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得未曾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得未曾有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2 04: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得未曾有读后感精选10篇

  《得未曾有》是一本由庆山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6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得未曾有》读后感(一):阅读趣事

  远处有金色屋顶的是什么地方

  一座观音殿。

  读安妮的《得未曾有》,看到这两句话。总觉得写得太简单啦,没有充分表达展现。而且作者还把她设计封面上。一直不太理解

  今天中午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通了。上周末,我也看到了类似情景

  《得未曾有》读后感(二):慢读《得未曾有》

  个人以为安妮宝贝作品第一个分界点是《蔷薇岛屿》,开始告别青春期的黑暗和做作,转向阳光平和;第二个分界点是这本《得未曾有》,比较前几本有蜕变之意,更加系统醇厚、接近生活的本真质地

  其实很少能够读到一本书,可以如此娓娓道来又充满质感。好像一块丝滑甜蛋糕,恨不得一口吞下来个痛快,又更加舍不得感受时间这么短暂,于是刻意放缓节奏,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将享受的时间延长些。

  上次有此感受的作品,还是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慢读,也正好和它的娓娓道来相契合。所以这篇文章希望能够边读边写,随时记录新鲜的感受。

  拾花酿春——关于食物

  现代人生活的脚步匆忙,以至于把生活的真趣都遗落,古人没有发达信息干扰,生活却更接近本质饮食身体能量来源,新鲜的食材、简化的加工用心烹饪才能保存和升级这种能量,常常吃这样的食物,加上节制地摄取,身体的能量场方能健康清澈。这原本是最基本的生存道理,我们却早已将其遗落。在烹饪的过程里,要尽量使得食物达到它的临界值,释放最美的味道和最好的营养,却是必须要用心和专注的。

  书中的摄影作品无疑也是惊喜,面对大片的润绿,开始想念南方。

  还乡记——关于土地

  这是一个告别了大城市生活,携妻带子还乡务农的摄影师故事,也是一个质朴的人再次拥抱土地的故事。尽管生长在城市,但一直觉土壤有种令人分外舒适和有归属感的能量。种花的时候不喜欢太多用铲子,而是尽可能把手伸进土壤里,便有一种奇妙幸福感,这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与自然连接的需要。“人的生命可以再与自然地互动里得到滋养,但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其他途径,通过各种欲望实现自己得到满足。人的心灵,有时躁动得一刻都离不开外景和外物,需索各种新闻、娱乐、讯息声色,并被这些所控制。”

  我想,最终还是要创造环境回到自然的生活,如同这位摄影师一样欣赏四季光影变幻,欣赏星空,欣赏一棵美丽的树,带着小心翼翼的感恩以及渐渐满溢的喜悦。这是一种召唤

  渡过轮回梦海——关于信仰

  僧人俗人都是世间的修行者。僧人更加专注于信仰,更加充满意识,生活环境却较为简单,似乎缺乏足够养料;俗人拥有更多彩的生活,以及更多领悟机会,却只是少数人有觉悟的意识,其中更加少数人有自己的体系

  我想,无论僧人或是俗人,来到世界使命都是一致的:放下我执,成为自己,心怀慈悲。无论是俗人口角时内心升起的好胜心,还是僧人点燃的一盏酥油灯,都是通往修为路径明白自己的心,或许是最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的沟通

  《得未曾有》读后感(三):在“退”的姿态中看清世界,看清自己,接近真实

  1.

  这本书用访谈的方式深入受访者的生活,写四个特别的人特别的生活方式。他们隐世而自有一片天地,看上去更像是现代隐士

  自觉这次书写是她对以前作品中观点的亲身实践,你会在这次看到一个真实起来的安妮宝贝

  以前很多人不接受她作品中的生活方式、观点,觉得虚无,和生活无关,而这次她用采访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实证。她证明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存在的。

  2.

  第一部分,一个厨师,一个专注于做菜这件事并能够从中自得其乐的人。他有一个和外界没有太大关系的“醉庐”,偶尔一些朋友三五个常来饮酒吃肉,赏花喝茶,围绕在“醉庐”小歇小留。这种方式让“醉庐”看上去多了几分禅意,里面的人也有了些出世的仙气。且主人对外面的世界不深入,无所求,因而快乐且满足。

  最喜欢这部分,它看起来很圆满

  第二部分,一个摄影师,一个毅然选择回归故土艺术家人文环境的不统一不调和是他的一点无奈。而这不是问题。故土于他而言是母亲子宫,只有呆在这里才能体会生命美好状态

  第三部分,一个年轻僧人,围绕他的身份、生活环境等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话题从广义的哲学具体佛学,以及对世界观生死的讨论,个人经历未来的猜想等等。他的生活具有无界限性。

  第四部分,一个与古琴相伴一生老人,从她身上看到一个时代变化

  3.

  这四个人,出世而远离常人生活圈子,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一生执着于某件事物态度单纯真诚矛盾点是,他们所从事的这件事物如今看来却是一致地在这个时代呈现出倒退,不合时宜。而这些事物却是和人的灵魂根本与至善之处紧密相连的。 

  当下浮躁的时代似乎人人缺少信仰,利益熏心,因而会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小到个人情感、工作事业,大到越来越严重污染、人类共处的环境等等。与其说时代在前进,实则是人类在给自己断后。

  所以安妮宝贝这次除了给出更多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参考之外,也涉及到这个时代的问题。值得自我怀疑反省思考。她在这里主张退一步,从而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自己,接近真实。

  微信公众:xmnswx

  《得未曾有》读后感(四):当安妮宝贝成为人导师

  (拙作,载财新 http://culture.caixin.com/2014-09-05/100725838.html)

  安妮宝贝的散文新作《得未曾有》于日前出版,只是这次她不叫“安妮宝贝”,而改名为“庆山”了。改名这一举动,寓示更多改变,是安妮宝贝对过去一个阶段自己的告别。在新作中,安妮宝贝的兴趣从帆布鞋烟花女子宿命,转向了树木、自然、经书与传统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她终于走出了以虚构与呓语构建的私人世界,而变成了一个访问者。

  这本散文集由四篇不同人物的访谈集结而成,可以视为一本访谈录。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厨师,专注于做菜,不深入外面的世界,无所求,自得其乐;第二个人是摄影师,毅然选择回归故土,在与自然的朝夕相处中体会生命最美好的状态;第三个人是年轻僧人,云游四方,潜心学经,生活在佛陀的觉悟里,行走于自己的梦想;第四个受访者是与古琴相伴一生的老人,过着简朴清静的生活,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任何访谈,都不是没有意义诉求的话家常说闲话。安妮宝贝精心挑选访问对象,从大量录音材料中整理出这些文字,显然是有备而来,想有所表达。《得未曾有》中的受访者虽职业爱好各不相同,但分享着一个共同点:放下执念淡定从容返璞归真。这是安妮宝贝所推崇的生活状态,而她也孜孜不倦地向读者传达自己领悟到的这种人生。在访谈中,她反复借访谈者以及自己的陈述,表达了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批评——现代人过于沉溺于科技物质与欲望,急于求成、贪恋无度,从而失去了本真,也失去幸福

  比如科技,“现代人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多了,有科技助阵,却更为无聊。领略不到在自然中与之联接的情趣清欢,一些感受都开始不真实。以前的人更敏感,更愿意往内去探索自己与外境的关系,这样反而丰富。”比如物质,“一千万是过日子,一百万是过日子,十万是过日子,一万也是过日子。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活得累。有内心生活会比较愉悦。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会容易产生怨言怨气。”比如欲望,“人的生命可以在与自然的互动里得到滋养,但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只能尝试通过其他途径,通过各种欲望的实现让自己感到满足。人的心灵,有时躁动得一刻都离不开外景和外物,需索各种新闻、娱乐、讯息、声色,并被这些控制。”

  这样的片段俯拾即是。“追求自然”,是安妮宝贝所倡导理念关键词:放下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不要为欲望所驱逐,我们应保持与自然感应、互动的能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安宁,过一种与世无争,与自然、内心和谐相处的生活。

  显然,安妮宝贝这个人生导师并不高明。无论对科技双刃剑作用认识,还是对都市人过度追求物质以及为欲望所奴役的批评,都是老生常谈,安妮宝贝没有提供任何新鲜的见解,而类似于常见的空泛、飘渺的感概。叙述方式上,她也没有超出心灵鸡汤讲师的一贯套路。先是介绍这个人的某段经历、某些想法——夹叙夹议、总结概括——卒章显志。这一套路有利于拔高升华、趁机说教,但缺点显而易见,即议论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因僵化、程序化、过于夸张而显得做作和空洞,令人想起著名的“杨朔模式”。安妮宝贝经常发出一些“精彩之论”,但都是由一些“大词”连缀而成,比如“心灵”“自然”“欲望”“克制”“满足”,是不及物的,漂浮于现实生活之上,是思考的终结,而非起点延伸

  不出意外,《得未曾有》会再次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虽然安妮宝贝讲述的人生道理都显得那样大而无当,但至少这些道理都是“政治正确”的。她的读者群一向以都市白领为主,这本书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相当易于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安妮宝贝的美学,正好对应了他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奔走在大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疲于应付职场中的快节奏与复杂人际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不过是资本生产流水线”上的“高级劳动力”。因此,他们确实会有“灵魂出窍”的时刻,想要逃离大都市,到乡下觅一块地,建一座小屋,自己种菜、锄草、煮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在忙碌生活中,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屏蔽外界的一切讯息和纷纷扰扰,只是安静地念诗、读经,与朋友喝茶聊天、拍风景照、写书法、抚琴……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只是一种“意淫”。安妮宝贝的写作仍未超脱出惯常的“城市/现代—乡村/自然”的二元对立逻辑,乡村/自然成为与城市/现代相对立的想象性的存在。它是失乐园,是本真,是古老乡愁。然而,乡村本身却是被“建构”出来的。安妮宝贝的乡村/自然里,没有贫困,没有失学儿童,没有逼仄脏乱居住环境,没有落后和封闭;恰恰相反,那里充满了小资式的情调诗意——和着鸟鸣声起床,烧火做饭,用特制的陶瓷酿酒拍摄照片,偶尔上网收收邮件,有私家车方便随时出行……这种诗意化的乡村/自然实际上是建立在相当的物质基础上,与其说是“反城市化”的,毋宁说是高级城市化的象征——“逆城市化”;与其说它是反物质的,毋宁说其追求的是物质的更高层次——不只是物的使用价值,更追求物的符号价值:一种情趣、品位格调

  与所有心灵鸡汤通病一样,安妮宝贝的人生哲学,是不愁吃穿用度的有钱有闲阶层的人生哲学。她将个体在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挫折不幸,当做个体内心世界的问题(是你太追求物质啦,是你欲望太多啦,是你缺乏信念啦……作者微博上的“新书答读者问”,对于读者的痛苦,几乎都是类似的答案),而与外在的社会客观条件完全无关。这是间接为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辩护,虽然她本意并不如此。在过着极有品位与格调的生活,随时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情况下,还在指摘别人太物质,欲望太多,不超脱,至少是一种过分有趣景观。■

  《得未曾有》读后感(五):从安妮宝贝到庆山

  一直是她的书迷,已经快十年了。第一本是彼岸花,然后陆陆续续的每年都一直有购入她出的新书。不得不说,她从这本书开始改名为庆山,也是真的有所改变。虽然从《春宴》改变就开始了。如果你喜欢的是她曾经的散文随笔,喜欢她从自己的角度诉说的那些淡漠的人情世事,那么这一本可能不那么适合。这是她脱离了自己,用更淳朴,更自然的角度去诉说她想要诉说的事。借由四个不同的人,从他们的性格话语行为中,传达出她想要传达的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归到本真。从别人的角度反省和对照自己。细读,体会书中所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体会他们平凡简单却又有执着的生活。读完我会想起另外一个人,《古书之美》的收藏家。同样他的身上也有这些人所有的品质

  《得未曾有》读后感(六):插身而过的瞬间,也许错失一个宇宙

  这本书看完其实很久,想写点什么,脑中一直空空荡荡,未成一言。试图坐下来、静静心,记二三心得,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不断出现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

  七年前冬天,我在武汉。初冬,梅花还未竞放的时候,我和两位朋友兴致忽起,一起去东湖梅园看花。也许是工作日的缘故,整个下午,梅园人迹稀疏。那天天高云碧,满园沁香,傍晚夕阳满天,一池残荷漾着碎金,美到不知道怎么形容。

  天将黑的时候离开梅园,也许是因为心情愉快,脚步流连,就和看门人聊起了天。五十岁左右的大叔,守了几十年梅园。他兴奋地告诉我们,梅园最美的时候,是大雪天的时候——那时整个园子里一片安静,空气里全是被雪浸透的寒香,沉甸甸的,大清早开门走进去,脚印到哪里,香味就跟着你,一路浮过去。

  临行时我忍不住给他留下一个电话号码,他认真记下来,说:今年下雪的那天,如果是我当班的话,就邀请你来园子里看雪,不要门票钱。

  越过岁末,到了一月,整个南方遭逢了多年难遇的大雪。这场雪从下的那天起,没完没了,持续整个寒冬,彻底变成了一场灾难。人随事易,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让我的心境仿佛瞬间跌入了寒境。

  初雪纷飞的清晨,我接到看门大叔的电话。我在这边吸着鼻子,他在电话那头兴奋地对我说:姑娘,下大雪了,来梅园看雪吧,现在的梅园是最美的梅园!我强打起精神,对他撒了一个谎:谢谢您,我今天有工作,去不了……不记得还和他说了些什么,也不记得最后是怎样挂断了电话,我想应该是选择性失忆。

  七年间,我从南方来到北方。离开武汉不久前,也曾去过一次梅园。那时已经是夏天了,满园梅枝繁茂、荷叶亭亭,我特意放眼张望了一圈,并没看见大叔。再后来,我丢了手机,换了号码,和看门大叔彻底失去了联系,也再没去过梅园。

  不知道他如今是否已经退休,是否还记得曾经失约的我,那天他挂掉电话时,感到失望吗?记忆中的武汉,好像再没有过那样纷扬的大雪。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那天,我不是选择躲在被子里闷声痛哭,而是洗把脸平静下来,赶赴那场专属于我的好风景,也许当时以为的生命寒冬,不过一园好雪、一径沁香、一场无关人事的交谈就能轻易化解。

  为什么会在合上《得未曾有》以后屡屡想到一面之缘的看门人?大概是因为,我在书中四位主人公身上,看到了一丝丝他的影子。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终其一生,或许过得平平淡淡,不立文字。拾花酿春、不惑还乡、参悟苦海、日抚素琴……如同《得未曾有》中的四位主人公,他们安安静静路过人世,只拿一生珍重对待一件或几件看似单调重复的事情,但他们的心,其实是一个运转自如的阔达宇宙。

  人海茫茫。梅园还在那里,我随时可以造访。但沿着一个人的心灵小径往里深入、看到一个阔达宇宙的机会,于我,却是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读后感(七):生活安定时或可以再看的书,和人

  少年时被你凛冽的笔锋吸引,生活暂时得以停泊时将你闲淡自省的春宴读完,待我中年时或许能有点啤酒肚生活再此安定再读你的新书吧! 犹记得将素年锦时送给那时的那个她,还有生日礼物送块手表,嗯,手表的盒子内部夹杂一张纸,算是某种形式的告白吧。那时我想说的是那姑娘好像就是素年里面的女子。嗯,是我喜欢的那种女子。

  后来,发现那姑娘或许不是我认为的样子,加之生活分开两地,就自然地散了,也自然的断了联系。

  后来,也发现安妮宝贝或许也不是我认为的那个样子,于是喜欢就淡了,但不否认喜欢你而今清淡的笔风。

  也许岁月会让一切再次相逢,不管各自什么样的境地。

  《得未曾有》读后感(八):寻找内心的桃花源。

  安妮宝贝易名之后的新书,百度了一下,书名“得未曾有”出自《楞严经》卷一:“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这一境界大概还需经历更多才能参悟一二。

  早期的作品,全都刻意营造了一种苦心孤诣的压抑,论坛上,读书网站上的读后感不无例外都是在无比绝望压抑的心境中阅读这些作品,女主角们清冷凛冽的样子实在是太符合青春懵懂迷茫的少女的自我想象。古龙水、棉麻衬衫、灯芯绒裤子也太符合文艺女青年的幻想。同时,读者们也异口同声的说现在已经远离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做作矫情,因此也只把早起的那些作品当做成长记忆封存。爱她的读者,希望她也跟着生活进步,尤其是当她有了女儿之后,更应该从那些抽象和虚无中剥离出来,融入更真实更接地气的生活,一个作者能展现给读者的,应该远远不止天空和黑胶唱片那么简单。有更加磅礴辽阔的生活,等待这一支笔一一呈现。于是,很欣喜的看见这一本书,她把自己从写作者变成记录者,真实客观的记录一些人的生活,文字还是明显的安妮宝贝的风格,那些人身上或多或少的还是有她向往的某一面。

  四个主人公,四种生活方式。半隐田园,会作画,会酿酒的厨师,用心烹饪每一道菜肴,坚信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绝非仰仗充盈丰富的物质,而是来自微小的事物。在城市漂荡许久,却终于发现回归家乡才足够踏实的艺术家,用毛笔和胶片留住记忆,远离城市,远离现代科技,在淳朴田园里享受生活的琐碎幸福。脱下僧袍和任何20来岁的小伙子毫无区别的年轻僧人,知识广博,12岁起修行,在偏远的西部县城里,却知晓雷鬼音乐,热爱赫本,写诗打篮球画唐卡,内心极度宽广,想要容纳更多事物完善修行。一把素琴陪伴余生的艺术家,相信那些最淳朴的艺术规则,峥嵘岁月,惆怅往事都付诸琴声里。

  他们相隔千里,此生也许不见,而他们又是那么相似。坚守内心的愿望,远离车马喧嚣,在滚滚红尘中求一平和安稳。态度真诚,无愧于自己所选。这世界太过纷乱繁杂,一切都在风驰电掣的往前追,往前赶,于是大部分时候,每个人都很容易忘记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更不用说静下来,抛开那些稍纵即逝,关照一下缓慢的灵魂。而书里的人,他们固守自己的阵地,在太过规整的方框里画出属于自己的圆,用心守护。也许我们此时没有能力抛下一切归隐田园,也许我们没有一技傍身只能低头臣服。而其实,我们最需要,是态度,是对生活和人生清明淡然的态度,是遵照内心活的安逸明亮的态度。无所谓形式,生活给了我们太多可能,选择合适的就好。

  武陵人从桃花源出来一路留下印记要重回桃花源,而桃花源从此再无人觅得。殊不知,最触手可及让人感觉幸福的桃花源,源于内心。

  《得未曾有》读后感(九):越来越明晰的脉络

  买回来抽空就读[微笑],安妮改名庆山,和早年那些尖锐残酷的文字相比,我渐渐读到的是平静、素直、坚定、自省这些品质的含义,去获取思考、交流、布施、分享这些行为的价值。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安妮宝贝从北京出发,从江南到甘肃,遇见四个以前不认识的人: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回归故乡和大自然的摄影师,以诗歌和唐卡作为修行之道的年轻僧人,还有以古法弹奏音乐的老琴人。和这四人的交往成书《得未曾有》,“我们谈论价值观、信仰、环保、人类,也感怀父母、故乡、童年、往事,更有闲情逸致,说一说荷花和油盐酱醋。”而观点、细节,都如实记录在书中。

  “年轻时是非观强烈,但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心得到了扩展之后,才会发现事情是有平等性的,没有明确的对和错、美和丑,所有的对立面都可以融化掉。”

  《得未曾有》读后感(十):得未曾有

  老妈很爱安妮宝贝,家里有好几本她的书,从清醒纪,眠空,莲花,春宴...到现在的得未曾有,都读过。

  怎么说,以前的作品内容大抵是记不得的,只是感觉文字优雅唯美,却有种莫名的忧郁之感,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初中时候很喜欢摘抄书中的句子,用在作文里,常被别人批写的无病呻吟。

  这次将笔名换做了庆山,感觉写作方式都有了改变,讲述了4个人的生活,与其说是随笔倒不如说是采访可能更合适,很多文字采用问答的方法,配上一幅幅图画,像我们讲述厨子,摄影师,僧侣,琴师的人生。

  厨子有着一手的好厨艺,大隐于市,开着一家私房菜馆名曰醉卢,奉行不追求大鱼大肉,另可吃的少点,也要吃的精细,用当季最好的食材做出最让人垂涎的美食,会书法,会画画,亲手酿造梨花酿,有家庭院,拾花酿春,从微小的事物中获得自在闲适。

  摄影师曾因为拍摄不好的照片进了局子,后来逃离城市到了农村,捡拾瓷片把玩,种树,过着在他人看来不求上进的生活,但很自在,不想清楚一辈子就会活得太冤枉,人生太短,要过自己想要的。

  僧侣,印象中的僧侣四大皆空,好吧,我承认我还停留在古时候的僧侣,参禅,化缘2333,后来发现,原来僧侣喜欢打篮球喝可乐,欣赏外国艺术,也会刷微博并且粉丝数量还不少。画着唐卡,念着佛经,佛在心中什么都不怕,修行是很苦的事情,依旧很尊敬潜心修行的人。

  琴师年龄大很小开始学琴,还会画画师从张大千,室友也是个会弹古琴的人,记得大一时候经常在床上弹曲,虽然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首,以前还嘲笑过,读到这里才发现,原来是学了一辈子的古琴,会弹得的曲子也是屈指可数,会弹一首曲子已是不易更何况是弹好,开学想好好听室友弹奏一曲。学习乐器本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是谈古琴,要真正的热爱,耐得住寂寞,才能弹好。松风飕飕,贯清风与指下,此则境之深矣,学到一定程度,就好自然明白该怎样做,这才是大师风范。

  不说这书表达的是庆山的思想,更想说这是庆山向我们讲述他人的人生。有一定启发,但毕竟大多数人处在当今社会依旧身不由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