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4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的读后感10篇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是一本由杭小婧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读后感(一):城市诗歌地图-----《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书评

  书一拿到手,就非常喜欢,很漂亮的装帧。因为在上班,所以草草翻了一下,是的,是我喜欢的书,对古代诗歌的解读。诗歌有着谜一般的美感,非侵淫其中者不能为外人道,而我的古文本就是弱项,加之是个理科男,所以对古诗歌的理解没有那些专家深。我一直很喜欢这类书,对古诗歌进行解读的书。

  以前买过两本此类的书,一本解读唐诗,一本解读宋词思路都是类似,以一首诗为起点,生发开来。这本《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的思路与以前的不同,是板块状的思路,以城市为结构。这样一来,虽然起始看似拘束了,但是其实反而更加自由了,因为一座文化名城里诗人词人很多,再加上彼此联系学习和师承,可说的就更多了。一座城市包含的素材很多,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多,虽然纵横不过十数里,但是贯通千百年,其间有多少余地

  作者果然不负我的期望,写的非常精彩!不负这个书名《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并且作者的思路比较自由,诗—人—城市的线路并非一定就是诗人。开篇第一个城市是西安,第一个人竟然是秦始皇!老实说,让我是有些小小的吃惊的。但是回头想想倒也合情合理,西安--咸阳,要说到这座古城怎么能绕开这位千古一帝呢?不管是赞许还是批驳,都不能不提始皇帝嬴政。而且开头就拉出这位有分量人物,很有一种开贴“镇楼”的作用。不过,也许因为作者是个女人原因吧,接下来结结实实地八卦了始皇帝一把,作者扒尽材料,觉得始皇帝有一个最爱的女子。其实我觉得秦始皇要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未必有时间去想这些情爱之事,起码不会是他生活重点,不过那样的话,历史就太无趣了,作者从史料传说中摘出这些有趣好玩东西,让我们眼中的历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不也很好吗?

  我还有一个感觉,作者是一边旅行一边写下这些文章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此书以城市为结界,另外在每个城市都是以古建名胜为重点展开的。比如南昌城就是先写滕王阁,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写的就是这个古建筑,接下来就到了百花洲,在百花洲又有许多的名人诗词趣话。读着这本书,放佛自己也背着包,跟着一个精通古诗词的导游在城市里徜徉。我甚至要建议,要是去书中所说的九座城市旅游,应该带着这本书,这样才知道为什么要来这座城市,来到这座城市应该去哪些名胜古迹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万里归来年愈少,我心安处是吾乡

  工业时代技术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改变,以前的人通常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除了走商和考官,基本上很少能有离开故土机会。但是现在的人,可能会出生在一个地方,然后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在另一个地方长大,到大了再考去别的地方读书,工作的时候又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了。所以,和没什么交通手段选择的古代人,讲究个“重土安迁”不同;在各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现代人无需再被困缚于固定土地上,以获得有限生活资料,……也不再会有什么“人离乡贱”的说法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吾心安处是故乡”的去留无意。

  或许是为了感念这样今昔不同的情怀,书中搜罗了中国历朝历代中最负盛名的九座文化古城,以每座城市独立成篇,每篇下又细分出若干部分,均可独立成文。比如,开篇的长安篇下就分为四个部分,帝王宫、燕山月、八景色霓裳舞;“花重锦官城”的成都篇下又细分为芙蓉锦、骚客祠、品川味这三部分;像开封篇下则分为颂英雄、颂文人、颂经典这三部分;南昌篇就只简单的分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部分了。

  好吧,从书中那些大量的古诗词来看,作者对古代的诗词倒是涉猎颇多,相信也有为了相关的文章专门下了功夫查找的关系。至于这书的内容嘛,就是见仁见智了。没错,反正我现在就一个感觉,完全是被这个书名拐来,真心好坑!别看这书名起的极美,读来令人总觉得有许多纷繁思绪上心头似的,呵呵,只是看了书名期待而来,再看了这书的内容、就,好比是闻香而至的食客结果找见的居然是个卖油炸臭豆腐的┭┮﹏┭┮这真是完全不能忍好嘛!

  诚然,是有爱这口爱的要死要活的,但问题是更多的还是不好这口的,甚至是对这玩意完全的无爱的呀。只能说,感觉作者做的最对的事儿,就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在内容简介中注明了——“本书是专门针对都市白领、小资和文学青年所写”的;要不就是托了出版社编辑那边的慧眼吧。反正相对于更广大的读者群体而言,这类型写作风格受众面的确不大,不过单就该书所针对的读者群而论的话,作者写的也算不得太差了。

  应该说该书属于现在满世界都在批判的(由安意如开先河的)诗词赏析的“新鸳鸯蝴蝶派”风格,但是,除了文章的内容空洞了些,辞藻堆砌了点,让人读来空洞无物,感觉矫揉造作腻味了。行文方面也还真没什么太大的毛病。要说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也就属那大段大段的排比句了,偶尔看到几次还觉得写的真美,可问题是隔三差五的就来上这么一把,是作者想显摆自己很会写排比句还是怎的?很不凑巧的,个人的欣赏口味更偏向于汪曾祺那样平实素丽的文风,再看到这文中那些个华丽堆砌的辞藻和大串大串的排比句,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长这么大了,恕我孤陋寡闻,除了年幼无知的时候在红袖看的脑残萝莉文之外,还真没见过这么大面积使用这种语言风格的文(ToT)/~~~再者看看书里那些被作者注水到面目全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真的,一个个的在作者的笔下,完全就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了。除了原故事的架构没变,人物的名字没敢动,几乎就等于是作者从头至尾再创作了一遍。简直不能更佩服作者的努力,只是多少有点想不通的是,这样的‘再创作’过后,故事的戏剧性倒是有了,但是原作的真实性呢?

  不得不说,作者真真是屈才了,有了这份才具,干嘛还来写这样的东西,何不去写小说更妙!闲情上来了,写写那些个痴男怨女的爱恨离愁,也不拘长短,大长篇咱先干不了,至少也能混个短篇故事集出来的。总比现在,一门心思的用在了架构那些个历史传说上,结果给扭曲成了一个个的不知本来面目的臆造的爱情故事,来的、少招人骂好多啊喂o(≧⌒≦)o

  尤其是书中为作者所欣赏的那些个历史人物,委实没法不令人怀疑作者的三观。不说其他的,就像作者形容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为人正义,敢说实话,却偏偏因此得罪了不少的人”,但是综合这个人的经历来看,与其说这是一位敢想敢言秉性刚直之人,倒不如说他那是性情中人的任性放诞罢了。得承认我小的时候也是很尊重这位蔡老先生的,但那只是因为他不是和董卓或者宦官是一伙的。这很自然不是吗?人们多会有一个误区,即:不和坏人一伙的就会是好人了。但实际上,这种看法只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式划分,甚至谈不上是合乎逻辑

  人的行为心理是很复杂的,不可能会“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那么简单。话说,也就是这位老先生开启了昭君“和亲”之先河。史书有载,分明在此之前提及此事的记载中,都说皇帝认女儿或者给宫女的都叫“赐”,结果到了他老先生笔下可好,“赐”成了“和亲”Σ(っ °Д °;)っ自然到了后来他的女儿也这么‘被动的’去和人匈奴“和亲”了一把。(暗搓搓的想,真的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啊。)

  再看这位,“崔颢在政坛的失意,也是和他多年的作风有关。早前的崔颢好美色,他身边妻妾成群,却无一人是他的真爱。因为他只爱年轻貌美的女子,但凡身边妻妾有人不随他意,他便休之另取。于是乎,崔颢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满和鄙视。只是他依旧不畏闲言碎闲语,在流言蜚语中活出了他的真我。”(原字照搬)真是令人想不明白,有些作者的“真爱论”思想到底都是打哪里冒出来的,合着在这种人的眼中好像一个‘真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似的!无论负情薄幸,还是抛妻弃子,怎样的私德有亏,只要在真爱的面前就能解释一切喽!

  特坦然的因为不是‘真爱’,遭殃了也是你活该倒霉口吻,想想也真是醉了好嘛~特别好奇这位作者的心态,怎么就算是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形态下,人们都会觉得不负责任够烂够渣这位,到了现代社会下成长起来的作者这儿,就成了“活出了真我”了呢。这、这这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说啥是好了。不知道作者说的这些话,敢不敢对那些个清清白白进门,被摧残成了残花败柳扫地出门的女孩子们再去重复一遍了呢?

  要知道,对古人来说,妾通买卖。就是说假如他只对家里买来的妾婢这么干的话,当时的人顶多是觉得这人不修私德罢了,问题是他不独对着买来的婢女歌姬啥的那么干,他对家里的妻妾可是一视同仁的啊=_=不管是不是门当户对三书六礼聘娶回来的正妻,只要年华不再一概扫地出门,……当然,如果单看这个不管女方身份如何都能一概而论劲儿头,倒不算被白赞上一句“真性情”了。

  这种人也好意思说是“好美色”,别让人笑掉大牙了,像我以前看过的某本小说里有个人物,也是顶爱好颜色的,于家中也颇搜罗了一些美人做侍婢。但是和崔某某不同的是,在他搜罗到了这些美人之后,会让人细心的照顾教导这些美人,想方设法的增进这些美人的美色,然后在她们年华未曾逝去之前将她们嫁出去,还要附上份厚厚的嫁妆。这期间,他连她们的一根头发丝儿都不会去动。只是纯欣赏,这种爱美,或者人以为痴,我却以为诚,至诚至善!毕竟,这种对美色的向往,和辣手摧花之流,可是完全不同的了。

  就像王阳明先生曾经曰过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没错,看这书就给人这种感觉,你没看这书时,就算内容再恶心也恶心不着你;但是,你自找苦吃的看了,恶心到了也是怨自己活该了吧?可惜哪怕书评区下面骂得再怎么狠又能怎样,谁让现在不仅是个审美的时代,更是个审丑的时代,……还不是骂的人越凶,看的的倒越是多起来!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读后感(三):就等每段故事都经过

  一座城,你与她羁绊千丝万缕,却永远擦身而过

  一座城,你把回忆尽丢于此,然后转身决然离去

  一座城,你赞颂她绝代芳华,也想她为你一顾倾城。

  因为一首诗,想起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杭小婧通过自己旅行过的九座历史古都,以自己游玩的城中古迹为线,以诗词为引,为我们介绍了这九座城的历史典故。其中既有爱情忠贞,也包含国仇家恨,友情知音。文中可以读到长安的那株垂柳,苏州城内的一曲评弹,瘦西湖畔边的纸醉金迷惊鸿一瞥,沉吟至今。

  九座城,却不止九个故事。作者于长安观长河落日,听玉笛飞声,想霓裳羽衣。偶然在西湖聆听着一段段才子佳人,踏着断桥残雪,遥念苏小余音,才发现原来西湖的水,原来是一滴滴情人眼泪。也可于一座十朝古都里,看着古代与近代的交会,看着秦淮河上的画舫依旧,可否记得当桃花扇上的点点相思。太多人拥有着读城的情结,那种存于梦中的繁华喧嚣春花春谢春伤,秋叶秋落秋残.美好事物易碎,这些城可能再也不符古韵,于是每个过客竭尽全力的回想,某年某刻自己存在这里的那份感动,也记得那些年,在我们身边匆匆而过的那些城。

  我们也许同作者一样跟太多城有着太多的交会,却只能得一句游园惊梦的评语。一座城你只有真正的生活下来才能不被她的外表所迷,而愿意去探索内心的那份兰心蕙质,那座城,在你心中如一壶清茶,像一首小诗。现在,我在这座城里,做着一个叫做北京的梦,在心中萌芽,在身体里蔓延。语堂先生说这座城市像个魁梧的老人豪爽宽大,称这里是国王梦境,连叫卖声的调门儿也机器美妙。达夫先生更是“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故都的秋”。初识这里,眼里的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鳞次栉比高楼,喧嚣的街口,车流潮水,像一幅水墨丹青,笔锋流畅,也力透纸背,古韵犹存。而在这里生活了数年,才开始真正开始阅读这座城市,却发现,她是如此的晦涩难懂但又沉迷其中,我在这座城市,希望能在某年某月,我跟后辈聊起这座城市的种种,与有荣焉。

  再说说这本书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文章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某座城,而加入了非常多的历史典故,使文章虽然特别的饱满,但作者自己的观点却被割裂或者说隐藏了,让文章中读起来比较累。另外文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可能作者红学研究比较多,经常出现用红楼梦中的诗词评价唐人或者宋人的情况,私以为有些不太合适。另文中对徐渭直接称呼为徐文长,这种称呼在今人的文中很少见。

  最后这本书其实本人觉得不适合那些想读读散文随笔的读者,而更推荐那些想去这九座城旅行,而对那座城市的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去科普了解一下的,可以顺着作者的游玩路线试一试,还能了解其中的典故。

  古琴响起,唱一曲悲欢离合,钢琴弹奏,留恋的城市应了谁的思念,千年一梦,渐行渐远,只剩下那座城,等着每段故事经过,自不动心。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读后感(四):看不尽醉不醒,那些有故事的城市

  记得挚友曾说过:“有故事的人,通常都不是有福的人”,极言故事太多的人虽然人生会丰富许多,却必然也要承受比常人更多的痛苦和挫折。但是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故事越多便意味着她的历史底蕴越深厚,而在这些有故事的城市中,每个人都有他最为向往的会那几座。

  在杭小婧的新作《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这本书中,她一共讲述了九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关乎悲欢离合,也沾染了风月情事。这些故事都很遥远,仿若夜空中幽幽的月亮,发出自古时便有的光芒,照亮现今忙碌的人们。今天的人再说起过去的事,往往只是将它们作为一种打发无聊时间的谈资,可是在杭小婧的笔下,这些故事却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而她只是在以旁观者的身份娓娓道来一段或有情事或有心事的历史,所以,她笔下的故事便有了一种跨越古今的动人力量。

  这本书里记录着我最喜欢的城市西安,但我更愿意在这里使用它古时候的名字,长安;紧随长安其后的是成都、杭州、开封、洛阳、南昌、南京、苏州和扬州。每一座城市里都有不得志的诗人以及因情而伤的美人,每一座城市的角落里都有岁月无法带走的情怀。

  杭小婧笔下的这九座古城,如同九位气质迥异、姿态不同的女子,她们已经不是妙龄,却从骨子里透露出经过风霜雨雪之后的另一种韵致和气度。比如长安,她是秦汉时期的一轮明月,汉唐时期的璀璨明珠,她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也有“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的灵奇。再比如成都,她既有举世无双的繁华盛丽,也有人皆称道的安逸休闲,她是富丽的,也是慵懒的,尤其是在人生得意时,更是要在有限的岁月中一尽欢乐,这才算不负光阴不负年华。

  这本书,既可以看成是关于史上最负盛名的九座古城的文化旅行地图,也可以看作是与这九座古城相关的诗词和掌故的完美结合。难得的是,作者在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大量的诗词歌赋来描画九座古城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她并没有用一种“掉书袋”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博学,反倒是用绘声绘色的描写、情景并茂的文字在读者面前缓缓地铺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徜徉其中时,很可能都感觉不到时间在自己的身边正在悄悄流逝,反倒是为了书中的故事而牵动羁绊。

  有故事的城市,其实还有很多,但我却认为,一本书中倒也不必把所有历史名城都给收录进来,只要择那么几座在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古城,在讲述她们的故事的同时也将诗词的韵致融入其间,便可称得上是引人遐思,给人一段静好的时光。一本书读完,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希望能在余下的光阴里亲身走遍这些有故事的地方。

  读书是一种享受,而行走则是一种感受,当一首诗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完美的阅读体验更唤醒了我们对于一座古城、一段往事的感触时,我想,真的可以踏上行程,去这些古城走上一走,在走过之后放下心事也放下情事,但只沉陷在这些古城的岁月中,感受着恋恋的风尘和时光的微醺,如此便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