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的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夜的草读后感10篇

2018-06-19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的草读后感10篇

  《夜的草》是一本由(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99读书人/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夜的草》读后感(一):15.9.17

  隐秘魅力,但又和王尔德的beauty of secret不一样。后者应该是隐秘本身的魅力;而前者是使故事隐秘而产生的魅力,这种吸引力类似侦探小说。侦探小说最后会打破隐秘,柯南最后会利用毛利小五郎复述清楚整个故事;而或者说这本书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没有给出结局的侦探小说,因为不是侦探小说也不必给出真相。没有故事的真相,莫迪亚诺利用有限视角叙述同时打乱了时间,再配上混乱迷惑细节主角最后在晚年走在夜晚的巴黎时,一切依然笼罩在隐秘中,但是所要给人的感受已经达到。人生本来很多事情就是无法捉摸清楚真相的(谜案、悬案),当我们在老年回首往事时,会不会也发现青春时候一些事件也沉浸在了隐秘中,我们试着回忆,像是一名侦探一样去破案,然而依然无法打破隐秘。但是在这个过程是非凡的体验,而隐秘会使其更加有趣

  《夜的草》读后感(二):行动吧,来寻找我

  读完这本8.3万字薄薄的小书,是在匆忙回家之前的必修课上。得益于我一目十行阅读速度,莫迪亚诺的书很容易在三个小时之内翻完一遍。但同样,这也是我时常痛恨自己的一点——一目十行有时也是走马观花代名词。牛饮一海杯的茶,总不及细细品味来得香醇

  《夜的草》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痛恨自己阅读速度的书。我从不期盼任何一本我喜爱的书拍成电影,但它除外。原因大概在于它仿佛是带我走入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市区:灰鸽子寒冷冬日草地上叽叽咕咕地觅食,薄雾笼罩了湿漉漉的街道屋顶行人穿着黑色大衣步履匆匆、模糊背景下他们的脸庞显出清晰轮廓——每双玻璃球似的眼睛里,都藏着一个秘密等待被挖掘、等待诉说

  莫迪亚诺的书我读过两本,其一是《环城大道》,其二是《夜的草》。这位2014年获诺奖的作家极擅长对碎片记忆细致刻画和描摹,走十分典型意识路线

  所以第一次读他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十分懵。《环》里跳来跳去的时间线,夹杂了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叙述让我仿佛捧着一只打翻了的调色盘,偏偏那天还很累,读着读着就不停地打哈欠,又累又困扰,但还是不忍心读一半就这么弃掉了。

  后来和朋友交流感想,我说,同样是碎片,《环》给我的感觉是‘碎了就碎了’,到最后也没有拼好,然而《夜》却是所有的意识流线条在最后一刻交织,感情因此达到高潮

  《夜的草》是雨天玻璃窗外一个温柔而模糊的虚影,水珠簌簌而落,而困扰我的鞋子永远不会被淋湿,所以我坚持行走,坚持寻找,直到化作那已消失的废墟的一部分。最初我选择与你在一起,因为我被你神秘而仓皇的美丽吸引,后来我坚持在这城市的宽街窄巷中寻找你,是因为爱让我情不自禁试图解开你身上的迷。

  你的朋友对我说:“……让,你应该离我们这样的人远一些……你的手上还没来得及沾上油污,但我们已深陷其中。”他说话的语气虚弱苍白衣领竖起挡住了半张脸;我向他展示我黑色笔记本上摘录的、或许毫无用处信息,他提着皮质公文包,神经质地背影后隐隐传来孩子们欢笑声

  丰特奈玫瑰镇会让人上瘾,巴黎也是;记忆会使我沉迷,关乎你的尤甚。

  我猜想那会是一部黑白电影——从一个不肯说出自己确切年纪少女沉默眼底映出巴黎的车水马龙和傍晚玫瑰版的天色,或者四五十岁风度翩翩畅销书作家微笑着接受一杯君度酒。他靠在下午的吧台上,望着墙角肆意亲吻情侣,用一个故事交换来自听者善意——来吧,请坐下,或许你不知道这件二十年前的往事……

  那便坐下听一听吧,恰好这个下午你足够空闲安宁,愿意解封一桩不为人知的温柔的故事。

  在书后的采访中,莫迪亚诺解释“夜的草”的来源是从城市坚硬建筑群的细缝中长出的狗牙草。正如它的主人公游荡在喧闹空旷的巴黎,矢志找寻的,不过是过去的记忆。

  “…你一定隐伏在那些街区当中。用的是哪一个名字呢?总有一天,我会找到那个街道。

  可是,每一天,时间总是如此的刻不容缓,而每一天,我都对自己说,还是等下一回吧。”

  2017/9/25

  于药都

  《夜的草》读后感(三):我听见夜的草在圣洁的暗影下生长

  读完《八月的星期天》再接再厉读《夜的草》,继续莫利亚诺。

  只有157页,还是追忆,寻找,因为已经开始熟悉他的风格,一直在期待解谜后的惊喜可惜,一直读到最后还是扑朔迷离。还只是大致的印象

  这回是一个作家回忆他的十九岁的时光,那时的女友,那时的交友,走过的路,经过咖啡馆,以及和一个警察的谈话。他的女友和朋友身份多重,似乎卷进摩洛哥有关政治纠纷中,女主角照例躲在他的回忆里,没有在现今的生活出现,照例是不知所踪。

  “那个时候我对任何事情都见怪不怪年轻时代无忧无虑么?但我重读某些句子,某些名字,某些标识,我仿佛又觉得当时的所作所为是在为往后的岁月发送一些摩尔斯电码。是的,就好像我想白纸黑字低留下一些行迹,使得我可以在遥远的将来弄清楚我在当时并不是很明白的生活经历。在混乱不堪中没看键盘盲打出来的一些莫尔斯电码,而且可能要等到好多好多年之后,我才能进行破译。”

  这许多年以后的破译还是扑朔迷离,也许那就是当时的巴黎生活,不确定,一层层的描绘加深的只是印象。

  他的书像油画,开始只是大轮廓,然后一层层的涂抹,细部慢慢显现。因为不长。闲时翻翻还是很不错的。

  《夜的草》读后感(四):2015.9.17

  隐秘的魅力,但又和王尔德的beauty of secret不一样。后者应该是隐秘本身的魅力;而前者是使故事隐秘而产生的魅力,这种吸引力更类似于侦探小说。侦探小说最后会打破隐秘,柯南最后会利用毛利小五郎复述清楚整个故事;而或者说这本书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没有给出结局的侦探小说,因为不是侦探小说也不必给出真相。没有故事的真相,莫迪亚诺利用有限的视角叙述,同时打乱了时间,再配上混乱迷惑的细节,主角最后在晚年走在夜晚的巴黎时,一切依然笼罩在隐秘中,但是所要给人的感受已经达到。人生本来很多事情就是无法捉摸清楚真相的(谜案、悬案),当我们在老年回首往事时,会不会也发现在青春的时候一些事件也沉浸在了隐秘中,我们试着回忆,像是一名侦探一样去破案,然而依然无法打破隐秘。但是在这个过程是非凡的体验,而隐秘会使其更加有趣。

  《夜的草》读后感(五):观窗人

  侦探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一件错综复杂案件理清,包括理清时间线、重现犯罪现场、确定嫌疑人等等。而莫迪亚诺写作技巧却相反:在他一部分作品中,他乐于打乱故事的顺序,将时间线错位,像一个精心伪造犯罪现场的罪犯。有时这个技巧会被用得过火,那样的莫迪亚诺似乎只是一个慌乱手脚的毛贼,读着就如同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白痴自言自语。这本《夜的草》是前者,在莫迪亚诺的“群岛作品”(西维尔•热内尔语)中犹如一座烟雾迷绕的蓬莱。

  1 地理

  莫迪亚诺的小说大多发生在巴黎这座城市,他写过德占时期(《夜巡》)、五月风暴(《青春咖啡馆》)等不同时期或者历史背景下的巴黎。作为对这座城市最熟悉的人之一,他不惜笔墨记录它和它消失的一切。人们重回久别的故乡后会发现故地已变,面对面前新升起的建筑,人们相应的记忆会被模糊化,或者和现实重叠。因此,在《夜的草》和大部分莫的小说中,巴黎是一座时间混乱的城。在那里,已消逝的与现有的建筑和街区重叠,空气中既有死去的名字也有鲜活的空气。

  莫迪亚诺在书后的采访提及“夜的草”是指在城市坚硬的建筑群的细缝中长出的狗牙草,就像书中的主角让一样,在不断变迁的巴黎中顽强行走,在模糊和虚幻的夜间重温旧梦

  2 写作

  “有时生活百无聊赖、千遍一律,就像今天,为了找到逃逸线并从时间长河缺口逃离,我写下了这一页页文字。”

  在小说中,写作是作为对现实的一种逃逸方式,——无论是二十年前在乡间别墅中未完成的书稿还是丹妮失踪后写成的让娜•迪瓦尔传记,都是让试图逃逸的证据。但两者都失败了,手稿已经失踪在未被证实存在的乡下别墅,迪瓦尔传记并没有带给让走出巴黎的权限,这两条逃逸线都断裂了,就如同让和丹妮在乡下的隐居生活愕然而止一般。除了让的写作,书中也提及了他人的写作,但由于岁月流逝,那些作品有的被人遗忘,逃逸陷入了死胡同,而有的得以延续,比如波德莱尔笔下的让娜依然能出现在巴黎的夜中。

  丹妮向让提出,不如随便在旧书摊买本书当成自己的作品,从而借助他人来实现逃逸,这也是丹妮失踪前的做法——用旧小说中的一封信来作为告别。之后,丹妮便彻底失踪了。在让看来,丹妮仍在巴黎,只不过在另一个时空的巴黎,而他执迷于18世纪的旧作和故人,是否觉得自己能借此进入18世纪的巴黎,从而遇到丹妮呢?

  3 叙述者

  让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写传记和口述这本书的作家,看似具有叙述的主动;二是莫笔下一个犹豫被动人物,坐在一张已经消失的公园长椅上对着读者絮叨、追忆、解释,偶尔对自己呓语(小说最后的第二人称叙述)。

  当人们醒来后对他人复述自己的梦时,自己也在试图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是让在书中的叙述口吻。虽然莫迪亚诺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但却摒弃了通常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叙事所拥有亲切感和代入感,而是通过冷峻的文笔给人一种旁观者的感觉。与其说是让在主动倾诉,还不如说是莫迪亚诺在切开让的梦境和意识,重新编排给读者们看。

  正如之前所说,写作是对现实的逃逸,莫迪亚诺赋予了让写作的能力,并使他担任了本书的虚拟作者。如果我们视让为作者,那么本书也和虚构的让娜·迪瓦尔传记一样,是让的另一次逃逸尝试。除了梦游巴黎,有什么比写下这本追忆录更能接近丹妮呢?

  通过对主观性的冷处理和叙述责任的出让,躲在幕后的莫迪亚诺自诉(confession)和故事(story)混在一起,成功地营造这种亦真亦假、半梦半醒氛围

  4 记忆

  莫迪亚诺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但却总能表演时空穿梭的魔术,因为他有一个法宝——记忆。在他笔下,记忆于人从来不是简单数字排列,而像是一条长河,你能大概地说出河水流动方向,却无法明察每一滴水去向

  沉溺于记忆的人,就如同活在梦境中一般,他们能在现时中逆流而行,抵达数十年前的一个时刻。小说中多次时空错乱描写,正是让在现实中编造的梦境。他回溯过去和阿加穆里的一次碰面,觉得自己能“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将他带到现时的巴黎,就像说服杜巴丽夫人不要回法国。

  另外,莫迪亚诺笔下的人物喜欢沉溺于长河中偶尔的暖流,并试图永远拥有它,而让的暖流就是丹妮。

  全书中,最微妙一句话是丹妮曾经的耳语:“……你别在那里绞尽脑汁、胡思乱想了,让……”。这句话表面上是劝阻,却又包含着另一层面的怂恿,——“行动吧,来找我吧”。更神奇的是,这句话是一个失踪者过去的话语,却又能被让清晰地听到,这就是梦境的现实化。

  以梦为盾的人,必要体验现实之矛。让能异于常人地沉溺在梦境中的幸福,也将重重地坠到坚硬的现实;而过去的种种迷惑,需要现时的解释才能解决。记录坐标、时间点和名字的黑色笔记本使让能找到过去的入口,而其余的谜却需要多年后的卷宗才能解开,但是对让来说谜底(“龌蹉的勾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丹妮”过去生活的细节,可惜卷宗里根本没有。让需要更多细节来找到和丹妮的旧日时光,加强梦境的效果,甚至直到摆脱现实。莫在后记中说“穿越遗忘层抵达一个时光透明区域,就像飞机穿越云层达到天空的蔚蓝之中一样”,这个区域正是让所追求的中性地区。让试图通过自己的记忆,和丹妮停留在一起,如在冬夜温暖房间,在夏夜的街上,在别墅的蜡烛光中。

  这本书就是那扇灯光未熄的窗户男主角就是所有凝视过那扇窗户的人。但刻不容缓的时间,却一点点地消耗着我们面对记忆的期待和犹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夜的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