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商业冒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商业冒险读后感10篇

2018-06-06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商业冒险读后感10篇

  《商业冒险》是一本由[美] 约翰·布鲁克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冒险》读后感(一):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是交易吗?格里高利.祖克曼写《史上最伟大的交易》,讲John Paulson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在次贷危机中如何狂赚60亿美金的故事。他说:

其实保尔森并不伟大,他所做的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事情——发现真正的价值

  发现价值,然后买卖,是为交易。

  所以——商业本质是交易吗?或许乔布斯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有人问乔布斯商业的本质,我想他的回答应该是:创造。毕竟,乔布斯说过:

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创造最牛逼的产品,然后赚钱自然变成副产品。

  当然,这句话也随着乔布斯的去世而变得烂俗无比。我最近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和我一起打游戏小伙伴发给我的。他在长沙本地一家牛奶公司上班,这是他们公司的“企业精神”。我当时就很纳闷,你们难道不是【并不创造牛奶,只是牛奶的搬运工吗】?他对此无言以对

  当然,商业的本质是什么?问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两万个答案,其中9999个人根本没想明白,于是他们给出了19999个答案;而唯一想明白了的那个,他给出的答案就成了标准答案,因为他最有钱

  而《商业冒险》这样一本书,就是我们这个世上目前最有钱的人——比尔.盖茨给出的答案。

  《商业冒险》读后感(二):《商业冒险》:华尔街版的《大败局》

  “布鲁克斯的著作很好地说明经营生意和创造价值的规则从未改变。举例而言,所有的商业努力中都有一个至关重要因素,那就是人。你是否有完美的产品、生产计划市场营销都不重要,你需要的是适合的人去领导和实施这些计划。”

  以上这段,是比尔盖茨对于这本《商业冒险》的评价,本书通过对美国历史上12个重要商业故事的深入描绘,为读者展开一张绚丽的商业史画卷,也带来诸多思考

  ▲一次突如其来股市震荡让所有参与游戏的人惊出了一身冷汗,事后众多股评家都给出了头头是道解释,但为什么事前没人能预测呢?

  ▲历时两年的民意调查,福特集合全公司最强大设计制造宣传销售团队,打造的车却遭遇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惨重的失败。企业不该相信消费者意向调查,还是执行过程出了错?

  ▲施乐时任董事长威尔逊投入了巨额资金和20年时间,终于将复印机推向市场,并迅速取得了辉煌成功,但如今它却已经沉寂。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怎样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通用电气卷入了价格垄断案,被送进监狱的没有一个是高管,那些在被告席上低头的人是替罪羊,还是沟通不善的牺牲品

  这些有趣的故事就是这本《商业冒险》所带给我们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整本书中体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冷峻姿态。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保持客观和中立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作者也是人,永远带有主观偏见。历史是有很多个繁杂细节所组成,我们听到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基于作者的偏见所抽象化出来的结果,将一些细节做了处理。但在本书中,作者忠实还原了每一个商业故事的大量细节,并不带偏见地表达出来,然后让读者进行自发思考,丝毫没有说教总体感觉就是:作者似乎啥都没说,但他却表达了所有。

  如果要找出一本在我国类似的图书,那理所当然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两本书的切入点都是深度观察一家企业或者一个重大的商业事件。只是《大败局》立足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大势下的企业演变企业家精神层面的探讨,而《商业冒险》则更着重在商业本质以及相关政治法规的大环境。虽然立足点不同,但两本书都是了解中美两国商业史的绝佳读物

  顺便说句题外话,晓波老师是我偶像,当年正是看了他的书才让我有了写作动力。他的书最为推荐的是《激荡三十年》、《大败局》和《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三本。哪怕是站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些年的商业历史也依然会给予我们启迪

  对中国读者来说,阅读此书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因为每一个故事信息极大,光是记这些人名就得费点工夫。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在信息考证上的深度和广度,对细节的严谨性。虽然读起来累,但本书一定得“沉浸式阅读”,否则极容易错过那些让人振奋的片段

  在施乐复印机的发展史一章中提到:

  “静电复印更直接的问题在于,它是违反版权行为的一大诱因。……在1967年,利用这些技术,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将任何出版图书复印50份,每页成本仅0.8美分。……作者和出版商都表示,静电复印这一新技术的风险在于,它们使书籍消失的同时,也会使作者、出版社及写作本身都消失。”——这种颠覆式创新面临的困境,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也在反复上演。

  商战中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将来还会继续发生。

  原文地址网页版):《商业冒险》:华尔街版的《大败局》

  徐而道来公众号二维码

  互联网时代的“无知经济论”者,为您带来最新最前沿的商业评论

  《商业冒险》读后感(三):冒险的商业

  本书是从商业的内涵引申到其外部环境,从财经战略、营销、税务、汇率,人生追求角度讲述12个有趣的经典故事。

  本书首先介绍的是1962年股市崩盘。在这次股市危机中,共同基金十分富有,管理又十分保守,这使得它们不仅经受住了风暴,还在不经意间减弱了风暴的强度未来如果再有风暴,情况是否还会相同,这是另外一回事了。到目前为止,依然不清楚1962年股市危机的原因。知道的是危机发生了,而且类似的危机还可能再次发生。

  第二故事说的是福特公司错误的时间针对错误的市场推出错误的汽车典型案例。汽车是一种实现梦想手段人们性格存在着一些不理性的因素,驱使他们想要某种车,而不想要另一种车,这些因素与汽车的构造无关,而与顾客想象中的汽车个性有关整体经济环境变差了,而负责新车的埃德赛尔部门对此却无动于衷,并且汽车本身过分设计,公司管理内耗严重,终致于净损失达3.5亿美元。这也是说明市场调查的局限性。

  联邦所得税,实施半个世纪以来,的确起到了对巨额财富进行合理分配作用。但税法本身过分复杂似是而非逻辑,诡辩的语言,推崇谈公事,对财产所有者绝对保护,对低收入者施加沉重负担,这是美国人民对税法的印象特别出现了1922年确立了优待资本收益原则(通过增加投资额而获得的收益,其税率低于工资服务所得的税率),富人中的一些特殊群体以及高薪人士有多种渠道可以避税。法典允许慈善基金会享受免税优惠,而娱乐费用却要让人全天候谈生意才能抵税。法典的复杂性是为了确保对所有人都公平,简化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设想中的消费税很美好,但却没法实现。

  最开始,内幕交易或依靠内幕获利的都没被投资大众抗议,也就不是违法行为。后来鉴于调查过程的复杂性,加上证交会的强势,华尔街才开始尝试不依靠内部优势进行股票交易。

  施乐复印机的发明以及申请专利让其成为伟大的公司之一的同时,也由于复印而引发复印行业的版权修订。

  书中还谈及其他故事:华尔街居然为了客户利益而忘记贪婪、通用电气的沟通问题导致其卷入价格垄断案、发明超市的小猪店桑迪斯因华尔街股票逼仓而破产、由监管者变成商人的利连索尔;商业潮流(经济规律)没人可以抵挡,英镑也只是暂时性的捍卫。

  如果从现在来看当时的故事案例,很明显,大部分都过时了,但商业的本质(还有人的性质)没变,故事的现代版还在陆续上演。

  《商业冒险》读后感(四):讲几个故事

  5月14号,小编去央广文艺之声的品味书香就《商业冒险》做了个节目,第一次做直播,心中忐忑,因此在事先写了一份可以照着念的“发言稿”,以备忘词或卡壳时使用,所以这个发言稿写得比较随意模拟口语化。这个稿子主要是讲了书里的几个故事,这玩意儿我写了半天,但就用了那么一会儿,本着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原则,贴出来给大家看看,权当看故事了。

  《商业冒险》是约翰•布鲁克斯的代表作,这本书写了12个企业的冒险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企业赢得了胜利,有的企业最终失败。对于我而言,我更喜欢书中讲述失败的故事,因为就像马云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说的,只有学习失败的企业,才能成功。

  我对这本书感兴趣,大部分是因为比尔•盖茨。这本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这么畅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比尔•盖茨不遗余力的推荐。

  比尔•盖茨并没有从这本书的销售中获得任何好处(当然,世界首富也不稀罕广告费),他之所以频繁推荐这本《商业冒险》,是因为他真心觉得这是一本优秀的商业书,值得企业家、创业者们仔细研读,尤其是其中施乐公司的故事让他看到了微软公司的盛世危机。

  讲施乐公司的这一章名字奇怪,叫《施乐施乐施乐施乐》。施乐公司原本是一家家族企业,生产一些办公设备,生意做得不错,但没有那么火,可以说中规中矩吧。本书讲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60年代,当时施乐公司的董事长叫威尔逊,他发现有一个科学家一直研究静电复印技术,但当时这项技术还很不成熟,但是威尔逊认为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发明,所以他就资助这个科学家研究,前前后后总共花了十几年,施乐不仅投入了时间,还因为这个技术研发背了很多债务,还把股票抵押给债权人。最终这项技术研发成功,施乐取得专利,复印机很快就开始制造销售了。这个产品上市之后,可以说立刻席卷全球。我们现在看,几乎每一个写字楼里都有很多复印机,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大家都在用。像我们是做出版的,复印机这个东西更是天天都在用,而且一个办公室里就有好几台。在当时,只有施乐一家有这个专利,所以他是一家独大,几年时间内施乐就成了美国最赚钱的企业之一,能排到美国企业的前30名,赚了很多钱。

  这是故事的前半部分,听上去很励志,一个创业成功的故事,比尔•盖茨怎么从这里看出了微软的危机呢?这要看故事的后半段。施乐大获成功之后,钱多了,领导层也认识到必须要创新,必须给研发投钱,所以就整了个施乐实验室,负责各种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个实验室取得了无数的专利,其中一些对公司很有用,但施乐错过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个技术我们今天说起都很熟悉,就是所见即所得,就是视窗操作系统基础,今天微软的windows系统苹果的OSX系统都是基于这个技术才能开发出来的。施乐研究出来了这个技术,却没有用,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和公司的主营业务、核心业务,也就是办公设备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就扔到一边去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发现了这个技术,成就了现在的微软和苹果公司。

  比尔•盖茨看到这个故事之后,可以说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此前并没有细致地研究过视窗系统的发展,他只是知道这个技术是施乐研发的,却不知道施乐是这么轻易放弃了改变世界的机会。如果施乐公司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就不会有微软的成功。所以比尔•盖茨了解这个故事之后,忽然发现微软走的路就是施乐的老路,可以说正在重蹈覆辙。我们都知道,微软靠着操作系统挣了很多钱,但这十几年来,微软没有研发出什么大的技术革新,我们在科技新闻中看到的是苹果、谷歌、特斯拉,没有微软什么事,可以说这些年微软放松了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关注。比尔•盖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立刻认识到,如果微软再这么走下去,必然会成为下一个施乐。现在的施乐还在生产办公设备,但和那时候全球排名前30的辉煌相比,可以说已经没落了。盖茨当然不希望看到微软堕落下去,所以他立刻就开始加大微软的新技术研发。盖茨去年推荐了这本《商业冒险》,今年前不久,微软就发布了一个虚拟现实的黑科技,hololens,不知道我发音不对,这个技术出来之后,在科技圈引发了非常大的反响,以前的“微软黑”都开始跳出来为他叫好。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巧合,盖茨真的是从《商业冒险》里发现了微软的危机,所以他说“商业冒险是我读过最好的商业书”,绝不仅仅是客套,而是他真的觉得技术性、创新型的企业,都应该看看这书,从里面学到点教训

  咱们的听众中有很多是司机朋友,所以我们接下来可以说说书中一个和汽车相关的故事,这一章名叫《福特的命运:好过程导致的坏结果》。

  上世纪50年代初,福特公司准备推出一种中档新车型,但由于朝鲜战争忽然爆发,在这种情况下,福特公司只能推迟发布新车。等朝鲜战争结束后,福特公司重启了这一项计划,他们首先做了一件事:就是做市场调查。福特公司调集了大量人力,和大学合作,对数以万计的人进行了调查,总共用了两年时间。在这份调查问卷中,涵盖了非常多的问题,大到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汽车业的前景,小到你想买的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车灯、什么样的保险杠等等,内容非常庞杂,还有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你认为自己的调酒能力如何。这项调查总共持续了两年,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有2000多页,我们略过一些细节,直接说调查报道的核心结论吧:福特公司需要开发一种时尚、年轻的汽车,面对的人群是处于上升阶段的年轻管理者或者专业人士,也就是白领以上的阶层,或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士,他们年轻、精力旺盛、喜爱冒险,又有责任心。

  根据这个调查结果,福特公司抽调了公司内最强的一班人马,组成了“E车”设计中心,E车是他们为这个新车型起的代号。他们在设计这辆车的时候,体现了很多超前的思维,比如加了很多按钮,造型非常现代,甚至还有了多功能方向盘的雏形。现在多功能方向盘很流行了,但在当时,没有一家汽车公司设计,所以福特也算开了一个先河。

  设计大概完成之后,他们又组织了最强大的营销团队。当时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全部铺天盖地地登了这辆车的广告,而且还采用了“饥饿营销”的方法,其实饥饿营销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当时已经在用了。他们提前登的广告,没有任何这辆车的图片,只有一些局部的照片,比如车灯的照片、车轮的设计图等,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

  在新车发布的时候,福特公司召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布会,新车的发布会时间长达三天,有汽车特技表演、晚宴、酒会,甚至还有一场模特T台秀,这是给记者们的妻子准备的。因为这些记者要在这里待3天,他们的妻子也接到邀请,但这些女士对汽车特技没那么大兴趣,所以特地给她们准备了模特表演。

  总的来说,在上市前,福特已经海陆空、全方位地炒作到位,书中说,可能只有南美洲原始森林里的土著还不知道这种车要上市了,也就是说,他的宣传时非常出色的。消费者都翘首以盼,非常期待,所以在上市的第一天,这辆车的经销处可以说人山人海。发售第一天,还出现了一个好玩的故事,福特公司给一个记者提供了一辆样车,让他试开,这个记者正在马路上兜风的时候,忽然被人撞了。为啥被撞呢,因为他后面的那辆车的司机一直盯着他的车看,想看看这款EDSEL车长啥样,这辆车的名字叫EDSEL啊,我等会再给大家说说这个名字的由来,结果后面这个司机一直看一直看,越开越近,结果嘭一下,直接撞上了。还有一个故事能说明这辆车当时有多火,就是有个人在开售第一天买了一辆,结果第二天就被偷了,就是说连偷车贼都开始盯上这辆车了,可见这种车有多么火。不过作者接下来就写:“这次被盗事件是edsel的巅峰。几个月后,只有最不讲究的偷车贼才会打它的主意。”

  可能说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这个edsel车一定非常成功,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从销售数字来说,这个车的销量是不错的,第一年大概卖了五六万辆。我们现在的汽车,一年十来万辆就是卖得很好了,五六万也不差了。这辆车总共卖了三四年,然后就下架了,最终总共销售了大约11万辆。但对于这个车来说,却是一场惨败。熟悉汽车行业的人可能都知道,这个edsel汽车是历史上失败得最惨的汽车。因为福特公司预估这个车第一年可以卖到20万辆,最终的目标是超过100万辆,所以他们的设计、制造、营销、推广都是按这个目标配套的,他们专门为这辆车新建了工厂和生产线,设计、营销、销售投入的资金都是巨资,所以最后福特公算了一下,他们赔了3.5亿美元,这是50年代的3.5亿美元,非常大的一笔资金了,而且福特公司算账以后发现,他们不是卖了11万辆车嘛,赔的钱相当于把这11万辆汽车全部免费送了。(或者说,他们的车一分钱都没赚,但其他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作者在《商业冒险》这本书里分析福特失败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个是迷信市场调查,乔布斯说过,消费者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是企业家的事,福特就是太依赖这个,最终生产出的这个edsel车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第二个是时间,我一开始说了,他们本来要在50年推出,结果因为战争和调研,推迟了7年才发布,这7年,很多情况都变了,而且发布的时候赶上美国股市衰退,消费者的钱包紧了,可能原来想换车的不换了,原来想买的没有买。第三个,就是这个车的名字,这个车叫edsel,这个名字没有任何意义,你看现在的车型,都是速腾、飞度、羚锐等,都有一些速度或者灵活之类的含义在内,但是edsel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含义,它就是福特公司老总父亲的名字,所以他们调查报告里想表达的那种年轻、活力之类的感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第四个,是宣传太高调,但车本身没那么好。在上市前,他们把这个车吹成了一朵花,但上市之后,这辆车出现了很多小问题,倒是没有什么大毛病,不需要召回,但是会有一些小问题,比如喷漆质量不好、金属板较差,有的装配得不好,有的零件稍微有一点倾斜,之类的。在上市前,福特的宣传总监就说,说我们把这个车吹成了革命性的产品,上市后消费者就会发现,它和其他车一样有四个轱辘、一个方向盘,肯定会觉得失望的。结果证明,这辆车确实让很多人失望了,不仅消费者失望,福特公司也赔了一大笔钱。

  在《商业冒险》的12个故事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最后的逼仓:小猪店单挑华尔街》,我喜欢这个故事,纯粹是因为它写得非常好看,有一种古希腊悲剧的味道,剧情一波三折,非常过瘾。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桑迪斯,他是一个商业奇才,他发明了超市。我们知道,中国二三十年前商店还都是柜台式的,你要买什么东西,要隔着柜台让售货员拿给你。桑迪斯是全世界第一个把货架开放的人,他让顾客直接到货架上去挑选商品,然后在收银台一起结账。超市,我们现在经常要去,所以可能觉得这种方式没什么,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震撼了整个商业界。

  这个桑迪斯给自己的超市起名叫“小猪店”,这里还有个好玩的故事,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起一个小猪店这么奇怪的名字,他回答说,这样人们就会像你一样感到好奇了。所以这个人很有商业头脑,他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推广出去,就像现在的连锁加盟店的形式,除了自己直接经营的超市之外,还有一些是加盟的,只用它的品牌和模式,但并不归他直接管理。这些加盟店很多,很快就有几百家,所以其中肯定有的经营不够好,其中就有两家倒闭了。这本来很正常,但是小猪店被华尔街的一帮金融炒家盯上了,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做空小猪店的股票,大赚一笔。所以他们就散布谣言,说小猪店经营不善,马上就要倒闭了之类的,果然让小猪店的股票从50美元跌倒40。

  后来,小猪店老板桑蒂斯就和华尔街发生了历史上很著名的一次金融战役。这场金融战役之所以会发生,跟桑蒂斯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如果是一般的企业家,可能让你赚点钱也就赚点了,或者找你私下协商,或者通过政府部门让他们收手,等等吧,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这个桑迪斯个性非常耿直、倔强,还有一种土豪的霸气。举两个例子证明一下,他给自己盖了一座豪宅,全部用大理石建造,号称好保存1000年,让这里成为历史地标,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很霸气。另外,他被高尔夫俱乐部赶了出来,因为他给球童的小费非常多,结果让其他人都觉得很没面子,他被赶出来以后,就自己造了一个高尔夫球场,自己打球玩,非常土豪。

  就是这么个性格的土豪,别人要欺负他,他肯定不干,所以他就决定反击。这个桑迪斯在此之前连一只股票都没有买过,所以他根本不清楚应该怎么反击。有传言说,当时他拎着两个大皮箱的钱来到华尔街,朝股票经纪人的桌上一摔,让对方帮他把那批大佬干趴下,不过这只是传说,他说自己从没有去过华尔街,一直都在家里遥控指挥。

  他反击的方法就是逼仓,逼仓简单解释一下,那些做空股票的人手上其实并没有股票,他们是借入经纪公司的股票,但到了交割的时候,他们就从市场上买股票交割,如果价格下降了,他们就能以低价交割,可以赚差价。逼仓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桑迪斯要把股市上所有流通的小猪店股票全部买回来,到时候他就可以要求卖空的人交割,那些人没地买,只能从他手里买,他就可以随意定价。这种行为就叫逼仓。

  简单点说,桑迪斯成功买断了市面上99%以上的小猪店股票,这时候股价已经翻了一番,然后要求平仓,并且说,第一天来交交割的价格是150美元(当时实际的股价大概在100美元左右),晚来一天加100,也就是第二天250,第三天350。

  到此为止,他非常成功,但接下来美国证监会直接给他浇了两盆凉水,一盆凉水是暂停小猪店股票的交易;另一盆凉水是延迟一周交割。这两盆凉水可以说让桑迪斯透心凉,因为啥呢,暂停交易的话,他的资金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因为他本人是没有那么多钱,可以买空市面上的股票的,所以他的钱都是借的,而且借的是巨资,每一天都有很多利息,所以停一天,他就要交很多利息,他的资金撑不了多久。第二个是延迟交割,延迟的话,那些卖空的人就可以去找到那些没有流通的股票,我们知道,股票除了在市面上交易的那些流通股之外,还有很多不流通的股票,利用这些天,那些人就可以用不那么高的价格买下这些非流通股,然后完成交割,再然后呢,桑迪斯就会拥有无数的股票,但这些股票对他而言却是一个大包袱,因为他要还贷,需要资金,所有股票都在自己手里,就相当于他把公司所有的钱都冻结起来了。如果他要变现,就要在市场上卖掉股票,可以想一下,所有股票一下子涌入股市,那他的股票肯定会跌的非常惨。

  这时候,桑迪斯基本上可以说腹背受敌、进退维谷,在一周之内,他就从人生赢家变成了无路可走,他最后以相当低的价格让卖空者完成了交割,而他自己,留下了巨额的债务,随后他被迫从自己创立的公司辞职,而他个人也宣告破产。

  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其实非常喜欢桑迪斯这个人物,他很莽撞,但也很有真性情。在他看来,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公司,但是他用了成本最高的方式、最惨烈的改价,最终也没有拯救自己的公司,更没有拯救自己。这个人物很悲剧,但这个故事很有启发,其实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事,都不能太张扬,太钻牛角尖,有时候用更灵活的方式,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商业冒险》读后感(五):笔记摘录

  埃德塞尔汽车:

  *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有时是因为人们希望成为那个品牌所代表的那类人。

  *

  * 品牌定位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品牌究竟代表了什么,给客户的感受是什么

  *

  * 选择MUJI的产品,会让你感到你是一个十分优雅清新的人。

  * 在做市场调研中要明白,调研对象往往并不清楚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深度挖掘,是调研的意义之所在。

  * 埃塞德尔的营销体系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这是一个新产品从0到1的营销体现的构建。

  施乐:

  * 为产品开发新的用途(创造需求的过程)

  * 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想要持续增长就应该从其他领域中另辟成功。并购和兼购是不错的选择。

  *

  * 并购和兼购发生时,往往需要为对方公司创造难以拒绝的优势才可能成功。

  * 当公司的价值观与外界发生冲突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公司的价值观。

  *

  * 这样做你有可能使公司树立一些敌人,但也有可能收获更多的朋友。谁知道呢。

  纽交所:

  *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不断变化的

  * 一个人对公众责任感的看法是再不断变化的

  通用电气:

  * 要真正的让公司全员理解公司的经营理念,不单单是因为在道德层面上我们需要这样做,而是包括其他方面的好处

  *

  * 产品质量的问题的把关,不单单是因为这样做我们无愧于心。实际上这样做的知道思想是已被证实的一项经济学原理中所指出的,虽然它有违我们的故有认知。

  *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以更低的价钱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产品(通用电气前总裁)

  利连索尔:

  * 你可以先发一笔财,然后再追求独立。

  *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当把自己全清投入到所选择的事情中时,即便是赤脚行走,你也有办法应对。

  * 这就像在久病之后学习走路......首先你要思考,抬右脚、抬左脚等等。然后,你不用思考也可以走路,再然后,走路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有绝对自信的动作。(摘自利连索尔日记

  * )

  《商业冒险》读后感(六):比尔•盖茨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炒热了一本老书

  声明:所有媒体都可以随便转载哦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美国最富有的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句话就能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但没想到的是,他同样对图书市场有巨大的影响力。

  2014年7月,比尔•盖茨在其博客上撰文,称《商业冒险》是其读过的最佳商业书,而布鲁克斯的这本著作早就被人遗忘、脱销已久。这本1971年出版的书到这个月之前还是绝版。这本书叙述了福特、施乐、小猪店等12家企业或机构的商业决策和失败案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故事发都生在45年前。

  但经过比尔•盖茨的推荐后,《商业冒险》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非虚构类第2名、印刷和电子书混合畅销榜非虚构类第7、亚马逊kindle畅销榜第1名,在预售期就已经登上了亚马逊TOP10。

  说起这本书和比尔•盖茨的渊源,还要回溯到1991年。当时比尔•盖茨结识了巴菲特,不久后的一次闲聊中,比尔•盖茨请巴菲特为他推荐一本商业经营方面的书籍,巴菲特毫不迟疑地说:“约翰•布鲁克斯的《商业冒险》,我把我的那本借给你。”盖茨阅读此书后深受启发,由于本书已经绝版,市面上买不到,他便将这本巴菲特借的书据为己有,至今未还。

  从1991年到2014年,中间隔了20多年,比尔•盖茨尽管很喜爱这本书,却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喜爱之情。到了2014年7月份,比尔•盖茨的私人助理安迪•库克找到盖茨,和他商谈博客GatesNotes上的文章,想在上面推荐一些优秀图书,比尔•盖茨立刻想到了《商业冒险》。

  比尔•盖茨很快就写好了书评,但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这本书脱销已久,即便推荐给读者,读者也买不到。为此,盖茨委托安迪•库克查询本书的版权在谁手里,经过多家出版社的辗转后,最终比尔•盖茨联系到了作者约翰•布鲁克斯的儿子,并征求其授权,在自己的博客上免费贴出了一个章节的内容。

  不过即便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推销员,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让一本绝版书畅销起来。在他们两人之外,出版商简•弗里德曼是另外一个功臣。弗里德曼曾经营过Knopf、新闻集团、哈伯科林斯等出版公司,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她与几年前创办了Open Road Media,专门做一些数字出版物,主要在亚马逊kindle和苹果iBooks上售卖,此前她已经买下了约翰•布鲁克斯一系列著作的电子版权。

  弗里德曼从布鲁克斯之子那里听说比尔•盖茨对这本书感兴趣,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巨大商机,随即开始准备再版。

  比尔•盖茨在博客上发布了题为“我读过最好的商业书”的书评,并在博客上免费提供其中一章的下载,随即引发媒体的连锁反应,《华尔街日报》迅速将此文刊发,其他媒体也相继对这本绝版的书进行讨论。

  此时,简•弗里德曼马上在亚马逊网站开售kindle电子版,并立刻登上了kindle电子书的总榜第一。纸书大约在半个月后上市,也立刻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至此为止,这本书还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不过此后比尔•盖茨利用社交媒体,将此书的热度持续下来。他先是在Twitter上发微博介绍这本书,后又联合巴菲特等人拍摄并制作了视频,在YouTube上发布,随后高调发布“比尔•盖茨2014年推荐书单”,将《商业冒险》排在第1名,引发各家媒体的持续报道。2015年3月刚刚结束的TED大会上,比尔•盖茨受邀列出“2015年度必读书目”,又把《商业冒险》列在了第一位。正是比尔•盖茨不遗余力地推荐,才让《商业冒险》成了2014-2015年度最火爆的三本财经书之一(另外两本是《21世纪资本论》和《从0到1》)。

  比尔•盖茨并没有从这本书的销售中获得任何好处(当然,世界首富也不稀罕挣广告费),他之所以频繁推荐这本《商业冒险》,是因为他真心觉得这是一本优秀的商业书,值得企业家、创业者们仔细研读,尤其是其中施乐公司的故事让他看到了微软公司的盛世危机(施乐研发了“所见即所得”的技术,但由于“与核心业务无关”而放弃,却让微软和苹果后来居上)。盖茨在书评中写道:“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看出施乐决策失误的人,但我决心要在微软避免这种错误。在关于电脑视觉和语音识别的研究可能形成的机会上,我一直尽力确保我们为大局着想。”

  在互联网时代,营销靠的是口碑、品牌。比尔•盖茨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品牌,其人格魅力对这本书的背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读者在提起这本书的时候,常用“比尔•盖茨推荐”代替了“约翰•布鲁克斯著”,潜移默化之中,盖茨似乎成了这本书的真正“作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看法并非毫无道理。

  或许比尔•盖茨在最初并非有意为一本书代言,但毫无疑问,他利用社交媒体撬动了世界,让一本绝版近半个世纪的商业书成为畅销之作,并让众多企业经营者开始重视如何冒险。

  《商业冒险》读后感(七):《商业冒险》的2个经典故事,帮你读懂比尔盖茨的震撼!

  商业冒险这书真火。我是断断续续拖了好久才看完的。书写的和翻译的都很好,但是书里面的故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遥远,而且故事大多和金融有关,有点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从我的角度而言看完全书多少有些失望。其中值回味的是福特和施乐的两个案例。

  福特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了,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了。我想原因有两个点。首先是创新的事情需要的是对市场有足够的敏锐,而不是通过一堆市场调研的方式得出的。悲催的是那句“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是老福特说的,到他儿子这代早忘脑后了。事实上福特采取的方式也许更适合应用在维持性的改进方面。

  其次,就是时机的问题。即便过程是完美的,但是福特新车因为战争推迟了两年。两年的时间市场变化也足够快了,过去正确的事情现在有可能又不一样了,书里面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是整体的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

  所以说在Timing、Idea、Fund中永远是Timing是最重要的。

  举个例子,就像现在很火的Airbnb。我认为Airbnb的火爆并不因为是所谓的照片精美,而是因为它在一个完美的时间点做了一个对的事情。最初谁也不认为自己家里会允许陌生人来住。但是在2007-2008年开始整个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人们需要有额外的收入,要赚外快了,所以人们才会克服允许陌生人来住这个心理障碍,打开了初步的市场。还有类似的例子国外的Uber,Lyft,国内的滴滴。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前期已经储备巨大的市场需求,技术恰好到达了这个时间点,过早过晚都不行。

  施乐的案例恐怕就是更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了。大家都知道施乐发明了复印机,但是估计不少人不知道最初施乐也是豪赌复印机进入这个领域。最终施乐成功了,一个产品的创新创造了一个产业。但是后面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施乐没有抓住下一个机遇,反而是乔布斯和盖茨先后至此“盗梦”,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大公司有技术,有资金,有人才,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创新?

  研究表明有3大因素影响整个组织的能力:资源、流程和价值标准。

  在初创时期做成一个事情主要和资源有关,尤其是核心资源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作用逐步被标准化的流程和价值标准所取代。尤其是当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大家会不自觉的用它来衡量遇到的每个选择。这就意味着到了后期做成一个事情需要同时影响资源、流程和价值标准三个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公司越大越成熟,颠覆性的改变起来越难的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也是被讨论过很多次的,但是历史还是不断被重复的,例如:柯达发明了胶片,也是数码成像技术的先驱,但是最终在新的市场逐步被淡出。我猜这个故事也应该是比尔盖茨看了最震撼的故事了吧。

  搜索公众号“弱智史记”关注我,及时获取更多的评论

  《商业冒险》读后感(八):20世纪60年代的华尔街往事

  书名:《商业冒险:华尔街的12个经典故事》

  点评:1959-69年《纽约客》文章合集,现在读来更像中短篇商业小说集,都是“true story”。

  以下按股市、公司、商业、税与货币、个人5类重新排序。

  -波动:The Fluctuation

  故事:1962年5-28~5-3的一次莫名其妙的股市崩盘,只持续3天,真实原因不明。

  点评:股市,“它将不断波动。"

  -内幕交易: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故事:自股市诞生以来,内幕交易就如影随形。直到1910年有人对这种做法的正当性提出质疑;到1934年《证券交易法》有相关规定;到1942年10B-5补充条款。但直到20年后,1966年证交会起诉海湾硫磺公司内幕交易案,才树立了后世判断内幕交易的标准。促使华尔街尝试不依靠内部优势进行股票交易。

  点评:内幕交易的黑暗历史。

  -完好无损:To make the customers whole

  故事:1963.11.19-1964.3.11,纽交所下2个一流经纪公司被联合植物油提炼公司(联合公司)欺骗,损失巨额担保金被暂停经纪业务,2公司的29000名股票客户账户被冻结。一家损失小的(威利斯顿.比恩)补充50万资金后恢复交易,但另一家豪普特失去偿付能力。周五下午,又叠加发生肯尼迪遇刺,股市大跌被迫休市。纽交所总裁芬斯顿,分析豪普特如破产会让股市大为萧条。故牵头联合会员公司与相关美、英债权银行谈判,让客户完好无损,平定波动,他成功了。后续影响是,会员公司买单,银行损失一半,纽交所矛盾,国外证交所沉默。

  点评:国内同样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为零,但类似事件已有。

  -逼仓:The Last Great Corner

  故事:回忆1922年一个小企业”小猪店“逼仓华尔街投机者,在即将逼仓成功时,被证交所停牌和推迟最后交割日期,导致功败垂成。

  点评:逼仓,多是股价操纵,少有争夺公司控制权。期货、汇市近期案例不少。

  -职业股东:Stockholder season

  故事:上市公司除很多业务股东外,还有一个群体---职业股东,了解业务,提问题和给方案,有些行为举止无礼,他们成了管理层讨厌的牛虻。最大作用是方便了解公司CEO不同个性。

  点评:职业股东在广大股东个体与管理层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福特:The Fate of the Edsel

  故事:根据历时两年的民意调查,福特集合全公司最强大的设计、制造、宣传、销售团队,打造的这种埃德塞尔汽车(Edsel)却遭遇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惨重的失败,损失3.5亿美金。

  点评:一个产品失败的例子。好过程也不一定有好结果。经济大趋势---“运气”不好。

  -施乐:Xerox

  故事:静电复印技术是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关于影像技术最重要的发明,从技术发明到产品的转化,仍用去大量资金和时间,是一群人疯狂的冒险。施乐时任董事长威尔逊投入了7500万巨额资金和20年时间,终于将复印机推向市场,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并改变全球的办公方式。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怎样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补充:几年后,管理层变得不思进取,很快被对手佳能超越。(对手结成日本企业联盟,推广“分散复印”概念,大举向小型化复印机市场发动集体进攻。从1976年到1981年,施乐在复印机市场的份额从82%直线下降到35%。)有分析原因在于当初壁垒的建立之中,施乐错误地一味采用最大利润率定价原则,市场定位的销售人群过于局限,未对顾客的感知价值进行了解,对于市场竞争未事先防备以至于在战争开始时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种种原因归结于施乐的体制僵化和故步自封,一代巨人最终走向陨落。

  点评:一个产品创造一个产业的例子。佳能、微软、苹果是后来辉煌者,是科技行业是个变化、不稳定的行业吗?苹果会一种如日中天吗?时逢iPhone7发布,苹果是继续进攻还是防守,可一窥究竟。

  -沟通:The Impacted Philosophers

  故事:通用电气价格垄断案,高管沟通的艺术水平。

  点评:大企业的黑暗历史。领导讲话的真实意思,下属自己揣测自己负责。

  -竞业条款:One free bite

  故事:通过一个案子顺便介绍竞业条款在美国的演进。侵权法的”第一口免费“准则,即每条狗都可以免费咬一口(one free bite),只有当一条狗通过咬人之举证明其确有恶意后,才能认定其有恶意。

  点评:对于个人跳槽,原公司的商业秘密需要慎重考虑。

  -联邦所得税:Federal Income Tax

  故事:一个本来只针对1%人口的税种,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如今变成了大众税。当富人依靠税务师“合法避税”时,所得税抢了谁的钱?

  点评:1)1964美国财政总收入为1120亿,个税545亿,企业税233亿。所得税占比近半。

  2) 针对纳税人的收入(所得税)还是年度总支出(消费税)征税,那种更合理?消费税不实际,所得税就保留下来,并为了照顾所有人的公平,日益复杂。一些漏洞专门可用于避税,比如投资政府债权、资本收益以及慈善捐赠,富人依靠税务师“合法避税”,所得税变成劫贫济富。

  -货币贬值:To save the Sterling ****

  故事:1964-1968.3,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英镑危机的历程,英国人费了力气也只是把贬值时间往后推了两年。由英镑危机,差点演变成美元危机、黄金恐慌。最终形成特别提款权SDR,也就是”纸黄金“。

  点评:最长和最难的一篇。大国的货币危机必定带来金融市场的动荡。”一国货币的态势几乎就是一国的态势。“

  -第二种人生:A Second Sort of Life *****

  故事:戴维.利连索尔,一个政府高官50岁弃政从商,开辟第二种人生的故事,经商成为富翁,继续写书,换种方式继续之前的公益事业。

  点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外界对主人公的典型评价是有争议性或好斗性。

  《商业冒险》读后感(九):《商业冒险》不定性的冒险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着不定性,商业世界更加如此。这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好书。自己居然有种当年看《哈利波特》的感觉,很喜欢这种不生硬的记实叙述。

  商业是充满历险的魔法世界。商人们需要拼尽全力的与那只看不见的手搏斗!整本书12个故事之中各种滑稽有趣惊险刺激!每一次都是商业社会进步的探险,每一小步都对商业文明有着任重道远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能够掌握一切,做尽各种调查预备方案,以为万事俱备,而失败却那么猝不及防一触即溃。就像1957年的福特推出的埃德塞尔,做了各类详尽的调查,尽可能的去符合大众。在勾起大众足够的好奇心时,口碑却如雪崩一样的倾塌下来。

  工业设计的东西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满足所有消费群体,它总有个妥协点,总有某些地方只适合某些人群。而福特却让设计尽可能的满足所有人,而为了满足所有人,在价格上,器件上的设计也同样必须做出妥协,最终造就了一款失败的产品。当然这是一个当代人评价过往历史的马后炮。因为历史的演变告诉我们,每一款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但这个是人都懂的理论,也是后来人才进行普及的。

  出来混总要还的,就像1964年英镑遭遇大危机一样,美联储、英格兰银行以及联合欧洲十几家银行也无法对抗看不见的手。共同的努力下只不过将崩盘挪后了几年而已。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苍蝇不叮无缝蛋,出现可借机套利的时机时,做空势利就会大举进犯。这是整个商业生态的自然校正修复力量!

  当然书中的故事也就不再赘述了。故事是告诉人们道理的!

  在自然的丛林中,成功源自于冒险,失败也是!这是个不定性的世界,你想要的或你不想要的都在这里!不管你接不接受!

  《商业冒险》读后感(十):震荡会过去的,不妨读读历史

  最近这两周朋友圈里哀鸿遍野,似乎九成以上朋友都栽倒在股市的大幅下调的冲击下。按照一般赌场上的规矩,托付上身家性命的关键时刻大家绝对是要离书越远越好。其实,如果大家正好在两周之前读过接下来推荐的五本书,说不定就可以成为这次股灾中拈花微笑的高人——当然是夸张的玩笑。只不过这个星期给大家介绍的这几本书确实很适合陪伴大家度过这次的凄风惨雨。

  推荐首位是一本生命力顽强的畅销书。这本书的首版发行是在1969年,由《纽约客》著名的金融专栏作家约翰·布鲁克斯为该杂志在1950-1960年代所撰写的华尔街专栏报道中的十二篇精彩故事所组成,名为《商业冒险》。这本书是股神巴菲特最推崇的两本商业书籍之一(据说另一本是Benjamin Graham所著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此书的原版自然早已脱销。大约二十年前,巴菲特把自己所珍藏的版本送给了比尔·盖茨。盖茨在2014年7月接受《华尔街时报》访问的时候提到了他和这本书的渊源。精明的书商于是把这本旧书再次推出市场。得力于代言人比尔·盖茨的大力推荐,此书迅速登上各大书店的畅销榜。

  尽管盖茨大叔对眼镜的品味有点奇怪,但是他对书的鉴赏水平完全可以信任。《商业冒险》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都写得引人入胜,大量的人物、看似随机的历史瞬间、以及必须从事件的遥远未来才能观察到的隐秘脉络,全在布鲁克斯的笔下精彩地呈现。而我想说的就是里面的第一个故事:1962年5月最后的那个星期,纽约股市的神秘震荡。

  在1962年5月28日,看似一个平和无奇的星期一,道琼斯指数突然单日下跌34.95点(相当于5%),创下道琼斯指数自1897以来,第二大单日跌幅;当日交易了935万股,是道指第七大单日交易额。第二天5月29日,在颤颤兢兢、草木皆兵的上午交易收市之后,道指突然上扬27.03点,当日交易额达到惊人的1475万股;第二大单日交易额。星期三是全国假期,休市一日。到了第四天,交易额达到1071万股,历史上第五大单日交易额,而道指小幅上升9.4个点。至此,道指大盘又回到了周一下跌前的水平。尽管道指没有出现灾难性的崩盘效应,在短短三天的交易日,股市财富进行了一次残酷而混乱的洗牌。

  布鲁克斯试图还原在这个神秘的震荡事件中一些关键的信息,哪怕他能够追踪回某一个精确的交易时间点的数字变化、重大换手、某些风云人物戏剧化的举动和后见之明,他所呈现的却是那个震荡波下无数个人所能感受到的、在大浪潮下的无所适从。个体的力量和智慧,在群体反应的非理性、不可预测性和荒诞性的作用力下,显得不堪一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1962年5月最后这个星期的股市震荡留给了报道者丰富的研究宝藏,但是触发这次震荡的原因却被永远地埋藏在历史的面纱之后。

  贤者说知史而明鉴。有一位读者在亚马逊的书评上留下这么一句:“Times may change. People do not. (时代可能会变,但人却一成不变。)”在这些故事中,人的贪婪或者天真、热情或者绝望、理想主义或者现实势利与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行为如出一辙。如果我们在这四十多年来有所进益的话,那也只是我们得力于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金融市场的影响变得更快、更强、更高。所以大家沮丧的时候,不妨买一本《商业冒险》,从眼下的灾情上暂时转过头,看看前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历史发展的轨迹。

  接下来推荐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名著。相信有很多人听说过、甚至已经读过这本书:纳西姆的《黑天鹅》(Black Swan)。纳西姆曾经当过商人、在纽约大学做过研究、当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员、也做过独立交易员,而他被世界所熟知要归功于他这本充满了寓言意味的作品:《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在欧洲人发现世界上真的存在黑色的天鹅之前,他们曾经使用“黑天鹅”的说法来比喻不太能存在之物,这是一个和中国人喜欢用的“白乌鸦”相似的语言符号。可是世界上注定存在着黑天鹅和白乌鸦这种在证明它们自身的存在之前、不可预测的、颠覆性的、重要的小概率事件。人们的意识系统并不善于处理这种小概率事件,毕竟我们习惯用有限的经验、固有思路和线性因果来解释事物未来发展的轨迹。这本书本来并不被业界看好成为畅销作品。毕竟这本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篇幅也长,并不具备一部典型的通俗畅销书易读、好玩的特质——尽管它很有故事性。但是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2008-2009)为黑天鹅效应做了最好的宣传案例。一时间这本书成为了从事金融投资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必备书,也被评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必读作品之一。

  其实纳西姆还有一本不是那么出名的佳作:Fooled by Randomness (《随机漫步的傻瓜》)。按照这本书的主题,成功并不一定来自高人一等的个人素质,而很可能是运气的结果(大家这个时候有没有想到另一本分析成功人士的经典作品《异类》?)纳西姆坚持认为世界的随机性无法避免,他列举了丰富的案例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尝试论证我们应该如何与随机性一起生存。尽管这本《随机漫步的傻瓜》比《黑天鹅》要有趣得多,但是这本书却远远没有后者来得名声响亮。一方面,《黑天鹅》推出的时机很巧妙,正好在经济危机之前问世,顺势成为当时最切合时事的一本严肃的思考书籍;另一方面,“黑天鹅”效应是一个异常生动形象的暗喻符号,简化了大众对这本书的理解(或误解)以及讨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纳西姆的书确实是对读者的阅读水平有一定要求的作品。没有了经济危机的切肤之痛作为推动力,很多人也不会愿意自我折磨去啃这本书了。

  而最后推荐的两本书其实是之前曾经介绍过的两本讨论思考谬误的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 这两本书中有104篇短文,每一篇介绍一种典型的思考陷阱。有趣的是,作者罗尔夫·多贝里与纳西姆是好友,《黑天鹅》和《清醒思考的艺术》正是起源于这两位思考者的一次愉快的闲聊。

  也许有人会想,读了这些书也不会成为股神啊——是的,读了这些书也不一定能成为股神。不过,股神也在读这些书哦。而且它们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哪些是显而易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思考谬误,更重要的是,它们提醒我们控制风险的重要性。

  注:巧合的是这篇文章是7月9日早上7点多微信号刊出来,这一天真的大盘欢乐回升。随机性真是奇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商业冒险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