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简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2 20:5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10篇

  《人类简史》是一本由[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简史》读后感(一):历史也是哲学

  这本书不同寻常,可以说既是一部精彩的历史书,又是一本有见地的哲学书,正是因为含有历史叙事的内容作为一本哲学书才没那么晦涩难懂,显得生动有趣。也正是因为含有大量哲思洞见,作为一本历史书才显得更加厚重深刻

  作为一本哲学书,作者描述人类历史篇章中除了充分展现自己宏大视野丰富想象力出众材料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多学科知识体系,而这种由多学科知识体系所构建的多元思维能力正是查理芒格所极力主张的。查理芒格认为任何事物必然会有多个方面,要想对其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客观要求观察者能够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做出分析判断,而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或为数不多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将只是事物的某个或几个片面,而非事物本身。而本书作者就是这么做的,综合了历史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维度,把握了从生物起源到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历史全过程,正是得益于这种基于多学科知识融合形成独特把握能力,让本书超越了一般历史书籍深陷历史叙事的俗套,让所谓的历史“事实”去说过去发声了什么事,而是要让各个学科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从自己的角度发声,比如表达科学的声音逻辑的声音、批判的声音、价值观的声音,还有作者自己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最终形成了一个共振效应,而这种效应的结果就让本书知识多元、内容丰满

  为什么人类能够在动物竞赛脱颖而出,取得巨大胜利答案有好几种,有的观点为人是胜在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则认为人胜在可以制造工具,有了工具人就强化了自己能力;而本书作者则提出了一个很有创见的观点,认为人的成功在于能虚构存在之物,换句话说是人会讲故事,而且正是人可以讲故事,才把更多的人组织起来,形成具有更强大能力的团体,也正是依靠团体的力量才打败了比人强大的多的生物。说到这作者没有停,他进一步指出人的一切观念,包括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理念都是人们想象物,客观世界从未有过,这样的观点在目前的所谓普世价值观看来,显然是走的有点过头了,但是作者基于可靠的历史考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又很有说服力支持了他的观点。尽管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他的这一洞见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至少值得我们反思一下业已存在我们脑中的观念,考虑一下这些观念的来源和其根据

  作为一本哲学书,作者在完成个人历程的阐述后,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问题思考,因为这些思考是基于丰富的历史材料,所以作为上层产物的哲学思考就没有显得那么空泛和抽象,表现得既深刻而符合逻辑,形象而生动具体

  《人类简史》读后感(二):-《人类简史》属于每个人的好故事

  在2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和现在的我一样,对整个环境无足挂齿,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甚至满足不了自身最基本的需求。但谁又能想到,200万年以后的今天,会有文字,会有文明,在社会如此发达时候,依然会有人想起他们,并且为他们曾今的渺小而莫名感动

  感谢作者的故事和研究结论,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一切的因果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人类也没什么特别的,我们通常认为石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物,可作者让我知道,当我们最早发明石器的时候,只是为了能把骨头敲开,才能吃到里面的骨髓。就像是啄木鸟的专长是从树木里啄出昆虫,人类的专长是从骨头里吃到骨髓。很厉害吧。当时的我们想吃一些荤腥可没那么容易。必须看着狮子大口吃着一只完整的动物,再等着鬣狗和豹子舔干净剩下的肉,轮到我们的时候,就只能想尽办法挖出骨髓,这唯一能吃的组织也绝不放过。

  然而,人类仅仅为了做到这一点,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能制造简单的石器,我们负担着性重比最低大脑。对人类来说,脑袋只占身体重量的2%~3%,但在身体休息活动时,大脑的能量消耗却占了25%。同时,为了双手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开始习惯直立行走。原本四肢撑起一个小小头盖骨的模型,变成了用双腿撑起一个不停变大的脑袋,无怪乎人类不得不面对背疼、颈脖僵硬苦恼代价。

  为此母亲所承担的代价更大。直立的的步行方式需要臀部变窄,于是产道宽度受限,伴随着婴儿的脑袋还越来越大,分娩死亡成了女性的一大威胁物竞天择,为了降低出生的风险,婴儿只能提早来到这个世界,因为只有那样,我们的脑袋都还比较小,也比较柔软母子才更有机会度过难关。这也是细思极恐的事啊,为了这一点点的进化,会有多少人类小孩和女性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吃骨髓这项技能

  值得吗?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曾今,世上并无所谓善恶。在巴拉圭的丛林里,曾有一个采集部落-亚契人存活到20世纪60年代依据他们的习俗,如果有一个中年男人病倒而无法跟上部落迁徙的脚步,就会被抛弃在路旁的树下,树上盘旋着秃鹰,随时准备饱餐一顿;一旦某个女性已经年纪太大,成为部落里的负担,部落里的年轻人就会潜伏在她身后,找机会一斧头结束她的生命;甚至有个小孩被活埋,埋他的人说是“那玩意看起来怪怪的,其他小孩也会笑它”。

  可是与亚契人相处多年的人类学家发现,在亚契成年人之间的暴力其实非常罕见。无论男女,都可以自由改变伴侣,他们总是乐天愉快,部落里不分高低贵贱拥有物质不多,却都非常慷慨,在他们的生活中,最被看重的就是良好的人际互动,还有真正的友谊。虽然他们会杀害儿童病人老人,但是他们始终以部落的利益为重。为应对丛林中的危险,亚契人必须迅速逃离某些危险的境况,如果有成员可能造成部落的负担,他们就无法仁义以待。

  为了族群的利益,人类不惜牺牲自己的同胞更何况是其他的生命。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人类初次登上澳大利亚的沙滩,曾今那些令人惊奇的生命为何再也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像是两米高的袋鼠,两吨半重的巨型双门齿兽,还有平原上飞奔着的体型比鸵鸟大了整一倍的大鸟,原本澳大利亚拥有着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23种都已经彻底灭绝。这些巨大的动物因为可以提供大量的鲜肉和动物蛋白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帮助人类一步步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人类前进的路上,充斥着鲜血冷酷,无情,因为有那么一段路:活下去就是人类活着的意义。

  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吗?

  第三个故事是这样的: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可以共同相信一件虚构的东西。一开始是图腾,是部落,再后来是帝国,是文化,是金钱,是公司,是国家,是资本主义。然后这些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把人类团结在一起,创造着这个世界。

  最初,不同的部落,不同的信仰带来了诸多的冲突战争。而此刻,尽管差异依然存在,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着的资本主义制度,让所有的人类有了共同的信仰:有了资本有了财富,就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本拉登,就算再怎么痛恨美国,但是他绝不会痛恨美元。

  这种对资本的信仰像是全世界一起在玩的一款游戏。这个游戏让我们吃饱穿暖,让我们有事可以做,有梦想可以追,科技和未来也在这个游戏的基础发展开来。

  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完美的东西,在追逐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进程,有些动物和植物却在遭受着机械化de奴役。

  猪的智商好奇心哺乳动物数一数二,它们天生就有强烈冲动,想要观察四周的环境,到处瞧瞧,确认彼此的社会阶层,然而在工业化的养殖场里,猪被关在小隔间里,甚至连转身都做不到,更别提散步或四处觅食;在许多奶牛短暂一生里,也都活在一个小隔间里;不管是站还是坐或卧,都与自己的尿液和粪便为伍。它们前面有一套机器供给他们食物、激素药物,身后则有另一套机器会为它们挤奶。这些活生生的生物其实内心情感世界都十分复杂,把它们当机器一样对待,不仅会造成身体不适,也会让它们有很大的社会压力心理挫折

  人类何尝又能幸免于难。虽然与1500年相比,资本主义的运作使得我们每天创造的财富已经翻了数百倍。1500年全球GDP仅2500亿美金,而在2013年大约为60兆亿。更重要的是,在1500年,每人年平均产值约为550美元,到了2013年,不论男女老幼,每人年均产值高达8800美元。 但是分配的方式却是极其的不公正,许多非洲农民和印度尼西亚劳工就算整日辛劳,能够挣到的食物还比不上500年前的先人。现代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至于金融的运作和通货膨胀的加剧。作者甚至怀疑经济成长可能只是个巨大的骗局,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在快时尚迅速发展的今天,早上6点,当广东省新塘镇还沐浴在黑暗中时,血汗工厂里的牛仔裤工人已经起床,手拿着喷枪,不知名紫色粉末正印染着一条标价259元的牛仔裤,同时,也正缓缓带走他的生命。喷完一条牛仔裤3毛钱,若是一天一条,30天挣10元;要月入2000,每天就要喷2000/10=200条,一条五分钟,就是1000分钟,每天大约15小时

  他所使用的磨白方法叫喷砂法,该工艺在欧盟早已被禁。由于喷射出的微小颗粒遍布空气,毫无防护的工人十年内就会患上矽肺病,在全中国,因此患病的工人至少有120万,多数丧失劳动力,没有医保,他们只能等死。

  他从未听过矽肺病,但他40岁的同事胡兴磊,2年前就开始咳嗽不断。胡兴磊皮肤黝黑,很瘦,由于长期吸入棕刚玉颗粒,咳嗽不断,已经干不了重活的他,唯有转岗去洗涤牛仔裤。但胡兴磊不会辞职,和多数农民工一样,胡兴磊很有自知之明:「不干这个,我能干什么?」

  胡兴磊,是人类,他可以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也许可自然的跟我握手同我交谈,可我此刻竟做出没有任何行动去改变他的命运。在我眼中,他只是一个案例,一个用来表达我观点的微不足道的案例。资本主义不是完美的产物,它有着光鲜一面,也有着让人憎恨的一面,是人类无法满足的欲望无可奈何的妥协。

  甘心这样活着吗?

  第四个故事:

  随着科技的发展,终有那么一天,也许就在2050年,人类的终极愿望也将得以实现——永生。

  然后,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定将彻底转变人类的生活。当技术的发展足以创造出一个个完整的世界,当人类的精神足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对自己个性不满意的,通过定制,可以变得聪明勇敢,如同整容一般容易。崇拜别人的经历,可以完整的复刻他人的成长历程,过一遍他人的人生。想要统治世界,只需调一调参数,模拟出100%真实的世界,任凭你穿越到任何一个时代,发展出属于你文明。

  不存在未了的心愿,不再有解不开的心结错过的人可以重来,失去的物可以复原。

  那时,人类交流的方式,不再是手势语言、文字、声音或是画面,而会是完整记忆的传输,通过网路,或是不知名的事物,将全人类思想,经历,记忆在云端实时同步。

  人与人之间彻底的相互理解,再也不需要秘密:不再有争夺利益的尔虞我诈不堪回首的经历可以被自己和世人所接受。被定义邪恶的欲望和野心也都可以得到理解和满足。

  我们不用为生活而奔波,每天想着如何打发时间,甚至也许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人类只是忙着去创造新的欲望和需求。

  这一天也许真的会到来,让此刻的一切都变得黯然失色,那时的我们也许会嘲笑此刻的我们:那敲着键盘,一遍又一遍的删掉重写,也想要表达出的不知所谓的所思所想;那个深藏在心中,胆小贪婪、无法被接受的自己;那些无可挽留的遗憾,失去后懂得的珍惜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的活着。

  这就像是此刻我们眼中亚契人杀害老人小孩的野蛮;像是那些成天炼丹,痴想着长生不老帝王道士幼稚

  在未来的面前,我们此刻所做的一切都显得渺小,甚至愚蠢。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世界本就是这样的嘛: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我们看到的人类历史就是无数的无奈无能为力堆积起来的历史。没有无数史前女人小孩的牺牲,就换不来直立行走。没有对生物,甚至人类自己的迫害和杀戮,就换不来文明。没有对长生不死的渴望,没有一遍遍毫无作用尝试,就换不来未来。

  伟大的牺牲、残酷的杀戮、无谓的尝试;伟大的牺牲、残酷的杀戮、无谓的尝试;伟大的牺牲、残酷的杀戮、无谓的尝试;人类不甘心就这样活着嘛。

  请允许我接受这样的自己,这个充满了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人类、这个自私、残忍又任人宰割的人类、这个经历着一次次的失败愚蠢不堪而又真实存在的人类。

  我们曾今都那么渺小,而我们为了不让自己失望而所做的一切,还是创造了这个世界。还不值得吗?

  如果有一样东西可以创造未来,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了吃上一顿美味的骨髓早餐(^_^)。

  《人类简史》读后感(三):智人之路

  这本书不仅仅讲了进化和科学,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很多普遍存在的事我们都觉理所当然。它带领我们跳出自己的视野反观这一切。告诉我们其中的思维方式、协作方式。比如语言、宗教、帝国、金钱、经济模式、政体、人文思维。这些虚构的假想成就了人类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直到现在。回头想来,人类的一切文明竟然是建立在虚构的假想。它们是什么无法道明,可是它们带来了什么却是有目共睹。它们并不是真理,甚至是否真正带来利益也无法定度。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不断修正甚至推翻不同阶段的虚构假想,而这条路究竟是通向彼岸还是徒劳无功,或是南辕北辙,甚至是自取灭亡?我们不得而知。唯一确定的就是,这是一条不归路,我们唯有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人类简史》读后感(四):观点独特,但缺陷明显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一本不同寻常的历史书。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彻底放弃了一般历史学者的说教态度和马后炮的研究方法,承认历史的进程实际上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必然”。我们常说要“以史为鉴”,就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来指导现在和未来的决策。不过,人类相信历史存在规律,并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一二三条,并不意味着历史有必然的一面,也不代表我们能看到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想想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各种观点),更不能说时过境迁,了解这些过去的故事对当下的情境能有怎样的帮助。就像今天没有人能断定希拉里或是川普一定可以当选美国总统,但等竞选结果公布之后,就会出现各种理论解释这一结果的成因。此外,在他们上任之前,我们也无从知晓美利坚是会变好还是变坏。研究历史规律,对这些最为实际的问题,往往是没有什么功用的。放弃了这种历史的功利心态,作者站在了超越人类的立场上,以极为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人类数万年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一点,足以让本书与众不同。

  整个人类数万年的历史,想要在一本书里表露清楚,不得不选择性地忽略很多大事件,只去探讨能反映历史精髓的事情。在谋篇布局上,作者以三次重大飞跃为分界,以“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和“科学革命”统领相关的篇章,乍看之下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如果深入到每章节的内部,并仔细研读其中的文字,不难发现作者的行文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思维的游走过于跳跃,有意无意地掺杂无关内容,于此同时,对另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却不加论述。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第十九章《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我无从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一本历史学著作里讨论幸福这个话题。从直觉上看,本章的内容和全书的关联都不紧密,即便删去也察觉不出什么异样。在这一章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做幸福感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然后深入生物学讲快感的生成机制,然后又兜了一大圈,开始纠结快乐是不是源于生命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又分别阐述了自由主义和佛教两套截然相反的理论。到了总结的时候,作者又说幸福这个东西太过主观,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作者本人既已承认人类对幸福的了解十分有限,又丝毫没有提及幸福感对历史的影响,那么把这一章节的内容放在一本讲人类历史的书里,这种做法难道不是春晚时段插播广告么?在这个关键的位置,放置一章互联网、人工智能或是大数据的内容,都远比大谈特谈幸福感要靠谱得多。我只能暂且猜测作者是中世纪史的博士,对当代的高科技不是很熟悉,所以不敢乱写吧。

  其二,虽然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但与人类现今的主流认知相左,缺乏说服力。作者在第六章《盖起金字塔》中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想法。这些想法的根基来源于作者对“客观”、“主观”和“主体间”的定义。原文是这么说的:

  gt; “客观”事物的存在,不受人类意识及信念影响。“主观”事物的存在,靠的是某个单一个人的意识和信念。“主体间”事物的存在,靠的是许多个人主观意识之间的连接网络。

  作者特地强调,法律、金钱、神、国家都是“主体间”的存在,而不是“客观”的存在。

  且不说引入“主体间”这一说法是否必要,按上述定义打压“客观”的范围,就已经让人难以接受了。这样的定义,实际上否定了所有抽象事物的客观性,因为抽象事物没有物理对应物,而是人类意识创造出来的。以法律为例,并没有任何物理实体称为法律,按作者的说法,它是某些人类的共同想象,属于“主体间”的存在。现在我们假设有一群外星智慧生物,观察人类社会的行为。这些外星观察者会发现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得人类社会按照某种特定秩序运转。既然外星观察者可以感知这种神秘力量,那法律这个抽象概念也就应该算是客观的(而不管它在外星人那里叫什么)。我在阅读第六章时,看到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人类的集体想象,预料到这可能只是作者大肆宣扬虚无主义的一个铺垫而已。然而到后来,作者却几乎把这件事忘了,开始以一个正常的语调讲故事。这确确实实让我感到费解。

  作者特意区分“客观”和“主体间”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习惯性地使用生物学的观点去解释社会学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男性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作者考虑了进化的影响,分析出男性在生理因素上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同时又想到有很多猿猴社会都是母系氏族,于是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其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很简单:父系氏族更适于以血脉为根基的部落发展。强行去找生物学的解释,与缘木求鱼无异。

  其三,作者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感情,为了表达这些感情,不惜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通览全书,作者对人类的所作所为整体上是比较抵触的,恨不得人类不要走上发展的道理,而是一直维持自然的原貌。比如,作者对采集社会的喜爱程度就远胜于农耕社会。第五章《史上最大骗局》里有个经典的例子:

  gt; 智人的身体演化目的并不是为了从事这些活动,我们适应的活动是爬爬果树、追追瞪羚,而不是弯腰清石块、努力挑水桶。于是,人类的脊柱、膝盖、脖子和脚底就得付出代价。

  智人早已属于直立人的范畴。直立人的进化方向是离开树丛、下地活动,因此爬果树应该是智人身体演化的反方向。直立人的另一个演化趋势是解放双手,虽不能说弯腰捡石块是演化的目的,但这应该算是适合智人的劳动。最后,既然选择了直立行走,脊柱、膝盖、脖子和脚底就得付出代价,和采集与农耕的生活状态无关。

  第三章《亚当和夏娃的一天》中,作者对智人采集生活的追捧可谓到了极致:

  gt; 这样的采集经济,能让大多数人都过着比在农业或工业社会中更有趣的生活。像是现在,如果在血汗工厂工作……而在3万年前,如果是个采集者,可能是在大约早上8点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偶尔还得躲一下老虎。但等到中午过后,他们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来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聊聊八卦、讲讲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松放松。当然,有时候是会碰上老虎或者蛇没错,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他们倒也不用担心车祸或工业污染。

  不说这其中有多少内容出自作者的意淫,采集社会的自然增长率几乎为0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他们的生活并不惬意。反倒是进入农耕社会之后,随着食物的积累,人口数量稳健上升。文艺复兴之后,在科学发现和资本主义的联合作用下,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口也随之爆炸。如此高调地把主观偏好写进严肃的历史书中,并不是什么好的做法。

  《人类简史》读后感(五):人类:令人失望的物种(下)

  y小聂

  导读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讲人类称神的不可或缺因素 (点击链接查看人类,令人失望的物种(上)),下篇则意在说明,为何人类是令人失望的物种。

  四: 生态浩劫

  有了一定组织能力和较为先进技术的智人,在几万年前的某天,突然有人提议: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大家如梦初醒,拍手称快,觉得不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去闯荡一番就枉为人类,只有没出息的动物,才长年累月地窝在一个地方。智人中的勇敢者开始成群结队,拖儿带女,向着想象中的美丽新世界进军。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漫长的岁月里足迹遍布欧亚大陆,各大洋岛屿和澳洲,并在一万六千年,世界最后一个大陆美洲,也闪现他们子孙穿梭忙碌的身影。

  《人类简史》读后感(六):穿越前请读历史书

  读完《人类简史》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原来他们说的是真的!

  我说的他们是先秦诸子,特别是老子、庄子两个。他们提倡复古,提到过一个无所用心,吃饱了唱唱歌的时代。

  初初读到老庄里面这类内容时,我以为他们是在假托、幻想。

  随便发笑是因为知道的太少。

  先秦诸子的时代是农业革命完成的时代,农业革命从个体生活质量来看是一次大作死,那能不能抵抗这次大作死呢?抵抗的,想留在采集时代的先被开展农业革命的那批弄死了。如果大家都要作死,要把所有资源用来作死,你也只好跟着作死,个人意志在汹涌的集体意志面前什么都不是。

  知道了农业革命,再看庄子,满满的对采集时代的怀念,庄子里面最美好的幻想也不过是回到采集时代。

  然而采集时代的黑暗面也让人呵呵呵,活着原来那么艰难。

  古人的压力其实一点也不少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解释应该是:人不是为未来烦恼就是为现在烦恼,反正少不了烦恼。

  那些以为穿越到古代就很欢乐的,拜托您醒醒,您根本没有学习过、演练过处理古代的种种烦恼的能力啊。

  反正我会减少抱怨活着难的频率。年轻人活着一点不难好吗?活着的问题我们人类已经解决了,活到平均寿命不难。

  难的是发展,活的长活的好。

  《人类简史》读后感(七):一位历史学者的哲学思考

  首先,个人不太认同其他评论中提到高毅教授的序言是一篇与本书内容无关之作,甚至认为高教授没有读懂本书,恰恰相反,越是往后阅读,便可发现作者其实希望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演进思考作为人类的七十亿分之一的每一个个体,经过了大约600万年的生物进化后,今天的智人将走向怎样的未来,因此这难道不能说是哲学中最简单和最重要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将走向何方”?例如在第十九章,作者质问为何历史学家不曾在历史研究中比对研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幸福感是否有所改变?在第二十章,作者认为如果智人意识不到当下应当向自己提出“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的问题时,则有可能在不就的将来直接面对智人历史的谢幕……

  事实上,本书之所以被称为新颖、有趣,是因为作者基于自身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基础,非常全面地结合了经济、宗教、社会、科学(如基础科学数理化,心理学等)等各个学科的视角,采用时间轴为主线,讲述作为动物的人类如何在自然环境下超越那些体积更大、性情更凶猛不定的野兽,智人是如何使得比自己体积和脑容量都更大的尼安德特人走向灭亡从而在基因复制的数量上不断发展扩大,又是如何征服欧、亚、美、澳洲大陆,如何使用虚构故事的力量,为何建立宗教信仰——而如今的智人显而易见的已然成为了“统治”世界的“上帝”——尤瓦尔在本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是因为从约7万年前起,“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以及“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这三场重大革命的发生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秩序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生命的意义——人类亘古不变的思考】

  在MOOC专访尤瓦尔·赫拉利的一篇文章《在人类历史中叩问生命的意义》(http://mooc.guokr.com/post/610541/)中,对于“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领域”,赫拉利回答:“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意识到我难以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万物如何形成了自己的运行规律,以及生命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我为此深感困扰。我向我的父母、师长以及其他成年人提出这个问题,但我震惊地发现,他们对生命也不甚了解,而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似乎对此并不在乎。他们为金钱、事业、抵押贷款和政治局势感到焦虑万分,却对生命一无所知,并对这种无知完全漠不关心。我向自己承诺,当我长大以后,我不会为日常生活的琐事所困扰,而是要尽自己的能力,理解世界的的宏观图景。这就是我今天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原因。”

  而在阅读《人类简史》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赫拉利在其中探讨过关于生命意义的内容,并且如笔者在第一段所写的观点,认为作者通过一种对恢弘的历史的探究、追溯、考察、反思,其实最终引向的问题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人类发展的历史事实,不如说作者是希望通过让现在的人简要地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促进人类进步的那些思想的、物质的、科学的助推器和人类曾经的样子,从而使得或在历史当下的人类全面认识人类发展至今的各方面要素为何,而今后智人又将发展和走向怎样的明天才是作者真正要借此书提出的问题——或许真的到了要积极思考“人类是否了解自己”、“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对于宏观的全人类,思考带人们走向某个使得智人能够避免“谢幕”的未来;而对于每一个微观的人类个体,思考或许是为了赋予自己生命某种意义,去寻找某种方向,因为“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因为“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人类简史》读后感(八):一些记录

  首先,看得爽。原因一是作者功夫过关。写得清晰明畅,绝无故弄玄虚和刻意卖弄。二是刚好满足了我这个时期的知识储备之脾胃(当然这书仍算过于粗浅,解解馋够了),所谓“最好的故事就是科普故事——我们自己的故事”。三是,着重表扬翻译。读起来没有丝毫卡顿。

  作者对历史的领悟不错,把事件用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一套体系串起来了。

  补充看得爽的另一大原因:正是因为赫拉利的价值取向跟我的很合,所以读起来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最显性的例子在书末,对20世纪的总览和对未来科技的一些预测(展望)。他提到,当人类的科技真的能够改造人类自身的思维能力,这将深刻地撼动现今的所有人伦纲常,以至撼动现有的所有所谓“价值”与“意义”。当然本来一开始,“意义”是什么就从未被定明,大多数“追求”都是一番自圆其说。

  书首也提过不少,诸如评判“农业革命”,定义“国家”、“宗教”等。他都很明明白白地讲,其不过是虚无的集体想象——目的是大规模合作——根本原因是150人以上的社群无法建构足够的“熟人”凝聚力。

  中间部分有些显得稍微一般一些。陈述多于结论。但对我很有用...毕竟就当学习客观历史(当然也并不存在...)了。

  总之肯定不算什么特别特别横空出世的作品。观点也不算太新鲜(一些落在人的意识上的讨论明显就弱了很多)。但是有这种较为深刻的认知,渊博的知识储备,流畅的写作技能,加在一起就很不错。

  《人类简史》读后感(九):人类简史的线索

  外国人写书都是独特的,怎么想就怎么说。也许很多观点不对,但却能激发人的思考。在当下很多书都替你思考好的环境下,独立思考是多么可贵呀。而书籍个性化的重要标志就是都有线索,不像国内很多书是资料的堆砌,观点的杂糅,单调无个性。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线索就是开头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有了线索,书就会好读又有趣。那么,这本书的线索是什么呢?就是作者无处不在的“生态主义”立场。

  历史不过是个幌子。时间放到百亿年前,百万年前,数万年前,不过证明人类也是所有物种的一种,不是突然降临人间,也是和其他物种一样,不断淘汰演化而来,是符合生物学规律的。所以,作者特地把现在的人类不叫人类,而叫做“智人”。当智人有了认知革命后,与其他动植物不一样的命运就开始了。到农业革命时驯化的植物,然后驯化了动物,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等到科学革命开始,其他的物种加速灭亡,环境大大破坏,人类繁衍突飞猛进。只有那些对人类有用的动物才能广泛的生存,而且成为工业化中的一环,毫无自由,出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口腹之欲。等到了科技发展到人类快成了神的阶段,人类开始抛弃自然进化法则,随心所欲的改造这个世界了。比如创造新的物种,让人长命百岁,改变基因结构,甚至可以让动物和植物之间互换因子。作者对这种反生态的做法深深的忧虑:不知人类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又是怎么样的灭亡。

  下面讲讲书中一直讲的快乐,实际上还是讲的生态。正如驯化了小麦而被小麦驯化,把猪牛羊关进笼子里,也把人关进了笼子。不过前者是在一个笼子,而后者是从一个笼子通过一种笼子,到达另一个笼子。当然,人类更大的笼子是把自己套在一个思想的笼子里,为自己的错觉或者幻想奋斗。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快乐了吗?作者认为,显然没有。快乐或许来自生物因素的快感,或许来自自身的感觉,感觉自己有意义,但这些做佛学看来都不对。因为人会本能的趋利避害,好的就希望延长,再好些;坏的则根本不能忍受。所以人类一直处在痛苦之中,不能快乐,而要快乐,就只能放弃追求,好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人类本身。什么是智人本身呢,不过是地球生态环境的一份子,要知道适可而止,这就是快乐。这还是坐着出于生态主义的观点。

  把人类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让人类知道从何处来,又明白自己是多么渺小。作者警告从动物演化而来将变为神的人,在一直遵循的满足自己贪欲的发展道路上,不要将自己引向深渊,甚至发明出自己的掘墓“人”。

  《人类简史》读后感(十):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书评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这本网上评价极高的史书,作者是历史学家,史学功底深厚,所以书中关于史学的部分是非常有见地的,尤其是书中第一部分认知革命中的一个观点:“就算是大批互相不认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这个观点让我茅塞顿开,其实大到我们认知宇宙,小到认识周围事物,都起源于虚构的故事,现代所谓的国家其实也是种想象而已。其实物理学中公理化的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一个抽象的,并不真实存在的公理上,所不同者,是物理学要从公理出发推导出可证伪的推论,用来检验理论假设是否成立。世界本来就是虚实结合的。然而这本书中对科学、经济、环境等其他方面的认识较为肤浅,而且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在里面,我想这大概是由于作者本身在这方面是个外行所导致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