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秦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6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崩读后感精选10篇

  《秦崩》是一本由李开元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秦崩》读后感(一):跨界领袖刘邦与经营权势李斯

  秦崩这本书讲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段秦末历史,从秦始皇中道崩殂、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至刘邦在鸿门宴上侥幸逃脱、楚汉争霸即将拉开帷幕这中间所发生事情

  作者详细描述三件事:1.李斯与赵高如何勾奸篡改始皇嬴政传位于长子扶苏的遗嘱,以及王朝外交困之下如何最终分崩离析;2.项羽如何从一名江东名门贵族的肝胆少年,通过破釜沉舟赢得关系到秦朝最终生死存亡之巨鹿之战,成为手握60万抗秦联军的绝代西楚霸王;3.刘邦如何从江苏沛县的无业游民老三,一步步成为汉王沛公。

  作者李开元在书中讲了一个史学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并非秦汉这样简单的排序,而是在秦汉之间还夹一个楚,整个战国至汉朝开立中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秦灭六国,然后楚立六国复国联合起来再灭秦国的过程。读完全书,有较深印象三点:

  1.什么样特质的人容易成为团队领袖?我觉得可能相对于才华能力背景这些,跟表现为掌握跨界人脉信息。刘邦早年游侠的经历使得其能够深入三教九流加上其为人重义且尚佳的忽悠能力,身边聚集一帮铁哥们;通过婚配与地方富贵吕公结成联盟;当上泗水县派出所所长以后,也能在体制内交好包括从自己领导萧何、曹参到夏侯婴等众多帝国底层官吏。这三股势力分别担当后来起事所必不可少的出力、出财及出主意角色,而刘邦恰恰就在这三种角色的中心,于是自然就被推举为起事首领

  2.以追逐私利人生全部的价值观注定崩溃。秦丞相李斯由早年楚郡小吏,后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入秦后助秦王嬴政灭六国并参与制定包括法律、车轨、文字、度量衡等统一政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帝国的丞相。李斯一生热衷富贵,追逐权势与私利,为此结党赵高,背叛始皇遗嘱。但是私利与权势只是一时,过分依赖投入而枉顾更加恒久远的道义,最终也注定被权势与利益吞噬,李斯在与赵高的政斗失败后,被腰斩处死,夷灭三族,其以旷世才华写就的《奏请二世行督责书》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颠倒黑白,成为千古邪文。

  3.专制权术亘古不变。胡亥篡位后,帝国内部政心不稳。为稳固自己的权力便采取赵高两条建议,一是越级提拔新人制造感恩的新贵取代居功的老臣;二是大量制造犯罪冤狱,使人人自危,上下陷于表忠自救恐惧,无瑕滋生余念。在这些措施之下,胡亥固然得到一时的权势稳定,但秦灭六国所凭依的记功升迁赏罚分明的内部秩序崩溃,恐怖与迫害像瘟疫弥漫整个秦帝国,山雨欲来,大厦将倾

  《秦崩》读后感(二):《秦崩》、《楚亡》读书笔记

  看完了李开元教授的《秦崩》、《楚亡》,主要内容讲了秦末楚汉争霸最后以刘邦为首的汉王朝胜出的过程,以战争部署为血肉,看起来不费时,很快就翻过了。

  这一段历史读过不同版本很多遍,有些审美疲劳。《史记》一遍,《汉书》一遍,讲秦汉史的书又一遍,所以看的时候有点烦。而且,汉初这一段争战其实无论时间人物地点脉络什么的都记载特别混乱。读《史记》、《汉书》时特意想理清这一段历史,没理清,记载混乱的缘故。所以在读李开元教授的《秦崩》、《楚亡》时,虽然一边惊叹:“天!好厉害!竟然真有人把这一段的过程理出来了”,更多的其实是不免怀疑,“不知道是以什么为基础理出来的。”

  而且,李开元写的这两本书,读起来和一般的史学著作文风不似,太跳脱与太多感慨了。写历史的,怎么能这么多感慨?后来,翻到李开元的履历,北大历史的本科,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恍然大悟。原来后面转学文学去了,难怪写得这么像小说

  李开元在书中提到了几点,是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的,属于个人的观点,比较独特

  一、 刘邦与秦始皇年岁相差不大。这个,某一不信,二,没什么意义。两人的生卒年不详,一定要附会他们哪一年出生,得到年岁相差不大的结论是很容易的,但是没有确切史料支撑,不可信。二说两人年岁相差不大,就和说曹操和司马懿曾相处同一个时代一样,没有意义。一个是曹魏太祖;一个是西晋高祖,开创了两个不同的朝代。历史人物的历史生涯应该从其登场的那一刻算起,一定要以年纪附会,是博外行人眼球做法。不过这种做法在网络上很流行就是了。

  二、 书中说侯公项羽,蒯通说韩信,郦食其说齐国等部分。多处无史实记载而个人进行想象填补历史的空缺,这一点难以评论传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半部分没有一个字是司马迁写的,写的是当时另一个人的事,某郎中补进去的,这也可。因为那时候毕竟离成书时间不远。人物习俗等都相差不远,硬补进去,也无可厚非。像这种两千年后给历史补一段想象的,虽然精彩,但小说家言,当不得真。

  三、 杨喜生平,昌平君生平部分,都有点意思,特别是楚父秦母昌平君一章。却回答不了楚考烈王在秦有子,为什么晚年求子那么厉害使得李园计策奏效?要知道考烈王无子才是李园计策奏效的前提。要是考烈王在秦国有王子,李园能取春申君而代之才怪!若说楚王子昌平君因为滞留秦国而不能回楚国继承王位,这就纯属闲扯。去看从西周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就行。我国这么多年一直是父系社会,也就意味着,当正妻没有嫡子,大宗也没有庶子的情况下,若是君主有子,只要是国君的儿子,不论这个孩子母亲是谁,都会迎回国继承王位的。战国就有很多这样质子回国即位的例子。所以楚父秦母昌平君一章很精彩,但某持存疑态度

  古代前辈有言:读书要看到其讲的好的地方,而不是净挑刺。如今这一篇书评写下来,一二三点不满,再写下去以至于无穷,就不能往下写了。

  李开元书成一家之言逻辑上没有大亏之处,能自圆其说,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原创观点,也算是开启民智。读完没什么难度,比《秦汉史》等著作容易读多了,对秦汉史感兴趣朋友可以一观,以期博采众长推荐

  《秦崩》读后感(三):古人物小记

  刘邦:老子提三尺剑取天下

  信陵君:打破门第,以贤能结交天下英才,将游侠风气推向历史顶点。好贤养士,窃符救赵。是刘邦的偶像

  荀子:能够救亡存危,解救国难者,惟有谏、争、辅、拂四臣。

  张耳:早年刺杀秦始皇,后辅佐刘邦定天下,晚年辟谷求仙。一生不同凡响

  赵高:并非宦官,文武双全书法写的尤其好。是胡亥的老师。有过一段死里逃生的经历,之后成了渴求权利,不惜铤而走险亡命之徒

  李斯:地位决定贵贱,人生在于选择。是荀子的弟子。“秋霜降而草花落,水摇动而万物作,末由本定,乃是必然道理。”

  公子扶苏:蒙氏和三十万秦北部军。赐死之后,即刻自杀,“父赐子死,何能复请。”过于刚烈自负,不曲折委婉。使蒙恬失去依托,只能交出兵权,使赵高、胡亥、李斯三人阴谋成功。(这他娘公子扶苏死的也太轻松了….这个计谋好幼稚,居然能成…..)

  秦帝国的亡国之兆:劳民,几乎动用了全帝国四千万的力量修筑阿房宫、陵寝、长城。

  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赵,巨鹿之战大捷,成为六国统帅之首。决定了秦帝国的灭亡。

  韩非子对于人性、权利的分析,冷峻而近于苛酷。秦始皇甚为推崇。

  辛弃疾、霍去病、冯去疾。古人很怕得病啊……

  刘邦和项羽的战友情。“风雨同舟同事,同生死患难的战友。”秦二世七、八、九月,二人携手联军行动

  历史总把刘邦写的宽容大度,将项羽写的暴躁残忍。历史是胜利者写的,真相如何,我很好奇。但历史滚滚长河,隔着时间能和我们对话的不过部分器物,残缺典籍而已,无异于隔靴搔痒,令人可惜啊。纪律严明,舍生忘死的楚家军,真的是一个暴躁易怒寡恩的人可以带出来的吗?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秦崩》读后感(四):李氏太会扯,不严谨

  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大段抄史记,再翻译成白话。还有大量文言文内容都翻译成了白话。我是宁愿看文言文的。

  对于作者的历史再叙事这一方式,并不喜欢。如本书中李氏虚构之戏水之战,推测太多站不住脚就拿来演说不够严谨。

  从戏水之战扯到庄周梦蝶,还有从章邯降楚扯到楚辞再扯到欢乐颂,我也是头一回见。李氏脑洞太大。

  不过有几个地方还是让我耳目一新的。刘邦可能是野合私生,赵高可能不是太监,坑儒极有可能为东汉儒生伪造,陈胜可能出身陈国贵族,陈县六月七易其主,当然最感到新奇的还是刘邦只小嬴政三岁这个事实

  有几个地方存疑,待考。

  1、刘邦是怎么从幼年时的向学少年变成成年后的浪荡青年的?

  2、出身韩国贵族的张良为何改姓?

  3、扶苏在接始皇帝书后是当即自杀还是再请后自杀?

  4、蒙恬自杀的根本动机

  5、“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释义?

  6、周文大军止步戏水的原因?(并不相信如李氏所言是遭到秦中尉军阻击)

  7、刑徒役夫被章邯征发后,骊山陵谁来修建?

  8、范阳蒯通与后来荆州蒯氏的联系

  9、楚国王室如何从芈姓变熊姓?

  10、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范增为何不知情?

  11、刘邦据函谷关欲称王,张良为何不知情?

  最后再小小吐槽几下:

  “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野合外妇。是古往今来常有的事。”这么说来,沛县如今也还在流行打野战?

  《秦崩》读后感(五):秦末历史的真相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刘邦、项羽先后崛起,秦朝灭亡,这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一般印象。可是仔细翻阅史书,真相令人大跌眼镜: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竟是同一代人;反秦最初的目的是恢复六国,所以成功后项羽才分封诸侯;秦朝军队所向披靡,反秦军队甚至不堪一击;……。李开元先生的《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消除我们脑海中的错觉,再现秦朝那段波澜壮阔,告诉我们强大的帝国为什么会瞬间崩塌。

  书中精彩内容颇多,有些发现让人耳目一新。

  同一片天空下:嬴政与刘邦

  秦始皇比刘邦大了三岁,所以他们是同一代人,共同见证了从战国末年到秦朝建国后的十几年,他们一同看到秦国一家独大、六国联合抗秦的现实。刘邦的青年时代浪荡游侠,后来还当上了一个小小的亭长,秦始皇则消灭六国,一统天下不可一世。直到秦始皇去世,刘邦已经年近五十,历史发展到这里,我们以为刘邦就要这样度过余生了。但是他竟然比秦始皇多活了那么久,他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贵族的后裔:赵高与陈胜

  秦末战争的爆发有两个关键人物:赵高和陈胜。这两个人一内一外,一个是朝廷官吏,一个是农民领袖,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可是他们竟然都是贵族后裔。赵高祖上是赵国王室,他本是贵族出身,身材魁梧,自己也有子女,并非宦官。陈胜打响反秦武装的第一枪,是春秋战国时期陈国贵族的后裔,后来陈国被楚国吞并,陈胜成为楚人,他是鸿鹄而不是一般的燕雀。

  恢复旧秩序:秦末战争的目的

  随着陈胜起义爆发,江东项氏家族崛起,刘邦也在家乡起兵造反。陈胜、项氏、刘邦这三个楚国集团与秦朝对决,不过秦末战争并不只是发生在秦楚间,而是发生在秦国与原来被秦灭掉的六国之间。陈胜起义之后,六国贵族先后恢复了各自的国家,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由于反秦的最初目的是恢复战国时代的旧秩序,所以秦朝灭亡后,项羽站在诸侯的立场上,恢复秦朝以前的分封制。

  不可战胜的神话可怕的秦军

  战争初期,陈胜军队连战连捷,一直打到秦国的都城咸阳附近,只不过是因为没有遇到秦军主力。当陈胜手下的军队遇上人数远少于自己的秦国主力时,竟然全线溃败,被彻底消灭。秦朝的章邯军又打败诸侯军队、消灭楚军主帅项梁,与北方秦军主力王离军一同把赵国残部围困在巨鹿。历史的天平由于秦军的强大重新导向秦帝国的一边。所以即使出现问题,秦帝国自身强大的力量仍然有机会挽狂澜于既倒。

  决定天下的一战:巨鹿之战

  为了消灭秦朝,楚国由宋义率军救援巨鹿,但宋义率领的楚军和诸侯都不敢进攻巨鹿。项羽杀掉宋义,破釜沉舟,发动巨鹿之战,全歼秦军主力,震惊天下。项羽的横空出世扭转了反秦联盟的劣势,在灭秦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天下诸侯全都听从项羽的号令。最后刘邦进入关中,秦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重新解读了秦朝末年那段风雨变幻的历史。秦朝的崩溃始于内部,横征暴敛、暴虐无度,这样才给了外面太多机会,即使仍然有能力自我救赎,却仍然自己葬送自己。同时,秦帝国的混乱让刘邦、项羽这些英雄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给我们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和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精彩。

  《秦崩》读后感(六):秦崩楚亡

  《秦崩》、《楚亡》,李开元著,三联书店,2015年5月第1版。历史类书大抵分两类,一类是严肃的学术类,一类是通俗的普及类,当然那种胡扯滥编的不算。前者我称之为“二手历史书”,如南明史、东晋门阀制度、靖海澄疆之类的。后者可称为“三手书”,即作者看的不是史料,而是史著,然后再写出书,如这些事儿、那些事儿。但本书是个例外,将两类结合了起来,学术考评之严谨属前类,行文轻松通俗属后类,全书涉及古文出处都译成现代白话文;将讲述、评论与抒情结合起来,有点像报告文学了。作者又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以实地考察与史料相比对。全书一条大线索就是秦楚纠葛,从战国延至汉初,秦人灭楚,楚人又灭秦,秦人再灭楚。同意作者在前言与后记中说的:一切历史都是推想,有时文学比历史更真实,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也是为什么一年多本书印了11次。

  《秦崩》读后感(七):秦崩之不完全也不一定准确大事年表

  仅供自己记忆用,对其准确性概不负责。

  秦的历法以10月为岁首,不是现如今的1月。文中的秦王为秦始皇。

  秦王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50岁;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比秦王小3岁,死于公元前195年,62岁;刘邦排行第三,本名刘季,大哥刘伯早逝,大嫂嫌弃刘季游手好闲。刘邦发迹后一度没有封刘伯子孙为王,后来禁不住父亲刘太公的劝才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饭菜刷锅侯。二哥刘仲,后改名刘喜,老实本分,后被封为代王,封底被匈奴占领后降级为合阳侯,其儿子刘濞是后来七王叛乱的吴王。幼弟刘交,同父不同母,后封为楚王。

  秦王政二十九年,秦王巡游,张良和仓海力士刺杀秦王,未果;

  秦王政三十五年,刘邦作为泗水亭亭长领人去咸阳服徭役一年,此间遇秦王巡游见过秦王一面;

  秦王政三十七年,秦王崩,秦二世胡亥通过沙丘之谋登王位,扶苏和蒙恬自杀。刘邦再次被征服徭役;一路人员不断逃散,只好亡命芒砀山。

  赵国建议秦二世“首先请陛下剪除先帝旧臣而提拔新人,使贫穷者富裕,使卑贱者高贵,如此一来,亲近臣下莫不是受陛下恩德之人,蓄谋旧奸无不被堵塞清洗。骨肉之间,逼近为敌。愿陛下疏远宗室,根绝觊觎帝位者。陛下再严法重刑,有罪者株连宗族,急迫兴狱事日日无所止息,使人人劳苦于忧死自救,无暇滋生为乱之谋。”这建议的手段像不像后来的我朝太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占领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张楚”就是“张大楚国”)。假王吴广,统领楚军主力沿东海大道西进,直趋荥阳,指向函谷关;宋留领兵攻取南阳(河南南阳),伺机攻取武关,指向咸阳;周文领军绕过荥阳,直接攻取函谷关。

  吴广包围荥阳,遇李斯儿子李由顽抗,征战多月未能占领荥阳;

  秦二世元年九月,周文一路突破洛阳、新安、渑池的秦军防线,并一举攻破函谷关,抵达戏水遇章邯大军。周文领军有数十万,章邯领军五万。初战,楚军大败。

  秦二世元年九月,项羽杀会稽郡守殷通,在江东吴县起兵。

  秦二世元年九月,刘邦领兵从芒砀山回沛县,占领沛县;

  秦二世二年十一月,章邯动员的援军到,在曹阳大败楚军,再战与渑池,周文再败,自杀;吴广被手下田臧和李归杀死;章邯打败周文大军后救援荥阳,大败田臧和李归,二人均战死。

  秦二世二年十二月,章邯趁胜一路作战,在下城父(安徽涡阳)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章邯占领张楚首都陈县。

  秦二世二年三月,项梁进军下邳,打败秦嘉拥立的楚王景驹;

  秦二世二年三月,项梁对战章邯,章邯多次战败。项梁兵分两路,一路项梁统领,追击章邯,围攻濮阳。一路由项羽和刘邦统领,追击往东方向败退的秦军。项梁在第一次楚军和秦军大战的东阿之战中战胜章邯,围攻章邯于濮阳,再战于定陶。

  秦二世二年七月,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被赵高翦杀,章邯失去李斯支持;

  秦二世二年八月,王离援军到,章邯大败项梁于定陶,项梁战死;

  秦二世二年八月,项梁战死后,楚怀王令宋义上上将军,项羽为辅助,北上救赵。项羽杀宋义,被推举为上将军。项羽领楚军与王离和章邯大战于钜鹿,项羽破釜沉舟,大胜,六国大军被震惊折服。

  秦二世三年六月,刘邦攻取南阳,在宛城收降秦军。此次的宛城受降对刘邦来说意义重大,项羽坑杀章邯降军二十万,对比下来,刘邦大得秦人民心,后秦人多参加刘邦队伍。

  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向项羽投降,二十万秦军放下武器;其时,秦军共有三支大军,其一在北疆,为王离所统领的北部军,后救援章邯,被项羽所灭,黄河以北,都是燕赵所有;其二在南疆,为任嚣和赵陀统领的南部军,后南部军独立建国,长江以南,反秦后尽归楚国;其三世章邯所统领的中部军,后被项羽灭,地盘是楚齐魏韩所占。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派密使接触赵高,许诺跟赵高分统秦国,条件是赵高杀秦二世。

  秦二世三年八月,赵高女婿阎乐杀秦二世于望夷宫;赢婴诛灭赵高宗族;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占领关中,接受赢婴投降,秦亡国。

  秦二世四年十一月,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项羽统领四十万诸侯联军直指咸阳刘邦;刘邦在鸿门宴逃脱,项羽分封十八位功臣为王,建立列国。

  《秦崩》读后感(八):故地重游看见历史

  开始读这本书的前两章的时候迅速被吸引了,但书的后半部分却没有前半部分那么精彩。所以前一半我给5星,后一半给3星,综合起来给4星吧。

  作者终究还是个一个历史学家,文字中缺少了那么一点韵味,最遗憾的是书中语言过于啰嗦,一个事情前后能说三四遍,感觉作者想要去模仿《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手法,不过文字功底和底蕴还欠些火候。读过这书后,激起了我重读《万历》的冲动。书中同样出现了一些文字逻辑上的小错误,这是三联出版的书中很少见的。

  总体上这书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的,尤其作者是个爱亲临现场感受的历史的学者,书中很多角度都很新颖。同时作者在读史中有很多自己的发现,比如赵高竟然不是一个太监,这与我以前读到的历史和看的影视剧中形象大相径庭。不过作者用了很多方面的解释,旁征博引的证明赵高未曾受过宫刑。

  该书的姊妹篇《楚亡》还没有看,等看过之后再来写书评。

  《秦崩》读后感(九):好书!

  断断续续读了大半个月,还只读了三分之二,不过确实是一本好书,作者也不愧是田余庆先生的得意弟子。虽然还没读完,不过却已纠正了我一个认识,也解答了我一个疑惑。所谓纠正认识,是指一直以来由于秦汉两朝相连,所以自然而然把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视作两代人,实际上前者仅比后者大三岁,两者都是战国衰世以来的同一代人;而所谓解答疑惑,就是从小时候接触到秦汉史,就觉得奇怪,秦国灭六国是何等的强盛,即便秦始皇死后二世和赵高乱折腾,也不至于短短几年秦军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几乎只靠一个章邯来支撑,而章邯一旦失败,秦国也就灭亡了。所以此书对此的解释是,秦灭六国之后,军队主力一分为二,蒙恬帅30万北上讨伐匈奴,另外10万南下讨伐百越,也就是后来赵陀建立南越国的本钱。关内虽然还有5.6万精锐的亲卫军,关东则基本已经空虚了,所以陈胜吴广起义及其后继者才能摧枯拉朽一般最终摧毁了秦国。虽然书中对于北方的30万军队的去向未作详细说明而略有瑕疵,但总的说来还是能够解我心头的困惑了[呲牙]

  《秦崩》读后感(十):历史的错觉与遗忘

  有些历史,不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的,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被刻意遗忘的。也有些历史,看上去理所当然,细细考究,却发现这只是错觉。

  第一次让我对历史感到惊艳的,是玄色的《哑舍》。在她的笔下,一件件古物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带我走进一个个完全不一样的历史世界。老板甘罗,公子扶苏的转世,白发赤瞳的胡亥……从秦朝活到现在的人物,有着许多与史书上大相径庭的记忆,让我对历史的真相充满了好奇。

  但《哑舍》毕竟只是小说,还是难以当真。进入大学后投身历史专业,也看过一些历史著作,对一些史学大家略有了解。到现在为止,最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就是李开元先生的《秦崩》和《楚亡》。

  这两本书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时代——秦汉之交的故事。这段历史,正如我开头所说,仿佛是被刻意遗忘过一般,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但是却面目模糊。至于这刻意遗忘的原因,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就能知道。汉朝的开国者不愿意承认在秦汉过渡时期有过如此不堪的分裂和混战的局面,刘邦也更不想提起自己曾经屈居于项羽之下。所以,这段历史就被刻意的模糊掉了。

  但是存在过的就不可能被消灭,司马迁的《史记》保留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而班固的《汉书》则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对这段历史挑挑拣拣地书写。于是,这段历史就成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政治牺牲品。而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无数难解的谜题以及印刻在脑海里的错觉。

  我们总感觉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因为二人整整隔了一个朝代。可是细细考究,却发现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则生于公元前256年。两人的年龄仅仅差了三岁。[]而在秦汉之交的历史世界里,远远不止楚汉相争这么简单。在秦帝国分崩离析之时,六国贵族纷纷再次崛起,中原大地仿佛一夜之间回归了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再次复活,合纵连横的策略不断重演。由于秦帝国的短暂,不少民众都是像刘邦一样从战国末年生活到这时候的,他们身上还有着战国的遗风。于是,帝国将倾,群雄并起。

  在这两本书中,李开元先生还有一个更大胆的创举:用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以此来填补历史的空缺。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指真正的文学虚构,而是通过合理推测,去还原历史,再用文学的手法写出来。其实这种手法古已有之,《史记》便是最好的例子。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司马迁没有亲耳听到,别的史书更没有记载,可是他仍然写进史书,我们仍然相信。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风格和陈胜一贯的言行一致,有着逻辑的真实性。现在的许多史学著作,抱着严谨的态度,对于史书中没有记载或者一笔带过的事,往往不做任何叙述,或者干脆也语焉不详。但是这些事,往往并非不重要甚至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被史书遗漏了,所以也被许多史家抛弃了。

  但这正是李开元先生的大胆之处。他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以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在书中多次推理,还原了许多史书中语焉不详的记载。《秦崩》中,张楚大将周文率大军挺近关中,至戏水阻滞不前,坐失攻克咸阳的机会,究竟为何?史书并无记载。李开元先生则依靠兵马俑以及秦的军事制度,大胆推测是周文遭遇了秦帝国中尉军的阻击,甚至还原了当时秦军的作战军阵,令读者不由得信服。而在《楚亡》中,由于眼光集中到了楚汉相争的阶段,仅凭《史记》《汉书》对历史的叙述仍是挂一漏万。他在基于史书的基础上,大胆采用苏轼的《代侯公说项羽辞》和王世贞的《短长书》,补足了历史的空缺,甚至在某些地方推翻了司马迁的叙述,以逻辑的真实代替了司马迁笔下的“真实”。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史书写的未必全真,笔记小说的记载也未必全假。如何在二者间取舍,是历史学家的大难题。李开元先生的《秦崩》、《楚亡》是开创之作,把史学“逻辑的真实”发挥得淋漓尽致,拨开历史的迷雾,使读者仿佛回到了那段传奇而又不为人知的岁月。

  若是读者有兴趣,不妨找来这两本书一阅。书中所带来的历史的惊喜,并不比任何一本小说逊色。也许读完之后,在你心中,历史的遗忘将被拾起,历史的错觉也将被纠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秦崩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