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2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的读后感10篇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是一本由青兮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一):那个少女去哪儿了?

  那个少女去哪儿了?

  作者:羊毛,,此文为[羊毛说给女生听]系列之3,转载自苏州慢书房微信号mansuzhou

  我最好的闺蜜怀孕了。这个被我称作“二毛”的女生,长得漂亮单身多年。身处异地的我们,每每通电话,总是以“最近好吗?”为开头,接着关于各种明星八卦偶像剧的讨论会持续至少一小时结束时我总结发言:要耐心等待另一半,永远不能凑合,不管你几岁。

  这样如同学时代夜谈式的电话持续了十年吧。期间我恋爱分手结婚,怀孕,生女儿,当然还有大大小小的波折,她总是旁观,祝福,说着贴心的话。偶尔见面,宛若当初。我们一直觉自己心里还住着少女,保持着发自内心纯真愿望,所以老得比较慢,并因此洋洋得意。然后有一天的电话里,她说她找到了,言语间的幸福自然流淌。没有奢华仪式,没有虚荣要求,他们见过双方父母,即领证结婚。我还未兑现送婚纱承诺,她已经在和我分享孕育小生命的喜悦了。于是婚纱直接兑换成婴儿车。我很高兴,甚至是感动,但在电话里,我反复说的话却是:“你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孕妇就无底线邋遢,不要穿睡衣出门,不要蓬头垢面,要自信,要美美的,要更有气质……”电话那边笑着答应。我很担心,这个小孩把她身体里的“少女”赶出去。大多数女生都这么做了,甚至早在出嫁之时,就把“她”无情地赶走了。

  孕育新的生命,是锦上添花美好,而不是用自己的芳华去置换,这很重要叮嘱二毛的话,就是我在怀孕的时候看见的。每到产检,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排在我前面的女生,20多岁,刚刚怀孕,容貌姣好,却穿着睡衣,棉拖,顶着布满头屑的乱发,怯生生地问着医生各种问题;坐我旁边的女生,穿着不合身的卫衣将肚子拱得老高,大声讲电话,分不清血糖测试和唐筛;躺在床上等待医生检查的女生,当着众人掀起裙子,露出三角内裤,丝毫不在意是否有帘子遮挡,也丝毫没有羞涩……我不由得想象她们怀孕前的样子,会在镜子前花时间吗?会为喜欢衣服搭配一双鞋子吗?会在阳光下自拍吗?会和心爱的人撒娇吗?那么此刻,为什么要让怀孕这么美好的事,把自己变得如此不堪?这究竟是创造生命,还是将自己交付出去?我心里默默感谢未来:“谢谢你没有把我变丑变笨,谢谢你和我心里的少女和平共处”。

  最近在读我们书店才女青兮的新书《一半温馨一半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讲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传奇背后的爱情婚姻,写得极美。将沈从文的追求呈现得浪漫妙趣横生,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大师背后的女人也如所有平凡婚姻中的妻子一样无私付出。张兆和既是大家闺秀,又是名门才女,她的才情不输于张家姐妹中任何一位,却显得最不出众原因无非是“女神变厨娘,洗手作羹汤”。她写小说,做翻译才华最后都淹没在丈夫孩子的时间里,即使沈从文去世之后,她的余生也大都用来整理出版《沈从文全集》。我在想,那三年零九个月热烈情书,是迎来了爱情,还是赶走了张兆和心里的“少女”?诚然当事者有自己的幸福观,可我仍然觉得遗憾心疼。女人殉道式的幸福观是伟大还是残忍?杨绛或者林徽因那样不可行吗?站在任何男人身旁,依然保有自我,散发光芒

  我们大学十周年同学聚会时,大家逐一站起来介绍现在的自己。我听到很多人说“因为结了婚,有了小孩,所以主要把精力放在家庭上,工作尽量轻松……”那些曾经在我身边的女生,有的是学霸,有的是文艺骨干,有的是被众人追求的美女,我听过她们鲜明观点,看过她们在爱情里的笑容眼泪……但是此刻,她们做了妈妈,就模糊了自己,多可惜啊!她们将愿望慷慨地让给了孩子和家。其中有个女生很妙,她说因为要宝宝吃得健康,所以开始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菜,每天早起捉虫,伺候那些黄瓜番茄。说这些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有骄傲神采。我从来不觉得拼事业,赚大钱,做女强人,是保有自我的方式,像这个女生一样,因为孩子的出现,有了更好的自己,感受快乐,多么好。她坐在儿子身边,依然像个少女。

  我很珍惜身边这样的女生,比如我们书店的荞麦,热爱阅读,就来了书店工作,写美妙文字,和我们一起做故事会,悉心照顾着店里的书……常有客人提起我们店里这个“小姑娘”,甚至有陌生客人送花给“最美书店最美的你”,他们不知道,其实她是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完全条件当个安逸主妇,却选择恬静地守着这一屋子的书。他们更不知道,她心里少女时代的梦想从未放弃,只是等待时机

  无论是怀孕,还是照顾孩子,是大多数女人的本分,我不是离经叛道者,并不打算对此非议。只是一定要呈现非此即彼局面吗?

  有个朋友曾和我说:“孩子从剪断脐带的那一刻开始,就在离开我们。”所以我们要保有自己,才不会在有一天面对他或她的背影时,那么黯然神伤吧。结婚,生育,家庭结构变化来生活的变化,但是完完全全的牺牲,一定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除非,你心里的那个“少女”还没等你舍不得,就已经走了。

  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从她在我体内生长,到如今露出小牙齿对我微笑,都让我感受到巨大无可比拟的幸福。她让我更爱自己,更爱漂亮,更爱精力充沛生活,更爱微笑,更爱追逐梦想的脚步,更爱这个世界。我希望给她做个好榜样,看着她未来的每一天都因自信和智慧散发魅力;我也希望她以我为骄傲,因为她拥有一个愿意和她肩并肩行走的母亲;我希望她在像我一样的年纪时,心里还住着那个“少女”。

  我要感谢我的妈妈,没有她和我爸每天乐呵呵照顾许未来,我就没有能力更没有底气说这些话;但我更要感谢她的是,在我有记忆以来,她一直是一边照顾我和妹妹,一边忙着自己的事,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圈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价值。我那么依赖她,但在我离家的那些年里,她学中医,学跳舞,学太极,依然过着快乐的日子。我的妈妈就是我的榜样和骄傲,当然她一定不知道,那个与我和平共处32年的“少女”,至今住在她心里。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二):凄馨冷暖相知

  凄馨冷暖两相知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段经典情话出自有“情书圣手”之美誉的湘西才子沈从文之手,收录在他与张兆和的书信集《从文家书》中,此书当年一出版即洛阳纸贵,后与《爱眉小札》、《两地书》、《海外寄霓君》并称“民国四部最美的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故事与情书紧密相关,青兮的新书《一半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即是书写这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

  沈从文长张兆和八岁,一个是来自偏远湘西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的小兵,一个是在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大家闺秀,缘分却将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其妙地联系到了一起。沈从文为了追求张兆和而写下洋洋洒洒上百封情书,历经三年零九个月的等待和煎熬之后,“乡下人”终于得以成功逆袭“女神”,喝上了梦寐以求的一杯甜酒。对依偎着的恋人来说,情书可谓多余世间往往因为有了距离,才产生了写情书的必要,无论是生离的《钗头凤》,还是死别的《与妻决别书》,两人之间都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对沈从文来说亦然如是,爱而不得,才有那么多翩翩的情话。而能用情书争取到一份感情成就一段传奇,开启另一种人生,沈从文不凡的感情经历的确值得一书。

  结婚之后,沈从文在感情上对张兆和依赖有加,从他给张兆和书信中变换着的昵称即可窥出端倪:三三、三姐、兆和、小妈妈、兆和三毛姐、张铁人……他们共同经历了同时代人都经历过的战乱、逃难以及下放,沈从文甚至在1949年自杀过,是张兆和陪着他渡过难关。他们共同走过了五十五个年头,在感情上谈不上惊心动魄,而更多的是平淡作家李辉评价他们说:“总体还是幸福的,没有张兆和,可以说就没有《湘行散记》,没有《边城》,包括《从文家书》等。”这是从文学史角度看婚恋对一位作家的影响,因留下传世之作而作出肯定,青兮在书中《你是灵感来源》一节里即专门写到了张兆和对沈从文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1988年,沈从文去世,老友施蛰存敬书挽联:“湘西一种凄馨意,彩笔争如沈凤凰。”此种凄馨意弥漫湘西,也弥漫沈从文的一生,并融入其作品,《边城》写的正是这样一种美丽哀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萧萧》里的萧萧在岁月更迭中,回视往生,“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近乎宿命,湘西总带着一丝惆怅,但又总会吟唱希望之歌,慨叹未知命运

  沈从文下笔为文有一种凄馨意,他所经历的感情也同样如此。沈从文在如愿娶了张兆和为妻后,曾在婚后偶然地爱上一名叫高青子的女子,在感情漩涡挣扎数年,方重归平静。对于沈从文情感经历中的“偶然”,相关书籍或回避不谈,或三言两语,其一为尊者讳不好开口;其二学术文章,避免八卦,而青兮在《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中则没有避开这段往事,也没有着意渲染这个话题,只是实事求是进行讲述。对于沈从文的这次“精神出轨”,青兮认为“他的善良决定了在多数时候,他不过是借文字做一个梦。”而对于张兆和的包容态度,青兮引用《圣经》里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别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传达出对这份善良的肯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爱,所以包容,这种爱痛交织的凄馨意是沈张二人都共同感受过的。

  而另外,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张兆和并不理解沈从文对政治的疏远态度,将他的悲观当作落后,直到沈从文去世后,她方才在为他整理遗稿文集过程中渐渐领会和懂得。2002年病中的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坦诚地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若说沈从文的长信连篇是肺腑之言,张兆和的这一纸叹言则是反躬自省。但这一问,也引来了很多非议,许多人就此认定沈张二人的结合是不幸的,青兮的态度显然并非如此,她在全书末尾总结时这样写到:“他们携手走过的一生,有相知相恋的缠绵,亦有过隔膜与不理解,但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想扶相持,总归是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的确,无论如何,世间每一段感情终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本书“温馨”与“冷”的意味,想来既包括了沈从文用绵绵情书为张兆和递来的暖意,也涉及沈从文曾对张兆和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包含了张兆和这番“幸福”、“不幸”之说。但细细想来,沈张之间终究是有“相知”的,正如青兮说言,“他们都善良单纯宽容待人,淡泊名利,从不愿伤害人”,正因性情契合,两人才能携手一生。试问这世间,还有什么比相伴到白头更能被称作“爱”呢?另外,书的封面回目设计皆作一纸温馨红笺,所附插画、书签所选的苏州、青岛、凤凰等地景致满目青翠,冷暖对照,也正契合了书名

  传记各有作法,作者代传主言,是件不容易的事。民国时传奇故事多,沈从文尤甚,蹩脚先生讲课先等十五分钟,写情书追人,跑警报被骂……满满都是段子,青兮把这些有趣掌故于书中一一呈现,这点细致妥帖不容易做到。譬如谈到胡适为沈从文当说客劝导张兆和时,她写:“那时的张兆和还是个小女生,她可能不知道,胡适虽是留洋博士,民国时期风云人物,但他是奉父母之命成婚的,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加上夫人江冬秀醋意浓浓,家中时常上演‘狮吼记’,因此两人并不情投意合。自己婚姻不够美满,所以胡适特别乐于成人之美,还撮合过许多名人的婚姻。他手里有一本特制的‘鸳鸯谱’,上面签名的有赵元任夫妇徐志摩夫妇、千家驹夫妇等。”小小一例,见出作者笔法灵活,讲沈从文事,却放不下胡适、徐志摩一众人等,由一两个人写起,勾连起民国的风云际会。往小里说是婚恋,往大处讲是文化。纵观全书,亦可知作者为文诚恳,全书写作无一处不本事,以治学之法著文章,只看书中百余条附注也就明白了,在写沈从文结婚时,提到周作人也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沈从文君结婚联》为友人贺喜:“国历重阳日,沈从文君在北平结婚,拟送一喜联而做不出,二姓典故亦记不起什么,只想到沈君曾写一部爱丽思漫游中国记,遂以打油体作二句云:‘倾取真奇境,会同爱丽思’。”这等生僻出典都有,不能不说作者写作此书做了充分准备。

  合上这本“最美的沈从文情感传记”,回望那个正在远去的时代,与巨匠沈从文如相对晤,了解他与张兆和那一段悲欢离合的人生,体会那一丝凄馨冷暖的情愫,确是别有滋味。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三):那样的时代再也回不来

  寒假在苏州、上海一带游荡时,得了老乡惜顾关怀,我获赠才女青兮的新著《一半温馨一半冷儿》,讲沈从文和张兆和旧事。沈从文是我最喜爱的民国作家之一(另外一个是梁实秋),加上二人故事带着点儿传奇色彩,我拿到手就爱上了此书,简直到了弃姑苏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不看、挚爱焖肉双菇面不吃也要看完的地步。在平江路等昆曲社开场时,恰好随身带着,伴着清茶,细细读了大半,酣美不可言。

  故事其实在大学时候已经知晓:从文先生对张兆和一见钟情,借着批改作业对兆和发动了情书“猛攻”,几百封情书写下来,最后终于烘暖兆和的一颗冷心,二人坎坎坷坷相伴一生。看完除了因才子佳人故事会心一笑,更多的感慨却是对着书中折射的那个时代——那个写着情书、有点儿慢的时代。

  沈从文到底给张兆和谢了多少情书?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考,因为经历纷乱,二人许多书信已经散失,能见的也多是因为当时流行将情书上报而保留了下来。但是仅仅就是这保留下来的一点书信,也叫人慨叹才子从文的深情和不懈。先生被下放干校劳动,兆和二姐允和来探望,看见张家一片散乱,妹夫从文拿着一片发黄旧信老泪纵横,一问才知道,那是当年兆和回复的第一封信。

  现在的恋爱青年,谁还会写信!想起了他,拿起电话就可以丝丝绵绵絮语不尽,不方便接电话还有微信呢。简单了、快捷了、直接了,可是却也少了许多味道。写着情书的时代,那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盼和怅惘,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忧伤和无奈,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欢欣和急切。可是如今,大雁不再传书,鲤鱼不再传书,前者已经被捕猎人赶入山林,后者则成了需要厨师祛除土腥气的死物,食客也不一定喜欢——谁还吃肉粗腥气的鲤鱼。没了情书,爱情就少了点真挚、少了点缠绵、少了点回味,变成了快速消费品。每个人都在追逐爱情,都期盼着能有一份迅速感情,然而当激情消退,就食之无味、弃之不惜,便开始新的搜索。于是,我们都变成了带着点期待又不十足珍惜的“现代人”。

  诗人北岛说:现在是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细节。诚哉斯言!闪烁迷离的霓虹灯遮蔽了星空,银河成了难以辨识的传说;滚滚人流中,我们神色漠然,谁也不会注意路旁花刚刚开出艰难的第一朵;喧嚣滥情的流行歌曲在KTV响起,唐诗宋词成了考试中才会遇到的无聊分数;我们倾心于迅速成功人士,却忽视了身边最爱我们的人;亲友围坐的饭桌变成了埋首手机的聚会,唯一的高潮是上菜时的拍照声声;旅行变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或者是机场免税店的疯狂抢购。世易时移,生活在喧嚣浮躁中遗落了美感,我们则在物欲横流的街头模糊了曾经铭刻的初心。

  诗人顾城说:黑色的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这个娱乐至死、迅速消费的时代,我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将视线从手机和电脑移开,去品一杯清茶、看一本闲书、写一份书信、讲一讲和收入无关的旧事。即使从文兆和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我也愿意在自己一亩小小心田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四):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文/橘川大人

  很久之前,你是追风的少年;很久之后,你我依旧年幼。读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情史,挥挥洒洒,如春风细雾,婉婉道来,在很短的两天内,走完了他们久长的一生。行至人生的最后一站,沈从文被作者这样写道:尽管两鬓斑白,但笑起来像个天真的孩子,伤感时又泪流满面。窃以为,那个时代的文人骚客,无不有着强健的初心,丰沛的情感,低回流转的心思,和一席单纯良善的少年心地。朴素温润如阴丹士林旗袍的张兆和,在晚年看着二哥写给她的封封书信,却也能如豆蔻年华的少女一般,两颊绯红,眼角润湿。

  当下人或许无法理解民国年代的爱情,无从体会那种悠长绵密的感情中被细细嵌进的温存和心动。生活节奏太快太快,我们已做不到走两三里地,翻几座山岭,去牵某人的手。我怀念那个从未见过却被木心描绘得如同诗画的年代:“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许久没有邂逅这样一本从视觉到内容都令人心生愉悦的书,精致的绘图,珍贵的照片,配上作者微妙贴切的文笔,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她阅读过的浩瀚书籍:林徽因,席慕容,张爱玲,郑愁予,木心,纳兰容若……熟悉的诗人和诗句次第展开,曾经,我也是那个爱诗的少女,也曾捧着舒婷的诗篇一遍遍阅读,为之感伤,为之潸然泪下,也曾在看过纳兰的词之后愁肠百结,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低回惆怅。如今这些优美的诗句被作者恰到好处地嵌进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情感历程中,如同雨后的林间小路,镶着一颗颗被水润泽后的卵石。

  情书是一件多么神奇的物事,它可以穿越时间,在千百次轮回里面停留不朽,尽管纸页发黄变脆,时隔多年后展开读来,彼时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们毕竟要走很多很多的路,行许多地方的桥,看许多处的云,才能体会到一生能够完整挚爱的,只有一个人,不要求总是相伴左右,不要求一直车马同行,繁华入眼之后,难得的是洗去嚣尘,和那个拥有最朴素笑容的女子,白首不离。沈从文做到了,他一生跌宕流离,赢得过一身赞誉,也经受了风雪寒霜,见过千百种女子娇媚的姿态,也曾为之动心,为之辗转反侧,但是最后他选择的,依旧是那个与其鸿信传书的三三:清瘦,微黑,透亮如鹿的眼神,就像挂在沈从文夜色中的一枚月亮。

  我欣赏张兆和的保守内敛,宽容大度,赞赏她的勤俭持家,低调隐忍。她也是有着一颗文学的初心的,正像书里所说,张兆和的才华,一直被沈从文的极盛光辉所遮掩,而她,却也甘心做那个操持家务、抚养后辈的“幕后人”,没有怨言和遗憾,也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沈从文安静的文学创作,保证他能有不竭的灵感来源。某人曾说,在一段完满的感情里面,必定至少有一方是做了容忍和退让的,若非如此,感情则无以为继。从这个角度讲,不得不说,张兆和是做了一定的牺牲的,岁月将她打磨得越发消瘦,她从学生时代被众人追捧的“黑牡丹”渐渐变成要为柴米油盐等生计发愁的灶前主妇。或许由此就引出一个亘古的难题:热恋时分,他看上的是她的清幽冷傲与文学灵气,她喜欢的是他绵绵不断的情话和富有韧性的追求,而一旦成了眷属,必定要落到土地上来,两人若都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家庭这个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于是一方主动做出牺牲,系上围裙出入厨房,而这时,那个情感丰富、需要不断施以爱情灌溉的倜傥才子,却渐渐开始疲于日常琐事,感到昔日的女神光环褪去,变得像那双布满茧的双手一样粗糙。因此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沈从文在见到高青子之后,会心动不已,后者千娇百媚,在内心爱慕着前者,沈从文在“白玫瑰”和“红玫瑰”之间犹豫了。

  但是虹霓和流星只是转瞬即逝的璀璨,尽管月亮有阴晴圆缺,但还是每日播撒着清辉。沈从文将他与高青子的爱恋糅进了文学创作中,写完了,也就梦醒了。

  阅读这些隔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的书信纸笺,若发挥想象力,不难觉得那时的人事会一一鲜活地浮现出来,王小波的情书直白,徐志摩的情书甜腻,朱生豪的情书读来不免会令人消极低沉,但是纵览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信,带着他独有的凤凰水城的灵气和秀婉,暗自生趣,语言也是清丽流畅,情到深处会令人莞尔一笑,不由地会羡慕少女时代的张兆和,能有一个如此爱她至深的才子认真细致地写情话给她,青春也不算枉度了。

  从文一生,洋洋洒洒几十部小说,从一个毫无名气的文坛小卒,经过打拼一跃成为民国时代的执笔骄人,后又经新政权建立,遭文革摧残,艰难度过社会转型时期,直到后来看淡风云人事,名声又再次鹊起。漫长凌乱的一生,陪伴其左右的只有张兆和,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彼此成为装点对方人生的重要痕迹。

  这其中的心酸苦楚、甜蜜感伤,我们只有通过经久不衰的书简去细细体味了。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五):去看书吧!

  去看书吧!

  收到室友王清洁(笔名青兮)的《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已有一个多月,中间经历自己换工作办手续等因素一直未能尽快地写成读后感,希望伊人勿怪。

  其实这篇读后感很难写,书我已经看了两遍,看得很轻松,熨帖人心,而且有种绕口绕心的缠绵之感,以及大彻大悟的顿悟之感,具体好在哪,似乎只想说一句话:“去看书吧!”

  ———题记

  一、这一切源于一场爱情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讲述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一根情线织成一张密密的网,交织了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相思、苦恋、愧疚、感恩,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漠视、相怜、相爱、相守,交织了沈从文的一生成就,半生起伏。人的这一生,爱情不是全部,但没有爱情的人生一定是暗淡无光的。我喜欢作者的文字,娓娓道来,将爱情写得细腻清新。或许平凡的生活会耗尽我们对爱情的全部期待;或许碌碌的我们从来没弄懂什么是爱情;或许人们都把自己的情感抽空,执着于快餐式的快乐,漠视爱情;但有时候看见对对眷侣,执手相依,眉角含情,看见历史上那么多有名有姓的真实爱情故事,譬如徐志摩和陆小曼、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我会常想爱情一定是存在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选自《从文家书》)。”最初的最初,也不过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几堂课的遇见,怎料从此就牵绊起一世的情缘,正如沈从文给张兆和的第一封情书中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然而,爱情并非止于初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爱情常见的无奈,沈从文把情书当小说写,历时三年零九个月,终于赢来了一段完美的爱情。

  从顽固的不爱到一生相守,张兆和是否才明白“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真正爱上了,以前的顽固立刻化为爱的执着。从此,用我一生的时光陪伴你,不离不弃,用我一生的微笑温暖你,不伤不悔,用我一生的牵挂爱着你,不止不息,爱你,直到生命的终结,直到我们来世再遇见。

  二、着意趣味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讲了几件有趣的事(摘取《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有改动):

  1、 沈从文第一次敲开张兆和宿舍的门,紧张兮兮地说:“噢,原来你就是那个‘笑话’。”原本一心想恭维中国公学有名的“校花”,给这位女生留下好的印象,却不料,夹着四川口音的凤凰口音的沈从文,一开口又闹了一个“笑话”。

  2、 婚礼前,刚把件必需品搬入新居的第一晚,四妹充和发现一个小偷正在院子里解网篮,就大声喊起来,一时人声四起,乱成一团,惊魂甫定后,大家才发现,沈从文手里拿着的竟然是一把牙刷。

  3、 晚年,沈从文患上脑血栓,右边肢体麻痹,张兆和让行动不便的沈从文坚持锻炼,每天须在小客厅特地留出的一米多长的空地上走五个来回。

  刚走了两次,沈从文就想偷懒,问夫人:“够了吗?”

  又走了一个来回,累了,想蒙混过关,又问:“这是第四次了吧?”

  张兆和马上说:“别骗人,刚刚三次。每次都想哄人。”

  他又走了两圈,最后一个来回,他不等走到头便迫不及待地长吁一口气:“唉,完了吧?”

  她摇一摇头,无奈地说:“你总爱偷工减料。”

  他不反驳,有点调皮地看着她,随即两人都开怀大笑了起来。

  类似的地方很多,看得我总是喷饭,沈从文去世前曾说:“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人生几度沉浮,经历了家道衰弱,经历了在“窄而霉小斋”刻苦求学,日夜创作,前途渺茫;经历了凤凰于飞,声名鹊起,创作了“两个等身的著作”,堪称多产作家;经历了爱情受挫,寤寐思服;也经历了死生契阔,执手相依;更经历了文革,生命垂危,精神困顿……正如作者所言:“他这一生,玩过,奋斗过,等过,梦过,爱过,该得到的都已得到,该失去的也早已释怀,对这个世界,他已然无愧。”

  三、米(美)极了!

  quot;米(美)极了!”是沈从文的口头禅,他笔下的《湘行散记》《边城》《从文自传》《芸庐记事》等文章,文字明净如水,这源于沈从文擅于发现美,擅于写生活中的美,他曾说:“无论生活还是写文章都应该美一点。”清洁(笔名青兮)无疑是很喜欢也很认同沈从文的观点,所以文章处处可见如《边城》般的沈氏文笔,细腻而清新。

  …………

  好书经看、耐看,推荐大家都去品读一下。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六):回归“人的文学”

  大名鼎鼎的作家毛姆曾在《巨匠与杰作》里一边推荐了他心目中包括《战争与和平》、《包法利夫人》 、《呼啸山庄》在内的“世界十佳小说”, 一边将托尔斯泰、福楼拜、艾米莉·勃朗特的八卦穿插在书评当中,读来妙趣横生。毛姆的理由是:“为了真正洞悉一部伟大的小说,你就必须对写这部小说的人有一个必要的了解。”很多人像毛姆先生一样喜欢关注心仪作家的私人生活,但并不都仅仅为了八卦,更多的人往往是想知道:作家笔下那些不同凡响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是否源自作者本人不凡的经历?是否折射出某种自身情感?在凡此种种好奇心的驱动下,使得名人传记往往不乏读者。而纵观当今中文系的文学史教材,在作者生平介绍方面多有教条化、美化之嫌,对于作家私事往往采取冷处理态度,甚少提及。因而中文系学生知鲁迅的横眉冷眼,却未必懂得他作品的基调与他失意的婚姻、长时间的苦闷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未必知道他中年与许广平恋爱写就的一部《两地书》实也温情脉脉。还有钱钟书写《围城》,曹禺写《北京人》,张爱玲写《小团圆》,其中皆渗透着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体验。像罗兰·巴特那样认为“作者已死”,将作家与作品剥离对待的态度未尝不可,但对喜爱作家怀有某种程度的好奇感的表现,似乎更为贴近凡尘俗人的欲望本性。

  青兮《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一书围绕“合肥四姊妹”之三小姐张兆和,从沈从文、张兆和二人的情感生活入手,全面解读沈从文前半生的浪漫与辉煌,后半生的苦难与成就,并铺展了一幅从民国初年到八十年代各个不同时期的精彩生活画卷。这部传记从剖析感情生活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的角度,来挖掘沈从文的创作动机及其作品深层蕴意。例如作者提到《龙朱》是在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不得、仰望女神之时写下的,因而龙朱身上有一种孤寂愁苦;《月下小景》是张兆和逐渐接受他之后写下的,因而故事中的女子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而《湘行书简》则是两人婚后浓情蜜意的书信结晶,这一系列作品的诞生,无一不与张兆和有着密切的联系。沈从文最负盛名的小说《边城》创作于婚后不久,对于这篇创作于新婚得意之时的小说何以弥漫着别样的哀愁,青兮钩沉往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与沈从文在青岛大学教书时的一段感情插曲有关。承认“人”的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回避,不美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传记的写作是回归到了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文学”,"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 ,将“人”与“文学”放到了一起,而不是隔离开来。

  对于沈从文显性的文学创作,诸如《边城》《长河》《湘行散记》这些他生前就公开发表过的文学作品,我们都不会陌生。但在沈从文身上,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隐性的文学创作,即他的私人书信,目前收入《沈从文全集》中的有多达9卷。其中,沈从文与张兆和的通信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青兮在自序中将这些书信称为“两个人的另类编年史”。特别是沈从文自1949年封笔之后,渐渐将重心转向文物研究,正式的文学作品极少,但通过他的书信中,我们却依然能看到一个优秀小说家的文字魅力。在《说明员家书》一节中,青兮着重介绍了沈从文的这一部分“另类创作”。“文革”到来前的十年,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生活比较安定的一段时间,“细检这十年间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两地书信,虽平平淡淡,但毕竟自小说家手出,往往观察细致,且善于联想,家长里短的闲谈,随意点染的风景,文坛内外的掌故,随手拈来的笑话,还有一些信笔涂鸦的小画,读来却颇有味。”从书中所摘选的日记片段即可窥出,在沉浸于文物研究的后半生里,沈从文依然默默维护着对文学的初恋情怀。

  整本书读下来,像看了一场长长的电影,从一个十八岁少女到八十岁老太太,张兆和的一生都与一个叫沈从文的男子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的浪漫与哀愁,心酸与波折,隔膜与不解,温暖与陪伴,令人或笑或泪,或愁或悲,或感动或唏嘘,很容易就“入戏”了。皆因这部传记的特别之处,在于青兮用了一种小说家的笔法来讲故事,这里不是说她善于穿凿附会、臆造故事,而是指她善于将手头的材料组织成小说或戏剧的结构,从而具有了极强的吸引力。比如书中的第一节《为了遇见你》,写的是沈从文遇到张兆和之前的两次朦胧恋爱,以及他们在上海中国国学课堂上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相当于在整个沈、张故事传奇正式开场之前的一个序幕,这种手法在传记写作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还用《枯萎的野玫瑰》一节专门描绘了沈从文九妹沈岳萌悲剧的一生,将她的娇生惯养与张兆和的独立自主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对比,使沈从文在“丈夫”“父亲”身份之外也拥有了作为“兄长”的独立角色,也更突出了当时大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并且,在书中每一小节的开头,作者常常先抛出一个引子开启接下来的故事,文中往往穿插一些相关性的小掌故,不拘古今中外,间或发出一些议论评说,有一种说书人的意味在其中,因而读来丝毫不觉枯燥。比如谈到张家四姐妹小时候参与办家庭刊物《水》时,作者将之与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的相较而论,既水到渠成,又引人回味。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绝不是一本无聊的八卦书,翻看其中近百条严谨的引用文字,读者便可知。还有作者用心从民国老报刊杂志上挖掘了一些小掌故,均是“首次出土”的,读来也别有趣味。加上作者优美流畅的笔法,使得这本传记既“真”且“美”。

  (作者:许森,刊载于《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11月21日,有删节)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七):绝版的传奇

  青兮新书《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书写的是文坛伉俪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半世情缘,渐次读来,却仿佛在看一个个绝版的传奇。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一场绝版的遇合。

  一个来自湘西凤凰的小兵,在大都会北平经过努力多年,终于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受胡适提携,来到上海中国公学担任讲师。初次登台,战战兢兢,竟闹出了“等我五分钟”“等我十分钟”的笑话,而此时,坐在第一排的大二英文系女生张兆和,早把这位蹩脚先生的窘态尽收眼底。不知从何时起,沈从文爱上了校园里这位剪着短短头发的女生张兆和,把一封只写了一行“不知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的情书送到了她手里。接着,一封又一封痴狂的情书如狂潮一般涌到了张兆和面前,一心求学的她通通置之不理。一面是顽固地要爱,一面是顽固地不爱,你追我躲的局面僵持了三年有余。后来,沈从文终于开窍,不再寄希望于独白情书。张兆和毕业的那年暑假,他直接来到苏州九如巷3号张公馆面见心上人,与张家姐弟打得一片火热,加上此前厚厚的情书铺垫,这次的“不请自来”终于敲开了女神紧闭的心门。日久情深,张兆和终于给沈从文拍了一份“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电报情书。

  身为大家闺秀,她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也不要什么聘礼,究竟是爱上爱情,还是爱上沈从文,只怕当时张兆和自己也说不清,而青兮在书中说得贴切:“愿一生读他的信,受他的爱慕,是她唯一的虚荣。”更让人感到殊为难得的,是身为张家的一家之主张武龄,像当初把二女儿允和嫁给穷小子周有光那样,他也把三女儿许给了一穷二白的沈从文。试问,像这种对儿女婚事毫不干涉的开明态度,名门贵族中又有几人?

  最让人羡慕的,是那一封封绝版的水上情书。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这段迷人的情话,是沈从文蜜月期回湘西老家时,在风雪飘摇的小船上写给远在北平的新婚妻子张兆和的情书,出自他们的一匣水云私语《湘行书简》。小船顺着清洌洌的沅水飘然而下,沈从文或站立船头看两岸风景,或拥被坐在船里就这孤灯遥想心上人,一程山水,一程书。这一幅行舟写信的浪漫画面,青兮在书中《写在沅水上的情书》一节中将它描绘得甚为浪漫,读之如饮佳酿。可为之沉醉之余,也有一丝遗恨:在这个一日千里的高铁时代,缓慢的舟行早已被淘汰,如这般柔情的水上情书还会再有吗?

  的确,不会再有了。曾经湍急的沅水被大坝拦成了平静的河流,冲走了沈从文笔下无尽曲折的诗意;鸣笛的轮船和游艇招摇呼啸,惊醒了两岸晨梦中的鸟雀;飞快的世界有了手机可以立解相思,空白的信笺已无人开启。

  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一种绝版的相濡以沫。

  青兮说:“一生只爱一个人,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才女嫁给才子,当女神的光环不再,轰轰烈烈的传奇谢幕,平平淡淡的人生登场。爱做梦的沈从文心上生出了一种倦意,甚至曾偶然地爱上别人,是张兆和的隐忍与宽容,让他渐渐找回了失去的理性,回归了家庭。抗战时一家人逃难、避居昆明,内战结束后,沈从文封笔、自杀、转业,接着是抄家、下放的文革岁月,一路走来,几多风雨,张兆和始终相伴左右,不曾离弃。

  沈从文走后,张兆和耗费所有心力整理《沈从文全集》,一如既往地做着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更令人叹服的是张兆和的直率与坦诚,她在《从文家书》后记中反躬自省“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在爱人走后用尽最后的力气弥补曾经的过失。青兮在最后一节《在仍有你的世界里旅行》,将这份竭尽心力的爱写得荡气回肠。

  掩卷沉思,其中的传奇又何止以上三例?沈氏家族中除了沈从文的身世坎坷,更有其父沈宗嗣、其兄沈云麓、其弟沈荃、其妹沈岳萌,个个人身上都有一本传奇故事,串联演绎起来就是一部精彩至极的电影,青兮在书中兼有写到。合肥张家四姐妹的婚恋故事亦是对对精彩,青兮从她们的童年写起,字字吸引人,读者一径挖掘下去,即是无限的风光。更有散落于书中的文人交往,如沈从文与巴金、徐志摩、林徽因夫妇, 亦是君子之交以心不以利。凡此种种,或大或小,或显或隐,皆动人矣。

  一个充满传奇的时代结束了,到而今剩下的都是大抵相似的故事。幸好,我们可以翻开那些传奇故事的摹本,如《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重温那些纷繁的精彩。

  (戴熙)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八):“传奇”不“奇” 生活流转

  为“传奇”人物做传,难的不是写“传奇”,而是把“传奇”还原成日常生活。

  ——题记

  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陆刮起了一阵“怀旧风”,时至今日“风力”犹在。“怀旧”或以“八卦趣闻”为出发点,专挖名人私隐,自以为是地添油加醋只为猎奇。这是最末一等的“怀旧”(无关乎“文化想象”)。或以“重新发现”为出发点,以今之眼光使历史再现。这种“重新发现”里不免带有“文化想象”的因子。

  不论是以“旧上海”为代表的空间上的“想象”还是以汉唐为代表的时间上的“想象”,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创作者对过去的解码与重构,它不是“重现”,而是“再现”。

  对虚构类文艺作品而言“文化想象”能一定程度上帮助观者解码现实,但对以真实为特质的传记而言,最大限度完整忠实地记录现实才是它的要旨。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是青兮的第一本书,记录着沈从文、张兆和的婚恋生活。这本书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从1902年沈从文出生写到2007年沈、张二人合葬,从沈的出生地凤凰写到二人的第二故乡北京,时空交错犹如画卷。其中二人所经历的事情何止千万,青兮却能独具慧眼地加以选择、剪裁,详实完整地记录二人生活的重要片段。

  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大赞美正是它作为传记的真实完整。在书中,真实首先体现为作者的某种自觉,这种自觉抑或说志趣贯穿着整本书,使得这本书与一般的“八卦趣闻”、“爱情鸡汤”泾渭有别。

  青兮在《自序》中就写道:“有时,世人会以为,流传中的动人爱情故事总是完美无瑕,殊不知,我们浮光掠影所见的,往往可能只是绣花被面上悠悠的鸳鸯戏水,却常常忽略锦缎背后的紧密的针脚、交织的分叉、破碎的线头。”为“传奇”人物做传,难的不是写“传奇”,而是把“传奇”还原为成日常生活。作者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世人书写沈二哥和三姐(张兆和)的爱情故事,更书写了朴质自然的人生。

  这种朴质,是通过略写爱情绚丽得来的。青年男女不会不记得沈从文写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也许他们还津津乐道于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情书。而那些情书在青兮看来,虽是浪漫,但“更多的是平常人生中的冷暖细节”,“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书中花了大半的篇幅写婚姻中的沈、张二人。写因为战乱两人被迫分离,张兆和在北平照顾两个幼儿和沈从文的九妹,辛苦支撑,由闺秀成为主妇。写两人在云南时,为了生活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张兆和则在桃源的中学教书,尽管条件吃紧张兆和还是尽力给两个孩子做好吃的。写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放下自己的写作计划,去搜集整理沈从文散佚的作品。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的完整则首先体现在它不仅写了沈、张二人的相识还写了二人在相遇之前各自的生平及周遭的人物。比如写沈从文的从军、初恋,初到北京时的困顿,以及战时昆明西南联大杨振声、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名教授的生存处境。再比如写张兆和的家庭教养、与三姊妹之间合办文学报纸、参加校运动会。一本书看下来,读者不仅知道了沈、张二人还认识了诸多性格鲜明丰富的人物,比如张兆和的父亲张武龄、二姐张允和、四妹张充和;再比如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六弟沈荃、九妹沈岳萌。

  这些周遭的人物丰富了这本书,也共同构成了二哥和三姐故事的大背景,为后面二人的故事作者注脚:二人虽是身份、性格迥异却仍能结婚,但这些性格、阅历上的迥异却也让二人的婚后生活并不平顺,即使做了一辈子夫妻却也并不十分理解对方。例如,沈从文婚后曾数次怀疑滞留北平抚育孩子的妻子心内已有他人。张兆和在整理沈从文遗作时也曾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其次,书中不仅写了沈从文对张兆和的一往情深还写了沈在新婚不久对另一女子精神上爱恋。此上两点也许是最为后人所争议的:沈、张的结合到底幸不幸福,二人之间是否真的存有爱情。对于沈从文的“精神出轨”,作者没有帮他修饰也没过多替他辩护,只写张兆和对此的态度,“他的善良决定了在多数时候,他不过是借文字做一个梦”。诚然,除了张兆和大概谁也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段往事。

  传记的真实亦来自于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这包含了当事者沈从文、张兆和的书信往来与文学创作,《老实话》、《艺风》、《每周评论》、《星光》等民国报刊杂志上刊载的相关文章,林徽因、张充和、张允和、沈龙珠、沈虎雏、黄永玉、沈红等人的回忆文章,以及其他传记作者为沈从文做的传。

  此外,许是得意于深谙绘画,青兮在书中的景物描写尤为传神。这种细节处的传神,加深了传记的魅力。比如书中写沈从文在青岛的教师宿舍:由于房子所在地势比较高,站在楼上窗台望去,层次不同的明绿即如画一般铺展开来,周围高树满园,近处翠色的中山公园尽收眼底,稍远处,大海铺展出一片碧波,更远处则是翻滚的云海。

  世人多贪恋那些爱情信物的芳华绚烂却少问津信件背后的日常生活,殊不知,笔淡情深,只有流转的日常,才是爱情生长的地方。

  (刊载于《团结报》文史周刊版,2015年1月23日,有删节)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九):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

  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

  毛莉

  民国是一个抒情的年代,孕育了很多缱绻的爱情故事,而这些故事最持久最动人的保存方式,大概就是情书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眉小札》,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从文家书》,朱湘写给刘霓君的《海外寄霓君》,庐隐与李唯建的《云欧情书集》,白薇与杨骚的《昨夜》……民国情书集蔚为大观,真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些留存下来的美丽字句,是后人确认、回味那些珍贵情感的最好方式。

  在诸多民国情书中,最清澈动人的莫过于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这段表白:“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结合,从心动、追求到最终执手,情书可谓功不可没。青兮的新书《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即是书写沈从文与张兆和的这一场书信奇缘。

  从湘西凤凰小城走出来的乡下人恋上了生长于江南的名门闺秀,这本是该一段无望的爱情,然而沈从文固执地写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情书。从初次告白“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的怦然,到“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深情,再到“我尊重你的‘顽固’,此后再也不会做那使你‘负疚’的事了”的沮丧,沈从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张兆和一开始从不回应,但情书还是悄然在他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如青兮在书中说言:“她虽顽固的不爱她,却也深深的被他顽固的爱感动了”。最终,沈从文获得了一份“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甜蜜电报,如愿娶得心上人为妻。说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结合是“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的确丝毫不为过。新婚不久,沈从文在回湘西老家的行船上,与在北平的爱妻鱼雁传书,于是诞生了《湘行书简》这本美丽的“三三专利读物”,情书中的情书。

  情书甚美,家书更真。抗战期间,沈从文被迫与妻儿离散,书信成为他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和安慰。沈从文去信颇多,有时信件积压,张兆和竟在同一日收到过六封信之多,她不无骄傲地感慨:“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该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这个甘心为丈夫洗手作汤羹的才女,因书信而收获了极大的幸福感。而在战乱过后的和平岁月里,家书亦仍是二人生活中不变的主角,只是青春岁月里的缠绵惊人语已不再,多的是嘘寒问暖、家长里短的琐碎关心。

  市面上,关于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学术著作很多;描绘演绎沈张二人情感历程的书目也有不少。而在《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这本最新的沈从文情感传记中,青兮以沈张二人的书信为主体,牵引出一段温馨爱情传奇,这样来布局此书,实在是匠心独运。李长之曾说:“越是在琐屑的私人生活中,越是容易见出那个作家的真面目。”文章可以矫饰,私下写作的书信则往往真诚。青兮从《沈从文全集》《沈从文家事》等资料中,妙手裁剪出最精当的一部分,将沈从文与张兆和追求期的狂热与冷淡、蜜月期的温馨与浪漫,以及婚后生活的平淡与波折一一展示。而关于一些有争议的事,如沈从文婚后移情高青子一事,张兆和抗战时期为何迟迟未肯南下与沈从文团聚,晚年二人因何分居两处,青兮从事实出发,通过详实的资料考证,摒弃了学术界及一些爱好者的片面观点,给出了更为客观公正的评说,并辅之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绵密的体察感悟力,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沈从文与张兆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私人情感对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书信年代的温馨与浪漫,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实在是一种难寻觅的珍贵了。阅读青兮这本真诚善美的《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重拾纸短情长的缓慢,重返那个已然逝去的情书年代,真是一次美好而丰富的体验。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读后感(十):爱情是糖,相守是盐

  爱情是糖,相守是盐

  ·刘颖·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写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与婚姻,这是一部让人拿起来读就不愿放下的传记。作者青兮用平常视角看大师的爱情,描述中有很多少女的趣味,和印象中我们所常见的传记很不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如同一部偶像剧,后半部分则像一部家庭剧,让我们每一个人看见自己的人生。

  偶像剧深受追捧,就是因为那些爱情美得浓烈,那些情话美得缠绵,那些戏剧化的转折美得不真实,远比现实来得精彩和梦幻。沈从文与张兆和年轻时的恋爱故事,就很有青春偶像剧的意味,青兮在书中将沈从文的追求过程呈现得浪漫且妙趣横生。沈从文生长在偏远湘西,不是高富帅,也不算凤凰男,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潦倒文艺男青年;张兆和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家境殷实,教养良好,家中四姐妹个个才情出众。牧羊人与公主,完全符合当下浪漫偶像剧的人物设定。彼时初相遇,一个是初登讲堂的木讷大学讲师,一个是坐在第一排旁听的校花级美女,“癞蛤蟆十三号”爱上了“天鹅”,于是发动长达三年九个月的情书攻势。“情书圣手”笔下那一封封或炽烈或幽怨的情书里外,让人看见笑,看见泪,看见疯狂,也看见纯真。当沈从文终于用行动俘获了张兆和的家人,得到了其父亲对婚事的应允后,沈从文得到了一份“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情书兼喜报,乡下人终于成功逆袭女神。他们的恋爱故事一波三折,读来令人欲罢不能,不忍释卷。由“顽固地不爱”到爱,张兆和对沈从文态度的转变看似多少有些突兀,青兮在书中解析时说“愿一生读他的信,受他的爱慕,是她唯一的虚荣”,真是说透了女生这种因感动而接受的心理。就这样,沈二哥与三三偶像剧般地相恋了。

  这本书将一半篇幅留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跌宕起伏的青春,也将另一半篇幅留给了他们婚后平淡的相守岁月。于是,在爱情走向婚姻之后,我们看见了张兆和“女神变厨娘,洗手作羹汤”的转换;看见了情书变成家信,串联起生活的琐碎与温暖;看见了在颠沛流离时张兆和表现出的坚韧、睿智和无私;看见了尽管妻子有如月亮皎洁,也依然无法阻止星光的出现,沈从文也像大多数世俗男人一样有过彷徨;看见了他们恩爱之外的分歧,艰难之时的扶持;看见了年老之后并肩而行,相扶而坐的满足与从容……多少夫妻的一辈子,相伴到白头,不就是这样走过的吗?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相比于偶像剧式甜如蜜糖的爱情,这样长久的相守,更令人感动。青兮笔笔描绘出来文字都有着极强的画面带入感,让人想到许鞍华的电影:强烈的女性视角下,平凡生活状态里慢慢沉淀出的朴素真情。

  这本书描述的是大师沈从文的平凡爱情,但青兮并没有把张兆和作为沈从文的附属品来陪衬,而是给了她独立的“位置”。青兮所描述的那位读书时一心向学、单纯执拗的张家三小姐,透着一股子倔强的魅力。她也带给了沈从文数不清的灵感,没有她,可能就没有《三三》、《边城》、《湘行书简》。青兮也着重提到了张兆和被世人忽略的写小说和做翻译的才华,如果不是嫁给沈从文,也许她的名字会更加响亮。沈从文离去后,她也曾想像冰心、杨绛那样写作,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整理出版《沈从文全集》。但即使张兆和没有成为林徽因、杨绛,与丈夫并驾齐驱,也依然有她的幸福,而这幸福是不须后人评说的。与其说张兆和为沈从文所做的是牺牲,不如说是成全,爱情就是一场对于所爱之人的成全。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有流光溢彩的光鲜,背后也会有不为人知的暗疾。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故事,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爱情是糖,带来甜蜜,多了会腻,少了无味,却也能活;与之厮守是盐,或咸或淡,渐渐习惯,觉不出美味,可是没有盐,生命还能继续吗?

  ——转自2014年12月30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