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上染了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10篇

2018-05-02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10篇

  《纸上染了蓝》是一本由周耀辉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一):词人眼中的世界

  “那一天,我为了思念,跑到一个我认为最值得我坐下来思念的地方,从傍晚一直坐到天黑,暮色居然爬到了我眼里。我在纸上试图写下我所有关于我妈的事。这页纸后来放在我新买的牛仔裤袋里。染了蓝。”因为想写下对母亲的思念,于是有了周耀辉的《纸上染了蓝》。

  词人写东西,有诗意也有节奏感,读来颇是酣畅淋漓。那个不再写歌词,而是讲故事的周耀辉,同样极为迷人。他“以为自己天使,是记忆守护天使,书写是其中一对翅膀。”他在努力书写属于他的记忆,让母亲在纸上再活一次。

  在周耀辉的笔下,母亲活过的痕迹栩栩如生,在细节鲜活。他的父亲很早抛家弃子,只留母亲与孩子含辛茹苦生活。然而,在记忆中,更多的故事琐碎温柔,掩盖了深层的苦难。他把母亲为他挖耳朵过程,描绘成一场耳中的交响乐,此起彼落的回响,伴随着心跳声音,构成了最细碎母爱。在周耀辉的心中,母亲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我妈怕黑,却爱着恐怖片。她可以在暗暗的电影院里看着鬼鬼怪怪,却必须在睡觉的时候亮着床头灯,大概所谓矛盾,只是另一种比较有诗意的逻辑。”与母亲的相处在记忆中,从来不是一种抽象情感,而将生命与记忆中 的细节,具象为一盏床头灯,点亮了怕黑的母亲,与相依为命习惯

  在读周耀辉《纸上染了蓝》中的香港,有时会想起金宇澄《繁花》中的上海,以及最近在看的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双门洞,他们之间竟有着惊人相似,就像城市生活本身,它生动幽默,却冷不丁地刺你一下,内心一阵地动山摇,其中有身在城市的孤独不易,也包含了一脉相承人情世故。而与后两者相比,周耀辉眼中的城市,更多了几分女性视角。也许是对父亲缺席的无奈敌意,周耀辉生活在一个女性主导的世界之中,他深刻感受到了两性的隔离,在他心中,女性更为回环婉约,就像粤剧中婉转的唱词,而男性“情愿看足球,看二十多个大男人跑来跑去,然后为自己的国家、城市、球队,同时也为自己的性别而呐喊,那不是一个当着回音的地方。”虽然一生挚爱男性,而女性视角似乎更适合周耀辉的回忆笔尖

  染了蓝的纸,像岁月印记,带着些许的仪式感,成为了写作意义。而薄薄的书册,很快就翻到了尾声,“书写快要结束,太多还未完成。”在书的最后,似乎完成了部分对父亲的和解,人生,似乎又翻开了另一页。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二):漫长失去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我非常焦虑浮躁、烦闷的一段时间

  先是生病,继而崴脚,接下来就失恋

  终日坐在窗里,看风树飞鸟,听邻家短长。

  而我只能这样,被自己的身体禁锢着。

  焦虑。浮躁。烦闷。

  没完没了无边无际

  这本书是朋友寄来的。

  听说作者办了见面会,现场签书。

  于是我手中这本书的第一页上也有了浅浅蓝蓝的“周耀辉”三个细字。

  这浅淡的蓝色,是为了呼应“纸上染了蓝”吗?

  随手一翻。

  “最后一两年,我妈撑得很辛苦。我看着她,我明白我们不但需要学习成长,也要学习年老。我想着,假如我的肉身一直与我相依为命,我将如何能接受它的背叛。”

  “本来我们希望叫她看看自己曾经得到的,可她偏偏因此更想到自己从此失去的。也就更埋怨。她太习惯自己的能力了,忍受不了自己需要依靠。”

  我很少听歌,并不熟悉作为词作人的周耀辉。

  但我知道作为写作者的周耀辉,《突然十年便过去》,虽然我没有读过。

  大概随手一翻也是一种因缘吧。原本不想了解个人、无意翻看这本书的我,当下被那两个冷不丁跳入眼中的句子戳中,在那一刻接受了这本书。

  他的母亲因为年老渐渐失去自己对身体的控制权,我如今何尝不是因为疾病而被迫接受身体的背叛。

  人之从生到死,便也是一件件学习、掌握生存的技能,再在漫长的时光中一件件失去它们吧。

  太习惯自己的能力,当你不得不失去它的时候,情何以堪。

  他的文字有点轻飘飘的,轻飘飘地讲一些沉重的事。

  “我妈问我,邮差来了没有。我说,还不见。未来,就有未来,就有希望。我明知让我妈失望责任确实不在我,但我依然害怕叫她失望。我情愿说谎。

  一个小孩,如何够胆粉碎大人的希望。幸好,后来,我学会了一点点。后来,我学会了有时必须叫人失望,不能说谎。

  经营希望,太辛苦了。”

  经营希望,太辛苦了。

  我们大概都曾努力经营着和谁的希望吧,也倾尽心思,也默默坚持

  只是因为不愿意眼睁睁看到那个人领受失望的样子,于是自个儿狠狠咽下梦幻破碎的齑粉尘埃,再暗暗咬牙抬头圆出一个笑脸

  经营希望,太辛苦了啊。

  在这样一个下午,遇见这样一种清浅的叙述和深刻的共情,是我的幸运。一本书须臾读完。

  纸上染了蓝——A long long farewell。

  他用这些字来向母亲做了一场漫长的告别,然而母亲或许并不需要告别。

  真正需要面对和告别的,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失去。

  失去某段关系,失去某个人,失去远方和诗,失去……你自己。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三):浓墨重彩定格了思念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听粤语歌,较之国语歌词的直白,粤语另有一番含蓄韵味。听得最多是林峯的歌,在他早期的专辑中偶尔会见到周耀辉的名字,《影子爱情故事》、《泼墨桃花》这两首我非常喜欢的歌词均出自他手,前者以影子的口吻表达一段也许并未成形的关系中弱者心声,后者是说完美爱情的力道应似纸上泼墨逐渐晕染开那般自然,细细品读会觉得隐喻相当巧妙契合。

  可是,在《纸上染了蓝》中,再捕捉不到周耀辉那收放自如的狡黠了,只看到一个将自己埋在深深思念中的男人,无法逃脱“当局者迷”的困局。这是一本纪念母亲的书,某一天,他跑去赤柱海边,忆起她的点点滴滴,写在纸上,后来白纸被牛仔裤染上了蓝色,淡淡晕染的蓝像是与大海蓝天同在的母亲对自己发出的邀请记录她的生活,抵抗遗忘,化作文字与他同在。而他,也要以文字证明母亲的一生没有白过。

  作为单亲妈妈,母亲大部分时候都是孤独的。丈夫的出走、子女的离家,都是她生活中无以言表的痛。在书中,很少看到她对儿女直抒胸臆,母爱通过生活上的小细节流露出来,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纸上那抹蓝。尽管起初也会抱怨,可母亲最终都会支持“我”在学业上的决定,也支持“我”在他人眼中另类的性取向,也许这些不能算得上是一种支持吧,而是一种甘愿为儿女妥协的更为深沉的爱;她从来不会接“我”送“我”,“她以自己的方式经营着一种若无其事。”儿子印象中母亲开心的时候不多,她晚年在阿姆斯特丹游玩时的开怀畅快是对他的最大慰藉

  全书读罢,像是欣赏了一幅浓墨化不开的画作,多重色调混杂,各种思绪纠缠在一起,层层叠叠。这团浓墨中有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对一个女人不幸深切同情、对生命和时光易逝的感念,还有对绝情的父亲锥心的怨恨。周耀辉应该是想让自己的表达更客观一些,有些语句克制内敛,拼凑起从亲戚那里听来的母亲早年的事,尽可能还原一个“母亲”身份之外的女人,显示了金牌词人独有的细腻通透。然而,强烈感情还是无法掩藏,因此许多词句又是十分用力激烈的,真实得有些残忍,以对父亲的怨念开篇,以强忍痛楚的释然结束,甚至可以在纸张背后看到一个捶胸顿足泪流满面的儿子。

  人生终究要散场,母亲离去后,儿子想在同时代人身上找寻她的影子:宾霞洞的老尼姑、银行的老职员会不会和母亲有过交集?可是,她应该是在抬头可见的蓝天那里向他微笑吧,捧一碗他每年生日都会想起的云吞面。

  莫文蔚的歌《忽然之间》是周耀辉是与李卓雄合作填词的,而我也不清楚究竟哪些句子是周耀辉写的,但这首爱情歌曲的歌词却与《纸上染了蓝》的思母之情惊人的吻合,那么,以歌词结束这篇文正合适

  “我为什么总在非常脆弱的时候怀念你。我明白,太放不开你的爱,太熟悉你的关怀,分不开,想你算是安慰还是悲哀。而现在,就算时针都停摆,就算生命像尘埃,分不开,我们也许反而更相信爱。如果这天地最终会消失,不想一路走来珍惜的回忆,没有你。”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四):心里裹着思念,字里埋着灰

  年前听过周耀辉在广州的讲座,喜欢他为达明一派写的词,像《天花乱坠》《石头记》《忘记他是她》《爱在瘟疫蔓延时》等等,都非常耐听。香港词人周耀辉与林夕、黄伟文并称为“香港三大词人”。周耀辉三十多年的创作作品非常丰富,有“黄耀明御用填词人”之称,也为许多歌手都写过词。我也特意找来他写过的词谱过的歌曲一一听过。他的词精炼而具体意象感非常强,写意而非常含蓄有味,词中情感一曲三折,很巧妙。当然比起许多直白真切的词来说,他的词又稍显复杂,有点拐弯抹角,或者情调暗哑华丽。比如,《忘记他是她》中“忘记他是那么样/只记起风里淌漾/玫瑰花盛开的发香……只记起宽阔肩上/纹上铁青色的肖象”,“爱上是他是她是他给我满足快乐/是那份美丽感觉/爱我是他什么是他不理上演那幕/忘记他是她不知觉”。《天花乱坠》里“随歌唱/随歌舞/随欢乐/随歌唱/随歌舞/随失落/实际无心唱/无心舞/亦起落/实际这歌替你感觉”,最后乱入一个“我想我应收声”真是绝了。《爱弥留》里“请收起你的温柔/浮在水仙中的杀手/请收起你的风流/垂在钟摆间的借口”,对情致的感悟和表达很自由、很准确、也很极致

  《纸上染了蓝》收录了十二篇小文,是周耀辉写给母亲的思念之音。在这里,是他少见的喑哑和深沉,字里行间浓烈的情感被压缩在旧日寻常生活的回忆里,回头看来,满腹的压抑、纠结与缠绵,却又欲言而止,只见片爪。周耀辉毫不手软地解剖了自己的过去,那些与母亲有关联日子,让这些痛或急或怒或悲愤的情感真切得触目惊心。这有点矛盾又很和谐,就像好朋友看穿而不说透。

  单亲的母亲,父爱的缺失让他对父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缺席充满愤怒。但在辗转寻找到父亲的踪迹后,又将对父亲的愤怒不甘不忍全都忍下来,包容了已九十高龄老人逃避。一直以硬的姿态带着两个孩子生存的母亲去逝了,周耀辉“决定书写,证实母亲大半生没有白过”。

  文中的故事多是旧事,母亲的葬礼,母亲心爱的床头灯,触摸母亲的感觉,母亲的首饰等,每个旧事惯常的三字命名法,像“三生 三鞠躬 三姨”“灯 破地狱 火”“银 玉 琥珀”等,明明白白的物什和心神牵引。套用一下,其实全篇也可以化为三个词“思念 执拾 归心”:因为思念,执意书写所有与母亲有关的关键词,执意拾捡过去曾过的孤独、愤怒、欢喜和坚持,也因为这带着反思的回忆记录了两代人纠缠的生命形态,回溯而有回归本心之意。

  在周母过世两年后周耀辉才开始动笔书写,是一直记得不曾忘记,只是难以实现,有点逃避。可以理解敏感的故事,切身的复杂,必须平复自己的情绪,找到恰好的温度,才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我想没有做好批露的准备之前,这些不遮掩不粉饰的肺腑之言对任何一个作者都很难坦白。画虎易,描人难,尤其是这位让自己百感交集,对自己影响重大意义非凡的母亲。

  为母亲书写是一个约定,但渐渐提起笔,情绪触摸得到的变化,是在书写中“与母亲同在”,就像纸上染了蓝,心里裹着思念,字里埋着灰,同时也在这些思念里,被抚慰,被满足,被治愈。文中,周耀辉回忆往事,间或夹着许多评述和反思,“我从我妈身上渐渐体会流行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后来,参与了制作流行文化,也开始进行当中的研究”。借这些回忆,也看到周耀辉在待人对事关系处理上纠结的认真真诚

  这些思念的细节,是回溯,也是探索自我的心之源头,牵引我们思念母亲,去了解母亲,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耀辉和他的词作。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五):叨念母亲

  周耀辉说了一个长长的故事,一个有关他母亲的故事。年少时期父母分开,母亲独自带着他和姐姐生活。他说自己必须记住母亲大半生没有白过,因此才可以不大责怪父亲。母亲去世之后,他在纸上试图写下所记得关于母亲的事情,这页纸后来放在新买的牛仔裤袋里,染了蓝。纸上若隐若现的蓝,让他觉得就当是一个约定。于是就有了这本《纸上染了蓝》的出现

  说来自己对于周耀辉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香港著名的填词人,给了众多明星填写过歌词。我也曾在网上搜索过他的名字,却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知道他已经50多岁了,还是独身一个人。在本书黄赌毒一章中,他写了他和母亲的谈话。他说:像我这样的一个男人,不会结婚不会绳子,因此她(母亲)也不会娶媳妇抱孙。于是母亲让他给自己一个死心的理由。或许这儿可以看出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意义,也看出了一个母亲的无奈。絮絮叨叨的听着周耀辉说着有关他母亲和他的故事。用词造句仿佛上个世纪的说法一般,让阅读看出一种历史的沉淀下的厚重感。不像一般散文那么抒情,也不如一般纪实那般无趣。他的文章,会让人有种看着黑白照片,回到过去的感觉。而母亲的形象,也慢慢从和他的对话,从小物件拼凑的碎片中慢慢变得清晰。

  很是理解那种失去后的舍不得,尤其是对亲人的感觉。都说母亲是伟大,母爱是无私的。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懂得母亲的艰辛,感觉到母亲的关爱。在大多数的时候,家庭生活非常的简单,没有那么多的情情爱爱。母亲思念父亲,便在签字的时候签父亲的名字,仿佛他还在身边一样。母亲爱看恐怖片,可以又怕黑,于是会在床头点上一盏灯,于是孩子的记忆中对那盏的记忆便很深。和邻居东家李家短的聊天,屋小娘儿三挤在一起的睡觉,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也是这些生活的片段在母亲逝去时候,回忆起来就有了更多的感触。

  你知道自己的故事,或许还知道很多别人的故事,可是关于上一辈人的生活,她们的过往,你又能知道多少?她的喜好、她的向往,记忆中拼凑的还有多少片段呢。总有某件物品让你想起母亲,然后便又听见自己心里开始在思念,那些已经渗透到内心的过往。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六):那人尚在灯火阑珊处

  歌的旋律能让人们内心撩起波澜,而词则明确了这种意境之中的实像。著名词人周耀辉的新书《纸上染了蓝》,似一首歌、像一艘般,它如音色悠扬而深沉的大提琴般奏响了在岁月之河中飘荡着悲伤。

  这是一本关于作者母亲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并非以给天王歌后填词造句的“词人周耀辉”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是以一位平凡母亲的孩子的角度去书写关于记忆中母亲的点滴。书中并没有赞颂自己的母亲,而是以真诚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写出了对于母亲的怀念,这种深切的情感令人在阅读之际同感其源于心中延绵无尽的思绪。

  在这本书中,周耀辉书写出了自己母亲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年少气盛的离家出走来到香港,成家后有一对儿女之时却又遭遇了丈夫的离弃,在辛酸之际一个女人艰辛的支撑着家庭,对抗着生活。

  如果作者当年对于父亲的缺失与渴望是“梦里寻他千百度”,那对于母亲的爱意与生活的坚强则是后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常用各情美好的言辞去渲染自身之中的情感,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有时候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词语却同样适合用在亲人身上。

  《纸上染了蓝》成书历时两年,以每两个月的时间书写一篇,两年的时间里每一篇都有着相同的主角,但却呈现出了一位母亲一生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面孔。周耀辉在这本书中透露出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沉重,这些在时间轴上的文章之中,不难读出作者在这两年间内心的变化,由最初始带着对当年苦难生活的责问写下的序言,到最后以一种平静却又难以接受的方式结束,而最令人动容的是这期间对于母亲的回忆。

  周耀辉如是说:“我怀疑,孩子不再跟妈妈一起睡,是他们之间第二次割断脐带。” 常言人生就是生命的一场旅程,每个人都将舍弃所有的一切而奔赴未知的远方,死亡是去向远方的唯一方式。周耀辉以一种诚实而饱含悲情的情绪去书写着关于自己母亲的一生。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长像是与母亲依存关系的渐行渐远。而对于父母的离去,则是他们在孩子心中回忆的逐渐淡化。如果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那当他们离开我们的记忆之后,我们将会为自己当初迟迟不肯下决心而后悔不已,于是,读者有幸读到这本染了蓝的纸上文章。

  “从来没有真正的道别,只有无尽的离开。”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为母亲著书立说,但却是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许多的人在庆祝生日之际忘却当年母亲是如何拼命历经磨难才将我们安全带到这个人世间,正是这位赋予了我们生命的女人,呵护着我们的生活、教导着我们如何做人。但当初的年少是否能真正的体会到母亲的心意。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忘却了自己的母亲时,她曾经留存于世间的一切都开始变得虚无飘渺。

  在上世纪末,香港的娱乐节目大举进入内地,粤语也一度成为时尚。有一些话在粤语的语境之中,念起来非常富有韵味,而用普通话则显得有些隔应,如在香港电视剧中经常被用来开导人的一句“珍惜眼前人”,在粤语的抑扬顿挫间总能体会到说者的苦口婆心,令说广东话的人觉亲切,而听不懂的人亦会在字面上发现新颖。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七):对家人与责任的思考

  文中断断续续的小文写了父亲离去之后母亲的状态,写母亲家里几姊弟的事,写作者与自己姐姐与母亲的一些事。总的围绕母亲离世,回忆自己对母亲的了解,对父亲对母亲家庭等等的理解。主要在语句上流露日常的生活,并且有些对母亲的不了解的“认”。

  文中体现的一些如父亲离母亲而去,母亲重男儿子可远去姐姐要留下,姐姐比自己更懂母亲,自己对母亲的生活对家人的生活的不了解,知道的少的这些,都是目前生活很多人也面临的。其中,关于亲人的种种都想知道,却知道得最少,明显是现代人的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愿意去跟朋友分享愿意向朋友求助,却不愿父母知道,同时也是一个不想让父母担心的想法,使得彼此的沟通更少。另外,心里念念想要陪父母关心父母,却更多的是不愿付出时间去作伴。很多的家庭也有一些约束,使得不能勇敢去闯,肩上责任重如山的现象。只愿能敞开心与重视的家人吐露心声并聆听分享,愿有自己的判断不走旧路不使失去再失去,也愿每个人承担起责任又坦然生活,勇敢去闯。

  附上摘抄的很有共鸣的语句:

  1.我怀疑,孩子不再跟妈妈一起睡,是他们之间第二次割断脐带。

  2.有一年,我替自己许了一个新年愿望:从此以后,尽力不要令任何人内疚。

  3.虽然我妈重男偏心于我,但过去几十年跟她住在一起的是我姊。明白我妈的,怎会是我?

  4.不是说我妈偏心吗,我跑东跑西最后跑到荷兰去,她都可以。但我姊,连与同学旅行也不准。5.也许,我姊在过着错过的。

  6.说着说着,最好连自己也感动了。

  7.所谓归属,不单有关感情,也得计较先后。新来的,仿佛就少了归属的资格。

  8.十方来十方去十方襄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受万人共结万人缘。乐善堂

  9.原来渴望至少有两种,一种老虎般扑向世界,一种小狗般躲在一角,直到某处传来口哨声。

  10.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从破碎之中捡拾美好。

  11.刹那的珍重,最终带着唏嘘,但,依然珍重着。

  12.难怪的,有时,人也真的可以如此相信金钱,不信爱情。

  13.流泪,往往是自私的时刻。

  14.幸福是一个玻璃球,掉在地上,变了很多很多的碎片。

  15.我们都在捡拾,有人拾到多些,有人少些,但,人人都有些。

  16.好坏善恶美丑真假,一如阴阳。

  17.关于自己亲人的种种,我们都想知道,而我们偏偏知道得那么少。

  18.太依赖旧习惯,是危险的,而接受陌生,可能更安全。

  19.常常提醒自己,假如心存感激,必须说出来。但,说出来,不易啊,不然也不用提醒自己。

  20.有时候,我也问自己:究竟我与两岁时离开了我们的爸爸有什么分别?我是不是也一样离开了我妈拒绝陪她一起面对家里的大小事情吗?有分别吗?

  21.十指痛归心。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八):染了蓝

  蓝,抑郁的表达,写在了纸上,是为纪念。此书正是词人周耀辉纪念母亲之作。 有甘有甜有酸有辣。惊诧于要飞的真实表达,有时候结尾的两句看似轻描淡写,细品之下带着极深的狠毒;一些很平常的甚至愚昧的迷信却涌动着简单的爱意;小市民的好坏善恶除却母亲的教导还带着自我的眼光辨别…… 这本书虽说是纪念母亲,倒不如说是要飞给自己的一份交代。有时候,人特别需要某份仪式或者某些礼物。我始终看不懂要飞的作品,但一直好奇,努力探索。 我想知道《爱弥留》中“忘掉比思忆永久”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想知道《罅隙》中那个温柔低声唱吟努力打开爱人罅隙的人是怎样作为;我想知道在《彳亍》中搜索,与岁月摔角后的新一轮领悟。 但我更知道急不得,慢慢来。 希望是有的,但绝不能太多。多了,容易失望;少了,容易悲观。有一丁点,什么都一丁点,应该就可以了。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九):爱在心中蔓延时

  文/ 海蓝蒲雨

  他是周耀辉。香港著名填词人。和林夕、黄伟文齐名。他的词藻妖娆,剑走偏锋,涉猎范围很广,徘徊在主流和另类之间。耳熟能详百听不厌歌词是他写的,《渺小》《模特》《爱的主打歌》《开水与白面包》等等。为王菲、莫文蔚、陈奕迅、黄耀明、达明一派等诸多歌手,创造过百首歌词。

  他是作家。发表过诸多作品,在书里面倒映自己的故事和影子。文字亦如他的词,带着冷暖自知的洒脱,透着瑰丽变幻的影像,听着内心波澜壮阔的声音,写着黑白分明的世界。

  他是儿子。一位从小被当成男孩养性格颇硬的母亲的孩子。一个写到母亲心口就柔成水,写到父亲心口就硬成铁的男子。他在这几个身份下游刃有余,带着一双看透又分明迷离的眼睛,做着喜欢做的事情,透过文字表达他对世界、事物和爱的大胆、瑰丽、奇特、纷繁、凛冽、夸张又感人、泪目、细腻的态度。

  《纸上染了蓝》,他写给她的书。儿子为了纪念母亲,里面包含了心疼、爱护和不舍,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一颗滚烫的心,淡然的诉述下隐藏着浓烈炽热的感情,包裹着他的奢望,用文字的世界重新“认识”母亲,那些不曾知晓又擅自隐藏的过往。

  周耀辉母亲的人生亦如传奇,十多岁离开自己的家逃难来了香港,自由恋爱后耀辉他爸爸去了加拿大组建了另一个家庭,他妈妈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耀辉的人生轨迹里缺少了父亲,缺少了父爱的关怀,每次想到母亲吃的苦受的罪都对父亲耿耿于怀,从开头零零碎碎的土,到最后他父亲寥寥几句回信,也掩不上那赤裸裸但却真实的责备和愤怒。真实的感情,不压抑不矫情,清淡如水,如影如人。

  他在回忆他的母亲,零零落落的记忆,一个个的关键词从脑袋里跳出来,他把这些字都记在一张纸上,写好了放在牛仔裤的口袋里,然后染上了蓝色。亦如他洒脱自然不遮掩的词一样,这份喷薄而来的亲情自然地拉来了序幕。从他喃喃自诉的母亲的故事中,一个鲜明带有自立自强又乐观向上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诚然,母亲的很多爱好和习惯对周耀辉影响至深。母亲爱看电影,光影投射到了他的人生中,词和字都泛着光影的光。母亲总是爱买银镯给他,总是转过运后给他寄大一号的白汗衫,总是生日的时候想到妈妈买的那一碗长寿面……那些汹涌如潮水般的回忆扑面而来,浸润到骨里的血液沸腾起来,干涩的眼睛瞬间湿润起来。

  “是残缺是完整,慢慢我才明白,居然也是幸福的一种。”零零碎碎的回忆片段,每每想起带着一种心酸式的满足。耀辉的妈妈存在他永久不消散的记忆里,关爱着心疼着爱护着他,亦如陪伴着周耀辉母亲的相片一样。温情的感情,撩拨着思念,渗透到心里的是永不消逝的蔓延的爱。

  《纸上染了蓝》读后感(十):沉睡的让他苏醒

  周耀辉的文,是B-side的真散,更不同于林夕的文。林夕书的长短句,还是无法遮掩他一直在A歌词。或者说,林夕还是不“放弃”文字的炼美感。歌词是小字成书,每一个字都能圆润有光。但作词不同于写书。在歌词之外的现实世界,周耀辉的文也总是有一种很飘忽的感觉。一篇文章,是要有一两个关键的句子,就能晕染了出那种氛围。

  想要记起,对父母那时所发生种种的过去,这是作者周耀辉写此书的主要原因。《纸上染了蓝》填的是周耀辉母亲的一小段历史。12期专栏,如奠12朵纸花。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大档案,如果作为儿子的他再不翻写,就没有人知道,母亲所活过的存在。

  周耀辉随手一篇的短记,是在慢慢回忆,将曾经断了的东西慢慢填补回来。可又是在很节俭的写,似乎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他不是不说,只是在积攒着。当感情饱满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成了文字。如同那张纸染了蓝,是牛仔裤的颜色,或因泪水,汗水。感情的表达方式,归根到底还是与体液有关的。

  周耀辉的父亲很早就疏离,周耀辉那时完全不懂父亲的离开,以前也一直恨父亲,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很复杂。在周耀辉眼里,父亲只是邮差每两个月送一次的那张汇票。或许是在母亲离世后,周耀辉好像才开始再一次生活,重新理解人生。

  当十几岁的周母出走。开启离奇的少女之路,从此这人生很香港。后来三十岁的周耀辉离开香港港去荷兰阿姆斯特丹,他是为了一人一段情。而周父远赴加拿大,大抵也是如此。在这种选择上,不知周耀辉他有没有觉得自己也成了父亲他那样的人。

  周耀辉的母亲爱看电影与粤剧,写字特别用力。她怕黑又喜欢恐怖电影。周母的那盏床头灯,对于她是白昼。而在我记忆里,却是灯光昏暗如日头落下。还记得小学时住在旧式楼房,我妈妈都会在清早六七点拉床头的灯绳,坐在我的床头,翻开被子找跳蚤掐。那时迷糊的我,依旧昏昏入睡,只觉得那个灯光下的身影,很安心。

  一枝香的蒸糕时间,有着电话里的数菜名。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始终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子。关于母亲的记忆,都会如那枚挖耳,亲切而遥远。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一直保留,银玉,白衣服,菜谱。甚至用笔以记下所有。结果也只是一个个零散的片段。

  可记得又如何?不记得又如何?如果这份记念,经得起时间,成为最初的那层肥塘泥,就会很丰腴的生长。如本书的英文名:a long long farewell,记忆都是漫长的告别。所以书里面的情感比书本身重要。这也是母亲的遗书,我恐怕有很长时间不能再见你了,但是我们将再次相逢在葬礼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