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9 20: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10篇

  《余秋雨散文》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一):一点札记

  1、从文化角度来看,可以为理解政府市场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即文化。缺少了文化的共识,也就无所谓现代国家。而共识的形成,是基于类似教育和共同的语言,对于现代的中国而言,无论来自哪里,都能背上几句唐诗宋词,这就是我们作为国人标志。这一点,是自由的市场贸易所不能赋予的,甚至自由的市场贸易是在冲击这些。

  2、看余秋雨的一篇文章《魏晋绝响》,我原来以为是到宋代以后才有的三从四德和森严礼教,其实魏晋之前就有了,只是到了魏晋有所反弹,所以有魏晋风度。由此,后来明代虽然也有人类似的放浪,即使如王阳明,也终究没有成气候,但反思礼教类似。相比之下,魏晋和王阳明隔了1000年。由此推算,公元元年的大汉总结了200年的战国,和公元1000的北宋,也终结了50年的五代十国和此前同样混乱的晚唐。到了现在,历史也是一番轮回,共和国终结了1840年后的百年乱世。按此大概类比,中国似乎是千年一轮回。

  与之类似,中国的意识形态则是500年一变革。正如古语说,500年将有圣人出。按照中国儒释道的概括,公元前500年影响最大的应是道家,基于极其抽象思维方式老子破天荒地提出了“道”这个元概念,“道”也被诸子百家广泛使用

  到了公元前100年左右,儒家被汉政府正式确立为中国的统治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政治固化下来。战国时期曾与儒家平分天下的墨家,则逐渐消逝于尘埃里。

  到了公元500年左右,释家即佛家登上中国思想舞台,那时是魏晋南北朝,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佛教完成了中国化,走进了中国的语言体系大众心中。

  公元1000年左右,程朱理学开始成型,借助科举制度的政治安排,理学深刻影响后面一千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公元1500年左右,在后理学时代影响最大的“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出现,心学和理学互相补充,形成了对立统一

  如今,中国又经历着新的思想体系的变革,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激烈碰撞走向融合。按照秦汉儒法百年之争,和佛教的百年融入史,预计还要经过数十年乃至百年,西方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自成圆融,开启一个新的500年。

  3、余秋雨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自安自守,并认为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八大因素之一。那么,为甚中国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欲望,但英国有呢?我的一点猜测是:

  首先是关于利益分配问题,我猜测在英国那些拓荒的殖民者,都可以获得有预期的超额收益,以弥补他们远征海外的额外风险。但是在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做多了算国家的,做亏了算自己的,这样一来,如果不是帝王意志,谁会有动力开疆拓土?而对于帝王而言,一旦疆土的面积超过了自己可以派兵征服的范围,他们也就失去了占领的意愿,而占领的人也往往容易自立为王。

  其次是关于贸易的问题。我猜测中国即使占领了这些殖民地。他们的盈利方式也只是发展农业。而对于当时已经进入跨国贸易的英国而已,殖民地更多是被纳入工业或贸易产业链的一环,因此可以获得比农业更高的超额收益。

  第三是关于国土的问题。中国相对而言是一个大一统社会,在交通相对便利区域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英国所面临的欧洲则不然。因为始终无法统一,但是又无法完全隔离,因此就产生了贸易体系,和中国当年的战国时代一样。中国在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很牛逼的贸易系统,商代的墓葬里,就有南海才有的鲸鱼骨头和龟甲,而当时中国的统一远远没有到达南方,所以可以想象,秦代以前是中国的内陆贸易或跨国贸易非常发达,但是随着秦的统一,税赋压倒了贸易。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二):读后漫想

  第一篇《中华文化为何长寿?》让人理解了中华文化的长久坚毅感慨辛于生在中华;

  《中华文脉》文人背后的脊梁

  《黑色光亮》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墨子追求东西过于理想,不过还是要去追寻;

  《魏晋绝响》很羡慕那时候可以自在的啸,昨晚无人事尝试啸,不敢高声,但还是被同伴制止,只得作罢;

  《唐诗几男子》唐诗是唯美的,诗人伟大的,不是所有的诗都称得上是诗;

  《黄州突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山庄背影》清朝要是多几个康熙,世界格局也许会不一样;

  《道士塔》世间太多人像王圆箓,贪图蝇头小利,往往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中华之悲;

  《佐临遗言》They have said.What said they?Let them say!

  《解经修行》缘起性空,无常无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位老兄的散文非常值得一读,白话文中透露出一股古典风,让人读后神智一清,或惊其古典之笔法,或哀中华文化之痛,实乃散文之精品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三):终于等到你——最好的余秋雨

  新出的书,新出的版。前不久在当当买了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看完,觉得在喧闹的春节期间,能有这样一本精神伴侣,真是一种人生享受

  本人只是一个大学生,就浅谈一下读完之后自己的感受吧,想法很多,文字稚嫩。献丑。

  历史,本身是很遥远的东西;散文,本身是很虚幻的笔调.从某个角度来讲,其实它们是相同灵魂追求.历史,无论你想不想忘记它都存在;散文,却是你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以前便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对书中所描述的中国文化之兴盛衰落极感兴趣,故今又买《余秋雨散文》继而学习

  此书所写内容丰富,包含的层面更广泛,更能引起人们深思。作者多以一个地点或一个景点出发,把与其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或人物就某一特征阐述,就像《抱愧山西》篇。如作者一样,我原以为山西是一个贫瘠地方,最多就是一个以生产煤炭等燃料出名的大省。但事实上,山西也曾经全国商业中心,一个令人向往富裕的地方。“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一辈人的心中一定是世所共知的常识”,那又是什么导致它后来的贫穷与衰落?“山西商人败自身亦有原因”。正如今天,同行内必然存在竞争良好的竞争可带动自己与对手共同发展,而恶性的必然使双方走向共同灭亡。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日升昌便毁于此。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商业机制的时代性转换,动荡的社会……山西的繁荣昌盛就是毁于披着社会革新的皮,实为破坏文明的变革之中,令人惋惜无奈失望。但我相信,无论多少年过去,山西人的豪情仗义和刻苦淳朴将会成为他们翻身的最大保证。试听,当年的《走西口》又在耳边响起了……

  不仅是山西,作者笔下的东北,黄州,苏州等地无不引人入胜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风土人情优秀山水美景深深地吸引了我,并且颠覆了我对那些地方的原印象。像莫高窟,在我记忆中,那是一个拥有全国知名壁画的旅游胜地。它的内涵,它的历史,它所遭遇的种种,大概是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与莫高窟的凄凉不同,《山庄背影》给我们介绍了避暑山庄的静谧与暗流。几代清帝来来回回,有驰骋疆场也有笑傲猎场。然而这个地方怎么就随着王朝的起落而盛衰了呢。这一篇篇历史散文,令人深思,令人扼腕。

  真正的大师,立足于历史,成就于散文。我一直以为散文本身就是很感性的东西,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但历史却是很理性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它都很难磨灭它的痕迹,他的客观冷静一切虚假都无所遁迹.所以能把历史和散文结合在一起,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中国文脉为何绵延?这些问题可曾有谁想到过?又可曾有人敢去试着解答?平日自负的我,在面对这本书时,也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同时也更加为余老师的思想感到惊叹。对于这些没人想到过的问题,余老师想到了;这些没人说得上的答案,余老师也说出来了。有此,足以无愧大师称号,也足以显示出一种思想的伟大,这本书籍的真正意义也大抵在此——传道、解惑。也正因如此,这本《余秋雨散文》包含了许多十几甚至二十几年前的文章。这些“老”文章在今天的视角来看,也毫不逊色,依旧有重大教育意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这书有历史纵横,则愈加意蕴悠长了。

  大师在此,傲立于世;余愚不已,只愿拜读。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四):长江文艺版的《余秋雨散文》,值得一读

  刚开始看余老师的散文就被他精美话语所打动,确切的说,是拨动了我心里的那一根好久没有拨动,已经是尘埃堆积的心弦,非常喜欢他把所看见的风景掺杂着历史的足迹很是流畅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像他写过的《唐诗几男子》《道士塔》还有《远方的海》,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不仅仅是中国文坛和业内人士,对当今所有中国人来说,现在能读到这样的散文,也是一种享受

  余秋雨的文章被称之为“文化大散文”,这固然有其所处专业背景缘由,然而却并不是所有以中国文化表征为研究对象学者都可以写出如此经天纬地的大气魄。深入探寻才会明白,其行文里所透出的关于人性与历史的精魂,将无法不使人在流连忘返中充满了一种深沉厚重。,其“强烈理想主义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怀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在批判关怀知识阶层文化人格中心意为出来”。龙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为自选,也许这更能反映作为“八大家”之作品特质

  任何作品受到欢迎的原因自然有所不同,但应当承认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激起了读者心底共鸣,振颤到了思想中最为敏感部位。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余秋雨的散文,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时空变迁中把地域的文化特色演绎顺畅淋漓,给予今天仍然生活在千百年前就存在过的城市中的人们以无尽的启示。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环境变迁、人治弱化,共同的原因造就了多少城市历史的风雨沧桑,时值今日,威胁却并未有过丝毫的消减。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从他笔到现在,余秋雨大师备受非议,不论是学界还是大众都对他的文章,他的为人议论纷纷。但是无知的漫骂意义在哪?那些立不住脚的批驳现在又去哪了?这也许就是一个时代大家的悲哀吧,若想教化世人,必然会有庸人不领情,但幸好时间会证明一些东西,也会抹去一些东西。正如在《苏东坡突围》里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

  这本书,值得买。余秋雨,值得读。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五):再读余秋雨

  今天在县城的新华书店口气读完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余秋雨散文》。这本书收藏了余秋雨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作品,彼此之间毫无连接,但是似乎又隐约折射出秋雨先生的心里路程和人生价值观

  这本书散文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华文化为何长寿》阐述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国文脉》梳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他所认为最杰出文学家,我觉得更适合翻译成外文给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读。《道士塔》、《风雨天一阁》、《山庄背影》,《抱愧山西》这几篇文章是秋雨先生常用写作手法,在带领读者回顾人文历史的同时借景抒情。

  这本书散文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风雨天一阁》,或许是因为去年刚刚去了宁波的天一阁,很有感慨。散文里着重提到了天一阁的范钦的伟大贡献,颠簸的藏书历史。余秋雨很会激发读者兴趣,尤其擅长重现历史画面,他常常基于史料(或者民间传说)运用对话复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天一阁本身说白了不过是一栋楼及其附属的建筑物,现在里面也几乎清空了,但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延续。就像黄鹤楼和滕王阁,反反复复维修了很多次,现在已经是披着古代华丽外衣的超现代大楼,但它们被赋予的价值在中华文化中已经不仅仅是楼的本事

  余秋雨在书中一直很推崇李白和苏东坡这两位,在《黄州突围》(应该是《苏东坡突围》的节选)和《唐诗几男子》尤其体现。我个人而言, 也是很喜欢这两位诗人。我也是喜欢这种既飘逸脱俗又活泼可爱的人,相比较而言杜甫的诗太苦了有时候会哽咽,王维的诗太佛了参悟不透。

  我高中就喜欢余秋雨的作品,床前放了一本盗版的余秋雨全集晚上睡觉前随便翻几页,现在他也一直是很争议的人物。总而言之,我还是很喜欢他的文字。每次读完,觉得他的的文笔真的很好,能够把厚重的历史讲得如此脉络清晰而丰富有趣,并且不适用生僻字,不用复杂句子,就像是一个好朋友跟你分享他所看到的走过的历史与文化。

  2018.4.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