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来信勿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来信勿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2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来信勿拆读后感精选10篇

  《来信勿拆》是一本由[日] 浜尾四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信勿拆》读后感(一):《来信勿拆》:一部经典小说成就了一个检察官

《来信勿拆》是一部典型的法律型侦探小说,读完后惊叹之余叫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不会写推理的作家不是一个好检察官,一个不会分析案情的检察官不是一个好律师,一个不懂得犯罪心理学的律师不是一个好侦探。这就是日本作家浜尾四郎,他是检察官,是律师,是一个作家,更是他笔下的推理名侦探。
浜尾四郎,1896年生于东京。出身名门,祖父是封为男爵,身兼文学博士及法学博士的加藤弘之,父亲为医学博士加藤照磨,并为一等勋位子爵枢密院议长浜尾新的养子。浜尾四郎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曾经担任检察官及律师,期间投身写作。出身名门的浜尾四郎曾做过检察官和律师,有着较高的受人尊重的地位,然而让他在当年轰动一时的却是他的文学作品。
 
作品早期收录在《日本推理名作选》
日本推理文学发展之初,大体承接了欧美短篇全盛时期所累积的成果,并开始尝试本土化的融合。自江户川乱步以《两枚铜钱》(1923)轰动文坛起,加上横沟正史、甲贺三郎、大下宇陀儿、角田喜久雄、水谷准、梦野久作等新秀陆续崭露头角,以《新青年》杂志为核心,展开了日本推理的第一黄金时期,一直延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
在这段成果丰硕的黎明期,出现了两位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推理作家。一是与江户川乱步齐名,以《受诅之家》(1925)出道,风格诡谲怪奇的医学博士小酒井不木,他于1929年去世,享年仅39岁;另外一位,则是在不木去世那年出道,同样享年仅39岁的法律专家浜尾四郎。
对法学有深刻领悟的浜尾,最擅长的是处理法律与人情的纠葛,将专业知识应用在推理创作上。作为日本本各派小说的第一人 江户川乱步在《日本的侦探小说》(1935)中提到,浜尾四郎、甲贺三郎或山本禾太郎的作品都并称为“法律型侦探小说”。尤其是浜尾四郎,“甚至还会提出对法律的质疑,或是在文中随处可见对法律的批判,而这些作品的产生,也多半源于作者本身的经历。”

  《来信勿拆》读后感(二):因为校对工作不力,扣一星。

关于这本在1931年就开始连载,到2016年才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小说,我先说说它的缺点。
第一,这本书泄了范·达因《格林家杀人事件》的底。在自己故事里泄别人的底,无论有什么理由都是不应该的。好在《格林家杀人事件》的简体中文版极其难买,也没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执着到去买台版,所以这次泄底和《少年包青天》对《占星术杀人魔法》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二,校对工作有待加强。一般的四五处错别字我就不说什么了,217页第竟然有这样的句子——这起案件被称为”浴室里的新娘事件“而在英国引起轰动,在二战期间更是在欧洲到处传扬,当时日本的很多报刊也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在二战期间!
一个1935年就去世了的作家竟然提到了二战期间!
校对不仔细以至于活见鬼了啊。
(后来该书的编辑联系我说——”已经核对原资料,那是类似于解释说明的文字,是注释,我们漏了那段话的括号。实在汗颜。 “)
再说说优点。
第一,作为推理小说作家中极其少见的贵族,浜尾四郎的视角是很新鲜的。必须承认贵族制度虽然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有着种种弊端,但在文学和艺术上,有钱有闲的人当然有更好的条件来搞创作。
第二,作者的文笔和译者的翻译水准都很不错。当然,像日语这样有一小半都是汉字的语言要是还翻译不好那就真是说不过去了。
第三、核心诡计有新意,侦探对付凶手的办法尤其有创意。作为推理小说迷,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收集尽可能多的诡计吧。
第四,贴近现实,虽然这本书是本格派作品,但已经有了社会派的痕迹。说这本书影响了松本清张和东野圭吾,我是相信的。但是出版商说作者影响了岛田庄司,我保留意见。
第五,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国内几乎搜不到资料的案件和杀人狂。国内推理小说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关于杀人案的新闻和报道太少了。这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消息多了一些,但这种破土而出的话语权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要收藏书的话最没有价值的就是经典和现象级畅销书(古董版另说),因为这些书你什么时候想看都能买到。要收藏的话,还是那种首印数量少,而且几乎不可能加印的作品比较好呢。
但愿《来信勿拆》不在过了这一阵儿就再也买不着的行列吧。

  《来信勿拆》读后感(三):仇恨比鬼更恐怖——来信勿拆

      鬼自然是不会真正杀人的,可是人有的时候比鬼还可怕。大约心里面住了鬼的人也就成了杀人鬼吧。
       来信勿拆原作名杀人鬼,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浜尾四郎 ,浜尾四郎1929年因《他是杀人凶手吗》成名。1931年,《名古屋新闻》连载了他的小说《杀人鬼》,这部日本战前重要的推理小说作品,让浜尾四郎就此与江户川乱步一起成为本格派的代表作家。并且影响了之后的东野圭吾、松本清张、岛田庄司等作家。可惜的是,作者本人于1935年因脑溢血去世,去世前留下的长篇小说仅有3部,其中的最后一部还未完成,《来信勿拆》这本小说因为结合他个人的工作关系,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广泛,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作品。
       《来信勿拆》这个故事却不是从神秘来信开始的,而是由第一人称的我——小川的街头漫步开始的,小川在街头碰上了好友名侦探藤枝真太郎,故事开始展开。
       秋川宽子发现了她的父亲受到神秘来信的威胁却未曾报警寻求帮助而心生疑惑,决定来寻求在东京有名的侦探藤枝真太郎,却在和藤枝叙述自己发现的时候接到神秘来信,来信声称她的家庭即将遭遇不幸,要求她马上回到家中。故事中的人自然是不会轻易相信,但是作为故事外的我们却很清楚,杀人事件马上就要来了。
       秋川宽子的母亲当天夜间误服毒药被杀,嫌疑人还未能准确判断的时候,又接到了第二封恐怖来信,声称要在5月1日继续杀人。世间总有瑜亮之争,小说中也不例外,于藤枝齐名的侦探林田也隆重登场。警方、检察官、名侦探,在如此多的力量下杀人事件依然不断出现,然而嫌疑人却集中在秋川家里人的身上。
       真的是为了财产和不为人知的过去故事而杀掉自己的亲人吗?抑或是真正的凶手另有其人。小川在这本小说中作为一名穿针引线的人物,带领我们观察着一幕幕犯罪现场,倾听着不同人物的谈话,最终却还是只能靠着名侦探才能揭开谜底。
       凶手竟然是……这是我们想不到的一个人,而小说的遗憾也在这里,我们无法找到凶手固然有观察力不够敏锐,但是更多的是作者把关键的信息隐藏了起来。就像老师出了一道题,学生们谁都做不出,过了一会老师说:你看多简单,哦,我忘了告诉你们还有一个已知条件忘了说x=y,这么做答案就出来了。
       杀人鬼,说是鬼其实杀人的还是人,心中的仇恨遮蔽了眼睛,蒙蔽了心,人和鬼也就不再有甚么分别了。

  《来信勿拆》读后感(四):绝对猜不到的杀人鬼

       这是一篇迟来的书评,不过好歹也还是来了。
       如果你是标准的本格派推理小说迷,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全书剧情仿佛是《格林家杀人事件》重现,不过这只是一个梗,结局会让人大吃一惊
       说实话,我不是特别喜欢本格派,所以这本书看的很慢,很累。
       书名里的“来信”只是案件的引子,与最终结局没有太大关系,“杀人鬼”也略惊悚了,其实就是蛮正常的连续杀人案件(怎么觉得哪里怪怪的)。
       故事以侦探的朋友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案件,这个旁观者的角色就像每一个正在阅读此书的读者,见证着案件的发生,听着周围权威人士(警方和侦探)进行的侦讯调查,融汇了自己的猜测和推理,一步一步揭开最终真相。
       没有夸张的剧情和可怕气氛的营造,没有花哨的文笔和人性的剖析,就是给你一个谜团般的案件,把所有的证据和侦讯调查摊在你面前,给你和侦探一起解开谜题的机会,这就是本格派的魅力
        作者有着深厚的文艺素养和推理小说阅读基础,所以在文中时时会提到各派艺术家及推理小说家的作品,以此彰显侦探及主人公的个人修养,或者暗示案件发展的轨道,然而到最终结局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迷雾。
       缺点:文笔有些啰嗦,侦探人设不讨喜,揭示出来的作案原因和案件实施手法都有点缺乏说服力。
       优点:结局(最终凶手)是亮点,几乎拯救了整本小说。
       吐槽:这个封面……有位豆友说以为是东野圭吾出新书了……

  《来信勿拆》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折磨人性的秘诀——来信就拆

少时候读推理大作,只觉得情节精彩至极。稍大一些,感觉这类书是有益于大脑锻炼的上等补品。而现今再看,却是看出了更多推理大师们洞察到的常人未曾看到的人性与无奈。阿加莎、柯南道尔、东野圭吾等人无不是如此,那么,浜尾四郎笔下关于人性和无奈的洞察又是什么模样?带着这好奇,我开始了阅读。
和其它本格派小说一样,《来信勿拆》以解谜为主,严格遵守诺克斯公平性守则,以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并且,读者与故事中的侦探永远站在一个平面,拥有相同数量线索,在猜测凶手中寻找阅读乐趣。加上浜尾四郎本人尤其擅长描写纠葛的人际关系和背后复杂耸动的犯罪成因,并以缜密的逻辑思考逐步解开谜团,小说也就曲折至极且充分显现人性黑暗和法律盲点了,颇是让人过瘾。
然而,看罢思考良久,却是想到了个自认为有趣的问题——是什么让推理小说让人欲罢不能呢?是故事情节?是逻辑推导?要说故事情节,那故事情节丰富饱满的非推理小说也是很好看的,可这说明不了推理小说的独到啊。要说逻辑推理,嗯,似乎是推理小说独有,可并不是每一部推理小说都像本格派作品一样有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推理啊,但并不妨碍它们的读者在阅读时候大呼过瘾。这……
由此可见,不论故事情节或者逻辑推导,这都可以构成一部伟大的推理小说重要元素,但要让人欲罢不能,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到四个字:“来信就拆”。
“来信就拆”,何解?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就是对“来信就拆”论的最好注解。希区柯克曾提到:如果画面一开始炸弹爆炸了,死了很多人,观众不会很惊讶,也没有什么感觉,哦,死人了,如果一开始一个人在桌子旁悠闲地坐着,而桌下有一个定时炸弹,那么观众的心就会被紧张起来,时时刻刻想着这颗炸弹。
的确,有些悬念不能说,但有些悬念若你告诉你的读者,事半功倍。因为知道悬念会带来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但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时间一长,好奇心甚至就成了折磨,有了折磨,也就有了吸引读者的目光,读者也便会不由自主的翻开下一页,下一页,再下一页……
本书被改了名字叫《来信勿拆》,我认为极好。因为这书名本身就是个与情节相违背的大悬念,而信又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读者也是随着故事中人物一封封被拆开信件提供的悬念不由自主的翻开下一页,下一页,再下一页……人性是多么的奇妙啊!书中的人物明知来信不妙,却还是要一封封的拆开,书外的读者明知拆信不妙,却一次次盼着有信被拆开,甚至享受着秋川家一件件往事&丑闻被揭秘的愉悦,心甘情愿被推理大师戏谑。
好的人性洞察师,不一定是好的推理小说家。但好的推理小说家,一定是个好的人性洞察师。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性洞察师,推理小说家浜尾四郎笔下关于人性和无奈的洞察是什么模样?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若你想通过人性和它的无奈折磨一个人,请记住一个秘诀——来信就拆。”

  《来信勿拆》读后感(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评《来信勿拆》
                                                 文/信实的精灵
        大文豪马尔克斯曾经说过,“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我所写的这部小说里,那一对情侣是事事顺遂,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快乐。在我看来,快乐是目前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起来,使之风行起来,成为人类的一个典范。”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当然对于有些人而言,或许复仇就是带来快乐的一种方式。
        然而,抛却爱情,亲情似乎也是人类挥之不去的一个话题。日本本格推理作家浜尾四郎为我们呈现的这个故事有着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关于亲情,关于复仇,关于所谓的背叛和出轨的故事的结合体。
         当然,作者也同样陷入推理小说的俗套,从一个人的“意外”死去开始层层抽丝剥茧,一直到事情最终的真相大白,这几乎是作者浜尾四郎笔下,甚至于几乎所有日本经典推理作家包括东野圭吾(包括他的《彷徨之刃》和《白夜行》)在内都不能回避的开端。
         整本书以第一人称小川雅夫的口吻讲出来事情的因果始末,关于他的好友,有着“龙”侦探之称谓的藤枝真太郎和有着“鬼”之称谓的林田英三,关于两个人之间的终极较量。类似于在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独孤求败”,总是在某一个绝世高手身后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位几乎旗鼓相当的对手,本书当然不能免于俗套。
         因为任何一位推理小说作者都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类似于福尔摩斯一样的大侦探,作者是美国推理作家范·达因的忠实粉丝,所以模仿着自己偶像的《格林家杀人案件》撰写了这本书,当然,不看到最后一刻,我们永远不知道凶手是谁。我们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中陷入作者一层层为我们量身打造的陷阱,我总以为想着凭借着自己阅读如此众多的推理小说的基础,可以推测出来背后的“杀人鬼”是谁,结果,当真相在最后一刻昭然若揭的时候,我被震撼住了。然而正如我的题目所言,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因为所谓的三生三世的遗传式的仇恨和诅咒遗传,原来凶手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让所有的人惊呼的同时也不禁唏嘘不已。
         即使有着对于范·达因的崇拜,对于柯南·道尔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模仿,作者依然写出来自己的新高度,关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甚至于有赖于作者丰富的法律知识,作者也会提出对法律的质疑,在文中也随处可见作者对法律的批判,而造就这些作品的产生,多半源于作者本身的经历。所以,正是由于作者是少数具有社会意识的作家之一,让他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
        关于所谓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浜尾四郎给出的理解,“父子、亲人,这世间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为神秘、重要的关系了,当然,也没有什么是比它更为可靠的关系。。。人子有父母,却未必知其父母!”差一点超出来我的情感甚至于理智可以接受的范围,仔细思量,发现貌似世间的亲情关系真的如他笔下所写的那样,含糊,混沌却又是纠缠不清的。假如故事最后的结局真的如藤枝真太郎所言的那样,或许林田才是最让人为之同情的人物。
        这本书记录着关于一家六口人,入赘到秋川家成为秋川德子丈夫的秋川骏三,有着四个子女的下一代或者说五个人的一代的故事,当然包括智慧,理智,敏感的大姐秋川宽子,二姐秋川贞子,小妹秋川初江(完全成为林田罪恶下的牺牲品)和小儿子秋川骏太郎(因为无意之举,竟然暴尸于自己家的庭院),还有就是所谓的外来子伊达正男,他究其最终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到底是谁?可悲可叹!
        当然还有一个家庭主妇秋川德子的无辜惨死,面对频频出轨、拈花惹草的丈夫,她隐忍克制,然而却最终成为杀人鬼手下的第一个代罪的羔羊,她究竟何错之有?
         当然,任何一个推理小说作家都有一个名侦探梦想,不管自己的构思如何,都期待着自己的笔下能够妙笔生花,带领着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读者进入他为我们精心设计的阅读盛宴当中。
         当然,这本书毕竟算是浜尾四郎长篇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他在39岁的时候就因为脑溢血英年早逝,带着他的粉丝们对他的无限怀念离开了,留下了这部看似不那么完美的作品。然而正如江户川乱步所说的那样,日本的本格推理小说史上,浜尾四郎绝对是不可以被忽略的一个人。因为他将案件与社会结合到一起,使得案件看起来更为真实。
        然而,不得不说,为了充分照顾到任何一位读者几乎可以从任何一部分开始读起来都能够迅速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在书中在详细分析自己(也就是藤枝和林田)的推理过程时,时不时要把前面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再来一次详细的描述,唯恐粗心的作者们在读前面的章节时没有留意到他特意为我们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奇特的梗,使得这本书有点或许啰嗦的嫌疑。
         带着这部让大家略微有点感伤的作品,带着关于所谓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另一个小小的遗憾,小川仅仅是整个事件的讲述者,对于破案他几乎没有提出自己有突破性的观点,然而少了他,似乎这个故事就没有那么完整了。另外就是他与宽子那意犹未尽的暗恋旅程也随着这本书的结束而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
        正如那句话,“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过于完美的话,那就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变成童话作家笔下的世外桃源了。或许,对于爱情,浜尾四郎如此觉得,“她的美丽身影能够永远存在于我内心深处,成为生命中一段弥足珍贵的美好回忆。···或许在不久以后,就会有新的事件,新的漂亮女性出现也说不定。”;对于亲情,他始终看得过于平淡,这样才不至于有大喜大悲。
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来信勿拆》读后感(七):本格派的永恒经典

罪案中所有的一切犯罪手法都是有迹可循的,因为,真相只有一个。滨尾四郎在《来信勿拆》中为我们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来信勿拆》的创作时代距今已有85年。85年,一个时代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人可以走完一生;一种写作手法可以完美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但那又怎样?没有最初哪有终点?作为本格派奠基之作的《来信勿拆》无疑是任何一个侦探类、推理类小说作者以及喜欢它们的读者都必须要读的一本书。尽管,今天的我们去看,似乎有些观点与书中所体现的不一致,但是谁能说《来信勿拆》的推理手法以及结局不是完美的呢?
用今天的话来讲,《来信勿拆》的故事核心是“贵圈真乱”。而这个乱恰恰是建立在他们是否违反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假若秋川骏三和他的父亲不曾做出有悖伦理的事,《来信勿拆》的故事就不可能发生。
读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艺术来源于现实,文学又是人学,那么滨尾四郎真的仅仅只是在讲述一个罪案吗?或者是在塑造一个成功的侦探家藤枝吗?显然不是,细腻的心理刻画、完美的推理、不可思议的罪案等都展示了文学是人学这个特征。离开人或者说离开人性,任何案件都不可能存在,那么在推理中剖析人的心理就是滨尾四郎等小说家的自我文学意识所在。
书中藤枝和“我”的关系,类似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差别在于书中的“我”是一个对美好女性充满了幻想的文科生、对藤枝的推理基本没有用处,“我”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串联故事,或者是衬托藤枝的能力。藤枝和“我”是两个极端,一个因为接触案件多以及个人的追求问题,对女性的爱慕感基本没有;而我则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所以藤枝才会让“我”去送宽子,我也才能顺利进入秋川骏三家的案件。所以,我以为,书中的“我”即小川是必须存在的,因为这个案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女性,而藤枝却直言“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尊重女人,同时也没有办法相信女人”。
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没有犯过罪孽,却因为和自己相关的人所犯的罪孽而承受不堪的结局,秋川骏三的夫人和儿子、家里的女仆都因为他和自己父亲所犯的罪孽而失去了生命。任何一部小说或者说生命本身自有天道存在,上天给予你愉悦性的感觉,就有可能将惩罚性的措施加在你身上。秋川骏三和其父亲因为情欲与他人妻子勾搭,获得了一种愉悦性享受,但是因为这件事导致多年以后自己身边亲人不断死去的后果则是天道予以他和他父亲的惩罚性措施。这种惩罚以秋川骏三的死亡为重点。
滨尾四郎案中套案的推理模式以及独特的推理方式,必定会一直经典下去,因为,85年之后,若不是一页一页读到最后,谁又能真的猜中了《来信勿拆》的结局呢?

  《来信勿拆》读后感(八):本格推理的古典之作

一直很佩服日本人逻辑推理的思维,读过了东野圭吾,看过了《名侦探柯南》,对“本格推理”一知半解,再来看这本《来信勿拆》,是个很奇妙的体验。
你会发现里面很多的梗自己竟然都见过,这本写于1931年连载于报纸的《杀人鬼》,说是后起本格推理的鼻祖级作品,绝对实至名归。
一栋大宅,一家人,分别是父亲、母亲、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另有一名二女儿的未婚夫。仆人数名,管家一名,家庭医生一名,出场人物还有侦探两名,以及叙述者“我”——在这里相当于华生之于福尔摩斯,既是故事中的助手,起到协助作用,有时观察者和分析者,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讲述者,是整个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关键。他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讲给你,也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你分享,当然,这些东西会引导读者,也会迷惑读者。本格推理如果要精彩,讲述者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这里,就是偶然在街上遇到藤枝先生的小川先生。
小川先生在本书中最重要的参与是目见了女仆康子脸上的表情而未及时与两位侦探分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生。在一个并不资深的推理小说阅读者来看,其实不过是故弄玄虚罢了。
因为如果你看到最后就会明白,不管前面的剧情如何,其实也阻止不了结局的到来。合乎逻辑的猜想应该是,如果只是因为见自己的昔日情人,为什么康子脸上的表情是“恐怖”?很显然,故事的讲述者因为结局又篡改了脑子中的体悟。当然他在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就说出了这件事,但是这也导致了后来故事走向的吊诡。
小说一共360页,可以说一直到300多页都是极其精彩的。对于我来说,看到结尾实在是很失望。看本格推理最大的愉悦就是,你能跟随着紧张的情节进入到故事中去,成为旁观的第三“侦探”。整个故事解密的过程,就是你充当“福尔摩斯”的过程。密室杀人案最终以推理取胜,最大的吸引就是,凶手早就已经存在于你的视野范围内,只是需要找出来而已。可是,如果密室杀人的杀人鬼,最终不是密室中的人,是不是会有些感觉头重脚轻?
浜尾四郎当然用很严密的逻辑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总觉得很牵强,最为牵强的是杀人的动机,杀人的理由,杀人的方法。因为故事在一开始就抛出了这样的一个论点,真的有杀人鬼存在,只为杀人而杀人,杀人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一场角逐,成为一场交响乐。
藤枝和我们的看法一致,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侦探小说中出现的恶棍都是十恶不赦之徒,但太多都是被硬生生创造出来的,比如,明明是杀人,却非要费尽心思拟定周密的计划,然后冷静地有条不紊地行动,事发之后若无其事地善后,直到主角登场进行智力角斗,关于这点,实在是让人有点儿反感啊。”浜尾四郎不愧是逻辑高手,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故事会有什么缺漏,从一开始就告诉你,“杀人鬼”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为了和主角斗智斗勇的对立方。或许这世界上真的存在“杀人鬼”,而他们的智商远在一般人之上,一直未解的“黄道带之谜”不也是其中一项吗?
没有动机的杀人最难告破,只为了杀人而杀人更能被参透。或者,这才是小说的主旨,至于,什么“诅咒”之类的,也许在三十年代人们还相信这些,如今斗转星移了80多年,时移世易,这理由变得牵强而可笑。但是,这在时光中不断被后人反刍的本格经典,的确具有古典主义美学,它带给你的阅读享受是后来很多粗制滥造的推理无法比拟的。
PS,不是剧透的剧透,你猜中了开头,绝对猜不到凶手。

  《来信勿拆》读后感(九):推理小说之清流——以法律为准绳

推理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代特征明显的小说类型之一。这就造成尽管有些作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甚至是里程碑意义,但在今人看来,作品不过尔耳。造成这些的原因一是社会科技的进步,一是后人对最初套路的熟稔进而演变。浜尾四郎的《来信勿拆》虽难逃经典本格推理中密室杀人的模式,但是现如今看来,依然有其独特且难以超越的特色所在。
这特色,无疑就是浜尾四郎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法律推理。在众多推理小说模式中,法律推理弱化谜团的设计,而更倾向于从法律层面抽丝拨茧的深入剖析案件的机理。法律的严谨性使得每个小细节都如此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因此,浜尾四郎的作品在叙述中更为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性,在事件推演中,任何的小细节都是值得注意不可或缺的,区别于其他推理小说中作者故意放出诱导读者的烟雾弹。也因为法律与人情的不无冲突,法律推理小说与后期的变格社会派推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只是一个站在天平这端,一个站在天平那端。
《来信勿拆》是典型的本格推理中的密室杀人模式。早期的本格推理作者浜尾四郎们,在创作推理作品的时候,像极了初入校园的小学生,规规矩矩不敢乱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诺克斯的推理小说十诫或范•达因的推理小说二十法则。在本书中,范•达因的影响更是深远而无处不在。不论是推理小说十诫还是二十法则,最为强调的都是作者和读者的平等地位,“作者必须公平的和读者玩这场比赛,他必须在使用策略和诡计的同时,维持一定程度的诚实,绝不能过分到像玩桥牌时作弊一样。”这点在《来信勿拆》中也是得以彻底遵守,我们能看见案件发生的每个细节,在最终答案揭晓时,作者也没有任何“出老千”的情况。这样的作品,且不论究竟是否吸引人,但从诚意上看,就分数满满。
当然了,本书最为出彩的依然是法律推理部分。如果说大部分推理小说的诡计设计都如同严丝合缝的水桶一样,事实上,法律规则总是能像顽固的白蚁在桶周啃噬出千百个肉眼难辨的漏洞。而浜尾四郎做的事情,就是用水泥细沙把所有的漏洞堵上,使之成为真正密不透风的铁桶。
我也是法律专业出身,对于这些更有感触。有太多推理小说的诡计之所以得以成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弱智的警方和天才的罪犯,而事实上,这类推理因为距离事实太远,更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法律推理小说则适时的将这些浮于空中的作品拉回地表,使我们普通读者能更多的参与到犯罪推理的快乐中去。
而在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和执法机关的日渐进步,法律推理如果能一直保持高水准的严谨性的话,更是会避免罪犯模仿推理小说作案,反倒是会从法律层面给予罪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警醒,这不得不说是法律推理小说独有的优势。

  《来信勿拆》读后感(十):无巧不成书?

上个周末得闲打算好好将这本书看完,但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看推理小说了,我是看一回睡一觉、看一回睡一觉,几乎快把自己睡蒙了,于是前后差不多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总算看完了。
从叙事手法来说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第一人称的小说。虽然很多人美其名曰以第一人称书写更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更好地进入故事世界,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叙事格局太小,对其他人物的内心描写纯靠主角YY。本书倒是例外,主角在书中更多时候就只是一个事件目击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更像是一个不明真相地吃瓜群众。以至于我时常觉得他很多余。我在想作者创造这样一个角色是不是代表着捧书而读的你我?用小川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得以借小川之口发问?但事实上小川好多问题问得忒没有含金量,作为侦探的朋友,照理说应该是长期受其熏陶,多少有些耳濡目染,可就专业性来说,他的技能值几乎为0.
作品主要讲述的就是秋川一家深陷恐怖疑云,在两位名侦探和警方介入的情况下,仍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家人被杀事件。整个过程渲染得十分恐怖悬疑,阅读过程中对凶手地推理也不断地推翻。根据作者给出的线索进行推理,当然,对我来说就是猜,我几乎把秋川家的所有人都猜了个遍,包括那位家庭医生。但基本上,我每猜完一位,下一章那人就死了。到最后,我想不能再害无辜之人枉死了,于是我选择放弃猜测,安心地等待谜底揭晓地那一刻。
这里,我就不说凶手是谁了。但对故事最后的事实真相,迷雾深锁之下的所谓“诅咒”其实并不甚满意。因为我们都觉得会如此费尽心机去不断杀人背后肯定有一个异常惨痛、惨烈的原因。作者最终将其归纳到宿世因果上。但对于这个宿世因果我个人觉得其实还是略带牵强的,就跟本书开头作者借藤枝的口说出第一个推论“相较于面对面坐着谈话的方式,年轻女子更喜欢并排坐在一起,因为她们觉得这样说话更方便”一样,并不那么具备说服力。我曾非常细致地回想了一遍自己与女性朋友外出就坐时的姿势,确定我们更习惯于面对面就坐,而视野所及之处也并没有并排坐着的。当然,仅以自己为例,证据不够充分,但作者所给的推论似乎也并没有那么正确。再说回这个冤孽上,秋川,哦不,山田骏三与朋友之妻通奸,害得对方家破人亡;但巧合的是若干年前他的父亲早已上演了一遍这样的罪恶。这似乎就是他们家根植于骨血的劣根——好色,连朋友之妻都不放过,并且那两位受害者同样都是重病缠身,面对妻子出轨心知肚明却无力报复,这是何等的巧合?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地推移,价值观念被社会现实不断冲击洗刷,尤其是在当下一堆人喊着“偶像不睡粉丝,追星还有什么动力”地可怕现实中,通奸实在算不得什么震撼性地惨痛事实。当然,这与作品本身无关,与阅读时间有关。就好比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去质疑从前的刑事侦查中为什么不用DNA比对一样,其实不具备可比性。
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相比(我只认真看过这两部),《来信无拆》案件背后的真相或许不够震撼,但其中的线索设置、尤其是出人意料的凶手还是十分精彩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