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是一本由张悦然 主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一):创意很好的MOOK

  现在做MOOK的越来越多了,我估计是杂志的刊号不好弄吧,选题可以多样化,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最早看到的MOOK是韩寒的《独立团》。当时真的觉得很惊艳,怎么那么好看呢,概念也好,文章也好,有很多热门作者的文章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然后还很期待下一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来韩寒又陆续出了基本类似的,开本变成了小的,封面做的很精美,像是花季少女秘密日记本内容说不出来,因为我根本就没仔细看,印刷和排版实在不适应,字的颜色非常非常浅,看起来非常费劲,也就不想看了。

  苏静的《知日》系列,买了好几本,偶尔好,大部分都不好。它的选题是很好的,让人很有购买欲和阅读欲。但是内容比较差劲,集天下之大抄,比百度还不如,浮皮潦草。买完才知道上当,几次之后发誓再也不买了。

  张悦然的MOOK,创意是最好的,每期的标题文案都很吸引人。书的质量不错。是稍微大一些的开本,更方便阅读,纸质精良,印刷精美。但是不知何故,我每次都只看半本,就是前半部分,后面的文字部分,特别小说,总也看不下去。

  这可能是种习惯吧。拿到一本全是文字的书,你自然安静的从头读到尾。拿到一本漫画,你看着画面也会很享受的从头看到尾。这一本呢,前面是图配文字,后面是纯文字,我就浮躁的看不下去了,只想看图,看简单的文字呢。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二):理想过不了对流层

  晚上10点的时候我正在看最新一版的《鲤》,名字诱惑人,叫“不上班的理想的生活。”与此同时,我接到我爸的电话,他说:“还看啥书啊,赶快去睡觉,你不是凌晨2点要上班么!”

  我悻悻的熄了灯,上床呆着,因为只隔了薄薄的一扇门,所以外面的喋喋不休的呼叫铃声音我听得很清楚,伴随着呼叫铃的是同事脚步声,再过几个小时,这扇薄薄的门打开,我的脚步声也会这么清晰的回荡在病区的走廊里。

  时间倒退好多年,那个时候我还那么向往上班,爸爸上班的时候送我去学校,下班的时候来学校接我,饭桌上,爸爸妈妈说着上班发生事情,月末的时候去银行工资,带我去外面吃饭。

  父母早九晚五的上班时光,伴随着我的整个成长,让我根深蒂固的认为上班是一个人与生俱来责任,并且心生向往。

  在求学最苦的那一段岁月里,老师们反复鼓励我们说,今天的辛苦就是为了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这样你们才能过得幸福。于是乎,我们就继续奋笔疾书,在解一道又一道的方程里窥探那个幸福的生活

  就是这么按部就班的长大了,读大学,找工作,在越来越难的就业趋势里,一份工作显得更加弥足珍贵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来成全。所以,当最后终于握着那一纸合同的时候,真的决定一辈子就这么定下来了。

  只是渐渐的发现,任何秩序都是刻板和僵化的,而你就将在这样的环境里与领导,同事均匀缓慢的度过几十年,这是你要完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集体里摆正一个自己位置,与这个集体一起运转,像一台机器一样,安上发条设定好时间,为了社会价值劳于奔命,被生活绑架

  就这个样子,还是与需要一次生活方式革命呢!

  不上班么?那么,不上班的理想生活是不是真得就是一次彻底的反叛。只是不上班怎么去生计被窝青春坟墓,渐渐滋长的惰性会让你丧失斗志,变得好吃懒做,难道你要依靠偷摸乞讨生活,还是当一个不吃不喝的神仙呢。

  总是在羡慕那些自由人,他们可以辞掉工作去玩乐器,去开自己的咖啡店,当自由撰稿人摄影师,还能在说走就走的旅程邂逅风景,把生活的富足打造成一种迷人气质,为什么这些人就可以办到呢!

  那么多人总是抱怨说,这个烂工作一定要辞掉,但是还是在清晨的闹钟里起床,裹上厚厚的围巾出门,凛冽的风扑面而来,你只是打了一个寒颤,又继续向前走。

  也许,你的安全感,你的不自信,你的自控力,你的特长,你的机遇,让你走到的就是今天这么一个位置,你活不出别人的姿势,但是这一切会不会已经是时间给你的最好安排

  但是,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沉淀已经足够转变,你有驾驭自己的能力了,你大可颠覆生活甚至重头来过,把这场反叛完成的波澜壮阔。而在这之前你势必要低调得“修养”,养得根深,才能蓄势待发,慢慢长路,有理想点灯,你不要那么早就放弃啊!

  我从床上爬起来,打开休息室的门,今天晚上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啊!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三):理想VS生活

  译《西瓜香气》的时候还穿着短袖,拆开样书就已经年末了。

  又是一年要过去了。记得读本科的时候,确实是有每年年末写个总结文的习惯的。那时候买《鲤》,几乎期期不落。很多八零后的写手都是在那一阵火起来,有人喜欢看我写在校内上的日志,(嗯当时人人还叫校内),几次说你去投稿试试呗,说不定就会被登出来呢。而我觉得自己写的儿女情长的酸文上不了台面,总是嘻嘻哈哈地就把话题带过了。暗暗想着,与其让我写小说,不如慢慢磨功底,某天译出一个好看的小说来得更省事

  所以在译这一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拿到成品后终于可以跟他炫耀了:看嘛人家可是做到了哦!当年被你点名过的杂志哦!

  可惜这几年过去,恐怕他只能以买书的方式来“收藏”我这句话了。书一本一本的出,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收全。

  这一年里,我从学生变成了上班族,彻底远离了不上班的理想生活。不单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还要忙另外两摊差不多的事,几乎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庆幸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最起码在给《鲤》翻译《西瓜的香气》的时候,我觉得这上班的生活还是很理想的。

  虽然也常常无法避免地想起被自己拉长了又拉长的学生年代。时间多到用不完,只能欢笑浪费掉的日子。那会儿当然不觉得是在浪费,而且认为自己又认真坚持,只可惜是折翼的天使落在了不该存在地方

  那些时光一回忆就刺得我睁不开眼,所以每次刚开个头就得赶紧让自己回到现实——毕竟有大把时间的时候,我没觉得生活理想。还是过好当下吧。

  就像江国香织这个小短篇里面说的:“每个人都应该独自生活呀。”

  生活其实未必永远理想,但总该有一些甜美的回忆留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坚持才不会被绝望打断。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四):勇敢又自由的心脏

  由此结识,亦知道了他的很多故事。他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和一群小伙伴玩耍,他们上得了山,下得了河,能吐气如兰,也能大骂江湖,他们是一群开心的人,不受社会法则约束。他很聪明,从小城考到不错的重点大学后,他开始周游列城,独自去九寨沟旅游被当成外国人,在川藏线上骑行晒得黝黑黝黑,去每一个同学所在城市,往往是还没享受够这次旅途带来的新鲜乐趣,下次、下下次的行程就已经被安排得满满的了。他笑谈去每个城市都能引来一场降雨,被朋友尊为“雨神”(那时萧敬腾刚出道才没多久,还远没有在五棵松开演唱会呢~)。他说到将来结婚时的奇思妙想,他说他珍惜朋友,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确实身体力行着他的愿望。临近毕业时,大家都在为工作、考研这种前途命题惶惶不可终日,他和我说,他想做的,是回家乡一家饭馆。他不是没有能力在万家灯火的浮躁城市找份工作,也不是没有足够聪明才智继续深造,但他和我说,他讨厌被别人问你有什么打算。我知道,是因为问者自以为有济世天下普度众生职责,对他的行为透出了不解和怜悯。可他要的不是这些,他大概只是想要顺着自己心中洪流方向一路自由徜徉向前,不想被那些自以为是的“关怀”打扰。

  听说他如愿回到了自己最想待的地方,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能让他快乐的事。他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幸运理所当然地没有偏离轨道一如既往地顺着他的心性往前。或许过几天他又会有新的想法、打算,但我万分之万确定,他一定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和初衷,不管他做什么,他在哪里,他都会是快乐的。

  因为他有一颗在我们这个世代还极为稀有热忱勇敢又自由的心脏。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五):明天不上班

  冲着书名来的,主要看了前半部分,且记下有共鸣的部分。

  上学、毕业、工作、租房、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这是每个人都能背得下来的主旋律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能否顶住压力,来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呢?很多欲望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而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比如说昂贵的房、车、娃。羡慕那些不上班就找到自己生计的人,也希望自己尽快做到。书里各种“不上班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要感得到对生活的满意,无一例外都透着同样一种认识,即对物欲极大克制或者说淡薄物质欲。

  “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把自己的穷困与否归结到是否是一个牛逼消费者上。” 穷富就一定和消费能力挂钩吗?精神富裕呢?人还是应该有点理想主义情怀,只要饿不死,就应该为理想主义做点什么。人生需要做减法,首先找到自己不要的和不喜欢的是什么,然后果断地把它们扔掉,跟着直觉走。困境其实来源于自身,很多问题如果自己不再纠结,就非常好解决。真正的困境是扔掉那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外滩画报的编辑:内容只是广告点缀,“每一天,每一周,她都有种被推着往前走,生命被耗尽的绝望。除了能带来收入,那份工作对她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在工作中,我也曾有这种感觉。真正的进步并不多,每天不过忙些琐碎事务,替作者们和画家服务,自己能收获什么?学到什么?况且还被办公室的各种吵闹所打扰。

  “而现在,只要能生活下去,不止于潦倒无以为继,她宁可过略显拮据的日子也不想去为了钱而工作,失去自由和可任意支配的时间。她认为活得舒服重要,比起不快乐地活一辈子,她宁愿过瘾地活二十年。” 不上班的人是脱离主流价值观、不想无怨无悔地做一颗螺丝钉的人。她/他宁愿降低自己的物质需求,以获得精神的自由。

  写作并不是一个光鲜自由愉快的行当,它对人的压榨与折磨,必须要通过不停地磨练肉体承受。“不上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选择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工作。同时又意味着你必须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意味着你的时间被“真正的工作”所填满。“不上班的工作”本质要求你把自己的全部真正献祭给这个职业,并只能从中索取一切。

  什么是文学创作核心能力?

  自由生活的前提是保持自律。自由的实现不是逆着现实,而是换一种恰当的方式去处理现实。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六):我的不上班的理想生活

  我一直处在一个上班—不上班—上班—不上班的循环里。

  先上班,赚够了不上班的钱,就辞职,不上班,花光了又继续上班,如此反复。

  而这本书,15年想读,17年,在看书的当下,又过上了不上班的理想生活。

  睡到自然醒起床,不过我的自然醒大概在九点,就算前一天熬夜看电影或者看书,也不会太迟。

  起床做早饭,一般是一个煎蛋,一个三明治,一杯牛奶,一点水果。由这样开启一整天的生活,不吃早饭,或者发现冰箱里没有食材的话,基本上一天都废了,什么也干不了。

  吃过早餐之后,如果有工作,就开始工作,不上班不代表不工作,我也要工作,而且比起上班来,强度可能更大。

  有的时候,为了在截稿日当天完成稿子,写着写着,就会一个人自言自语,给自己打气“加油!你可以的!”甚至念上《火星情报局》里的词:“你真的很不错!你真的很不错,你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给自己打气。

  会讲得很大声,竖起大拇指,吼完之后,继续写稿子,一天可能还会重复几次。

  早饭吃完之后就会先把中午要做的菜切好,而中午要做的菜在前一天就定好了。

  如果不在之前就定好要做什么,或者预备好材料的时候,等我意识到该吃饭,我已经攒不起力气去做饭了,只有叫外卖

  所以要做午饭,一定要万事俱备箭在弦上,少一项食材,我可能就会泄气。

  “今天写东西这么累,算了不做了吧,叫外卖”。

  然后下午继续写,直到开始做晚饭

  晚上的日常,就是看电影,看剧,然后泡脚,然后看书,最后睡觉。

  以上是我有工作的时候,一个月有不到半月时间是我的工作状态,还有半月,就是颓。

  没有工作,想干什么干什么,有的时候如果看到喜欢的小说,就躺在床上,盖上被子,看一天,或者连着看几天。

  可能隔几周,就会想用一用烤箱,做些甜品,我有耐心和时间,可以花一下午去做一个蛋糕。

  然后我家里还有一个贴了便利贴,取名叫“泥土”的纸箱,里面装的就是泥土。我也有许多种子,我几乎种什么死什么,但是很向往可以自己种的东西能开出花来,所以还没有放弃。

  我还有台缝纫机、一个人型架、很多布料,是我辞职后不久买的,计划是自己做衣服,但是没想到做衣服这么难,但好歹我尝试过了。

  很想养猫,但是现在在外地,怕如果以后回家乡,猫怎么办呢,于是没有买猫,买了两只鸟,到现在都没有取名字。猫和鸟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我都得给它们铲屎。

  我还有个投影仪,是我妈给我的,有的时候睡个午觉起来,一下午就坐在床上,看一些老电影,或者综艺节目,一边哈哈哈哈哈哈。

  不上班的话,开心的瞬间太多了,做了好吃的菜,会开心到转圈圈;洗完被子之后发现出了大太阳,于是抱着被子就拿出去晒;看到喜欢的小说就可以一直看;很想睡觉的时候就一直睡;不用在早晚高峰里人挤人;不用应付难搞的上司或同事;不想做的工作就可以不做,日常中打交道的人都很和气,没有上下级关系,都是合作;可以很快就和另外一个不上班的朋友定下去另一个城市的特价机票……

  种种,自由职业的当下,还是会有很多HR来找,实在提不起劲去面试,只因现在的状态太美好。

  虽然没有上班时的工资高,但上班时即使每月固定拿着不错的收入,看到短信提醒的刹那,心里的念头是“哦”。

  自由职业虽然不稳定,而且有的时候还没有上班工资的一半高,但只要有进账短信来,每一次的念头都是:“哇!”

  现在可能最大的担心就是没有社保这回事了,除非遇到自己很想要上的班,否则我真的可能就一直自由职业下去,思及此,我已经在咨询交保险的事宜了。

  而我现在才二十几岁,就在几年前,我还以为我至少到四十岁才会碰到交保险这种词。

  会越来越好的,我相信。只要清晰的知道是谁,想要什么。

  但是,就是现在,真的就是属于我的,不上班的理想生活。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七):自由·理想·生活

  歌者、画者、出版人、手工艺者、餐馆经营人、记录家……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如果他们做的事情可以称得上是“职业”的话,却有着一颗相同的自由不羁的心。

  从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到自己甘愿为之付出百分百热爱的事业中。

  对,是事业。是对他们来说独一无二、能为之欢愉的事业。

  不求名利荣耀,只随着内心洪流的方向,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做着的事情。

  想想都觉得艳羡。

  艳羡的不是告别争挤公共交通的日子、艳羡的不是不用打卡的随意,艳羡的也不是没有上司催促工作进度的急迫。

  是那种可以自由选择人生的态度。

  在这样一个仍旧以财富和成败论英雄的年代,“自由职业”似乎得不到多少注目和崇敬,多的是啧啧惋惜和暗藏心底的不解。在这样一个社会还没有提供出充分空间和土壤养料让自由的花朵盛放的年代,敢于任性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并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做下去,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书中他们一个个坚定地捍卫理想主义的面容,让我觉得那样熟悉。他们像极了我的一个高中同学。

  严格来说,我和他并未真正“同学”过,只是有相当多共同的同学,因此得以在一次班级聚会上结识。当时的他留着长及下颚的头发,并没有刻意让它们给双眼留出空间,只是任由那一头清爽蓬松的头发遵循重力法则沿着额头、鼻梁垂落下来,盖住整张面庞。他穿着一件宽松的白色针织毛衣,坐到我身旁,嘴角上扬开口说道:“你好,我叫宋文景,你也是16班的吗?”

  由此结识,亦知道了他的很多故事。他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和一群小伙伴玩耍,他们上得了山,下得了河,能吐气如兰,也能大骂江湖,他们是一群开心的人,不受社会法则的约束。他很聪明,从小城考到不错的重点大学后,他开始周游列城,独自去九寨沟旅游被当成外国人,在川藏线上骑行晒得黝黑黝黑,去每一个同学所在的城市,往往是还没享受够这次旅途带来的新鲜乐趣,下次、下下次的行程就已经被安排得满满的了。他笑谈去每个城市都能引来一场降雨,被朋友尊为“雨神”(那时萧敬腾刚出道才没多久,还远没有在五棵松开演唱会呢~)。他说到将来结婚时的奇思妙想,他说他珍惜朋友,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确实身体力行着他的愿望。临近毕业时,大家都在为工作、考研这种前途命题惶惶不可终日,他和我说,他想做的,是回家乡开一家饭馆。他不是没有能力在万家灯火的浮躁城市找份工作,也不是没有足够聪明才智继续深造,但他和我说,他讨厌被别人问你有什么打算。我知道,是因为问者自以为有济世天下普度众生的职责,对他的行为透出了不解和怜悯。可他要的不是这些,他大概只是想要顺着自己心中洪流的方向一路自由徜徉向前,不想被那些自以为是的“关怀”打扰。

  听说他如愿回到了自己最想待的地方,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能让他快乐的事。他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幸运又理所当然地没有偏离轨道,一如既往地顺着他的心性往前。或许过几天他又会有新的想法、打算,但我万分之万确定,他一定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和初衷,不管他做什么,他在哪里,他都会是快乐的。

  因为他有一颗在我们这个世代还极为稀有的热忱勇敢又自由的心脏。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八):感想一二三

  不上班的理想生活,就这八个字,引发了多少人的幻想。

  封面的八个大白字颇有日系风格。封面照上有一顶显眼的绿帐篷,不远处还留下些许人类的痕迹,被分成两大半的西瓜整整齐齐放置,再远些是灰黑色的石头和海。帐篷和海,一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

  不上班,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时间任意支配,意味着自己做自己的老板自己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意味着你在社会上没有归属,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意味着没有稳定的收入,甚至意味着被边缘化。《香港仙人记》中廖伟棠详细介绍了自己朋友圈内那群自由业者的生存状态,作为无固定工作的自由业者,手头并不余裕,为生活奔波劳碌是常事,“可就是这样你才有自由----即便牺牲更多时间和精力,但精神上的自由,不从属于他人,不为他人的理想卖命的自由,当中快意无可言传。”身为诗人作家,廖伟棠追求这种精神自由,是一种至高境界的自由,为着这精神自由,钱少些,时间精力多花些,又何妨。然而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再来看看其它不上班的主角们。迈向新道路的韩寒,写作赛车玩得风生水起;看看在淘宝卖古着加灵修的Nicole自如的生命态度;向人类致敬的艺术家小肆;人生做减法的制陶夫妻等。

  他们的故事为仍在理想与现实的泥淖中挣扎的人们提供一扇窗,看到生活更丰富的可能。人有社会属性,但人最终也需要遵循内心的指引,对自己的生命和内心负责。生命丰盛的个体宇宙,行星转动,自成一体。-------以上是正能量版本。

  前半部分的访谈和报道都显得那么温暖美好,然而文字常有片面之嫌,若只是一碗鸡汤,鲜美,喝多了营养过剩人发胖。我们这些没有过上不上班理想生活者在阅读的同时大脑自动生成幻想的迷雾,包括感受到羡慕、温暖、美好。唯有真正置身其中的人,才不会被这雾迷惑,无论财政上的辛苦还是自由的快乐,都是真实直接不打折扣的感受。

  杂志末好几篇小说作者都耳熟能详。比起前面一味的温暖美好正能量,还是比较欣赏后半部分的小说,这些瞻前顾后的,人与人之间针锋相对暗涌流动的,摔倒又挣扎着起来的描写,莫不是生活的常态。最喜欢的还是韩丽珠的《渡海》,丰富的隐喻让小说显得意蕴无穷百读不厌,句句套着丰富内涵,仿佛是一条条延伸至幽暗森林的小路,然而一旦拿起手术刀去解构 作品魅力瞬间消失。文笔和动词、比喻的运用漂亮的想哭。韩丽珠被人与卡夫卡相比。相似度多少不好说,但他们都善用丰富复杂的隐喻。

  后记:

  关于鲤,我也算是老读者。从第一期起,就陆陆续续的关注和阅读。纯粹严肃的文艺杂志,想必至今还在一边摸索一边成长。孤独、嫉妒、荷尔蒙,用这些我们自以为熟悉的词语,提炼出抽象深刻的内涵。最好的时光、文艺青年、与书私奔,变得更贴近读者。再到如今最新的理想的生活。似是,一点点,更接地气。会继续关注,期待鲤的未来。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九):我只是在按自己的节奏奔跑

  最一开始拿到书,必然是被主题吸引了,不上班。有一次我们领导问说,不上班你们都想干吗,当时脑子有点空,暗想不然在家里当肉虫吧,嘴上又胡诌了一件事。迅速翻完后,觉得自己也挺好笑的,当惯了上班族,一提“不上班”脑子自动换挡到下班模式,其实只是不坐班而已,除了肉虫,活着总是要工作要养活自己的,只是这些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

  喜欢贺伊曼,飘劲儿与执行力兼备,敢想能做,身体里像是有个发动机一样。她不上班但是比更多上班的人压力还大,还累,做咖啡、擦地板,甚至刷油漆都要自己先学会做精才交给其他人,而也许这些对她来说只是做事的本能,甘之如饴。在她的这篇小文章里我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受雇于人或自己开店、上班或者不上班之类,而是追逐想要的东西的勇气以及做好一件事的专注和努力,也许这就是她所谓的“节奏”。

  有时候甚至觉得生活方式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态度,也会觉得是贺伊曼的生活工作的态度让她并不排斥上班,只是觉得开店更新鲜有趣才选择了辞职不坐班。所以上班或者不上班,也许并没有决定什么,关键的东西是如何过自己的生活。

  身为长跑残障的我,看完这篇后想到两个人。

  第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瘦小话也不多的四川女孩。我跟她唯一一次交集是在体能测试的补考上,跑前我很紧张,她跟我说,别看别人,按你自己的速度跑就行。她匀速跑下来,一个个人超过又被落下,我不知道她跑步时眼里装着什么但总归不是那些。我跟在她后面第一次跑完了全程,心里觉得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第二个是电影里的人。要是有人问《大逃杀1》里喜欢哪个人,我脱口而出的第一个一定是千草贵子。(大概因为这样我后来才特别喜欢栗山千明。)她角色不重戏份不多,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跑步,默默地生存,默默地喜欢着一个人,在电影的血腥设定里,甚至感觉她离死、离恶也很远。现在想起来,把这个标题给她正合适。

  所以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坚持下去,上不上班都是理想生活吧。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读后感(十):改变需要行动,就现在

  “在狭小的格子间里,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下,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并且为了维护正常、体面的形象,总是要花很多气力的”“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几十年如一日,时间过得均匀、缓慢,世界笼罩在僵化的秩序之下,刻板而缺乏生趣。”这句话描述的已经不再是小时候眼中大人的世界,而是我现在正处于的举手投足间的生活。害怕,刚毕业开始这种生活的时候就是很害怕,生活就是这样的吗,人生的前二十年一直筹备的就是开始这样的人生吗?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喊着,不,不是,你不是必须遵从这样的生活规则,可是这个声音的音量在你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逐渐衰减,你除了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外也什么都没做,难怪保不住生活中的这个声音,所以这个声音逐渐被这样的生活吞噬,清除。你开始关注车、房、找个什么条件的对象。你每天谈论天气聊聊八卦,下了班去哪吃,有哪家新开的店还不错,周末了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任何你关注的领域都找不到合适的交谈对象也碰撞不出思维的火花,你发现了自己的各种不适应也只能苦笑唯独在午夜暗自神伤。这,这一切不是你自己选的吗。一个选择的背后一定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各种选择。再然后呢,人类经过几千年的物竞选择到现在练就了一个能力就是无论怎么我们都会适应和习惯,是穿插于日常琐碎生活中的麻木。

  怎么办,是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从来不是在面对结果,而是选择,现在也是。是彻头彻尾的改变,还是一点点在现有的生活中渗透属于你的元素,你如果还在等待,你到底在等待什么,等待老之将至,无力选择和承担?!如果你想慢慢来,那么你开始了吗?!只是因为你想逃离现在生活的愿望还不是足够强烈,所以你一拖再拖,只是因为你觉得你还不够强大,所以你迟迟不前。其实都是勇气的问题,我就就是畏首畏尾缺乏勇气,逃避总是最简单的也是危害性最大的。

  “有的时候想逃避自己,以为走了就是新的开始,但这是错觉,其实不是这样的,除非心态想法转了,念转了,才行。”“辞职已经不再是不可理喻的选择,有时,它被视作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至少,你把生活的主动权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辞职是一个太抓人眼球的词汇了,好像意味着与过去的一切做了个了断,好像意味着重生,我觉得人生从一开始便是一个绵绵连续着的过程,它开始就是真正开始了,一个人不可能与之前的生活分离,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内在心理历程,在人生有起有伏的每个波段,都整合当下自身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才是开展一个新的生活阶段的更有效的方式。辞职是一个节点,辞职后的生活如何展开才是重点。

  首先肯定想到的是经济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朝九晚五,有些工作甚至还关乎尊严,因为一个稳定的工作可以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如果一个家庭经济来源比较单一的话,失去一份稳定的收入就意味着没钱吃饭没地睡觉,经济不稳定会导致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的动荡。如果要辞职,前提有准备金,够你活起码半年,作为两个生活阶段的一个过渡,这个阶段可长可短但你要为你预设的最长时间段留够储备金。其次,工作问题,你辞职是为了进入下一份工作,是不再每日上班开始自由职业,还是存在什么其他工作形态,你想要从事的事物你真的已经足够专业和喜欢吗?

  关于什么是人生,有一个简单且标准的答案: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你喜欢的事除了先天因素外取决于你的经历,你可能会喜欢上什么,在你经历了之后,在你了解了之后才会知道,所以先是经历。对于未知的事情谈不上喜欢与否而是感兴趣与否,其次才有喜不喜欢。现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尽可能多的体验多种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附读书笔记:

  24--“工作是让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同时也是让我们不自由的原因,时间被限制,而我至今没有辞职的原因,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不自信。“不上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选择: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工作,同时这又意味着你必须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意味着你的时间被“真正的工作”所填满。”

  39--“在他看来古着和音乐一样,“是件武器”,把自己最希望呈现给世界的姿态用一种很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才要拼命挖掘文化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

  74--“困境其实都来自自身,很多问题如果自己不再纠结,就非常好解决,真正的困境就是扔掉那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自我调整的过程让心变得越来越平静清晰,到了一定的程度,内心的欢喜自然产生。自由就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从容认真地生活和工作,每年的短途或长途旅行也必不可少。自由意味着专注,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也并没有什么困境。重要的是学习、实践、体验和感悟,人生无所谓对错,但不可以陷入不变的循环而不自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