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来信勿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来信勿拆读后感10篇

2018-05-06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来信勿拆读后感10篇

  《来信勿拆》是一本由[日] 浜尾四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信勿拆》读后感(一):隐藏都市传奇,在日常生活

  正如阿瑟·柯南·道尔对《福尔摩斯》中故事定位“隐藏树叶,在森林里;隐藏尸体,在战争里;隐藏都市传奇,在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一蔬一饭,阳光雨露家人熟悉的关心邻居亲切问候都无法掩饰生活背面的阴暗潮湿。而发生在这熟悉城市生活中的推理故事,正是这乏味生活的一剂解药。

  涂鸦、烟囱地铁或许不美,高楼大厦也只是丑陋水泥森林,可是在大侦探眼里车水马龙街道比特洛伊城还要诗意,他从下水道中也能看得出美感屋顶颜色行人衣着,橱窗里的陈设,城市的每一砖每一瓦甚至连路边无端倾倒的一棵樱花树,都可能隐藏着破案密码。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制造谜语再揭开谜底,还有什么比这更具魅力呢。

  浜尾四郎,日本本格派推理小说著名作家,成名于《他是杀人凶手吗》,这本《来信勿拆》正是当年《名古屋新闻》连载他的小说《杀人鬼》,这部小说是日本战前重要的一部推理小说,浜尾四郎也因此成为与江户川乱步齐名的本格派代表作家。每当谈及日本推理小说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名侦探柯南画面,是柯南让我被日本作家对推理故事的把控征服。因着浜尾四郎对日本推理小说展开常识性的认知后,原来一直迷恋的江户川柯南名字的来由,正是被称为“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之父”的江户川乱步与柯南·道尔名字的集合。

  就像柯南所有的案件都会有一个象征性物件作为主题引领整件故事进行,《来信勿拆》中的信物就是秋川骏三收到的信封上盖有三角形印戳的恐怖匿名信,信件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沉静阴冷但又敲打脊梁可怕基调,在秋川家的系列凶杀案中,浜尾四郎以小川雅夫的视角讲述,使压抑紧张气氛陡增。

  就像英国电影《An Inspector Calls》中勾勒的人性阴暗面,《来信勿拆》在你一开始看的时候,你仿佛就知道大概应该期待什么,然后就等待真相浮出水面,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出乎意料的。杀人事件连环上演,侦探出场,警方介入,案件的真相似乎就在眼前,但又迟迟不能大白于天下

  浜尾四郎卓越文字功底可能来自于常年从事司法工作对于各式各样案件的熟悉,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朋友家一般稀松平常阅读过程中似乎身临其境,但当模拟置身杀人现场后,恐怖、血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侦查一步步推进时,最终会发现全家个人对事件的最后结局都负有责任

  杀人事件接连上演,似乎一定有凶手在主导着这一切,面对眼前的条条线索似乎直指凶手,但嫌疑人却有不在现场证明。故事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案件已经进展特别饱满十分完整,好像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距离故事结尾的书页还有厚厚一叠,所以越接近尾声,故事的走向越让人觉得出乎意料。

  当年,布拉德.皮特在电影《七宗罪》中讲了人的七宗原罪,包括贪婪、暴食、妒忌等等,这些原罪在秋川家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了解了秋川家的陈年旧事后,不禁会感慨,压死骆驼的从来都是那最后一根稻草,也不是那最后一根稻草,因为那个重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心中的恶也是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在意的或大或小的一点点恶行,放在别人身上,最后就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倒下般的连锁效应产生你承受不了生命之重。

  套用中国的那句古话,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用在《来信勿拆》中也是恰当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引人入胜,每一个角色都立体饱满,没有多余累赘,浜尾四郎故事讲得很过瘾,我们看的也很过瘾。

  《来信勿拆》读后感(二):永远不死的本格

  1835年,日本嘉永六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舰驶入江户湾,史称“黑船来航”。

  1859年,苏格兰爱丁堡,推理小说历史上的重磅级人物柯南·道尔诞生

  黑船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随后的几十年内,西方的种种都被引入了日本,其中就包括《夏洛克·福尔摩斯》。

  推理小说发展到现在,种种分类流派不一而足,难免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走变格诡异流的绫辻行人、京极夏彦还是走社会流的东野圭吾(好吧我又再黑东野了),都在这个年代创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只是在这诡计遍地、血浆横飞、脑洞大开的繁荣之下,人们往往已经忘记了,推理小说的本初是个什么样子

  大和民族是个擅长微创新的民族,在推理文学上亦然。推理小说在欧美经历了短篇全盛时期之后传到了日本,部分日本作家在短暂模仿和学习之后,便开始尝试本土化推理小说的创作。松本清张发起的第二波“本格浪潮”(社会派)以及岛田大神发起的第三波“本格浪潮”(新本格)暂且不论,仅就古典本格而言,江户川乱步就是个中翘楚。如果细细梳理日本早期的推理作家,浜尾四郎绝对是绕不过去的。

  浜尾四郎传世之作寥寥无几,能够完本的长篇小说更是屈指可数,《杀人鬼》就是其中之一。

  从序章开始,一股浓浓的熟悉气息便扑面而来。藤枝和小川的设定完全照搬了福尔摩斯和华生。作者在行文中并不避讳自己的效仿和致敬,甚至还得意满满地将其写入文中人物的对话之中,比如著名的《格林家杀人事件》(这个泄其他作品底的行为实在是……)。对古典推理了解甚多的读者阅读到这些梗的时候,想必是会会心一笑的。随着剧情不断推进,“无人生还”式的连续杀人事件开始一步步被实施。其实类似的剧情相比其他类型的推理小说更加好推测——死人越多,嫌疑人越少。不过即便如此,最后揭底的时候还是被坑到了……

  浜尾四郎的文笔算不得华丽,只能算是平铺直叙,不过胜在描写细致不漏线索,还是可以接受的。但让人大为光火的是,浜尾四郎作为范达因的死忠,居然完全弃“二十法则”于不顾,公然违背其中的第四、第九条,为了不泄底,在此就不多说了,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二十守则”,基本看完第四第九条,就知道凶手是谁了。

  抛开剧情不谈,突然想聊一聊本格。

  推理小说诞生伊始,就是一种消遣读物。读者在阅读推理小说的过程中,能够和文中的人物共进退,享受一种自己作为侦探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就必须设计出精妙的诡计和无懈可击的推理,奎因兄弟在每部小说中的“向读者挑战环节,就是最好的例子。随着推理小说日渐流行,读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对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令人满意的本格推理却越来越寥寥无几,总会给人一种模式化的感觉。虽然看上去诡计越来越层出不穷内容越来越标新立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不过是在前人创造出的诡计、模式、套路基础上的改编创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喊出了“本格已死”的口号

  这个时候,松本清张出现了,带来了新的“本格浪潮”:社会派。

  战后的日本,人人疲于奔命,无心也无暇去跟着作者玩破案的游戏,松本清张借推理小说为幌子,在小说中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和弊病予以抨击,在某一个角度上迎合了读者的需求,从而带来了第二次本格推理的浪潮。历史总是相似的,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派也陷入了程式化的窘境,推理小说再次陷入低谷

  然后,就是岛田大神的出现了。

  推理小说诞生已经一百余年,屡屡陷入绝境,却又奇迹般地复苏。诡计穷尽、程式化等等原因,都没有能够打垮这一类型小说。为何?

  本格小众,但不代表不存在。

  只要还有喜欢本格的读者,还有愿意创作本格的作家,那么本格就不会死。

  《来信勿拆》读后感(三):《来信勿拆》:一部经典小说成就了一个检察官

  《来信勿拆》是一部典型法律型侦探小说,读完后惊叹之余叫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不会写推理的作家不是一个好检察官,一个不会分析案情的检察官不是一个好律师,一个不懂得犯罪心理学的律师不是一个好侦探。这就是日本作家浜尾四郎,他是检察官,是律师,是一个作家,更是他笔下的推理名侦探。

  浜尾四郎,1896年生于东京。出身名门,祖父是封为男爵,身兼文学博士及法学博士的加藤弘之,父亲医学博士加藤照磨,并为一等勋位子爵枢密院议长浜尾新的养子。浜尾四郎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曾经担任检察官及律师,期间投身写作。出身名门的浜尾四郎曾做过检察官和律师,有着较高的受人尊重地位,然而让他在当年轰动一时的却是他的文学作品。

  作品早期收录在《日本推理名作选》

  日本推理文学发展之初,大体承接了欧美短篇全盛时期所累积的成果,并开始尝试本土化的融合。自江户川乱步以《两枚铜钱》(1923)轰动文坛起,加上横沟正史、甲贺三郎、大下宇陀儿、角田喜久雄、水谷准、梦野久作等新秀陆续崭露头角,以《新青年》杂志核心,展开了日本推理的第一黄金时期,一直延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

  在这段成果丰硕的黎明期,出现了两位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推理作家。一是与江户川乱步齐名,以《受诅之家》(1925)出道,风格诡谲怪奇的医学博士小酒井不木,他于1929年去世,享年仅39岁;另外一位,则是在不木去世那年出道,同样享年仅39岁的法律专家浜尾四郎。

  对法学有深刻领悟的浜尾,最擅长的是处理法律与人情纠葛,将专业知识应用在推理创作上。作为日本本各派小说的第一人 江户川乱步在《日本的侦探小说》(1935)中提到,浜尾四郎、甲贺三郎或山本禾太郎的作品都并称为“法律型侦探小说”。尤其是浜尾四郎,“甚至还会提出对法律的质疑,或是在文中随处可见对法律的批判,而这些作品的产生,也多半源于作者本身的经历。”

  《来信勿拆》读后感(四):无巧不成书?

  上个周末得闲打算好好将这本书看完,但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看推理小说了,我是看一回睡一觉、看一回睡一觉,几乎快把自己睡蒙了,于是前后差不多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总算看完了。

  从叙事手法来说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第一人称的小说。虽然很多人美其名曰以第一人称书写更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更好地进入故事世界,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叙事格局太小,对其他人物的内心描写纯靠主角YY。本书倒是例外,主角在书中更多时候就只是一个事件目击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更像是一个不明真相地吃瓜群众。以至于我时常觉得他很多余。我在想作者创造这样一个角色是不是代表着捧书而读的你我?用小川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得以借小川之口发问?但事实上小川好多问题问得忒没有含金量,作为侦探的朋友,照理说应该是长期受其熏陶,多少有耳濡目染,可就专业性来说,他的技能值几乎为0.

  作品主要讲述的就是秋川一家深陷恐怖疑云,在两位名侦探和警方介入的情况下,仍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家人被杀事件。整个过程渲染得十分恐怖悬疑,阅读过程中对凶手地推理也不断地推翻。根据作者给出的线索进行推理,当然,对我来说就是猜,我几乎把秋川家的所有人都猜了个遍,包括那位家庭医生。但基本上,我每猜完一位,下一章那人就死了。到最后,我想不能再害无辜之人枉死了,于是我选择放弃猜测,安心地等待谜底揭晓地那一刻。

  这里,我就不说凶手是谁了。但对故事最后的事实真相,迷雾深锁之下的所谓“诅咒”其实并不甚满意。因为我们都觉得会如此费尽心机去不断杀人背后肯定有一个异常惨痛惨烈的原因。作者最终将其归纳到宿世因果上。但对于这个宿世因果我个人觉得其实还是略带牵强的,就跟本书开头作者借藤枝的口说出第一个推论“相较于面对面坐着谈话的方式年轻女子更喜欢并排坐在一起,因为她们觉得这样说话更方便一样,并不那么具备说服力。我曾非常细致地回想了一遍自己与女性朋友外出就坐时的姿势确定我们更习惯于面对面就坐,而视野所及之处也并没有并排坐着的。当然,仅以自己为例,证据不够充分,但作者所给的推论似乎也并没有那么正确。再说回这个冤孽上,秋川,哦不,山田骏三与朋友之妻通奸,害得对方家破人亡;但巧合的是若干年前他的父亲早已上演了一遍这样的罪恶。这似乎就是他们家根植于骨血的劣根——好色,连朋友之妻都不放过,并且那两位受害者同样都是重病缠身,面对妻子出轨心知肚明却无力报复,这是何等的巧合?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地推移价值观念被社会现实不断冲击洗刷,尤其是在当下一堆人喊着“偶像不睡粉丝,追星还有什么动力”地可怕现实中,通奸实在算不得什么震撼性地惨痛事实。当然,这与作品本身无关,与阅读时间有关。就好比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去质疑从前的刑事侦查中为什么不用DNA比对一样,其实不具备可比性。

  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相比(我只认真看过这两部),《来信无拆》案件背后的真相或许不够震撼,但其中的线索设置、尤其是出人意料的凶手还是十分精彩的。

  《来信勿拆》读后感(五):绝对猜不到的杀人鬼

  这是一篇迟来的书评,不过好歹也还是来了。

  如果你是标准的本格派推理小说迷,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全书剧情仿佛是《格林家杀人事件》重现,不过这只是一个梗,结局会让人大吃一惊。

  说实话,我不是特别喜欢本格派,所以这本书看的很慢,很累。

  书名里的“来信”只是案件的引子,与最终结局没有太大关系,“杀人鬼”也略惊悚了,其实就是蛮正常的连续杀人案件(怎么觉得哪里怪怪的)。

  故事以侦探的朋友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案件,这个旁观者的角色就像每一个正在阅读此书的读者,见证着案件的发生,听着周围权威人士(警方和侦探)进行的侦讯调查,融汇了自己的猜测和推理,一步一步揭开最终真相。

  没有夸张的剧情和可怕气氛的营造,没有花哨的文笔和人性的剖析,就是给你一个谜团般的案件,把所有的证据和侦讯调查摊在你面前,给你和侦探一起解开谜题的机会,这就是本格派的魅力。

  作者有着深厚的文艺素养和推理小说阅读基础,所以在文中时时会提到各派艺术家及推理小说家的作品,以此彰显侦探及主人公的个人修养,或者暗示案件发展的轨道,然而到最终结局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迷雾。

  缺点:文笔有些啰嗦,侦探人设不讨喜,揭示出来的作案原因和案件实施手法都有点缺乏说服力。

  优点:结局(最终凶手)是亮点,几乎拯救了整本小说。

  吐槽:这个封面……有位豆友说以为是东野圭吾出新书了……

  《来信勿拆》读后感(六):本格派的永恒经典

  罪案中所有的一切犯罪手法都是有迹可循的,因为,真相只有一个。滨尾四郎在《来信勿拆》中为我们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来信勿拆》的创作时代距今已有85年。85年,一个时代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人可以走完一生;一种写作手法可以完美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但那又怎样?没有最初哪有终点?作为本格派奠基之作的《来信勿拆》无疑是任何一个侦探类、推理类小说作者以及喜欢它们的读者都必须要读的一本书。尽管,今天的我们去看,似乎有些观点与书中所体现的不一致,但是谁能说《来信勿拆》的推理手法以及结局不是完美的呢?

  用今天的话来讲,《来信勿拆》的故事核心是“贵圈真乱”。而这个乱恰恰是建立在他们是否违反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假若秋川骏三和他的父亲不曾做出有悖伦理的事,《来信勿拆》的故事就不可能发生。

  读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艺术来源于现实,文学又是人学,那么滨尾四郎真的仅仅只是在讲述一个罪案吗?或者是在塑造一个成功的侦探家藤枝吗?显然不是,细腻的心理刻画、完美的推理、不可思议的罪案等都展示了文学是人学这个特征。离开人或者说离开人性,任何案件都不可能存在,那么在推理中剖析人的心理就是滨尾四郎等小说家的自我文学意识所在。

  书中藤枝和“我”的关系,类似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差别在于书中的“我”是一个对美好女性充满了幻想的文科生、对藤枝的推理基本没有用处,“我”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串联故事,或者是衬托藤枝的能力。藤枝和“我”是两个极端,一个因为接触案件多以及个人的追求问题,对女性的爱慕感基本没有;而我则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所以藤枝才会让“我”去送宽子,我也才能顺利进入秋川骏三家的案件。所以,我以为,书中的“我”即小川是必须存在的,因为这个案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女性,而藤枝却直言“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尊重女人,同时也没有办法相信女人”。

  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没有犯过罪孽,却因为和自己相关的人所犯的罪孽而承受不堪的结局,秋川骏三的夫人和儿子、家里的女仆都因为他和自己父亲所犯的罪孽而失去了生命。任何一部小说或者说生命本身自有天道存在,上天给予你愉悦性的感觉,就有可能将惩罚性的措施加在你身上。秋川骏三和其父亲因为情欲与他人妻子勾搭,获得了一种愉悦性享受,但是因为这件事导致多年以后自己身边亲人不断死去的后果则是天道予以他和他父亲的惩罚性措施。这种惩罚以秋川骏三的死亡为重点。

  滨尾四郎案中套案的推理模式以及独特的推理方式,必定会一直经典下去,因为,85年之后,若不是一页一页读到最后,谁又能真的猜中了《来信勿拆》的结局呢?

  《来信勿拆》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折磨人性的秘诀——来信就拆

  少时候读推理大作,只觉得情节精彩至极。稍大一些,感觉这类书是有益于大脑锻炼的上等补品。而现今再看,却是看出了更多推理大师们洞察到的常人未曾看到的人性与无奈。阿加莎、柯南道尔、东野圭吾等人无不是如此,那么,浜尾四郎笔下关于人性和无奈的洞察又是什么模样?带着这好奇,我开始了阅读。

  和其它本格派小说一样,《来信勿拆》以解谜为主,严格遵守诺克斯公平性守则,以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并且,读者与故事中的侦探永远站在一个平面,拥有相同数量线索,在猜测凶手中寻找阅读乐趣。加上浜尾四郎本人尤其擅长描写纠葛的人际关系和背后复杂耸动的犯罪成因,并以缜密的逻辑思考逐步解开谜团,小说也就曲折至极且充分显现人性黑暗和法律盲点了,颇是让人过瘾。

  然而,看罢思考良久,却是想到了个自认为有趣的问题——是什么让推理小说让人欲罢不能呢?是故事情节?是逻辑推导?要说故事情节,那故事情节丰富饱满的非推理小说也是很好看的,可这说明不了推理小说的独到啊。要说逻辑推理,嗯,似乎是推理小说独有,可并不是每一部推理小说都像本格派作品一样有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推理啊,但并不妨碍它们的读者在阅读时候大呼过瘾。这……

  由此可见,不论故事情节或者逻辑推导,这都可以构成一部伟大的推理小说重要元素,但要让人欲罢不能,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到四个字:“来信就拆”。

  “来信就拆”,何解?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就是对“来信就拆”论的最好注解。希区柯克曾提到:如果画面一开始炸弹爆炸了,死了很多人,观众不会很惊讶,也没有什么感觉,哦,死人了,如果一开始一个人在桌子旁悠闲地坐着,而桌下有一个定时炸弹,那么观众的心就会被紧张起来,时时刻刻想着这颗炸弹。

  的确,有些悬念不能说,但有些悬念若你告诉你的读者,事半功倍。因为知道悬念会带来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但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时间一长,好奇心甚至就成了折磨,有了折磨,也就有了吸引读者的目光,读者也便会不由自主的翻开下一页,下一页,再下一页……

  本书被改了名字叫《来信勿拆》,我认为极好。因为这书名本身就是个与情节相违背的大悬念,而信又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读者也是随着故事中人物一封封被拆开信件提供的悬念不由自主的翻开下一页,下一页,再下一页……人性是多么的奇妙啊!书中的人物明知来信不妙,却还是要一封封的拆开,书外的读者明知拆信不妙,却一次次盼着有信被拆开,甚至享受着秋川家一件件往事&丑闻被揭秘的愉悦,心甘情愿被推理大师戏谑。

  好的人性洞察师,不一定是好的推理小说家。但好的推理小说家,一定是个好的人性洞察师。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性洞察师,推理小说家浜尾四郎笔下关于人性和无奈的洞察是什么模样?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若你想通过人性和它的无奈折磨一个人,请记住一个秘诀——来信就拆。”

  《来信勿拆》读后感(八):不到最后一刻,你不会知道谁是凶手

  ---------------读《来信勿拆》文:纪汐

  “此时最明智的举动,应当是立刻回到家里,你家可能会有极为恐怖 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待在这种地方。”就连宽子出来找侦探, 在侦探的工作室里居然也能收到她刚刚在跟侦探提及的标有红色三角形印记的书信,而且也是用书信打印的。而正当宽子决定委托藤枝侦探作为调查他们家-秋川家接二连三收到恐怖书信的调查者的同一天,秋川家家主秋川骏三也委托了另外一位名侦探,林田来调查该事件,这个据称是号称侦探界的“龙”, 可见名声之响亮,然而以为有了侦探,应该会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可惜恰恰相反,因为请了侦探,反而从单纯的恐吓信变成了命案。

  从当家主母当天死于自己的密闭房间,按照信件的提示,以为到5月1日才会再次发生,却在4月19日主母的葬礼上,作为最有继承权的小儿子和去拿药给主母吃的嫌疑人,女仆同时被杀害于后院,谜团进一步升级,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杀人犯?为何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同时杀害两个人?连藤枝和林田也都毫无头绪。每个人都有犯罪的嫌疑。伊达?贞子?宽子?抑或是家主秋川骏三?

  命案不断升级,藤枝也终于抓住了一些蛛丝马迹,顺藤摸瓜……

  原来是上一代的恩怨情仇让这一代来承受,看似毫无瓜葛的人,却是在背后捅大刀的人。三角形记号,一开始就暗含了所有关系的复杂。

  正如《亲密伴侣》里的家族族谱图所提到的,很多时候上一辈的模式或恩怨总是会在无意识中渐渐融入这一辈的行为中。

  《来信勿拆》是浜尾四郎最具代表性的本格派推理小说,该作品甚至让他与江户川乱步一起成为了本格派的代表作家。作为一部经典的本格派侦探小说,同时也因浜尾四郎曾经的工作经验,加入了不少法律推理因素。而这点在《来信勿拆》就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同时本作品更是让喜欢本格推理小说的读者们再次体会到了解谜的乐趣,它让读者和藤枝侦探站在同一个平面上,至于能不能得到谜底,猜到杀人犯,那就各凭本事咯。无论是宽子的表现,还是贞子的反应,抑或是小川的描述。如果你的逻辑比不上书中的侦探,你真的只能像我一样,直到最后才会知道原来凶手竟然是他啊!

  本文均属原创,转载请豆油确认授权。20160413

  《来信勿拆》读后感(九):被过分抬高的小说——名不副实的《来信勿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名不副实的小说。作者滨尾四郎,在书的内页里被认为与江户川乱步齐名,甚至影响了东野圭吾,简直是夸大其词。就算他有如此的影响力,我认为,那也只可能是因为此小说占据了前辈的位置。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便在于人物丝毫没有每个人物的独立的形象特点,如果引用许荣哲在《小说课》中说的话便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这里的模糊指的不是外在面貌模糊。有的时候,即使一个人的面貌没那么清晰,如果有一个突出的性格,也一样可以深入人心。举个例子,曹操: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像关羽那样有一个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形象,但是,读者们却还是能准确地抓到曹操这个人物本身的内在形象,奸诈、猜忌、狡猾等等。

  让我们再来看看《来信勿拆》中的人物,无论是侦探藤枝真太郎、故事讲述者小川、秋川家的二女贞子和宽子、还有侦探林田英三,这几个人都仿佛没有个人特点一般,每个人在用一种一致的口吻来对话。整个故事的叙述看似像是小说,仔细看更像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案件报告。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作者对大部分人物的性格塑造,反而是以一种上帝视角一般来直接用形容词来告诉大家的。要知道整本小说的叙事者是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所有的线索都应该是由“我”直接感受到的,然而很多时候却可以直接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一个人的形象,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这也可以称作名家?反观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小说,她总能在一个封闭的谋杀现场塑造出近十多个人的形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历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鲜明的性格,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读起来才会感觉到,没错这种行为才是这个人该干的事情。

  举个例子,作者在描写藤枝和林田第一次在秋川家对峙的时候,没有写出任何的对话,反而是这样写的,“两个人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和平共处的,但内心里早已经开始了暗暗地竞争,都在想方设法地窥探着对方的心思……”试问,作为一个局外人的我,又是如何观察到的两个人的内心戏是如何的呢?还不如直接描述出二人的对话,让读者自己理解两人的目的所在。让我们再看看阿加莎的《罗杰疑案》中的一段,“帕克单膝跪地,一只眼睛凑到锁孔上朝里窥视,就他的身材而言,这一系列动作可谓相当利落。”简单的一句动作描写,配合上下文,就看出了帕克经常在锁孔边窥视屋里主人的谈话,一下就凸显出了帕克的小人形象。

  如果以上所说的是所谓的“本格推理小说”的特点,那也太让人失望了,更何况故事的情节设计并没有那么的合理,仅仅是无数的巧合就让人感觉到非常的不合理。书中经常会出现其他推理小说的名字或者其他推理小说中的人物,比如书中甚至提到了阿加莎书中的波洛、柯南 · 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简直让人感觉非常跳戏。更甚者,书中甚至会出现直接与读者交流的文字,比如会让读者来猜猜发生了什么事,这难道是小说版的打破第四面墙?稍微考虑到这本小说本是在 20 世纪上的报纸上连载的,还稍稍情有可原,也许那个年代需要这种交流来增加读者的好奇心,可环境因素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个小说优秀与否的借口,文章中多次这样的语句会让人读起来非常不连贯。

  总之,无论如何,这本推理小说非常让人失望,读起来毫无感触,案件非常牵强,而且人物形象也极其单薄,一个侦探一个助手的设定更是像极了福尔摩斯与华生的设定,动机描写与东野圭吾的书相比更是毫无可比性。只希望读到这篇书评的人可以省去读这本书的时间去读读其他优秀的书籍,省的浪费时间,毕竟这本书还挺厚挺大,要耗费的时间着实不短。

  引用一句许荣哲在《小说课》里说的另外一句话:

  “内在外貌比外在外貌重要千百倍,因为内在外貌才能提供给读者无边无际的想象,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怖惊吓。 ”

  《来信勿拆》读后感(十):令人错愕的仇恨

  《来信勿拆》是由日本作家滨尾四郎所著的法律型推理小说,当然忽略掉“法律型”这三个字儿,它就是一本推理小说,是一个非常好看且有点吓人的推理小说。 《来信勿拆》讲述的是发生在秋川造纸董事长秋川骏三家接二连三的凶杀案,而这一切皆因秋川先生收到的信封上盖有三角形印戳的信而起。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位名叫小川雅夫的早年丧偶的中年男性(还不到四十啦),因家中有父亲留下的企业,不用为生计发愁,所以就在和自己兴趣有关的杂志社工作,和母亲一起生活。按理说,小川雅夫应该和凶杀案扯不上什么关系,一个工作清闲、手中有钱的单身汉,他能成为秋川家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凶杀案的亲历者是因为他在去喝咖啡的路上无意撞到了他的高中同届——曾任检查官的私家侦探特藤枝真太郎,而他俩一起喝完咖啡之后就一起去见了藤枝的委托人秋川宽子。刚才为什么要提小川的单身身份呢,因为小川在见到宽子小姐后就心生向往,而这样的感情存在,使这本小说的情节更为丰富。 宽子之所以找到藤枝,是因为她发觉出他父亲的异样:年富力强却辞去董事长一职、因接到信封上带有三角印戳的信而心神不宁、为二女儿秋田贞子结婚的彩礼问题与从未发生争执过的妻子吵架……而就在藤枝和小川和宽子小姐了解情况的同时,藤枝也收到了信封上盖有三角印章的信。而后秋川家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凶杀案:秋川骏三的夫人遇害、十五岁的儿子秋田骏太郎和仆人佐田康子几乎同一时间遇害、三女儿秋田初江离奇死在浴室,而就在马上向藤枝吐露实情的关键时刻秋川骏三先生居然在取东西的几分钟内离奇死亡…… 接二连三的凶杀事件,除了警方和藤枝协力办案之外,还有一位知名的私家侦探林田英三也参与其中,林田和藤枝之间的龙虎斗不仅使小说更加好看,也应了中国“同行是冤家”的老话。 随着案情的发展,秋田骏三的入赘身份、秋田贞子与秋田先生其他三个孩子是同父异母的关系、秋田先生早年间与人通奸的丑闻、宽子小姐对推理小说的喜爱、作为秋田贞子男友的伊达正男的真实身份都使事态的发展让人无法预料,抓住凶杀好像也是遥遥无期。 《来信勿拆》是一本推理小说,其实中间有一部分让我看了又怕但却忍不住想看案情的发展,我想这就是推理小说的魅力吧,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浩劫之后,秋川家能恢复往日的平静吗?宽子和贞子能解开心结吗?小川先生能抱得美人归吗?我想只有这本书才能给你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来信勿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