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幸存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幸存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幸存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幸存者》是一本由[美] 恰克·帕拉尼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5-7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幸存者》读后感(一):毁灭之幸存

  “穿越浮华虚荣信仰本质的癫狂之旅,撕开名流精英流行文化虚伪画皮”拿到书时,这句写在封面左下角的话最先吸引到我。紧接着是再下面一行小字:“你所听到的,是一个关于一切事物都往错误方向前进的故事”——恰克•帕拉尼克借谭德•布兰森之口这样告知读者,这是他对于这个故事的定位

  这是一部荒诞怪异的故事,情节发展却又合情合理,于是对文明社会尤其是名流文化的讽刺便也合情合理

  作者以倒叙的顺序讲述谭德•布兰森的人生故事,并且别出心裁的从第46章写到第1章,仿佛一部从最紧张镜头展开的电影,故事以谭德紧张而诙谐的劫机开始,他将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送下飞机,一个人将飞机调到自动驾驶模式,他要做什么?他要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世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一个关于一切事物都往错误方向前进的故事。

  作者这样设计情节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样的情境下,既悲壮又诙谐,既绝望可怜,不管是讲述故事还是讽刺批判都是很适合的。作为邪教“教义派共同体”的成员,谭德•布兰森是个绝好的家政工作人员,他知道怎样去煮龙虾、知道怎样去除沾在毛皮大衣上的血迹、知道加一点橘子皮会让红酒牛肉好吃……他们只是邪教牟利的工具——然而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也因此生活充实满足。“教徒自杀惨案”后,他的人生发生转变,作为教派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获得了民众极大关注。他成了教派偶像、成了救世主、甚至成了畅销书作家。这样的生活却让他觉得迷茫,觉得无所适从

  谭德•布兰森似乎获救了,他从“教义派共同体”中解脱了出来,走入了“外面的世界”——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癫狂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愚蠢虚荣,他们应付不了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不知道如何消除墙壁上的弹痕,不知道如何在牛肉片上撒面包粉;他们披着画皮,互相欺诈,唯利是图。这样的世界获悉更像是一个邪教,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是其狂热信徒——他们身在其中心甘情愿地受其迫害却对此一无所知。

  小说题目是“幸存者”,不仅仅是因为谭德•布兰森在自杀惨案中孤身幸存,还因为他也在“外面的世界”中幸存——他准确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往错误方向前进说明他并不是“外面世界”这个更大邪教的信徒;他的幸存更是因为其劫机留言的壮举,他的灵魂已经在远远逃离这个令他茫然无措的世界,飞机坠地的时候必将是他的第三次幸存,尽管是伴随着毁灭的幸存。

  这本书还是恰克•帕拉尼克一贯的风格,在悲观、绝望、毁灭中隐藏着对于文明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在诙谐、诡谲、夸张的黑色幽默中倡导着自由

  《幸存者》读后感(二):被遗忘的与被伤害

  评《幸存者》/By 团团花哚 2015.08.20

  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完全是因为恰克·帕拉尼克 “邪典小说家”的名头,精彩的《搏击俱乐部》《肠子》之后,他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和作者一样,《幸存者》本身就有个有点邪的封面,鲜艳的飞机正以下坠姿势跃然黑色之上,机舱里面发生了什么,之后又会怎样,直让人想要翻开读一读。《幸存者》是否和《鲁滨逊漂流记》或是《Lost》一样,讲述了人类脱离群体之后的荒岛求生?

  这确实是一个求生的故事,然而却不是荒岛。当一个人脱离了从出生便开始遵从的信仰,教会组织不再对他有任何束缚的时候,这信仰是否还有约束力?当失去童年亲人一无所有的时候,有没有滋生出对信仰的怀疑?当一夜成名后,习惯了聚光灯的追逐,又能否推翻这信仰,甚至构建新的信仰?这本书是谭德的故事,一个被信仰驱赶着生活,被社会压榨着生活的人的故事,他没有自己选择道路能力,也无法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一开始,所有的事情都在往错误的方向上发展。

  开篇映入眼帘的是第47章,对,你没看错,这是一本倒着讲的故事。此时,谭德·布兰森劫持了一架客机,赶下了所有的乘客和机组人员,飞机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操控下飞行,直到燃油耗尽坠落,在他生命的最后六个钟头里,开始对着黑匣子絮叨自己一生的故事。时间已然不多,然后他却反复的絮叨着自己没有杀人,所有人安全降落,花掉了大概我们所看到的一章的篇幅。于是我们了解到,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有些神经质,但本质还算善良的一个人。

  亚当、谭德、比莉是教义派共同体内所有成员的名字,每个家族长子叫作亚当,其它的儿子叫谭德,女儿叫比莉。教义派长老会为每个家族的亚当选一个其它家族的比莉做妻子,他们继承家族的农场财产,然后开始生孩子,一个接一个。长子叫做亚当,其它的儿子叫谭德,女儿叫比莉。

  谭德和比莉们是被遗忘的阶级,当他们成年之后,会被派送往外面的“花花社会”为其他人服务,获得的报酬则送回共同体。谭德和比莉们辛苦的劳作,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什么欲望,他们像被操纵的木偶机械劳动相信这样就会迎来救赎。觉得太可能?不,这太可能了。从出生起被奴役、被驯化、即使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也能够免疫时间的一切,跟随自己的信仰,劳作至死。没有谁记得起哪一个谭德和比莉,甚至他们自己的父母亲。谭德和比莉只是一个个人头代名词,是从小被驯化成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机器,是一叠叠涌向共同体金钱的输送者。

  亚当生而优于谭德,虽然亚当也只是长子的代名词,可是每个家族的亚当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来就继承家业,生来就坐享其成。亚当·布兰森比谭德·布兰森大三分钟,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他是否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视每一个弟妹为活着的劳动机器?也许吧,反正只要弟妹成年后,被送往外面的世界,他们就老死不再相见。然而,我相信,他对于教义派不承认双胞胎存在弟弟谭德,始终是有些不同的。所以,当亚当被教义派深深的伤害,复仇中,他仍然留下了他的双胞胎弟弟。直到故事的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生来就是统治阶层的亚当,也会被信仰刺的鲜血淋漓

  信仰到底是什么,它是人类的自我救赎?还是只是一针灵魂的镇静剂?

  现实又到底是什么?劳作者谭德了解上流精英衣光鬓影后的愚蠢和肮脏,幸存者谭德认识了聚光灯下面的贪婪狂妄,一切和那个全体脱出的教义派那么相似——井井有条的背后,掩藏着最黑暗;一切都是虚幻泡沫,只差一个手指,一戳即破。谭德回不去他的信仰,又无法找到新生的路,因为一切都在错误的方向上。也许真的,是法提莉缇,给了他最后的救赎。

  全文都是谭德的碎碎念,反复的、散乱的碎碎念,可是居然却让人不生厌恶,甘愿从头读到尾。恰克邪就在于此,对故事的架构节奏的轻缓,人物描写语言的组织都处理游刃有余,不同于常态作品,像黑色帷幕下的巫师之舞,摄人心魄。

  《幸存者》读后感(三):通往毁灭的救赎之路

  文/橘川

  大卫·芬奇导演的《搏击俱乐部》中,影片的结尾煞是壮观:爱德华·诺顿和海伦娜手牵手面对落地窗,观看整个城市的崩毁,摩天大楼一座座次第倒下,所有文明的标志不复存在。“如果能够消除一切痕迹,那么我们就能够重新开始”。在恰克·帕拉尼克的小说《窒息》里,四个主人公面对倒塌的石屋,在废墟上开始徒手垒石,“他们感觉能够建造出任何东西”。同样,这部《幸存者》的结尾也是暗含着消弭和重生,谭德·布兰森劫持的飞机只剩他一人,引擎一个个灭掉,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然而他对着黑匣子讲述自己前半生的过程也正是走向自我救赎的道路,法提莉蒂在走下飞机之前对他说:“如果你变得可以述说迄今为止的人生,并且将它们忘记的话,到时候,我们就一起开始全新的人生吧。然后就可以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了。”

  “这世界上的人们并不会想要去让人生重新开始,并不会想要去解决烦恼,并不会想要去解决争执不和苦恼,并不会想要去整顿乱七八糟的人生,因为,那之后又会留下什么?只是巨大恐怖未知罢了。”貌似没有什么可以成为问题的解决办法。当世界一团糟,当人群沆瀣一气,当周围的一切全都弥漫着末日气息,恰克·帕拉尼克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故事的最终安排一场毁灭,城市爆炸也好,坠机也好,都显示出一种卓越而毅然的勇气,一种力图要和过去厘清的决意。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悲观消极态度,作者总是带人走向死亡,一遍遍地窥视绝望,这或许跟帕拉尼克的家庭背景有关——祖父开枪自杀,父亲情人在被人射杀后焚烧……但往往,我们细细回味,会发现每个故事其实都意味着希望和救赎。

  纵观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它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毫无遮掩地表达着作者对文明社会的控诉和怨怼。《幸存者》的主人公谭德·布兰森从小生活在教义派的信徒共同体中,被洗脑和教导,被告知劳动才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长大后的谭德和其他许多共同体成员一样被送入外面的社会,充当有钱雇主的家政服务人员。他们日复一日工作,有条不紊却也死气沉沉强迫症一般地不时确认自己的日程安排表。侍奉活动中,“包含园艺礼仪布料保养、扫除、木工裁缝照顾动物计算、清除污渍以及宽容”。所以这部小说里到处都充斥着生活常识的小贴士:如何烹煮龙虾、如何在牛肉片上洒面包粉、如何祛除领口的口红印、如何消除墙壁上的弹痕……作为一个侍奉者,谭德每日被咆哮的雇主的一通通电话轰炸,被类似于“如何吮吸椰子的芯”之类的琐细问题烦扰,雇主的愚蠢虚荣,配合着谭德机械式的完美回答,使整部小说蒙上了一层荒诞而讽刺的色彩。所谓的名流精英、上层阶级的华贵生活,其实是披着画皮的、离开了别人的指示寸步难行脆弱傀儡

  教义派把死亡叫做“脱出”,在脱出的那一刻到来时,所有的教义派成员必须前仆后继地走上自杀的道路,这也是共同体成员从小就被灌输的概念。于是,全国各地都传来教义派信徒自杀的消息团体成员的数量呈每年递减的趋势。作者在这里指涉的无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的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造成的“琼斯镇惨案”。在《幸存者》中,谭德·布兰森作为最后一名没有自杀的教义派成员,受到了大众崇拜和热捧,经纪人将他重新包装利用他来发布新闻销售新书和赚取利益,谭德从一个普通的平凡人成为万众瞩目焦点。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经纪人不断命令他上演奇迹,也正是由于法提莉蒂的存在——一个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人,谭德得以展示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预言,将众人推向狂热的浪潮之巅。“大众总是寻找着将所有东西串联在一起的手段。将肉体魅力神圣、流行语灵性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理论是他们所必需的。大众在期望道德同时也期望好看外观”。“必须要拥有普通的人类所没有的一切才行,必须要做到普通的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必须要变成一般大众害怕变成的东西,必须要让大众敬佩才行”。

  或许文明社会本身就是一种邪教,我们每个人都是其虔诚狂热的信徒。不是吗?我们每天阅读相同报刊,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经受相同的教育我们的思想变得趋同而无味,我们在模仿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模仿,到底谁才是原创?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了。我想在这部小说里,教义派的做法应该不是恰克·帕拉尼克着重控诉的对象,他所真正嗤之以鼻的,是文明的商业社会所造就的一批批大同小异的“侍奉者”,借主人公之口,作者表露了自己对社会走向的担忧和绝望:“我想很快地,全人类都会变得在同一个瞬间思考同样的事情吧?一丝不乱的和谐声音画面同步,统一,平等千篇一律。跟蚂蚁没有两样,昆虫的群落,羊的群落:一切都是模仿。引用的引用的引用。”

  而我们的主人公,也成了双重意义上的“幸存者”:一方面他是教义派的最后一名成员,另一方面,是心灵还未受到外面世界污染和同化的纯洁之人。他虽然孰知家庭生活的每个常识却从未拥有过真正的家庭生活,他面对媒体时的应答如流也只是经纪人操控的结果,他已至中年,却仍旧是处男,这些或许都是法提莉蒂靠近他的原因,“因为如果这世上还有谁能够让我感到惊讶的话,那个人一定就是你。你不属于大众文化,现在还不是。对我来说,你是可以让我看到新颖事物的唯一希望,是可以带我脱离这个叫作无聊的诅咒噩梦王子,是可以让我从每天都过着同样生活的半醒状态醒来的人。”“你是只有一个人所形成的对照组”。恰克·帕拉尼克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低调深刻,没有甜蜜乏味卿卿我我,作者善于给我们一个个画面感极强的镜头,来展现爱情的另一侧面,譬如携手看整个城市的爆破,譬如在火灾的现场,谭德和法提莉蒂不紧不慢地跳着恰恰。浪漫可以和诡谲同时存在,这也是帕拉尼克作品中一个隐性的主题。

  谭德的哥哥亚当,最后虽然被弟弟用石头砸死,但实际上是自己选择了死亡,即自杀。他就像是伊甸园中还没有吃下苹果之前的亚当,到最后发现自己只能做一名教义派的信徒,因为一颗奴隶的心是没法去追求自由的。亚当之所以会将教义派的幸存者一个接一个杀害,“是因为他明白被奴隶化的人是没有办法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构筑新生活的,就像带着以色列人在沙漠中徘徊了好几十年的摩西一样”。谭德·布兰森挣脱了教义派的束缚,又在文明世界将他吞噬之前登上了飞机,独自一人在几个小时之内交待人生,完成自我的告解和救赎。他像是在两个深渊的边缘游走的自由使者,来自于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却不融于任何一个,就像摩西分开红海那样,他在最后一刻造就了奇迹。

  故事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没有说到谭德的死亡,虽然按照线索的发展,飞机到了坠毁的时刻。但读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谭德问法提莉蒂以后还有没有可能和她共舞,法提莉蒂说,相信我,会的。后者在梦中获取预言的内容,屡试不爽,从未失败,而这一次,她或许也是预见到谭德并不会死,所以才设下圈套将他带上飞机的吧。这个细节在小说中一闪而过,但我相信是恰克·帕拉尼克留给读者的微小希望,读到的人或许会暗暗窃喜,脑海中再次浮现谭德和法提莉蒂面对虚幻的世界大跳探戈或恰恰的场景。

  (转载请联系作者)

  《幸存者》读后感(四):当世界和我不一样……

  工作机器、自杀咨询热线、邪教成员、精神病患者、幸存者……当一个人的前半生充斥着负面标签,他是怎么思考自己,怎么执行自己呢?这本书述说的就是,一个邪教组织最后的幸存者——谭德·布兰森,在社会福利调查员的监视下,在其他不同人的“另眼相看”下,他所做的挣扎、思考甚至幻想,他成为了教派偶像、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成为了预言未来的大师,最后又变成了被通缉的杀人狂。

  滑稽又癫狂的一生,谭德通过预言式的劫机,说出了他这短短三十几年的人生。由教义派共同体而生,以工作为使命而存活,当这一切被打破的时候,教义派全员自杀之时,谭德究竟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和哥哥亚当·布兰森回到教义派旧址,谭德说,他的回忆都是美好的,他记忆中的山谷是宁静而安稳的,他记忆中的峡谷平原生活是由人情味的,他记忆中被疼爱着、被细心照顾的事情,他记忆中每一天都是充满幸福与归属感的……教义派被定义为邪教,教义派全员自杀,他一生的信仰为之坍塌,但他仍有余力自欺。只有当哥哥亚当告诉谭德,所有教义派的男孩、女孩都被阉割过,都观看过母亲生产时的痛苦时,这种现实与信仰的内心冲突才达到极致,所有尝试过的行动,都找到了原因。

  究竟何为信仰,一个人一生所能坚信的是什么?

  我能想到最恰当的类比,就是小孩子相信义务教育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一样,而随着年岁增加、眼界变宽,孩子们是在不断打破相信重塑信仰的过程中成长的。孩子们被这个社会所包容,而谭德与这群孩子不同的地方正在于此,他被排斥、被定义、被剥夺,他是不被接受的一群人中的一个。这就是幸存者定义。

  当世界和我不一样,这是世界的残忍,还是我的怪异?

  我喜欢书中的这段话:

  “我只是不想被治疗。不管我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都不希望被治疗。在我心中的所有小秘密都拒绝被发现、被说明,拒绝被用孩童时代的经历、化学作用说明。我害怕,究竟在那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因此,我从没有让我真正的不满与不安暴露过。我一点儿都不希望让我的任何一点儿忧郁被解决。我从不谈论我死去的家人,而调查员则认为这是哀伤的表现。表现,解决,将它归为过去。”

  是的,正如这段谭德的自白一样,社会福利调查员所代表的政府幸存者保护计划是一种讽刺,所有幸存者最终都死亡。这本书用谭德癫狂的表达与行为直击主流世界文化蛮横粗暴的一面,主流社群想当救世主,却又需要人生导师,这也是一种讽刺。这种救世情结背后,才是最无力、最孱弱的一群人。

  《幸存者》读后感(五):书中家政小窍门摘录。要想知道是真是假请去联系作者。

  要把龙虾烹煮好其实很简单。首先,在锅里装入冷水,然后捏一小撮盐撒进去。将水与苦艾酒或伏特加等按比例混合使用也可以。如果想要让味道更强烈的话,就在锅里加入海草。

  去除沾在毛皮大衣上的血迹的诀窍:将玉米粉撒在上面,逆着毛用刷子来刷是最好的。而秘诀就是,操作时闭紧嘴巴。

  要想擦去沾在钢琴键盘上的血液,用爽身粉或奶粉擦拭就可以了。

  要从壁纸上去除血迹的话,就要用泡在冷水里的玉米粉。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床垫或沙发。

  如何迅速地隐藏客厅墙上的弹痕:答案就是用洁牙粉。面对大口径的弹痕,只要把等量的淀粉与盐加入洁牙粉后混合就行了。

  龙虾要用水烹煮就是一种诀窍了,还有,要花时间慢慢提高温度也是一种秘诀。至少要花三十分钟的时间让水慢慢沸腾,这样一来,龙虾也可以在毫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上天堂。

  用绿色的乳液可以让因为被打了巴掌而变红的肌肤看起来比较不显眼。

  用少量万能胶粘好伤口,在电影的试映会上被拍照的话,微笑时就不会有缝合伤口的线迹或伤痕了。

  只要随时准备好擦拭血迹用的红色洗碗布,就可以省下要去除血渍的麻烦了。

  为了让充血的眼白看起来比较白,要使用蓝色的眼线笔。

  如果牙齿因为被谁揍了一拳而飞出来,在预约到牙医之前,要将掉出来的牙齿泡在牛奶里面。同时还要将氧化锌及防锈油混入白色的牙膏,只要将齿穴中的物体取出来然后填入那个混合牙膏,就可以当作简便的快速填充剂。

  沾在枕头套上的泪渍要以和汗渍一样的诀窍来消除。在水中溶入五颗阿司匹林,然后涂抹直到污渍消失。就算睫毛膏沾到上面,应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去除后车厢中血迹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去问。

  要去除沾在衣领上的口红印,只要用少量的食用醋擦拭就行了。

  面对蛋白质之类的顽强污渍,例如精液,只要用冰盐水擦过之后再照常清洗就行了。

  要清扫被撬杆撬开的窗户或被摔到墙壁上的酒杯留下的碎玻璃,只要用一片吐司就可以全部扫去而不留下任何微小的碎片。

  《幸存者》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疯狂的是谭德,还是这个世界?

  书中主人公“我”,是一位从小与兄弟姐妹生长在所谓“教义派共同体”的集体农庄里,他们过着几乎与世无隔离的生活,只专注于以圣经教义为指导原则,过着自给自足、拒绝工业以及一切外来物品的日子。

  在这里,只要你不是家中的长子,或者女性并非家中长子的婚配对象。那么,根据教义派的规定,无论男女,只要到了十七岁那年,就必须离开集体农庄,到繁华的大城市里谋生,将所赚来的钱寄回集体农庄,然后一辈子不准有婚姻或发生性行为,直到老死。

  书中主角谭德•布兰森在十七岁那年,也被教会长老以同样的方式送到外面的世界,独自一人在全然陌生的世界里生活下去,其中的心酸及苦闷,他都一一默默吞下。

  之后他偶然遇见一位拥有预知能力的女孩,靠着女孩提供的精准预测,谭德竟然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媒体的新兴宗教偶像,人人崇拜他、景仰他……一直到一切被拆穿为止。

  如果我说,读恰克•帕拉尼克 ( Chuck Palahniuk ) 的《幸存者》 ( Survivor) ,读到书中主角谭德无从选择,必须终身过着与人群疏离且寂寞心酸的日子会让我想掉眼泪,不知大家会不会觉得奇怪,读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会掉泪,太奇怪了吧!

  阅读《幸存者》的过程中,我在第一次想流泪时候想法和大家一样,按理说,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可以和恶心、惊悚、乱七八糟等词相关连,但是,眼泪?

  等我后来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未来更多次想大哭的时候,我终于仔细回想几年内看过的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搏击俱乐部》、《肠子》和《幸存者》,其实它们都一样,用最残酷无情的外表做保护,里面其实是一颗易碎或者是已经被伤得千疮百孔的心,但是外表仍要假装坚强,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原来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一直都想告诉读者这些心酸的事情,但鲁钝如我者,终于还是在第三本书了解到了隐藏在那些暴力、浮夸、恶心、惊悚背后,始终是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那是人际的疏离、被出卖,以及极度自卑下所不得不表现出的骄傲。

  一切的一切,令人垂泪。我终于懂得恰克•帕拉尼克作品的深度和其中的人文关怀,当然它适用一种反效果来呈现的。

  但正因为这样,读懂之后更加不忍。甚至会有一种想伸出双手去拥抱那些社会边缘人,告诉他们社会没有这么差劲。但是我实在也做不到,因为世界正如恰克•帕拉尼克笔下所描述的:充满黑暗、自私、恐怖且至死皆无法逃离……

  《幸存者》读后感(七):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前段时间,法属留尼旺岛发现波音777飞机残骸,不久之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确认,这些残骸来自已经失踪500天的MH370航班。

  从最初失联,到后来确认失事,再到找到残骸,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架航班。对于航班失事的原因,更有有无数种猜测。

  看《幸存者》,不由自主联想到了MH370,因为这本书一开始,便是讲一个人劫持了一架飞机。

  独特的是,最开始,劫机人就讲明,他已经把乘客和机组人员都赶下了飞机。他采用自动驾驶模式,这样几个小时后,飞机就会耗尽燃料坠毁。劫机者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对着黑匣子讲出自己一生的故事。

  究竟是什么人,需要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一生呢?

  《幸存者》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向读者讲述这个叫谭德•布兰森的劫机者的故事。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1、2、3……47这样的章节来讲故事,而是用47、46、45……1的章节排列方式来叙述,像是一部节奏紧张的大制作影片,最开始就是最抓人眼球的故事情节。

  其实,这名叫做谭德•布兰森的劫机者,他的故事不止劫机这一件令人掉眼球。

  他是在一个叫“教义派共同体”的组织中出生的孩子,这个看似普通的教会组织,其实是一个邪教组织,有着种种不通人情的教义规则。

  在那里出生的孩子,除了长子名叫亚当,能结婚生子,继承家产外,所有的男孩子都被起名叫谭德•布兰森,女孩子都被叫做比蒂•格力森,稍长大一点就要被送出共同体,去外面的世界生活。

  也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从小被培养做家政工作,从会走路开始就要承担各种家务,同时要不断被洗脑,让他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做各种家务,赚钱,然后把钱寄回教义派共同体,供养大家的生活。

  因为这样的培养教育,谭德和比蒂们都是完美的家政工人,他们知道要把龙虾烹煮好,要在锅里加冷水和盐,再加苦艾酒或伏特加,如果想要味道更强烈的话,还要加海草。

  他们知道,如何去除沾在毛皮大衣上的血迹,知道在浓盐水中制造蜡烛不会滴蜡油,知道加一点橘子皮会让红酒炖牛肉更好吃……他们其实就是教会培养的廉价劳动力。

  但这样的生活,也让谭德很开心,因为生活是有倚靠和希望的。即使这种希望是奴化的结果。

  只是好日子不长久,谭德所属的教义派共同体有了一次集体自杀,他成为了“幸存者”。

  作为谭德这种精心培养的劳动者,他们经过了洗脑,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于是,在社会福利调查员出现后,谭德可以依靠她的要求,随意编造自己的病症。说他刻意也好,恶作剧也好,愿意配合别人也好,反正也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维持现在的生活也不错。

  于是,因为一个登记错的号码,谭德也能“客串”一下心理医生,当然他不治疗心理疾病,而是弄得别人绝望,继而去自杀。

  直到“经纪人”的出现。他利用谭德幸存者身份,将他营造成了教派偶像、救世主、畅销书作家。他有一个写作班子,专门编造谭德所在教义派共同体骇人听闻的做法。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反正谭德也没想让别人知道他曾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没有人真正在意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大众是容易被愚弄的,只要能赚钱,什么就可以。

  谭德只是依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事,他成为了自己也不认识的那个人,也给别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的确是非常具有黑色幽默的剧情。

  虽然作者用了比较夸张的方式来表现谭德的人生故事,但读起来颇有种似曾相识之感——现实生活中,我们肯定不止一次遇到过这种造神事件。

  曾经在教义派共同体中被洗过脑的、单纯的谭德,就这样被利用了。

  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呢?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他自出生以来,一直都需要别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

  当一个人没有目标地生活时,大概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了。于是,谭德的孪生哥哥亚当——没有在那场集体自杀中死去——来找他时,他跟着哥哥以及一个女孩走了,于是,他又成了被通缉的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谭德劫持了飞机,他并不是想杀人,也不是想以此要挟什么,他只是想以此结束过去的自己,开始全新的人生。

  谭德的一生极为荒诞,值得同情,在教义派共同体中,他被人利用。当同伴们都死去后,他开始融入主流社会,但这个“外面的世界”,甚至比所谓的邪教更加癫狂,让他的人生变得不可思议。

  一个人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被成就?

  作者似乎通过一本书来说明,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只会茫然地活下去,也或者,根本活不下去。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亚当之所以将教义派的幸存者一个接一个杀害,是因为他明白被奴隶化的人是没有办法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构筑新生活的。就像带领着以色列人在沙漠中徘徊了好几十年的摩西一样,亚当虽然希望我可以活下去,却不希望奴隶的心继续活下去。

  这本《幸存者》硬面双封,纸质好,装帧极精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