说看作教育或启蒙的手段,而应视其为有益的娱乐,这一点重复几遍也不过分。”

  很早就有这样的疑问,阅读小说的意义是什么,当然,有这样的问题对任何事大概都会这样寻根。不敢说自己有多少的审美品味积累,但以我的水准,常会想,关于人性那些东西,还能创新出什么来?关于灵魂、上帝或者生命这样的主题,不会有人再能发表出崭新却又真实的见解,或者真实而又崭新的见解了。小说家只能寄希望于,读者对他所涉及的这些主题感兴趣。记得约翰逊博士的这一句至理名言,时时刻刻记得。

  审美有高下之分吗?还是只是接触源有否的问题?之前一些音乐选秀节目推出的时候,比如中国有嘻哈,注意到周围听嘻哈的群体明显多了起来,但明明国外成熟牛逼的音乐人甩国内那些无穷街,为什么不直接听国外的,而傻嗨国内粗劣模仿刻奇的制作?以此类推,可以归纳入人类精神产物的书影音流,所谓的“审美低俗人群”,如果把“好东西”展示给他们,人们能鉴赏吗?作为一些东西的草根爱好者,在所谓的“专业人士”面前,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又是什么样的?

  关于善恶,我也不认为存在纯粹的。

  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实现自己所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理当是一种常识。是与非不过是两个词语,行为准则只是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而约定的一种习俗。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要遵循那些准则,除非他认为它们对他并无妨碍。

  看雪莱,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崇高的理想主义,充满了他对自由的热爱和对所有丑恶的憎恨,但在生活中,他完全是另外一种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无情,这让他自己也感到痛苦。许多画家和作曲家也像雪莱一样以自我为中心,一样冷漠无情,但每当我们被他们的作品所倾倒时,并不会因为美妙作品和卑劣行为之间的矛盾而不快。这种矛盾可以看作天才的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到了青春期之后只有天才能够保持这种品性,也就是所谓的“病态”。这种“病态”让天才的精力比普通人更加旺盛,就像用不掺杂质的肥料种出的瓜一样,更加香甜,那些靠有毒成分合成的肥料只会让瓜空长出茂盛的茎叶。

  “绝对者”大于它所包含的所有差异与不和谐现象。布拉德莱告诉我们,“绝对者”的情形可以这样类比,在一部机器中,各部分产生的压力和阻力都为一个超越其自身的整体目的服务,“绝对者”类似于这个整体目的,只是层次要高得多。如果这是可能的,那就是真实的。恶与谬误皆服务于一个比它们自身范围更广大的计划,并且在这个计划中才能得以显现。在高于它们自身的善里面,恶与谬误起着部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在无形之中也是善。简言之,恶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有人说,从逻辑上讲,恶是必需的,否则我们也无从知道善;有人说,从本质上看,世界是善与恶的对立,二者在哲学上是相互依存的。神学家如何解释呢?有人说,人间有恶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有人说,为了惩罚人类的罪孽,上帝才降恶于人间。

  战争、暴行如果是恶,自然灾害、愚痴是恶吗?恶永远都在,客观存在。恶又好像总会和痛苦相连。如巴塔耶所言,暴行可满足多种不同需求。他可以想象,极端的痛苦并非只是痛苦,而是某种升华,根植于宗教思想中的。把痛苦与牺牲—极度兴奋联系起来。这显然与现代感情认为痛苦是某种错误、意外或罪恶的东西大相径庭。(下单巴塔耶!再次读他刻不容缓了!)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恶,多少令人心颤的作品艺术不再?如果以“绝恶”为目的,以牺牲创造的升华为代价,我也是无法接受的。

  艺术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成就,它对于人类的苦难、不休的混乱和令人沮丧的人性的挣扎都做着最终解释。例如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顶的画作,莎士比亚的演讲,济慈的诗歌,只要这些艺术家创作出这些作品,其他众人庸常地生活,继而受苦,继而死去,那也是值得的。(虽然毛姆后期否定了这种观点哈哈,不过我目前斗胆还是那么认为的。

  美丽是一个完整的句号。当我思考美好的事物时,我发现我能做的只有注目和钦佩。它们给我的感觉固然绝妙,但我无法将这种感觉保存下来,也无法复刻。在这世上,最美的东西终究也会使我厌倦。从那些具有实验性的作品中,我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因为它们未达到十足的完善,给我的想象力留下更多空间。而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已完美得面面俱到,我能做的所剩无几,活跃不休的内心终会厌倦这种被动的沉思。于我而言,美丽似乎是山之顶峰,当你到达山顶时,会发现那里的风景也没什么特别的,于是只好下山。完美主义是无趣的。生活的讽刺便是,我们人人追求的完美还是无法达到为好。

  人类的自我主义让其不太愿意承认生命本来就是无意义的,因而当他不幸地发现自己不能够再信仰那一直以来让他引以为傲的力量时,他便竭力构建出某些价值观念来赋予生命以意义,这些价值观念和与他自身关切的利益有所区别。

  人类往往牺牲真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自身获取惬意和利益。人们并非依照真理而活,而是活在自我假想出来的世界里。有时在我看来,人们的理想主义只不过是将真理的声望强加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上,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负之心罢了。

  神秘主义对我还暂且神秘,不过冥冥之中总觉得,早晚会研究一下它。此刻在图书馆码下这一大堆,戴着耳机听着ambition与自我对话,又有了奇妙的通灵感。多久没有这样静心总结写东西了,此刻确感阅读是我的庇护所。

  也许雷昂修士是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说的做法不难,人性虽有弱点,但不会在其面前畏缩。毛姆以雷昂修士的话来给本书做收尾,他说,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

  那我同意吗?也许吧。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七):阅读带来的无尽享受

  读过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者应该有很多,那也是在这之前读过的唯一一本毛姆的作品,内容、情节衔接流畅,就像一位旁观的知情者在午夜的咖啡馆里给我们娓娓道出的一个故事。

  而《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则是毛姆对于阅读的一些读书随笔集。在读之前,只是非常好奇大作家对于其他名著和作家的看法如何,会从哪些方向提出问题;读完以后,发现最后一部分短短的那些哲学内容让我大为欣喜,解决了当下思考中的一些困惑。

  这本随笔集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一些读书的乐趣,第二部分对一些知名作家及作品逐个评价,第三部分是作者在阅读大量哲学书以后的个人人生哲学。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就是一次极其享受的旅程。

首先,作者谈了阅读的乐趣。

  喜爱阅读的人大多都有从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的体验,一本小说让我们沉浸在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的阅读中,我们成为了主人公一生或某些片段的见证人,体会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反过来又从这些经历中审视自己,想象自己会做的决定和可能的结果。在这段沉浸中,阅读就像作者所说的“避难所”一样,让我们暂时忘却自己,忘却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逃脱几乎世间所有的悲哀;而大量体验到其他人的人生后,读者的视野和心胸也为之开阔,自己遇到生活中的问题也更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

  越优秀的小说,越是能够引其我们的深思。

  作者还谈到了读者对于书籍的评判。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也很有趣,我们常会遇到我们读后欣喜若狂而其他人读后却觉得乏善可陈的书,由于不同人的阅历差异巨大,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的评价,只要自己喜欢这本书,喜欢这位作者,就足够了。

之后,作者谈了十几位知名作家与他们的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是一两百年前的大部头,我只读过其中不多的几本,而且多是中学时代的课外阅读,当时对这些名著的阅读远远谈不上理解,更没引起我的什么深思。这几年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书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对于这些作家和读者的点评与以往的书评也大相径庭,他从作者的身世和经历出发,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这些知名作家生平里的一些细节,继而了解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对于他们的知名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从另一个侧面体会作家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这些生平中充满了爱恨情仇,八卦满满。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最值得读的地方却是最后一个部分(刚才提到了,阅读过程中只要找自己的体会就好,可能很多人不会觉得这部分最有收获)。

毛姆在最后谈了他对哲学的理解与感悟。

  这几年阅读量增加,每年读80-110本左右的书籍,读得越多,越觉得哲学书籍带来的阅读与思考体验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在永远望不到边界的作品中与这些数百甚至上千年前的哲学家们共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哲学能够引发我们队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能安慰我们屈服于自身的无知,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也教会人们砥砺前行”。

  就像作者一样,很多人都想在对于哲学书籍的阅读中找到一种自己相信的哲学,然而往往在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以后会非常困惑。最终毛姆得出了非常实用的结论,“我很可能在寻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因此我决定,既然在哲学上只存在符合个人气质的真理,而不存在适合于每个人的普遍真理,我只好缩小搜索范围,去寻找一个合我胃口的哲学家,一个与我观点相似的哲学家。因为符合我的气质,他对我的疑问所做出的解答也一定会让我满意”。

  也就是说,一个人持有的哲学观取决于他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一些有关人生意义、爱的探讨,都解释了不少我之前的困惑。

阅读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在我们悲伤难过、痛苦、疑惑的时候,不要犹豫,到阅读这座避难所里去找寻答案吧。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八):好读书,不求甚解?解惑其实就在读书中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

  2018年的第一本书,没有料到喜欢上了一个新的作者——毛姆,把书评写得如此引人至深,除了他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评论作者和书籍之间的关系,也在于他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书分了三个主要的主题。

  一、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并不是说不,不需要读难的书,难的书有时候可能会让你跳出舒适区,才能了解到之前并未了解的东西,也才能提升自己。但作者所言读书要有乐趣,多半是指读小说的时候,应该是乐趣第一,如果一本小说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看完一章想赶紧放下,而不是紧接着读另一章,那多半这本小说应该被抛弃。读书,尤其是读小说是应该去除掉很多旁的东西,感受比较有意思好玩的事情,这样才会达到读书的目的,因为书籍其实是带着你去遨游世界的一个方式,体会那些你自身从未你体会过的生活,如果一本小说连代入感都欠缺,要么可以被归为严肃文学的范畴,要么就不适合你读。

  跳读?同时读4-5本?这个方式是我一直都未曾学会的。过去的几年,我已经打破了很多自我限制,比如一本书看完才能看下一本,可以有纸质书和电子版同步,比如我不一定非要读完那些我不喜欢的书,也许下一步,我可以再打破一些,也许书籍也是让人打破界限的方式。

  二、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这部分是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一段,那些耳熟能详的作者们,我也读过一些,但突然在毛姆的描述下看来,我似乎并没有完全读懂读透这些名著,毛姆用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阐述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些书,简-奥斯丁本身就是伶俐可爱的,所以她写出来的书自然也透着一股子可爱,托尔斯泰自身的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显得很压抑,看完毛姆的描述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初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那种纸面上呼之欲出的压抑到底是从哪里来?

  我们知道,一个作者不可能擅长所有的事情,有的可能擅长描写主角,有的则是可以把配角写的很好,有的擅长写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也有的擅长写平民生活,这多半和作者的经历有关,但好的小说家可以自己幻想出一个全新的角色,而且写的栩栩如生,这也就难怪有人质疑艾米莉-勃朗特怎么可能写的出《呼啸山庄》了,作为一个深居浅出的大小姐,怎么会想象得出另一种生活,毛姆给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他所表现出来的也许只是一面,而好的小说家,可以利用小说,把自己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是,有些人喜欢把自己幻化成为主角,而有一些作者则喜欢自己是个旁观者或路人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书里的有些人引人入胜,而有些人(哪怕是主角)也会让你觉得不真实。

  我不太擅长读西方文学,可能与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氛围有关。我无法深入的了解到他们的社会形态和那些描述想要透露出作者怎样隐藏起来的情绪。读中国或者亚洲的小说相对来说就容易些,我很快能找到某一段描写到底映衬出作者、主人公怎样的心态,或者伏笔。

  三、怎么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虽然毛姆在一开头说了读书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但读得多了以后还是会难免出现疑问,而寻找答案是读过小说以后最常见的步骤。因而进一步读史书,在历史的变革大潮中寻找小说里隐喻的事件显得非常正常,再进一步,为了解答很多不知道的答案,哲学必然也会进入读书人的眼帘。和毛姆一样,在我读哲学书籍的时候,也难免会分散些注意力给宗教,因为这两者都旨在解开大家的最终疑问。

  真善美,毛姆这本书最终结束于这个大主题下。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其实也都想归于这三个字下,只是他们用的途径和方法不同,当然在走向这个终点的道路上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分叉口,有些无法回归却越走越远了。总的来说,读书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可以是在小说之外的,是在寻找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时萌发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论调说,如果读小说只是读到故事情节,该有多肤浅,这句话一度非常影响我读小说的心情,感觉要为了找出小说里的什么而不得不努力。

  以往学到的读书小窍门:

  前年读了胡适的《怎样读书》,其中有两个观点非常喜欢:

  1、你读的越多,你能读的就越多。——深以为然,这其实也是扩展思路的一个方式,缺点在于,因为你喜欢的领域相对来说狭窄,所以你所了解的领域也一直会限定在某个领域之内,不过这也许可以更专,何乐而不为呢?

  2、如何找你喜欢的作者,就是沿着你现在喜欢的人,看他都在读哪些人的书,多半那些人的书你会喜欢的几率比随便选一个作者读的几率大很多倍。也就是说,你喜欢A作者,他推荐了B和C,那你去读B和C作者的书,喜欢他们调调的几率也会更多。

  首发于紫菊若辛个人博客

  紫菊若辛个人公众号:闲写博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九):读一把钥匙,开一扇堡垒的门

  我读书很杂很乱,还喜欢同时几本书一起读。因为这种习惯往往会把书的内容混合起来看,像是一场一对多的对谈,也总是被一些小伙伴说是坏习惯。

  读毛姆的时候,他一反平日的犀利和毒舌,竟然温柔的帮我辩护起来。

毕竟,你每天的情绪都不同,就算在一天内,你也不会每时每刻都想要去阅读某本书。

  每当我在一段时间里只能读一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孤单,我的情绪在阅读时会以第三方出现,叫嚣着:“只听一个人讲话是不对的。”

  今年九月的时候,这种症状尤其明显,每周只读一本书,要细心剖解,然后成文。情绪的声音大到有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书在借助我生长,以某种方式读我。

  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就像是读一把钥匙,打开了一座堡垒的门。

  毛姆在这本书里把福楼拜、托尔斯泰、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轶事绯闻扒了个底儿掉。有时读到诸如滥情、自大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会觉得毛姆这哪里是在评作家呢,明明说的是自己,那个目中无人的自大狂,那个任由自己被情欲支配的浪荡鬼。

  所以歌德说:“艺术家唯有了解自己的短处,才能获得巨大成就。”

  作家们在书里写自己,我们在书里读自己。

  能认识到自己的弱点的人,往往对世界的打击抗压能力也更强,从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越丰富,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时愈可以坦然面对。

  但毛姆说的“避难所”意在对抗人与生俱来的孤独。阅读是唯一可以独自探索的高山不用担心迷路,兴趣会指引读者走得更远。对于书虫,他们的乐趣在于找到那些被近乎遗忘的著作,独享松鼠在深林里寻找到饱满坚果般的成就感。

  大家常说毛姆毒舌,《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的温柔带着淡淡的蓝色,显得弥足珍贵起来。

本书因为满足了多数人浪漫和冒险的愿望而得到畅销。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想要摆脱孤独与单调的生活唯一的方式便是沉溺于幻想中,如果将这种方式也禁止了,未免过于苛刻。虽然人人都有“渴望温馨”这样一种人性弱点,但我隐隐觉得,若是作者勾起了读者的某种感情体验,而读者知道作者也在体验同样的感情,想必多少会有些安慰。人们在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总是被不同的问题所困扰,如果哲学不能帮助这些人解惑的话,那么它也会以幽默的方式说服他们安于自身的无知。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也教会人们砥砺前行。它能给人们带来想象力和智慧。

  太多人把阅读这件事看得过于神圣了,其实阅读本质上和看电视剧、看综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通过一种方式觉知世界。只是书本发展的时间足够长,参与这个产业的人足够多,产出精品的数量也够多,穷尽一生都无法阅尽,故而建立起的堡垒也更为坚固。毛姆如果知道如今有这么多的方式可以独自娱乐,我想他一定也会写一本关于好电视剧、好电影、好综艺的书吧。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这些带着些现实味儿的鼓励;鼓励读者跟着自己的内心寻找读物,鼓励为了兴趣而非启蒙的阅读;鼓励在阅读中抵抗孤独。

只要发现能自我实现的机会,不管做出什么牺牲,都要抓住它。人们的兴趣只在于自身,而非真理。如果真理是一种价值观,那是因为真理本来就是真实的,而非因为说出真理是勇敢的。但是真理属于一种判断,于是人们便认为真理的价值存在于判断的过程中,而非在其本身之中。连接两座繁华城市的桥梁要比连接两处贫瘠之地的桥梁更为重要。

  寻找自我这个主题有太多人思考过了,自刻在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那句“认识你自己”(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开始 ,至今天各种层出不穷的自我管理畅销书,每个时代都有人问“我是谁?”这个问题。只是这个答案早就有了,我们走的路经过了无数人的踩踏,从不是新的征程。

关于灵魂、上帝或者生命这样的主题,不会有人再能发表出崭新却又真实的见解,或者真实而又崭新的见解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是一把钥匙,读它可以开启一扇堡垒的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启蒙,不意味着永久的安定,只是一种娱乐,一种暂时的安定。

作家通过自己所讲述的事件、所选择的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态度,对生活做出批判。也许这种批判既不深刻也不新颖,但它已经出现在那里了。结果,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小说家成了一个道德家,尽管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与数学不同,道德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道德的标准是持续变化着的,它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人类的行为往往是多变的、复杂的和虚伪的。

  我们的堡垒还是在于自我的建造。正如毛姆的人生,他书写人在旋涡里的困兽之斗,又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我们在人性中的迷惘与突破,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十):阅读也是我的避难所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沉默的远远(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2246691/

  大概是上上周在西西弗买的这本书,西西弗是一座装修优雅的书店,小巧而八面玲珑的感觉,隔壁还专门开辟一个房间给喝咖啡蹭网的青年用,大概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了,我从来没进去过。书架与书架之间巧妙的留出通道,仅容两个侧身通过。我找了一下我在豆瓣标记想读且当时看来感兴趣的书,似乎都没有库存,但仔细肉眼浏览想看的书,找到这一本及另外两本。

  背回家后,我把它放在要读的那一些,它们所占体积越来越大,真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回到家后,我已经忘记了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了,只记得是毛姆的随笔。毛姆的书我只看过《月亮与六便士》,而《月亮与六便士》是在严歌苓的一本书里面提到的。现在我很少读严歌苓的书了,她出书的速度很快,而早前读的她的书在我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偶尔我会回想起她的书里面的某些情节,比如《小姨多鹤》里擦玻璃擦得极亮,有种不合适的清洁。比如《陆犯焉识》里的陆焉识在劳改中便秘,排泄系统的着重描写,而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不是便秘就是拉稀。对排泄系统出了问题,有着深切的感受,简直生不如死。

  一天中,大概只有十点半后,是我一个人的时间,此刻大概是我最放松的时刻,而人一放松,再加上消化系统正常工作,我便拿上一本书,坐在马桶上。

  有时,我仅仅是坐着,大脑飞速运转或只处在呆滞的状态,听外面轰轰的车流声,我们这里离三环线太近,虽然从这里过去或回来上了白沙洲大桥便交了八块钱etc,但是挡不住轰轰的车流。

  今天也是一样,过了十一点,肚子提醒我,我该去厕所报道了,便拿了这本书。

  才看清它的书名《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简直感动的想哭出声来。

  我正在开始这段特别私秘的个人时光-阅读,而毛姆告诉我,你正在进行避难。

  想跟他会心一击。

  厕所大概也就四平方米,里面挤着淋浴间,马桶,洗水池,和挤挤挨挨的大盆小盆澡盆,毛巾,澡巾,沐浴露牙刷杯,护肤品,拖把桶。。。

  还好,还能容我拿一本书,坐马桶上,把门紧闭。

  不用说话,反正都睡了,终于不用社交了。不用听到各种谁五十多岁了还离婚,女的肯定是思想不正常,也不用听到谁二十多岁,有娃了还离婚,傻乎乎的。话题的最后总是总结一下,无非是别人都是傻b,我们是最正常的了。

  而打开书,大概是我与我自己保留的最后一点联系了,我身边并没有可以讨论书的人,一个也没有。我身边的人要么在充满激情的向更多金钱奋斗,要么在口水飞奔的讨伐别人的婚姻与脑袋。真是感人。

  这个时候总有一种如影随行的东西在跟着我,它白天若影若现,到了我独处时,它与我四目相对,一眼望见我的内心。我知道,别人给它起名叫:“孤独”。

  有时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但更多的时候,我害怕这种感觉,就像害怕韶华易逝,而我无力反抗。

  好在我有我自己的独特的法宝,那就是阅读了。

  毛姆写了很多字,可是那些话就像是在跟我交谈。

  由于身边也没什么人可以交流阅读,我经常会 产生一种疑惑,我总是看小说,会不会“偏科”了?有的书,是流传了很多年的名著,而我看不进去,我是不是脑袋有问题?有的书我读的很快,并没有什么闪光的名字值得我一个字一个字研究它的含义,我是不是不够庄重的对待看书这回事?我有时一本书未看完又翻了另一本书,这本没看完,我又翻了一本新书,我是不是太三心二意了?

  所有的这些问题,他都回答我了。

  他首先书名就击中了我的内心。

  阅读确实是我的避难所,我从不跟别人讨论书,虽然很希望能找到讨论书的对象。我总是一本本的看,看完也会在心里对书有个大概的评价,但现实中真没有可以一起讨论的人。

  在个人时光里,我也能用阅读来抵消掉大部分的无聊。

  毛姆告诉了很多,我而还需要慢慢消化。

  我现在大概读到了六十页,慢慢的被毛姆说服,要爱上简奥斯汀了。

  这本书,我愿意打五星并写点短字推荐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