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10篇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是一本由陈鹿鹿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一):焦虑的不是年龄,而是与年龄相匹配的能力
阅读一本书可以有很多个理由,当我第一次看到《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这个书名时,就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因为这个书名提出的困惑,正是当下的我心里扎的一根刺。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仿佛是高考结束的刹那,感觉时光突然按了加速键,不经意回眸,作为95后的我快要踏出大学校门,而第一批00后已经前仆后继地涌了进来。
学生时代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我们可以为了做一道数学题花费整整一堂课的时间,而现在的我再也不敢轻易挥霍时间,总觉得不思进取的每一秒,是一种可耻的浪费。
从前,身边的长辈总和我说,你还年轻,你还有无限可能。不知怎地,我竟信了这些话,真的以为我还年轻,我想要的都可以不紧不慢地来找我。
当第一批00后已经成年,当我身边亲戚的小孩逐渐从蹒跚学步变成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我才恍然,年轻不过是借口,是我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大人,是我自己对未来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规划认知。这些年看着周围亲戚的小孩逐渐长大,我才意识到,时光残酷的地方不仅在于它让我们的年龄拔节上升,一同带去的还有一份来自长辈的“宠爱”。我是见过亲戚的小孩还在襁褓之中的样子的,一转眼他们已经像个像模像样的小大人了,我不再是我这一辈的同龄孩子里最受宠的,长辈们将更多的慈爱和关怀给了他们。
其实,比起这种隔几代的“失宠”,最让我感到紧迫和压抑的,是比“中年危机”提早到来的“青年危机”。许多人生际遇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二十岁到三十岁间。学业、事业、婚姻、家庭,这些仿佛是设在我们人生路上的关卡,要一个一个去“攻破”,当然,也并非真的要这么走,可以不按常规,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这一条“传统”的路。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伤春悲秋,最多是为赋新词强抒愁,其实那会儿也不知哪来的愁绪,就是想装大人装深沉罢了。
等真的成为一个大人了,才发现曾经别人身上的焦虑、迷茫,也是我们所要经历的、无法逃避的。
不记得第一次身为大人的焦虑感是从何而来,以前初高中、甚至小学的时候,看到身边优秀的小学弟小学妹也会有紧迫感,但是那种紧迫感从来没有那么在意和强烈过,直到上了大学,特别是升到大二以后,突然特别害怕一点:不怕优秀的人比你努力,就怕优秀的人比你年轻。
就拿社团招新这件事来说,步入大二之后自己生出了一种“长者心态”,一开始会拿出老干部的姿态来面试学弟学妹,自诩资质比他们深,可是随着交流与相处,我发现虽然他们比我小一两岁,但是能力一点都不弱,甚至已经远远凌驾我之上。
曾以为,年龄与能力是成正比的,想来是我的视野和格局太狭隘了。记得以前参加中学运动会,那时站在决赛的跑道上我还会抱怨,凭什么让初三的学生和初一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不肯定是年龄大资历深的更有优势?当我的视野还停留在和同龄人的竞争上,却没有反思是自己能力不足,拿不出像样的实力去超越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一个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学姐讲:“大家不会因为你年龄大就宽容你的错误,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给予你照顾。”
之前看《放学别走》,有00后创业月收入百万,这样的例子,会让90后深感危机。我们焦虑的源头与怀疑的对象是——我们所处的年龄,配的上与这个年龄应有的一切吗?
衡量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当你看到比你小还比你优秀的人时,除非你不上进,否则不可能没有焦虑感。但为何要比较呢?和同龄的榜样相比较,是痛苦的源泉,当然如果榜样于你而言起到的是一个激励的作用,那就另当别论。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与其怀念不如向前看。
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也只有一次,“变老”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借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在世的每一天都要积极汲取有用的养分,让自己充实、快乐、幸福起来。就像湖南妹子陈鹿鹿在《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自序里说的:
“我生于1994,我一点也不老,我仍然积极并莽撞地活着。”
-THE END-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二):90后的思索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是陈鹿鹿的新作,是一部90后的成长记忆。人生如果像是一首交响乐曲,那么青春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乐章。青春其实很美,但确也暗礁四伏。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的追求,才能使这交响乐曲更宛转、更动听!
青春时代,都是有喜悦也有泪水,走过艳阳也许会走过泥泞,但无论如何,青春的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三毛曾经说过:“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 不要责怪自己年少轻狂,那是年轻最明亮的标记。
作为一个90后,是适应这个社会,还是应该像真正的勇士一样直面他,要告诉世人:我跟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更希望所有的90后们,都成为那种难能可贵的年轻人,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趋炎附势,绝不摧眉折腰,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绝不失望于人性。
记得一位西方先哲几百年前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愿腐朽,我要燃烧起来。”多少年来,每当在进取人生的道路上感到境遇的不顺和跋涉的艰难,每当为着一个个夭逝的好梦而扼腕叹惜、愁肠百结,不知有多少人,曾因为这句话的深深触动,而毅然调转行将搁浅的人生航船,让理想和信念的风帆猎猎高悬。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我无法太多地体会出这句至理名言所涵盖的伟大意义,对于一个不甘平庸、不甘苍白的生命个体来说,永无止境的追求,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
书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人生追求的重要前提,恰恰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态度。我们才越会察觉所学的匮乏与肤浅,才越会洞悉自身的不足与薄弱,才越会长久地保持奋起直追、不甘人后的精神状态。所有经过努力的人,即使没有取得成功,我们的世界却不会是平淡,不会是空白。拿出尝试的勇气,拿出青春的热情,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逐。青春的拥有者,为自己的人生喝彩,要活的精彩。
其实,无论对年轻人来说还是中年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有幸生在这个时代。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通过自己的奋斗,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财富,所以说在这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一定还是要努力的。如果说这是一个最残酷的时代,也是最温柔的时代,只要我们不懈怠,只要稍稍坚持一下,就会脱颖而出。
读过这本书后,非常感慨,人生路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以前总觉得人生冗长,现在看来它太过短暂, 绝不容许你在这万条道路上尝试再三,时间一直在追赶着你,逼迫着你,让你不得不坚持努力前行,一旦懈怠,那将会被它所吞噬。我要一直努力下去才行,让自己更强大,内心更充实,不求自己的一生过分精彩,但也要死而无憾。
陈鹿鹿是一位湖南妹子。在过去二十三载,惯于与己为难,不肯被人束缚。有取悦他人的本性,没委屈自由的灵魂。总是妄图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儿永恒的东西。
在书的扉页上,还可以扫码收听本书音频版,那柔软之声,伴以戳心文字,来抚慰你的心灵。90后,一点也不老!正值青春年华。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三):既然还有努力向上的欲望,那就继续往前走吧
我是1993年出生的,我大概也老了。然而,比起其他人,只有我真的是很一事无成。所以,鹿鹿说自己是94年出生的,我的情绪又低落了一丝。你看,比你年纪小的比你优秀的大有人在。看过一些人的努力或说是“不错的文字”之后,再也不敢拿“自己还年轻”来让自己懒惰得理所当然了。
我总是羡慕这些人的,虽然“羡慕”这两个字说起来好听,也表现着自己的正面欲望和无尽热情,但它仅仅是一种感受,如果不化为实际的动力,始终是无意义的。
我特别喜欢鹿鹿同学对待文字和成长本身的态度,看得人很舒服,没有很多90后的矫情与做作,之所以顺畅也是有其功底在;面向生活和理想,她不避讳成长中的挫败,最后提炼出自己的对待态度,那文字是真诚的,也教人清醒。
我在阅读她文字的过程中不断燃起写作的欲望,也可以说成是倾诉自己的欲望,甚至满心羞耻的期盼着什么。即便我这么多年的生活之路明明和她的回忆记录有着天差地别般的,但是抛开她人令我羡慕的运气和勇敢,令我愧疚的那些背地里的努力之外,我们于这个年龄段以及这个小时代下呈现的所思所想总是有着无尽的共鸣。
想说什么呢,时间行走得太快,曾让人大肆宣扬的90标签,如今已然成为了过去时,95后都不算什么少年时代!00后都已经高考结束了。有不少人喜欢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提醒自己,我和鹿鹿皆如此,只不过她的文字有幸被更多人看到,并可以用更多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使得我们阅读时能遇到共鸣,也是默默寻找自身成长的过程。这轨迹是清晰可见的。她在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我自然也重视这些事,当然了,年轻的心不能消失,这两点并非是不能共存的。
如鹿鹿所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似乎都离不开焦虑和恐惧,害怕自己会突然变老,不再需要梦想,忘记曾经那个热泪盈眶的少年。脚步跟不上年纪,好像一直处在青黄不接的年纪,实则是由于我们活得太好,飘忽不定,自我的创新的努力的、一向以年轻的姿态面对问题,甚至搞得头破血流。有人得到答案;有人继续迷茫,在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总是叫嚣认为自己还有选择的余地,却不想之后的新新人类一股脑的冲了上来。成长后才觉得恍然,转眼整个青春都要过去了!到底有没有被耗尽呢?
不能否认,优秀努力梦想实现了的90后是大有人在的。从年纪上来说,我们也应该都步入成熟了。但很遗憾我还是那个被当成小孩子,茫然望向远方的人,看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梦想几乎都是唾手可得。如我一般的人则每日焦虑,好像生活于我是不良善的,责备它没能让我看到更多精彩…也愧疚于自己一直的盲目无知…怨天怨地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些道理不是说得好吗?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所以懒惰迷茫焦虑,越来越多的病症蔓延开来,直到心理奔溃。有时候我想,是不是由于我打心底太追求完美了呢?然后我发现这个时代的“我们”多少都经历过这些类似挫折的自我挫败感……很可悲。我觉得我的成长纠结的过程是这样的漫长。
成长是什么?记录过往经年应该获得什么?在最后的文字里,鹿鹿提到写作,她对写作这件事是带有很大的虔诚,但却自知当下的写作并不是她真正喜欢的写作。所以她觉得被绑架了,心里难免充满困惑……这样的状态,我想大部分喜欢写作的人都有过。
感觉现代人的生活,几乎每天被工作和手机绑架,还有日常的生活起居,我们几乎很难静下心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一是没有空闲的时间,二则像是焦虑感带来的自我怀疑。所有的人都走得那么急促,甚至都表现得那样的淡然,而如我这样笨拙的人只是更加手忙脚乱,满心壮志却一脸茫然。能怎么办呢,只能慢慢的往前走了,和鹿鹿还有大部分人一样,我庆幸自己虽有间歇性的颓废失意,但不忘活下去的动力!自觉,我们和父辈的不同是否少了一些传统责任感?又多了创新的精神。对梦想,我渴望实现的那天,对生活,还有太多事物要去尝试与感受。
一路看下来,鹿鹿写童年记忆,中学小事,大学的生活,对专业的犹疑不决,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鼓起勇气考自己更加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而今在上戏的生活…这一路她虽然有过焦灼不安,也经历过成长之中的挫折失败,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不过这些于未来的渴望相比大概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吧,所以,她坚持到底。其他的,我们,不管有没有真的老去,面对人生的梦想,也不过是“坚持”“热血沸腾”这些词汇吧!梦想和坚持真的是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下去,朝着我们的追求,有向上的欲望。对的,欲望。有段时间,“低欲”“佛系”这样的话题很是火爆,但我觉得,拥有一定的欲望,才能变得越来越好,是越挫越勇。
我们离我们的18岁越来越远了。但在心理上,我们可以永远保持热情和年轻。是的吧。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四):我还在思考,还在生猛的活着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年纪,不相熟的人就告知模糊的年纪二十多岁,熟识的人彼此调侃“我们还是18岁的少女”,这就是陷入年龄认知矛盾中的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心态老了看明白很多事,一方面我们又想要保持少女的年轻活力满满的状态。
就如陈鹿鹿一样,是不是我们也会怀疑,《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
就如她说感悟的那样,社会环境让她不得不陷入对年龄的困惑,各种年龄标签的分隔断层,各种社交活动的年龄区分,各种更年轻人群的活跃和积极思考,总之她和我一样,走入了应当焦虑的时代。
在《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中不难看出她的这种焦虑,应该说她的焦虑不是个体的,它是90后整体直观的情绪感受,不知不觉90后取代80后成为社会焦虑的中心群体。但我们都在积极地应对这种群体焦虑,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物质生活上,都在进行逐步的调整优化。
生活层面上,鹿鹿如我们一样,为了自己的生活出路不停地打拼摸索,从消失在上海半年争取考上研究生资格,到拖着行李箱自身去出版行业里面实习打拼,到如今反思自己写的东西实在算不得多么动人心魄。这种被生活追赶着向前跑的状态,也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呀,虽然总是被说90后是娇气又矫情的一代,但实际我身边的这帮90后都是如此认真的工作,为自己积攒生活的资本。在鹿鹿文字中,仿佛看到无数个努力的年轻人在一起。
心理层面上,我们和她一样,也在慢慢领悟和习得。跨过单纯焦虑的K点,我们明白焦虑是可以靠自己改善的,或者说我们是可以与外界和自己达成和解的。就如同她在上海出租房生活中明白的,要住在看似便利静谧的老上海社区的代价,就是要忍受群居的不便和尴尬,就是要学会理解周边群众的自私心理,就是要忍受女房东小题大做一言不合就发作,也就是她说的“生活不止小确幸,还有小确丧”。
在鹿鹿 的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她的生存片段是何种模样,可以跟着她的文字去思考自己的日子,或者如她一样说一句——“我也曾经是这样的呢”。我们如鹿鹿一样,都是如此普通又认真的人,我们谁不是骄傲的活着,然后又负重地挣扎着,再努力地守着自己的成果。
我生在1990年,我和她一样都还有上升的空间,我还在思考,还在生猛的活着。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五):后生可畏,且行且珍惜
看到陈鹿鹿的《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这本书时,我内心有些纠结,从书名来说,我早已不是它的受众人群,这是一个悲伤又必须面对的事实,按三岁一代沟来算,我和这个小女生作家隔了两道鸿沟。 这位非常年轻的女生在那边质疑自己是不是老了,给如我这般年龄的哥哥姐姐们带来的冲击不是一星半点的。 我们也曾从备受瞩目的蓓蕾一路走来,带着新世纪的希望。然而,日复一日,年接一年,似乎习惯了自己是青春的代表,哪怕眼角多了几条小皱纹,腰上多了几斤怎么甩也甩不掉的肥肉,各自结婚生子,终日忙碌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我仍未觉查出被甩离了青春的主道路。 看到这本书名,猛然发现,自己真的是中年人了。带着被这书名提醒自己是中年人的“愤懑”,我决定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94年的小妹妹是如何觉得她老了。 这本书分为4个章节,共收录了24篇作者的文章,都是生活的随处和感悟,有小时候的回忆,有成长的点点滴滴,有对现实的困惑,有对未来的展望,作者文笔细腻,写出了20几岁青年特有的思想与行动,勾起了我对曾经那个美好时光的我无限回忆。 青春总是美好的,仿佛是天之骄子,走在哪里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然而,不知不觉的,活跃在影视上的90、00后明星,我几乎个个不识;媒体上各种添加“90后、00后”的标签;工作单位中,越来越多优秀的90后增添到队伍中;很多更新的信息、软件不懂用,是他们兴致勃勃的教导我们,这些无一不指出,我们不再是代表年轻一代了。 更让人惶恐的是,比我们年轻很多的“小朋友们”觉得他们老了。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有个性,行动的速度更快,特立独行,倘若我们固步自封,无异会在历史的巨浪里掩盖,再冒不出一点泡泡。 岁月是无情的,不可逆的,我们没办法按下暂停健。然而,虽然我们没办法把阻止年龄的增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身体年轻,让我们的灵魂激荡。 著名的瑜伽奶奶白金芹,60岁开始练瑜伽,十几年的坚持,她成了瑜伽达人,令30、40的伙伴都自愧不如,原本孱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走起路来身轻如燕,思想也是同80后更容易产生共鸣。 正如作者陈鹿鹿笔下的文章所写的,年轻人要多想想将来,居安思危,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快自己前进的速度,而如我这般年长的则要努力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保持年轻,多接受并学习新事物,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拍死在沙滩上。看完这本书,只觉后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