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长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30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最长的一天》是一本由[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一):最长一天里的最长一瞬

  1944年6月6日当然是一个重要日子

  这一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写了一本书,叫《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以专业主义精神把这一天发生的事如同用篦子捉虱子一般细细地梳理了一遍。他甚至在书末尾附上了所有D日幸存者名单,包括双方将军士兵当时的植物身份,以及他们在成书之际(1959年)的职业与居住地情况

  可惜这么波澜壮阔的一天让我记住的东西有限

  我对战争军事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少儿读物,比如战国故事里田单的“火牛阵”。这使我产生错觉,以为战争是与机灵联系在一起,带着加减法般的清晰明了,又有一点狂欢的气质,很是宜人

  《最长的一天》说,至少战争还具有如下特点,比如:

  未知与不确定。诺曼底登陆实施之初,德军一直被蒙在鼓里;巧合。《每日电讯报》上的字谜游戏在6月2日披露得答案中赫然有着盟军整个反攻计划代号——“霸王”,从5月开始,字谜游戏的答案囊括了人工港代号、反攻中海军行动代号,甚至登陆地点。但是这些字谜是54岁的物理老师在六个月之前编好的。

  以及各种死亡。

  一个伞兵摔进树里,七个八个德国兵对着他把子弹打完了,“小伙子瞪着眼睛倒挂在树枝上,好像在看自己身上的子弹洞”。坦克被炸到100英尺的空中落入水中消失;锅炉间爆炸里面的水兵全部烫死;一个二等兵听见一个吃惊声音说“伙计们,我中弹了!”然后看见说话人脸上带着怀疑奇怪神情,慢慢滑落水中。

  忘了是哪部机器人打架的电影,战事间隙一个士兵在认真地玩Doodle Jump。细节总是有着与其体量不相称的力量。诺曼底登陆堪称唐德刚所说得历史的三峡,但这最长的一天当中,我在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书里,真正能记住的是一个瞬间。

在奥马哈海滩的峭壁后面,医务中士阿尔弗雷德·艾根伯格疲惫不堪地猛然躺倒在弹坑里。他已经忘记了他治疗过的伤员人数。他累得骨头疼,可是他想在睡着之前再做一件事。艾根伯格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缩微邮政纸,在一只手电筒光亮下,准备给家里写信。他写下:“在法国某地”,然后开始,“亲爱的妈咪和爹爹,我知道此刻你们已经听到了进攻消息。嗯,我很好。”然后这位19岁的医务兵就停住了笔,他想不出还要说什么。

  卡夫卡在1914年8月2日写日记:“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石破天惊与窃窃私语,世界大事个人日常的相提并论,并不是消极的避让,躲进小楼成一统。相反,这是一种抵抗,用日常生活秩序消解暴力、极权和看似能毁灭“我”的力量。

  而那位19岁的医务兵,他大概并不如卡夫卡深刻。但是,在经历了最长的一天之后,用与卡夫卡类似方式,揭示了莫之能御的历史洪流微不足道的个人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我承受了一切,然后想不出还要说什么,“我很好”。

  一个普通人发现,能感受疼痛本身已经值得欣慰。我的肉身与世界仍有联系,我会被远方的一些人记住。诺曼底登陆捍卫了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失败的是隆美尔们。他的参谋长指着几亩长满野花土地说:“这儿的景色真好,是不是?”隆美尔点点头说:“你给我记下来,高斯——这个地块得埋1000枚地雷。”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二):最长的一天

  一直以来对历史比较兴趣,花了几天阅读完这本书,多少士兵为民族自由解放奉献鲜活生命,才有了今天和平的生活。对于现在来说,结局已成定局。可是在书的字里行间里,仍然为盟军的军官与士兵及战局担心。在这最长的一天里,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第三帝国的存亡已不足一年。

  对于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阅读时有点凌乱人物太多,有时分不清是盟军还是德军,作者转换人物叙述时,如果有小标题标明地点等及配合地图,会使阅读起来更流畅

  对于内容资料详细,让我们对诺曼底登陆有了细节的了解

  以史为镜,不希望再有这样大规模的战争,生命就这样被无情的掠夺了。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三):真是的历史才是最精彩的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诺曼底登陆这一天发生的详细故事。作者从盟军、第三帝国、被占领国、等多个角度,从元首、统帅、军官、士兵、抵抗成员平民百姓、军人家属等多个层面翔实记录了战争的经过。虽然这么多角度、层面和人物,但全书毫不杂乱脉络清晰,阅读时让人仿佛置身战场深深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憾,被英勇的军官和士兵所激励,被盟军最终取得的胜利鼓舞。通过揭密历史,让我对这一转折性的战役胡了比较透彻了解,同时感叹伟大的历史总是由一些细节决定,如果当时德国能准确分析情报,或许的走向又将有所改变……

  我觉得本书的细节很丰富,战争场面描写远胜电影。记得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电影开局的登陆战争镜头让我震撼,但本书对战争的描述完全超越电影,更令人难以忘怀战争给人类肉体心理带来的残酷伤害,只希望世间永远不要战争,只要和平!

  这本书通过采访大量当天幸存的人员故事而成,所以真实的历史才是最精彩的故事!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四):战争的本质在于未知

  二战的战史,无论是书、传记还是电影都看过太多了,作为史实的d-day大多数人上中学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打开这本书的收获,必定不是知道这个事件本身。

  对我自己而言,这本书的过人之处,在于能把人拉回d-day的前一天。

  今天的我们,当然早已知道登陆的后果参与这次行动的每个人的结局。二战以盟军胜利而告终,艾森豪威尔一路顺风,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五星上将总统,隆美尔被控背叛元首,服毒自尽……

  但是在1944年6月5日,这一切对于那些人都那么遥远

  艾森豪威尔一个人掌握着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登陆舰队,对下,几千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几十万人的生命和几个国家命运都在他手上,对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必然会施加各种各样压力。究竟是4月、5月还是6月?是5日,6日还是7日?一个决策就关乎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无论推演多少次,他的对手信息不到士兵们登上奥马哈或者犹他海滩那一刻永远处于薛定谔的猫般的迷雾中。想想21世纪,参与人数要少得多,重要性也轻的多的iphone都会在每年库克开会前就泄露个一干二净,这个牵扯数百万人的行动怎么可能瞒得过无处不在的德国间谍

  在海峡的另一侧,不论是隆美尔还是冯伦德施泰特,同样也都生活在不确定的焦虑中。固然大军已经在英伦三岛集结,但是几十万人的铁流所指,是法国漫长海岸线的哪片海滩?确实有许多信息都指向6月6日的诺曼底,之前也有许多一样的信息指向加来,指向5月。即使在炮声响起以后,这是否只是一次吸引火力的佯攻?那令人恐惧的大军是否会在德国全部的预备队都被吸引倾巢而出之后才会来到加来?作为第三帝国的元帅,应该如何向下级发布命令?是否要向元首和最高统帅部请求援兵?戈林和约德尔那些元首身边的人之前就一直看我不顺眼,是否会借此奏我一本?

  读了这本书,才第一次去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除了他们,战争更多的是普通人,那些在船上等待了几十小时,甚至出发又回来了的列兵,知道等待在面前的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大战,却不知道等待在自己面前的是什么命运,有人在跳下滑翔机之后直接把湖泊农田搞错,无声无息的淹死在水里,有人却在机关枪中吹着风笛笔直前进毫发无伤。在作者笔下,从将军到那个掷骰子赢了1500美元又都输回去的二等兵都一样鲜活。

  当然还有战争行动充满的细节,几十万人的大战,计划精确到每个人,精确到分钟,从每条船、每架飞机的抵达时间到每个小队于特定时刻完成任务。周密的计划和战场上唯一能确定的高度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成就后人能看到的历史。

  想想,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别人看到的历史,也是我们这么一点点留下的呢。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五):D-Day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二战的艰辛,诺曼底登陆于我而言只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解释,一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有了心脏微微颤栗的感觉。作者用内敛克制的近乎纪录片的白描方式勾勒了D-Day,200多页的书无法写尽二战转折点史诗般战役,但是200多页生动的描述足以让我想去把所有相关资料找来研读。

  “霸王行动,盟军进入欧洲,是1944年6月6日零时15分整开始的---就在将永远被称为D日那一天的第一个小时里。在那个时刻,美军第一零一与第八十二空降师一些特选人员跨出他们的飞机,进入月光照耀下的诺曼底夜空。五分钟后,在50英里外,英军第六空降师的一个小组跳离他们的飞机。这些人是探路者,他们的任务是在空降地点燃亮信号,让后续的伞兵与乘滑翔机的步兵着陆。”这是前言开端,在书的结尾提到这场战役中盟军的伤亡人数在10000-12000之间,看完全书后再看这个开篇惊心动魄不外如是。

  每一场战争都充满了暴力、血泪,这本书不光是描述战争的书,它更是一本讲述人的故事的书,在战争前打牌吹牛的盟军士兵、晕船吐到摊了一地的盟军士兵,在作者笔下诺曼底登陆不再是冷冰冰的战略战术,那是一个个普通士兵普通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片刻,空降兵误降落居民花园时的片刻,在圣梅尔-艾格里斯降落时被挂在教堂塔尖时看到火舌四窜的片刻,血染奥马哈的片刻、犹他海滩上“不顾死亡、使部队准时登陆”的片刻,死神与战争同行,那一天,在诺曼底挥舞镰刀,收割生灵。这本书没有煽情,偏偏让人看得透不出气。

  如果说在战争中普通士兵只是冲锋陷阵的卒子,那指挥战争的名将们承担的不光是胜负,更是沉甸甸的生命。在为空降师送行时艾森豪威尔眼中闪着泪光,作为统帅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小伙子中的大部分将再也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在做出登陆时间的决定时,他默默的写下为战败而预备的通告,“责任属于我一个人”,20多万陆军、海军与海岸巡逻队士兵的性命系于此役,责任在我。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情感是一种军人的职业精神,但仍会有泪光在送别时闪烁。

  1944年6月6日这一天,命运还未对隆美尔露出残忍一面。“隆美尔说'相信我,兰,入侵的最初24小时将是决定性的…对同盟国也罢对德国也罢,这一天都会是最长的一天。'”“ 从隆美尔开始,高级军官就在战斗的前夕一个个都离开了前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可是真像冥冥中那无常的命运拨弄着使他们离开似的。”也许真的有上帝存在,不忍见更多的生灵被涂炭,如果那一场登陆战役有隆美尔的参与,历史会不会被改写?他一直忐忑不安的等待这一天的来临,他选择最不可能发动登陆的6月4日回德国为妻子庆生,可偏偏就是这一天,他缺席了他自己等待已久的战争。当他从电话中得到袭击开始的消息时,他的嗓音中不带一丝感情的说“我真糊涂。我真糊涂。”没人知道他那一刻内心波涛汹涌,那一刻的沙漠之狐只在史书上留下了这样的话。在提及对手时,隆美尔把戴着手套的一只拳头打到另一只手掌里,怨恨地说:“我的朋友敌人,蒙哥马利。”惺惺相惜而又彼此不容的矛盾心理跃然纸面。他说“我一向正确,一向如此。”他是沙漠之狐、帝国之鹰,即使是他的对手都不得不佩服他,可是联想到日后他的结局,不得不承认对一个军人而言,不能死于战场是一种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