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钓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钓愚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钓愚读后感10篇

  《钓愚》读后感(一):“钓愚”:为什么被骗的总是你?

  一、信息不对称与非理性

  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一般人高估自己的消费能力或自制能力而做出非理性消费,这种欺骗往往是合法的“操纵”。这样的案例俯拾皆是,小至健身房的老板卖给消费者"并不划算"的健身卡,大至华尔街的从业人员长时间、大规模地欺骗投资者,又或者在健康医疗市场上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以及人在失去健康情况下的非理性,大量的资金浪费在没有效果的治疗上。

  二、你以为的划算其实并不划算

  以健身房的年卡为例,做过计算后,人们认为月卡,季卡或年卡每次平均算下来要比次卡的费用便宜些,然而这些也是商家的设计,因为他们知道你是达不到那些次数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付出了比此卡更高的代价。还有,书中,一对夫妇自认为低利率贷款很划算,其实他们支付了一笔不必要的手续费,实际上,他们认为的划算其实并不划算。

  现实中,国内所自创的“消费节”,比如“双11”、“618”等,其实是商家以低折扣为诱饵,吸引消费者买回一大堆并不需要的商品。而通常人们并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欠缺消费意识和自制能力,在付出了更多的金额时,还是会觉得自己捡到了便宜,从而下次还是会被钓上钩。

  三、愿者上钩,小心你的自我欺骗

  书中用大量的实例解释了人性弱点是如何被利用,从而导致你被骗。如果说用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就是,非买不可的自我欺骗。有个成语叫买椟还珠,指的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在购物时我们自以为控制了预算,但最终还是会买回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你以为你是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购物,但是当你去买房子或者买车时,如果有好几个人跟你一起去看房或者看车,这无疑又影响到了你的决策……其实这些都出自你自己的自我欺骗,以为买到了好的,买到了喜欢的,满足了购物欲,但其实你成了冤大头也不自知,所以还是小心为上。

  结缘文字,一路书香。

  《钓愚》读后感(二):为什么两个诺奖获得者写的经济学书只有七分

  先从书的大概内容说起。凯恩斯在1930年展望未来时,推测人类在100年后,2030年的生活是怎样的。其中有一点他预测的非常准确:100年后的生活标准会比当时多出8倍之多。在203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确实比当时高出了5.6倍,照这么推算,凯恩斯至少对于发达国家的预测非常接近实际值。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就完全没有猜对了。他认为他的后背不会为如何支付账单而夜不能寐,而是会为不知道如何打发过多的闲暇时光而发愁,因为那个时候每星期的工作时间会减少至15小时。除此之外,凯恩斯还认为人们在未来不仅会享有足够的闲暇,还会把很大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欠债不会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人们会有更多的结余。——但是自由市场经济不仅会带来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也会带来那些迎合人性弱点的东西。

  基于信息不对称、心理弱点两大原因,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存在欺骗均衡,两者所导致的欺骗行为,是大量存在的。首先,人们往往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或者说,很多人、很多情况下无法区分以下两者:自己真正需要的、自己喜欢的。随着一些针对性的研究,人性的弱点甚至被欺骗者看得更透而加以有意识的利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在此背景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尤其像信用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尖端的医学技术(同行有时候都不一定能理解)等等。简言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欺骗将更多的发生,政府的监管和相关干预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变得必要和重要。

  虽然观点有让人称道之处,内容也很全面,而且读下来还是有些失望,首先案例不够详实,很多例子感觉不是没说完就是说的太简略,解读缺乏深度和新意,特别是笼统的把市场营销和广告都视为欺骗感觉有些牵强——因为只要是针对人性的说服必然会是有技巧性的,并不能一概而论都是欺骗,那样的话所有的表达都不可能是“真实”的了。再就是身为获得诺奖的专业经济学家,竟然全书都是在讲故事,数据,实验,都较少引用,很影响说服力。

  个人认为本书的概念和结构都有一些问题,简单的从不同领域来论述并不能使人更好的理解,反而成了一种泛泛而谈。把几种作者眼中的“欺骗”混杂在一起也削弱了文本的说服力。我大致把作者提到的几种欺骗重新分类了:

  1,以次充好:把变质的牛油果当做好的卖——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的堕落

  2,吸引眼球的广告:通过讲故事,做广告推销产品。创造一种情境,让人们为了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买本来不需要的东西,制造需求

  3,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信用卡刺激人消费

  4,信息不对症,隐瞒真相,比如说隐瞒或者混淆药品的副作用

  5,贩卖让人容易上瘾和产生依赖性的东西,并且隐瞒其副作用

  6,政治中的欺骗:营造虚假的形象

  7,金融领域的骗局:垃圾债,庞氏骗局,操控股票市场等等

  大概是这样,总的来说,1,4,6,7是信息不对称,2,3,5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这样来看更清晰明了一点吧。

  《钓愚》读后感(三):经济学,更讲政治

  手握重权的政府官员看完《钓愚》这本书后,他们的胆子就会更大,我是为民做主。

  参与国策的精英看完《钓愚》这本书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更高,我是解民倒悬。

  这是一本,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经济学理论的书。

  明确论证了:经济国防线,是事实存在的,是必然存在的,是关乎本国、本地区人民幸福的关键。

  市民幸福,靠市政府。

  国民幸福,靠执政党。

  [img=1:C]政治欺骗是全方位的,包括法律、法规、政策。

  [/img]

  市场挡不住子弹,

  市场也管不住欺诈。

  全球化市场的结果,就是台湾骗子组团去南非,电信诈骗北京人的钱,而北京警察干瞪眼,没法越过国境线去抓人,必须先等外交协调。

  怎么破?

  靠市场,没戏,除非政府干预,严打。

  政府干预,强制电信企业,牺牲自由市场的收入和利润,讲政治,上手段,打造防骗的电信国防线。

  政府干预,司法量刑加重,增加惩罚电信诈骗的力度,最高到死刑。

  政府干预,成立全国打骗武警支队,不惜拆村迁户,打掉那些著名的骗子村。

  o,

  写推荐序的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说了,推荐本书的目的:

  让我们(大众和学者)更加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现实。

  翻译本书的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观点:

  科学研究的价值,是使这个国家更值得保卫。

  备注:

  1.本书定义的欺骗:Phish(1996年的网络用语)描述一般性欺骗行为。(一种设局使他人达成自己,而非他人的意愿的行为)

  2.本书定义的受害者:Phool

  《钓愚》读后感(四):以欺骗来解释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各种问题

  买的是kindle版本,说是图文版,然而没有看到图,会影响对于此书的评价。

  三星半。豆瓣我打三星。

  1、本书主要是以欺骗来解释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各种问题。

  “被欺骗者可分为两种类型:心理型的与信息型的。心理型的也可以再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超越了理性,另一种是在对现实的认知上存在障碍,就像在错觉的引导下行动。

  信息型的被欺骗者纯粹是因为有人故意设圈套误导他们,所以才干了蠢事。”

  从“个人财务安全、宏观经济稳定性、个人健康以及政府治理水平”几个方面,来讲欺骗行为,以及普通人怎么被欺骗行为影响生活。

  2、比较让我震惊的地方是,西方社会的个人财务状况之糟糕,转念,想到现在国内这种吹嘘消费的风潮,它们塑造了虚假或者过度的需求,也是一种欺骗。

  “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忽略了一个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事实,那就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大多数成年人在晚上睡觉前都会为能否支付月底账单而感到忧虑。经济学家认为,对个人而言,学会在财务上量入为出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而,他们忘记了,即便在99%的时间里我们都很谨慎,只要在1%的时间里挥金如土,之前一切也就付诸东流。而商家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1%的机会。它们会重点关注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情感因素(主要是爱)疏忽大意而超支的可能。比如,圣诞节的宴席;婚礼,葬礼、出生庆典(玩具反斗城会为婴儿提供一位私人顾问)。”

  3、对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解释,也采用了欺骗理论。

  理论是:资产很糟糕,却欺骗为优质资产。

  这一理解很正确,然而很可能让没有阅读过相关的资料的人陷入不理解当中。这本也提到了《大空头》,感觉理解次贷危机还是看大空头比较好。

  4、媒体的欺骗,以及我们爱听故事的本质。

  “马航的故事让我们进一步吸取教训。当我们听到一个新闻节目(或者阅读报纸等),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听到(读到)的是“新闻”,而不管它是什么。”

  “我们认为编辑们已经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挑选了最能代表新闻的故事,他们充当我们的“新闻受托人”。在许多方面,美国的新闻人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们有强烈的道德标准,以“这就是事实,夫人”为本。但在欺骗均衡中,只要提供新闻时的市场收益高于其成本,那些最具有竞争力的新闻媒体只会提供大众最想听的故事。”

  5、不同性别、肤色的人去买车,成交价不同,白人男性成交价最低。

  “成交价格存在差别的原因是,销售员会根据购买者种族和性别的特点来增加他们欺骗获利的机会。”

  6、欺骗行为在政治上的影响。

  “归根结底,游说行为与选战献金、国会以及利益体之间的关系正是欺骗行为滋生的温床。就像欺骗行为使得市场无视人们的正常需求一样,欺骗行为也削弱了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所知的最好的政府管理方式,但是民主制度并不能保护我们不受这种让人感觉如芒在背的行为的侵害。相反,许多情形下,正如我们所见的,哪里的政客们需要为他们的参选筹措经费,哪里就有欺骗行为。”

  7、啊哈,谈到了社交网络对于人心理的影响。

  “脸谱网的使用者们经常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来关掉页面,即便他们明知不上脸谱网可以让他们更开心一些。……脸谱网的首要作用并非如一开始声称的那样,仅仅是为了朋来友往,而是一个让人“获得心灵慰藉”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的受访者可以得到一种在别的地方很难得到的社会认同。

  由于受访者对“赞”的渴求,他们对脸谱网爱恨交加。

  我们在耶鲁大学采访中的发现与洪堡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是吻合的,后者的研究也是有关“脸谱网用户的情绪问题”。在我们的采访中,当被问及其他人为什么有可能会对使用脸谱网感到“沮丧和厌倦”时,大约3/5的人(86%的人)提到了社交原因,诸如“嫉妒”、“缺少赞”、“社交孤立”“,并且没有被邀请”参加活动等。在被问及他们上一次使用脸谱网是何感受时,30%的人提到嫉妒,这与洪堡大学受访者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洪堡大学受访者只有1%的人承认有这种嫉妒的感觉。”

  8、媒体&政府

  “政府正是问题所在”的新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它显得如此有吸引力是因为:那些宣扬类似“有坏事发生”的报纸比宣扬“一切都很顺利”的报纸要好卖得多。如果一个记者整天写“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员工都非常出色、工作努力,是人民的好公仆”这类报道,那么他离失业也不远了。因此,有关政府的新闻报道通常都是曝光其失误和缺点的。进一步来说,公众其实非常依赖政府项目的良好运作,这也是为什么新闻总是聚焦于政府没有尽职。

  9、谈到美国社会保险的意义:人们不会未雨绸缪,政府需要把人们的钱一个月一个月地收集一部分,然后老了发放。

  “美国的社保体系极大地减少了老年群体陷入贫困的情况。通过社保系统,我们不必等待人们一个一个地学习沃伦和泰亚吉所建议的经验法则,自觉地把20%的收入储蓄起来。

  如果拿走美国公民的社保收入,那么65岁以上人群的贫困率会从9%骤然上升至44%。”

  ——————————

  作者观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自由市场确实允许人们进行自由选择,但是同时也允许人们自由地欺骗别人、自由地被别人欺骗。忽略这些真相的存在只会导致一场灾难。

  《钓愚》读后感(五):兼听则明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倾向的是《经济学通识》这类书中的经济学观点,既自由市场是有效的,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和监管。但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力的驳斥——自由市场如果是完美的,就不仅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监管,也不需要经济学家来研究解决经济问题了。

  自由市场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实现供需平衡的机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缺陷。在自由市场中,如果一个人不抓住有获利的机会,那么一定会有其他人来把握这个机会,因此如果有通过欺骗来获利的机会,就一定会存在欺骗行为,这个现象被称为欺骗均衡。

  书中对欺骗的定义是: A让B作出对A有利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并不真正对B有利 。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非理性,使得欺骗行为在经济中是不可避免,也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两个重要原因。欺骗行为的存在是导致持续性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从根本上帮我纠正了从《货币战争》中树立的资本家“剪羊毛”的阴谋论观点。

  那为什么主流经济理论都认为自由市场是完美的呢,我还清楚地记得《经济学通识》中所说的“ 市场失灵论调是毫无经济学根据的,市场从来不会失灵,所谓的失灵肯定是存在某些未被考虑到的条件违背了市场适用的前提 ”。书中对此也分析了原因,主流的经济学家和大学教科书都只谈论标准理想情况下健康的市场,系统性排除了欺骗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他们错误地认为,欺骗行为是属于外部性的因素,而实际是自由市场运行引起的必然结果,是内生的衍生品。

  在我读大学时的微观经济学课堂上,老师也强调过经济学理论都是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基础的,现在看来,这个前提设定有待商榷。当年老师强烈推荐可我一再拖延的曼昆《经济学原理》,如果将来有时间阅读的话,不该一味地教条式接受了。

  书中列举了许多自由市场中欺骗行为的例子:药品专利到期后,医药公司会研发出类似的仅是有细微差别的新药,并说服医生选择新药用于治疗,就像教师推荐使用最新版的教材一样;烟草、酒精行业会千方百计阻挠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和研究,他们会雇佣权威的专家、游说政府部门来驳斥反对的声音。

  在烟草行业的例子中,面对吸烟会导致癌症的说法,烟草公司雇佣了权威专家作出相关性不意味着因果性的有利反击。这让我联想到了之前所看过的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中的一集, 克莱尔·彼得森(Clair Patterson) 孤身一人与汽油工业界斗争的故事,有人甚至为他写的文章起了这么一个标题“他不经意拯救100%全人类,但99.99%的人不知他是谁”。

  书中还指出了言论自由的缺陷。因为言论不仅只是信息的一个传递,还具有说服和影响别人思想观点的功能,由此可以产生欺骗,所以要对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人做出限制,以免拥有较小话语权的声音被掩盖。这个观点与我一贯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一直认为明星、媒体等这一类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人不应该随便发表太过私人化、感性化、政治化的言论,而应该是客观公正、理性的事实分析,将判断的权利交给普通民众,否则他们所能煽动的舆论威力实在是太大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权衡言论平等的因素。

  正所谓“兼听则明”,所言甚是哉。

  《钓愚》读后感(六):理性的骗子和理性的消费者——《钓愚》读后感【短】

  本文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欺骗均衡。“均衡”这个词在经济学指的是“优胜劣汰”。张五常《经济解释》这本书,用傻子开加油站来证明傻子也是“理性”的:有一群傻子,他们不知道加油站是干什么的。于是有人把加油站开到大山,有人开到了海滨,有人开到了路边。结果只有开到了海滨的傻子才生存。也就是说,市场上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不理性的人已经被淘汰。故而“存在即合理”,都是市场的选择。

  而本书的作者说的就是“攫取最高的利润的商家”也是经济行为的胜利者。与其说消费者交易是自己理性的选择,还不如说是已经进化了的卖家诱导的选择。市场经济不可能淘汰不理性的消费者,只可能淘汰不聪明的骗子。

  其实根据经济学第一公理,如果欺骗得到的利益大于道德得到的利益,其必然会与道德相悖的商业行为。此公理:“人是理性的、自私的动物”,与其说的是消费者,不如说是商家。这虽然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的确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样是从第一公理出发,使人们对无限制自由市场经济的产生了警惕。市场不再是买卖双方边际值之差从而自由交换的结果。而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成功人士,用不名誉的手段欺骗其它人。告诉他们手中的交换物的边际值很低,我的很高。通过这种手段来榨取利润。

  这么看来,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会产生大量骗子。两位作者的证明是很有力量的。

  但可惜的是,作者为专业的经济学家,本书的行文有一点学究气,不通俗。大量例子也是美国骗子的例子。和中国关系不是很大,也就是不太接地气。一方面本书的结构是严谨的,另一方面通俗性不够,阅读起来必然反复咀嚼。

  因此我只是抽时间看了其三分之一。

  《钓愚》读后感(七):经济学中的人性论

  本书的撰写结构非常符合理论解释的写作思路。首先给我们抛出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两大问题,信用透支以及金融体系的崩溃,显然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企业通过信用欺诈来获取巨额利益,从而不得不引入企业评级机制,但即使这样,垃圾债的存在依然是对于金融系统巨大的隐患。

  接着本书开始进入例证环节,作者们为我们介绍了存在于市场上的各式各样的欺骗现象,包括了广告商知晓如何放大大众的弱点,汽车、房地产和信用卡中的欺骗,政治选票中的欺骗,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创新给了欺骗者灵感,烟草和酒精所带来的危害,金融市场中的数字欺诈。甚至在这部分的末尾,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理论:很多经济学推论都是不准确的,之所以拥有这么多潜在欺骗存在,现代经济生活还能有效运作下去,这是因为拥有着很多对抗欺骗行为的英雄存在。

  最后如何解决这类欺诈行为呢,书中通过美国的案例为我们介绍了三个出路:社保立法、证券监管和竞选资金立法。其根本方法还是利用法律和法规进行行为规范。

  本书的现象甚至是结论都不能算得上非常惊世骇俗的言论,或者说自由市场的弊端以及解决方式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显现,并且各国为此也做了各方面的规避方法,包括了行业规范引导和法律法规强制。所以这并不是本书值得拿来说起的优势。

  那本书的优势是什么呢?我觉得就像本书的封面所用的绘图一样,一只狡诈的蛇拿着那个邪恶的苹果,勾引着一堆无知的野人,这样的画面非常类似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失乐园的故事。所以本书其实是在从人性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学现象,毕竟所有经济学行为的主体最终还是人,所以本书其实回归到了更原始更本质的角度来介绍这件事。

  采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国内市场,对于此更是驾轻就熟,所以理论基础一直不是国内市场的问题,唯一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更公正更公平的采用法律行为来规范市场,这一点更需要国内市场的关注。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应该更理智的识破一些商业欺诈行为,避免陷入钓愚的陷阱之中。

  《钓愚》读后感(八):【书评人俱乐部】“重构”下的行为经济学

  打开这本《钓愚》,或许我们已处于某种惶惶不安的状态之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之后,如今正处于下滑的阶段;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表明:我们花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们可能要继续承担那种身处难堪境地、在读短时间之内一无所获的风险,因为我们尚无力解决当前的问题,也很少能够对未来经济的走向做出确切的判断。当读完这本书后,我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两位作者对书中大量的实例的列举(包括后记中“对欺骗(phishing)行为的已有研究”一节对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做出的集中阐述),我对他们在经济学(更确切的讲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新的构想与重构的某种期待亦不及读完书后所获的开朗之感,关于市场中存在“欺骗”的观点已经有了一些研究,自由市场的传统知识为何不能替我们提前预估类似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等等骇人听闻的系统风险呢?即便作为读者,从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如今践行“拒绝欺骗”的前提,仍然要求我们对理论的“尊崇”,于是我们在必要时,还是回到本书的内核上,两位经济学家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性的思维,不是定论,而是解释问题本身,理论引发了种种“说故事”的借口,而不是对欺骗的阴谋的一味拒斥,推动了人们关于经济分析中“过度简单化”的反思,首先是自然而然的发现这类欺骗是如何进行的,人们的决策模式在出现某个焦点的同时,也会显示出“空白”,但这种无可避免的空白在这本书的讨论中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对欺骗均衡进行定义的探索贯穿始终,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认识,已经包含了这种对外部“意外”状况的排除,欺瞒的可能性被正当的忽视,譬如经济学家对于描绘市场运作的有效性,恰恰导致我们不再思考(比如不断做出危害自身福利的愚蠢之举),这无疑远比受到市场运作机制中所隐含的欺骗来的更加复杂,对欺骗现象本身的认识,使经济学中新变量的雏形初步形成,它超越了欺骗均衡的定义,以上是我之所以认为我们在思考本书提供的视角时应做到谨慎的原因,书中罗列的故事,并未直接声明并“矫正”人们选择的权利,诱惑性偏好的一般均衡作为一种现象,不仅存于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从更通用的视角来看,这种偏好始于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擅长说故事的人需要专注的听众,仿佛听众自愿进入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框架和剧本”的理论,在迥异的形态下,例证有诸多失效的理由,例如新故事的不断出现——作者写到,美国历史上从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的改革时代、直到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如今人眼中的老故事正是当时的新故事,人们的主流观点顺应、也推动了政策制定的过程,在里根的就职演说中,对政府的诟病并非本书的议题,但是流传甚广的结论“政府正是问题所在”无疑更像一则道听途说的故事,却反映出人们对政府项目的良好运作的依赖),在悖论可能瓦解观念的前提下,作者最终“抛弃”了故事这一简化的类型,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参考大量文献,试图从驳杂之中梳理出最终富有生命力的视角,让众多信奉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初步体会到“实用主义哲学”与经济学传神的互通。

  《钓愚》读后感(九):钓愚,从这本书开始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整体质量。本书的翻译者张军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兼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这是他看过“最有意思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其实,对于这一观点我觉得有失偏颇实在是不敢苟同。因为这本翻译出来的书其实还是比较晦涩难懂,可能我是属于那种初中毕业阶段的学生吧。再者,本书标榜426千字,然而从257页开始直至356页全部都是参考文献,估摸着参考文献的字数比正文的字数还要多。最后是这本书的排版,正文之间的行间距确实是太大,应该是为了能够凑成一本厚厚的书定特别高的价格愚弄大众吧。所以说,看完本书就觉得被“钓愚”了。

  本书所说的《钓愚》指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商家利用信息欺骗消费者使得消费者“上当受骗”。他认为卖方通常有两种赚钱的方式“一种是诚实的方式,把价值一美元的产品卖给消费者,但以更低的成本生产该产品。另一种是误导消费者,从而让他们觉得产品值一美元,但实际上根本不值”。作为一般消费者的民众,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方式其实是一种赚钱的手段,只不过是作者在这里强行地将“道德”与“不道德”的赚钱方式做了区分罢了,因为市场本身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的存在企业才有了利润之说。同时作者认为广告和营销是在操纵大众的心理活动使消费者“上当受骗”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消费者自身也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他们的商品。作者拿健身房办卡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是非理性的,健身房办卡一般有三种计费模式:按次计费、按月支付固定费用并自动顺延合约、支付固定年费。一般的新的健身者会选择按年计费的方式,因为在这些人的眼里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风雨无阻地去健身。但是实验结果表明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如果当初这些人按次计费办卡的话,那么对消费者来说才是最优解。作者认为由于存在这样的“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差距使得开健身房变得有利图,这样一来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到这个行业使得行业的竞争加剧,直到利润彻底消失。他认为“消费者的错误选择最终只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我们原本就不需要的健身房,而这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作者做了一个关于社交网络很有意思的调查,在对受访者问到为什么用社交软件的时候,受访者认为在社交网络上可以得到一种在别的地方很难得到的社会认同。同时调查发现受访者在给朋友点赞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到自己是开心的。但是,每个赞都是慷慨大方之举,这给点赞者和被赞助双方带来了尊严和尊重感。

  作者认为只要有有利可图的市场就存在“钓愚”的行为。但是,在我理解的这种“钓愚”可能与作者有些不一样。我认为市场存在“欺诈”才是“钓愚”,而一般的企业为了自身的正常成长所做的广告营销吸引顾客消费的这种行为完全不能用“钓愚”来概括,因为实在显得有些许牵强附会的感觉。

  “人生在世,要不是让人家开开玩笑,回头来又取笑取笑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我想这本书是来开我玩笑的。

  《钓愚》读后感(十):为利润而破产(精彩书摘)

  在本章以及下一章,让我们一起回顾一场现在几乎被遗忘的金融危机,即所谓的1986~1995 年的储蓄和贷款危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几十年前的那场危机,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金融界的骗术,这种骗术十分常见却又难以察觉。

  储蓄贷款协会是金融机构的一种形式,盛行于20世纪初的美国。模仿英国建筑协会,这些类银行机构吸收小额储蓄,并给参与储蓄的会员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或购车贷款。这个动机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批的储蓄贷款成为骗子的工具,导致了这类机构的破产。破产规模惊人。对应的解决方案花费了纳税人大约2300亿美元。但是更大的危害在于引发经济衰退:由危机造成的信贷紧张以及资产价格缩水非常可能是1990~1991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储蓄和贷款危机距今较近,但源自不同的制度环境,展示了一个不同的欺骗均衡问题。特别是它采取了一种新的欺骗形式,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本书作者乔治一针见血地称为“为利润而破产”。(多谢保罗同意我们参考他们二人此前的作品,从而构成这一章及下一章。)我们将看到在经典经济学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是如何通过炮制有误导性的会计信息(有时是审计欺诈),来使自己破产,却保有利润的。

  掠夺

  只有孩子才会问,为什么破产法院在企业快要破产时会直接接管企业?答案再明显不过了:如果企业只有125 000美元,并且欠彼得77 000美元,欠保罗243 000美元,他们就得决定那125 000美元该如何分了。法院接管企业,是要确保彼得不会在保罗得到他那份之前过多地(换句话说就是非法地)拿走欠款。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企业要破产,法院马上接管的最直白易懂的解释。

  但是(对于任何成年人而言,大家却懂得世上的事往往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这里还存在一个微妙的原因。如果有偿债能力的企业主今天用企业的钱支付自己一美元,那么他们就会损失明天的一美元及其将带来的利润。因为没有其他刺激因素,所以有偿债能力的企业主不会马上把钱取出来。相反,即使一个破产的企业主从其企业中额外拿出一美元,他们在明天根本不会有任何损失。为什么?因为破产企业为了偿还彼得和保罗的欠款,已经(在法律上)失去了其资产。由于所有者将一无所有,他们就像是纵横亚洲的成吉思汗军队: 今天东西不拿走,明天就什么都不剩下了。于是,他们就有了洗劫的 动力。

  在本章,我们将看到储蓄贷款协会已经破产,但是监管者并没有跟进的情况。相反,为了有机会拿回储蓄贷款,他们让企业继续开展业务。这就给肆无忌惮的洗劫创造了机会。比如,以很低的价格收购一个存在如此问题的企业,然后尽可能地向储蓄贷款协会贷款,并通过会计障眼法找到一个渠道把贷来的钱转移出去,最后中饱私囊。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通货膨胀率升至13.5%。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通过紧缩经济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让利率飙升;世界上最可靠的债券——美国3个月短期国债,其利率在1981年达到了14%。1982年秋,以及1983年春,失业率升至10%。在这场反通胀大战中,美国储蓄贷款协会——人们用于储蓄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也一并受到了冲击。它们之前以5%、6%、7%的利率发放了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它们需要存款以支撑这些抵押贷款。同时,它们该怎样去面对迅猛发展中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竞争呢?这些基金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另一种方便的储蓄方式。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储蓄贷款协会将大量破产:尽管从账面上还看不出,但在经济逻辑上,这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储蓄贷款协会的投资所得(几乎全部是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形式),不足以吸引到能够支撑这些抵押贷款的必要的储蓄。

  雪上加霜的是,储蓄贷款协会的担保人—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的信托基金没有足够的钱来弥补储蓄贷款协会的资产与债务差距。现有的借贷机构的存款只有依靠联邦政府的注资才能付清。不过,直到老布什政府上台,此类基金才获得批准。另一方面,这笔基金如何使用也是个大问题,但事已至此,我们别无 选择。

  游戏开始了

  在游戏开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问题:假如破产机构没有被法院接管或者被监管机构关闭,那么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看到,本可以只花费纳税人大约330亿~490 亿美元(以现在的美元来计算)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膨胀成为一个要花费至少是原来4.5倍的钱才能解决的问题。更糟的是,危机造成的间接损害甚至更为严重。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的房地产市场在一夜之间由繁荣到衰败。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储蓄贷款协会破产,永久性改变了美国公司金融,不过这种影响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

  美国有多种方案可以用来延迟储蓄贷款协会的危机。政府在监管上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但由于储蓄贷款协会的财务问题过于严重,这些新措施注定失败。最开始,监管机构允许这些储蓄贷款协会支付一个超过上限的微小价差,这个上限是它们的竞争对手——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但是,当利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猛增到两位数时,储蓄贷款协会的主要竞争对手就不再是银行了,取而代之的是货币市场基金。当时,货币市场基金还是新鲜事物,它们的利率没有被设定上限。最终,这项政策失败了。储蓄贷款协会的监管机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也在会计政策上做出细微的改变,即允许储蓄贷款协会破产经营。但这个方案也同样不起作用。

  于是,麻烦被丢到了国会。当时正流行放松监管,这种理念认为,储蓄贷款协会之所以破产是因为利率升高,如果放松监管,它们就可以避免破产。但是人们没有弄明白每一位婴幼儿父母都懂的道理:如果你让1岁大的孩子到护栏之外玩耍(放松监管),你必须更加小心地看着这个孩子,而不是相反。

  于是,储蓄贷款协会就被放任自流了。1980年发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监管和货币控制法案》去除了储蓄贷款协会可以给存款支付的利率上限(当时,比5.5%更高一些)。这给予储蓄贷款协会几乎无限制的资金供给,因为资金雄厚的机构,比如银行和券商,非常乐于给它们提供贷款,只要其支付的利率足够高(并且,自从FSLIC 愿意为债务偿还做出担保,贷款更是滚滚而来)。储蓄贷款协会过去一直在住房抵押贷款上有限制,现在这种限制条件也同样被放松了。1982年发布的《甘恩– 圣哲曼法案》,允许它们最多可将其存款的10%借给开发商,并且,储蓄贷款协会的监管当局对这个法案的解释有很大的自由度。储蓄贷款协会不仅被允许收取2.5%的贷款手续费,而且贷款可以用来支付开发商在项目承建期间所承担的利息。

  引诱与掠夺

  现在,大发横财的机会多如牛毛。但是,基本殊途同归:接管一家储蓄贷款协会,通过从大机构获得存款,从而成倍提高它的“存款基础”。之后,贷款给“开发商”,“开发商”能够给它的储蓄贷款协会的朋友们捏造五花八门的支付名目,而这个“开发商”根本就没打算还贷。储蓄贷款协会同时还可以展示正常的利润,因为“开发商”可以用它获得的贷款来支付储蓄贷款协会的利息。会计欺诈构成了欺骗式掠夺的基础。

  这一策略屡试不爽,许多储蓄贷款协会都这么做,并迅速地将自己的资产扩张到几十亿美元。得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区的帝国储蓄贷款协会(Empire Savings and Loan of Mesquite)诠释了“得克萨斯策略”。根据这一策略,在一开始,一伙串通好的开发商会以持续抬高的价格反复交易土地。这些交易的价格为“友好的”金融机构估价提供了“客观数据”。开发商以此估价为基础获得开发贷款,拿到贷款后,得以发展业务。这种业务的发展为开发商及其朋友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开发商会以高利率支付储蓄贷款协会的贷款(在一开始就非常优厚的条件下)。但与此同时,钱也不必从开发商自己的口袋里拿出来,因为初始贷款包含了项目开发期间需要支付的利息。在最简单的方案中(尽管未必是实际使用的那种方案),储蓄贷款协会先盯住某个资质不错的开发商,并承诺对其放贷。通过放贷,储蓄贷款协会将显示出高利润和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开发商及其朋友们会大量购买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对这一策略的唯一约束,就是储蓄贷款协会需要找到一个无犯罪记录并且资产负债表看上去不错的“托儿”以扮演开发商的角色。因为监管机构仍然对储蓄贷款协会向个人或者企业的贷款发放额度设置限制,所以储蓄贷款协会需要向任何能够找到新的潜在“开发商”的人提供一点好处。在有关储蓄和贷款危机的获奖图书《内奸》(Inside Job)中,史蒂芬·皮佐(Stephen Pizzo)、玛丽·弗里克(Mary Fricker),以及保罗·穆洛(Paul Muolo)将此形容为“空置的、破败的公寓,使用来自达拉斯附近的帝国储蓄贷款协会的贷款建造” 。一些住宅工地堆满了建筑材料,任其在烈日下腐烂。对于这些闲置的混凝土楼板,一位美国律师形象地称之为“火星人的着陆场”。

  殃及房地产市场

  当时,储蓄贷款协会危机的即时效应在达拉斯商业房地产市场表现明显。高空置率通常伴随着建筑业的崩盘。这正是在邻近的休斯敦发生的事情:当空置率达到32%的时候,新开工项目数量下降至只有其巅峰时期的2%。但是在达拉斯,当空置率达到32%时,房屋还在持续建造。

  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将责任归咎于失控的储蓄贷款协会。早在1982年6月,林肯房地产公司的马克·波格(Mark Pogue)就说过:“我们所有人都要更为谨慎……这个市场怎么能一下子消化掉上百万平方英尺?” 一年之后,在1983年6月,在空置办公楼面积的全美排名上,达拉斯位居第二,仅次于休斯敦。但荒谬的是, 达拉斯在新建办公楼面积上位居第一。在1983年10月,特拉梅尔·克罗(Trammell Crow)公司的麦克唐纳·威廉斯(McDonald Williams)对过度建设发出了警告。他认为“储蓄贷款协会所制造的资金大潮涌入了商业地产……并导致了过度建设”。一年之后,根据《国家房地产投资者新闻》(National Real Estate InvestorNews)的报道,“在达拉斯,老前辈们惊讶于建筑业的井喷”。斯韦林根(Swearingen)公司的丹·阿诺德(Dan Arnold)对此解释道: “金融机构和贷款人的资金总是要贷出去啊。”再后来,在1985年6月,韦恩·斯韦林根(Wayne Swearingen)说道:“我们让开发商坐拥空置建筑物,并且贷款人还要给他们钱用于开发另一栋建筑物。我不得不怪罪贷款人。我想请他们说明这些建筑商从哪里得到现金流……供求规律并没有支配市场行为。在高空置率的情况下,房子还在没完没了地建造,这看起来与新房开工的资金可得性相关,而不是和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关。”

  供求规律事实上是起作用的,不过是在以一种掠夺的方式发挥作用。储蓄贷款协会的所有者可以通过支付足够高的利率获得他想要的任意数量的资金,然后把钱交给朋友,这些朋友只要足够聪明,会把钱洗干净,返还给所有者。这也难怪,在洗钱艺术上已经发展出特殊能力的黑手党在储蓄贷款协会的这场掠夺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被忽略的教训

  必须要指出的是,储蓄贷款协会所引发的这一切本来可以作为20年后的2008年危机的一个警示。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欺骗是如何发生的。它不是因为高估的土地价格导致贷款抵押价值被高估,而是在抵押贷款的流出上出现问题:抵押担保证券评级过高导致证券价值被高估。下一章将展示,在这个唯利是图的时代,储蓄贷款协会是如何在垃圾债市场大肆劫掠的。破产在即的储蓄贷款协会在垃圾债市场的扩张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大公司的恶意收购埋下了伏笔。而这种事情在以前绝对不可能发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钓愚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