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银帝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银帝国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银帝国读后感10篇

  《白银帝国》是一本由徐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3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银帝国》读后感(一):一部侧面的中华帝国兴衰史

  读徐瑾书,对于金融人而言,是一种享受。徐瑾的经济时评,不但文笔流畅,并且分析得鞭辟入里、掷地有声,给人深思,常常能引起读者之共鸣,可谓是经济人的一道美餐。 其实,徐瑾之作能赢得经济人如此的厚爱,并不很值得奇怪。徐瑾,青年经济学者,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近年出版过多部著作,作品曾入选“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从这些简介中,也就不难推知“徐瑾经济热”的缘由了。 近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徐瑾新作《白银帝国》更是让很多读者欢欣不已。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货币史上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货币之于一国,并不仅在于其购买力,也在于其信誉度。然而二者又是有着不可分割联系,倘若将这种联系割裂开来,则难免堕入歧途,影响个人分析货币价值判断。 《白银帝国》没有割裂这种联系,它将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史联接起来,重点讲述白银这一货币在中国近千年的货币史历程。通过对白银货币化乃至于本位化的兴衰历史,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 自宋元以来纸币试验的相继失败和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国这座千年古船在无意中被卷入全球化的搅拌之中,直到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然而中国在明清时期并未能紧随世界潮流实现金本位乃至纸币时代,依然固守着白银体系,最多不过纠结着白银流出或者流入不足。 正是在这种中外对比古今联接中,白银与中华帝国的命脉就这样牵连起来。在这种中外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货币体系前现代化的一个症结所在——一直没有实现银行化。正是因为中国货币无法实现银行化,不但导致中国的纸币化道路失败,更束缚了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甚至于白银成为中国金融落后象征作者以她所学,对中国近千年的白银货币史进行详细介绍。其中不乏详细具体的历史论证和精确数据的提供。在古今中外的今昔对比中,我们不仅知道中西之间存在着的历史差距,也更清楚了解到白银背后所连接的并不只是货币本身,而是中华帝国的命运之线。“以海外白银流入开始,以收缴真金实银结束,这就是中国白银数百年的循环。” “历史的循环之中,有无数天问等待答案。答案是白银,也是人性贪婪,更是制度的大失败。”“白银帝国”的兴衰,正给了人们对于制度建设的更多拷问,更多思量。 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其实就是一部侧面的中华帝国兴衰史。

  《白银帝国》读后感(二):中国白银使用史的若干思考

  关于货币,种种理论非常之多,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大概是因为先入为主缘故曾经自己相信着。不过,就像劳动价值论与剥削理论一样阅读实践越多,其说服力就越低下,它慢慢变成理论之一,乃至说服力非常低下的已经死亡理论而已。

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密切联系

  看《江村经济》,才知道原来20世纪初中国经济居然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此之深。看《白银帝国》,才知道原来国内早在宋朝就已经与世界经济有着如此深刻的联系。宋朝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国外白银的流入;明朝的灭亡,也与外来白银流入的减少不无关系;鸦片战争自然也是在白银外流的背景发生的。以前解释国内历史变迁,往往眼光局限于内,以后需要更多的看到国际局势对国内的影响。

纸币的信用循环往复

  纸币从交子、会子到大元宝钞,其出发点往往都是以政府信用取代私人信用,其下场都是信用破产,货币制度再次回退。劣币驱逐良货往往在这个循环的开端发生一次:纸币以其轻便信用好而取代金属货币,然后在其末端再发生一次:纸币失去信用,货币重回金属货币甚至实物货币。

  其驱动力在于:政府谋利,故收拢发钞权,政府谋利,故无限制发行纸币。背后都是权力不受制约的政府。从北宋即有纸币,到民国用法币,这千年间,一再循环,却无进步。现在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进步,终会撞上南墙。

政府与市场的角力

  政府使用自己的权力来推行自己的意志,但每每在市场面前败下阵来。毕竟政府依赖个人而行,而每个人都关心着自己的权益;政府官员也是个人,不可能脱离市场而存在。白银在明朝成为事实的货币,也经过与政府的角力。大明也尝试过发钱代银,但无奈最后败下阵来。

  当下,也有一帮坏人在鼓吹大数据下的计划经济,都是舔痔之徒。

  《白银帝国》读后感(三):金银传

  在中学历史中,我们大概接触到了货币的历史由来,但是这部分章节在书中不算是主要,这本《白银帝国》是专门针对于货币的发展而著成,能够帮助读者详细地了解有关于货币的历史。说到货币,可能人们大多想到的是人民币,其实货币的定义很广泛,它的用途也是更加广泛。货币除了能够交易以外,还能够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为一种交流契机,将全世界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约定。这是货币的官方定义。货币有着不同表现形式比如说一般等价物。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不仅是指现金,而且是现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十分专业,并且语言不死板,全文弥漫着妙趣横生气氛,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科普读物。本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货币的理解,还对金融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帮助。他把货币的历史表现的十分吸引人,使人们在爱上“金钱”的同时,了解这些“金钱”。

  货币的意义远比看上去复杂,同样数额的钱,作为收入利润、水手、赃物、贿赂、专项拨款和酬金似的意义都是不相同的。据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给你的家人一笔两万块钱存款,他们会觉得给得太多,会推辞让你留着自己用。如果这笔钱是作为慈善捐款而捐出去的话,这只是一笔很小的支出,当然是捐得越多越好。这就是货币的神奇之处,在不同场合,它有着无数的姿态,扮演这不同的角色。

  本书的核心是了解中国货币的发展史,而不是获得货币。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全面的科普读物,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中国货币的传记,它更关注层次内涵,而不是表面形态与如何使用。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带给人知识解决未知的书。作者以多角度方式让读者了解白银与钱币,将货币视作生命体,总之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讲述,使本书增添了一丝新意。从书中我们认识到,货币也不是永远那么值钱的,它也会贬值,凡事都是因为稀有而珍贵,所以对于了解未来货币的发展,本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的求知欲强,又或者是你对历史感兴趣,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这不是一本枯燥教科书,而是一本生动的货币传记,在书中你会找到许多有趣的知识,也可能使你成为一名金融家。

  《白银帝国》读后感(四):听惯了大历史、大分流,总得来些实在

  历史上的中国货币是一套超级复杂的系统,其中白银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离开白银,中国货币史几乎无法书写。《白银帝国》的时间跨度公元960年的宋朝建立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民国,将近1000年。自16世纪40年代起,大明王朝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向“白银帝国”演变,开创一番盛世;但到18-19世纪,西方已过渡为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

  作者在结尾中如是说:“以海外白银流入开始,以收缴真金实银结束,这就是中国白银数百年的循环。其间有无数王朝的兴起与陨落,也有不少人杰的努力与奔走,一切都在历史之中回响。历史的循环之中,有无数天问等待答案。答案是白银,也是人性的贪婪,更是制度的大失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朱嘉明评价,在少有遐想浪漫的历史研究中,这样的叙述颇有历史空间感,无疑是经济历史疆域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白银帝国》读后感(五):成也白银,败也白银——《白银帝国》有感

  lue编辑

  在看到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这边呢《白银帝国》之前,也看过一部同名电影《白银帝国》,不过那部电影里面讲述的主要是山西晋商在清朝期间内部家族的各种纠葛,可谓是一部家族史,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在想白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究竟是怎么的。在中信的这本《白银帝国》里面就比较系统的回答了我的问题

  黄金白银中的白银可以说其本身颇具价值的,在每个人现在的生活中,银饰品可以说比比皆是,但是对于白银在中国的货币上面的地位情形我们也只能够在教科书上关于中国晚清政府在近现代史上接受各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上的赔款上面写的白银多少多少两。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由于我们每天使用的货币已经由贵金属的白银变为了纸币,白银在货币中的地位也就渐渐的被遗忘了。举目四望,现在的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上都是以美元为基准的,而美元的基础则是黄金,也就是各国的黄金储备也就决定了该国货币价值的高低,也就是金本位的制度。

  但是在这本《白银帝国》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金本位的制度不是一开始就成立的,相反以白银为基础建立的银本位制度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基本上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本书中通过总共五个章节的内容将白银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梳理,其中的故事逻辑可谓是相当严谨

  可能有读者像我一样对于金融方面不是很熟悉担心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有很多概念不太清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在作者这里都已经做了解决。例如在第一章里面对于黄金和白银之间在货币上的地位进行说明的时候,九江银本位和金本位的概念进行了比较透彻的说明,可以说全书围绕的也正是这个话题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中国不管是黄金还是白银还是纸币,其实都已经做过尝试。我们现在社会货币流通的纸币其实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纸币的试验,但是可惜的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刚劲的文字穿越到唐宋时期来一观当时的交子,会子等纸币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兴到衰,在这里面纸币其实就是政府信用的一个代言人而已,白银黄金等反而在里面没有多大的作用,虽然最开始因为纸币能够和白银互兑,而且由于其重量轻,易于携带,早期受到广大老百姓商人等的欢迎,这个时候其实是当时政府公信力较,经济还比较繁荣的时期。但是一旦风云突变,政府由于是封建性质,为了统治阶层服务,到了后面往往会因为财政危机而遭到贬值命运,最后导致纸币退出历史舞台

  而白银在中国能够在明清时期成为货币,其实也是从宋元时期的失败的纸币试验中诞生出来的。银本位的建立可以说大大的稳定了当时的市场,因为白银是有限的,不像纸币那样可以随意超发,但是在这两个朝代,当政府遇到了财政危机等也还是处处想到通过印发纸币,禁白银的方式来渡过难关,只不过无一例外还是白银回归。银本位可以说在这里面奠定了中国的经济大国的地位,其GDP可以说还是世界第一,但是到了晚清政府时期,由于中国的锅里大为衰弱,全球化也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个时候的白银就开始成为了一味毒药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当时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建立的金本位有关了,可以说当银本位和金本位两种货币制度狭路相逢的时候,这个时候比拼的其实就不仅仅是货币了,而是建立这些货币制度背后的国家的综合实力了,只不过当时的晚清的国力基本上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了。可以说在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就势不可免的受到极大冲击,以白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银本位制度反而成了中国经济的催命符,真的可以说是成也白银,败也白银。希望每一位喜爱白银,对中国货币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看看本书。

  《白银帝国》读后感(六):白银帝国

  近日读了徐瑾的《白银帝国》,现在写一下读后的收获启示。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白银在中国的历史轨迹和中国币制的变迁,并且和西方与日本对比分析了我国国家走向与金融制度变革的前因后果。 秦统一货币,白银并不在货币之列;在汉代白银也是多用于储藏之用;唐代王莽改制之后金银才作为流通物出现,但是金银更多为上层使用。两宋之后,黄金作为储藏和大宗支付手段,而白银流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从此以后,金元明清甚至到民国时期,白银的作用越发重要,将中国塑造成最大的白银王国。 这里先讲一下白银的来源。我国的白银资源启示并不丰富,但是我国最重成为最大的白银使用国,这主要”归功”于外国白银的流入。我国白银主要产自云南,产量小。日本白银和美洲白银的是最大的白银来源地。日本出口白银换中国的货物和钱币。美洲白银也运到中国换取欧洲需要的茶叶、丝绸、瓷器等。 宋、元、明的纸币改革。 北宋四川等地出现交子普遍认为是最早的纸币。但唐代便出现了飞钱用于远程汇兑。交子最开始是由一些富商私人发行的,后来被政府收为国有,并成立交子务。 为什么数百年前纸币会诞生在中国呢?这与当时北宋的经济繁荣有莫大关系。宋被认为是最早的海上帝国,商业革命、农业革命、交通革命、都市革命共同构成了其辉煌的文明。城市里打破坊市制度,走向坊市合一;商税和田税分离,发展出后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开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顶峰;边境贸易也十分繁荣。与此同时,宋代对于富人的态度也相当宽容,也今天的“仇富论”比起来简直就是“亲富论”。 为什么纸币诞生与四川呢?这除了宋朝本身的大环境以外,还有四川的地方特殊性有关。四川因为躲过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繁荣,特别是茶叶、马匹等贸易发达,但因为缺铜多用铁钱,携带不便的缺点逐渐凸显。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产生。后来因为战争不利,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出现危机,政府增发、超发交子,使交子不断贬值。最终走向破产。宋徽宗年间,交子改为钱引,“交子务”也改为“钱引务”,但钱引相对于交子更加增发无序,贬值更为惊人。随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发行会子。会子也曾盛极一时,但也免不了毁灭与滥发之下。 元朝算是古代发钞的集大成者,元代不仅开创了纯纸币流通制度,同时设定了无限法偿的先例,几乎是后世各国法币的前驱。对比之下,作为英镑前身的英格兰银行卷,则晚至17世纪才粉墨登场。元代纸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的不同阶段,从准备金充足走向滥发,但是纸币基本一直作为其法定货币。元朝前期纸币可兑换,中后期开始准备金集中收回京城,民间其实无法兑换,钞票走向无本发行。但纸币的不可兑换性引领世界潮流。元朝政府在14世纪最终宣布停止发行纸币和铜钱,取消了对黄金白银的禁令。 明朝建立之始,寄厚望于发钞。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行宝钞,而且为不可兑换之钞,甚至和元朝一样禁止民间使用白银。大明宝钞不能兑换铜钱和其他金属货币,这样的规定几乎成为法币前身,但是没有足额储备金作为保证,其结果可想而知。就像前面几朝一样 ,皇帝的意志也不能和市场规律相抗衡。明代从“用钞不用钱”到“钱钞兼用”,再到“一切以银钱支付”,实是纸币贬值太多,银、铜重获民间青睐。15世纪初明政府放弃大明宝钞,承认白银地位,税收也用白银支付。白银终于成为主角,日本、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白银正式获得应有地位完全货币化。 鉴于前朝纸币实验的次次失败,和白银的大量流入,清朝未再发行纸币,但是清朝币制混乱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姑且不论种类繁多的铜钱,就是白银一种货币也让人大为头疼。中国白银货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全国不下有几百种标准,就在一个地方也会有十几种标准,彼此相差数额可以达到10%以上。因为中国白银度量衡混乱,鸦片战争时期需要对外支付的时候,竟然不得不支付600万墨西哥银元。中国币制混乱的局面,首先是中央地方割据的结果,使货币从铸造到使用都具有地方性。其次,也在于各类民间私铸的繁盛。币制的混乱也给了地方官员上下其手的机会。清朝的腐败几乎是一种制度性的腐败,而币制混乱能够持续多年也是腐败的一种副产品。 中国纸币的故事,一方面揭示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又作为一个案例解释了货币的规律,当经济环境和制度框架并不足以支持纸币这样的货币形态时,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 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训令,从此中国币制正式以银元为基础。我国终于由称量货币进入数量货币。1935年原本按计划废两改元之后实行金本位,但是随着“大萧条”金本位被各国放弃,中国也顺应潮流,一步到位实行纸币策略。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元”——法币。法币可谓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一个巨大跃升,不仅是从银到纸的变化,更是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本质是传统经济到信用经济的转变先声。而白银与中国的诸多纠葛,从银两到银元,从混乱两制到银钱并用,看起来也终于到了落幕的一天。虽然后来法币通胀严重,后来发行的金圆券也免不了这个结果,但是中国的信用货币制度还是延续了下来。这也表明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还是成功的。 回顾宋元明和近代民国的纸币改革,不难发现这些纸币最终都免不了极度通胀而被市场淘汰。中国纸币出现的时间比西方国家早数百年,但是中国法币的诞生却比西方国家还要晚。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的经济权利过于强大,而且没有监督和制约。政府一出现财政危机就滥发纸币以此搜刮人民,政府的信用被降低,人民和市场自然抛弃纸币,选择更加保险的金属货币,甚至于以物易物。了解西方经济历,我们会知道现代银行的出现为西方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却并没有自发的出现现代银行。 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是作为政治的附庸存在的,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经济的附庸。金融作为政治的附庸的附庸自然更加难以发展起来。长期以来官商一体的传统,给历朝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变革带来了巨大阻力。 《白银帝国》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货币演变,不局限白银。不是纯粹的历史数据、资料的堆积,不枯燥,有趣味,是一本活的货币史。值得大家细细阅读,感受中国货币的历史积淀与韵味。

  《白银帝国》读后感(七):需要有金融知识方可更深了解

  当一个复杂体系进行构建。这个体系是进行长期,逐步的,自然繁衍出来的。虽然,这里面也掺杂了大量的人为因素,政治因素。但本质上,这仍然是一个不大可控,无法被太多外界力量所控制的体系。

  我说的就是人类的金融构架。

  我们要了解这一构架,从白银角度,可以管中窥豹。

  一个变量的变化,即可能对这个体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观察,即可从一个侧面大致了解这个体系。黑箱子理论。

  货币即信心。即信用。但是金属货币不可控,不可为国家权力控制,所以国家不喜欢。

  纸币不可控,因为国家无信用。所有民众不喜欢。

  使用贵金属,其实是两者博弈的结果。国家不可能滥发,民众愿意接受。来源相对可控,国家可以接受。

  在金融工具没有发明前,主要的国家利益征集来源为税。但税收能力其实不强。这导致,国家无力,政府无力,机构无力。最强的其实是秦国。但他当时要的是人力,杀人机器。不是物力。

  外债有意义么,外债没有意义,外物枪枝弹药才有意义。但人家为什么要卖给你呢,必须有银两,但银两左宗堂手上没有,那就借。将来归还。本质还是需要枪枝弹药,而不是银两。

  真正的市场经济意味着人类合作秩序的拓展。

  美元不动产,最确定的资产才是最安全的资产。

  美元消费类股票,也是最确定的资产。

  社会心态决定了两种社会的跟本。西方偏科技,东方偏享受。中国重人生,不重经济,享受眼前利益为先。

  但也可能是因为缺乏法治和信用。则只能着重于眼前。互为因故。

  之后,白银开始国际化

  这是第一次的金融国际化,也即为现在所有国际化金融取得了第一个样本。

  政府越混乱,则社会越有问题,则越无发展。政府,管理人员,统治者,首先要的是信用,确定。

  民众不是不愿意交税,而是说,交完税之后,能得到什么。怎么保障。

  京钞风波,更说明独立银行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性。政府先天会违约。

  《白银帝国》读后感(八):作者还没有准备好写这个主题

  总而言之,作者还没有做好写这个主题的准备。作为一部宋代以后的简明货币史,差强人意;但是想探究白银本位的成因和影响,则绠短汲深。

  作者大量引用他人文字,这并不是大问题,但问题是缺少自己的深入观点。比如,认为纸币相比实物货币是升维;但其实不可兑换纸币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也就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其实现在还实在是不可预知。又比如,一再感叹中国未能实行金本位;但金本位是否一定是更优的货币制度呢?白银产量多,因此不像黄金那样常常导致通货紧缩。大萧条时期英美诸国在内的国家都取消了金本位,而中国却因为银本位而免遭经济危机的影响。

  其次,作者似乎常常追求词藻而忽视逻辑。往往写出一个观点,但后面的文字却与此观点无关。又往往同样的观点在相隔两三页处重复出现。

  这也引出最后一个问题:文字太拖沓。不能不吐槽鲁迅的一段文字前后竟然引用了两次!

  《白银帝国》读后感(九):白银视野下的帝国兴衰

  对于明清时白银的概念,印象最深的无疑就是《马关条约》中2亿两和《辛丑条约》中4.5亿两的战争赔款。当时心中其实就有个疑问,皇帝赏赐不是都喜欢“黄马褂”、“黄金万两”,为什么这里用的却是白银?中国并不是产银大国,哪来那么多的白银?徐瑾的新书《白银帝国》给了一个明确答案,确切地说是上了一堂中国货币史的课,也对原来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了不同的看法。

  《白银帝国》是青年经济学者徐瑾花了三四年时间撰写,以明清时政府为中心,探讨帝国如何将自己带入白银时代,又如何在堆积如山的白银上,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国际通货大量流出,自己日薄西山的过程。

  白银充当法定货币是从明中期肇始至清末民国间结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白银货币驰骋四、五百年之久,横跨明、清、民国三朝,受白银充当主要货币这一制度的影响,明清时期,经济贸易实力曾一度辉煌,金融业蓬勃发展,这也是“白银帝国”的来由。

  无论是讲货币史还是经济史都是件十分枯燥的事情,徐瑾利用经济、政治、历史等多方面资料支持,以历史发展和制度变迁为线索,完成了对往昔帝国金融、经济、政治转折的历史追问。书中不仅仅局限于当时国内问题的探讨,还将当时的帝国至于中西大分流的背景当中,从白银主导的世界资本市场的视角来看待帝国的兴衰,让读者对现代经济、国家和国际秩序的生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正是因为对国际性货币白银的过度依赖,当时的明清政府卷入了世界货币商场,而自身没有独立自主的财政和金融体制,控制货币和经济的能力先天缺失,使得社会整合能力下降,整体落后于西方,完成现代国家体制的转化更是成为一种奢望。金融业的独立性不强、政府金融发展迟缓,使得中国金融业始终踯躅在银本位体制之中,未能有效突破,最终影响了封建金融业向近代金融体制的演进,这才是白银帝国衰败的核心所在。

  当今世界,金融业变革呈加剧的趋势,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纠缠在一起,透过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货币在其中往往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常常是各种金融怪相的“始作俑者”。白银之于白银帝国可见一斑。以史为鉴,书中很多内容对现代货币安全、国家管控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白银帝国》读后感(十):透析银本位的发展与衰落

  透析银本位的发展与衰落

  ——读徐瑾新著《白银帝国》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从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白银在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但是,白银很重要,拥有白银却并不等于拥有繁荣。繁荣时刻的白银是锦上添花,衰败时代的白银则是最后一根稻草。正如货币金融学大家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所言,即使坐拥白银,帝国斜阳依旧。除政治之外,固守银本位的“白银帝国”亦在现代金融系统的冲击下逐渐走向末路。即使白银在市场的自发选择中胜出,封建帝国的货币制度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新著《白银帝国》中,青年经济学者徐瑾试图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细究中国货币史,可以发现其形态变迁与制度发展均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变化,而货币的变迁背后对应着帝国的进退。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从“不为币”到最终的法定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历程不无曲折。正如徐瑾所言,战国秦汉时期,更多用金与钱,进入六朝、隋、唐是钱帛并行,宋、金、元至明初是钱钞流通。五代后白银才开始逐渐用作支付,两宋后白银逐步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直到明代中晚期,白银才正式“货币化”。而鸦片战争又使没落的封建帝国彻底的“沉沦”。即使白银在市场的自发选择中胜出,中国货币制度(或货币体系)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西方主要国家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之后,白银更是被彻底地摘掉了货币的光环,成为一种“普通商品”。

  “谈到货币,我们就登上了高级的层次……无论何地,货币莫不介入全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正如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言,中国货币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既存在着“较为稳定”(比如小额铜钱,不仅底色,重量、形制长期稳定,流通时间亦长达两千余年)的一面,也存在着富有变化的一面——从发轫于战国、贯穿秦汉的“黄金时代”,过渡到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布帛时代”,继而转变为宋末明初的“纸钞时代”,最后以明中叶以降、流通近500年的“白银时代”为收尾。重新梳理中国货币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所有时代的历史都是经济史,是隐匿在政治波澜与军事表皮之下的经济血肉之躯,而金融就是其中永不停歇的血脉”(布拉德·德隆)。这即意味着,货币与货币制度的实质,不在于是白银还是本位币的选择,而是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明代是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现代货币财政管理的开端,“弘治以后,宝钞在货币经济上,已没有任何意义,人民在日常生活方面,所支付的是银和铜钱,钞票早已不用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好像是一种银钱‘两本位制’”(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宣统二年(1910),清廷尝试建立银元本位(从银两标准向银元标准转变)。比如,《币制则例》规定以银为本位,以圆为单位。其实,“银价问题实乃中国近代金融经济的中心问题”(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透过一段历史的考察,亦是对中国社会兴衰存亡根源的窥探。“翻开历史长卷,因财政危机引发的政治风波和经济巨变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社会的发展、变革,往往是从财政改革起步的。每一次财政改革都是那样地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深深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进程”(财政部《中外财政史研究惊心动魄的财政史(总报告)》)。白银“货币化”,不仅是财政会计主体的转型,更是整个财政体系的转型(白银货币全面渗透到国家财政结构之中)。从“折银”到“征银”,一个实物与货币的二元结构凸显了白银货币的意义。尤其是“折银化”改革,不但使白银突破了原有的框架,还形成了“白银财政”。

  从经济变奏窥千年历史风云,从白银命运析东西转折分流。在《白银帝国》中,徐瑾不仅抓住了白银在中国作为货币的既普遍又特殊的现象,还生动地勾画出中国千年经济史的演变路径,内容不仅涉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深入国家政治、财政、金融制度等领域,也对中西大分流这样的重大议题有精彩的讨论。千年中国货币史,彰显的不仅是白银的循环和社会的更替,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由于多年以来最重要的财税大权旁落于海关控制下,甚至到民国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货币体制。所以,“即使白银在市场的自发选择中胜出,中国货币制度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徐瑾认为,“混乱的币制”“经济金融的萎靡落后,与国家的孱弱分裂彼此牵引”,使“用银……成为一种落后的象征”,甚至被看做是一种白色的诅咒,成为帝国落后的镜面投射与无奈注脚。

  原载2017年6月25日《番禺日报》A2版“读书”

  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7-06/25/content_2_11.ht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银帝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