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10篇

  《悬崖边的名士》是一本由大生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一):[张一书评]那令人神往的“魏晋风流

  [张一书评]那令人神往的“魏晋风流” 大生《悬崖边的名士》 从《诗经密码》到《悬崖边的名士》,大生以诗经韵律释先秦史,以名士风流释魏晋史,让人耳目一新,读来兴趣盎然,在欣赏古代文学艺术同时轻松愉快的了解那段精彩历史。 问曰:如果回到古代,你愿去哪个朝代? 答曰:魏晋。 再问:缘何? 答曰:风流。 那什么叫“魏晋风流”呢?读完本书,个人觉得可以这么总结,魏晋乱世儒学衰微而玄学兴起,精神上臻于玄远之境的士人气质。这种气质让人破执除障,打开人生新的窗户,还自身本来面目。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谢安、王羲之、陶渊明…这些耳熟能详称呼名字,曾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神往。读这本书,让我跟随时间脚步,从建安、竹林、中朝、东渡一直到晋末代,回顾一下魏晋风流与政治历史。 建安风流。这时应该还算不上风流吧。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王桀,孔融…此时的建安文学,成长于汉末乱世,三分魏蜀吴的年代,其内容脱离不了对人民疾苦的悲悯,更有建功立业热情壮志。曹操虽被千年唾骂,那只是虚构而已,他的才智功业个人极爱,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可谓千古传诵。王桀的《七哀诗》战乱情景,人民的苦难,“边城使人悲,昔吴亲更之”。曹植七步成诗老少皆知,然而他的《七哀》、《白马》、《名都》、《洛神》也都是我们神往之名作! 竹林风流。何晏、王弼为先导,嵇康、阮籍为代表。何晏王弼是玄学先导,探讨宇宙与人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他们到达玄学的无我之境,但是生活行动上却没有归于自然。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言行成为竹林风流的标志。“越名教而任自然”,从儒家名教中解放,过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但是彼时儒家禁锢尚盛,政治气候严酷,所以他们表现的最多的是“佯狂”,嵇康向秀树下锻铁,阮籍醉眠酒垆,刘伶屋内裸体饮酒,与山巨源绝交书,广陵绝响,伤哉潜龙……他们想要实现自己,做真实自己,然而世事如棋,他们难以做到,只能以“佯狂”区分于世俗。 中朝风流。玄学有郭象,名士则裴楷王衍。调和名教和自然,这是郭象。彼时有石崇王恺斗富,标榜自然为名而追求物欲淫逸放荡,实为“假风流”。郭象“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泯然物我差别,其极致就是玄学的“玄冥”。裴楷“擅清通”,王衍“妙玄言”,他们博览群书,精于义理,他们身居高位,所以能统一名教与自然。 东渡风流。此时最爱谢安王羲之王献之。彼时的社会、政治有了极大变化政权东迁,北方强敌虎视眈眈。这个时候的风流,已经不是愤世嫉俗,披发佯狂,名士们政治上更关注如何应付得当,如何在政治和生活上进退自如,也就是“政治上随时准备退隐,生活上随时准备出仕”。谢安之风流,居庙堂之高有才而不恋名位,处江湖之远有远志而清谈高世。王羲之坦腹东床,拜上将军,而终归兰亭。兰亭之后,山水诗真正的开始了,玄理越来越淡,景色越来越美。他们的风流,在于进退自如,有雅量,能脱俗。 晋末风流。提到晋末,毫无疑问陶渊明是最风流的风流,然而这一阶段也不能忘记三绝顾恺之。他们的风流是另外一种风流——忘情,虽曾从政但不得志,他们忘记俗与不俗也遗忘世情。虽如是评价,但也有顾恺之痛悼恒温之哭,陶渊明三次出仕之求……然而毕竟“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陶渊明彻底归于田园。他的作品,无论诗文赋,最常提到的“化”、“松”、“菊”、“鸟”…正是陶渊明风流的颖悟、旷达和率真。 说起“魏晋风流”,当然要说说中国文化灿烂辉煌,然而一般人的直觉就是唐诗宋词元曲,其实从诗经楚辞,诸子百家,魏晋风流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经楚辞不用多说,诸子百家更是包罗万象,然而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的就是——魏晋风流! 俗话说“乱世出英才”,而魏晋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政治上极为混乱时代,汉末动乱,三分魏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大生也以《双城记》“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为《悬崖边的名士》开篇“魏晋,最混乱的时代,也是最辉煌的时代…”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当时的众多名士,更大部分是逃离政坛风云,比如言行乖张之孔融,放荡不羁之阮籍,恣肆癫狂之刘伶,寄情田园之陶渊明……大生以《悬崖》为题,而“悬崖”恰到好处表达名士们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和艰难处境,毕竟想逃离政治的折磨绝非轻而易举,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 魏晋风流,我最爱陶渊明,虽然在大生的书中,陶渊明仅仅占到极小的篇幅,而且也未做过多评价,或许,大生老师认为关于陶渊明的书太多了吧…原以为陶渊明自身本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其骨子里的品质,内在的风流,深入了解后方知片面见解而已。陶渊明一生五度入仕,有人生追求,亦有因贫困无法孝养的无奈。 我最爱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世人熟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实整个《饮酒》系列道出了陶氏的心路历程。从他的人生困惑彷徨以及究竟该如何追求,到发现追求的真“道”,他也经历了很多,很多!达到“心远地自偏”之后,又借饮酒之名义抒发了自己的心愿,对世道看法,他人的忠告等等。“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二十首《饮酒》诗,陶渊明深具苦心,绝不是“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他从自己内心从入仕到隐居的心路,以及自我反省,拒绝召唤,做出了一系列的解释,“诗言志”,若是明明白白写出来,必会招来灾祸!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魏晋乱世,有才华有名气的人很少能保全名节又能保全生命的,陶渊明做《饮酒》诗也算是最大程度的抒发情愫保护自己,也算是在政治和风流中找到了一个平衡而已。 …… 我们如今谈及“魏晋风流”,总是如此的向往,神往他们独立思想和风流的气质,我们记住了广陵绝散,曲水流觞,玄学清谈,饮酒长啸,寄情田园……,但却忘记了风流背后那段黑暗的政治,凄惨的历史。而今很多人向往“魏晋风流”,沉迷于所谓“国学传统”,还是所谓荣格“中年期心理危机”的外在体现。其根源何在?还是当前社会环境下,物质生活和享受相对富足之后,内心深处信仰缺失失去追求的空虚。真正意义上魏晋风流、国学传统到底是什么,他们也能知之甚少。 对于我们自称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我们追求“魏晋风流”,绝不仅仅是那种俊逸潇洒的仪容、绚烂风流的举止。我们更应该看到“风流”背后最好或者最坏的历史,以及作为“风流”基石的玄学思想和人生义理。历史的车轮尽管是向前的,而真正的“魏晋风流”,我们尽管追求,但是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企及,理想而已,表象罢了!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二):恰逢其时又格格不入的魏晋名士

  我国历史上,在三国魏晋时期,崛起了一个特殊的门阀士族阶级。他们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具有独特地位,家财万贯,实力雄厚,成为当时举足轻重地方统治力量;又因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他们牢牢掌握着所有位高权重职位世代高官,势力庞大,与当时的封建皇权产生了密不可分关联。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催生出了我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魏晋名士。大生在《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中介绍了魏晋名士以及相关的魏晋重要政治事件书名“悬崖边的名士”,道出他们的微妙而艰难的处境。

  其实,魏晋名士虽身居高位,但通常都是清显要任,那些苦活、累活、需要操劳打理的实务性的职位,多是由寒门所出的低级阶层担任。通俗的说,魏晋名士是一群有钱、有权、又有闲的阶层。又兼自幼接受了非常高水平教育,他们在文学、琴棋书画各类艺术、思想哲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们追求自由独立,喜好“清谈”,钻研和发展了“魏晋玄学”思想,又喜好聚集名士、宴饮、辩论交流,思想文化迈向新高度。所以魏晋时期,出了很多位才学过人、丰神俊朗、气质出众风度翩翩的美少年,留下很多佳话,让后世倾慕。说他们恰逢其时,正是如此。

  时代成就了他们,但他们又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宽裕的条件让他们对自由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追求。自古书生多意气,显赫的出身令他们傲物,更何况他们所居的清显之位,对实务多有不屑。他们有着非常理想化的政治抱负,但又被现实无情的打击,他们对政治谋算比较迟钝,对统治者的更迭和权谋手段无法认同。他们想要远离世俗权贵的拉拢和控制,他们蔑视强权,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真正的自由。然而声望显著的他们却又成为统治者重点管控和利用的对象。他们的结局往往不尽人意,归趣难求,他们只好消极逃避明哲保身,以最勉强的姿态向世道低头。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三):一个与作者大生老师交流的机会

  最近在读这本书,正好还在看电视剧军师联盟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知识分子文人学士)遭到残酷迫害的时期。一面是极权而混乱的政治,一面是渴求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两者之间的碰撞与博弈,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幕幕令人无限慨叹的场景:嵇康临刑奏《广陵散》,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袖手之间却退强敌,陶渊明归园田居……

  有想和大生老师交流的吗?我在墨池抓到了大生老师的行踪!!

  哈 哈~

  想听听他亲自叙说魏晋的奇闻异事吗?想与大生老师进群亲密交流,听他说魏晋政治的那些段子!? 关注公众号【墨池】,回复 大生 ,会邀请进群,线上活动。一起来玩吧!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四):贵族时代文人群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经历秦汉稳定繁荣之后的又一个乱世,朝纲混乱,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仕人晋升无径,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与这种高压政治相对的文化景象却一片大好,多少风流人物皆出于此时,建安风骨,竹林七贤,他们或高蹈出尘,或谄媚无骨,或诗酒风流,或附庸风雅,他们为后世留下无尽文化珍馐,留下流传千古故事,无论功与名,皆由后人说。

  大生的《悬崖边的名士》是一部有趣,有料,有干货的魏晋历史畅销书,又是一部生动刻画魏晋文人群像的人物小传,着重讲述了魏晋时期高压政治环境下的文人活动,以人为骨,弱化政治大背景,可谓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魏晋分魏、西晋、东晋三个时段,其文化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玄学的兴起、兴盛,到徒有其表,不得精髓,到复得返自然的最后风流。而每一个阶段有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

  曹魏代汉,以外儒内法治国,曹操主张任人唯贤为我所用,广招贤才,豢养自用,大力发展文化文化,国内形成自上而下的文人风气,甚至连曹丕都曾因文采不过曹植而暗自较劲,只是曹植七步成诗,斐然成章,非天才难成。

  门阀时代的文人名士也都是大有来历的,因此可说,其时所创的文化盛世局面也都是这些世家大族中的文人造就,只是有人如山涛般充满政治抱负,跻身暗流,亦有如阮籍般消极遁世,诗酒以对,形成玄学中务实的名理派和追求浪漫的玄论派。他们的选择与作为为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打开了新的一扇窗。

  西晋历经战乱,改朝换代迎来短暂和平,以司马炎打头兴起的奢靡之风,在文人们间则体现为效仿前辈潇洒与肆意只是流于表面内涵却失了味。这些文人逐渐丧失了知识分子该有的独立性,沦为政权的附庸。而这,带来的灾难却是无可估量的。

  东晋最负盛名的王羲之,陶渊明,也恰是生于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八王之乱,淝水之战让这个国家日益分崩离析,文人们纷纷逝去,东晋的国祚也就走到了尽头,世家大族日益没落,名士时代也渐行渐远,陶渊明之后,东晋再无真正的大名士。

  至此,魏晋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时代宣告终结,刘宋时代来临,此为后话。

  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讲述魏晋200年间的文人与政治,文笔简练却又妙趣横生,在讲述一位文人时总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通古论今,体现作者对这一时期历史之熟稔于心,信手拈来;时而抨击生活中某些负面现象学以致用,这也正体现了史学之于今之意义。

  读罢此书,甚觉《悬崖边的名士》书名之妙,进一步是跌落悬崖,退一步是海阔天空,文人往往不与世人较劲,而与自己较劲。当现实的压力大到你无可抵御,是持守内心的尺度,还是换个姿势与现实媾和?站在悬崖边的魏晋名士们,或选择慷慨赴死,或出世隐遁,或与狼共舞,当代的文人们呢?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五):魏晋风度

  年前我给做过魏晋时期的网络文化专题“魏晋风度”,着实喜欢风度二字。这风度是独立精神,是贵族气质,是文学自觉,是自我觉醒,也是人生理想与准则的不懈追求。与之相关的关键字还有“建安风骨”、“魏晋风流”等等,大抵表达的都是美好的赞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腐败,戚宦争权,党锢之祸,州牧割据,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但就是在这样的高压压迫下绽放出历史上难得的一个文化盛世,这是除春秋战国思想萌芽之后独具丰饶的一个阶段。

  《悬崖边的名士》选择了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的36年(184年-220年)到东晋(317年-420年)结束这段时期的一些名士故事。作者的故事讲得特别好,谈建安风骨着重写他们超前的忧国忧民之心,虽忧但不颓废和消沉,反而有种勇于担当的达观、慷慨。除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的成就与社会环境、文坛思潮分不开。

  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学当道,而进入汉未之后,佛道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追求自我个性的释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就为文学创作开辟了生活化的广阔天地。名士间崇门弟、注重容仪止,注重清淡之风,追求“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三本道家经典)的结果,使得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思想上开放而具有朴素的哲学思辨精神,不拘泥而灵动,行为上旷达而潇洒。而因玄学观点的不同,有不同的阵营,也相对有派系之争,但总体还是普遍追求精神自由,挣脱生命的枷锁,捍卫人生的尊严——这在以后的千百年来看是难得可贵的一抹亮色。反思这一时期的人们极具个性,举止上也常有即便后人观之也非常出格的表现。像钻狗洞,赤身裸体学狗叫等等。像潘安做河阳县令时,命全县人种植桃花,被送外号“河阳一县花”、“花县”这样的,还算是非常正常了。

  此外,除了覆粉,面部修饰,表面上的广袖大袍还不足以表现他们的气度,于是经常服食“五石散”,让皮肤娇嫩不说,还一定要弄出飘飘欲仙之感,从里到外一幅仙气条条的模样。

  作者蛮会讲故事,不仅仅是抖史料,还将人物之间的八卦信手拈来,一点点勾勒音容气质,时不时来段代表作,品鉴赏析诗文作品,小故事佐料,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有趣。

  附录还有一个大事表,像诸葛亮、曹植、谢安、谢玄、甚至恒温、恒玄等人的生辰有都具体的年份记载,赞作者的仔细。随书附一古色古香的书签,节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之二十三、“洛水之戏”篇,书法书写,内容为:“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大意是,一次洛水游玩后,乐广问王衍玩得开心不。王衍说,谈论玄学义理的,滔滔不绝,意趣高雅,谈论史记的娓娓动听,谈论季札、张良的,高深玄远,深刻透彻。收获多多,真好。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六):继承鲁迅选题的书

  这本书很有趣,讲“魏晋政治与风流”,感觉是继承鲁迅选题的书。继承鲁迅1927年9月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的发言“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篇发言。这本书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大生作品《悬崖边上的名士》。站在悬崖边上,危呼高哉,一不小心摔下去就没命了! 这本书写的是魏晋时期政治文化和知识分子。说到类似题材自然让人想起鲁迅那篇著名发言。鲁迅在那篇发言开始部分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鲁迅在这个讲话里从汉末魏初的曹操讲到建安七子、讲到阮籍嵇康,一直讲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鲁迅把那篇发言收录在《而已集》里。鲁迅的发言举重若轻,虽然讲学术但气氛轻松,经历了九十年仍然被人阅读,堪称经典。 可喜的是,在鲁迅那篇发言面世九十年后,陕西作家大生又写出了这本《悬崖边上的名士》。如果说鲁迅1927年的那篇发言是“课文”,那么大生的这本书不妨可视作“课后阅读”。适合在读了鲁迅那篇文章以后再看。自然,大生的这本书让人高兴地感受到鲁迅影响。例如鲁迅文章中的人物是从曹操开始到陶渊明结束。大生的书在第一章“建安风骨”中推出第一个人物也是曹操,到最后第五章交代“陶渊明溘然长眠……”结尾。再例如在第二章中“五石散、酒、裸奔和名士”一节中也可以看到鲁迅学问。想来不可避免应该这样,跟着先辈步伐前行,历史就是那样。这本书将近30万字,分为五章。讲述了从公元207年到公元427年两百二十年间、中国历史上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和繁荣昌盛的文化景观。以及此期间内出现的众多风流人物,从公元208年在战船上作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到公元427年在贫病交困中吟诵“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陶渊明,这本书在讲述魏晋历史故事的同时,为读者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形像。或是清高孤傲,或是厚颜无耻,或是倜傥不群,或是附庸风雅……。 这本书在文字表述中很有可圈可点之处。第一表现为有学术性,经常引经据典,例如第三章中写到“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引用的典籍就有《晋书•阮籍传》、北宋陈师道的评说、《世说新语•任诞》等等。第二表现为有故事性,穿插大量的历史故事,绘声绘色。例如第四章里说,晋武帝司马炎坐享祖辈留下的江山,后宫嫔妃有上万,在那里过夜都没办法定。所以就听凭羊拉的车停在那里就在那里。于是后宫嫔妃想方设法在门口洒盐、放竹叶,让羊停下来进而把皇帝留下来。这样的有趣故事在书中不时可见。第三表现为语言生动,不因为讲古代事而语言晦涩。甚至把“现代元素”用到古代去。例如在第三章中描写何曾对阮籍的憎恨,轻松地用上“就像郭跳跳对范跑跑有莫名其妙的恨一样。”看到这里,只有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点赞了。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七):一襟风月忘寒霜

  ——读《悬崖边的名士》

  文/塞北1573

  纵观历史,提到一个时代时,我们多以一个国家的角度来首先定义和直观反应,聚焦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或者文化: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秦风烈烈,天下一统;大汉帝国,礼仪之邦;大唐盛世,四方来朝;文盛武衰,宋朝艺术;资本经济,明朝商业……唯有魏晋,被后人以一个与统治无关的,一个以时代的气质来纪念:风流魏晋。“风流”一词,涵盖了上层统治者和重要人物,以及重要事件,在泱泱华夏的文明史中,不可谓不别致出彩。

  作者大生以《双城记》的经典格式为《悬崖边的名士》开篇:

魏晋,最混乱的时代,也是最辉煌的时代;是最虚伪的时代,也是最真诚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

  这句话也贯穿了整本书。时间跨度从207年,曹操平定北方,诸葛亮出山那一年,到427年陶渊明溘然长逝结束,作者以一种通俗的视角打开了魏晋历史。

政权更迭的乱世与精彩绝伦的玄学

  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到“苍生殄灭,百不遗一”的这段历史,是鲜血烽火的峥嵘史,也是黎民百姓的受难史。曹操刚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假面下走完了辉煌的一生,儿子曹丕就在同一年冬天终结了东汉的历史,继而高平陵事变,夏侯玄被杀,司马氏建晋, 到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以及最后在经历了淝水之战,在世家大族平衡下存在的东晋,每一次政权的交替都伴随着流血与动荡。

  这其中不可避免的符合了时逢乱世总会引起新的哲学思考和思想萌芽的社会规律。先有“建安七子”掀起的诗歌高潮,后有魏晋玄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富哲学意味的一页”。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玄学产生的社会条件:政治的黑暗和动荡,人们感受到生死的无常,引起对生命的思考,独立的人格觉醒,经学衰落,开始探究本体问题,尊崇老庄之道,加上政治上“品评人才的困境”,于是围绕对世界本源的探索,本性和规矩的清谈,言意之辩等五大命题,产生了不同阵营,以及众多玄学名士,玄学大兴。

真名士的风骨与假名士的肤浅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和众多人物中,能够在历史留名并被后代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一生必定有十分瑰丽的一笔。如秦皇汉武,如李杜柳苏,如专要聂荆,再如嵇康。竹林名士有七子,但嵇康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可以超越其他所有人的总和。在我们还从课本中认识历史的时候,在我们尚数不全“竹林七贤”的时候,甚至在从未听过《广陵散》的时候,他的退场,便连同他的名字他的经历刻在了我们心里。这是真正的名士,生与死都潇洒桀骜,真诚宽阔。

  但事物是相对的,有真名士就有假名士,有风骨,也有敷衍。玄学大兴,魏晋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其中,但其最初“品评人才”的产生条件,它就不可能完全脱离开政治,于是先有钟会忿恨难平,司马师挟怨报复,后有傅咸讥讽寒士,潘安谄媚逢迎也不奇怪。竹林解体后的西晋,如裸体饮酒的所谓“西晋八达”,庾子崇之流也不占少数。徒具形式,流于表面。作者总结“潇洒的背后,是需要有思想做支撑。缺乏深入思想和独立人格,西晋玄风就变得徒具形式,苍白肤浅了”

  作者在叙述中加入很多细节补充,如典故,成语来源,人物关系线的前后梳理等,对于不够清晰历史的读者来说很实用。对比黄仁宇老师的《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在学术与通俗间开辟了新思路,本书中的补充和总结部分对于通俗文学也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一步悬崖与一个时代

  不要忽视那个时代的黑暗,所谓言论自由,只是一种政治服务下的工具。所以书名用“悬崖边”的名士点出“名士风流的背后的沉痛和战栗”,人们逃避现实,寄托虚妄,作者用“换个形式与现实媾和”来形容名士的处境。所以嵇康身死,阮籍装醉,无数名士沦为政治牺牲品,陶渊明一生不得志。

  但在黑暗和罪恶下,我们记住的是一个弹琴和啸,流觞曲水,醉酒清谈,书法艺术大成的时代,以至于让后人想起魏晋时,会首先想起他们,其次再提及历史。在物质思想都已经足够充裕的现代,现实成为首要追求的时候,那个风流的时代愈发令人向往,那些名士们在寒霜下的潇洒也更显难得。

  2017.5.7

  晴天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八):名士风流背后的时代动荡

  Y九如花生

  提到魏晋名士,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以阮籍、嵇康、山涛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七步作诗的曹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我们很是羡慕、钦佩魏晋名士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那是一个有着繁荣文化、思想进步的时代,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那还是一个有着政治高压、动荡变革的时代。

  80后作家大生通过《悬崖边的名士》给我们描述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结束这段不到三百年的历史,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建安年间、曹魏、西晋和东晋政权的种种冲突与更迭,也展现了诸多名士的选择和命运。

  作者语言通俗流畅,叙事的同时亦融入自己的见解,不忘引用《三国志》、《世说新语》和《晋书》等史料。而陈寅恪的社会动荡时期存在两类知识分子的理论分析、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中对 “吃药”“饮酒”和魏晋礼教的看法、王小波的一段“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的论述等内容,也被作者拿来合理“利用”,阐明态度与观点。此外,书中在着重讲解重大历史事件之余,穿插了诸如“卿卿我我”、“窃玉偷香”、“掷果盈车”、“闻鸡起舞”、“东床快婿”等不少小典故、小趣闻,对多角度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个人的经历、品性有一定的帮助。

  在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之后,魏晋玄学开始发展、兴盛起来,大家谈论起自然与名教、才与性的关系。何晏、王弼作为奠基者将“清谈”和玄学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正始之音的创新精神和他们的气量态度影响了无数后代知识分子,这是一次思想文化的大解放、大进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猖狂,对虚伪道德礼教的厌恶正是因为他坚持老庄学说,也深入儒家思想的核心,真挚的性情、勇为的气魄、逍遥的追求,后人深深感受到他带有温度的人性光辉!而嵇康的慷慨激烈、傲然潇洒和着《广陵散》的绝响亦成为反抗集权暴力、争取自由独立的经典象征,达到了无数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高度!对比而看,当时和后世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俯身跪地,抬不起头!

  名士的风流与高贵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人们开始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学会反思和深入思辨,虽然“清谈”更多是形而上的哲学探究、较少聊现实政治,甚至后来一度被打压,但实则也反映出名士们对朝廷社稷和百姓生活的真切关心。在因反复动乱而式微后,玄谈之风从东晋的王导、殷浩这里又开始绵延盛行,可视作当初何晏、王弼正始之音的传承,令人欣慰。

  除了令人敬仰的高贵名士,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识时务”,附庸权贵,左右逢源,出谋划策,入世而求生存。尔虞我诈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虽有短暂的和平一统,但成王败寇的道理几乎不爽,统治者尚且互相倾轧,有死伤流放,作为臣子下士,能经阴谋战乱而活下的,实属不易,遑论得善终者更在少数啊。

  时代的束缚孕育了时代的反抗与救赎,只是过程总会太残酷、太艰熬。动荡时局、政治高压孕育了魏晋名士难能可贵的风流潇洒和遗世独立,后人景仰他们张扬的生命,感激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

  面对魏晋风流,我们不能徒羡名士们写诗作赋的才高八斗、清谈时的自由洒脱敢于发声,也不能局限于欣赏其装容仪表(虽然确实有石崇、卫玠、潘安等大帅哥)和“吃药”“饮酒”的行为,而是需要更深入了解时代背景,进而理解他们的真风流,感受同样的大情怀。

  上至帝王臣子,下至名士百姓,魏晋时期的人形形色色,魏晋时期的事纷纷扰扰,历史的发展变迁和人物的功过是非在漫长岁月的涤荡下愈渐沉淀、清晰。后世永远记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一批风流名士,因为他们有着时代难掩的光芒。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九):悬崖边的名士有感—言有尽意徐徐

  作者:或跃在渊

  未读此书前,一直想如何切入。等到观序,逃不脱的时代背景,几百年的魏晋史,那些熟悉的人物,一种情深先由序里孔明点燃。孔明是何等人物,童年的我视之为无历史局限人物,神一般的存在,羡慕他包罗万象的智慧,等同神一般的存在。完美是我对他最初的认知。有了这童年金色的感受,美好总让人联想到境界的标准,在人间的华夏热土上,圣就属于王冠上的明珠。当明珠无暇光辉出现书中,魏晋时代的那群人,他们的质地,画面会出现白鹅,王羲之与南天门的传说会先被我想起。当时家住在伙伴称为下院的地方,屋外夏天种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辣椒之类,换季便是畦畦大白菜,菜的边缘搭有鸡棚。我的童年就是这么长大。

  我家的平板套房,主卧大礼柜,里面有爸爸给我带回一部绘图本的古装山海经。那时尚不知郭璞何等人物。当时若知他是何等的聪慧,我想小学毕业的模糊标靶,成为博学之人就会换成如他一般有趣(孩提对知识充满敬仰而不知感知事物的趣味)的具体标靶。可惜那时我接触知识的方式有限,对于人物的赏识,“to be or not to be ”仅限于平乏的词汇,潇洒寄托我对自身的期盼。写在心里的,自然要有个榜样,那时渴望无拘无束,“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记录我童年的率真。

  我该如何做自己,序中轻摇羽毛的孔明,他引出一种完美,所以我想行动。而行动要有师,怎么师,回看年幼,今日可用本家“风流儒雅亦吾师”做结。既希望自己智慧儒雅,又盼自己可以救贫扶危。

  如今回想曾经的童年,三十年过去,人已经离童年愈去愈远,孩提纯真往往因尘俗而压住。得亏本书,我“青灯有味似儿时”的美好霎间释放,在咀嚼曾经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所谓完美。

  完美像面镜子,从童年到而立从未怀疑,直到反思出现。自以为是搭建的模子便成了破壳,为何我有如是想?缘于此刻想到的酱缸,随之会是皇帝新装,再往下是铁房子。正因此,看到从众心理让一个反思萌芽之人倒退,心里惋惜,坚持往往要付出代价。

  代价的结论,我会记起古文观止里的绝交书,初读,高中生的我很鄙视山涛为人。这印证了我一种狭隘,非左即右和黑白分明,而在它背后是种病态头脑风暴。今天甩掉这简单两分法,再让左右逢源和自圆其说并肩,山涛忠人之托,韩氏所谓的气度,吾唯有自惭形秽。

  说罢山涛,还看嵇康,初知他是临刑的一段话,我被他的凛然浩气电到,也记住了广陵散。记忆定格的那刻,琴声的玄深(当时以为凡深奥者,与雅等同),活的印象成像,再与如今涉世后所感的嵇康相合,一个骨血俱丰的人就耸立在我面前。怎么会佩服他,一个不会拐弯的人?因为鲜血面前,我会选择妥协,嵇康则是直迎戮刃。大难面前,忠实自己的内心如镜,照见惶愧之余,意识偏又拉来挡箭牌,子布元表者。子布元表各顾妻子,其中柔软嵇康亦顾,家诫让子女遵循社会常规,其反性格的劝告以温情道出,也是对司马昭治下黑暗社会的控诉(P145)。士人的无奈,辛酸伴着逸思穿越,道路以目武周铜匦,还有你懂得的不理智时代(P146)。小波笔下的不理智,老舍令我想起初读小说的对比。初读陕军三马车自以为了不得,等到再看老舍,便有种蒹葭倚玉树的感觉。跳湖的作家走了,未尽之作也如广陵散般令人欲罢不能。那一年传说诺奖要授他,今天再想,当时在双拳出击的大潮下,即使作家尚生,结果也是另一帕斯捷儿纳克。帕氏的拒领,我会联系到文人豢养和P22文学精神的消失,此处有萨特拒领对应。萨特流行年月,吾正孩童,三十年后今人批判,具体于书中,引吾共鸣的在P33。丢掉动机与琢磨,仅不做御用文人和带枷的思想奴隶,真汉子与俗士之别。

  缘此,回到多数人丢却信念,P25里的感叹,更衬出书中的棱角难能,由之得出节操,兼之史所思眼所睹,我的怀疑往往以偏概全,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我最爱下的论断。所以有它,当棱角遇上没棱角的,书中“明乎礼义陋于知人心”便被验证,于是,名教道德成了刀俎,孔融嵇康成了鱼肉。无形的东西成为残害工具,阮玲玉之死为我想起,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干涉,总是由那些在一个罐子里看见和自己不一类就要剪齐,套用书里的话,即万人一面戴着面具生活。

  同一性在此登场,具体都有什么,曲解经典成心灵鸡汤,净土宗歪解,这种自视崇高,有心寻找古今相似,书中五石散与前几年人手一串佛珠均归一类。炫耀与众不同,真正的独行早弃忘于故纸堆。于是儒学成为谋私利工具(P19),佛家成了敛财之道。近可见师徒官司,远有本地添砖加瓦,舆有宝马奔驰云云吾深信。更甚,有不自信,在信息全球一体化下,共生的需要与如何活出自己,单凭把孔夫子放上圣坛,其与曲解经典成心灵鸡汤何异(自卑P168)。

  无知的恐慌,掩饰自然要有伟哥,中医里的虚火蔓延,有限的创造力都忙在自夸,鸡毛当令箭的事成了营常事,今日的道德高地,书中伪儒家话语权。其不由联系百年前对礼教的批评,今日重忆,孝无疑便是思想附属物的代名词,书中孔融论父母与子女关系是也,惜乎,千年后当代人犹守此,嘲笑历史自己也成了现实的讽刺。说教成了有效钳制独立思想的工具,害怕异端颠覆权威,怎么办。光环要不停塑造,抛去宏观层面不论,但就论教育子女,现实与理想的冲撞,我时而会有纠结。当它掀起怒涛,疑释就是深信还有美好。

  美好是什么,对立的不免想起真小人伪君子,那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一毫缺陷的。何以有这样的怪象,统一话语权使然,永恒真理,动画片两面国仍历历在目。怪象与凝滞的气氛,于是茫然久了,有了质疑,覆巢之下无完卵即属警钟。钟声消散未几,又有人叩钟,荀彧匡佐之义令余感佩。彧所笃之火自何起,莫非余所喜荀子?考证家传非我所善,今日瞩目义也,其如今人所言义乎?彧所秉乃古风,与常人所言血气迥异。正是这种分别,我会想起四季之人里“先是上帝之民”的台词。暴力能封住人的嘴巴摧毁生命,人们心里的自言自语,它诛不去。也正因这种居凡思考模式,P8中于我产生的共鸣,士人的心和民心向背不能夺,它都基于一种普通人的平视。由它,再返回书中提到的独立人格精神,一本书的灵魂亦在此。以之为舟,舟上搭着的青年,他在駛往理想之陸航行。

  我看到“能说的提意见,能干的做实事”,P58里的所发,吾亦有类似归结,独秀+守常。独秀:个人价值的尊重;守常:不逾越大家共同遵循法的边际。独秀这个容易做到,守常却很难,此也是西人鄙我“一人龙三人虫”之深由。追寻其中缘起,习惯与环境互染,书中(P25)正直人艰辛聪明人混的好就不难解释。至于道义见鬼,活着就是王道,就是现实翻腾之后的总结。

  如果不随波逐流,那么厌倦了如何?有诗和远方,此要归类会想起书中玄言诗,P98里的阮旨遥深,P119酒狂“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这些让人推就其产生原因,玄学讨论的五话题可窥一斑。其中言能尽意和才性关性,我最喜欢,关于它们,我会想到读本书前一疑问,陶渊明放哪了?陶渊明收尾,有开始的热衷到彻悟,一个真实的诗人被还原。

  还原说明了什么,此处要引喜欢的“人性惟微”,于是瞬间的完美遮补的漏洞哗哗漏水,所谓的理想人格在坍塌(本地有谚人前面后,头整光环的是也。书面语可以表达为言行不一,知识分子希望的,也是嘲笑知识分子迂腐的原因。与此相反的是长袖善舞口蜜腹剑,本地话对应的,我会想起“说话好听像盆花难听就像闪人坑),那些忽悠与驯化耀武扬威,我想起昔日的应激体会。那是我一条破洞短牛仔裤,外表破洞非单是洞,它也是心里对现实破洞反抗的见证,如与本书关联,又将回到书中看重的士人独立的人格精神。

  有人说这样的东西中国没有,我想大生定会说有,一切都在对历史的熟读,而独立思考的基因就在里面。有它,我放弃类似内圣外王的执着,回归平凡,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浅薄,这会让我变得能老实些,很喜欢你P253关于佛道空无的剖析。

  至此,我与大生新书的故事该画圈。同时一个尽字又跑出,言有尽缘不绝是我此刻所欲吐。这要从何说起,闲思想到送孟浩然之广陵,大约会它时我也知道广陵散,那是在家姑今古传奇上的笑傲连载。自此一过又是十几年,工作闲暇诗词打法时光,徐凝张祜诗词对扬州的感情,它激发我的神往。今日扬州,昔日广陵,加之大生新书,冥冥有种关联牵着。随它牵着,我会想大生感慨的跪着,嵇康赴难近1200年后,义无返顾会终绝么?还是扬州、有史可法和义民(这里想到一说法,宋亡无汉,)。历史加诸苦难给这种城市,为何会有这样的义举,解析原因让有所触取代,国亡(朝代更替)义不绝,我想若要推举中华精神,简单就选它。它不会下跪,于是我们会看到不理智年代,依然有它活跃的身影,于是乎,江南多义士就成我口边的颂咏,它给我的感觉,那是碧空下的孤帆,风浪再大也不能把它怎样。就将它送为大生的赠言,愿远方的朋友生活的自在。 春好

  2017年4月18日22:38

  《悬崖边的名士》读后感(十):心向往之 亦哀叹之

  大抵我国每一段混乱时期都会相应的有一个学术繁荣期,远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孔孟老庄横空出世,儒家、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近的比如近代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仁人志士求索救国之路,思想精彩纷呈。当然还有大生的这部《悬崖边的名士》里提到的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处处闪耀着独立、自由的人格魅力。

  记得年少时“放荡不羁爱自由”,总觉得天宽地广,鸟飞鱼跃,无拘无束,有一种独立于世外的傲然精神。谁曾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始终像一根隐藏的风筝线,牢牢的把想飞的人掌控在手中,更有甚者,有人被拉扯的跌的一身伤痕。于是乎,再不羁的灵魂也有低下高贵头颅的一天。

  这时候再回头看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就觉得特别可贵,也特别可爱。借用一句话,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魏晋名士的可爱在于始终能够坚守独立的人格,保持独立的思想,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所以才有了思想、文学、艺术、宗教、审美的大发展,比如玄学里的发展是中国思想史上很有哲学意味的一页;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至今让后人无法逾越;比如目前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的通用版本都是那个时间翻译的,这无愧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个文化繁荣期。

  当然,出现这种历史也是有它自己的原因。首先是政权混乱,权力不集中,对文人的控制就相对弱化。其次是大部分名士的社会阶层比较高,甚至与政权本身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足够的社会地位让名士有足够的话语权,不至于因言惹祸。最后名士本身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我们能够看到,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任骑兵参军,可是连自己的职责都不知道,挪到现在我们恐怕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名士风流,而是要谴责这个人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了。但也正是这样宽松的环境给了名士们足够的自由在思想的世界里尽情驰骋。

  不过这样的美好并没有持续多久,套用三国里面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政权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虽然这个进程有快有慢,时间有长有短,完成统一却是政客们的终极目标。于是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名士成为了统治者的使用工具,尤其是名望高的名士,更是统治者们拉拢的目标。我们看到无论曹操还是司马懿,都是竭尽全力把士人拉拢、控制在身边,就有了贾诩的胜利、孔融的死亡、阮籍的暂时屈服这样不同的结局。正应了大生对于名士结局的三个看法:第一种,政治投机者,通过“异见”谋取名望;第二种理想主义者,天真执拗,最终被迫害;第三种暂时屈服于权力。

  当然也有人能够跳出怪圈,比如谢安,把士人的理想和现实完美的融合,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心中完美理想的化身,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少之又少。

  这部《悬崖边的名士》,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混乱黑暗的历史时期名士们的生存状态和精 神抉择,说谎话的孔融、裸奔的名士,让人感慨,名士风流名不虚传,行为举止,个性十足。

  魏晋时期的名士是幸福的,因为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也是不幸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卷入到纷争当中,拥有独立人格的名士更是如此。正所谓,最难不过人心,不能够敢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和对人性美好的期望,让名士们备受煎熬。魏晋风流着实让人心向往之,亦哀叹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