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10篇
《一颗简单的心》是一本由[法] 福楼拜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一):Même Flaubert
温和的气候对一个被判决的人来说灼热至极。我是何等幸运于到今天才晓得,并感受到与身边人不同的听觉感受!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朋友!就是应该像你这样给我当头一棒,好让我永久跌入地狱,敲碎我坚硬的心!放亮你们的笑声,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尽情欣赏你们的表演。武艺超群。
时刻活在死亡里面,周遭的一切都显现出更加柔和又绚丽的光景。美丽的生命…
"生活称心如意的人们啊,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们啊,为某些事情而焦虑不安的人们啊,请告诉我,在这滚滚红尘中,能干些什么呢?能想些什么呢?能臆造什么呢?
我找不到一样能适合我的东西,我也找不到一样自己能胜任的东西。努力工作,完全献身于一种思想,一种雄心,可怜的庸俗的雄心,去获得什么地位,什么名声吗?获得之后又怎样?有什么用呢?再说,我并不企慕荣耀,天大的荣耀也都一点儿不能让我心满意足,因为它永远不会与我的心融为一体。
对我而言,死之意愿偕生同来。我认为活着是最为愚蠢的事,苟且活着更是最为可耻的事。
也许,最好跟大家一样,别太认真地看待生活,也别太游戏人生;最好选择一项职业,好好地干,拿好自己的那份蛋糕,边吃边叫香;比我这样在凄清的路上独自走着,那也许要好得多。不过,真是如此的话,我就不会写下这些文字了,或者,我写下的,就是另一篇故事了。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二):一个女仆的史诗
临近年终,读到了今年最好的一篇小说,就是福楼拜著李健吾译的《一颗简单的心》。故事也简单,讲一位叫全福的女仆一生的经历。以一个中篇的篇幅写一个平凡人的漫长人生,而写得这么打动人心,技巧上的原因在于福楼拜工笔刻画的生活细节,更重要的是作家赋予人物的品质,而这样的品质在现代文学里已属少见。
作家没有刻意地点明人物的生卒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确定全福和欧班太太生活的年代,经历了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三世上台这半个世纪的动荡。然而,福楼拜不爱给大时代写史诗,而是给普通人写史诗,他描写的这个外省的主教桥镇,战争和口号并没有侵入进来,打破这里的宁静,全福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她充实的一生。
全福这个人,几乎没受过教育,观念世界狭小,只在教士讲道的时候听懂了一些圣史故事,“至于教义,她丝毫不懂,就连尝试了解的心思也没有”,李健吾把题名译成“一颗简单的心”而不是“淳朴的心”,想必是从这里着眼。然而,全福投入生活,这颗简单的心则显得如此富足。她童年时贫苦,年轻时被男人欺骗,受过恋爱的伤,此后以女仆的身份和地位度过生命的大多数时光,心爱的人和物不断地失去,直至死亡,即便如此,她不曾失去承受苦难和付出爱的能力。
小说中,欧班太太和全福的生活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作为全福的雇主,欧班太太在丈夫死后,几乎过着一种拘礼的、半封闭的生活,以至于死的时候,和她交往的人们也没有特别的触动。而全福,则凭着她的勤俭、勇敢,把这个家经营得井井有条。她又一次曾在一头公牛面前救了太太一家,帮他们躲过一劫。她爱自己的外甥维克道尔,超过了维克道尔亲生父母。欧班太太的女儿维尔吉尼因为她的愚蠢决定而死,全福的追念比她的母亲显然更加动情。她照顾濒死的老头,即使这老头名声很坏。她爱一只鹦鹉,甚至觉得圣灵应该更像一只鹦鹉而不是鸽子,她给鹦鹉治病,给死了的鹦鹉作标本。她的小屋堆满了过去生活中留下的物件,珍惜各个时光里的痕迹。总之,女仆全福精力充沛地生活着,愿意为自己爱的人或事物克服险阻,付诸行动。全福以她简单纯朴的心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基督教的博爱。
福楼拜的叙事是在全能性视角下展开的,我们随着他叙述,可以看到全福在最孤独的境地里的生活和情感,可以看她望着外甥维克道尔的船远去的落寞,看到她如何装点着维尔吉尼的坟墓,看到晚年的她和鹦鹉的独居生活,还有她濒死时看到鹦鹉的从天而降。能够看到时间怎样流过一个伟大女性的一生,这是专属于读者的幸福。李健吾译的短句子,更平添了这种沉静的、隔世的目光。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三):一颗浪漫的心
第一次读福楼拜,久仰大名,但是的确风格在意料之外,不过他的敏感害羞以及对女人这个谜无间断的探索在书中已展现的淋漓尽致。《狂人回忆》是对一个女人短暂接触后的无尽回忆。《秋之韵》是与一个有些风流女人的名号但内心却不乏赤子之心的惺惺相惜,甚至让人觉得他内心的一部分就是那个女人。在无意中失去她后,作者对人性和社会性的体察入微,也是惹人赞叹。不能读原著真是太可惜,这是每次读外国名著都会有的感慨。《一颗简单的心》让我几乎从头哭到尾,非常朴素的故事,也毫不煽情,一个女人的一生,不过如此,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她心里,多少次天塌地陷,世界末日,靠着日常生活,又继续向前,带着她仅有的全部念想,一些人,一些物,一只鹦鹉以及它的标本,那是她的全部生活,只有她自己,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不在她的念想里。生命如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她沿着河流,头顶盘旋着一只鹦鹉,随着她渐行渐远。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四):一些摘录
摘录了自己觉得读着很酣畅淋漓的部分,不过我好像错过了最精彩的最后一篇,emmm﹉改天去图书馆看完
《狂人回忆》 我诅咒我最珍贵的梦想,诅咒我在创造的极限上默默花去的时间。 孩童时,我梦想爱情;年轻时,我梦想荣誉;成人后,我梦想坟墓——那些不再有这种爱情的人的最后恋情。 是的,我正在死去,因为活着就是看过去如奔向大海的水流,看现在如樊笼,视将来如裹尸布吗? 你曾经认为,你是以灼热疯狂的激情在恋爱,就像你在书里读过的那样,然而你在心的表皮上只有一道轻微的抓痕,那是被人称作情欲的那只铁爪抓的,你竭尽全力想象,吹旺勉强燃烧的小火。 这微小的情火,只不过是冷了的灰烬。
从欢乐走向忧愁,从希望奔向厌倦,莫名其妙的沮丧之后,就是疯狂的躁动不安。
您因此被迫学习,以你的汗水为代价学习所有无用的东西,你出生之前是奴隶,活着之前就不幸。谁对你说这些光明的世界后面还有别的世界。
灰尘的伟大,虚无的尊严。 没有爱情,没有欲望,被孩童的虚荣心,被傲慢的念头所驱使,为了不再因生活放荡而脸红,为了在狂饮乱舞中泰然自若。 曾经爱过,梦想过天空,见过灵魂中最纯洁、最崇高的东西,后来却把自己束缚在肉欲的沉重锁链之中,束缚在疲惫的身体里! 人,连同他的天才和艺术,只不过是某种更加有教养的可悲的猴子。 如果万一他们醒了,看见人们在孝幔上装饰的泪滴,孝幔覆盖着干枯的尸体,看见人们泣不成声,还看见装模作样的哀悼已经结束,他们就会讨厌那个自己哭泣着离开的人生,很快回到虚无里,那里如此安静,如此实在。 《秋之韵》 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活了几个世纪似的,我的体内容纳了已逝千载生涯的种种雪泥鸿爪。 我甚至看不到有什么东西值得去希冀,去追求;也许正是我的虚荣心使得我凌驾于一般人的虚荣心之上,也许我的冷淡只不过是一种极度的贪婪,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我好像是那种新的建筑物:还没有完全竣工,就已经长出了苔藓。 在虔诚者眼里,我是一个犬儒主义者;在浪荡子眼里,我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因此,两方面都不欢迎我。 我觉得自己内心是空虚的,但是,这种空虚是一道深渊,声色是填不满的。 愁苦的人愿使自己更加愁苦,于是在绝望中极易溺于寻欢作乐,如同在一条平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其实,心里满是泪水,只想痛哭一场。我常常想成为一个赤贫汉,穿着褴褛的衣衫,受着饥饿的煎熬,觉得伤口在流血,满怀憎恨,寻求报复。 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比昨天更加可怜,却又说不出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深感自己日趋贫寒,到来的每一个小时都要从我这里攫走某些东西,使我惊异的只是心中依然留着痛苦的位置;确实,人心是永不枯竭的忧伤之源:一两件幸福就能将它装得满满的,而人类的一切苦难都能在那里汇合,像主人一样长久地居住在那儿。 所有的情感全都涌进我心里,却无法散发出去,只好拥挤不堪地聚在那里,像被同心镜照着那样,相互辉映:我虚怀若谷,却又十分骄傲;我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却又渴望着荣华富贵;我离群索居,却又一心想着出入社交界,尽显风流;我洁身自好,却又在白天黑夜的梦境里,沉溺于最无节制的奢华中,最为放纵的声色犬马中。这种自我抑制的生命力在我心里收缩着,将心束得紧紧的,连气都透不过来。 有时,我支持不住了,无尽的情感使我焦虑不安,炽热的熔岩自我心里滚滚流出,疯狂地爱着无以名之的事物,惋惜美梦逝去了无痕迹,为思想中的种种嗜欲所诱惑,渴望着诗情画意、良辰美景,不堪心灵和自尊的重负,终于精疲力竭地跌入痛苦的深渊,鲜血拍打着我的脸,动脉使我神志不清,胸膛似乎已裂……我成了个醉酒之人,我成了个疯狂之人,想象自己是个伟大的人物,想象自己是个神灵的化身,其启示将会使人世大惊,其痛苦全为我怀在心中,我所过的生活,甚至就是神的生活。 编织绮梦比干苦力活更加累人,一个完整的自然界,寂然不动,从不显形,暗暗地存在于我的生活中;我是一个沉睡着的混沌世界,有着成千上万的丰富本原,但却不知道怎样体现出来,也不知道怎样运用,它们一直在寻找适宜于它们的形状,一直在期待适宜于它们的模式。 我总是这样以上智之人自许始,以下愚之人自许终…… 悲痛中我只是一具涂着防腐香料的木乃伊。 我怀着满腔无名的怒火,仇恨着生活,仇恨着人类,仇恨着一切。我把种种温情藏在心底,变得比猛虎还要凶恶;我想毁灭芸芸众生,与之一同在无限的虚无中长眠,直到熊熊燃烧的城市的火光将我唤醒!我想听烈焰烧得人骨噼里啪啦的战栗声,我想横渡尸体漂浮的河流,我想在匍匐伏地的百姓身上策马疾驰,让马的四只铁蹄将他们踏成肉酱…… 我越是狂热和自鸣得意,也就越是闭门不出和想入非非。好久以来,我的心灵就已经干涸,什么新东西都不再进入其中,它像尸体已经枯烂的坟墓一样空虚。 ……我生活在永久的暮色之中。 ……人,不管他怎么议论死亡,总是怀着迫切的心情,爱着死亡的。……他身上有着死亡的苗子,心里有着死亡的念头。 我总是回到我的出发点,在无法逾越的圈子里打旋,希望自己能进入更宽广的天地,却只是在它里面徒劳地撞破头颅。 这不再是撕裂人心的痛苦,而是窒息人心的难受。 ……找到一颗与众不同、为我而生的心来。 美酒像毒药一样使人命归黄泉,毒药像美酒一样醇味诱人。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五):《狂人回忆》和《秋之韵》笔记
第一次读到这两篇。福楼拜写的是青春期。
《狂人回忆》(17岁)。
青年的肖像,不遵从缜密的结构,前后也不绝对统一,受灵感和情绪的牵引,构成片章的集合。主人公在高翔与怀疑间反复折回,浮升或沉降。
幻觉与初恋的幸福与温柔,指向幻想的破灭和怀疑。世界仿佛是个漩涡,而死亡即是风暴。
“这就是你的伟大吗?——灰尘的伟大!虚无的尊严!”。
“我的灵魂飞向来世与无限,在宣告死亡的声音中,翱翔在怀疑的海洋上”。
《秋之韵》(《十一月》)(21岁)。
“青年时代的终结”。“终结式”。三分之二时你惊觉这是一场回忆,在临近结尾更吃惊地发现是回忆的回忆,过往急遽后退,成为一片遥远的废墟。
关于女人,爱情的期许、理想与虚荣,朦胧和短暂的欲望,稍纵即逝的幸福体验,持久的厌倦感与死亡欲。
“一种奇怪的讽刺贴着那些岁月而过,将它们掀翻过来,让我仔细观看”。
“我设想着种种奇遇,编造着种种故事,给自己造就了许多宫殿,俨如帝王一般起居其中,我开采着所有的钻石矿,把一桶桶的钻石倒在我要走过的道路上”。
“他们全都在河里慢慢地漂浮着,面部痉挛,四肢发青,每一阵冰冷的波浪都把他们推入长眠,都把他们缓缓地捎往大海”。
世界仿佛浓缩在这个巨大的暗喻之中,而人物是冰冷流动墓穴中的幽魂。
妓女玛丽。彼此情感与欲念短暂的依恋。气质十分神秘,在无数跪拜在她裙下的爱慕者中盼求着一个真正的情人却不得。
“她生活在风月场中,我生活在贞洁界里,但我们各自走着,却是同一条路,路尽头是同一道深渊”。
“所爱之人由于提前感到忧伤,已经心里没有你了”。
无论是艺术亦或幻想,试图在爱欲对象中寻找某种赋形,其不可能和无限便是一条深渊。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六):正常的欲望,重要的理想。
《一颗简单的心》---秋之韵 一个极力想体验爱情滋味的年轻人却为爱情忧郁而死的故事。 脑子里充满对爱情的想象,对温暖的渴望,对性的贪婪。作为一个男人都会有的幻想,在文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年轻人遇到一位热情似火,体态优美的红尘女子,难以控制住内心的恶魔,在酥胸间尽情游走,在玉体上肆意亲吻,挥洒着潜伏已久的欲望,释放着寂寞孤独灵魂的压抑,试图让孑孓独行的自己找到心灵的归属。疲倦于情场中的女子,逢场作戏,从没有爱情的肉体接触之中寻找快感来慰藉早已千疮百孔的空荡荡的心,配合着年轻人的表演。彼此都在寻找生命中想要为其驻足停留的那个对的人,当年轻人寻找一个情妇的同时,女子正在寻找一个情人,他们各自走着,却是同一条路,路尽头是同一条深渊。所不同的,是女子在人间找,年轻人在心里找,而且,谁都没有觅到意中人。这场没有爱情的肉体接触,让一个生活在风月场和一个生活在贞洁界里的两个人,相谈甚欢,彼此欣赏。缠绵过后,没有相互道别,悄悄又秘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仍旧弥补不了内心的空虚,两人各有所思,各怀心事,各自向前。年轻人将欲何往?在旅行途中保留对曾经回忆的珍惜,走过条条道路,渡过一望无际的海洋,看着瓜达尔吉维河奔流不息,继续寻寻觅觅。生活中没有目标的年轻人目空一切,慢慢地,慢慢地,结束了人生旅程。 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红尘女子纵情于风月场亦有自己对真爱的追寻,贞洁界中的年轻人也会痴迷于激情的肉体快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各有精彩绝伦,各有悲欢离合。生活中充满形形色色的诱惑,还有不停生长的欲望,更有对信仰的无限赤诚追求。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可能会触碰心中的禁果,一发不可收;亦会瞬间敲响脑中的警钟,继续上路修行。唯有不可丢失心中最神圣的人生理想,思想的精神支柱撑起肉身的这一躯体,为空壳注入有生命力的灵魂。即使走完人生的旅程,也不会因饱经沧桑而疲惫不堪,不会因器官病变而恐惧死神的到来。因为,心里不只是充斥着欲望,还有可爱的理想。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七):同样是农村姑娘 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一颗简单的心》本书收录了三篇短篇小说《狂人回忆》、《秋之韵》和《一颗简单的心》,我是为了看最后一篇,所以先看的《心》,然后再按顺序看的。木心说,《心》是福楼拜最好的短篇小说,赶超《包法利夫人》,然而,我并不认同。第一遍看完《心》,我就愣住了,这就结束了么…然后又从头看了一遍,还是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啊~
全书我的喜好顺序是:《狂人回忆》 →《心》→《秋之韵》。
《狂人回忆》写了一个单恋少年的故事,很简单一气呵成看完很爽,一看就是早期作品,可能是我很喜欢第一人称的叙述吧,所以觉得这篇最好看。《秋之韵》非常啰嗦,啰嗦的我都要疯了,书背面还写着屠格涅夫的名言评价“在任何语言的任何作家身上,都没有福楼拜这样精益求精。”这评语应该是针对《包法利夫人》的吧~
哈代是英国人,所以《苔丝》是那种英伦风,里面穿插着暗示和超自然的预言,景物描写身临其境,心理描写有些上帝视角,应该是哈代本人的哲思。但是福楼拜是法国人,全书都是浓烈的激情,少年对爱情的懵懂幻想,浪子对爱情的不羁发泄,里面的妓女都有传奇色彩,完全就是青楼名妓的范儿~但是《苔丝》失去处女的身份就坠入了地狱一般,无法企及幸福,但是福楼拜《秋之韵》里面的妓女玛丽,活得跟女王似的,各种人来求爱,写情书,为其自杀…同样是乡村姑娘,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这两本书我是故意对比着读的,本来是想对比两个人的写法,后来发现这种社会时代造成了两个人笔下人物的不同命运。哈代就是那种老学究派的上帝视角写作,没事儿给你点哲理感悟,再玄乎乎的给你透露点人物命运;福楼拜就是那种前期啰里啰嗦,后期简洁凝练,不变的是他大胆的语言和奔放的激情。我喜欢哈代的哲思和福楼拜的激情~
《一颗简单的心》读后感(八):狂人记忆
说实话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认真的读过福楼拜的作品。我原本以为他的作品就会像我所偏见的那样,就像我迄今停留在《红与黑》的记忆。
主要是我小点的时候总是想追求一些名著买了一些强迫自己看完,因此也没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所以现在就有了偏见。
但是真的是完全超乎想象的文章。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第一个故事
《狂人回忆》
记得当年学「狂人日记」的时候好像还讲过一个关于这个是鲁迅在看了某个作家后的启发。原来就是福楼拜。
看着身边的人哈哈大笑却觉得自己是死去的。
o(╥﹏╥)o
对任何灵感与诗意表示冷淡,感到自己在死去,痛苦难忍地嘲笑我缓慢的临终。
感受到他内心的冷淡
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很像
当他描述自己喜欢的女人……
思想漫无边际的叙述和萦绕在他身边的绝望乏味“我想拥抱无限,无限却吞食着我。”
感觉每一个作家都是绝妙的辩论家 思想家
怀疑
就像看鲁迅写的那样,所谓的狂人 却是在真实的反映这个世界,在反映那些最显而易见而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
说实话,福楼拜的这篇有些错乱,好像翻译的也有点不通,数个片段串联在一起,有的时候是他自己,有的时候是他的爱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