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儿列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儿列车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8 20: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儿列车的读后感10篇

  《孤儿列车》是一本由[英] 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儿列车》读后感(一):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楔子: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从一条河走陆路搬到另一条河时,瓦班纳基人不得不把独木舟和其他所有家当通通带上。无人不知轻装上阵多么重要无人不晓轻装必须抛下重负。没什么恐惧更拖累前进的步伐,它往往便是最难卸下的重担

  主人公薇薇安,或者开始名字是妮芙到多萝西,一个爱尔兰女孩原本家庭就是充满贫穷压抑,酗酒无法养家糊口的爸爸心情低落大发雷霆悲观绝望妈妈,妮芙却仍享受照顾妹妹梅茜的生活,“无论多么微茫的改变,终归是一线希望,通向一个新的开始”。可是一场大火让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踏上了孤儿列车,走向辗转彷徨的生活。第一家是个制衣作坊,女主人只想获得免费劳动力刻薄苛刻,薇薇安却认为“干活儿能让双手脑子都不写着,也许正是我需要东西”;第二家是有很多孩子邋遢绝望的一个家庭,男主人的强迫和女主人的咒骂让她逃离了,凭着一双脚和毅力逃到了学校,“时不时挑战一下自己极限了解一下身体潜能,了解一下你能承受多少,对人是有好处的”;虽然生活充满了悲哀,薇薇安还是扔掉了恐惧,终于到了第三个正常的家庭,正常的上学、帮助家里店铺经营扩大,与同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重逢、结婚、入伍及死亡,万念俱灰的薇薇安把生下的女儿送了人,于是她的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虽然她再婚扩大生意活到了90多岁。

  孤儿莫莉的到来,让91岁的薇薇安再次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帮助莫莉走向正面的生活轨道,也让薇薇安勇敢的迎来了和女儿的重逢。虽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愿所有人,都能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孤儿列车》读后感(二):苦难中的坚韧人性

  刚开始读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的《孤儿列车》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本书有什么意思反而觉得有点无聊,但在接着往下看的时候,却看到了命运多舛的孤儿名字从妮芙到薇薇安,年龄从九岁到九十一岁,这中间岁月经历辛酸苦辣惊恐慌乱又冷又饿的坐在装满孤儿的列车里,薇薇安是其中的一个。从这一站到下一站,像商品交易一样把孤儿摆放在想要领养的大人面前,让他们仔细打量认真挑选,以收养的名义或是打扫或是缝纫或者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被收养的孩子,坐上车继续前往下一个地点等待着被收养;被收养之后的孩子也很少能找到有温暖的家庭。 服装商伯恩夫妇是收养薇薇安的第一个家庭,他们以收养当孩子的名义让薇薇安做他们免费的缝纫工,又黑又冷的走廊上有一张草垫就是她的床;孩子众多的格罗特夫妇是收养薇薇安的第二个家庭,他们以收养当孩子的名义让薇薇安帮他们照顾四个孩子还要做全部家务当个免费的全职保姆脏乱不堪喧嚣黑暗漏风漏雨的小房间是她与四个小孩一起睡觉的地方,在一天夜晚遭受格罗特先生的性侵犯之后年仅九岁的薇薇安奔向迷茫大雪中逃离了这个无底洞。几经转折终于遇到了尼尔森夫妇——一户好人家,才开始了相对自由温馨的生活。 “我的一生感觉处处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地相遇。然而生平第一次,我感觉眼前仿佛宿命。”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九岁那年在孤儿列车做在一起的“德国仔”汉斯。命运总是为经受苦难的人准备一个惊喜哪怕很短暂。十个月后,他们结婚了。后来汉斯在战争中丧命,薇薇安再嫁。 “薇薇安抱有一个念头——我们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将始终守在我们身旁,与我们共度平凡时刻。我们在杂货店时,他们相伴左右;我们绕过街角时,他们相伴左右;我们跟朋友聊天时,他们相伴左右。他们从地底飘起,我们一抬脚就与他们交融。”九十一岁高龄的薇薇安,或许对之前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淡然释怀了吧。 薇薇安以坚强善良面对遭受的一切苦难,在一次次痛苦与绝望中挣扎逃离,在看似冷漠无情的外表下仍然藏着一颗向往爱与温暖的心灵。这本书以细腻手法,用小小的视角展现悲苦的生活里隐晦又坚韧的人性。

  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温柔以待。

  《孤儿列车》读后感(三):告别与成长

  “我的一生,感觉处处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相遇。”这是薇薇安的心声,亦道出了本书的主题:告别与成长。

  《孤儿列车》看似有两条主线分庭抗礼,分别讲述了年迈的薇薇安与年轻的莫莉两位女性典型性孤儿的心路与成长,她们曾经迷惘、曾经叛逆、曾经流离失所,最终有幸收获了心灵成长与温暖人情。而合书细想,莫莉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当下,但更像是引子与镜像,通过“传输”的课题,为薇薇安的故事做好足够的铺垫,让后者粉墨登场

  孤儿的人物设定从一开始奠定了“告别”的主题基调,唯有年少时与双亲生离死别,才会踏上五味杂陈的孤儿列车之旅。在一次火灾中,薇薇安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父亲兄弟当场殒命,妹妹与母亲不知所终,九岁的红发少女薇薇安从此开始了孤身一人的生活。在孤儿列车上,她与一群命运相似孩童一起被运送到一个个目的地任人挑选,由陌生人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命运。在短暂的旅途中,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德国仔”,并担负起了照顾更小婴儿麦卡思的责任,几乎组成了“临时家庭”,却逃跑未遂,最终三人在不同目的地被不一样的家庭领走,不得不再次告别,天各一方。在而后的日子里,薇薇安几乎是以逃跑的姿态面对一次次告别。起初收养她的两个家庭都不曾给予她家庭的温暖,只是关注着她的可利用价值,差使她缝衣服带孩子,甚至男主人对其图谋不轨。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心碎,每一个家庭似乎都能重新开始,改名换姓,与过去告别,结果却不遂人愿。薇薇安面对这些告别变得麻木,她感受到的是深深不安:“在梦魇中,我独自一个人待在火车上,正前往茫茫荒野,马野,或者正身处干草堆,找不到出路不然的话,我便正在大都市街道上穿行,凝望望着每扇窗口的万千灯火:望见屋里的户户人家,其中却没有一个是我的家。” 好在薇薇安是幸运的,她最终遇到了疼爱她的养父母,并与挚爱的初恋重逢。虽然幸福并没有长久地垂青于她,挚爱死于战场,尔后又忍痛送走了自己的孩子。这些告别让薇薇安撕心裂肺,但相比之前的迷惘,她已经变得与从前不同。在薇薇安的心中,浇筑进了爱与希望,并在那里建起了家园,让她有力量把那些记忆存放到盒子中,陪伴自己走过漫长的一生。

  莫莉问薇薇安:你选择带些什么和你一起上路?你扔掉了什么?这一辈子,薇薇安一直守护着自己胸口的吊坠,那是祖母留给她的家族符号,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能藉此找回些许的存在感,永远不曾忘记起步的地方。那是她与过去的有机连接,也是自己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一个人尽管一辈子都在告别,但总有些东西,会留在生命里,幻化成了成长,支撑着自己继续向前走。一个个生命在路上相遇,年轻的生命遇到年长的生命,最终一同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孤儿列车》读后感(四):两个孤儿的邂逅

  克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孤儿少女莫莉邂逅同样是孤儿长大的老太太莉莉安,由此引出了一个“孤儿列车”的故事。

  莉莉安本来是个爱尔兰人,一家人漂洋过海来纽约闯荡,家境贫苦,孩子又多,父亲酗酒,父母争吵。突然的大火带走了父亲和两个弟弟,她最爱的妹妹梅茜也不见了。

  她被带上孤儿列车,这里坐满了孤儿,他们被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等待着被领养。

  婴儿和小伙子总是更容易被领养。婴儿还一无所知小伙子可以干活。她在列车上遇到了德国仔,调皮的德国后裔。莉莉安九岁,被安排照顾婴儿。

  德国仔和婴儿都被领养,她因为红头发,而不被喜欢,后来总算有个爱尔兰人愿意领养她,不过他太太只想要个不用付薪水的小女工,她住在走廊里,在养父母家里缝纫女装。

  虽然养父母不好好待她,也不让她上学。可她遇到了很善良的范尼太太。可是后来经济危机爆发,养父母把她赶走了。浪费粮食

  她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没有什么工作,成天去森林打猎,通常是松鼠什么的。猎人二十出头却三个孩子。并且,媳妇又怀孕了。领养莉莉安的目的也只是照顾婴儿罢了。

  猎人的媳妇是个成天睡觉的女人。她或许希望通过昏睡逃避现实。她们生活环境恶劣,还好,猎人送莉莉安上学。

  莉莉安遇到了好心老师。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有一次,莉莉安被猎人按在破沙发上,猎人想要强暴她。可是莉莉安的喊叫把女主人惊醒了。她认为是莉莉安破坏了这一切,暴风雪之夜,莉莉安被赶了出去。

  莉莉安赶去了学校,被老师安置在女性公寓房东太太很喜欢她,后来儿童安置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送莉莉安回猎人家里。(想骂人)

  在房东太太的帮助下,她成为了大超市老板的女儿,并开始用“莉莉安”这个名字。(老板以前的女儿生病去世了)

  莉莉安还遇到了德国仔。他们结了婚,甚至要有孩子了(莉莉安怀孕了)。不过德国仔去缅甸打仗,战死沙场

  孩子一出生,就被送了出去。(很多读者表示费解,其实我也不懂)

  她和德国仔的战友认识了,结婚了,不过因为莉莉安的坚持,再没要孩子。

  最后他们卖掉了超市,旅行,最终来到了另一个主角所在地

  -----------分割线-----------

  莫莉也是孤儿(算是吧)

  她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沉迷吸毒。

  她是个印第安人,因此有的段落可以引发对印第安问题思考

  她因为叛逆的行为,换了好多家寄养家庭。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处处散发着对莫莉的不满

  莫莉偷了图书馆的《简爱》,必须做50小时社区服务,否则就要蹲局子。

  在男票杰克的帮助下,她开始帮杰克妈妈的雇主,已经九十多的老太太莉莉安收拾阁楼杂物

  故事就这么展开了。双线叙事,一条莉莉安,一条莫莉。最后借助互联网,莉莉安了解了当年一列火车她怀里的婴儿,还有她的妹妹梅茜。

  最后,莉莉安见到了她的女儿。

  我听说在不是自己的书上写写画画不道德。所以感觉比较好的段落被拍了下来。

  萝卜书摘搞得我很蛋疼。次数都用完了,也不想给它充钱 。

  评论负面居多,说是畅销书套路,并不感人,我觉得还好,翻译确实,谈不上出彩。不过莉莉安的许多片段还是很让人有所思考的。

  昨天下午到今天晚上,至少五六个小时吧,虽然结局确实有点尴尬作者不会想说科技造福人生吧?

  很大感触是莉莉安的年少老成,当一个少女看到太多人情冷漠,所幸老太太一生圆满。失去的都用别的形式补了回来。

  《孤儿列车》读后感(五):《 孤儿列车》: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我相信世上确有鬼魂,那些昔日抛下我们的故人,今日流连不去的幽灵。我这一生常觉得他们就在身旁,或观望或见证世间众生却毫不知情,毫不在意。” 《 孤儿列车》这本书看了有一段时间,并不是说故事不好还是咋地,相反的这是一本有价值小说毕业后越来越难有心情去看书了。 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小姑娘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命运悲欢的大幕掀开的微微一角。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一次偶然的善心之举让薇薇安结识了孤儿莫莉,往事潮水般涌来再次将她淹没。然而,这次生命给出了应有的答案。 主人公微微安本名叫(妮芙,后被第一家的收养者改为多萝西,最后才是薇薇安)就是这个爱尔兰的孤儿,她父母带着全家人偷渡去美国谋求生计,却只能在嘈杂肮脏的社区苟活,最后双双在大火中丧生,只剩下10岁的微微安被人救出。登上孤儿列车,却因为一头红头发被雇主嫌弃,一次次丧失离开列车的机会,最后被一户人家收养,在一个纺织厂做女工,在雇主家每天限定食物,还把冰箱锁了怕被偷吃。每天做超负荷的工作,却从来没有得到同等回报,结果还是被抛弃了。又流浪到一户农户家里,帮忙照顾几个孩子,却在半夜遭到男主人的强奸,一个人在大雪的路上走了好几公里,找到好心的老师,寄住在善良的房东那里,薇薇安不敢想象今后的生活,最后还是被安置到了一户开杂货铺的夫妻那里,他们的女儿去世了。叫做薇薇安,命运开始好转却似乎没有,这里夫妻和她相处地很融洽,带她上学给她安置,她也兢兢业业的努力为他们工作,把小卖铺发展成为了更大的商铺。在她成年后,在一次酒吧,遇见了很多年没见的“德国仔”,薇薇安和他相恋继而结婚,可是不幸还是发生了,那时候开始战争,德国仔也参军,在一次任务中不幸牺牲。当时薇薇安已经怀孕,孩子生下来后,薇薇安不知怀着怎么样的心情把孩子送人了。以此度过了一生。 小说最后,莫莉通过网络交通工具为薇薇安找到了亲人,找到了不管是去世还是活着的人,她的女儿也正在赶往来和她见面的路上。小说在这样的画面中结尾了,引人深思…… 这是一本找寻亲情的小说,照亮了美国历史迷幻却被遗忘的一个篇章,非常优美。当主角面对无比困境和强烈孤寂感时,却能展现韧性的一面。这本小说经过一丝不苟的研究,却又保有丰厚的生命力,带我们回到过去,看到主角为了生存挺直身躯,却又保有人性最纯真的善意。

  《孤儿列车》读后感(六):跟着克兰乘坐一趟孤儿列车

  书中描写孤儿等待、盼望有人领养和在收养家庭挣扎着生活的情节容易引起有同样经历的人产生共鸣,对于已经得到幸福或脱离苦难的孩子来讲,主人公的遭遇会是记忆深处的一把钥匙,打开陈年的酒酿,而记忆的味道可能并不醇香。很多人不愿提及作为孤儿时流浪或被收养的经历,并不是觉得难以启齿,而是不想让稍微愈合的伤口又撕裂开给别人看,无论是关心爱护自己的现养父母、朋友、老师或是爱人,都很难跨越他们心中的屏障,即使现在的生活幸福稳定,那道枷锁也无法轻易地解开,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一旦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就注定要失去,从童年到成人后一直这样,再也不易将心门彻底敞开。

  失去--重获--再失去,是作者隐隐设置的一颗催泪弹:

  一无所有的孤儿被收养后希望能吃饱穿暖活下去,然而收养家庭并不尽如人意,逃离或再次被抛弃的孩子又无依无靠,经历第二第三第N个家庭后,孩子早已淡然,不再抱怨更没有期望。

  妮芙和“德国仔”的重逢似乎是主人公生活中幸福的巅峰,而好景不长(秀恩爱果然死得快),结婚不久德国仔阵亡。妮芙把孩子送人,不是没有能力抚养,我想她是不想面对故去爱人的影子,应该也包含对命运的失望吧。

  薇薇安一直认为妹妹梅茜在大火中丧生,得知她生还被徳裔夫妇收养时妹妹却已高龄亡故,仿佛从手中挣脱的风筝,飘浮在远远的天边,看得见却够不到了。

  作者正是抓住人们的同理心,不呼吁不煽情,以娓娓道来的叙事让读者陷入此情此景久久难忘。无论我们是不是孤儿列车上的一员,都可以体会到流浪在这人世间,孤独无依时连落在肩上的雪花都无比沉重。

  《孤儿列车》读后感(七):写在2015年8月23日的书评

  我是多看app的忠实用户,从2013年11月起看了大量的电子书,多看的排版是最好的!强烈推荐。以下是我以前发表在多看的书评,现转载过来:

  这是一个涉及两代孤儿的感人故事。年轻的莫莉和老人薇薇安都是孤儿,却有着类似的身世,连种族也有相似之处。一个是受移民美国人歧视的当地印第安人,一个是受英国人压迫的爱尔兰人。在失去家人之后,莫莉曾辗转几十家寄养家庭,而当年的薇薇安则是踏上孤儿列车,像牛羊一样等待有人选中。

  薇薇安曾经沦为童工制作女装,第二户寄养家庭的男主人还差点侵犯她。悲惨的命运从她逃离到学校后开始转折,在下一个人家终于好了起来。莫莉则是通过社区劳动的机会认识了年迈的薇薇安,听到了她的故事,最后选择与薇薇安住在一起,人生也从此改变。莫莉还帮助薇薇安从网络找到她亲人的消息,找到了薇薇安送走的女儿,使得母女重逢。

  命运真的很神奇,尤其体现在薇薇安身上。她和第一任丈夫卢克在孤儿列车上相识,多年后又很偶然地重逢,得知卢克一直在寻找她。同为孤儿,互相理解,不必再戴着面具伪装,两人很快就结婚了。如果不是战争爆发卢克丧生,也许薇薇安的一生就十分完美了。

  不到20万字,1天内可读完。主题是命运和人性。总之是个不错的温暖的故事。

  《孤儿列车》读后感(八):唯有悲伤才能告慰

  在历史的荣耀与辉煌背后,必定有着难以承受的伤痛,《孤儿列车》讲述的是孤儿的故事,可它不是一个关于成功的励志故事,也不是爱与信念执着坚持的暖心故事,它不是治愈系,它是纯粹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是历史给美国人留下的心灵创伤。我们从历史书上可以获知,19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士兵死亡75万,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自杀率飙升,每年10多万人非正常死亡,还有珍珠港事件,多少家庭卷入离别与死亡的深渊。然而,在沉痛的数据背后,有多少孤儿,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历史书没有告诉我们。幸好还有文学。如果《孤儿列车》仅仅是一本虚构小说,也完完全全地征服了我,但事实不止于此,小说作者的婆婆的父亲就曾是孤儿列车上的一名小乘客,曾经的小孤儿现在多是耄耋老人,如果他们的故事随着他们一起消逝,那么整整一代人的伤痛,将被无情地遗忘。可是,所有的苦难,都不应该轻易地抹去。

  当17岁的孤儿莫莉从图书馆偷了一本破旧的《简·爱》而被罚在91岁的富孀家中做50小时的社区服务时,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幕即将开启。

  跟令人心疼的莫莉一样,91岁的薇薇安也是孤儿,在她的阁楼里,那些久未开启的箱子里,藏着历史的秘密。莫莉的到来,让她终于有机会打开这些悲痛的往事之门,并在诉说与倾听中获得最后的安慰。

  20世纪上半叶,九岁的爱尔兰女孩妮芙一家人由于生活所迫,从家乡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然而很不幸,一家人的生活并没有由此好转,很快,一场大火夺走了她全部的亲人,她成了孤儿。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带着口音的英语,有的缺乏一技之长,让他们饱受歧视。这个爱尔兰姑娘,还是一个孤儿,她将受到更多的白眼。

  从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孩子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像待售的商品一样,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很多在寄养家庭里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妮芙在几个家庭间辗转,当免费的劳动力,使唤丫头,被抛弃,甚至遭受令人发指的凌辱,最后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他们为她改名为薇薇安,那是他们失去的女儿的名字。她读了大学,有了爱情和家庭,然而几年的幸福被战争打破,丈夫牺牲,已经怀孕的薇薇安生下女儿后马上就把她送了人。命运就这样悲哀地轮回。

  这样的悲哀,该如何安慰?91岁的薇薇安除了拥有悲惨的记忆以外,什么都没有。然而另一个让人心疼的人给了她安慰。这50小时的社区服务,实际是真诚的倾诉与倾听中,两人之间萌生了一种温暖的情谊,同情与悲悯,慈爱与温情,在两人心中流动,埋藏在两个人心中的创伤,开始疗愈。小说有一个令人安慰的结尾,莫莉帮助薇薇安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儿,而她自己也卸下那副怪异的哥特妆,在学业上有了出色表现。可是我还会想,在现实中,还会不会有一些孤儿,他们永远生活在黑暗中?他们的创伤,早已经被人遗忘?

  在我看来,《孤儿列车》最大的意义,除了艺术上的,还应当是,对一种不应忘却的创伤的告慰。而这伤痛太过沉重,唯有悲伤才能告慰。

  《孤儿列车》读后感(九):愿孤儿只有回家的列车

  今天经大学同学推荐,正式涉足豆瓣,这个遍地是牛人的地方。我只希望能以此鞭策自己多看一本书,多赏一部电影。

  《孤儿列车》是刚刚看完的一本小说,两个命运及其相似的女人,一个还是叛逆的小女孩,而一个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她们的经历让人唏嘘,悲悯。

  其实孩子想要的很简单:安全感、归属感、存在感。如果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请不要轻易生下他/她。

  否极泰来或许隐隐约约地跳跃在读者的脑海,没有人会一直顺风顺水,也没有人会一直水深火热。世界上总会有好人,哪怕给你一杯牛奶,让你搭一次顺风车,甚至为你准备一个家。只要我们一直向善就好。

  《孤儿列车》是一部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小说。

  《孤儿列车》读后感(十):【柒书坊书评】悲情与传统的列车----《孤儿列车》书评

  《孤儿列车》是一本畅销书,这一点儿也不令人惊奇。这确实是一本儿有阅读快感的书。天下的好书各不相同,有的书好就好在你得绞尽脑汁儿,反复琢磨,比如天书《尤利西斯》之类,但是有的好书就是那种有阅读快感的书,读起来特痛快,要是有整块的时间,一气儿读完都不成问题--我就有过一下午读完古龙《浣花洗剑录》以及一晚上读完《大宅门》的经历。《孤儿列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读着很顺畅。

  这种顺畅由来有自,我感觉是有渊源的,这种渊源就是英语文学的滋养或者传统。小说中借人物之口经常提及两部小说《简爱》和《绿山墙的安妮》这两本书,细读本书,就会感觉到,本书其实继承了很多这两本书所承载的文学传统和感觉。孤儿列车描写一个女孤儿的遭遇,《简爱》和安妮也是孤儿或者孤身的女孩子的事迹;简爱在英国颠沛流离,薇薇安则在美国乘坐孤儿列车,经历各种事件。只是简爱的背景是英国的庄园风光,而薇薇安的背景是美国的城市和乡村风光,但是室内家具和气氛的描写还是带有一种英国气味儿。列车的意象多少带有一种传承文学传统的意思,薪尽火传。

  从人物性格来讲,简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她和罗切斯特的关系中,虽然她很穷,但是她随时摆出一副决然离开的架势,最后在罗切斯特伤残之后以一种赐福于人的姿态与罗切斯特结合,其实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与之相比,《孤儿列车》里的薇薇安更深刻地向人展示了寄人篱下的孤儿所遭受的心灵伤害。薇薇安生于一个爱尔兰家庭,自从在纽约成为孤儿之后,那种凄惶的心态渐渐深入她的骨髓,成为她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心病。其中最激烈的表现反而发生在她生活已经很安稳的时候,她在失去丈夫后,将自己的亲骨肉送人了!这一段小说中反而说的很简短,但是稍稍一想,就不难体会她的那种凄惶无助的心态,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她所能掌握的,所以也没有把握去养活一个孩子!只有寄人篱下察言观色成为习惯的人,才会这般没有自信心。这种哀痛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想象的。所以简爱的那种强势究竟是民族特性,还是出自勃朗特的大小姐想象,已无可解,只是比起薇薇安来不是很真实。直到本书的最后结尾,薇薇安已经成了富人,还是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才敢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而面对自己亲孙女的第一句话,仍然是一句不太确定的“我们从哪里开始呢?”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凄惶纠缠了她一辈子。

  本书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大主线是薇薇安,辅助的情节线是莫莉,但是莫莉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双线发展虽然穿插了全书,但是就像交响乐中有主旋律和辅助旋律一样,莫莉一直是辅助旋律。莫莉的作用很像金圣叹所说贯索的驭奴,虽然本事不大,但是在故事发展中不可缺少;也很像一些韩国电视剧中的二号人物,男女主角都很自尊自大,全靠二号人物在其中穿针引线成全了男女主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