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忏悔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忏悔录》读后感10篇

2018-05-29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忏悔录》读后感10篇

  《忏悔录》是一本由[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从高富帅愤青到宗教信徒变迁

  听说《忏悔录》的时候,大概是上高中的时候,有时候是卢梭,有时候是托尔斯泰,从没搞清楚到底是谁写的,后来知道一共有三大忏悔录,除了前述两位外,还有一位叫奥古斯都,这哥们儿可能不如前两位名气大。相信世上有无数人写过忏悔录,甚至有些人每天都在忏悔,之所以叫“三大”忏悔录,显然,是因为他们名气大。那个时代,娱乐活动比较少,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相对高雅一点的,大概只有书吧,不像现在,你可以去打高尔夫、可以做节目、可以去骑马、可以去看球赛、再不济可以看电视。所以,这些高雅的媒体作者,就是社会名流,如果放在现代,他们大概是10万+级别网红

  曾经以为《忏悔录》是以谦虚口吻述说实际自己感到骄傲事迹比如说自己年轻时枪法太准了,曾经百发百中射杀了1000个敌人,真是罪过。看了前两章以后,发现老托不是这个意思,他是真的在忏悔那个他曾经厌恶却又不得不同流合污的社会中的自己。清醒地看着周围的人声色犬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看来老托真是一个写作天才,至少有方面才能,他把写作视为“微不足道劳动”,并且能够因此而拿到高额的稿酬和人们的赞扬。

  这老头到达顶峰的时候,就失去了动力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突然想起:为了什么目的呢?讨论如何才能让人民丰衣足食时,又回想到:跟我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已经比果戈里、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更有名,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就当于今世界来讲,大概相当于比比尔盖茨、巴菲特、丹泽尔华盛顿、布拉德皮特、贝克汉姆更有名气。金钱地位名利家庭事业,对于一个男人来讲,三十多岁,身体健康,充满智慧需要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了,甚至比绝大多数人更好,已经达到终极目标。如果一个普通人,无意中混到这个位置,会怎样?我无法体会,因为从未达到过这个高度。老托却开始思考那个终极的命题生命的目的是什么?生命去向何方?但是那时,他没有得到答案。所以,当一切欲望都得到满足时,往前看,目标似乎只剩下了一个,就是死。老托想过自杀。“没意思”或者“生无可恋”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端的,见过富丽堂煌,灯红酒绿,声色犬马,自己却一文不名,无论怎样努力,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坐在肮脏地下室绝望地看着地上的老鼠时。另一种大概就是老托这种,所有目标都已经实现,任何所做所为都会让他感到虚无。

  网上流传的路人抓住树枝,下面有鳄鱼、后面有饿狼、树枝上有蛇、老鼠在啃树枝的图,原来是释迦牟尼《佛譬喻经》中的一个譬喻,悬崖、毒龙、老虎、老鼠和蜂蜜,被老托引用,可能是西方的版本,分别是枯井、野兽、巨龙、老鼠和蜂蜜。

  “生活森林中的人”和“在森林中迷路的人”这两个比喻恰当。生活在森林中的人,从不会因为自己处在森林中而感到恐慌,而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就会恐慌。

  这本书看得我毛骨悚然,这些问题,我想过,我想过生命的虚无和没有意义。高中的时候,看了红楼梦,从最后那段一片白茫茫真干净总结,一下子体会到了生命的无意义。争什么呢?努力什么呢?活得再好,百年之后也是一坨黄土。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觉得应该是少不看红楼,在这个什么都模仿的年龄段,红楼这个观念容易少年失去斗志

  关于人为什么活着,在这里我给出我的答案,与其追问人为什么活着,不如问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存在,为什么会有树,会有草,会有细胞,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也就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了。从生物角度来看,人活着和一颗草活着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但是,我不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科学界有答案吗?老托想问的大概不是这个问题,他想问的可能是,人活着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就是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老托认为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是伪科学。那么,什么是真科学?

  我没有看过哲学方面的任何书,高中时接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步,说的是“世界本来就是存在的”,当时还有个同学就这个问题与老师争辩,什么叫“本来”,“本来”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听着,感觉到了,老师是解释不清楚的。老托说,哲学没有回答“因何有世界?因何有我?“这个问题。

  老托发现,所谓有信仰的人,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教义所讲的内容根本一致,他们在自欺欺人。这个发现也解释了我对他们的怀疑

  在经历了科学和哲学对生命的无法解释后,经历了圈内人集体的信仰缺失后,老托发现了信仰之于劳动人民的意义,发现了信仰在劳动人民中间的价值,并由此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劳动人民身上的展现,开始喜欢上了劳动人民,并且思想也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

  如果你信奉一个信仰而不遵循它行事,就会感到这个信仰毫无意义,反之,如果遵循这种信仰去生活活时,就会感到它很理性

  在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之后,老托在“有上帝”“没有上帝”这二者之间经历了无数次徘徊,使他感受到当他在相信“有上帝”的时候,内心就会平安喜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而理性来袭,认为“没有上帝”的时候,他又开始感觉生命的没有意义,陷入之前的那种虚无的痛苦状态。这。。。意味着什么?是的,他开始赋予生命意义:活着,寻找上帝,没有上帝就没有生命。并认识到,是这种信仰的理论赋予了生命意义。即,老托在强迫自己信上帝。

  老托在教派之争中明白了,他所探求的是信仰和生命的力量,而教派寻觅的是如何在世人眼中用最好的方式完成自己作为人的某些义务

  最后,因为东正教的杀戮,老托几乎放弃了东正教。说几乎,是不是还没有彻底放弃?老托没说。

  真是越有思想的人越痛苦,因为他们老是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整天谈论票子房子车子孩子的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幸福指数极高。这些人大概就是老托说的第一种解决办法的人。没看到野兽、巨龙和老鼠,眼里只有蜂蜜。

  老托并没有解决那个终极问题。只是通过强迫自己有个信仰,主动去相信某些教义并忽略他认为迷信的有矛盾地方。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哪一个宗教解答了生命的意义这个终极问题,宗教都是是在告诉人们好好活着,用来世的希望来填平此世的曲折

  《忏悔录》读后感(二):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既然不管如何辉煌,总有一死,总要沉寂,总要变成尘土,再伟大也终将渺小,死亡面前众生平等。那么,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爱因斯坦的儿子曾说,“活着的意义就是去为它去寻找一个意义”。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忏悔录》本书号称是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其他两本分别出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以《战争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享誉世界的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之旅。

  作者先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生于贵族家庭,幼年双亲去世,在没有方向、质疑宗教的优越环境长大,上大学、参军、加入作家行列,立业成名,事业、财富、家庭等等一切都有了后,在中年却遭遇精神危机差点自杀及之后的生命意义寻找之路,最后的思考和总结。全书只有一个主题: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书中对古往今来的圣贤对生命的秘密结论进行了一个小结,引用了包括苏格拉底、叔本华《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 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简单来说,第一个为真理献身的人苏格拉底终生厌倦肉体感官的奴役,把死亡看成一种解脱和与圣贤交流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把一切看成虚空,“阳光之下并无新事”;佛祖菩提树下参悟人生,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界诱惑,看破自己,才能摆脱生老病死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没有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作者对自己的青壮年的经历是持深刻的自我批判态度的;毋庸置疑他经历过一些忘乎所以日子,但个人还是同意,要出世必须先入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才能得出最终深刻的人生感悟

  小结作者的结论就是,理性无法理解无限、否定生命;而只有信仰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但信仰不是阳春白雪的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只有人民大众才掌握生命的真理,才真正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翻译非常优秀,是不多见的翻译精品,印刷精美,读起来耗不费力,而且短短120多页,两个小时就能看完。强烈推荐对生存意义有困惑朋友阅读

  加拿大读书会:careaders

  《忏悔录》读后感(三):托尔斯泰到底忏悔了些什么?

  文/凯风自南

  列夫•托尔斯泰将自己剖开放在了读者面前,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用“人”这个命题来对所有人进行沉重的拷问。那么托尔斯泰到底忏悔了些什么?

  1.不要狂妄的信奉某样东西,上帝也是。我们的生活,源于生存的本能,自我完善的向上力。

  2.作家不是圣人。个人循着自己的信仰执着向前,不假思索。在喧哗的作家圈,优秀的作家本身被当做是可效仿学习楷模,之于作家去教授什么,又因个体的信仰不同而不同,甚至是相冲突。在争论之中,个人的“信仰”开始瓦解,因为这种信仰是谎言,是世人强加的谬赞,太虚无。作家贵在自省,戒狂妄的自信高傲

  3.我们为什么而活?一切的名誉,金钱,追求,在死亡面前都会崩塌,这是在死亡的那一刻的觉醒。在生活的过程中,至于我们为什么而活,怎样更好地活着都是人们不懈思索的问题,但是,人易于向命运屈服,却不会轻易向生活屈服,“自我完善”的向上力有时近乎于一种本能。

  4.我们有自由,但我们也没有自由。自生命诞生之际,就意味着万劫不复的死亡与至死方休的痛苦,生命的真相就是彻底的虚无。在不明白生命的意义之前,尽管明明知道死亡的劫数,却仍然拼命的抓住生命的树枝,以防掉进巨龙之口,还要去舔一舔活着的甜头。但是意外的是恐惧,恐惧会提前招致死亡。

  5.我是谁,我因何而存在,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这些问题无法回答,尤其是越是简单的问题,追求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复杂的,痛苦的。

  6.生命的意义是毫无意义,一切都是虚无。

  7.人类通过无知,享乐,借助力量和能量,懦弱者四种方法摆脱困境

  8.生命的真谛意义应该在亿万人的身上寻找,个人的生命虚无意识并不能代表所有。生命由己。

  9.在虚无的生命中有什么能够穿透一切生死病痛,成为永恒吗?在生命无意义既定的前提之下,是非理性的信仰给予我们生命的意义。

  10.真正的信仰不是享乐主义生活中的自我安慰,虚无里面的是虚无,而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是真理,经受贫穷苦难的人平静接受生命的全部馈赠,“平凡的人握有天机先机”。

  11.享乐主义与欲望让我们抛弃信仰,偏离真理,寻不得生命的真谛。因此,要想获得生命的意义,首先是要有一个光明灵魂,获得光明磊落。去谋生,去生活,本身就是幸福的。人必须拯救自己

  12.信仰,如上帝,以求拯救孤独,恐惧时的感觉。上帝的存在却无法证实。上帝是一种可有可无意念,活着的目的是改善自己。就像是在一场河上划桨求生,河岸是上帝,自我完善的信念是航向,没有航向我们活不下去。

  13.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赋予生命以意义。“信仰是上帝,让生命超越死亡达到永恒。”

  14.信仰不是空洞说教,或流于形式要求

  15.信仰宗教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力量,宗教教派是为了教导世人如何为人而尽忠。教派之间的排他,与披着信仰外衣的杀戮却令人唏嘘

  16.真理也有可能是谎言。

  《忏悔录》读后感(四):《忏悔录》有感

  1,开篇4张图4句话就甚是吸引我。

  2,全书不乏经典语句

  3,可见作者受叔本华和所罗门的影响,有时也挺悲观的,可是对于持那些观点的人,他们自己未必觉得悲观。

  4,中间很多思考部分可能难读下去,因为托尔斯泰被简单的哲学问题一遍又一遍折磨,所有自我追问都用文字呈现出来,很哲学。

  5,托尔斯泰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尝试了许多方法,先是自我完善,但是在身心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备受尊敬巅峰时期,开始迷惑和自我追问,先是知识中去寻找,未果,而后从先哲中寻找,有些收获,并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觉得理智根本无法给予他想要的答案,于是思考信仰,最终觉得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罪恶与虚无。直到最后,他觉得真谛来源于平凡的生活,来源于劳动,那些底层人民一无所有,却过得幸福。他开始摈弃自己的朋友圈,厌恶自己坐享其成的生活。

  我的收获:

  1,信仰是支撑生命的一种意志,死亡带不走它。但是我们要在体验生命中去找寻自己的信仰。

  2,劳动是最简单最平凡又伟大的事,伟大在于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感知属于自己生命的东西,或许也有生命的真谛?

  我的困惑:

  1,为何托尔斯泰在那样的人生巅峰期会开始思考,而又因为得不到答案而痛苦呢?此书里也未曾解答。他说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罪恶,必定是跟曾经的经历有关,所以才叫《忏悔录》吧。

  2,为什么他会觉得底层劳苦大众是幸福快乐的呢?他只看到他们拥有的,并不知道他们为生命付出了什么,并不能对于生活带给他们的煎熬而感同身受。

  《忏悔录》读后感(五):不分年龄,有过类似精神挣扎的人自然会懂20170202

  (不知不觉短评超字数所以不要脸地过来写书评但这只是个人主观感受不适请忽视虽然觉得也并没有人会看~)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把一百页出头的实体书看完了。讲真,过程中,有好多不够理解,但为了一口气看下去不求甚解的字句。不过即使如此,每看一页都有想整段整段摘录下来。

  老话说(老是谁我不知道),读书一大令人开心的事,就是你发现有人竟然能将你心里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得那么清楚!抛开限于时代背景的奴隶贵族战争等等的元素,其中对宗教信仰的善恶(在那个年代会这么想很难得也很勇敢吧)和自我经历的剖析,却令我十分佩服。

  看的时候,带有很多个人感情。自己近来的精神状态也是很不好。所以自己是完全能够理解他所说不断想要自杀的心情,也很佩服他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理智说服自己不要死这么快,不断告诫自己:不先看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变成这样不试着能不能找到方法挽救,怎么能轻易选择死亡?虽然最后的答案依然是回到虚无,回到生活原本没有意义。

  我看的时候,一度怀疑,他一直不选择自杀,是否太过懦弱。但转念又觉得,不完全如此。还能够懦弱,还愿意带着残念,忍住不去死,压抑着要自杀的念头去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是更大的勇敢。死亡看起来很可怕,但其实对于有抑郁症的人而言,或者(鉴于我不清楚作者是否确实被判抑郁症)已经认为生命虚无,活着没意义的人而言(明明这么有钱有势什么不能干?还觉得人生干什么都没意思?!可想而知大概真是看透了吧。),死亡分明就是解脱!巴不得死了才好!早死早超生!所以他还能走出来最后又写了部大作真的很了不起。

  讲回题目,是忏悔录,但似乎说着说着,就变成要解答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本来我看的时候也在期待最后会给出怎样的答案。额,其实我还不是十分理解最后的说法。信回宗教,批判接受宗教仪式和宗教信条这点当然是好;认为劳动最光荣,劳动使我快乐,骄奢淫逸(大雾)使我惭愧也很好。但,这算什么答案呢?总觉得别扭。所以,我觉得干脆,一来放过强行要给出答案,本来就是个忏悔录,重在过程,结局如何就自己“执衫”,见仁见智;二来不妨借用书中的观点(大意),每个人(不同领域的人)都有自己对生命的解释方式和追求,以少数人的想法加到多数人的头上,不能构成所有人的意义,多数人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这句话好像有点把不同章的观点揉在一起了,但我觉得也不错就这样说了)所以又怎么能指望一本书一个作者的观点能给出标准答案(要求得到关于人生的标准答案简直太可怕了!)?

  看完之后,我自己又想起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录。虽然看了几遍但隔了有点久也不太记得具体内容。但想起来了,是因为觉得,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似乎更多的是从自己经历过的恶,是真的忏悔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而奥勒留的沉思录,则显得更温情,更为柔和,更多在赞美人性之美的一面。唔,这样的对比大抵有点意思,在我刚不久发现奥勒留并不是三大并列忏悔录之一的作家之前(明明书名都不同我也不造怎么会弄出这个乌龙,羞愧啊)。

  要结束了。嘴多说多几句,我不太喜欢别人不够中立地否定一本书,尤其以年龄不够什嘛的。没经历过真的不要轻易评判,自己心里有个断定何必给别人不痛快(所以我不淡定了)?

  正文到此为止。

  ……幽…怨…的…碎…碎…念……

  莫名想说说为毛自己这么不喜欢以年龄来评判一本书适不适合读。以前高中时,我开始读周国平,每一本我都很喜欢,甚至有段时间还专门买了本子来摘抄,随身带着随时看上几句自以为精华的字句,还每读每新。后来不知道哪里看到说周国平的书不适合年轻人,只适合老年人读,我心里很是难过了一阵。我自然是知道周先生的思想(个人认为,不敢说懂透了)偏向闲散自由(中性词),所以心里一度害怕这怎么办,我会变得毫无奋斗意志?后来事实证明,这简直可笑,我其实就是个不喜欢打拼只希望简单点过日子的人。但这和人生有没有追求有没有意义,没有必然或因果关系。什么样的人就自然被什么样的书吸引。什么样的人,自然过什么样的人生,也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如此而已。(所以,我现在还是继续喜欢周老师的书哈哈哈哈。)

  《忏悔录》读后感(六):读完别人一生之后年轻人的自觉

  以前我总觉得生命有很多高深莫测的伟大意义,人类在时间与真理面前何其渺小、这样一个种族整体却又能延绵不绝。我很敬畏它 但又是个行动上的矮子,我总在文章里说些空话、套话,却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刚到XT的时候 看到室友每天关注的点都是些特别实际、细微具体的事情,比如买一条裙子,改一件衣服,吃一袋水果,健一次身,看完一本业余书,通过一次考试等等,从来不去思考深层的问题,只看自己的利益得失,也永远不会想想自己对社会民族国家的担当,我曾一度认定她满足于这些东西就是特别肤浅的表现。

  接触久了,越来越意识到 其实正是这些肤浅的数字,和看似短距离的脑回路,让她执行力强大,想到就去做,脚踏实地积累得越来越多,作为个体她确实不断进步,越来越优秀。慢慢明白 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有时候 读书做事太少 浮想联翩太多,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很多事情是需要亲身去经历过才有发言权的。比如如何拯救自己生命的意义,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活了24年且没有经受过大挫折的人来说,是没办法回答的,生命的意义存在于劳动和创造之中,它就是由众多渺小的个体,众多细微具体的工作凝结起来、并传承下去的;有时候我们不一定非得做出一个多大的丰功伟绩,才算造福社会,其实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劳动辛勤创造,就是在报答生命之恩。

  《忏悔录》读后感(七):我忏悔

  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忏悔录》,一部作者的反思书。此时的托尔斯泰已经是成名大家,有地位有身份有财富。他享受着这世间一切的美好,荣华富贵和尊贵人格。但是他惴惴不安,却要深刻反思,深刻忏悔。

  他怀疑宗教,觉得并不是宗教可以指引人类的一切,美好的生活不是靠宗教所赠与的。然后又反思自己所处的作家圈,觉得是一群哗众取宠的家伙,这些人以人类导师自居,却不知道如何教育民众,除了谋取金钱和声誉,并没有做什么更有意义的事。

  我为什么而活?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困扰我们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他甚至放弃自己的财富,去过平凡人的生活,去跟农民们一起劳动。这样他的内心才得到忏悔,得到安静。我想说,他有那样的地方,有那样的资本,所以他才有资格这样做这些写,还获得了后人的尊重和支持。如果换众普通的劳苦大众,也根本没有这样忏悔自己的机会。但是难能可贵,他能这样做,这样的深刻反省自己的人生,真的是很棒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人能做到他那样的极致。

  现世的人们,特别容易痛苦。世间的选择不同,起点不同,差别巨大。我们如此不容易,有的人苦拼了18年才有了跟别人平起平坐喝咖啡的权力,哪有什么平等可言。日常的生活总有千种纠结,万种茅盾,诸多纷扰无法抛开。有时候我想,我如何的拼搏,也无法走到别人轻而易主的地方,很苦恼,也会没有方向,开始迷茫。在我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我遇到《忏悔录》这本书,这是一本让你认清自己的书,反思自己,忏悔自己,求得一份简单平静的生活。

  只是,我还是有些不甘愿,不能像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那样,说真话,放弃所有,简单的活着。身体的苦痛代替灵魂的苦痛,这样的选择,还是有难度的。有时候我们宁愿灵魂死去,身体活着。而不能接受身体苦痛,灵魂无忧!

  《忏悔录》读后感(八):生命并不是一场虚无的旅行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享誉世界的作家、思想家。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放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他也是一颗绚烂的明星。

  在他的一生中,他收获过享用不尽的财富、美满幸福的婚姻、以及举世闻名的声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食有佳肴,住有高楼,美女做伴,高朋满座,名满天下。”

  总之凭借其思想与才华,托尔斯泰轻易拥有了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他的生活却并不幸福,甚至在他51岁的时候,他不得不拿走房间里所有的绳子,以免自己会想不开而上吊自杀。

  这很难懂,毕竟在任何一个人看来,托尔斯泰无疑都站在了人生巅峰,又有什么能够逼的他走向自杀的旅程呢?

  是他的思想,在他还不到50岁的时候,他突然迷失了自我,他感到遇上了生活的瓶颈,开始困惑、茫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应该做些什么。

  这些困惑经常以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越来越频繁。这些生活的瓶颈,往往以相同的问题来表达:“生命的目的是什么?生命去向何方?”

  当人拥有了健康、财富、爱情、事业时,死亡却无法避免,这种吞噬一切的毁灭,能把人生所有的追求变成徒劳,那么生存的意义何在?

  在他看来他就像一个仅仅抓住峭壁上树枝的落难人,悬崖上有凶猛的野兽、悬崖下有饥饿的巨龙、树枝的低端还有两只撕咬的老鼠。

  这是托尔斯泰感到恐惧,终于在查阅了无数的典籍之后,托尔斯泰作出了像苏格拉底、所罗门、释迦牟尼、叔本华等贤者一样的答案:生命本来就是一场虚无。

  没错,答案出来了,托尔斯泰经过对自己一次次的询问,他终于得出了答案。人总是要面临死亡,在死亡来临之后,我们的财富、名声、身体都会化作尘土。

  那么生命不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一个没有意义的、彻头彻尾的谎言吗?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下去?既然生命没有意义、既然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恶”,那我们为什么不寻求死亡的解脱?

  不,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生命创造了理性,为什么理性却把生命打入了地狱的边缘?既然理性告诉他死亡才是唯一的出路,那么理性为什么还要阻止他自杀呢?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托尔斯泰四处张望,决定要寻求另一种答案,寻找可以赋予生命超脱死亡的答案。

  于是托尔斯泰在理性之外找到了信仰,信仰虽然缺乏理性,但它能赋予人类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被苦难贫穷和死亡所摧毁。

  他逐渐明白,信仰所给的答案中蕴含着人类最高深的智慧,他没有权利基于理性而否定这些答案,最重要的是,只有这些答案能回答生命的问题。

  于是托尔斯泰决定重新拾起早在他大学时代变已抛弃的信仰。这很简单,毕竟在他的社交圈有各个行业最为顶尖的存在,而他们也往往有自己的信仰。

  但是环顾四周,这些人贪婪成性、肆意搜刮财富,却无法平静接受病痛、苦难、死亡。他们只是将信仰与自己的生活划在了不同的区域。

  但他发现,信教的广大劳动人民用其行动肯定了信仰赋予生活的积极意义。于是他开始观察这些人的生活和信仰,观察得越深入,就越坚信他们才拥有真正的信仰。

  信仰对于他们而言是必需的,赋予生命意义,并且提供了活下去的可能。

  他们为社会创造着生活,而不是像自己希望只是在索取,他们是善。于是托尔斯泰毅然决然与先前的生活圈决裂,而走上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但这没有用,因为信仰与理性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要投入信仰,就必须压抑理性。就像理性一直在告诉你“上帝并不存在”,但信仰却追随着上帝的脚步。

  但理性太过于强大,在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的硝烟中,托尔斯泰终于直面了信仰中的种种谬误。

  这些谬误随同真理一起,成为了广大群众信仰的一部分,而劳动人民却难以发觉,于是托尔斯泰决定将真理与谬误区分开来。

  这也许没什么用,但托尔斯泰最终发现人活着的目的,就是灵魂的救赎。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必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想要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必须抛弃所有生命中的享受,去劳动,去接受,去忍受,变成一个仁慈的人。

  而成为一个仁慈的人,就必须去寻找自己的上帝,也就是拥抱“道德的完善”。

  托尔斯泰在51岁经历的这场精神苦难,是长期抑郁生活的写照,是种种紊乱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是现实脱离理想的强烈愤懑。

  是托尔斯泰在试图脱离旧秩序,创造一个博爱、公平的理想社会,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的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哭喊与苦闷。

  伴随着俄国19世纪的诸多饥荒与革命,托尔斯泰完成了一场对自己的拷问,并且转变了自己的思想。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思想转变的历程,也可以洞察贤者寻觅的生命意义——如果生命最终消散,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为大家谋生,并成为一个仁慈的人。

  《忏悔录》读后感(九):生命的价值要自己赋予

  全书讲述了托尔斯泰思考生命意义的全过程:我是谁,从哪来,为什么活着?对生命有所思考的人都会像作者一样碰到这个问题,所以读起来有些感同身受。不过,可能是中英文的差异,翻译本读起来有些啰嗦。

  其实,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个体生命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从无到有,又回到无,毫无意义。“你就是你所谓的生命,你就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粒子的聚合。这些粒子的互动与转化,在你身上产生了你称之为生命的这个东西。这种聚合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这些粒子的互动会停止,那么你称为生命的东西也会终止。”

  但从社会科学来讲,我们可以赋能,人类社会的发展得益于我们的爱、团结、互助、信仰和意志力等等优质的品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纠缠于教会的种种条条框框(包括教会以爱的名义相互敌视)和人们现实行为的不一致,最后找到最佳的答案:劳动是赋予生命意义的主要方法。底层劳动人民才是创造价值的主体。

  推荐阅读:三颗星。

  《忏悔录》读后感(十):生来不同,不一样的风景

  生命,就像一个圆 从起点出发,奔向死亡 最终,却回到原点,让生命中的努力成为徒劳 那么,生命旅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一代文豪的托尔斯泰说:生命是一场虚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细品,你会放心,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事实,这是《忏悔录》关于生命价值观的珍贵财富,大师每句话的背后,都经得起一点一点地推敲;一世浮华,总归于笔下,我们是幸运的;今天,我将托尔斯泰关于生命,关于信仰的思考,客观地整理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不信教的叛逆者 除了动物本能之外,能够推动我生活的动力是——也是我当时唯一真实的信仰——“自我完善”。但是“完善”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为何,我说不清楚。 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所有我能学的知识,学习生活必需的知识;我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意志,给自己制定一些准则,并努力去遵守;改善自己的身体,通过各种体育运动使自己更有力量,动作灵敏;克服各种困难来培养自己的韧性,使自己内心更强大。我认为,所有这些都属于完善。当然,最根本的是道德的完善,但没过多久,这一切都变成了“一般”的完善。 2 哗众取宠的作家圈 我们大家那时都坚信,我们需要尽可能又快又多地去讲话、写作、发表——这可是全人类的福音。千千万万和我们同样的人一边相互否认着、谩骂着,一边出版和写作,教一教别人。我们没有察觉,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乃至关于生活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我们从不彼此倾听,大家一起七嘴八舌,有时彼此迁就和夸奖,为的就是获得别人的迁就和夸奖。有时候争吵升级,大声喊叫,试图在嗓门上压过他人。尽可能多地获得金钱和赞扬,才是我们藏在内心深处的出发点。就是那样,就像在疯人院一样,像所有的疯子一样,我把所有人都称为疯子,除了我自己。 3 究竟为什么而活 从那里回来之后,我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完全转移了我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先前对于自我完善的追求,已经演化成对一般意义层面的完善和对进步的追求,现在这种追求更是直接变成了如何让我和我的家庭尽可能地过好。但是五年前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开始我很困惑,感觉遇到了生活的瓶颈,仿佛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应该做什么。我迷失了,陷入了无限的沮丧。我觉得我的立足之地已经坍塌了,我脚下紫荆什么都没有了。我赖以生存的一切也不复存在,什么都没有了。 4 生命是一场虚空 很久以前,流传着一则东方寓言。一位路人在草原上突然遇到一只咆哮的野兽。由于对野兽的恐惧,路人准备跳入一口枯井中,但是他看到在井底有一条长着血盆大口等着吞了他的巨龙。这个不幸的家伙,爬出去,定会成为暴怒野兽的嘴中之鬼;跳下去,无疑是巨龙的果腹之物。他只能牢牢地抓住枯井内长出的灌木枝。他的手也有些力不从心,他想,应该是快要死了。上下都在觊觎他,但是他仍然硬撑着。就在此时,他环顾四周,发现有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在他抓着树枝上打转转,并且这两只老鼠还在咬这根树枝。眼看着树枝儿就断了,自己也将落入巨龙之口。路人看着眼前这一幕,意识到,死亡已经不可避免。他悬空的时候,发现自己周围的灌木叶子上,有一些蜂蜜,他于是伸出舌头去舔舔蜜。 5 痛苦的答案 如果死亡终将带走生命的一切,那有什么东西能超越死亡,使我的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自然科学研究的问题,是物质现象的因果关系。每次自然科学涉及这种终极原因,往往得出的结论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思辨科学的任务就是了解生命无因果联系的本质。每次去研究因果现象,比如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往往也是废话连篇。因此,无论我怎么琢磨这些哲学的抽象答案,都没办法得到哪怕是与我想要的答案相近的结论。不是因为科学领域的答案与我的问题风马不相及,而是因为这里没有答案。即便把全部思维都集中到我的问题上,最终代替答案的,还是原来的问题,只不过问题的形式更加复杂了。 6 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肉体的生命是罪恶和谎言,清除肉体的生命就是幸福,因此我们应该期望这么做。”苏格拉底说。 “生命就是罪恶,它什么都不是,向虚无转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叔本华说。 “世间一切,无论是智是愚,是穷是富,是喜是悲,都是虚空。人死之后,会带走一切,因此是荒唐。”所罗门说。 “人生就是不可避免的痛苦、衰弱、衰老和死亡,应该使自己摆脱生命,了脱生死。”佛说。 7 四种摆脱困境的方法 这几种解决方法是:无知,享乐,借助力量和能量,懦弱。除了这四种方法,其他方法还没有发现。一种方法是:没有意识到生命毫无意义、空洞和罪恶,没有意识到死了更好。我不能不了解这一点,既然让我知道了,那我就不能不对其视而不见了。第二种方法:按照现有状况去活,不去考虑未来,但是我做不到。当我知道衰老、死亡、痛苦后,就像释迦摩尼一样不能去狩猎了。我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我不再对短暂的偶然性感到高兴,即便是这些偶然能给我带来瞬间的满足。第三种方法:知道生命的罪恶和荒谬后,停止生活并自杀。我明白这些,但是到底我没有自杀。第四种方法:像所罗门和叔本华一样生活。即便是知道生命就是拿我开的一个愚蠢的玩笑,却依然活着,像往常一样洗脸漱口、穿衣吃饭、侃侃而谈,甚至还写作出书。这些令我感到厌恶和痛苦,但是我依然处于这种状态。 8 我像一只蹲在井底的青蛙 我骨子里对真正劳动人民那种天生的、奇特的怜悯,迫使我去了解这些人,发现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愚蠢。或者,由于我一直虔诚地坚信着除了上吊自杀无事可做,总之我明白了,如果我想活着,并且明白生命的真谛,那么我不应该在那些已经失去生命意义并且想自杀的人身上去寻找,而应该在亿万人身上去寻找,无论他们活着还是已经逝去。因为这些人正在创造,或者创造过生活,并且能够为自己和我们大家的生活负责。当我注意到这些逝去的前辈和活在当下的普通人,而不是那些知识分子和有钱人时,得到的是全然不同的结论。我发现古往今来这亿万人中,除了极少数例外,其他门都不能划到我的分类中,我不能认为他们不明白问题,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也不能认为他们是贪图享乐的人,因为他们生活总的贫穷和痛苦要远远多于富贵和享受。我更不能认为他们浑浑噩噩,虚度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清楚地解释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死亡本身。他们认为自杀才是罪大恶极。 9 如何才能永恒 进一步观察其他国家的人们,与我同一时代的人以及前人,我发现情况完全相同。但凡有人的地方,必定有信仰,从有人的那天起,它就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可能,无论何时何地,信仰的主要特征都一样。无论何种信仰都能赋予人类有限的生命无限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被苦难、贫穷和死亡所摧毁。最后,我逐渐明白,信仰所给的答案中蕴含着人类最高深的智慧,我没有权利基于理性而否定这些答案,最重要的是,只有这些答案能回答生命的问题。 10 平凡的劳动者 我发现在我的圈子里,全部的生活就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抱怨生命,他们自己也承认,自己的信仰不是为了回答生命的问题,而是为了某些我所不能接受的目的。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繁重的劳动,对于生活,他们比富人更容易满足。在我生活圈子里的人因贫穷和苦难都在诅咒生活,对命运愤愤不平;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人没有丝毫的困惑与抗争,平静并且怀着坚定的信念接受了所有疾病与不幸,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别的出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越是自诩聪明,在理解生命意义时就越糊涂,更容易把我们的痛苦和死亡看成是恶毒的嘲讽;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人无言受苦,他们坦然面对死亡,更多的时候是带着欢乐。 11 拯救 如果把一个衣衫破旧、饥饿潦倒的叫花子从街头十字路口领到一个美丽农场的凉棚下面,给他吃饱喝足,然后让他上下扳动一个手柄,显然,在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被带到这里,为什么要扳动手柄,整个农场建造是否合理之前,他首先应该扳动这个手柄顺从主任的意志。如果他扳动了这个手柄,他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水泵,水泵把水抽上来后,水就顺着地里的垄沟流淌。此后他被从有水井的凉棚中领走做别的事,他将去采果子,沉浸到主任的欢乐中,所做的事情越来越高级,越来越了解农场的布局,并且参与其中,他永远也不会想到问一下,为什么他会在这里,无论如何也不会去责怪主人。而我们这些聪明人,吃着主人的,却不按照主人的意愿行事,我们非但不做,反而围坐在一起议论着:“为什么要扳动那个扳手?要知道这是很愚蠢的。”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想到最后就是主人很愚蠢,或者他根本就不存在,而只有我们是聪明人,只不过生不逢时罢了。 12 寻找我自己的上帝 我周围一切又回到了最初,回到了童年时期、青年时期。我又回到从前:我开始信仰那种意志,这种意志孕育了我并且要求我做一些事;我又重新相信,我活着的主要和唯一的目的是改善自己,也就是按照这种意志生活;全人类在我所不知道的远古时代为自己制定了一些准则,我能够在这些准则中找到这种意志的表现,也就是说,我又开始信仰上帝,信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信仰那些传递生命意义的老规矩。唯一的差别就是,过去我是不自觉地接受这些,如今才知道,没有这些我就不能生活。 13 生命,信仰 想要理解生命,就不应该去理解生命的特例,也不是去理解我们这类寄生虫,而是去理解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是这些人创造了生活,赋予了生命意义。对于信仰,我所探求的是信仰和生命的力量,而他们寻觅的是如何在世人眼中用最好的方式完成自己作为人的某些义务。虽然在普通民众身上看到的那些令我厌恶的谎言要比教会里的人身上看到的少,可我依然能够察觉到,在普通民众信仰中,真理和谎言已经交织在一起了。我应该找出真理和谎言,并把它们区分开。  换个角度,生活总能给你一点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