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香蕉的低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香蕉的低语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3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香蕉的低语的读后感10篇

  《香蕉的低语》是一本由[土耳其] 伊切·泰玛尔库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一):我们在一次次的出走与归程中,寻找内心答案

  刚开始选择读这本《香蕉的低语》完全书名吸引了我,可是拿到书看了十几页都没有理解讲的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之前读的书太少加上读外国文学就更少,而这本又刚好是黎巴嫩冲突背景写下的书,对于我更是晦涩难懂了,呜呜。

  由于最近空闲时间比较少,所以我只读了一遍,在读之前备点功课了解作者和黎巴嫩冲突、巴以冲突、以黎冲突,基本的概况已经简单了解,其中更深层次内容我现在还没领悟到,哈哈,之后有时间还会再次拜读的,虽然内容是难懂了些,但是这本书字体大小纸张质量还有语句的组合还是让我欲罢不能,睡觉之前必然要拿起看上一段才能入睡,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美丽哀伤极端犀利、魔幻,让你摸不着头脑但还不肯放下。故事以两名女孩线索,菲律宾女孩菲丽宾娜带着父亲留下的一沓信来到贝鲁特当菲佣,菲丽宾娜的故事线是深情的,她父母亲的故事和书信让她变得更勇敢;土耳其女孩丹妮丝厌倦了在牛津大学读博的生活,在导师启发下,她结束恋人唐奇不痛不痒关系,只身前往黎巴嫩,丹妮丝的故事线是深刻的,这个女孩在反思西方眼中的东方,然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小说把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讲的非常透彻,她们最终都做出了人生中勇敢的、重大抉择。这就是她们成长的时刻,这就是她们相遇的时刻。整本书是深邃入骨的,它关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那个真我。

  作者伊切说,这个故事基于她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经历观察。她的确在那儿听见了“香蕉的低语”。借由“香蕉的低语”,伊切讲述了一个爱与成长的故事。作者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一次次的出走与归程中,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流浪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二):那份低语弥漫的力量

  早在几个月前,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觉得好有诗意名字也很特别,心中就中下了香蕉的种子。。。

  几个月后,我见到了她,很喜欢她悦动的色彩~~~缓缓读来,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文字功底,每句话每个字都流露出梦回牵绕、缥缈神幻、中东神秘感觉,对于战争白纸的我来说,虽然简单百度了一些知识,但任然无法到达作者切身体会后从内心所要表达强大情感震撼,但还是从书中感受了那种沉闷无依,战火连天,宗教斗争,民族争端,血雨腥风中的人们所生活的世界,所感受的真实,所面对的死亡,所内心的挣扎,所坚强的活着。。。

  人类时候真的是一种生物,只是一种生物,当面对国家与民族的战争与死亡连天的世界,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而在期中的人们,有的只是面对接收,麻木隐忍,医生面对各种残肢的人,健全的人面对亲人家人不幸与死亡,家庭面对着不确定流离失所。。所有的一切对于每个个人来说都是无助的,无力的,那片土地孕育了太多的神灵,太多的信仰,太多的想要诉诸的一切,那里的人民承受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所无法承受的争斗之战。

  “有关战争,鲜血的爱,永恒隐秘,都被安排在了这里”,生生死死,爱与失去,成长与继承,信仰与自我,当外界战火纷飞痛苦哀嚎,无家可归,尸横遍野,那一块块成长的香蕉地里,还是有成片的香蕉在默默的生长,以它最原始的力量,基因的强大力量,它告诉它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生长是多么强大的力量。而在战争中的人民,每个人内心的独白或许都是支撑自己最强大的力量,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低语,香蕉的低语那来自内在的强大力量也正标示着人们成长那份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那是一份强大的信仰力量。“因为只有让世界的吵闹声充斥你的耳朵,你才能听见香蕉的低语”

  书中第一部分写了书中各位人物的故事,哈姆扎医生的信,两个女主的各自的生活牵引着他们来贝鲁特,第二部分跳出来写了一位要写主人公故事的作家,如何设定人物的命运,最后一章,两个女主应该是在同一栋大楼里住,战火来了,两位女主都看到了各自的选择。。

  书中不乏很多细节:1.“脖子”这个词出现过两次或三次,两次都是要了人性命被子弹打穿的脖子,一次是那个小男孩,一次是母亲,让人赤裸裸的震惊悲痛之后,看见了战争的无人性。2.菲律宾女佣,那个不受尊敬国度和不受尊敬的女性代表他们的符号根深蒂固的认为是奴仆和制服。3.那颗面包树的秘密。我也觉得好似我也没想懂。4.宗教的信仰。5.那些代表人物的鹅卵石的归宿。6.被比喻成各种昆虫的斗争的政党们。。。。

  书中不乏美丽的语句,让人惊叹:

  1.”灵魂就是这样表达哀悼的——离开那具身体”

  2.“我将自己的灵魂送走,送的远远的,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在我这副驱壳之外的家,一个干干净净、没有被伤害的家。我也是在通过写这封信召回自己的灵魂。”

  3.“每段感情背后都藏着一座坟墓。一旦其中一人开始独自探访这座坟墓,那就意味着不久以后,这段感情也将走到尽头。千万不要独自去那个坟墓。无论如何,都要把你的男人带上。否则.......否则,总有一天,你会孤零零地在那墓地长眠”

  4.“当我们在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到通往另一种人生大门时,我们会爱上这个人。爱是一个人能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一栋神秘的房子

  5.“随着一个人变得举足轻重,身居高位,一个痛及灵魂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他们会失去一般人的逍遥自在,他们无法忘情的对待彼此,也不能尽情的享受生活

  6.“伤口是人身体中最活跃地方。尽管他们各自的故事像一个个仍未愈合的伤口还在刺痛着,但他们终会被尘封在历史中。历史将努力地让这些伤口愈合。而那些未愈合的故事,将再次成为历史的身体上最活跃的部位。那儿,也是血液将会流向的地方”

  好的阅读体验,留给喜欢阅读的人儿,好的书,流向人们的内心,在那儿生根发芽,带给人们力量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三):倾听和平声音

  和平,一直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一直是。

  也许你会觉得香蕉的低语,让人看了摸不着头绪,每一个小节里,出现的是新鲜角色,每个小节里都有一封信,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感觉整合不出一个大世界,让人觉得有些许混乱,还有点无趣。在对角色以及故事感到疑惑同时,又对故事有一点点期待——到底在讲述着什么?一直到了卷二,一个个人物终于能够串联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绝望的世界。

  你听过香蕉的声音吗?也许只有躺在香蕉园的农民能够听到那“哧哧```哧哧```哧哧”的声音,只有在极致安静祥和氛围里,才能聆听到这奇妙的声音。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倾听香蕉的声音?在我们的印象中,只要我躺在安静的院子里,我就可以听到这些声音啦,没有什么稀罕的吧?也许真的有稀罕,那就是居然还能听到香蕉的声音,够奇特的,但是其他国家呢?他们也能听到吗?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中东国家,这个总是不安定的国家,时刻都在面临着战争,无论是来自国外的侵略,还是来自国内的纠纷。不管是哪一种,这里的人每天都在接受着煎熬。为什么哈姆扎医生想要将刚出生的女儿带离这个国度?只因为想让孩子原理战争,在和平的国家里健康快乐地长大。为什么齐亚德想要写下这里的故事?只因为这里的故事太过于痛苦,他想让世界听到他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他所处的世界,他们不想被遗忘,不想成为西方人手中一段可以轻描淡写的历史,这是一段充满了血雨腥风的历史,是无数人的噩梦

  为什么失去双腿的12岁小男孩对世界不再有期待?因为没有人能够告诉他,他可不可以安全地离开这个恐怖的国家,将来是否会遇到更多的痛苦。

  为什么齐亚德不敢勇敢地说出那脱口而出的爱?因为承诺太过于沉重。他们都不知道战争会不会再次出现,是否能够睁眼看到明天的晨曦,不知道能否安全的生存下来。生活充满了未知,无论是枪弹还是炸弹,处处都有战争。即使此刻没有战争,那也只是目前处在战争与战争中间的休息期,下一场战争将会随之到来。没有人能够给另一个人一个未来携手一生美好承诺。而齐亚德是正确的,故事的最后,一场新的战争也降临了,恐怖再次降临这个可怜的国家。

  为什么泽娜卜最后只想要死去,因为她想要结束这一切,她只想去没有战争的城市,这是书中,或者说是现实世界中所有生活在中东国家的人的心声

  至此,我们能够看到作者的呐喊——让战争停止,饶恕这个可怜的土地,放过这个国家的人们,让他们可以安静地倾听香蕉的声音,和平的声音。这是他们的美好愿望。让这个国家的人们,可以勇敢地做梦,可以大胆地对未来许下承诺,可以说出心中的爱——对爱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世界的爱,对未来的爱!

  我想坐在院子里,安静地听着,和平的声音。

  感谢【拾光书屋】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四):中东众象——和平之下方能聆听的香蕉低语

  小说开篇是从卷三开始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亲眼所见,真相已埋入尘埃。”这给我留下了一个极大悬念:究竟是什么真相?为何要埋入尘埃?所要讲的故事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化作尘埃?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开始了卷一的阅读。

  事实上,小说读到一半,我都不知道它真正所要讲的内容是什么。书中所讲的都是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菲丽宾娜父亲留给她的信,再加上作者是将菲丽宾娜与丹妮丝的日常生活作为平行的两条主线来写的,故给人一种混乱之感。然而,当我看完整篇小说是才恍然大悟,作者这样的安排无比巧妙

  小说卷一的开头便是贝鲁特六月的一天又开始了,十分的稀松平常。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贝鲁特居民的日常生活,事实上,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是中东世界的众象,它极大一部分折射了中东——一个历史上很少有和平时期地区,国与国之间冲突不断,历来都是资本主义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中东问题与中东战争。就在这样一个战争连绵不绝的国家,故事的根源就在这里,书中的两位主人公:菲丽宾娜和丹妮丝都意欲前往黎巴嫩。于是故事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展开了。

  故事的主角之一菲丽宾娜是一位菲律宾女孩,因为战争等一系列原因,其父亲哈姆扎医生决定年幼的她去菲律宾,长大后,她在贝鲁特做菲佣,语言不通的她在贝鲁特的生活很不尽人意,在邻居马文的帮助下解读了父亲留下来的信,并决定前往散发橙花香气、充满父母相识相恋相知回忆的黎巴嫩。

  与此同时,在世界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就读的土耳其女孩丹妮丝厌倦了牛津大学虚伪学术环境,再加上论文一直无法通过,其生活也十分不尽人意,在其导师的建议下,她决定前往黎巴嫩——中东潜意识所在地,寻找中东的真相。

  两个人便在小说的最后相遇于香蕉的低语声中。

  小说中让我十分触动的一个点是菲丽宾娜的父母:哈扎姆与米歇尔在贝鲁特相遇、相识、相爱、相知。然而就在七月,在米歇尔为菲丽宾娜买婴儿服装途中脖子被子弹射穿而死。在他们两人眼中,彼此都是对方眼中的一缕阳光他们的爱情虽然简朴发生于战争年代,但是是那样的美好、纯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情便是他们灰暗生活中唯一的一抹阳光与慰藉。他们相处时间里所做出唯一的承诺:“相约八月去聆听香蕉的低语声”也实现不了。一切战争中的承诺都是破碎的。这是一种何等悲伤情境,竟久久压抑在我的心头,许久不去。我只能说,我很幸运,没有生在那个动荡的地区与年代。

  文中有许多隐喻,最明显的便是“唯有在没有一切声音干扰情况下方能聆听的香蕉的低语”——和平。在中东,萦绕在耳边的是机枪的扫射声、是炸弹爆炸的声音、是身体倒地的声音、是玻璃破碎的声音、是鲜血飞溅的声音、是生死离别的痛哭声、是大地哭泣的声音、是生命的悲鸣、是人性的破碎。有太多的噪音掩盖了香蕉园里香蕉的低语声,就连作者也说如果让世界都听到中东香蕉的低语声,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场景?我想那一定是中东的土地上从此一片祥和,再无战争的阴影,香蕉自由地在枝头舒展,说着悄悄话。这个隐喻呼应了战时中东的生活,也呼应了人们的坚韧与希望。

  另一个隐喻便是“尘土”。作者说:“尘土,遮盖万物,让人窒息,将你置身于一个无助的处境,遮蔽你的眼睛。它就像中东。而牛津,则完全相反,它是最干净地方,没有一点点尘埃。我想,尘土的隐喻会让东西方的差异变得非常清晰。”

  作者在安排行文布局时也十分细心,卷一开头贝鲁特从晨曦中醒来与文末故事在贝鲁特的爆炸声中结束形成巧妙的呼应,使全文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书中对战争中那美好的爱情、人性的描写,无一不让我为之动容。

  有人说在这本书中,东方与西方相遇了,东方回应了来自西方的凝视,这是一本全球性的著作。

  我觉得这是一本描写中东众象之书,写的是战争下的中东人虽身处战火之中,但仍心怀希望以及那和平之下方能聆听的香蕉低语。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五):香蕉的低语 — 和平

  一个围绕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有关战争、爱、寻找的故事。 “Banana Sounds”, a two and a half love story combined with the unmentioned love of war. 虚虚实实,虚实之间,虚亦实时,实亦虚。

  战争

  “我们热爱的国家,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在这里,人们曾互相残杀。我想,那是这附近的所有人都能一致认同的唯一一段历史。 说到底,那不过是一段愚蠢的历史。是人们互相挖眼而变瞎的历史。”

  黎巴嫩内战(1975年-1990年),查了之后才知道真的是混战,中东混战。简单说来是黎巴嫩自己内部掐架搞不定就招来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伊朗打群架,然后美军等以及联合国都有份参一脚。在由于分歧和权利欲望而导致的长期互相残杀中唯一的认同是互相残杀过,开玩笑吧您,不,这是属于中东独有的幽默。

  “因为等到你长大的时候,已经没有人会记得这个地方,或我们曾在这里经历过什么。假如战争像现在这样继续下去, 恐怕就没有人能有幸活下来铭记了。”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198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 黎巴嫩长枪党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大屠杀,即哈姆扎遇难的沙提拉大屠杀。

  跑龙套的卡拉什尼科夫枪与死亡。纳吉死的那晚崩溃的米歇尔用它结果了上帝也杀死了命中注定的自己。沙迪手臂上夹着一把卡拉什尼科夫枪,一颗子弹永远留在他十六岁的脑袋里。卡拉什尼科夫是AK47之父,闪瞎,不过爱好和平的人家说了“罪孽不在于步枪,而在于扣动扳机的人”。所以人傻你有什么办法。

  爱

  “当我们在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到通往另一种人生的大门时,我们会爱上这个人。他们吸引我们的,并不是他们的幸福或者痛苦。我们所说的爱是指:一个人能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一栋神秘的房子”。

  哈姆扎在米歇尔身上看到了那栋神秘的房子,可是因为战争他要在八月带她去香蕉地听香蕉的声音的唯一承诺都没能守住。所以哈姆扎惟愿出生在战争中心的菲丽宾娜“在你的黎巴嫩,只有香蕉的低语”。战争中依然有爱,勇气和信念。愿望总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菲丽宾娜慢慢爱上了马文。他爱她,不是像爱一个女人那样,而是像爱他的女人的那样。他只说出一句:你要跟我一起走吗?去找香蕉的声音。“

  当菲丽宾娜把父亲的信交给她并不了解却信任的马文的时候,他接过的是哈姆扎对女儿和他对她的爱的承诺。

  “因为我想有一天, 在凄凉的贝鲁特,人们能听到的只有香蕉的低语。我想自己能够对某人作出这个承诺——对我自己。“

  丹妮丝也是齐亚德想要作出承诺的某人吗。齐亚德说实际上他就像贝鲁特,他们身上都有子弹洞,什么感觉都没有的子弹洞。为什么听起来好悲伤。

  “瑟坦妮可交叉两臂,盘着两腿,端详着他。她爱这个男人,真的很爱!她凝视着维萨姆。”

  “而他, 则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沙迪。贾恩感到如释重负。他很高兴,因为他爱的那个男人死了。他的罪,他的内疚,还有他心中那口爱的幽井都被战争给掩盖住了。”

  寻找

  菲丽宾娜只身从马尼拉到黎巴嫩,寻找从未见过的父母,却找到了要带他去找香蕉的声音的属于她的承诺。

  丹妮丝从牛津到黎巴嫩,寻找为什么,可是她能做什么呢?为了要找到香蕉的声音,她得要先到有香蕉的地方。哈哈我这是写的什么鬼。

  怪人怪事 - 盖维特山顶公寓 – 贝鲁特 – 黎巴嫩 – 中东 – 世界

  求同存异的世界,嘈杂的中东,混乱的黎巴嫩,分裂的贝鲁特,热闹的盖维特山顶公寓,聚居着一群不同身份、背景、人种、经历的人们,他们相爱着,相处着,虽不同,但和平。他们或是分裂势力各方的支持者,或是混乱势力各方的支持者,或是嘈杂势力各方的支持者,但他们在具有世界性的盖维特山顶公寓和平共处。如果他们可以,那又有什么不可以。

  Ece说香蕉的低语是一个关于现实和真相的大谜团。那现实和真相是什么? 在她的小说中,最难以置信的故事总是真实发生过的。她喜欢把玩“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因为她感觉,那里有真实。所以她在寻找如何说谎。

  所以她撒了一个真实的谎言有关战争与和平。

  Ece很厉害,翻译也很厉害。一开始看的晕乎乎,各种背景查阅,渐入佳境。文章铺陈的手法,人物的刻画,细节的描写,隐喻的穿插,前后的呼应,超级精彩。对于战争,宗教,文化,饮食,音乐,爱情等等等一切的叙述叹为观止。语言有爱与恨,有喜与悲,有幽默与严肃,有平缓与起伏,必品读细节,是要再读第二,三遍的。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六):静下来听听香蕉的低语

  一个很深很深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流浪。

  * * *

  “如果你在八月经过一片香蕉地,你可能会听到香蕉的低语:哧哧——哧哧——哧哧——”

  父亲留给菲丽宾娜一沓信,告诉她黎巴嫩散发着橙花的香气,还有香蕉的低语。为了真正理解这些信,菲丽宾娜只身一人来到黎巴嫩,寻找父母亲的足迹。

  与此同时,丹妮丝,一个在牛津大学读博的土耳其女孩厌倦了西方。她决定前往黎巴嫩——中东潜意识的所在地,寻找自己心中的真正所爱。

  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女孩即将在香蕉的低语声中相遇。

  来自土耳其的丹妮丝生活在西方的中心——牛津,厌倦了一切看上去秩序井然的牛津,厌倦了身边弄虚作假、不敢直面真实自我的人。由于论文始终无法达到要求,她被导师崔波西小姐点醒,并在其建议下前往贝鲁特——中东的潜意识所在,渴望真正了解中东、伊斯兰。在这途中她找到了生命的所在,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收获了爱情。

  来自马尼拉的菲律宾女孩菲丽宾娜,带着父亲生前留给她的信,她知道了父母是如何相识、相知,最后相爱,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小心翼翼地孕育出爱情的结晶,知道了父母相约八月去听香蕉低语的约定,也知道了母亲在空袭中丧生、父亲在沙拉提大屠杀中遇难。但是父母赋予她生命,父亲使她远离战争,给予她好好活下去的信念,她终于勇敢地向主人要回护照,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当两人相遇,她们都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香蕉的低语暗喻我们能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希望我们身处的噪音漩涡能停下来。

  但我最印象深刻的却是哈姆扎医生,在战争中作为一名医生的觉悟与感想。救命是医生的天职,但也视情况而定。正如书中所说:对于那些除了死便没有地方可去的人,在他们决定踏上那温暖旅程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尊重地在一旁看着即可,即使要离开的还只是一个孩子。现今最可怕的疾病莫过癌症了,在癌症面前,有很多的人选择不采取医疗方法面对死亡,作为以为医学生,很多东西需要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就像我之前看过的长大,在实习过程中才真正地明白医生要如何正确地对待病人。正如: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但有时又不得不选择放弃,看着生命归于尘埃。

  也许我们都需要静下来,听听香蕉的低语。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七):一个发生在中东的故事

  合乎情理的故事在合乎情理的城市里书写。《香蕉的低语》应该是我第一次看中东题材的小说,看书的过程中还一直感觉像看万花筒一样,书看完了以后好好想想其实人物并不多,故事并不复杂。人物方面,除了主角菲丽宾娜和丹妮丝以外,从菲丽宾娜角度看,还有叙利亚门卫马文,开出租车的巴基斯坦老兵纳赛尔和他的妻子阿伊莎,菲丽宾娜的雇主泽娜卜等;从丹妮丝角度看,还有在牛津的男友唐奇,“严苛”的导师崔波西小姐等等。

  菲丽宾娜带着父亲的一沓信只身一人来到黎巴嫩的贝鲁特,想要寻找到父母的足迹;生活在英国的土耳其女孩儿丹妮丝厌倦了牛津人闭口不谈真实自己的生活,在导师崔波西小姐的启发下,她也决定只身前往贝鲁特,被称之为中东的潜意识的城市,作为一个中东人切实了解中东。后来,菲丽宾娜接受了马文,虽然没有找到父母的足迹,但通过父亲留下的信件,看到了父母相遇到相爱,再到分离的故事,明白了信件中橙花香味和香蕉的低语;丹妮丝在路途中认识了男友齐亚德,读到了“香蕉的低语”这本书。最后,在丹妮丝到达贝鲁特的那一天,她和故事里的菲丽宾娜相遇,至此,故事完结。

  我对中东国家历史并不了解,看起书来总觉得有说不出来的距离感。根据书里讲到的年份,全书应该是构架在两个时间点上,一个是1982年以色列发动侵略黎巴嫩的战争,一个是2006年的以色列对黎巴嫩的真主党之战。菲丽宾娜的父母就是在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相遇,菲丽宾娜和丹妮丝的故事就是在2006年的“以黎”战火里重叠。

  从菲丽宾娜这条线来讲,我不免俗套的喜欢她父母的故事。菲丽宾娜的父亲哈姆扎是沙拉提难民营的医生,母亲米歇尔是以难民身份进入难民营的菲律宾佣人。他们因为战争相遇相识,在经历了没有和任何人分享过的故事之后继续生存下去并且相爱,在战火纷飞,流弹就在耳边擦过的时光里小心翼翼孕育着新的生命。当米歇尔哭着说出“你就是我的家”的时候,他们共同经历的这些故事已经让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归宿。他们故事的最后,流弹打穿了米歇尔的脖子,哈姆扎说过女人的脖子是她最长的句子,但是米歇尔最终却只能寂寂无声,成为哈姆扎身体里不曾远去的一缕阳光。

  “刚开始,香蕉就像一只手指并拢的手,随着他们的生长,手指会慢慢分开,发出一种声音。如果你在八月经过一片橡胶底,你可能会听到香蕉的低语:哧哧——哧哧——哧哧——。”我想,这样的低语声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到,可是在战火嘈杂,硝烟弥散的时间里,如何能听到香蕉的声音?那样一批生活在伤口中的人们,在命运的安排下忍受着战争带来的伤痛,他们又为何要执迷香蕉的低语?可能,是信念,就是拥抱战争至死的人们对生存的信念,这应该也是为何哈姆扎执意地希望女儿记住,她的黎巴嫩只有散发橙花香气的贝鲁特和香蕉的低语。

  整本书的结尾,战争再次爆发,菲丽宾娜想要寻找父母的足迹尚未完成就要结束,丹妮丝的发现之路尚且刚刚才开始。菲丽宾娜会在像父母那样,在爱的人身上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丹妮丝也会了解到中东,希望一切都能如愿。

  作者的语言极具特色,整篇文章从两个层次讲述整个故事,一开始会以为只是简单的相遇,没想到从书的后半部分开始,再把整个故事慢慢展开。场景描摹上,有些地点的描述很细致,场景很有画面感,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列举的叙述方式让人物的性格也更明显。另外,马文出场前从公寓内蟑螂角度写的一小节很有意思,不知是我想的太牵强,我总觉得这一小节总是意有所指。

  也许是我对中东和战争的认识不够,对这本书理解甚少,对于故事内核部分还需要多思考,但我依然感觉这个故事极为深刻,需要思考。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八):是别人的人生是你的故事

  这是一本描写中东战争的小说,因为想多读些外国小说所以在逛亚马逊的时候顺手买下,还好没有让我失望。横向多个人物生活的交织,纵向时间的跨越,连同极鲜明的意象,使叙事稍显碎片化但是跳跃活泼;人物心理的刻画深入肌理,读来心惊。再加上战争的特殊背景,中东的穆斯林文化,使得小说极具魔幻现实色彩。

  当我们身处和平,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生活中在战争之中,孩子们一出生就是满眼废墟,以为童年就是一座连一座废墟的样子。菲丽宾娜背负爱被送出战争中心,却在长大以后义无反顾回到贝鲁特,试图重新找回父母曾经的经历;没有接触过战争但是却研究中东战争的博士生丹妮丝也选择来到黎巴嫩,来到战争的潜意识所在。事实也许不在眼前,但是它存在,残酷而真实,是想逃避但无法逃避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吸引,诱惑着人去接近和了解。

  当战争变成了国家的主旋律,正常的人生完全变了样子,每个被卷入其中的人都渴望正常,听见“香蕉的低语”变成了一种麻木无奈但是像潜意识一样的心灵渴望。香蕉的低语是什么?是生命自由生长的声音,是和平与宁静。“我希望我们能停下来,哪怕只有片刻就好。”

  书中还有一大亮点即是对爱情的描绘。在这不正常的城市里,爱情也是不正常的;可是战争无法改变爱情的本质,爱情的发生永远纯真而热烈。“当我们在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到通往另一种人生的大门时,我们会爱上这个人。他们吸引我们的,并不是他们的幸福或者痛苦。我们所说的爱是:一个人能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一种神秘的房子。”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九):香蕉如何“低语”

  刚拿起《香蕉的低语》这本书这宿舍读被舍友问道是什么书,我说:“《香蕉的低语》。”舍友第一反应也是:香蕉怎么低语的?

  先是被书名吸引,然后又被寻找“低语的香蕉”吸引。

  其实这本书我读了一半了仍然是云里雾里,有一种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觉。也是因为这部小说跟大多数的小说的写法迥然不同,所以一时没理解过来。在这本书里,相邻两节基本上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印象中只有丹妮丝的事让我觉得还容易理解,前面一半中其他人的发生在布鲁特的故事看了两遍才明白。那么对于这部书理解起来还存在的困难便是《香蕉的低语》小说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1982年以色列发动侵略黎巴嫩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菲丽宾娜的父亲与菲律宾女孩米歇尔也就是菲丽宾娜的母亲相爱,并在战火中生下了菲丽宾娜。然而,不幸的是,当母亲生下女儿不到两个月时,母亲就被炮弹打中脖子去世了。菲丽宾娜也被父亲送到了她的菲律宾外祖母家,留下的,只有父亲给小菲丽宾娜的一打信。

  当菲丽宾娜再次之身来到贝鲁特以后,去泽娜卜家做了佣人,然而不懂阿拉伯语而且被贴上仆人的她在这个父母发生爱情的地方却仍然无法得知父母的消息,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门房马文,不仅帮助了她逃走,还使得她终于理解了父亲信的内容,父母的爱情和他们曾经被战争摧毁了的约定:在八月里,去香蕉地听香蕉的低语。而明白了这一切以后,菲丽宾娜也终于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她向主人要回了护照,去黎巴嫩完成父母未完成的约定。

  同时,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牛津大学的博士生丹妮丝因为受够了千篇一律的学术生涯,看透了身边虚伪、做作、弄虚作假的人们。“我们总是在旅行,却从未真正去过什么地方。我们坐过无数次飞机,却从未移动过半步。”她受到自己导师的提醒,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论文,终于选择了离开这个象牙塔,亲自去贝鲁特体验。在那里她遇到了正在写《香蕉的低语》的齐亚德。从齐亚德那里她了解到了菲丽宾娜的故事,并决定也要去贝鲁特听听八月里香蕉低语的声音。

  当丹妮丝到达贝鲁特的时候,她与菲丽宾娜的故事也勾连在了一起……两个人在香蕉的低语中相遇了。

  如果你在八月经过一片香蕉地,你可能会听到香蕉的低语:哧哧―哧哧―哧哧。

  然而香蕉低语的声音也许只有在寂静的夜里才能听得到,战火纷飞的时刻,怎能听到?

  战争、爱情、亲情,尘埃、你们、我们。真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流浪。

  《香蕉的低语》读后感(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爱和成长的原野

  起初看到书名--香蕉的低语,第一印象感觉这本书应该是教育类的,或者讲述的是关于人际关系之类的书。后来看到摘要写着:如果你在八月经过一片香蕉地,你可能会听到香蕉的低语:哧哧—哧哧—哧哧—这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好奇书里说的香蕉的低语难道真的是香蕉会说话吗?香蕉想要表达什么呢?香蕉之间也有爱与被爱吗?这是我一直好奇的,抱着这样的兴趣我开始读了起来,然后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直到看完了作者后记才了解到这个故事是基于作者在贝鲁特的真实经历而作,当时正处在以色列袭击黎巴嫩南部真主党地区的时期。由于黎巴嫩发生了军事冲突,战争使得完满的家庭支离破碎,使得相爱的人们无法履行誓言彼此厮守。腥风血雨的战争留给人们的只有无法释怀的噩梦,不过,竟然还有一片在残酷环境下安静生长的香蕉园。读罢我才明白这香蕉的低语其实就是香蕉生长的声音。每一串香蕉都犹如一颗颗拳头慢慢松开,手指慢慢分离的过程中,香蕉就在轻轻的低语。它们小声交谈,谈着爱与成长的秘密。而作者在看尽了战争的疯狂之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倾听到安静的声音,希望每个人的心中都能有一片安静的香蕉园在热烈地生长着。

  于是故事中有了两个虚构的却很真实的人物,貌似没有交集的两个人仿佛跟随着内心的引领找到了对方。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往往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无论我们绕了多大的圈,路途中经历了多少人,在我们遇到心灵契合的那个人的瞬间,所有之前受过的伤流过的泪都会变成伏笔。

  故事里的菲丽宾娜带着父亲的信,为寻找母亲从菲律宾来到贝鲁特,在一栋公寓楼里当女佣。战争爆发后,她的母亲米歇尔在沙提拉难民营与担任医生的父亲哈姆扎相互爱慕并生下了她。父母两人曾相约去听香蕉的低语,然而母亲意外地在空袭中遇难。父亲才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于是将女儿送到了菲律宾,并写下信解释所发生的一切。读到父亲的书信那一部分,我有感动有震撼有悲伤。我感动于菲丽宾娜的父亲对妻子的深爱与承诺;也因他们有了新生命便决定奋起反抗战争的勇气和决心而感到震撼;但读完菲丽宾娜父亲的信我感受更多的是悲伤。因为战争,连一个简单的承诺都无法兑现,连至亲至爱都无法守护,该有多么的无助我们无从知晓。信中说:“你的贝鲁特散发着橙花的香气;其中一堵墙被粉刷成了白色;它的房子好似在跳着狄布开舞;这里的人们依靠着彼此,就像永不坍塌的房屋。在你的黎巴嫩,只有香蕉的低语。”也许在现实的疼痛面前,每个人都需要在心灵深处寻找一份安宁。菲丽宾娜父亲的这段话真切的希望他的孩子能只听得到安宁,而不被战争所累所伤。这种希望哪怕像香蕉会说话那般稀奇,他也盼望着它能常常存留在菲丽宾娜的心中。父爱无疆,便是如此。

  而书中另一个主角丹妮丝的故事则是建立在菲丽宾娜故事之上的。丹妮丝是一个在牛津大学读博的土耳其女孩。因厌倦了西方,决定前往黎巴嫩寻找自己心中的真正所爱。丹妮丝在旅途中遇到了作家齐亚德,而齐亚德的一部作品就叫做《香蕉的低语》。其主人公就是菲丽宾娜,而丹妮丝是菲丽宾娜故事的读者。这两个女孩本应该是毫无关联没有任何交集的个体,但却在香蕉的低语声中相遇了。其实爱并不一定是我能从她的身上获取到什么,或是审视自己能给爱人带去什么,我觉得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最重要的莫过于你能从她的身上看到另一个世界,她能给你一个全新的灵魂。

  《香蕉的低语》这本书读完,我对爱有了一个更深层面的认识。我不想选择爱人的标准是因为他身居高位,或是完美无暇,我希望我们的相遇是因为爱情。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流浪,直到遇到一个人,他把你带出荒芜,带进爱与成长的原野。这种爱,我希望我也能拥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