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日·太宰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2 21: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精选10篇

  《知日·太宰治》是一本由茶乌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一):女子力太宰治

  这世界上有的文学作者洋洋洒洒,最终总希望告诉读者什么是三关正确、真善优雅美;而有的文学作者只希望让自己的“生活”给这个世界留下点存在余香。不怕死亡,不惧毁灭,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但仍隐隐希望,有人了解这种痛楚。这就是知日——太宰治。

  最近知日的水准提升还是比较明显滴,比如书中从先生出生到自杀玉川作了一个总梳理(必然会有大表格大年谱之类),又有日本当代名家解读先生的作品,对于不怎么了解先生的人,还是能迅速对先生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和别样感官

  说起先生,貌似很多喜爱他的多愁善感可爱女生内心敏感撸涩大叔们提起他,总是先说《人间失格》这部略阴暗作品,其实太宰治先生的作品未必每一部都是阴暗,先生也是内心阳光细腻、女子力十足的魅力人士好吗!这期就介绍了先生很多其他作品。另,虽然先生多次自杀,但是我并不认为先生是一个懦弱的人,因为先生一直都是一个崇高理想主义者,在面对日本战后颓废阴影下,在日本国人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恶” 之间,不懈地追求着人性之善,先生在39年由多位女性陪伴人生中,为爱他的人,留下了数片思念花瓣,一朝一日,必将再度绽放樱桃忌曼塞!我好爱这世界!。天空慢慢改变,渐渐变成青色!好想褪去自己的衣裳树叶、草变得透明,已看不见它们的美丽,轻轻触摸草地,好想美美的活下去!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二):看向斜阳外——作品之外的故事

  对于一位作家认识其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至于生平事迹之类的了解,其实只是对其作品和创作思想的一种辅助理解,毕竟,一个作家最想要表达东西通常都已经写在作品里了,作为读者,还想知道什么呢?或许是:八卦

  这期的《知日》主角太宰治,正如施小炜先生的“八卦史观”所言,的确是个教科书级的八卦人物,他的“情圣”形象、他的“自杀爱好者身份、他饮酒用药上瘾、居然还是个受共产主义影响的左翼地下活动革命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以“弱者”形象示人,想要用文学的方式去抒写生而为人遗憾卓越作家,这一切都是可供世人 “八卦”的理由。相较于介绍其他作家而言,《知日》选太宰治作为主题,可谓既稳又准。而以“八卦”的方式走进一个作家和他的内心世界,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读角度

  在内容方面,书的开篇部分从太宰治的出生到少年时代,以及成为作家的经历,都做了比较细致的介绍。其中配以大量照片,可以让读者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只是人物关系图和家谱系略呈现的方式有些过于粗犷,不知是否是日籍作者或者编辑的手书效果。而之后的部分就主要是围绕作品展开的相关介绍。

  三十九年人生中的种种不易成就了太宰治的文学之路,同时也把他引向了“归途”。或许正是如此,他才完成使命般写下了自传性质小说《人间失格》,用以剖白这无以为继的人生。“不要绝望,在此告辞”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猜想,以及穿透灵魂启迪。和那个不喜欢他的三岛由纪夫一样,其实他也是在用人生来创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从《鱼服记》分析太宰治作品的“变形问题,《竹青》与“鹤派文风”,《惜别》与鲁迅的关系,这些篇目主要从作品入手,介绍太宰治的文学、生活、感情经历,以及“无赖派”的由来等,可以让读者很好的去了解作家在日本文坛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等等,是不错参考研究资料

  如果只是谈文学也未免有些枯燥了,《回想太宰治》用采访友人的方式,借折口信夫、檀一雄、坂口安吾等旁观者视角记录太宰治;《精神分裂者的诗》则从文体上介绍太宰治的不同作品,呈现他风格上“不安定、错杂”的特点,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另外还包括了一些电影改编、主题咖啡馆摄影、旅行等其他走进太宰治方式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摄影的部分是喜爱太宰治的森山大道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和《维庸之妻》组合编辑在一起的《Daido Moriyama: Dazai》的介绍,对于喜爱森山的朋友来说应该是个惊喜

  从主题选择来说,这期的内容丰富而详尽,但有些篇目中存在小部分的重复。而排版上的问题依旧存在,包括interview中的提问为何要采用“删去”的效果来呈现着实令人困惑。还有就是错别字和丢字等问题,似乎是每期都无法避免出现的……希望下期能有更好的改善吧,毕竟通过《知日》去了解一位作家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三):我看到的太宰治

  说来也怪,没收到这本书之前我基本没有了解过太宰治,只是听说他是一位作家,自杀过很多次,很多女子为他殉情。其实没了解过太宰治本是很正常的,但是我的阅读视角徘徊在他四周,比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志贺直哉,佐藤春夫,山田花袋,国木田独步,芥川龙之介,岛崎藤村,厨川白村,坪内逍遥……等等这些日本作家,多多少少我都阅读过他们的作品,唯独太宰治,关于他的作品,在我的脑海里是没有回忆的。是完完全全的缺席。

  有幸阅读到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知日系列中的太宰治篇,我本想仔细了解一下关于他自杀的事情,但这里似乎找寻不到更多,因为开篇即提到了自杀,也回绝了自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上主张读者去阅读太宰治的作品,而不是过多地了解他的自杀。我对这种看法是赞成的。

  首先这本书不是一本研究太宰治文学作品的学术书籍,相反,他是以太宰治为名的书,这说明太宰治此概念包含的除了他的创作生活,也包括他的日常生活,很难说这两部分那个比重更大,但是至少缺一不可。这本书的侧重点很明显是围绕他的文学成就进行的,虽然整体去看是这样,但是对自杀的事情用了开篇好大一张连环纸去图文并茂地写,似乎是做了一个晴天霹雳,弄了好一个噱头。相悖之中自然也有一定的理由,然后要读者去结合这些慢慢去寻找那一团东西。

  接下来很自然地会这样想,一个自杀五次的人一定是性格沉闷的,郁郁寡欢的。但是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试图说明出一个相反的情况,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太宰治,正如人的性格不是单面的,相反是及其复杂千变万化的。只有用很多的角度不停地去观察才能趋于真相,或者说找到有益的内容,这个时候太宰治的自杀自然成为了标签下的一个影子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下中信的知日系列。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对此是不太关注的,因为从各种宣传渠道获取的信息来看,属于可读性比较高的通俗类入门级读物。如果说我想了解日本,我是一个偏重看学术类书的读者,所以一直处在相逢无缘的状态,而今日看到太宰治篇,不禁眼前一亮,主要是这种近似于杂志与书之结合的方式很有趣味,包括定期出版的形式都与杂志很像,从排版设计来看也不失为一本品质优秀的杂志。但它又比杂志有料,可以丰富以往的阅读材料,同时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四):恩,是时候该了解下太宰治了

  对太宰治知道得不多,只看过《人间失格》的电影和两三部短篇,正是因为对他的不熟悉好奇,所以当看到这期《知日》主题的时候,心里的想法是:恩,是时候该了解下太宰治了。

  读得最多的还是《奔跑吧,梅勒斯》。那时正在学日语,每节课的开始五分钟都会被要求读一读书里的句子。当时觉得,如此歌颂友情与信赖,happy ending的童话故事跟我印象中的太宰治有点不同,而没想到现实中还真干出过那么友尽的事儿

  看完这期,已经有种想要按着作品一览表一本本看过来的冲动了。太宰的文体意外地活泼有趣,风格是也是既可阴暗又可开朗。光是试读杂志里引用的几段文字,就看得出太宰的文字功底和文学造诣的深厚

  这期知日的取材看得出是用了心的了,内容很有可读性,人物形象也很饱满,对喜欢太宰治或者有那么一点兴趣想要入门的人来说都可以当做是永久保存版了。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五):读《知日•太宰治》:做好对太宰治重新认识的觉悟

  《知日》作为国内唯一关注于日本的媒体,在对日本的衣食住行和各种极具日本特色流行元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后,终于迎来作家太宰治的特集,以期让读者透过对这位非凡的小说家传奇人生的认识,从而对日本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刻的解读。

  在特集《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中,展开了许多太宰治先生的相片,以及其生前使用过保存完好物品。这些图片时间轴上贯穿了这位日本战后重要作家的一生,从其出身家庭揭示了日本家庭传承的文化背景,幼年成长环境的影响左右了其一生性格的形成,再到成年之后情感的经历,加深了其对于人生的怀疑失望,这为他一生多次自杀而找寻出了原因。同时也大胆的将其沉沦于药、酒的喜欢也揭示出来。在这特集之中还邀请了多位日本作家,以及其纪念馆负责人对太宰治进行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介绍,以期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无赖派文学作家”――太宰治。

  “因为我是无赖派,所以我要反抗战后的风气。”

  对不熟悉太宰治的作品的人,对其最初的认识往往容易被其“无赖派文学作家”的名号所误导,按常人对于“无赖”一般意义上无赖、无奈的理解,便会以为这是一种糜烂的生活与撒泼无赖的内容,虽然其作品之中亦常流露出颓废的气息,但事实上“无赖派”的真正含意却是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了自身对战后日本社会现象不满与反抗。究其出处是太宰治最先在与作家井伏鳟二往来的书信中提出的。

  “战斗开始!要觉悟了。我敬爱的老师。”这是山崎富荣在日记中写给太宰治的话,在汉语中觉悟意为对事物产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但在日语语境中,觉悟的意思是指做好心准备,如山崎富荣的话在理解了这一层的隔应之后便不难理解其本意了,对于太宰治的认识亦应如此,才能对这位评论两极化的作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于太宰治,其遗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对人的印象远远大于其作品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力,似乎太宰治就是一位思想上悲观厌世的悲情作家,其人生也暗淡无光,予人一种压抑感,但事实上正如人们对于“觉悟”在语境上的理解一样,真实的太宰治不仅仅有悲观的一面,更有积极阳光的一面。在书中对于日本作家川上未映子的访谈之中就得到了肯定回答

  “只是突然一下子开始喜欢你了。因为喜欢,所以才说你的坏话,才开始想要和你开玩笑的。”这是太宰治先生笔下的《御伽草纸•浦岛太郞》故事中乌龟主人公说的话,这种逆反式的话语其中的意味却非常适合于世人对太宰治的理解――毁誉参半的争议

  而《御伽草纸》之中流露出的生动趣味,以及《潘多拉之盒》所流露出的积极,这些虽然与作者的代表作《斜阳》、《人间失格》之中流露出的那种灰暗心理有着鲜明对比,纵观其一生便不难发现,真正的太宰治其人生中亦有过幸福乐观时光,只有对其一生进行理解,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位“无赖派作家”。

  另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太宰治先生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来的那些作品,对社会和后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六):值得期待&提前立Flag

  知日每期都买,即使是被我大骂的那阵子,我也没断过。

  原因很简单,国人应该对任何一个民族尊重感。

  我见过很多不喜欢欧美的,我见过许多不喜欢日韩的,

  我也见过许多不喜欢印度老挝缅甸非洲等等等的国人,

  我相信这之中不喜欢日本的人多一点。

  原因有很多,不止于停留在历史层面,近年来中日双边外交的冷热交替也给当代年轻一代的国人带来了对日本这个国家或多或少的违和感。

  只是不喜欢不应该上升为不尊重,

  任何不尊重相手的行为都是幼稚的。

  我想这也是知日存在的最大价值——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几本知日存在的问题,有不专业,有取材于百度知道,

  更有莫名其妙的排版和伪日风过于浓重的问题,

  但是我相信正面力量还是多于负面的。

  这个时代如果一本书能让人翻开,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这也是前主编成功的所在

  还是尊重,一个连日语都不会说的主编(待考)能做出一本让人读的进去的日本百科图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也是值得尊重的。

  换主编是件好事情,

  这套书理应更好,

  在如今正统杂志慢慢有衰弱倾向的大背景下,

  我相信能够更专业和深度的MBook是日后杂志存在的另一种形态。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七):生而为人 请不必抱歉

  与许多作家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生命即便逝去多年,但是,他的作品依然传读于阅读爱好者中间。关于其人其文,后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在文坛,他备受敬仰,他的文字“倍受”推崇。而于生活中,他的为人却成为了人们的谈资,好比一道答案“模棱两可”的数学题被人们讨论、猜测。当他死后,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记得他......

  他就是日本知名作家:太宰治。大多数人了解太宰治本身,一定是从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开始。【这句话摘自太宰治的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1948年发表)(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该书以“随笔”的形式为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该作品是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被广大文学爱好者熟知。】

  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对其有这样的评价: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但是,即便生活再颠沛流离,我想:生而为人,请别为此抱歉!

  提起太宰治,熟悉他的人们不自觉地就会从他的死谈起。抑或是人们聊天的一种方式:即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人们倒更是“乐此不疲”的去谈论。时至今日,这个自杀四次未遂,第五次成功的人,给人们留下的究竟是怎样的印象?

  之前有和朋友们提及过“自杀”的话题。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对于“自杀”有过这样的阐释:这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说到“自杀”人们会不自觉的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说到死亡,自然就会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联想到“生存”。

  在谈论“生存”和“死亡”之前,我们先谈谈“生命”。于我而言,生命被理解成“生活”和“命运”,而“命运”决定“生活”,所以叫“生命”。对于生命而言,我最喜欢的解释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解释: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弹好了?!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何为“弹”好了?是荷包永远是鼓鼓囊囊的?美食一直相伴?权利高高在上?势力强到咄咄逼人?豪车?豪宅?还是别的什么?在我看来,都不是,有什么比爱更重要?

  关于“生存”和“死亡”这组“二元对立”的问题,怕是人们最难以启齿的一组。我们先聊“生存”。日本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对于生存有这样的阐释: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潜在的死亡。人们总是认为一切都可以“凌驾”于死亡之上的。

  我恰恰不如此认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就会变得“多种多样”,或愈加美好,或愈加扭曲。扭曲的一切让一切擅自结束自己生命的人们有了强有力的“理由”:我们生命的逝去,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多变的世界不满意。

  而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任何人都如此,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苦难”、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基于这些,人也是平等的,不止于24小时定律。

  关于死亡,人们给出最多的解释是:自然规律。

  恰恰因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才没有必要“着急”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这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吧。当我们聊到死亡,我们便可以聊一聊太宰治了。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太宰治其人:太宰治(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本名津岛修治,日本小说家。代表作:《逆行》、《人间失格》、《斜阳》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重要作家。以太宰治为代表的“无赖派”作家影响着一代人。

  关于太宰治,人们似乎对于他的死更加感兴趣,因为这是一个自杀五次,四次未遂的人。分别于昭和四年(1929年)时年20岁,昭和五年(1930年)时年21岁、昭和十年(1935年)时年26岁,昭和十二年(1937年)时年28岁,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时年39岁。

  从20岁、26岁、39岁,可以说是人生的“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是从学生时代到真正“成熟”的一种跨越,在这三个阶段,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多或少会遇见“瓶颈”,面对瓶颈,是泰然处之,还是选择极端的方式,这就取决于个人的“心路历程”了。

  太宰治16岁时,沉迷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小说家。以短篇小说为主,在短暂的35年生命中,创作出的作品取材新颖、针砭时弊,冷峻表现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大呼过瘾”。代表作品:《竹林中》、《侏儒的话》、《夜来香》、《傀儡师》

  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根据其作品《竹林中》改编电影《罗生门》于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公映,不仅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还收获了众多电影节的各种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芥川龙之介也是一位乐于将作品本身和死亡紧密相连的作家。恰恰是因为死亡,才激发了他对于创作本身的欲望。正如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所说:“人们往往将悲剧和悲观主义混为一谈,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美,这美是真理,悲剧恰恰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

  毋庸置疑的,“死亡”本身是赋有悲剧性的。在这样一个“悲凉”的世界,能够勇敢地谈论死亡,我想,这便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本身是“不可逆”的,也是“无处不在”的。死亡“定格”的记忆本身,死亡“凝固”时间,死亡也可以将短暂的东西成为“永恒”。

  或许,太宰治正是因为芥川龙之介对于“死亡”本身的一些阐释表示认同,抑或是在“社会认知”层面能够达到“内心共鸣”。而对于阅读爱好者而言,更多的是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人性本身、世界的认知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不仅能照进读者的内心,更多的能照进生活,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又谈及了“自杀”这个话题。谈论多了,我们便可以不再逃避。

  记得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一书中这样说道:想死,终究还是有希望的。自杀,其实多数是抱着希望,有的为了让伤害过自己的人们后悔,有的人要有骨气,有的人想探究另外世界的模样,逃离这个世界,逃去哪里?这人会认为,必定还是有一个地方值得逃去的。而真正无望的人,是浑浑噩噩的、没有灵魂、到处飘荡的死人。

  关于自杀,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抑郁症”。我们暂且先不聊“抑郁症”本身。蓦地想到了奥地利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死。犹记得茨威格的临别遗言:“我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性子过于急躁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同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小镇的寓所内服毒自杀,时年61岁,在遗书中,茨威格表示:自己的“精神故乡”已经被“毁灭”。所以选择结束生命。

  茨威格的死,恰恰是“呼应”了陈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中所提到的“有骨气”的那类人。之所以认为茨威格是有“骨气”的,是因为他敢于和命运“抗争”。即便“抗争”的方式有些“极端”,但是,我想,去往另外一个世界,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宁,这是他想要的。也许,你们会认为我的想法比较激进,或者说是有些异样,但是,我想说,像茨威格这样道行深,且毕生精力和文字“过手”的人,对于“精神故乡”的要求是格外“高”的。所以,当“故乡”被毁灭的时候,也是生命终结的时候。

  我们聊了生、死、自杀,终究会觉得有些“沉重”的。我们聊聊“故乡”吧。关于故乡,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家”。当我们初次认识他人的时候,问及姓名后,就会下意识地问到:“你是哪里人?”我们生活的“故乡”可以称之为是“广义”上的故乡。

  时至今日,还有一种故乡,可以说比我们生活的“实实在在”的故乡更加有吸引力,那就是我们的“精神故乡”。说到“精神故乡”便让我想到了王小帅导演的随笔集《薄薄的故乡》中的一段话:在那个深夜,我咒骂着自己的愚蠢。但这不是最后,生命和世界都还没有结束,明天天还会亮,你还要离开这个旅店,在街上寻找下一个可能免费的床铺,你必须做点什么!我是干什么的?我想干什么?

  说到我是干什么的?我想干什么?便不自觉地想到梦想。但是,梦想和“精神故乡”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于我而言,梦想本身,更偏重“梦”,因为通常说:我做梦都想......而“精神故乡”本身更偏重“精神”,因为“故乡”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正如加缪所言:“我感兴趣的是:为所爱而生,为所爱而死。”

  这里又谈论到了“生”与“死”。但是,这里所谈论的“生”与“死”和“爱”倒是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若有爱,一切问题就都不存在了,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所爱被肆意“毁灭”,能够直面的,便忍耐,不能直面的,也就选择“死亡”。其实,都是爱,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提及“爱”,有些人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圣经·哥林多前书》(13:4-8)使徒保罗所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上文中所提及的爱是“人性”层面的爱。我要和大家谈及的是“精神”层面的:人不能没有爱,尤其不能没有“所爱”。不能“被爱”固然可怕,但是当“爱的本能”无以寄托就更可怕了。假如不能“被爱”是通往“黑暗之地”的,倒是拥有一颗爱心,还可以光照着前行。

  “精神”层面的爱恰恰就是这样,有“所爱”比“被爱”显得更加轻松。倘若,有“所爱”,倒是被某些因素“辖制”,倒是,被“辖制”的不止于爱本身,更多则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当爱一旦丢失了“真实感”,就意味着“毁灭”。我这里谈及的“真实感”是基于“初心”的那种“真实感”。倘若一旦消失,那将是“破坏性”的毁灭。

  难得有机会和大家谈及那么多关于“人性”本身的事情——关于生死、自杀、故乡、爱,信息量的确不小,在作文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许多时候,人们会刻意回避这些问题,尤其是“死亡”。

  “死亡”本身是“自然规律”。不过只是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只是“正常”死亡更容易被众人接受,但是“非正常死亡”是大多数人所逃避谈及的。关于“自杀”,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但是,仔细想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苦衷”吧。既然斯人已逝,我们需要保留对逝者的尊重。就此收笔,暂且和大家聊这些,如果大家有什么希望和主页君分享的,欢迎于留言处留言,感谢长期以来关注平台的朋友们。

  在此,为大家推荐一部非常优秀的舞台剧《同一屋檐》该作品由秦枫编剧、导演,整部作品是对于一个“特殊”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进行描述。故事中探讨了“人性”层面的爱以及“精神”层面的“爱”,故事本身,颇具“思辨性”,真正实现了舞台剧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的效果。

  该剧将于12月7日-8日在超剧场上演。

  真心实意推荐大家,不妨一看。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八):不要绝望,永不告辞

  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知道太宰治这个名字了,伴随着这个名字的,总不可避免还有情死和自杀这两个关键词。隐约听说了一些他的生平,也知道是无赖派的文学大师,然而,无数次经过书架《人间失格》却一次也没拿起翻翻。并不是我不爱,而是怕被那消极的调子感染了,我本也是一个敏感而忧愁的读者。

  然而总是不能避免好奇心作祟,特别是对他为什么要自杀还有他身边的那些女性都是什么样的人,尤为好奇。于是我边看这期《知日》边把能找到的所有太宰治的作品收全了。

  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途径就是了解他的生平,这样再看文字的时候,便可以将那些感慨,那些深奥难解的句子拆解,从而更接近作品的本质。这一期的知日,将太宰治39年的短暂人生全面展现出来,你可以看到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所思所想,他为什么自杀,他交往的几个女性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去读《人间失格》《斜阳》等一众作品,立刻,一个清晰而饱满的太宰治就浮现出来了。

  或许,你和我一样,不明白《斜阳》为什么要安排一个直治这么糟糕的人物,而结尾为什么又有一点积极的调子。或许也不会明白,为什么长久以来,山崎富荣的名字一直和太宰治连接在一起,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入水自杀呀?!或许我们一看到太宰治,就觉得他太阴暗消极了,而有所顾忌,不喜欢……

  其实,太宰治也曾经是一个阳光少年,也曾经写过许多积极有爱的作品《御伽草纸》《潘多拉之盒》都是,而且他是个文体家,文风多变,特别是女性独白体,朗朗上口,极富亲切感。所以至今,在日本,热爱太宰治的人还是很多,每年他的生日,还有樱桃忌。

  这一期的太宰治特集,将太宰治39年生平首次系统全面梳理,又有施小炜、佐藤文野、竺家荣、止庵、渡部芳纪等文化大家重新解读太宰治的名作。此外,这一期中还介绍了许多国内读者不熟悉的太宰治作品,力图将他的创作风格整体呈现。书后的太宰治年谱以及发表作品一览,让人真的感到震惊!他短短39年的人生却为读者奉献了那么多部传世之作,从这个层面上看,他值得敬佩。

  看完了之后,或许你对太宰治的故有印象会有微妙的变化,每一个有所思的时刻,再拿起他的书,他就在那些文字里,你内心有所触动的时候,他穿越时空,微笑着和你说Hi。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九):絶望するな。

  去书店买《知日》最新的三岛由纪夫特刊,没到货就补了太宰治那期。其中有一篇采访了一个为了太宰在东京开古书店定期举行“太宰女子会”的老板娘,她说每次听到店里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讲“太宰活在现在就好了”之类的话都感到很不安,因为他要是活着绝对整天和这种漂亮女孩出去喝酒,而自己就不得不听她们炫耀,肯定非常难过。所以还是现在这样好,他已经过世了,“我可以安安心心地喜欢他”。

  心声。像我一样安全感匮乏的人很难狂热地喜欢上某个偶像,或仅仅是一个活着的社会人。和世界保持联系是不安之源,你无法像掌控一个已逝之人的一生一样掌控他下一秒的动向和心境,你将永远被他新的爱恋与苦痛绑架。倘若对方是太阳,你就是能够被照亮却不得不接受着圆缺不定的投影的小月球。我常常会想,爱着一个太阳般明亮却无法预测的人和爱着一个墓碑般冰冷却恒久不变的人相比,到底哪种更寂寞呢?

  然而,虽说喜欢已经死去的人比喜欢活人有安全感吧,但也仅限于完全被盖棺定论的人物,但凡生平有一点争议都不行。比如大家平时都心疼太宰治,一口一个“毕生心愿就是让先生好好活下去”,但一谈及太宰最后的自杀是出于自愿还是被殉情对象强迫的时候,多数人(尤其是女性)都坚信甚至希望他是自愿去死的,这其实很吊诡,一边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一边又希望他自愿去死。当然其中有嫉妒的心理,换做谁都不想承认自己敬爱的先生随随便便被一个女人拉着去殉情。而且我阴暗地猜测即使在这种受害者语境下她们对“谋害”了太宰生命的女人的感情大概是羡慕大于愤恨,想着如果自己也像她一样有魄力让男方陪着殉情就好了。但自尊心使得她们拒不接受那女人在这段关系中的绝对主导权,所以宁可假设太宰是主动放弃了这条被她们深爱着的生命,宁可他再也无法享受后半生可能存在的幸福,“死了也没关系,只要不是为了陪那个女人就好”,就是这样的想法。太宰治在他们心里其实早就死了,说希望他活着只是漂亮话。但这并不代表她们对先生的爱意就是虚伪的。

  题外话,说到太宰的女人们,以前看到讨论如果是你的话会愿意成为她们中的哪一位呢?

  1.成为他的妻子,陪他过日子,他口述小说时替他记录,他和别的女人殉情死后替他收尸(石原美知子)

  2.和他一起殉情,不管他是不是已婚,不管他会不会抛下自己活下来(山崎富荣)

  3.斜阳的女主角,如果不能和他在一起就干脆离开,但是生下他的孩子,独自抚养 (太田静子)

  ……简直像在玩恋爱养成游戏一样棘手,但我认为多数人都会选1的。我自己也是,仅仅为了那句“最爱的是你”就足够做梦笑醒了嘛。何况替他记录小说也确实够浪漫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读到《女生徒》的人,大概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至于另一方则认为太宰是和前几次一样碍于情面或仅为获取写作灵感才假装自杀,他也曾如大家祝福的那样很努力的想要好好活下去,可惜天不遂人愿。所以当他们说出“希望先生能好好活下去”的时候,他们是真心祝福并相信即使痛苦如先生,在某个可能存在的世界里也会坚强地活下去。太宰治一直活在他们的心里,悲喜交加地、真实地活着。可是,如果真相是他当时真的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呢?这种绝对理想化的乐观主义难道不是对先生个人意愿的绑架吗?

  以上只是试着站在不同立场分别揣测一下双方心理,而真正的心境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这两方只代表两种(恋爱)观念,并无优劣高下之分。顺便一提,那位书店老板娘是第一方。并没有说服性的理由,只因为听说太宰被发现的时候表情很平静,所以猜测他应该是自愿赴死。这位女士从小就开始读太宰,起初并不喜欢,直到某天看到一张他在银座酒吧的照片瞬间变成狂热粉丝:“我原以为太宰治是个严肃而忧郁的人,但这张照片里的他看上去那么轻松愉快。这个落差莫名地吸引了我。” 很羡慕她,毕竟我第一次看见的太宰就是百度百科首页的、三岛口中那张“气弱”的脸,得知他其实很幽默是许久之后的事了。

  不管怎样,最后我只想大声喊出先生死前说过的那句话:「絶望するな。」

  不要绝望。

  那么,再见了。

  《知日·太宰治》读后感(十):生而为人,让你抱歉了

  其实没看过这本书,但是前不久看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还看过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其实很久没有特别失望抑郁,从来就没有不被爱的感受,但是看完之后,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还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让人不自觉的悲伤。可能里面涉及到太多文化差异,导致心里的感触和要求不一样,最后衍生的是信仰和自我判定的差异。对于那句被反复提起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不希望是大才子的对自我和生活的绝望和堕落,更想理解为“生而为人,让你抱歉了,你又能咋样?”我就是想要这样在你们眼中不上进的糊涂的挥霍一生,我就是你们眼中打得一手稀烂牌还自我畅意的人,我就是主流社会容不下的渣滓,我乐意,怎么样?这样的话,为情也好,为性也好,为人生也好,太宰治可以活的坦坦荡荡,活的糊涂又大度,不会对一切瞧得明明白白,假装毫不在意,其实远不能释怀,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万劫不复的末路,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