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忽如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0: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10篇

  《人生忽如寄》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一):人生忽如寄 死生为虚诞

  人生忽如寄,死生为虚诞。每个人都是寄居人间旅客匆忙而又短暂明白了这些,就可以在这躁动不安欲望横流的时代下片刻的安静去慢慢地品这本书,也让自己学会安静而又细致地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一切。慢一些,安静一些,去思考些在成功学中定义为“无用”的东西,大概就是我们去读这本看似无趣枯燥文学书籍最初的意义了吧。而梁实秋的文学功底深厚感情也很细腻,所谓微博畅销书籍的口水文不可与之而语。

  放假抽空回了农村来看望老人大雨过后的路上泥泞不堪,让原本就躁动的心更加烦躁。晚上躺在床上看着这本书,听着窗外早蛙的此起彼伏声,想到了去年夏天在农村看到一片萤火虫,风吹树叶哗啦啦的声音,仿佛一切刚刚好,整颗心也终于平静了下来。

  人生忽如寄,死生为虚诞,但眼前一切却刚刚好。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二):我来这里一天,这里一天就属于我

  《人生忽如寄》这本书在我身边躺了很多天了,一直都没有静下心去看。总觉得这类跟人生挂钩的书,是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夜晚,点灯细细品读的。

  最近,一直合作的插画师妹子突然跟我说,她的外婆走了,她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那时,我们合作的封面还没有完成,休息就意味着停工,但我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她了,给了她近一个月的休养时间

  我是突然想到我的奶奶了。我的奶奶也是突然走的,那个时候,我还在上海,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后,守了奶奶一夜。第三天,奶奶出殡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后悔,如果能提前知道这一切,我一定会辞职回家陪奶奶的。家里人之前一直瞒着我,说是怕我担心,口风也一直很紧,我甚至都不知道奶奶已经病得那么严重了。奶奶去世后,我是有些责备家里人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跟亲人朋友们比起来,它真的是一文不值。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跟死亡有关事情。因为已经有两个我爱的人离开了,一个是奶奶,一个是表弟可能今后还会有更多,一想到这个,心里就特别得难过。《人生忽如寄》里有篇文章,叫《了生死》。佛家认为,人世间都是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每一个轮回的必经阶段,所以他们想要超出轮回,了断生死,获得永生。可是生死怎么了断呢?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心甘,死非情愿。在生死面前,我们作为人,是极其渺小被动的。死后的世界究竟是怎样,活着的人们都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会在心里给死去的人建造一个屋子,在那里,他们跟我们一样活着。

  后来,我想通了。我们一生都在说再见,但别让这影响我们去爱。《大话西游》里说,我爱你期限是一万年;到后来的《西游降魔篇》里说,我爱你,就现在。永远只是童话,当下才是真实。没有人会永远陪着你,也没有人永远都爱你,时间都是有限制的,我不想被这种限制禁锢了我的自由。所以,我不想被一个城市户口限制在一个城市,也不想被一份工作限制了自己的学习范围,更不想被一些是非曲直影响到自己的初衷。我只想追求我现在最想要的,而我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这就够了。我虽然不确定我的明天,但我知道上天一定不会辜负这样努力的自己,我的未来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样看来,我似乎有点接近书中梁实秋先生提到的“中年的乐趣”——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是的,90后也步入中年了。

  在适当年纪做适当的事情,这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但只有极少数的人真正做到了。我说的这种真正的做到,不是指你完成了“适当”的仪式;而是指你真的在享受这件“适当”的事。你享受你的年纪,享受你的生活,享受你身边的人带给你的感觉,正是这些享受丰富了你的生活,让你过得别有一番滋味

  似乎《人生忽如寄》这本书一直想要给我们传达一种“过客”的思想。你坐在雅舍里回忆也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也罢,那一刻,你的所思所想所感就是你经历的一切。你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有擦肩而过的人,有记不清面孔的人,有印象深刻的人,有喜欢的人,有讨厌的人,有奇怪的人,每个人都曾经有血有肉,他们带给你的感受也是真切的,但都在你的生命中蜻蜓点水般地经过了,然后又走远了。别人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你是生命的过客。

  笠翁《闲情偶寄》里提到过:“天地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我来这里一天,这里一天就属于我。哪怕这里不是真正地属于我,但我在这里经历的酸甜苦辣却是我真正的人生感受,也是我的财富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三):这个男人,娶了谁都会幸福

  吴淡如曾写过一篇文章描写了嫁给谁都幸福女人是什么样的。她们内心坚定,觉得幸福并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而是放在她心中的一种能量。她自己活得好,懂得解决生活疑难,用理智平和面对生活中可能有的波折。她有想要追求的东西,懂得取和舍。她不累积负面能量。她的性格成熟了,再也不会为任何事扭曲自己的意愿,所以,也不会依傍着不适合的男人这么自己。她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节奏,所以,不管嫁或不嫁、嫁给谁,都会过得幸福。

  读完梁实秋的《人生忽如寄》,只想说:这世上也是有一种男人,是娶了谁都会幸福的。

  首先他内心很平淡,充满乐观精神。他在四川的时候住的屋子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四面透风,雨天,屋子里放着各种盆接水,外面下大雨,屋子里下小雨,可是他称他住的地方是”雅舍“,是可以赏月听风的雅舍。他把生活的磨难当做一种恩赐

  然后他是个风雅的男人。年轻的时候在哈佛留学,当时的女朋友在国内给他写信中,“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去相亲了”,本来可以留5年学的他,三年就回来了。老年时,妻子去世,他在71岁那年认识了小他28岁的韩菁清。韩菁清当时已是台湾金马影后,星光闪耀,梁实秋对她一见钟情,便勇敢追求,认识她第6天开始就给她写信。对,情书。有时一封,有时两封,他当然不是为了写信而写信,他就是想让自己爱的人感到“趣味盎然”。后来,他不满足于纸短情长的情书。拿出一生办报纸副刊的本事,给他“最最亲爱的小娃”办了一份《清秋副刊》,把每天读报得来的时事趣事,抄写下来专为他的小娃一人阅览消遣。这就是他的风雅。他说“我只有感情,除了感情我一无所有,我不想成佛成圣贤,只想和我的小娃永久相爱。在爱里,人就是佛是神是圣贤“。

  并且,他还是个博学明理的男人。他一生翻译了那么多文献,写下那么多文字,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他的散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从秋郎写成了梁翁,一直写到逝去。他的散文写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写音乐、写孩子、写年龄、写生病、送行和风水。 他写什么都是旁征博引,趣味横生的。 当他写骂人,他就好好的给你罗列十条骂人的艺术,教你怎么骂得痛快安全。当他写起美食,会让你垂涎三尺,流下口水。当他写散步,你就仿若自己也拄着那拐杖慢悠悠的走在山道上。 这样的一个男人,对这个世界一定是温柔的,内心柔软得像棉花糖一样,甜甜的、趣味的,他博览群书却不腐朽、他技艺超群却谦逊异常,总之是个十分有趣的男人。

  这样一个男人,是不是娶了谁都会幸福?

  实话说,很久没有在阅读的时候碰见生僻字需要查个字典的了。梁实秋这散文集,我是分分钟想翻翻新华字典,看看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

  又长见识又涨知识的书啊!!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四):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清明节有了小长假也不过才几年光景,因为多数人要祭祖的关系,所以并不像其他长假一样旅游成风。在这样的一个芳菲未尽的四月伊始,阳光明媚,能与心爱之人携手踏青自然是好的,退而坐卧窗边桌旁,饮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也是相当惬意。就像小弟我,这两天舒舒服服地看完了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忽如寄》。

  梁实秋先生与鲁迅先生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因文艺观点不同,也是一生的论敌。我们这一代人上学的时候用过的语文教材鲜有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所以对他的文字可能稍显陌生一点。不过据说在中小学课改后,不少语文教材也入选了梁实秋先生的诸如《猫的故事》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文章,我想我们的小外甥侄女说不定比我们有的人对梁实秋先生了解得还更多呢!

  看完这本《人生忽如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篇”的开头两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梁实秋先生的笔墨,最擅长的就是发觉生活中点滴真趣和捕捉思考中的些许花火。自然中处处有山河,生活中处处有真理,真的是不需要走遍名山大川也能看见壮美瑰丽的风景,不需要尝遍世间百态也能看穿世易时移的真相。梁先生的笔下,没有锋芒毕露的铁画银钩,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奇妙渲染;没有振聋发聩的嘶声呐喊,却有平静淡然的深刻表达。前面曾提起梁实秋和鲁迅之间的论战,一生未分伯仲,在我看来,我们既需要鲁迅也需要梁实秋,他们一个让我们在麻木浮沉清醒,一个让我们在兵荒马乱中寻梦。

  我看书讲缘分,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拿到书时随意翻开第一眼就看见的那一篇《信》。梁先生在文中,谈论了书信美好,曾经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的传递,也是写信人妙笔生花奇思妙想的载体,但也在文末提出了“但居今之世,心头萦绕者尽是米价涨落问题,一袋袋的邮件之中要拣出几篇雅丽可诵的文章来,谈何容易”的担忧。看完这篇的时候,我真是不得不服,梁先生数十年前的担忧,今日更盛!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的定义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遑论梁先生谈到的“以信载文、以信载真”。现如今,短信都已式微,放眼QQ、微博、朋友圈,大多数人一条信息不过十来字,亦或是一条几秒钟的语音消息内容仅限于达到交换信息的目的,再无更深一层的交流了。逐渐我们的手机中“蹦出来”的信息中,不再有真情实感,而全是藏头露脸的软文。这也是如今朋友圈中为各类人群“量身定制”的“鸡汤文”大行其道原因之一,这年头基本上只要是鸡汤文,就能得到不少人的追捧。这些关于人生梦想社会的文字,旧时对于普通人并不是常见于书刊报纸的,而更多地可能就是一纸信笺罢了。还记得中学课本上的那几篇傅雷家书吗?我觉得现在一些所谓鼓舞人心的鸡汤文,比起傅雷家书简直弱爆了!虽然是90后,其实我小时候也还正儿八经地写过信——自然是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想那时,我连会写的汉字也才百来个,却死要面子地不愿像小伙伴们一样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在家里抱着厚厚的新华字典(此物今日恐怕也快成古董了),一个个字的翻查,终于凑成了一页不到两百字都不知言语不通顺的信件,信成一刻的成就感,不下于考试考了满分欢愉。那封信最后寄给了彼时远在深圳的大姐具体写了什么我早已忘却,却始终难忘收到的回信中的最后两句话——“祝你童心未泯,又添新貌”。这样子一句话,在当时小学生的我看来,不仅“雅”得很,“逼格”高,更加重要的是,我能在字里行间中切肤地感受到一份对一个孩子成长祝福和对一位亲人真挚的关心,所以这几个字我至今难忘。这也是书信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欢乐,今天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难再见咯!

  梁老文风雅致,读起来如沐春风,如见秋夜。这小小的一本集子,囊括了谈及晨霜晚露、生老病死、古今奇谈、人生百态的几十篇文字,每一篇都不过二三页,很适合现代人喜欢讲究的“碎片化”阅读,但与每天“滑动”在我们之间下的各类app中的一篇千来字的文章不同的是,梁老的文字,不仅行文流畅,读起来舒服,还能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人收获更多。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五):如果你也觉得日子过的太粗糙

  我常觉得自己的日子过的太过粗糙。粗糙到似乎总是匆匆忙忙的。我习惯了说,快点。催自己,也催别人。于是似乎觉得一天天,一年年很快过去,而我竟然还没细尝到日子的滋味,就惊觉又过去了。

  读一本好书,有时会让我按下暂停键,跟随梁先生的文字重新细看生活。

  他谈音乐:“风声雨声,再加上虫声鸟声,都是自然的音乐,都能使我发生好感,都能驱除我的寂寞。”我不记得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留心过自然的声音。其实似乎耳朵里的音乐从未停止过,路上的流行歌曲,周末昂贵票价的歌剧音乐剧。整天耳朵里都充斥着喧嚣的人造音乐,却唯独没有打开耳朵去倾听自然的声音。 他说:“在原则上,凡是人为的音乐,都应该宁缺毋滥”。

  的确如此。甚至觉得,不懂欣赏自然之音乐的人,也很难有心思读懂人为的音乐。大概是心没有静下来的缘故吧。

  他谈寂寞:“寂寞是一种清福。但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间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

  人人都怕寂寞,想尽各种方法驱除寂寞。在KTV里的歌声里宣泄寂寞,在饭局的寒暄中填充寂寞。很少有人会认为寂寞是福气,还是清福来的。其实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一份不被打扰,不被他人打扰,不被自己的琐事打扰,寂寞的确是件既珍惜又美好的事情。寂寞的时候,最适合与自己谈心。

  他谈雅舍:“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在他的眼里,就连冷冰冰的建筑也有可爱之处。

  他也有不经意的幽默:“没有福分扶丫鬟看秋海棠的人,当然觉得那是可羡的,但是加上“吐半口血”这样一个条件,那可羡的情形也就不怎样可羡,似乎还不如独自一个硬硬朗朗来到菜圃看萝卜”。

  他谈中年:“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硬挺,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饮窖多年的陈酿,浓而芳洌!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跟随他的文字,才知道这普通的生活里竟然还有这样的趣味。我们终究还是活的太匆忙太粗糙了。所幸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停下来,仔细的看一看,想一想。也因为他的带领,才能意识到生活的珍贵之处,可爱之处,也才慢慢觉得日子开始有滋有味起来。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六):民国时自带搜索引擎的牛人

  民国那波文人里,梁实秋老先生算不上特别出名的,盖因为他后来去了台湾,就像胡适一样,他的文学成就在特殊的年代里被人为的掩盖了,等到可以见天光的时候,又因为大量新事物已然让人们眼花缭乱,自然也就被忽略掉了。

  大概大家对他最熟悉的,还是和鲁迅的骂战吧。大抵相当于如今网络上的撕逼,凡是和大V开撕的,最后也就撕成了大V。不过你要是对梁实秋老先生是这个印象,就更应该看看他的书了。自古文人相轻,那得有“相轻”的资本。

  没看过《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等梁老代表作没关系,《人生忽如寄》本就是从这些书里选出来的代表作,阅罢此书,特别是《骂人的艺术》这一篇后,回首望去,那场近一个世纪之前硝烟弥漫的“骂战”却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在时光中,这“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鲁迅语)和“领卢布”的XX党(梁实秋语),早就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呵,您二位老先生也真是旗鼓相当,就是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那也是响当当的“毒舌”啊。

  民国那年代,哪里有网络?可是看梁先生的文章,感觉其自备“搜索引擎”。文章张口就来,金句随手就拈,谁谁在哪本书里说了啥,中外名著咱就不说了,难的是现在我们都很难找到的古籍中的文言文,也是拿来就用。很想问一句,在那个没有百度、谷歌、360的年代,梁老先生,您是怎么做到的?

  另外,今人写起文章来,总是说“哎呀,没灵感啊”——写啥是个问题,在民国那个没有K歌没有夜生活不能“买买买”的年代,老先生还真有的写“收信”写一篇,“生病”写一篇,“浪费时光”了写一篇,关于“习惯”也写一篇,“衣裳”写一篇,和人“骂架”也写一篇(内有福利,“骂架”干货窍门,一般人老先生不告诉他)……你会觉得怎么可能没有“灵感”?明明人生处处有文章,吃喝拉撒睡都能写的如此“雅致”,也是没谁能和梁先生比了。

  之前阅读过梁实秋生平的书,觉得其人不靠谱。《槐园梦忆》刚罢笔,只不过去散个心的功夫,就以七十岁高龄火速爱上了小自己二十八岁的演员韩菁清。这边亿亡妻“相思便是春常驻”、 “燕婉之求,朝朝暮暮。如愿得偿,魂兮瞑目”,那边就“我是最爱小娃的”,如此之吊诡,如此之忘情,也难怪当年有“护师团”这种组织形成了。

  但是,读了《人生忽如寄》突然对老爷子有了一些理解。梁老爷子其实就是个心细如发、多情浪漫的顽童爷爷。他那颗充满了诗意的心脏,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那么敏感,天生就有追求一切“美”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一生都在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和写出“或咕嘟着嘴做吃屎状”的梁实秋爷爷,他怎么可能忍受得了寂寞嘛!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七):人生本是一个人的旅行,何缺诗与远方

  以前听人说,读书是可以看出一个人个性的事儿,你的欲望、喜好、节制、逃避都会在读书时一览无余 。我不以为然,觉得读书本是一件小事情,怎么可以窥见如此多的内容。

  我是一个射手座的女子,很早看过这个半人半马的星座本性是爱折腾,马的不断奔跑能带来人的灵感,也能带来生活中的幸运。编辑问我:喜不喜欢粱实秋的书《人生忽如寄》?我说喜欢,因为乍一看并不明白书名的意思,勾起了我想要折腾一番的欲望。

  可当我翻开书时才发现,看惯了简洁深刻痛快文字的我,对这样将生活细节描画得如此细致的文字,却深感不适。我想快快翻过,并对作者想要表达的精华掌握一二,于是花了一个小时走马观花看了一半的内容,深感无味遂掩卷而思:看书本不应该是这样无趣的事儿,若真不喜欢又何必急逼自己。

  于是,放开书,我去看了作者粱实秋先生的介绍。他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他一生活了84岁,《人生忽如寄》是一部他的散文集汇编,大多收录他中晚年的作品,更甚有作品是写在他将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如时间即生命这篇。

  突然醒悟,听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一个临近人生终点的老人谈时间的不同,年轻人有很多的以后,总念想着诗与远方,而老人没有多少可等待的明天,整个视野能看到的就是过去和当下。所以,在《人生忽如寄》这本书里没有多少鸡血励志,只是通过一个老人对现实的点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生活虽琐碎但也不尽乏味,人生虽有涯却也不尽伤悲。

  于是,我重新翻开《人生忽如寄》,就像细听一个历尽千帆的老人喁喁私语,我再也不急着去完成,因为相比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我又何需如此着急呢?听着他从居住的雅舍谈到年龄和代沟,再谈到时间和习惯,再到旅行和寂寞,再到男女和诗人,每一篇文章都是耐心细致道来,却不乏精彩的引用和清晰的洞见。

  就像作者描述居住的雅舍: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住一日即一日。他生命中的这些经历和洞见,既有上行又有下形,既深入又有浅出。他能将生活中的细微抛光磨亮,恰到好处地连接起来,又何尝不是一首动人的生命诗。

  作者说:旧的事物之所有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在老人的世界里,过去的已渐行渐远,未来的不知什么时候到来,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既有回忆又有期待的远方。就像峨谟伽耶姆的四行诗所描画的:

  不知为什么,亦不知来自何方,

  就来到这世界,像水之不自主地流;

  而且离了这世界,不知向哪里去,

  像风在原野,不自主地吹。

  虽然其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无根和渺小,但在作者的笔下却不乏有一种从容的美感:中年之后的乐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所能享受的生活。只因到中年之后才能真懂得一些内容 。感觉到年轻有年轻的姿态,年老有年老的奖赏,人生终究不是急着赶出来的。

  作者说: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而经过了风吹雨打、倦飞知返,就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暂时可以容忍的了。就像我不断的往外走,不断读各种各样的书,这样不断折腾带来的快乐,也只不过可以另眼看自己的生活罢了。因为,很大程度上,不管有多少人陪伴我们一起走,我们终究是一个人,我们的心灵只有一个人在路上。而当我们理解,你如今的琐碎当下,正是无数个人念想着的诗与远方,或许面对生活,会多得一份安然其中的反思和从容。

  要读一个年龄和阅历跟自己有很大差异的书,是需要一些功课和耐心的。但读完之后,却觉得在作者的轻言细语当中,却有很多的寓意所在。功夫在诗外,作者不点醒不重敲,只与你不慌不忙地谈生活,你有时间等,他就愿意等,你若急着要走,他也不强留,这就是老者的智慧。

  最后,以作者的一句话作结:充满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人生终究不是急着赶出来的,愿你在琐碎的生活中,既能身与人同行,也能心看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八):过一过日子,品一品生活

  说来惭愧,在读这本《人生忽如寄》之前,我虽耳闻过梁实秋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先生的任何一篇文章。我还在上小学、中学时,先生的书还未曾被编入语文课本,待我读了大学,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去读课本之外的书籍时,心思却已经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不论是课本也好、小说杂志也罢,看得都比从前少了许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重新读学生时代在语文课认识的大家之作,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老舍的《二马》。这些文章或集子,杂文、散文或者小说,有的我读过许多遍仍觉得意味十足,有的初读之后倍觉新鲜,有的在图书馆只看几个回合便被烂记性忘在了一边。但这其中并没有梁实秋先生的作品,只能说我与先生“见面”的时机还没到。

  前几天,朋友拿给我一本书,和我讲:“是本好书,我昨天通宵看完的,你快去看!”安利得如此直截了当,足以说明作品本身“质量”过硬。那就,看吧!

  梁实秋先生自在过日子,细致品生活。读先生的文章,像是赏一幅白描市井图,远看不慎惊艳,细品方见功夫。描摹一个画面,细读之下便觉得好似身临现场;评说一种现象,琢磨之后便发现与当下也不差几分。

  居陋室时,先生说:“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足见先生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谈送行时,先生说:“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真是妙人妙语!

  但这还不够呢!“送行”这篇文章末尾更是将那位太太收到的送行礼物都列出来了!你看看这“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且不说这位太太带着一个孩子,还差点错过火车,单单是要打包好这些个践行礼物就够狼狈不堪了,怪不得先生称其为“最悲惨的一幕送行”!

  这故事着实精彩,但文章中的用词谴句更是值得琢磨。单看这一份礼物单子,量词用得一处不差,就已经值得后人学习。

  《人生忽如寄》撷取了梁实秋先生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堪称每篇都有妙处,我功力有限实在无法一一细细写出,但却颇能理解友人说“好书!去看!”时的发现宝物想与人分享的心情。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梁实秋先生胸中有大沟壑,亦有小情趣;见得惯大场面,亦住得了漏雨屋。在“在寻常生活中发现妙趣,于世间万象中品味人生”,乃真雅致。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九):你们的爸爸好优秀

  有人说《人生忽如寄》是一本送给爸爸的书,因为它是爸爸那个年纪才看得懂生活的内容。我打着想要理解爸爸,拉进父女关系的算盘,也买一本来看看。读着读着,忽得一个感慨:你们的爸爸怎么那么优秀!

  先说说“孝子”,梁老说这个词以前是指孝顺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顺其孩子之父母。08年高考毕业后,我来到深圳打工,在一家西餐厅做服务员,每月工资八百有六百必须打回家。后来,店里缺一个收银岗,我觉得我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转岗,然后学习财务知识,为未来的路铺些水泥。但是有一点,收银必须交纳保证金八千。我没有那怎么办,只能每月从工资里扣,满八千止。所以,我的生活变成每月一千的工资,八百押公司。也就是说我有长达十个月的时间不能照顾家里的经济,两百的零花我早就习惯了,最大的压力是来源于爸爸,他总是说:“以前我一月两千的工资,养一家五口,现在要你几百块这么难。”在我考到会计证换工作拿回八千块之前的那两年,我和家里关系是抗衡式的糟糕。幸运的是,这一切我都挺过去了,爸爸也终于明白我的选择是对的。

  再来说说书房,身为文人的梁老建一个连在墙上的大书架,爱书之人都羡慕不已。而我们家呢,有一年搬家,虽然那时候我的阅读爱好还没现在这么迷,但收藏的书也有二十来本。现在我只能捂着胸口,心疼的告诉你们,全被卖到废纸回收站了。别说爱书了,我念初一那一年,镇上开始流行六合彩这个玩意。爸爸也跟着邻居们买一些,有一回,他问我:“你觉得老爸今天会中奖吗?”“啊爸,我不喜欢你买彩票,因为这不合法,我担心你。”啪!一个耳光甩在我脸上:“送你去上学就学到这些!不说点好听的,还胳膊往外拐!”

  “人在大病时人生观会改变”,我看,老一辈的农村人也未必。我老家在汕尾,潮汕人重男轻女的封建旧俗在全国名声名列前茅。我爸爸也经历过一次大手术,当时我跟妈妈在医院忙前忙后也担心至极。麻药完全过了之后,爸爸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回家忙去吧,留你弟在这陪我就好。”可是你们知道吗,我那宝贝弟弟刚从网吧通宵过来,我们怎放心他这样的状态照顾生病的人呢。可最后还是拗不过他的固执,果然是“孝子”啊!现在回想,也只能慢慢的试着去理解爸爸的想法,也好在我弟终于懂事了许多。

  还有很多例子,梁老把能听得到隔壁鼾声、喷嚏声、脱皮鞋声纳入“雅舍”的一大元素,在农村这样的情况足以令两家人打起来吧。更何况放别人欣赏不来的音乐呢。

  ......

  所以,以我的角度来看,梁老的思想是超前的。明明是上一辈的人,跟我却没有半点代沟。如果他尚在世,我们一定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而他的文字,当属上一代文人风骨的代表。简短而精辟,有时还带点调皮,品性自然流露毫不失真......

  在读《人生忽如寄》之前,我还读过梁老的《大道无所不在》。其中有一篇题为《教育你的父母》的文字是我的大爱。不是所有的爸爸都优秀到符合“父亲”的形象,这时候就需要子女成年后给他们施教。比如我,虽不敢拿经验出来当教案,但是我爸爸确实就是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转变到很支持我妹妹上大学;过去我外出旅行他会骂我拿钱垫车轮底,今年过年我惊喜的听到他跟别人炫耀“我女儿去过的地方可多了”;你们面临着逼婚,有人上我家提相亲我爸却替我打发“她不着急”;我最近在念夜大,我爸只说了一句“就去做你想做的吧”。

  梁老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设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如果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遗矢,他们的父母也许不好意思到处吐痰。”

  爸爸只念过很少的书是他人生中的不幸,我不会送这样一本书给他,是因为我知道他会说写书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我会从告诉他梁实秋是谁开始,慢慢的教会他书中的人生妙趣,享受智慧的生活。

  爸爸不优秀也没关系,我会努力做个优秀的女儿!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十):在幽默中“闲庭信步” ——跟着梁实秋学点高级幽默

  文/岸晓风

  喜欢文艺的人都有点小资情调。我也是。如果你问我出差的时候,或者是一个闲暇的午后,或者是夜晚听雨时,会看什么书,会看谁的书。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会看梁实秋先生的散文。

  说起梁实秋的散文,大家耳熟能详的肯定包括《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这几本书。这次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忽如寄》则是从这些经典选本中又再次撷取了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馈赠佳友”同样是上上之选,前提是这个朋友也喜欢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也是以幽默见长的,这种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我们可能会成为《疯狂动物城》里的那只“树懒”,未必会哈哈大笑,但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散文笔法。比如他在《谦让》中讲到“吃饭让座之风”时写道:“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是有很强的“批判意识”的,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这也让他的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因此,梁实秋的散文中的幽默和林语堂又是不同的。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文学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梁实秋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 淡定从容, 诙谐生动,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例如这本书选的一篇《下棋》,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了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中,下棋的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

  《人生忽如寄》中选取的篇章基本已经代表了梁实秋散文的主要风格,作者在一种闲适的幽默中闲庭信步,既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顽童,也注定让人“百读不厌”。当然,也可以这样大胆推测,如果你抑郁了,或者是和那一半吵架了,心情低落了,看看这本书,估计也就好高兴起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