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读后感10篇
《人在纽约》是一本由【美】布兰登•斯坦顿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先说这是一个微博,一种持续发生、未完结的文本。在这类文本中,你无法断定当下的位置,当你在无法得知整体,也就无法限定此刻,这大概属于尘世无限幻象的一种形式。
在《人在纽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横向上的人,更像是你站在纽约街头上的一瞥。你看到这些人的存在的瞬间,并且是一个街头的瞬间。街头是一个奇特而又典型的意义生成地,这种一瞥是不完善的、不健全的。在看过去的照片中,我们无一例外看到的是过去的那个瞬间,“我们”呆滞地站着、手扶在摩托车或汽车上,紧张不知如何安排手的位置。《人在纽约》只不过是别人的照片集,你看到每一个别人站在过去的某个瞬间上。这是多么类似朋友圈的地方啊。人们在晒各种幸福或佯装的不幸,让人更加看不到生活的生成机制,更加拼命的展示在生产的末节,即商品的展示销售环节。
相比而言,我更愿意看到单个人的细小瞬间,单个人的连续系列或一个视频流。我常常在那种奇异与当下的时间流不和谐的存在中感到惊异,而这正是记录的价值。每个瞬间细节都是有意义的,“说出我们的姓名、我们住过的地名,写下我们生活中的细节,凡此种种皆有重要意义。…我们生活过,我们的片刻都是重要的。作家的责任便在于此:去传播缔造历史的细节,去在意欧瓦托纳那家咖啡馆的橘红色雅座。…纪录生活的细节不啻挺身而出,反抗具有强大杀人力量的炸弹,反抗过度要求速度和效率。”比如,在过去的视频中,我会看到那些故去的亲人从画面上不断地走出来,笑着,坚实清晰的成像在我面前,仿佛他们从未被虚化,他们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含义。
当我走在这个小小的县城时,也会想到“人在纽约”。我们这里卑微而且静态,难以引起拍摄的兴趣,但每天我抬头,仍就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微信在互相转发,那些图片在街道的上空传递。也许纽约那只是另一个城市而已,并没有什么区别。
“你既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
你便已经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卡瓦菲斯《城市》)
我曾经携带着这座《城市》,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职业到另一个职业,在每次改变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这样一座看不见的城市,那里我们被牢牢地拴在那里,我终将衰老垂死在同样的一个角落,而这正是城市的全部含义。在翻阅《人在纽约》时,我又想起了这种感觉,他拿起镜头去看这个城市的时候,也看到了所有的城市他人,他看到了他们的一个生活的片断,然后他们在他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我很想知道书中那个穿着鲜红色衣服的女孩现在怎么样了,她现在是否还在那个街头,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她只在作者的镜头上存在一瞬间,现在已经被丢失了。这种他人是被消费的幻象,在城市这一新的集体主义中,人与人成为更典型地相互消费的对象。《人在纽约》里,我既读到了存在感的记录,也读到了对他人的消费。他们在摄像中被吞噬,在无时不刻的存在感中被吞噬。他们太在意自己的存在了,并终于在被浏览之后消失。读完全书,我反而想起了卡佛笔下的那些拿起酒瓶、潦倒生活的“我”。他们蹲在一个角落里,没有消费价值,也不曾存在过。“il brille par sonabsence 他因不在场而放射光芒”(纳博科夫文学讲稿p145)他们更像一个福楼拜意义上的理想作家。我想我们也许过多地占用了生活的思考,占用了橱窗和城市的用地指标。作者是一个永驻在城市中,大隐隐于市的马可波罗,而纽约是卡尔维诺式的看不见的城市。马可波罗也许会对皇帝说起——那里有一座城市,地上铺满了黄金,每个人都拥有名字,他们全都存在于上帝的记录本上,上帝的左手拿着橡皮擦。那个城市被人们称作纽约,而我们永远无法抵达,因为我们与纽约间隔着一条大河,河面宽阔,河水湍急,就像时间的幻象。(玟涛2015年4月6日)
《人在纽约》读后感(二):每一个呼每一个吸都有着自我体现
今天又把这本书刷了一遍,这本书算是看了两遍,主要都是图片,看得还蛮快的。在这样的时间我还来此写书评,有一点犯罪,但权当休息了,我速战速决。
《纽约时报》评它为即出版即为出版界的神话。的确是。我看了一下它的定价,88元人民币。还是值得这个价格的。这本书形式很新颖,主要是图片,配以中英文简短的解释说明,先不论图片拍摄的技术如何,就说说它的内容如何。作者主要是拍摄纽约街头上有意思的人,那么,亮点来了,“有意思的人”即为本书的亮点,这本书里全都是有意思的人,看书的人自然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书里的人真的很有意思看书的人能觉得没意思吗?尤其还是以图片相比较于文字还不费神的图书形式下。总之,这是一本有意思的看着不费神的书,你可以随手翻阅,你也可以认真阅读;你可以每天读几页,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反正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如果你喜欢看图文书,你不能错过它;如果你喜欢追求个性,你不能错过它;如果你想放松心情,你可以看它;如果你想看看不同的世界,你可以看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静静坐在粉树前沉醉于自然的人,穿着异常漂亮的小男孩当然这少不了他妈妈的功劳,会把彩裤裤脚剪下来变为手套配着彩裤穿的小女孩年纪小小就已经有时尚意识了,男子一路手握着女友的长裙走过一路可见他们感情有多好男子有多照顾人女子有多幸福般配的一对,会写密密麻麻日记的十六岁聪明女孩日记真的是密密麻麻的,不敢多说一句话的想要画下每一秒光影的女画家一个侧面都是那么美果然是认真的人最美吗,80岁依然保持时尚还会有人找她调情的老奶奶……这些人那些人都创造出了他们自身的美,从他们的形态举止穿着就可以看出来,是美让我们觉得他们他们很有意思很有趣。我们所穿戴的所表露的所专注的所思考的,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衣着饰品,物质、情感、行为、思想无不体现着我们的品味与创造性。
小心了,现在以及过去你穿过的每一件衣服,走过的每一天路,说过的每一句话,写过的每一个字,注意到的每一个东西,对待事情的每一个态度,甚至一呼一吸,都在透露着你是谁,都在表露着你的品位与创造性,而,这,是你想要的自己吗?这就需要小心了。
最后附上书里的美图一张
《人在纽约》读后感(三):生命的多样性
给这本书写评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里面画面之靓丽、故事之精彩很难用文字描述。我只能说,布兰德•斯坦顿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用几年的时间记录纽约街头那些平凡人,将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让我们这种从来没去过纽约的人可以见到纽约的异彩纷呈。
这本摄影集里有纽约街头的各种奇葩造型,有装扮成粉色大猩猩的大提琴演奏者,有铆钉皮靴的年轻朋克,有装扮成老头子的年轻滑稽戏表演者,也有艳丽装扮的八十岁老太太……有位从头到脚全部绿色装扮的老太太,连花白的头发都挑染出绿色,笑着对镜头说,“我已经青葱了十五年!”
这些人的外表丰盛而隆重,内心也华立又充实。记得柴静在《看见》里说,做新闻,她最关注的是“人”。那么摄影师呢?布兰登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最初,布兰登拍照的主题是“砖与旗”,主要是街道、建筑。虽然听起来很酷,发到网上却反响平平。后来布兰登改变了主题,开始关注那些普通人的日常,用他自己的话说,把这些人的照片放到网络交互地图上,“点取纽约城的任何角落,那些住在那里的、亲切的面孔,就会在屏幕上翻滚出来”。当他开始关注人,关注他的人也多了起来。
多米尼克•洛罗在《简单的艺术》中说,真正的安全感是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布兰登镜头下的那些人淡定从容,似乎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证明了这句话。为什么选择单身?为什么选择和这个人一起生活?为什么住在这个城市?为什么从事这份工作?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装扮?明明白白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有了清晰的自我定位,便可在复杂多样的观念、理念中保持坚定。
有些画面还配合了人物故事。有一位南斯拉夫难民,逃亡到美国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清洁工,日常负责倒垃圾、清扫厕所。每天深夜11点,打理完所有劳务,他开始挑灯夜战,熬夜苦读。12年后,他摘取了哥伦比亚大学古典文学学士学位。还有一对恋人,分别来自韩国和美国,家庭的阻力让他们分别了数十载,可是最终他们牵手余生。零星的讲述,配上美好的画面,格外意味深长。有人说心灵鸡汤都是骗人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无谓的煽情。可是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惊叹明明灭灭的世态炎凉中竟然真的还有令人感动的坚持。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尊重生活的多样性,一个成熟的社会便是由无数这样的人组成。不用统一的价值观衡量别人的生活,不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说教别人。可事实上,总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对个人选择进行评议,比如单身可耻,女孩子太强悍会嫁不出去,胖子注定不幸福,不努力挣钱就是不求上进,奇装异服就是非主流……生活原本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也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布兰登的照片让人敬佩之处就在于,她充分尊重了这些人的权利,不对他们进行质疑或干涉,只是呈现出他们最愿意呈现的样子。
而布兰登自己,也恰恰是“不走寻常路”的典型。他放弃了光鲜亮丽的证券交易员的大好职业,不顾父母的反对,背起相机云游四方,在镜头中捕捉她想要的自由和幸福。也只有这样的摄影师,才会敏锐地捕捉到风灾之后一个拎着小桶期待糖果的小姑娘。如果说这几百张照片的意义所在,那就是告诉我们,像孩子那样乐观,像孩子那样充满期望
《人在纽约》读后感(四):如相
第一根弦不可能之翼万众归是的拥抱你这是一个证券交易员在拿起相机半年之后,踏上的旅途。让我想起今天的早晨。
一些奇异的面孔在此显现,后来变得平凡却不普通。有时,单幅作品中的主系色彩被放大成纯净色块作为底框,看起来十足融洽,像城市中心的楼面海报一样精致有力。合上书页的时候,仿佛听到千言万语,叠成同一个句子,“没错,我就是这样的”。
这本影像合集来自街头,却不能称之为街头摄影。摄影人与拍摄主体间产生了交流,带来了故事。在此,图像与文字互为注解,任意缺少,都会不再动人。
另,今早记于下:
当我醒了
我走出门
一切
走得一样缓慢
鱼虾在水箱里乱蹦
在齿轮之间
脚手架铺开了茂密的网
捕捉每一栋不合时宜的房屋
只有风拥抱我
《人在纽约》读后感(五):人在纽约,尽显人生百态
用了大约2个小时仔细地翻阅了每一张图片,每张图片下都用简短的语言简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张脖子上挂着的弹头模样的链子,里面放着是被拍者母亲的骨灰,仿佛母亲一直在身边随自己走过人生的每一个瞬间,让人为之动容。还有一张是一个穿着十分绅士的人在发传单,作者以为那是他的工作服,其实不然,他回答他自己每天的穿着都会如此。是啊,无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我们都要过好精致的一天!书中的每张图片都描绘了不同的生活形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活的都很自我,有自己的个性气息。他们并不想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他们自己,这让我觉得很酷。无论是他们的着装还是他们的故事都带有自己独特的色彩,这不仅仅是一张张的图片,而是一个个的人生态度,和现在早已习惯大都市节奏的我们截然不同的态度。
《人在纽约》据说是基于一个超百万粉丝的博客而成,拿到书便迫不及待的翻阅开来,里面可谓涵盖世间百态,精彩纷呈的照片让人沉醉其中。有或奔走匆忙或休闲娱乐的人们,有各种表情的面孔,有手部脚部的特写,有充满童趣的孩童,有无辜表情的汪星人,甚至还有16岁女孩的日记。作者跳出了传统的拍摄模式,每天都在纽约的街上漫步游走,寻找着有故事的倾诉者,在这个匮乏倾听者的时代,他的行为显得愈加可贵,也正因如此,他的拍摄对象大都是知情的,这样的照片更真实,很具有感染力,再加上那简短且不加修饰的语言将我们带入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那些幸福的,温情的,彷徨的,犹豫的,甚至苦痛的仿佛我们都在切身经历,被他们牵引,被他们感染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纽约人的幽默、坦诚。不得不说,这362页近400幅照片的内容,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画卷,这对于了解纽约甚至研究纽约的现代社会都具有价值。谢谢布兰登.斯坦顿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真是兴趣成就传奇。
《人在纽约》读后感(七):任何角落
这本摄影集里有纽约街头的各种奇葩造型,有装扮成粉色大猩猩的大提琴演奏者,有铆钉皮靴的年轻朋克,有装扮成老头子的年轻滑稽戏表演者,也有艳丽装扮的八十岁老太太……有位从头到脚全部绿色装扮的老太太,连花白的头发都挑染出绿色,笑着对镜头说,“我已经青葱了十五年!”
这些人的外表丰盛而隆重,内心也华立又充实。记得柴静在《看见》里说,做新闻,她最关注的是“人”。那么摄影师呢?布兰登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最初,布兰登拍照的主题是“砖与旗”,主要是街道、建筑。虽然听起来很酷,发到网上却反响平平。后来布兰登改变了主题,开始关注那些普通人的日常,用他自己的话说,把这些人的照片放到网络交互地图上,“点取纽约城的任何角落,那些住在那里的、亲切的面孔,就会在屏幕上翻滚出来”。当他开始关注人,关注他的人也多了起来。
《人在纽约》读后感(八):精准的捕捉,一瞬,亦是一生----读《人在纽约》
精准的捕捉,一瞬,亦是一生----读《人在纽约》自在般若花
布兰登•斯坦顿在2010年人生低谷之时走上摄影之路,专做街拍和专访,并将自己的作品陆续传于博客上,渐渐成为百万粉丝的超级博主。2013年这些街拍作品经过精选,以《人在纽约》为名结集出版,迅速获得大众欢迎,而作者也被称为“在纽约的人海里捕捉面孔的渔夫”。简称“捕脸渔夫”。2013年布兰登•斯坦顿登上《时代周刊》,并被誉为“全球改变世界的30个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带着无尽的好奇翻开这本书,立即被吸引!这些人像摄影真是太赞了。也让人惊呼,作者是从哪里找到这么多表情丰富,动作“出格”的典型人物啊。
到底是我们缺少发现“特别”的眼睛,还是因为纽约这个特定环境下,全球“奇葩”齐聚首?我想这些只是其中一个元素,更多的还是作者耐心细致的追踪和访谈。作者在前言中说,“三年来,我为这些照片走了上千里路,在路边与上万个陌生人交谈。虽然常常为此筋皮力尽,但每一刻我都乐在其中。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如同我的亲人一般。。他们允许我拍照,帮我实现自己的梦想。”是的,此书完全是兴趣的结晶。也非常接地气,让读者直面被拍摄人物的精神面貌。照片里头发苍白微笑老太太,抱着孩子的父亲,幽默的音乐人,无奈的演奏者等等,700多张彩色图片,直入人的灵魂,让人震憾。天天走着寻常路,一无发现,而带着梦想与乐趣,像对待亲人一样接纳陌生人,终会发现,每个人背后都是精彩故事。那一刻,表情是一瞬,亦是一生。非常喜欢。大赞。
《人在纽约》读后感(九):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尊重生活的多样性
给这本书写评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里面画面之靓丽、故事之精彩很难用文字描述。我只能说,布兰德•斯坦顿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用几年的时间记录纽约街头那些平凡人,将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让我们这种从来没去过纽约的人可以见到纽约的异彩纷呈。
这本摄影集里有纽约街头的各种奇葩造型,有装扮成粉色大猩猩的大提琴演奏者,有铆钉皮靴的年轻朋克,有装扮成老头子的年轻滑稽戏表演者,也有艳丽装扮的八十岁老太太……有位从头到脚全部绿色装扮的老太太,连花白的头发都挑染出绿色,笑着对镜头说,“我已经青葱了十五年!”
这些人的外表丰盛而隆重,内心也华立又充实。记得柴静在《看见》里说,做新闻,她最关注的是“人”。那么摄影师呢?布兰登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最初,布兰登拍照的主题是“砖与旗”,主要是街道、建筑。虽然听起来很酷,发到网上却反响平平。后来布兰登改变了主题,开始关注那些普通人的日常,用他自己的话说,把这些人的照片放到网络交互地图上,“点取纽约城的任何角落,那些住在那里的、亲切的面孔,就会在屏幕上翻滚出来”。当他开始关注人,关注他的人也多了起来。
多米尼克•洛罗在《简单的艺术》中说,真正的安全感是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布兰登镜头下的那些人淡定从容,似乎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证明了这句话。为什么选择单身?为什么选择和这个人一起生活?为什么住在这个城市?为什么从事这份工作?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装扮?明明白白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有了清晰的自我定位,便可在复杂多样的观念、理念中保持坚定。
有些画面还配合了人物故事。有一位南斯拉夫难民,逃亡到美国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清洁工,日常负责倒垃圾、清扫厕所。每天深夜11点,打理完所有劳务,他开始挑灯夜战,熬夜苦读。12年后,他摘取了哥伦比亚大学古典文学学士学位。还有一对恋人,分别来自韩国和美国,家庭的阻力让他们分别了数十载,可是最终他们牵手余生。零星的讲述,配上美好的画面,格外意味深长。有人说心灵鸡汤都是骗人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无谓的煽情。可是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惊叹明明灭灭的世态炎凉中竟然真的还有令人感动的坚持。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尊重生活的多样性,一个成熟的社会便是由无数这样的人组成。不用统一的价值观衡量别人的生活,不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说教别人。可事实上,总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对个人选择进行评议,比如单身可耻,女孩子太强悍会嫁不出去,胖子注定不幸福,不努力挣钱就是不求上进,奇装异服就是非主流……生活原本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也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布兰登的照片让人敬佩之处就在于,她充分尊重了这些人的权利,不对他们进行质疑或干涉,只是呈现出他们最愿意呈现的样子。
而布兰登自己,也恰恰是“不走寻常路”的典型。他放弃了光鲜亮丽的证券交易员的大好职业,不顾父母的反对,背起相机云游四方,在镜头中捕捉她想要的自由和幸福。也只有这样的摄影师,才会敏锐地捕捉到风灾之后一个拎着小桶期待糖果的小姑娘。如果说这几百张照片的意义所在,那就是告诉我们,像孩子那样乐观,像孩子那样充满期望,即使生活会赐给我们各种困难失望,也能迎难而上,打回一记漂亮的反击。
《人在纽约》读后感(十):爱与被爱 一场心灵与视觉对话盛宴
我想起村上春树那句话:“在高大坚实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彼此都是脆弱的“鸡蛋”,心怀善良和欲望,感到弱小,卑微,在纷攘的广场奔走,在琐屑和悲欣中生活。倘若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还能分享到奇妙各异的故事吧。
一位美国小伙,名叫斯坦顿,曾经是芝加哥的证券交易员,是位有故事的人,证券交易的成功,让他在一秒钟赚取了20万美元。随后,一次失误的操作,又让他前功尽弃。得与失,让他灰心。于是,来到纽约。时代广场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不同宗教、肤色、国别和经济背景的人们,会集到一起。瞬间,斯坦顿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去寻找工作,心里有了一个“万人肖像”的计划——他想把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拍摄下来,进而解密每种表情背后的故事。
一台照相机,没有其他的设备,借此走遍了纽约的大街小巷,与不同的人生相遇,并记录下来。斯坦顿成了在纽约人海里捕捉面孔的渔夫。
照片被放到他的微博上,三年来他拍了6000多张照片。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照片备受追捧,点击率达到250万。这些照片感动了数不清的人,而且也传到了中国。
互联网上,我看了这些照片,斯坦顿不太注重光影和构图,摄下的都是纽约街头的陌生人。纷攘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生活的人聚焦在方寸之间,形形色色的人生状态,无限丰富,超出想象。
照片的下方,是几行类似于小小说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耐人寻味。
这些故事就在生活中发生着,真实,温暖。斯坦顿没有料到,镜头下陌生的面孔和他们的故事,竟打动着无数的人。
我想,斯坦顿无意中站在了“鸡蛋”一边。为生存和欲望匆匆奔走的人群,不可避免地走向生活的高墙,各自在心中掩埋着伤痛、欢欣、卑微和无助,继续生活,延续不变的格局。斯坦顿记录了这些,关注了那些无人关注的面孔和心灵。
2013年10月,斯坦顿将照片结集出版为《人在纽约》一书,荣登《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的榜首。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认为它们暖心,让不同的人感受到爱与被爱?
一个纷攘的世界,一个又一个陌生的个体、群落与阶层,也曾烟锁津渡雾失楼台,如今通过镜头,让人看见。其实,在每一种状态下,人与人,如同浮冰,随波逐流,彼此碰撞,又相互影响。心灵感到孤独和苍凉时,需要轻柔的触碰。
陌生人的眼里,我也是陌生人吧,纷攘的世界,陌生人惺惺相惜,守望相助,让人心中流淌一股暖流:我爱这纷攘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应受到关注。
文/ 查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