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品味四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品味四讲》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品味四讲》的读后感10篇

  《品味四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四讲》读后感(一):平常即奢侈

  仍然是没有复杂的大道理,没有引经据典掉书袋,仍然是生活里地小事,深入浅出,读来很欢喜。

  衣食住行,衣和食都要少而精,住和行都该慢而从容,这本来是人类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可是现在却如此奢侈。粗制滥造衣服,匆匆忙忙间填饱肚子拥挤不堪互相攻击的车厢,租来的只求能够睡一晚的房子,没有家,没有生活。

  现代的我们,不得不用时间换取金钱,要非常努力才能给自己独立的从容的空间,在自家的餐桌上吃个早餐,穿着舒适得体的服装开着自己的车去上班,才能对得起这行头、这心情,然后一天的忙碌后,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不受打扰、不去算计水电燃气费,不为房东和合租的人而生气.....这个世界早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轨道,真的不是多喝几碗心灵鸡汤、多读几本书提高自身修养就能够达到的,一切生活里地从容都是要用金钱来维护,我们不得不为此付出时间,所以,又可能拥有之后,无暇享受

  这个世界是无奈地,生活在底层更是无奈地,漂流在异乡更是如此,生活不是我们想慢就能够慢下来,不是我们想去从容就能够可以的。

  《品味四讲》读后感(二):生活美学

  蒋勋的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行云流水,给人很温柔感觉

  读过《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还有《欲爱说》等等,这本书显然不是蒋勋最好的一本,因为是他录节目时的语言,出书者也是另有人重新排版,所以出现多处重复,许多段落反复出现,可我仍然津津有味的看完了。

  因为他让我静下来了。

  暑假读了不少书,有名著,有历史,有哲学,我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我真正喜欢的,我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学习,我觉得我应该读,但读时并不轻松,也无大乐趣。但蒋勋的文字,却使我自然而然放下那些书,轻轻松松看完了,而且很快乐,还有收获。

  关于生活美学:

  学会欣赏生活中小处之美。不要总是贪婪远方的美景,在家里附近就能发现许多美。

  学会照顾家,家是一个充满人性地方,有爱,有用心

  享受自己做美食的乐趣,亲近食材,想像食材成长过程,烹饪会变得更有生趣。

  如果走到别处,留心细节,会给人很多惊喜。

  天地有大美,生活处处皆小美。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美是选择,还有节制。太过度的东西,都会不美。

  《品味四讲》读后感(三):词美,又有欧洲的价值观

  从《生活十讲》起开始喜欢蒋勋老师的文,词美又有欧洲的价值观。

  他笔下的唐诗宋词,

  在他细细解读后比小时候

  课本里学的更秒,

  更容易带入意境。

  书中有很多蒋勋家里的实拍图片

  毛笔、书画、茶具、摆件、衣服

  非常的韵味

  《品位四讲》从衣食住行四方面重新审视美。

  生活不是钱财的堆砌,而是一种细节的品位。

  所以,生活美学是被不经意忽略掉的。

  慢慢的自己下厨准备食材,

  慢慢的摆盘,优雅的吃,

  慢慢的选择材质舒适的衣服

  轻轻的手洗衣服,

  慢慢的旅行,品位建筑之美,

  慢慢的造有特色的房,

  而不是丑丑的只有经济利益,

  没有地表建筑的美感。

  总之“忙,就是心灵的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有生活的美学’。

  《品味四讲》读后感(四):天地有大美

  喜欢这本<< 品味四讲 >>。好似坐在窗前品着乌龙看着身着旧式棉布白衬衣的蒋老师,用慢慢平平的语调讲述着衣食住行里的无尽之美。告诉我们用一种缓慢的心情 ,专注的心境悠闲的当好自己过好生活。

  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已少有惊喜去等我了。三岁时得到的一颗糖果跟三十几岁等着我的那个蒂凡尼项链所带来的快乐一样稍纵即逝。有时候我想,老了的标志其实不是眼角的皱纹唇边的法令线,而是一颗不再追寻停止幻想的心。知道规则,失去耐心,本能反应。

  心对周遭已无所求,爱上生活中的种种平淡,唯独能接受的变化就是在一本本书里寻找不同人的不同想法的不同生活。

  快乐建立在一点点的小细节上面。譬如友人从景德镇小心翼翼的为你带回的那个茶杯,泡了你喜欢的红茶,加入一片新鲜的薄荷叶子。薄荷是那个周末的早晨,你和孩子一起去花市买的……这口中的滋味与掺杂着那美好记忆,如此简单的得了份悠闲的心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生活中这样的乐子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个快速的世界里放慢脚步,停下来,歇一歇,找回自己。

  我喜欢我所拥有的所有物件。珍爱它们。我费心的寻觅到它们,慢慢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和它们培养越发深厚的感情

  我喜欢用钢笔写字,拒绝使用一次性的各种笔。喜欢看着钢笔随着手的力度有深有浅的在纸上留下的笔墨痕迹。

  虽然我也是KINDLE的忠实用户,但我仍旧喜欢纸质的书籍。我喜欢闻新书到手的味道,印刷制品的味道。喜欢手翻页的真实触感。虽然每次旅程和每晚入睡前,我捧着的都是KINDLE。它能给我纸书所有所需和纸书不能给我的便捷,但我家的书柜永不停止在再添新书永远都是一种快爆炸的状态

  有时候速度太快了,我会无法及时消化。用KINDLE,我曾经一天看完过六本三百多页的书。可是就是看过,连翻过都算不上。看完连那几本的书名的想不出来。

  生活需要你慢下来。就像“忙”这个字,“心”旁一个“亡”。很直白,忙就是心灵死亡。就像参加过旅行团出游的人一定深有体会,一天穿梭几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上车睡觉,下车照几张到此一游照片,饭点吃难吃的团餐,永远的在赶路,如此匆忙,这段旅程带给你的是什么?你除了电脑里多了些标志性建筑物的照片,还能带给你什么感触?还不如花时间停在一个地方,吃小吃,逛集市,和当地人聊天八卦,体会无限的风土人情

  比方说衣服。其实一整个衣柜中,我们最爱穿的衣服一个季节里通常就是那一两件。可能它们已经陪我们过了有了年头。它们就像我们的老朋友,穿着它们出门时那种的自在和喜欢。

  再比方说鞋子。其实穿久了的鞋子会更舒服,它们放佛成为我们成体的一部分,它熟悉我的每根脚趾头,我们习惯于它的舒适。

  不需要太多修饰,清清爽爽的,在一花一树一茶一饭中找到平静安宁。生活越是匆忙越是无味,你就越需要拿时间来专心致志的与自己相处

  专注很简单。周末认真的做一餐饭,两荤一素搭配上慢慢熬好的汤,喝杯手工自制的杨梅酒。 手洗一件喜欢的白短袖,挂在阳台上看着它在阳光下自在的舒展。夜晚和先生在城墙上步行一个多小时,在这个速速的世界里体会慢慢的心境。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生只需做好自己。

  《品味四讲》读后感(五):《品味四讲》,关于生活美学,蒋勋在电台里有一系列的讲座,这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分别从衣、食、住、行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知道蒋勋是从细说《红楼梦》开始,160个小时的陪伴,声音好听,温暖安静。配上书香音乐,让我有幸能够安静下来听红楼,同时也把放在书架上数年的红楼梦一书给看完了。自认为是一个极其大条的人,无法体会林妹妹的深情;不了解薛宝钗的圆;不清楚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一部红楼梦写尽人生与人性。所以我要感谢蒋勋,让我认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能安静下来。

  说回《品味四讲》,关于生活美学,蒋勋在电台里有一系列的讲座,这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分别从衣、食、住、行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衣》“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衣服除了御寒遮羞功能外,主要也是体现的一个外在美。过去生活条件较差,一件衣服会穿很久,妈妈会织毛衣,破了,妈妈会修补。一件衣服承载了妈妈的爱,是有温度的。

  曾几何时,衣服更换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年都需要更换新衣服,也使得家里的衣服泛滥的情况下,还觉得没有衣物可穿。一方面是由于每年的流行趋势不一样,大家都开始喜新厌旧起来,另一方面跟衣服的品质也很有关系。当生产衣服越来越容易,低品质的衣服无处不在,大家难免变得不再珍惜

  衣服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的汉服是多么的精致与优美。当下谈复古,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汉服,喜欢传统又精致的衣服。

  《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生活与工作的快节奏,使得快餐普及,大家吃的太随便,又太油腻。一天能够好好吃上一顿的就只有晚餐了。而晚餐吃多了是不易消化的,给健康埋下隐患。另外一点,重口味菜系的流行,很多人无辣不欢。饮食跟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是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

  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受儿时的饮食习惯影响的。再好吃,再精贵的菜抵不过妈妈的一盘咸菜。那熟悉的味道,无论在那里都是念念不忘。每年端午,我必须要吃上家乡的粽子才算完满。杏花楼的肉粽再美也不如家乡味。

  我也喜欢火锅,喜欢重口味。已经在慢慢调整。从前的无肉不欢,现在可以半月不吃肉没有感觉。火锅吃的次数也很有限。希望通过饮食的调整能让心也安定下来。

  《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一个家不需要太大,它干净整洁,它健康和睦,这样的地方就是人人想回去的地方,离开又怀念的地方。

  在整理家务这方面我做的非常差,东西随手乱扔乱放,清洁也总是不及时。也因此不敢邀请朋友来我家,真的不是不热情。也曾一度不敢看这本书,我知道生活的美学离不开家里的整洁。好在我鼓起勇气看了,也在生活中开始实行,如《活法》那本书里说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品味四讲》读后感(六):碎碎念以及美的句子

  初次接触蒋勋是在书店里翻到那本《蒋勋的卢佛宫》,翻了翻,没看进去。后来又看到《孤独六讲》书名好听封面也好看,想着先去手机上看一点,再去网上定了,结果一看就根本停不下来。再后来就是这本《品味四讲》。

  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而品味是在满足生存条件后延伸出来的词语,于是少了两堂课。

  我在春雨里看蒋勋写:受伤的时候、觉得太过忙碌的时候,或心情烦闷了,就去大自然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疗我们,可以让我们整个繁忙的心情放轻松,找回自己。

  几个月前的秋天我去了山里小住,是真的山里,到了晚上举目眺望,视野之内只能零星看到几处住家幽幽有暖光。白天我搬来木板凳对着山坐着看书,摘下成熟的南瓜和红白萝卜,听不知名的鸟儿叫,晚上似有萤火虫,站得离屋子远一点抬头看,铺天盖地壮阔又瑰丽的星空,星星们数以百记越来越多饶过了那层深蓝色的窗沙,像青春期的少年热情而害羞。仰头仰得久了,就大脑放空,感觉自己似尘埃飘浮在这茫茫宇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他也写:“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学里,我们要强调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集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我觉得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大家注意一下,现实生活当中最大的矛盾,是我们离开了农业社会,离开了手工业社会,食、衣、住、行里很多东西是大量量产而来,工厂里量产的东西很少会有“人的关心”在里面,因为它太快速了。”

  家里人爱吃,夏天的时候每顿必有一大碗西红柿番茄汤。父亲教我先要把西红柿满满炒出番茄汁来,加上蒜瓣和姜丝,一点点花椒,再倒水,煮出味道来。上菜前放点葱花,美味又漂亮,炎热的夏季就靠它撑着过一季。

  我也爱去逛菜市场,看着塑料布上随意的堆着各种各样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蔬菜和水果,看它们才从土地里过来,一路风尘仆仆的新鲜气儿。母亲说,买菜就要买那个到处都是的菜,这样的一般就是当季的菜,又新鲜营养又便宜。坐在餐桌上的时候,每个季节都会有每个季节独有的菜品,并且恰好是那个季节吃了会让人觉得特别爽。这时候我就会感谢大地的馈赠,就像施了魔法一样,给你最适合的东西。

  “一个城市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马路都开得笔直。可是不要忘记,我们如果去国家公园或古代的园林里,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弯曲,因为它告诉你说,你到了这个空间不要匆忙,让自己的步调放慢下来,可以绕走更大的圈子,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所以在生活美学里所体会到的意义,会和现实当中不一样。我们在现实当中希望一直匆匆忙忙,每天打卡、上班、赚钱,都是在匆忙的状况中。可是我常常跟朋友提到说,我最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名称,叫作“亭”。也许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你发现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这句话太美,我读了好多遍。

  《品味四讲》读后感(七):衣食住行,样样皆精

  这书,只为启发你,告诉你生活的美。

  品味,从四方面来讲:

  衣,衣服不一定要高档,合适你的身材,搭配得当,这才是美。

  食,一堆食物在你面前,只挑你喜欢的吃的,不要“吃到饱”,这样对身体不好,这才是美。

  住,看看自己的城市,要保留历史留下来的特色,住的地方最好是社区群体质量高 ,大家一起参与,这才是美。

  行,依靠双腿走,留意路途上的风景,而不是,一味求快,有了高铁,是快了,却失去生活中的乐趣。

  什么是天空线?

  就是能看到这个城市的全景,我想在深圳,应该是在京基一百(目前是深圳最高楼)。

  台湾有一家店,很出名的蟹粉小笼。

  云南菜“蝴蝶噗泉”,好像很有品味的样子,如果有机会,要尝尝。

  建蔽率,对城市的美化,很重要。

  蒋勋还提到这首《阳关三叠》。我百度了下,是一首曲,而不是一首诗。

  书上的那首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又百度了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有送别的意思,但是不是出自《阳关三叠》!!

  忽然感觉自己不能再看蒋勋的书了。好无力感~~~

  《品味四讲》读后感(八):找寻生活的另一种精彩——品读蒋勋《品味四讲》

  蒋勋是宝岛著名的画家,他的花卉、水景绘画受台湾人欢迎;他是广播节目主持人,拿到过台湾三大年度奖项之一的“金钟奖”;他是诗人、作家,作品曾获得台湾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现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他是教授、学者,先后在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东海大学任教——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他归根结底又是一名美学家,今天人们也更多地记住了他的美学家身份。

  我想,正是蒋勋对绘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执着实践和探究,提高了他对美的判断力、鉴别力,加深了他的美学功底,最终集大成于美学。多年来,蒋勋出版了许多的美学著作:《美的沉思》、《美的觉醒》、《吴哥之美》、《品味四讲》、《孤独六讲》、《生活十讲》——不可谓不多产!

  然而这些,会否是一个离群索居的艺术家兼学者躲在象牙塔里的便秘产出呢?

  于是,我带着好奇心,饶有兴致地去阅读蒋勋的《品味四讲》一书。几周以后,我细致地阅读完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乃至每一句话,仍意犹未尽——完全地被蒋氏生活美学所俘获。

  可以说,蒋勋并未沉浸于艺术和美学世界里无法自拔,而是把一生对美的研究和感知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并将它们浅显易懂地表达了出来。书中语言平淡朴实,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向你娓娓道来,然而处处体现着对生活之美的不凡体悟,让普通的阅读者也能接受美学的熏陶。在他的笔下,生活之美如同龙涎香四散弥漫,惹人沉醉。

  衣、食、住、行——涵盖了生活中最基本的四样元素,每个人都在为之奔忙、为之焦虑、为之欣喜。蒋勋却从中看到美,眼光和角度是根本不同的。他让高高在上的美学降临人间,用自己对生活的体悟教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去品味人生,不虚此生。

  我想,蒋勋所谈生活之美,其核心是一个“慢”字。

  比如“吃”,人们在乎吃的大快朵颐、风卷残云的快感,蒋勋是反对的:“现代摩登的工业社会,人好像匆忙到连自己最切身相关的‘吃’这件行为都草率了事,只是把自己‘喂饱’。”他认为要讲究慢食的艺术,讲究吃的品质,因为其中包含着记忆和情感。

  又比如“行”,人们总是顾着匆匆赶路,来不及驻足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蒋勋便说:“你发现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它是一个建筑空间,但是也是一种提醒和暗示:不要再走了,因为这边景观美极了。”《释名·释宫室》中对“亭”是这样解释的:“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如此看来,沿用至今的亭子不仅是建筑学意义上的精品,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慢”,着实是生活在你面前呈现出美的前提。只有当你慢下来,才能注意到触发美的细节。生活之美往往就蕴藏在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中。

  “今天谈生活美学,不需要谈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该聊聊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小事物。因为对这些小事物的重视和品味,会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学来。”这样,蒋勋生活美学的又一个关键字,我们可以归纳为“小”。

  拿做菜来说,许多人是把它当作任务来看待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三餐,总不能不吃吧!于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做菜自然是快、自然是粗线条,不会去关注到细节中的美。有些人甚至厌恶做菜,认为油烟重,厨房里又热又脏,避之而不及。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提到自己做意大利海鲜汤的经验时,和大家分享了“生活里一些非常小、非常细碎、你不容易注意到的快乐”:“把蒜片爆香的快乐、把洋葱炒到金黄色的快乐、番茄被小火熬煮到非常漂亮艳红色的快乐,还有,把月桂叶揉碎以后,产生出一种非常特别的香味。”

  原来,生活中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经过美学的过滤后,会带给人如此多的快乐。做菜如此,其他诸如吃饭、穿衣、出行、家居等等,也是如此——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无处不在。而我们往往会忽略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就错过了大量的快乐,承载着快乐的美便从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溜走了。

  然而,“慢”和“小”并非生活美学的全部。蒋勋又十分在乎“常”,日常、平常中的“常”,他将生活之美与金钱、艺术划了一条明显的界线,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常”是生活美学区别于一些束之高阁的美学理论的本质特点。

  “我觉得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年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我很大胆地说一句话:‘艺术并不等于美。’”蒋勋的生活美学与充斥着名牌服饰、饕餮大餐、豪宅别墅、限量跑车的贵族生活以及文人学者高雅艺术生活并不相关。它很普通,能与简单、朴质、自然等词相对应,即便你没什么钱、没什么地位、没什么文化,只要你愿意,就能享受到生活之美,成为美的主人和美的使者。

  蒋勋生活美学的内涵非常丰富,除了“慢”、“小”、“常”这些关键字,比如还讲究协调,城市建筑要有和谐感、着装要穿出个人风格;讲究用心,在居室的布置上融入个性、情感,营造出“家”的归属感,等等。我认为,正因为蒋勋完全地投入到生活美学的研究中,才能将这门学问形成体系,并逐步宏大深广,“食之有味,甘之如饴”,而非闲言碎语,浮于表面,索然无味。

  然而,要获得生活之美,并将之延续为一种常态,关键还在于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首先,是学会发现美。尽管美可以很平常,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在付出与获得之间,需要讲求的是用心。艺术大师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人们拥有爱美之心,积极地去寻找美,便能蕴藏于日常生活本身的美。街头的一草一木一楼一铺,居室的一桌一椅一柜一几,目之所及,都能够产生无尽之美。

  更重要的,是学会创造美。对饮食、穿着、居住、出行等基本的生活元素不草率、不应付,把它们当成产生美的源头,认真去对待,努力去创造。比方说,妈妈出于对孩子的挚爱,将普通的食材进行创意性地改造,让难以改变花样的早餐呈现出各式卡通图案,变成“爱心早餐”——可以想见孩子看到这样的早餐,将是无比开心并且胃口大开的!创造生活之美,是生活美学的至高境界;当人们学会主动去创造生活之美,那么幸福就已经触手可及了。

  回到原点,需要正视的是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生活美学?它对我们有多重要?

  在庸俗观念中,人生的意义莫过于通过奋斗,以获得金钱、权势、地位等,实现自我价值。这必然要求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为各种人生目标奔忙。事实证明,许多人忙有所成,家财万贯,地位显赫,风光无限,他们不按蒋勋说的这套来,看似也活得很好;但事实证明,这些活得好的多数人是物质好,而不一定精神也好。日复一日,由忙而苦,财富愈多,地位愈高,精神上却未必快乐。

  蒋勋在《品味四讲》中开宗明义地说:“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生活美学。”着实让人震撼!蒋勋的观点否定了普通人眼中的价值观,他直截了当地为自己的生活美学提出了必要性。要让心灵保持活态,必须摒弃忙,忘掉一些庸俗的价值观念。

  事实上,我们总在抱怨人生太忙,每个时期、每年、每季、每月、每周,乃至每天都有烦心事。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旧的烦恼走了,新的烦恼来了,这是对人们生活状态、心态的真实写照。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问题所在,为什么忙碌和辛苦难以换来久违的幸福感,哪怕是在拥有不小的权势和巨额的金钱之后。在《品味四讲》中,蒋勋先生便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要关照、回归到日常生活本身,不要再忙了,去寻找生活的美。

  由此来讲,我认同《品味四讲》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认为该书于快节奏的现世来说,可谓一剂精神良药:让人们懂得发掘生活之美,避免陷入焦虑烦躁的洪流,找到生活的另一种精彩。

  《品味四讲》读后感(九):有选择的可能,才是美的!

  谢谢伊晗姑娘把这关关于美学的书借给我读,知道蒋勋老师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个时候听他的《孤独六讲》、《写给青年艺术家的信》、《蒋勋细说红楼梦》娓娓道来的感觉很是享受。花了一年的时间听完他讲红楼梦,见人就安利,后来身边的朋友都一一入坑了。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本书讲述的正是食衣住行的无尽之美。 现将有感触之处摘录如下: 1、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 2、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如果这种尊重消失了,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 3、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晋朝诗人陶渊明有两句诗很有名: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4、如果我们不懂得生活中感觉无所不在的美,三天两头跑剧院、音乐厅、画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风雅吧!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 5、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是生活有了挥洒的自由,“游刃有余”是自己的身体感觉到了空间的自由,“游刃有余”是使自己从许多牵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自我。“游刃有余”正是美的最纯粹经验。我们感受不到美,做事就绊手绊脚。我们一旦感觉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游刃有余。 6、生活的美学其实是呼唤我们对于人最基本的一个尊重,回来做自己,回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7、什么是吃不消?就是觉得生命里有一些东西太多、太重了。 8、我常常觉得最好的关心有时候不一定是语言,而是一种味觉上的照顾。 9、云南菜:蝴蝶扑泉 10、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人心,其实人心才是最宝贵的。 11、推荐一本很喜欢的书和电影《长跑者的寂寞》(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 ) 12、人生,应是可以随时停下来缓慢行走的一条路,而不是一条快速的高速公路。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13、有选择的可能,才是美的!

  4星推荐给喜欢生活美学,喜欢蒋勋的朋友看!

  《品味四讲》读后感(十):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与慢的结合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接着又把埃蒙斯.伯克的《论品味》温习了一遍。伯克和蒋勋相距200多年,一古一今,一外一中,两人笔下的品味有相同也有不同。

  读伯克的品味,就如是一包上好的咖啡豆,需要自己磨粉、自己冲泡,才能得到一杯与自己心意相合的咖啡。但因磨粉的技术欠佳,有些没有打磨细致的咖啡颗粒也被我囫囵吞枣似的咽了下去;

  读蒋勋的品味,就如品一杯冲好的咖啡,只需自己品味就好,喝着简便、顺畅,但因各人口味的不同也品出了不同的味道。

  “所有的生活美学都旨在抵御一个字——忙”,蒋勋还一再在书中强调要“慢”下来。忙为什么会成为生活美学的杀手,快为什么损伤生活的美学呢?

  伯克倒给出了答案,伯克说,天生的敏感与是否耐心细致的观察是造成品味差异的原因。因为忙,因为快,就会使我们失去敏感度,失去耐心细致的观察,就无法品味,所以忙和快让我们无法品味生活美学。

  在快节奏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每年春天,各种花争相开放,我们也去主动观赏过许多花,但大多是一看而过,照了相、闻了香,仅此而己。如果过后让我们回忆每种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每种花具体的样子、每种花的美感,都会是模糊一片——记不清。因为我们总把看花当成一个任务,当成一个事务,看了也就看了。我们从没有俯下身去,细细地观察过一种花,细细地闻过一种花香,细细地看过一个花期。

  因为我们太忙了。“所有的生活美学都旨在抵御一个字——忙”,蒋勋为我们敲醒了美学的警钟。

  那天回家正是傍晚,转弯去了公园。路过一个亭子时,上空响起了密集的鸟的叫声,有可能不只好几百只鸟,鸟的叫声都是欢畅的。那是归家后的欣喜。蒋勋说,“亭子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原来,对鸟儿来说,亭子也是它们的栖息地。

  “人生需要刹车”。我们习惯了向前中,习惯了跑得越快越好,习惯了不休息不停留,但是人生需要刹车。原来,我会忙得晕头转向,甚至不知食味,胃口全无,全力地拼命地去做一件事。现在,我也会全力以付,但怎么忙,我都会在心底留一个空间,哪怕独处一会也好。状态的忙和心情的忙不是一回事,状态的忙,是外在的忙,而心情的忙,是内在的忙,如果内外一块忙碌,就如踩着一块高速运转的滑板车,失去了对它的掌控力。

  我去过一个朋友家,住着超大的房子,房间里却乱得犹如垃圾站,她也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我那时困惑,房子再大能有什么用,不如居于一隅,收拾得干净整洁。“有些人只有房子,没有家。”房子只代表了外在的资产,家代表的却是内心的港湾。所以,有些人一味地攒房子,却忘了家在何处。

  《品味四讲》讲的是生活美学的四个方面,即食、衣、住、行,这四个字与我们密不可分。哪一天,我们也离不开这四个字。就这平常平淡的四个字,里面却蕴含着极大的美。这美并不是戳手可得,需要潜心研究、细心观察,才能欣赏到。需要费一些力气,所以得来的才不容易。

  伯克的论品味需要消化分解后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而蒋勋的美学直观直白,但都我们告诉我们要适当停下来,要慢一些,才能发现生命的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