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大历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大历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1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大历史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是一本由(美) 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现代商品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历史解读

  对于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对中国的大历史是没有一个完整清晰概念的。我抱着了解中国历史的态度买了这本书,没想到有一些惊喜,与大家分享

  一是关于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作者的论点论据有意思,论据有二,一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缔造黄土文明同时,也给沿线人民带来巨大自然灾害,出于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考虑,必须集全国之力建造水利工程;二是长城的走线与15度降雨线基本重合,也就是说农业中国需要统一政权来应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持续骚扰。从自然地理角度解释了中央集权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能够稳定地传承几千年。

  二是关于财税政策重要性。财税政策关系到小自耕农的基本生存状况,更关系国家政权的稳定。以往我们读历史,只会看到各种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从来没有用现代国家的眼光考量历史中的国家,他们是如何纳税的,国家的财税收入从哪里来。这种观点可以解释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个别人、个别行业的进步缺乏整个商品经济社会支撑。而清初盛世的背后,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落后太多的商品经济,如果说有的话。因此,鸦片战争结局早已注定,对外通商是时代必然

  三是关于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特质。中央政权更关心整体政权阶层均衡,对小自耕农只能考虑到保障基本生存的阶段,“牺牲质量以争取数量”,“使各地区勉强地凑合一致,因此他们背世界潮流而行”,而整个地表现内向。这是整个国家的特质,也是文化的特质,表现在建筑空间中,同样也是内向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值得推荐,只是如大部分读者所言,深度不如《万历十五年》,某些地方的推理比较粗糙。作者说因此怎样,我们却看不出其中的因果逻辑关系,部分解释比较牵强。举个例子,作者讲“中国人缺乏坚强的民族观念也构成赵宋王朝的一大弱点”,因为“古典文学重“文化主义(culturism)”而轻国家主义”。恕我孤陋寡闻,后面那句话听说的不太多,如果这个观点正确,也应该有较长篇幅去论证,一带而过让人很难信服。如果作者能够以写作《万历十五年》的心思去琢磨其他各个朝代,这本书会厚实很多。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二):《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书名: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

  译者:无

  出版者:无

  版次:kindle版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70418)

  1.是哪类书:历史书

  2.主要内容:中国通史

  3.主要观点: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统治技术跟不上生产力发展,无法与底层小农经济相适应,没有应用数字进行精细管理能力,只能进行粗枝大叶的均一化治理,导致财政状况恶化。

  4.要问的问题:中国古代朝代兴亡更替的原因?

  5.书的结构:基本上每章一个朝代。

  6.重要的单字:中国 通史

  7.重要的句子: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方法

  8.作者的论述:

  前言

  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从技术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

  黄土高原是中国历史的起源,夏的历史只有传说,而无文字和考古证据支持而不可考(现在貌似有二里头等考古发现了。)中国可考的历史从3000年前的商代开始,其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东部的河南地区,主要代表有甲骨文和青铜文化。甲骨文演进而来的中国文字使中国能团结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四分五裂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周灭商,周公(周文王的兄弟)实施一套带有理想化色彩封建分封制,还有宗族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井田制耕作制度(一块方形的田分成九块,周围八块八家各自耕种,中央一块八家共耕,收获诸侯)。随着人口增加地域的扩大,这套制度逐渐不适现实开始分崩离析。西周都城被游牧民族攻破,迁都成为东周。东周各属国互相争斗,进一步破坏了周的封建制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百家争鸣的时期,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等。争斗的结果,是秦一统天下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中国黄土高原特有的土壤、气候生态条件,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大一统的国家的需要,因为只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政权,才能有效组织防御洪水和自然灾害,赈济灾民。在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中,周的各个诸侯国不断互相兼并。中国政治文化也就形成了儒家的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架构和社会秩序,并延续了千年。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秦国由于天时地利,在秦始皇之前进行了进百年的全面改革,废除了周朝的很多制度,建立了重农抑商,富国强兵的全新的体制,最后灭了与其竞争的其它诸侯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然后其统治仅维持了数十年,在秦始皇死后即迅速分崩瓦解。秦始皇的陵墓里的兵马俑的发现,使我们能一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一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中国人。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汉帝国的创立者是秦朝的小官吏,其追随者也多为秦代的底层民众汉武帝继承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遗产,开疆扩土,与匈奴开战。为了应付军费开支,对国内民众的征税逐渐增加,导致民众不满。汉朝采用与秦朝的专制不同的统治方式,克服了前者的一些弊端。文化上独尊儒术。到了公元前后,王莽篡位,实行激进的改革(如取消土地私有制等),实行了十几年,兵败身死。刘邦的后裔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此时长安仍然在农民军手中),称东汉。之前的汉朝称西汉。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汉代教育发展,随着外部威胁的降低,对外沟通贸易也加强。张骞、班超通西域。在对底层的社会治理上,东汉逐渐出现问题。主要是儒家不崇尚法治,注重人情,导致基层矛盾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逐渐集中,出现了一些豪强。东汉末年的宦官阶层与名士产生争端,最后导致东汉灭亡,中国陷入了数百年的豪强割据的分裂局面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汉末到隋的这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混乱的时期。曹魏逼汉朝“禅让”,形成了魏蜀吴三强争霸的局面,最后,司马家族逼曹魏退位禅让,建立晋。晋灭了蜀吴,暂时统一了南方。然而它却无力去打北方。淝水之战,晋打败了前秦,抵御了其的进攻。南方相继建立了宋齐梁陈,但都不持久,也无力北伐。北方则形成了五胡乱华,建立了各种少数民族与汉人合作的政权。这些政权破坏了汉以来形成的中国基层自治的局面,使底层治理衰败。以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封建集权制度也无法恢复。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并非一团漆黑,文化上有了很多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在中国盛行。另外“胡人”的进入也给中华文化带来很多新鲜血液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鲜卑血统的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实施全面的汉化,成为北方的强国。更重要的是,其实行全面变革,如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均分等,恢复了汉末被破坏的农村基层治理,为中国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被汉人的政权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北周的大臣杨坚灭了北齐,又南下灭了陈,统一了中国。(第一次搞明白这段历史,感觉不再那么乱了。)

  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专制政府不出于专制者的选择。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当中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

  “谁有能力征税,谁就能掌握税收所及的地区。”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世时期。隋很快灭亡。唐国公李渊在其子李世民的鼓动下起兵,建立唐朝。唐初延续了之前的均田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口数量增多。唐朝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平定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唐初也是一个自信力很强的时代,对宗教宽容,文化上中外交流也很频繁。唐初主要是由李世民和武则天两位所缔造的。到了中期发生了安禄山叛乱,唐朝元气大伤,对基层的控制力变差,唐朝走向衰落。其原因作者认为是由于人口迅速增加,专制政府的管理能力跟不上,对基层失控。到了906年,唐朝被灭了。唐首创了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

  第十一章 北宋:大胆试验

  906年唐灭后,中国又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分裂,史称五代十国,其中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由于中国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又乘虚而入,建立辽国,长期与中国对抗。960年,五代里最后一个周的官员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他随后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再被篡位的压力。宋朝中国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纸币,城市化发展很快。但是军事上却很懦弱,长期与北方的辽妥协。王安石试图进行变法,采用类似现代金融手段刺激经济,但是变法失败。作者认为根本原因是他太超前了,政权的治理技术远远跟不上。“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

  第十二章 西湖与南宋

  “宋朝亘319年的奋斗,只证明了中国南方虽富庶,仍不能在组织上做到整体化,因此敌不过以简单与粗枝大叶精神所组成的北方国家”。

  金国由辽独立并不断壮大,北宋与金谋划合力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金独立打败了辽,随后,就开始向南打北宋。北宋打不过,经过靖康之难,北宋皇帝被俘。其余人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南宋与金隔淮河而治,南宋仍然奉行妥协政策,还杀了坚决抵抗的岳飞。后来蒙古人在北方崛起,又与南宋玩起了联合攻金的把戏。但蒙古人自己又很快把金给灭了,又灭了西夏,开始进攻南宋。南宋依靠南方富庶的地区抵抗了数十年,最后仍然兵败,在崖山之战后,南宋灭亡。南宋时期中国很富庶,科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思想上宋代儒学形成了理学。尽管有这些发展,由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宋朝仍然打不过北方游牧民族。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在成吉思汗带领下横扫欧亚,在成吉思汗死后,这个帝国分裂为四个汗国,其中之一由忽必烈率领,开始南下进攻南宋。南宋最后被灭,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还企图跨海征服日本,最后失败。元统一了中国,但并没有完全采用以往汉民族的统治治理方式,没有开科举(直到元末才开),没有重用汉族官吏,最后,元王朝很快崩溃,成为第二帝国哦与第三帝国的一个过渡性王朝。元朝科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十四章 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元末出身平民的朱元璋起事推翻了元朝。蒙古人逃回老家了。朱元璋主张闭关锁国,与民休养生息。他采取严厉措施惩治官场腐败。而从他儿子朱棣开始,明朝开始转向开放,向南出兵越南,向北去打蒙古人。还组织了郑和下西洋。到了下一任皇帝,由于财力问题,又开始收缩。如此反复,但没有从根本上控制国家财政和经济,导致财政恶化。

  第十五章 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晚明,情况继续恶化,详细情况作者的《万历十五年》里写得更详细。最后明朝被满人灭了。

  第十六章 满洲人的作为

  满清于1644年入关,灭了明朝。在征服的过程中,他们只受到少量的抵抗,绝大多数民众是无所谓的。满清并不想"以夷代华",也没有像元朝那样奉行民族极端平等的政策,因此政权过渡很顺利。明朝的降将被委派管理边陲,后又被逼造反而被镇压。清初的康乾盛世使中国国力大增,领土扩展到西藏,新疆等,还收了很多属国。这几位皇帝甚至比明末的皇帝还要"中国"。

  第十七章 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对清朝的评价,还是从社会治理方面来说的,由于清朝自身变化不大,而欧洲变化迅速。当双方在19世纪中叶碰撞时,优劣显而易见了。

  第十八章 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近代史了,1840年鸦片战争,签了南京条约,后来又签了一系列条约。1860年代中国人开始“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光绪进行百日维新,被慈禧给搅黄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但是仍然军阀混战,内部内战,外部帝国瓜分。爆发了五四运动。

  第二十章 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当代史可以简明的条例:国民党和蒋介石制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中共与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低层机构,并将之突出于蒋之高层机构之前。现今领导人物继承者的任务则是在上下之间敷设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个系统发挥功效。”

  回顾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探讨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资本主义。另外就是对现代(1949以后)中国的探讨,还是强调作者的那个观点,上层架构要与底层架构相适应。

  第二十一章 台湾、香港与澳门

  作者对港澳台的叙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落后于现在的实际发展了,就不写了。

  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统治技术跟不上生产力发展,无法与底层小农经济相适应,没有应用数字进行精细管理的能力,只能进行粗枝大叶的均一化治理,导致财政状况恶化。

  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朝代的更替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会只有某个单一的原因。而且作者所给出的理由未必就是主要的原因。那什么是最主要的原因呢?就拿这个问题当成我看断代史的线索吧,看完再找出自己的答案。不过作为一部通史作者写得蛮好,至少对我而言达到了效果。夏商周,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以前比较模糊的朝代现在都有了一些基本概念。还有什么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北魏,西晋东晋之类的,现在谁先谁后都比以前清晰一些了。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三):读书摘录-仅供回想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带

  西安,十一朝古都。

  现在能确切证明之中国历史,始自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代。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文化:商朝,万物有灵; 周朝:祖先崇拜。

  周朝创始人,周文王 西伯; 周武王,发 结束了商朝的兄终弟及制。

  传统上东周又被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并不衔接。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这是根据两部历史书籍而来的。《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以春去秋来的方式即在前一阶段的重要事迹。《战国策》是一部不具作者姓名的著作,片段叙述秦统一之前约一百八十二年各国间的军事与外交,两书各有独到精彩之处。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黄河泛滥,季节性雨水,饥荒导致人口迁移,激起边界矛盾,边界新的划分.....

  “十五分寸等雨线” 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原来是写在《史记》里的啊!!!

  嬴政铁腕统治十二年后,亡,又三年,秦亡。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第一帝国,黄仁宇应该指的是汉朝)

  汉朝:一个由平民创造的朝代。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二百年(前202-220年),创立者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

  汉帝国的统治政策,封王封侯。

  刘彻谥号汉武,他在位于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这54年的御宇期间,在全汉朝是最长久的,对以后的影响也最深远。刘彻的意识形态宗旨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西安) |公元23年| 东汉(洛阳)——光武帝 刘秀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汉代的青铜器、漆器、泥土模型可补成文史之不足

  汉时的主要农作物为米麦及稷黍。妇女以蚕桑为常业。尽管东汉时政府已取消盐铁专卖制度,盐铁生产仍为汉代公营事业之大宗。

  前汉,王莽篡权,刘秀夺权,后汉。

  后汉经济财政恢复后,私人财产膨胀,which是动乱的影响因素。私人财产膨胀+后汉时期多王国叛变时私人财产支持不同方面(可以是中央军,也可能是叛军,也可能自成叛乱之军)。 文人举贤做官的弊端,起于民间的争端,终于国都的大案。

  新兴地主、旧有士绅,同宦官、官僚的勾结也是整体瓦解的原因之一。

  后汉时代创始时循秦制而采取一种三分政权的体质。丞相总揽百官,御史大夫管检查,大司马主军政。

  后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

  自公元200年,直到公元6世纪末期隋朝兴起之前,中国经历过很多局部的帝国与小朝廷的时代,同时也遭受不少异族的入侵。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等。

  地缘虽分列,但文化求统一也使得无人趋向将分裂的局面视作当然。

  魏晋南北朝

  “魏武三诏令”(曹操为丞相时所颁发)求才,内中程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乱世之才,不必有德。)

  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公元291-306年),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是族内战乱之一。均为司马家族人员。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世道太乱,人心已无处安放,唯求佛祖安佑,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的特点之一。

  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怆痛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黄仁宇先生对钱穆大师的评价。

  曹操罪过,不仅在于他以粗蛮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且在于他公开道说,有意凿穿众所公信的深化。据说他曾称:“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 但皇帝有了御殿里龙椅上的神秘色彩,就成为一个说话算数的仲裁者。对读书明理之百官的一种强迫信仰。

  云冈、龙门、敦煌三处之经营,均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中国分裂之际。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公元399年,拓跋珪升级称帝,他所创造的帝国共有十二帝而连亘一百四十八年——北魏/拓跋魏

  拓跋魏为了统治,自行与汉官联姻,自行汉化。

  拓跋朝汉臣隋国公——杨坚,日后为隋朝的创业之主。

  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二帝国指的应是隋唐)

  隋唐以来,与汉代官制有一基本不同之处,即是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除少数地域例外,下达州县。汉朝的征辟,至此不用。

  唐朝文官集团有1805个建制的职位,加上辅助人员、案牍之士、军官,凡授薪着共368668人。这在中世纪是一个极可观的数目。当日中国总人口数可能为五千万。(约1:135)

  中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朝代——集结了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学习者。以日本最为优等生。

  唐朝极度地自信,对信教自由极端地保障。道教、佛教、拜火教......

  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全朝代时间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样一来,前面一段有了137年(自公元618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和混乱。

  李世民在位32年,唐朝的制度从当时的眼光来看近于完善,其中大部之功绩应属于此位青年君主。除了名义是第二位君主外,李世民实为朝代的创始人。李626年登基,649年去世,登极前便为父出谋划策展露其才。

  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退位,自己登极。 道德是作为皇权掌门人的唯一门面。以无缺的道德上位已实属不易,以道德统治万民更非易事。

  武则天,出身名门,李世民时,被选为“才人”,即没有名分的姬妾。649年李世民去世后,她入寺为尼。后李世民儿子李治纳其为“昭仪”,即下级之嫔妃。一年后皇后被废,立其为皇后。所以唐朝开国的三个皇帝中,两个是他的丈夫,以下的十七个皇帝无一例外,全是他的儿孙。武则天能获得实权,实乃因高宗李治御宇34年。

  公元690年,武周朝始年,为帝21年。

  唐朝 李渊——李世民,在位23年——李治,在位34年——武则天,在位21年。

  衰亡的开端: 公元755年,在位的皇帝李隆基,武后之孙。他当时已近72岁,在位43年。他所宠爱的杨贵妃年38。杨国忠是贵妃的从兄,他始终说安禄山有反叛的趋向,传统史家称安禄山之反,正是被他激怒的

  安禄山的叛乱,使得朝代弱点暴露:唐朝的帝制,可算是一种极权的产物,只是它的基础无非儒教之纪律。当这纪律败坏时,此极权也无法维持。

  黄巢民变后,黄巢的手下朱全忠,终于906年篡唐,结束了唐朝288年的统治。朱全忠,朱温,五代时期,后梁帝。

  五代十国时期(902-979)一大段分裂期,首都集中在洛阳、开封(较唐时的西安,已经东移)。

  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后至979年,统一南方十国。

  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之败坏,也不是纪律的全部废弛,而是立国之初的组织结构未能因时变化,官僚以形式为主的管制无法做适应的调整,以致朝代末年彻底的地方分权只引起军阀割据。

  第十一章 北宋:大胆的实验

  主要朝代中,只有宋选了开封为首都。

  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岁月。 五代是主要出现在北方的政权,十国则出现于南方。

  五代十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李渊、李世民创立的制度,经过了200多年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管理需要,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管理不住各省地方的权力扩张了。

  为防止再度“黄袍加身”,赵家做了:1. 上演黄袍加身的军士,令其退役; 2. 禁军吸收优秀人才; 3. 文官治军、文官理财、中央集中管理财物。

  宋代的不振。全宋朝319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岁币”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 不振的原因有二:1.外部,与宋同时期的契丹——辽,已非单纯的游牧民族,已半汉化,已通农业; 2. 中国人缺乏坚强的民族观念也构成赵宋的一大弱点。中国人自己提倡一种神话,认为亚洲所有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只因地域之阻隔才有了人种的区别。古典文学重“文化主义”而轻国家主义。

  赵顼,18登基,36去世,执政18年,遇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改革朝廷收入而不影响百姓生活,欲变法。变法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革新,总体来说是以金融管制的办法使“不加税而国用足”,真实现代人的眼光。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设计法案有:“青苗钱”、“市易法”、“均输法”、“方田法”、“保甲(民兵)”。

  欲使王安石新法得施,配套的信用、法律体系必须健全,而宋,不具备。

  宋,960-1279年。

  第十二章 西湖与南宋

  1127年,金人攻入开封,北宋灭亡,赵构一路南逃,于1138年在杭州(时称临安)建都,称为“行在”。

  韩侂胄的悲剧下场。南宋同金人签下耻辱的《嘉定和议》,在文书中,皇帝自称“侄皇帝”,称金主为“叔皇帝”。

  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开封极盛时期,可能是金人1126年进攻之前数年。

  本是中央集权征税于民,中央集权征兵发饷,可就是由于宋朝制度集权统治非但未能缩短两者间距离,提升效率,反而由于官僚滥用职权,使之更远。

  宋朝的科技进步,虽然有,如帆船的风帆、投掷榴弹的弩机、活字排版、天文时钟、指南针、人力脚踏发动之轮船等,但并未造成普世影响。原因:发明转化成系统性增进水平的工具,甚至普及化的生产力,必须需要商业的影响力超过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宋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即使有提升技术生产力的能力,也没有这种动力。

  宋朝亘319年的奋斗,只证明了中国的南方虽然富庶,仍不能在组织上做到整体化,因此敌不过以简单与粗枝大叶精神所组成的北方国家。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汉臣的怂恿下创建元朝,8年后,南宋亡国。

  忽必烈于1274年、1281年派兵船两次远征日本,均损失惨重,无功而返,甚至大部分兵士未能返还,惨退。究其原因都是大风。

  元朝的统治,对汉人是有所忌惮的,也不将儒作首一地位。

  元朝虽然在课税方面较前朝更低,但就统治而言,并未全面改革定型财税制度,亦无改革前朝的制度。

  元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中间共经历了11个皇帝,历时仅97年。

  第十四章 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朱元璋在中国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上留下的痕迹影响所及,至今未衰。当中最大的特色无乃极度的中央集权。

  明,非竞争的国家:1. 不伐外境; 2. 修墙防侵; 3.境内外族通汉通婚。

  明朝,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在朱元璋的规划下,它大可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政府本身既不对服务性质的组织与事业感兴趣,也无意于使国民经济多元化,至于整备司法和立法的组织足以使经济多元化成为可能,更不在他的企划之内了。所以明朝官僚主义程度之坚强与缺乏弹性,举世无双。

  第十五章 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主要看《万历十五年》应该就能找到答案了)

  明朝16皇帝,十三个墓地在京外,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发现,第七位皇帝朱祁钰葬在京西郊。 另外,第十三个皇帝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1368年-1644年,大明王朝276年至此陨落。

  第十六章 满人的作为

  清朝令明降将如吴三桂镇守三番无非是初统之时的临时之法。三十多年后,削了三番。

  清初盛世: 1.顺治 (本名福临,在位时间1644-1661的17年间);2. 康熙(本名玄烨,在位于1662-1722的61年); 3.雍正(本名胤禛,在位于1723-1735共12年);4.乾隆(本名弘历,在位于1736-1795共60年,还不是去世,而是传位于子)。

  清朝初四个皇帝在位时间还真长啊。

  第十七章 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中国朝代由盛而衰为何如此迅速?1. 朝代循环与长期停滞;2.地缘因素;3.社会经济方面有限制; 4.清朝实用主义的限制

  第十八章 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1851年洪秀全称王,1852年,太平天国北攻。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至1864年7月于英国人、美国人的协助下,攻下南京,克败太平天国。

  清,政府有了一个庞大的架构,一向站在非竞争性的立场,几百年来只望维持一个大体过得去的标准,以保持内部凝聚力。因生活方式之不同,西方采取重商主义,中国维持农业社会习惯。而这,并不适应资本主义那一套,对材料、人员、分工、竞争机制都不匹配。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马关条约》,赔款。

  清朝from1644-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清帝退位。民国肇造。

  第二十章 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蒋介石可以被认为首先给中国制造了一个原始型的统一政府。这政府总有各色各样不是,它终究主持了自卫,且在图生存的关头里获得百余年来在国际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

  第二十一章 台湾、香港与澳门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四):每一本书都是冒险之旅

  图书馆觅《万历十五年》而不得,它太受欢迎,反而无意发现了作者的这本书,读后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像无意中闯进了一处开阔迂回的新奇境地,走着看着细细观察着,遇见瀑布险峰,缘路盘旋而上,在山顶俯览群山和溪流,坐水穷处观落日飞霞,合上书时,仿若回头望那来时的路,所经历过的,正是在第一次翻开书时心中期待的未知世界。

  面对每一本将要翻开阅读的书时都是这样的感受。读一本书跟踏上一程行旅是一样的,都要自己去亲历,去走过每一处,得到实实在在的体会。

  在《中国大历史》里,我所体验到的是全然不同的对中国历史的观感,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站在现代社会的制高点来观察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各有不同而又有所相似。他最主要的观点在我总结看来,是认为数千年来中国的政体是重道德和社会约俗而轻法治和制度组织的,上层的统治阶层以一种完美的设计架构来施行于下层整个社会,其实很多时候是不符实际的,极为欠缺的,是贯通上下之间的中层联结,是严谨而有纪律的制度体系。

  经济方面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历来是不被重视的,王安石变法引起激烈反弹、明朝在组织架构上的全面忽视和退缩等等,跟中国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有关,君子不言利,仁义礼智信约束着君臣和士子,成为整个社会建立的基础,但这种只依靠个人道德的方式漏洞百出,遇上君主专制,更得倚赖皇帝那莫测的道德水准。作者有时会对历史上同时期的中外事件、制度作对比,他也尤为看重财政税收结构,而在这方面古代中国长期呈上的是一本算不清楚的“烂账”,读到金虽仇视但默默仰慕宋朝,仿着大宋发行纸币而不顾通货膨胀,以致比率达到六千万比一的时候,我不厚道地笑了——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以小自耕农为基础的庞大经济和政治体系受地缘、环境等制约,各种因素导致市场经济不发达进而注定产生不了以维护个人权利和利益为本的现代组织,这说法不无道理,也很新颖,可其实这并不止古代中国一个特例,所以当作者一直重复地以现代眼光强调古代的不足时,有时我不敢苟同。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文化和民俗的惯性都是巨大的,即便身处“现代”的我们,所有的自以为先进的意识和制度总有一天也会是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大概,我们总要保持科学信念,总要持着“不相信”的质疑,去不断地探求。

  此书给予我的新奇的阔大的思考方式、重新看待历史整体的方式,很独特,不过一旦站得高远,会忽略很多的真实细节和乐趣,这本书正是理论性强而可读性稍差了点,赞赏、反对、发现、思考,都是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潜意识冒出来的念头,激越着心情和头脑。

  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不是么?就像,即便是你最期待的旅程也会有诸多遗憾和不尽人意,但那期待未知的心情、意外的邂逅、不重复的美丽,也正是每次想要出发的强烈理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