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0: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10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一本由孔莉萍 / 张军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8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6-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一):终究还是难忘

  “如果三郞知道,一定会来救我的”。萧红临终时,心心念念的还是她的三郞。纵然“三郞,我们永远分开吧”这句话,是由她先说出的。纵然她的三郞,一直以救世主的身份凌驾于她之上……

  徐悲鸿去世时,身上装着的仍旧是当年与蒋碧微留学法国时买的怀表。76岁的蒋碧微躺在病床上,生命之火在慢慢熄灭,灵魂深处传来的声音还是:可以再来一次,还会跟悲鸿私奔吗?深爱徐悲鸿的孙多慈,在画家死后,不惧世俗眼光,为其戴了三年重孝……

  唯有张爱玲坚守自己孤傲冷清,以一种罕见的孤绝,深切地将自己隔离在人世物议之外。在美国一家公寓里,孤寂的死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留下蛛丝马迹……然而,《小团圆》依旧出卖了她:哪怕注定分离,也曾欢喜无量。

  如果能忘,何尝不是一种慈悲。可爱情,何曾放过谁。纵为情死,终不能忘。

  本书作者姐姐,是我特别熟悉的一个人,亦师亦友。

  生活中的她,文艺起来最文艺,凌厉起来最凌厉,小资起来最小资……我身边的女子无一像她如此这般。她永远都是最独特的那一个,像一朵莲,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明白她的万般深情,千种愁觞。

  写此书时,她三十岁。于女人,三十岁,应该是最绚烂年纪,虽没有二八年华逼人的青春,却多了几分人生厚度,更加明艳动人

  于爱情,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文字,她有深厚文学底蕴。阅遍万千著作,力求还原真实民国爱情故事

  张爱玲与胡兰成、徐悲鸿与蒋碧微、萧红与萧军,才子佳人,在动荡不安年代里,时代洪流将爱情华丽外衣冲刷殆尽,赤裸裸摆在每个人面前。

  爱情,就是让人如此盲目。如张爱玲之清冷之人,在遇着胡兰成这样的情场浪子,终究还是“低到尘埃里”。他的“现世安稳”可以许给爱玲,同样也可以许给别的什么女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凉薄男儿,却偏偏搭上了一个才女的终身

  已名声大震的萧红,却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端木抄书稿,令一众好友很是惊讶。萧红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依靠臂膀,寻找一个安稳的生活,可一生遇人不淑,一生辗转各个客栈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家。萧军滥情浪荡,端木自私狭隘……

  他们都不懂她,不懂她的绝世才情。就这点而言,兰成懂爱玲。哪怕第一次见面,他难掩对她相貌失落,但他还是为她的才情折服、倾倒。

  终究,萧红还是没有爱玲那般的绝决,在和萧军复合无望之时,却抓住端木这根稻草,让自己的人生陷入更大的不幸,31岁的年华就此陨落。

  三组故事里,三个男主人公,我可以说胡兰成渣,可以说萧军滥,但对徐悲鸿,始终用不了这些字眼,纵然他也与多个女人纠缠,纵然他在爱上孙多慈以后,对蒋碧微是那么的绝情……但画家终究还是一个敢爱敢恨,真性情的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二):无题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文学消沉的年代。大书店的书柜上图书林立,就不常读书的人而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改编成电影后才大热起来的原著,或是各种公众号媒体文化板块力推的名家著作。一排排的题目封面看过去,你捡起又放下,似乎都不能合心意。选书其实不简单,是技术更是艺术表面上看你找的是一本书,实际上你找的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书柜,如果他不盲目的话,正应该是无数个自己叠加起来。让他更自我,让他在终于在自我本质想法坚持目光分明。每一种花都有各自的花期和寓意,不是自己,就读不懂自己的独有的命运一样天赋有不一样的表象和内在,甚至都生存在不一样的内在年代,你必须要找到能激发你的文化兴趣的那一种力量所在。选书正是这样,任何一本好书都不祈求全部的读者都来喜欢,它只寻找那一部分彼此都为之心动的读者。《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正是这样一本。这样独特的几个人,写就了人世间区别于所有人的几种爱情的范本。作者在茫茫世间中找到了这几对的同一性,因为看到了一种奇异的光,如罕见的钻石。懂得人知道它价值连城,不懂的人视而不见。文化之广,不必苛求。你只需与你性情相符的文化相视一笑。

  知识和文化大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如试卷上的题目,记住了答案就算过关。很多人物故事和传记知识含量很大,秘史颇多,文笔通畅优美,但是你熟读之后,只记住了若干掌故,心里却没有生出对于文艺的一种爱,一种痴迷,一种神往,一种遐想,无非是两种原因。一是作者仅仅是个不错学者,而已。对于文艺那转瞬即逝悸动没有灵性。另一种是你和这书天生的八字不合,不能灵魂沟通。到了艺术这一层,一切规律章法都成空。会的就会,不会就是不会。冥冥中你懂了作者为何要撰述这样一个时代,这样几个人,以这样的笔法。或许,这些人物已不由作者控制,穿越历史风风雨雨向你走来,你们彼此能说,幸亏有你。这样,几个爱情故事不再是几种经历,也并不期许主流,这几种经历最终演变成了个性化的经典的文化,留在这之后的中国大地。那样的时代一去不返,那样的人也永不再现,这撰述只是使人们对于爱情多了更多的文化追求,也使文化更加的瑰丽多彩。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彼此相似的时代,衡量一切都有统一言行物质标准。于是,那些非凡人物的不拘一格,倒是从另一个角度大众看到了什么是传奇。我们今天出不了大师的时代,同样也出不了这样的传奇。

  黄金时代可遇不可求,是天赐的礼物。你若有幸经历过,便可能尽力去抓住一点吉光羽片,使不同美好时光相通。好的爱情和好的文艺一样,拥有之后你的真心珍惜一定不是写在黑板上,发表在圆桌论坛上,而是珍藏在心里,不舍得轻易示人。记住了黄金时代里美梦的那最美的一部分,生活着的人会在绝望之后也爱着这个永远不完美世界不甘于只是生活着的人也许会努力的书写着另一个传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如果你错过,会遗憾深重

  最近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书名有点俗套,作者亦名不见经传。偶然机缘得见,写的是张爱玲与胡兰成、徐悲鸿与蒋碧微、萧红与萧军三对民国时代才子佳人跌宕起伏的爱情传奇。我只是阅读了第一段关于张胡二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章节,就有了如同胡兰成初看张爱玲在《天地杂志上发表《封锁》一样的反应:躺在藤椅上的身体顿时坐直。

  真的是赫然惊艳,绝不夸张。

  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不能被错过的好书,越往下读,就越能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一

  历来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文字,汗牛充栋,虽数量可观,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所谓张胡二人的传记、考据、爆料等,大多是生拉硬拽,东拼西凑,拉着大旗作虎皮,动机可疑,又或者陈腔滥调炒冷饭,文笔普通粗糙,总之让人提不起兴趣。鲜少有这么一笔光彩琉璃夺目的文字,能如此简洁流丽、妙笔生花地道出二人原委,其间流露的真知灼见和逼人才气,让人不由击节赞叹。

  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张迷”,但有关于张爱玲的书还是看过几本。窃认为,时下的小文青或者写作者,不是每个人都能提笔写她的,因为在写之前,自要有一番惦量。这种事情,真还不是光有勇气就可以做的。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足够的笔劲和功力来写张爱玲,一个不小心,就变成了笑话

  但是这个写作者,怎么说呢?真的很好奇这种文笔和才思是如何练就而成的。这种扎实绵密又独树一帜的文学功底,孕育出一段段醉如醇酒般的文字,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非常少见。对此我只能理解为,如若不是后天积累,就一定是天赋的赐予。

  我顿时成了书作者的粉丝。观全书,文笔极是精准清雅冷静、克制,筋道。文气恣意,似水银泄地,满目照耀,又收放自如,处处经得起推敲,感性理性交相辉映。夹叙夹议的文风自成一派,既有优雅打底,又有灵气点睛,并且极具画面感和意境,非常符合我对文字的审美。读她的文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有些章节,忍不住一读再读,边读边感慨:怎么可以这么好?

  二

  毫无疑问,作者是懂得书中人物的。她以一个女性视角,用华美的文字,通过三个案本,来解读人间亦真亦幻的情爱复杂多变的人性。这三对中国当代文艺界不可绕过去的名字,他们的传奇故事,众说纷纭,其间的情感纠葛,爱恨别离,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版本。而该作者呈现的这个版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又解构于真实,再精心布局谋篇进行再创作,就变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着超乎寻常质感

  完全能想象这是一个通透智慧的写作者,呕心沥血的倾情之作。我思量着,她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有过有泪如倾的时刻吧。因为只有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譬如在张胡二人的故事中,她写道张爱玲内心对于胡兰成的诀别,用了一系列情感句式来推波助澜。同为女性,我看到这里,不禁泪落:

  “兰成,哪里有你许的现世安稳?岁月一程程驰过,而誓言尚未经年,却已失修。

  兰成,不再等你回头,你亦不会回头。灯前啼笑俱成尘,那曾经以为可以的永远,其实短得像是一个瞬间。

  兰成,世间贪嗔痴爱,见乎本性。所谓懂得,原是风中的烟花明迷,不过自误而已,曾经借来的慈悲,还你罢。”

  ……

  可以看出,写到这里,作者已经化成了张爱玲,深入到她的情感思想和发肤肌理,呈现出人戏不分、物我两忘的状态。如果说这种在创作中燃烧的激情被认为是煽情文艺腔,那么我希望这种煽情来得更多更猛烈些吧!

  三

  关于胡兰成,真的不想多言。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其实就是个人渣,只不过是一个有才学的人渣而已。任他表面如何英俊倜傥,文章如何灿若莲花,没有了气节和品行,在我眼里就是一团泥絮。张爱玲碰到他,是命里的劫难。有时候想想,真替张爱玲悲哀痴情错付,所托非人,为了这份打着爱恋幌子的“懂得”,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心伤神,终身不愈。

  由此可见,女人一旦陷入爱里,多半盲目单纯冷漠通透如张爱玲,亦是不能免俗。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很多新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有见地。比如作者认为,“胡兰成的路数来得邪气,颇似北冥神功。他一路吸尽人间好女子的日月光华,爱玲的内力与元神皆被吸去。她神光离合的华彩,经过胡兰成的吐纳,形成了独特的胡氏文风,她此后反变成‘留得枯荷听雨声’,不复当日的神采。”

  “胡兰成内心其实非常孱弱,永远渴望强大持久母性怀抱。爱情当然不是最后的归依之地,只是通往母性的危险断桥。所幸的是,他身姿轻盈,舞出了绝世的假面之恋。”

  又比如作者说张爱玲,世人唯知她待人冷淡,却不知她实在是长情的,与炎樱的友谊少年时起维持了一生。情路上若不是胡兰成花团锦簇,她绝不会弃他。她笔下的情爱,常是犯冲的颜色,珠灰、黯蓝、松绿,刺激眼睛会痛。她的一段感情,却是那么的无法言喻,不知如何着色。

  类似这样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表述,书中俯拾皆是。那是涉猎吸收后的精华吐纳,让人刮目相看,由衷佩服作者的智慧与才华

  四

  至于书中徐悲鸿与蒋碧微、萧红与萧军的故事,虽还未来得及细看,但粗略翻阅即可知维持着高水准。据了解,前两个故事是作者孔莉萍写的,后面那个是张军写的。书中介绍,孔莉萍,山西太原人,《太原晚报》新媒体部主任。先后在《太原晚报》、《太原日报》担任足球记者、文化记者、时政记者,长期从事散文随笔写作,算是文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张军,山西省影视家协会理事,太原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已出版长篇小说、社科类图书19部,累计逾500万字。代表作有《大清神断》、《国术》等,算是文坛中的一员老将。彼时孔莉萍被查出有病,一直在治病与恢复,萧红与萧军剩余部分无力完成。张军先生知道情况后,非常仗义地帮她补充完成了萧红与萧军的部分,故此书是二人的合著,也是文坛上老帮青的一段佳话

  欣赏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因涉及真实人事,为确保每一个定论出处都有据可依,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再博学杂收,条分缕析,以史笔的写法写就,增加了本书的厚重感和工具指数。所以,此书也可以看作是这三对文化名人的传记,但又远比一般传记来得好看精彩。因为角度不同,表达高超,所以能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文采斐然,文学的魅力即在于此。

  再看全书,无论是封面的装帧设计,还是文中小标题的制作,都与书中内容一脉相承,颇有古典之风,看得出都花了心思。时下,古典与怀旧是文人墨客喜欢玩的元素,但要玩得高雅,须有读者的认可,又经得起时间的审判。而这本书,生命力繁盛,张力蓬勃,内涵丰富,质量上乘,不同于一般的快餐文化,是纸质读物中难得的精品。

  这也是我为什么单只看了第一个故事,就迫不及待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缘故,实在是美文共分享,按捺不住啊!

  五

  作者说,唯其爱过,才洞悉虚妄。爱欲有多酷烈,人性就有多惨淡。那些剧烈和缱绻,都将在浮华的背影里,一一沉没。这可以看成是全书的主旨了。再华美的爱情,最后的收束也如裂帛碎玉般地触目惊心,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从来优美精准的文字背后,都是深刻的懂得。我看着这些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竟是舍不得一下子将它读完。作者的笔一荡,我的心也为之一颤。为这极盛之后的繁华光影,无可避免地消逝凋零。所谓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吧!唯愿作者在拥有看透世情的眼睛的同时,一并拥有现实中的温暖和幸福。有爱可依,无缘苍凉。

  最后,感谢作者写出了那么优美惊艳的文本,这绝对是一本超值的书,带给我们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和秀色可餐的精神食粮。我相信,它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中木秀于林,长销不衰。

  如果你错过,会遗憾深重。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四):不疯魔不成活 无虐心非爱情?

  早知相濡以沫换来的是满腹忧恨,也许真不如相忘于江湖,最好只如初见。

  不过是说说罢了,那份忘却一切的浓情蜜意,未必轻过日后的伤痛;而即使是胡兰成、徐悲鸿、萧军三人,倘若上天再给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会选择痴情相守吗?

  多半不会,至少相比于张爱玲、蒋碧微和萧红三人,他们也许并不后悔,甚至在走到人生边上时,还为自己不负春光而沾沾自喜也说不定。

  “多情最是红尘女,负心从来读书人。”从胡兰成、徐悲鸿到萧军,哪个不是旷世才子,却又哪个不是负心汉?而被辜负的,似乎从来都是女性,尽管此后态度与手段迥异,但并不妨碍她们以受害者的身份被铭记。痴情有才女也好,多情红尘女也罢,只要迈出那一步,主动权便转移到男儿手中,即使隐忍哀求,乃至低到尘埃里,也难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平常日子。

  与才子恋爱是危险的,才女非但不能例外,甚至更加容易深陷泥淖。士为知己者死,才女更是如此,以张爱玲的敏感与洞察,怎能不知胡兰成的滥情与城府,然而有些诱惑终究是抵挡不住的,纵使明知会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因为他懂她,“且不是逢迎,是聪明地了解。这样的懂,这样的宠,无人给过她。细看这人,如手持明珠,照破山河,有万多的慈悲放出光芒来。”热恋中的男女,没得救,更不消说对方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扇门,送来新世界。因此,大家闺秀蒋碧微会毅然私奔,落难的萧红也毫不避讳地挺着肚子与萧军同居——他们是懂自己的爱人,也是错过或不再来的救命稻草。

  赴汤蹈火也是值得的,与前路未卜相比,那一声“临水照花人”才是最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的,即使用灵魂交换背叛,也在所不惜。

  傻,真傻,可不傻叫爱情吗?只是这傻也是有限度的,当不忍与耐心被挥霍殆尽时,终有醒来的那一刻。然而对于多情才子来说,女人的哀伤与通牒从来不打紧——张爱玲才华横溢,也只能满足胡兰成占有和炫耀的欲望,周训德的女色他要,范秀美的母性他还要。在才子的心目中,不同女人满足不同需求,反抗就是无礼,当然适当表现出嫉妒来却是极好的。所以当张爱玲突然出现时,胡兰成有惊无喜,因为范秀美还在身边,这不是他想要的其乐融融。

  傻过之后,便是决绝。去你的“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民国时期的才女绝不吃这套,张爱玲至死选择“不粘连,亦懒怠回首。”既然回不去了,就不回去了。相比于张爱玲的孤傲,蒋碧微的轻蔑也许更来得痛快:“徐先生这种行为,是最不可原谅而且不道德的。徐先生如果不再爱孙韵君,他尽管把她的信退回或烧掉,绝不可以将这种信寄给任何人去看。他不要以为我看他侮辱了我的情敌,便会觉得高兴。他应该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相反的,我将更看清他!”端的是扒得底裤都不剩。

  蒋碧微到底是有张道藩作底,又有徐悲鸿所给的钱画作撑,而这些都是萧红所没有的。垂死之际,她要抓住一切人,因为“社会关系都在男人身上”,她离开一个男人就要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尽管她知道都是靠不住的。孤独地一个人走,张爱玲也许不怕,但萧红怕,即使三郎不在,端木蕻良失踪,有个骆宾基也比一个人客死他乡要强得多。

  裸露着灵魂,用尽全力去爱,最后却山崩地裂、一地鸡毛。张爱玲高傲地离开了,萧红勇敢地放弃了,蒋碧微在拿到自己应得的之后,也理直气壮地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她们有才情、有勇气,她们毫无媚态、各有身姿,她们的爱与恨都是那么纯粹。在百年前的民国,是多么难等可贵。

  时下人们关心的,则是“宝马离婚案”。这当然不能算爱情,因为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与心计,民国时期多情的才子们,起码没有隐瞒和算计——如果在出轨前加上诚实二字,于看客确是少了些难堪,但那种痛,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一本奇书,单看书名都不知道所谓何事,不过这种对商业目的的不屑,未尝不是契合了民国时期爱情的底色——真诚、热烈,爱谁谁。

  此书文字优美、叙议结合,值得反复回味。爱过的,多少心有戚戚;没爱过的,恐怕向往也多过忌惮——也许传世的爱情就当如此,唯有用心底的血才能让爱的传奇绽放。

  唯有爱过,才洞悉虚妄。那又如何?未尝一切不是虚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五):当时只道是寻常

  说起爱情这件事,我想,大概是很玄妙,因为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很难真正得到。它像闪电一样打进心坎里,也像闪电过后一样悄无声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写的就是这种轰轰烈烈开始,寂寞无声结束的爱情。作者选取了张爱玲与胡兰成、徐悲鸿与蒋碧微、萧红与萧军三段只有开花没有结果的旷世奇恋,用一种唯美细腻的笔法进入那个年代,进入当事人的内心。用一种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勾勒出或婉约或豪放的蕴藉爱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读后感(六):爱上这个爱情的错

  无意中从同事桌上拿起一本书,转眼就被吸引了。

  三个爱情故事,三段传奇人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