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9 04: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精选10篇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环球旅行记》是一本由[英]杰森·路易斯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一):27岁走到40岁 途经37国 行程7.36万公里

  转自新浪网 青年周末 报道 记者徐帆

  -27岁走到40岁 途经37国 行程7.36万公里

  -被撞断双腿 被鳄鱼盯上 被鲸鱼撞翻船 被当成间谍

  -从马来西亚到缅甸,边骑车边听练中文教学

  近日,英国冒险家贾森•刘易斯历经13年,终于完成仅仅凭借人力环游全球壮举。本报记者越洋连线到现年40岁的贾森时,很意外地发现,原来早在他刚开始环球游的第三年,他就在美国遭受车祸,被撞断双腿,差点被截肢,当西方医生对他的左腿能否恢复束手无策时,是一个中国女医生免费用针灸疗法治好了他,让他能重新站起,完成此后10年的远征。

  这13年来,贾森所仰仗的旅行工具很“环保”:脚踏船、皮划艇、自行车、滚轴溜冰鞋,还有他自己双手双脚。福大命大的贾森在采访中不停地说自己很幸运是的,他太幸运了:2次疟疾,2次疝气,1次血液中毒,5200米海拔遭遇急性高山病,被鳄鱼盯上过,被鲸鱼撞上过船,在埃及被当成间谍……

  他的经历足以写成一部

  长篇小说。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所能感受到的,是这个英国人对于冒险之外的思考: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是更让他留恋东西,他渴望将冒险经历作为教学资料学生开阔视野

  中国行:这是个太适合骑自行车的国度

  从老挝进入中国,感觉立刻不同了

  贾森把自己的环球游命名为“远征360”,记者最初联系上“远征360”的媒体负责人,由此获得了贾森的手机号。10月14日,记者拨通贾森的电话时,他正在英国的家里休养,有趣的是,因为离开家乡太久,这个从小在英国西部长大的正统国人反而不适应伦敦的天气,电话那头时不时地传来咳嗽声和擤鼻子声:“对不起,英国太冷了。我有点感冒了。”

  8天前,贾森在英国人的欢呼声中,终于在泰晤士河中踩着脚踏船“解脱号”回到了当年出发的起点:格林尼治。当消息传来时,国内媒体对贾森历经13年依靠人力完成环球游多有报道,但这些报道大多翻译自外电,鲜有新闻提及贾森穿越中国的情况

  原来,贾森去年6月份就开始了中国行。他告诉记者:“我是从老挝进入中国边境的。老挝比较穷,一进入到中国,那种感觉就完全一样了,我指的是当地人生活质量,还有城镇建筑等等。我到的时候,正好赶上云南稻谷丰收。中国人都很热情好客,也很有意思。当我在农田边的道路上停下车来时,他们会招呼我过去帮忙。比如说让我帮忙收割稻谷,把收割下来的稻谷放到特殊容器里,进行研磨去壳。

  “云南是个很有对比度的省份。当我身处昆明市中心时,我住在一所大学附近的国际青年旅社里,不少大学生能讲流利的英语,我可以借用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设备,检索自己下阶段的旅行计划。昆明就像所有正在发展中的现代都市一样,那种感觉就好像在温哥华、新加坡。但到了云南的乡镇,就完全不同了。我想说的是,这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只是对比性很强,很不一样。”

  最初的一段,

  有新加坡籍华裔女孩同行当翻译

  贾森在昆明这样的城市或许很容易找到会说英语的人,但当他到了乡镇时,他如何与人交流?难道纯粹肢体语言,他就能顺利解决食宿问题

  原来,贾森还在路上给自己找了个免费的中文“翻译”兼“老师”。

  “很幸运的是,在最初的那段行程里,我不是独自一人,有一个在新加坡出生的华裔女孩跟我同行,她有不少亲戚在中国。这个女孩教了我一些简单的中文,还沿路为我充当翻译。不过我自己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比如问路,要吃的,问还剩下多少房间,一个房间多少钱等等。”

  好学的贾森早在亚洲行之初,就计划上学中文了。他的亚洲行开始于印度尼西亚,而后途经马来西亚群岛、新加坡、泰国、缅甸、老挝、中国、尼泊尔、印度等国,而后又折向东南方向前行

  而从马来西亚开始,靠自行车穿越亚洲的贾森就边骑车边听着一盒中文普通话的教学带子。“我想学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后来到了中国后,我觉得挺让人沮丧的是,尽管我自认为普通发音标准的,许多中国人还是得花很大的功夫才能明白我在说什么。真的,我觉得我的发音是正确的。”

  炒鸡肉,还是炒鸡蛋?这是个问题

  贾森究竟会说哪些“发音标准”的中文?记者不由有些好奇,并请他随便说两句常用的中文。

  电话那头顿时安静了下来,记者忍不住提示回忆下如何说“Thank you(谢谢)”或是“Hello(你好)”这样最简单的中文,谁知道贾森却是要“挑战”更高难度的中文。他迅速用英语回答说:“我正在回忆怎么说‘我要吃炒鸡蛋’”。当他终于用老外特有的口音说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时,却又卡在了鸡蛋上,他在电话那头憨憨地笑着:“抱歉,我老弄不清鸡和鸡蛋的说法。”

  当贾森无法让当地人理解他的普通话时,他还另有高招:“有时候,我实在弄不清楚。我就自己跑到厨房,指着我要吃的东西给他们看。我想他们肯定在想,这个外国人怪异了,居然擅自跑进厨房了。要知道,如果让我坐在餐厅里点菜,那后果常常是,我想吃的,和最后上来的,完全是两码事。在云南,随着地域变化,语言的变化太快了。当我在头一个小镇说得很明白时,等我骑到下一个距离也就100来公里的小镇时,那里居民的口音立刻就变了。”

  对于这个,贾森有过跨越文化的比较:“其实,这在英国也是一样的。当你走出50英里,你就发现当地人说英语的口音完全不一样了。比起城市,乡村是相对静态的,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以来,人们都聚居在同一个地方,很少移居外乡,这就使得当地的口语得以保留并不断发展。”

  在唐古拉山脉“搭伙”中国自行车队

  由于贾森在中国的行程选择是自行车,他三句不离骑车:“中国是我旅行过的国家中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国家之一。一个是住方便,还有一个是吃方便。几乎在每个小乡镇,都能找到价格便宜的小旅馆。沿途望去,到处都可以碰到沿路叫卖的小吃摊。这点特别棒。总有人在路边煮着食物味道都很好。我觉得,比起英国、美国还有欧洲其他国家的食物,中国的食物要健康得多,欧美的食物油煎炸偏多,这种做的方式不健康,中国的食物看起来都很新鲜,他们就当着你的面做。”

  尽管是孤身一人进行环球之旅,但贾森的旅程很少寂寞。行到唐古拉山脉附近时,他很偶然地遇上了一支来自北京的自行车队,随即“搭伙”与他们同行。

  “他们大概有12个人左右,是来西藏度假的,有差不多一周的假期。其中有一个女人,她的英语说得特别好。我们互相留了E-MAIL。在从唐古拉山口到拉萨的这一段行程中,因为海拔高度的变化幅度很大,经常要从一个很陡的坡度下来,又要骑车上一个很高的海拔,这段路程是最艰苦的,当然也是最值得回忆的。”

  过分自信导致急性高山病,差点下不来

  伴随着贾森记忆的,有太多和死神的擦肩之旅。中国之行,最让贾森感到危险的一次,是他独自一人翻越海拔5200米高的嘉错拉山口时,突然发作急性高山病。

  “那天,我出发时本来已经有些晚了。直到下午2点时,我才刚从1200米海拔高的地方出发。这意味着我要在当天赶到海拔5200米的高处,还必须在天黑下来之前尽量撤下来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低海拔处扎帐篷休息。途中,我的自行车“掉链子”了,我只好推着它往上前进了最后的4公里。就这样,直到晚上7点我才到达顶峰。我只剩下一个小时,尽快撤到海拔较低处扎帐篷休息。

  “时间太赶了。要知道,急性高山病的发作跟上下山速率有很大关系速度太快,就很危险。可是我太自以为是了,自从进入西藏以来,此前我已经有10次到达4500米的高度,一点都没问题。我以为这次也没事,可当我一个人在黑夜里推着车下山时,急性高山病突然发作了。我感觉自己极为疲劳,处于脱水状态中,想要呕吐,头似乎要爆裂了。平时只需要10到15分钟就能支好的帐篷,我咬着牙花了45分钟才勉强支好。随后,我只能躺下来,再也动不了。”

  对于当时孤身一人的贾森,这种情况相当危险。如果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到无法行动,又没有人发现他的话,他很有可能就留在高原上下不来了。贾森把这次历险称为刻骨铭心的一堂教育课。

  10年前,中医治好了我差点截肢的腿

  但最让贾森刻骨铭心的一次,是在美国遭遇的一次车祸,让他将近6个月只能坐在轮椅上。最后让他重新站起来的,正是位在唐人街开业的中国女医生。

  那是1996年,贾森的环球游刚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他旅行至美国科罗拉多州,当他在高速公路上前行时,一个喝醉酒司机结实实地把他撞翻在地。

  等他从医院病床上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的两条腿都断了,更倒霉的是,由于他的左腿骨折情况实在太严重,美国医生差点让他截肢。

  “那段时间糟透了,我一直坐在轮椅上。医生们对我尝试了好几种治疗方法,可哪种都不管用,我的左腿根本没法动弹,碎裂的膝盖骨一直难以愈合生长。后来,幸亏我的一个美国朋友推荐我去见一个中国女医生,她叫容容(谐音),住在唐人街,她父亲曾是北京的名医。”

  这个当年52岁的女中医对贾森采用的是电针灸疗法。“容容是个特别好的人。我去她那里时,身上已经一点钱都没有了,她特别好心,没有收取我任何费用。”

  一提起容容,贾森有点又爱又畏:“容容是个很能命令你的人,她喜欢管我叫‘英国儿子’,每次都喊‘嘿,英国儿子,你过来’。我的针灸疗程一共进行了10次,每次大概半个小时。她把针扎在我的腿上,针的另一头有电流导入。这电流是分强弱的,从第1档到第10档逐渐变强。到最后一次治疗的时候,容容对我说:‘英国儿子,你过来,今天我要把电流开到第10档。’我立刻吓得目瞪口呆了,连连大喊:‘不,不,不,容容,别用10档,小一点的电流就行了。’”

  贾森不但害怕“电击”,还害怕吃中药。“我在接受针灸治疗的同时,容容还从唐人街的药店里给我买来草根植物做成的药,那药熬煮起来的气味奇怪了。还有那喝起来的感觉,太苦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贾森在中医的针灸治疗下,奇迹般地恢复了。

  据悉,贾森所接受的这次免费治疗,如果不免费的话,大概是100美元一次治疗,全部疗程下来总计需花费1000美元,而这还是1996年时的治疗花费。

  由于贾森走到美国时已经欠下一身的债,后来,他在科罗拉多州的牧场留下来,当了一段时间的放牛仔,直到攒够了钱,拉到了足够的赞助,他才又继续动身开始环球之旅。

  环球游:同伴提前退出,他孤身坚持下来了

  像麦哲伦那样,去环游世界

  1994年时,贾森还是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他刚从伦敦大学毕业不久,正在经营自己的清洁公司。同时,他还是一家摇滚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但这样的生活显然难以让他满足

  “当年的日子就是那样。所有的一切早已步入轨道工作努力结婚、生子,这一切看似完满事实上却只是你自己虚构的所谓人生。我害怕有朝一日,这种简单的生活会让我堕落为平庸之才。我渴望改变。”

  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大学同窗史蒂夫•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旅行计划出现贾森面前。一次赴法国旅行途中,史密斯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一间酒吧里提出这个环球游的建议。“他说:嘿,让我们像麦哲伦那样去远征探险,不过我们会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仅仅使用自行车、脚踏船、皮划艇、溜冰鞋还有我们的双手双脚。这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人这么做过,我们将创造历史,将创造新的吉尼斯纪录。”

  贾森显然被这个听起来波澜壮阔的计划打动了,他的脑子里浮现出在喜马拉雅山脉骑车的悠游,在非洲丛林里点燃篝火的野趣,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踏着滚轴溜冰鞋的潇洒……于是,他回答说:“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1994年7月12日,这两个雄心勃勃年轻人开始了这次环球之旅。

  这两个以麦哲伦为偶像的年轻人,似乎没意识到,他们所追崇的那位葡萄牙航海家最后的结局是命丧菲律宾。任何探险都意味着突如其来的危险,这种危险甚至让旅行者命悬一线

  在贾森开始他长达13年的征程之前,这个当年的英国男孩总共就在帆布船上待过3天,单次骑自行车的距离从未超过3英里。

  25英尺高的海浪打过来,同伴不见了

  旅行开始了,危险也开始了。

  13年的时间跨度已经让贾森的记忆略略有些模糊,他在讲述中,更多的是回忆起某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而事发的时间地点,他不得不抱歉地说:“我回头去电脑里核查一下。”

  有一次,他和史蒂夫驾驶脚踏船穿越海洋时,还遭遇了25英尺高的海浪。他们的脚踏船先是被“推”上高约7.6米的浪尖,随后又被“摔”下来。“当时海浪的速度太快了,船一下子就失去了控制。”等海面恢复平静时,贾森惊恐地发现:史蒂夫不见了。

  “在那种情况下,人没有办法在海洋里游泳,也没有办法让船转向。我以为他已经被海浪冲到海里去了,我当时就坐在船上想:‘哦,天哪,我该怎么跟史蒂夫的妈妈说啊’。可奇迹出现了,几分钟后,史蒂夫居然从船尾爬上来了。”

  原来,船上的一根绳子拴住了史蒂夫的脚踝,就那样在大浪滔天的海洋里一直拖着他。贾森回忆说:“从那时候起,我想他再也不想享受畅游大海的乐趣了。”

  正是这个大难不死的经历,和一些两人之间的性格摩擦,这个曾经壮志满怀的二人组逐渐走向瓦解。在穿越美洲之行中,他们便选择了“单飞”。抵达夏威夷时,史蒂夫最终决定放弃。

  《洛杉矶时报》如此形容今天的史蒂夫:这个人力环球游的最初发起人现在在英国经营着一艘渡轮。当他看到他曾经的同伴历经13年,终于完成环球游归来时,他只是默默地站在欢呼的人群中,显得很安静。对于今天的生活,他已经很满足。

  5米长的大鳄鱼死死盯着我

  还有一次,一头鲸鱼撞翻了他们所乘坐的脚踏船,他在水里挣扎了一阵才重新爬上去。除了被鲸鱼撞上过,贾森还被鳄鱼盯上过。

  34岁那年,也就是2001年,贾森开始穿越澳大利亚之旅。

  澳大利亚北部盛产鳄鱼,在澳大利亚的猛兽排行榜中,生性暴戾凶恶的咸水鳄鱼高居榜首。贾森就被鳄鱼给盯上过一次:“当时我们路过一条内陆河的上游,我有一个同伴和我同行。突然,同伴在我背后大喊:‘当心!鳄鱼!’这时候,我听见激烈的水花声,我赶紧回头一看,天哪,在离我仅仅3英尺的地方,有一条5米长的大鳄鱼,它正抬着脑袋死死地盯着我。看我转过头来,它居然摆动着尾巴,就游了过来。我从没有感受过类似那样原始的恐惧。”

  可能是被练出了胆子,在澳大利亚时,贾森由于欠下4万美元的债务,他曾应聘一家澳大利亚殡仪馆,做过一段时间临时工。

  在埃及被怀疑是间谍

  贾森最近的一次危险发生在埃及。最初,他在苏丹待了几个星期,一直在等待埃及的入境许可。因为久久未曾等来准许,心急的他策划了一次横渡埃及尼罗河纳塞尔湖“偷渡”之旅。

  结果,很不凑巧的是,他经过的地方恰恰是埃及极为敏感的一个军事区。当地的渔民警惕性很高。“一帮埃及渔民发现了我,他们强迫我靠岸,还把我带到当地的军事拘留中心。他们怀疑我是军事间谍,我不停地解释说:‘我只是一个探险者’。”

  但由于贾森身上携带着不少高科技电子设备,从GPS全球定位系统到远焦距

  数码相机一应俱全,埃及军队并不相信他的解释。

  “他们要以军事间谍罪起诉我,如果我被判决有罪,就需要在监狱服刑40年。当时我都快绝望崩溃了,我以为我的下半辈子就要在埃及的监狱里度过了。”好在贾森真的足够幸运。就在即将被转送到开罗更为安全的监管地时,贾森希望到埃及旅行的申请获得了批准,通行证是以传真的方式发过来的,有了这张通行证,他最终获得释放。

  13年回过一次家,牺牲了一到两段爱情

  2007年10月6日,绕了整个地球一圈,贾森终于回到英国,他的第一个愿望是回到家乡的啤酒馆,尝尝那久违的味道。这13年来,贾森曾回过一次英国,那次是因为他父亲病重。在旅途中,他也曾遇到让他停下脚步的爱情,按照国外媒体的风趣描述:在旅途中,他遭遇了一到两段有可能改变一生命运的爱情,但这个“一意孤行”的旅行者显然为环球游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记者曾在采访中试探着问贾森,有没有在中国行中遇到喜欢他的女孩子。贾森顿了差不多3秒钟,随后说:“太不幸了,一直没有。”

  是否为“人力环球游”第一人,仍存争议

  更“不幸”的恐怕是,贾森牺牲了爱情的“人力环球游”的性质至今仍存争议。目前,早有不少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贾森•刘易斯是全世界第一个仅仅凭借人力环游地球的人。

  但这个结论却遇到其他人的否认。此前,加拿大人安格斯和瓦菲曾历时720天进行过一次“人力”环球之旅。他们从温哥华出发,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滑雪、划船,2006年返回温哥华。但因俩人此行中没有穿越赤道,导致与吉尼斯世界纪录无缘。

  国外探险界的权威网站Explorers Web AdentureStats对“环球游”的最新定义是:“真正的环球游必须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并回到这个起点,按一定的方向前行,到达两个相反的点,穿越赤道,穿越所有的经度,至少完成环绕赤道周长4万公里左右的行程。”

  贾森本有可能在旅行结束后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根据吉尼斯申报规则规定,每一段行程必须前后相连,并且有一定顺序。但贾森行至澳大利亚海域时,为避免船触礁,曾请动力轮船拖过一段。尽管他后来重新完成这段行程,但这种做法已经打破申报规则。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他们知道我有20英里(32公里)行程打乱顺序,”贾森说,“但他们的规定是行程有大致方向,鉴于其他方面考虑,他们应该接受我的申请。”

  贾森•刘易斯简介

  -出生状况:1967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

  -教育状况:中学科目都拿了“A”。此后就读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贝德福学院,同时取得地理学和生物学的学士学位。

  -环球游前的正式工作:白天是一家清洁公司的老板兼员工,主要为旅馆的窗户、地毯、楼梯等提供保洁服务。晚上是伦敦一家摇滚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

  -环游全球时的临时工作: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放牛仔,澳大利亚殡仪馆的临时工等。

  -人生第一次冒险:3岁时,趁父母没注意,徒步至离家1英里的地方考察路况。

  -人生第一次海外冒险:18岁时,前往肯尼亚探险。首次开窍,发现自己不喜欢“呆板”的、“条条框框的”英国。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二):梦想存在于行动中

  梦想存在于行动中

  ——读《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by/烟波浩渺1980

  最近阅读了不少游记,但是这部探险类的游记,绝对是抢眼又刺激的一本。

  杰森是本书的作者也同时担当男一号:一个大学毕业生,酷爱另类的摇滚,职业是清洁工,生活窘迫身无长物。但他在内心会思考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得到答案的杰森,日复一日的混着,不好也不坏。

  直到大学好友史蒂夫提出“人力环游地球”建议,二人一拍即合达成协议,并且冠以环保牌旅行方式,并为之筹备、开展、操作,这一疯狂的举动简直是激荡人心。

  “环绕地球”很多人都想过但是真正去做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杰森和史蒂夫二人却成行了,他们的梦想始于大脑,他们的旅行靠着双手双脚,他们的成功靠着毅力+运气。梦想不遥远,如同那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就在他们的脚下,一步步走出来,骑出来,踩出来。二人泛舟大洋中,骑车轮滑大陆中。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地的大动作,但就是超越了我们狭隘的想象力。本书就记录了整个令人震惊叫绝的过程。

  当人们感叹地球村之小,乘坐飞机朝飞夕至。然而杰森和史蒂夫三年的超长准备期,造船、募集捐款、食物、拍摄器材,仅仅是准备工作就让人佩服。这人力环绕地球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旅行的预算可是需要150万人民币。他们二人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仅剩下满腔热情,就在大家都报以嘲笑的态度,他们募集到为数不多物资,美元、巧克力棒、药品、船只••••••他们万事不具备都差一点点,但是也该出发了。在通过演讲、写信、求助媒体种种方式后,结果募集捐款不理想,“莫克沙号”下水不理想,媒体也是冷嘲热讽的态度,就这样他们毅然决然的出发了。他们离实现“环游地球”梦想越来越近了。

  在环绕地球的过程中杰森慢慢的了解他自己人生的意义。在行动中做自己的英雄。

  本书从2005年5月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遭遇鳄鱼讲起自己又一次独自开始穿越太平洋的旅程。紧接着时间转换到1992年的8月巴黎这场惊险之旅的初始时间和地点,之后就是整个游记的发展慢慢展开。主要讲了6个地点转换,涵盖了这旅行的三分之一长度。

  (1.巴黎:一个伟大的构想2.英格兰:梦想升起3.欧洲:在路上4.大西洋:深入碧海5.加勒比海:珊瑚、海盗、腐烂的海疮6.北美:轮滑在南方 。)

  这场疯狂的环游地球可远远没有说说那么简单,其中他们遭遇疾病和精神的双重夹击,二人的分歧争吵至崩溃的边缘,食品、药品的匮乏,遭遇海上风浪属于天灾、遭遇海盗则是人祸,这路程艰难的仿佛是取经的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得到的满足感终能抵得上吃得苦、受的累,穿越世界上最险恶的海洋,那满天的星空就是他们的最后的礼物。

  登岸之后满身的疲惫、伤痛、疮疖,都得到了释放。骑单车、轮滑又开始上阵,这一部分的旅行更出彩,原因是他们遇到更多人。如看起来慈悲的“神父”却不肯让出屋檐让旅行的人露宿一晚;看起来贫困潦倒的穷人却给出家里的钥匙,让杰森去休息几日。这就是人性之间得差别。

  校长邀请杰森给孩子们做演讲报告,杰森饥饿难耐没有心思不想去,却不会拒绝别人。当他到学校后看到孩子们,杰森反而燃起演讲的热情,足足演讲了三个小时。最后校长体贴送上为他募集的100美元资金供他之后的旅程中。这一段读起来倍感温情,投桃报李,人之善哉。

  最难得是杰森的环保意识,他们把不可降解的垃圾收拢在垃圾袋里,没有在大海里抛弃。千辛万苦的带到陆地上希望可以妥善处理,却被告知:最好的垃圾场是大海。杰森心中感慨万分,无可奈何。

  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试图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子的人就,都会被自动贴上“背叛者”“叛徒”的标签,很多时候这些“天理不容”的人却都成功了。杰森和史蒂夫一直践行自己的誓言:坚持自己,证明自己!于是这场英雄之旅终获成功。但是这只是第一部,后续两部我继续期待着,期待着读铁人的精神和意志,将超越第一部的成功。

  最喜欢作者在书中写的这段话:

  美国人具备某种相当特别的品质:尊重梦想。追求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容置疑的。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他们一定会说:“去努力实现吧!”而且是真心实意的。

  另:P209第九行(《绿野仙踪》中的一个虚构的过度——,过度应该为“国度”)

  213第二行最后一句,“还有印第安动脉堵塞人群的最爱”。这个词有疑问。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三):回归生活?

  耗时13 年2 个月23 天11 个小时;

  单凭人力,不借助任何机械的情况下,通过皮艇、轮滑、步行等方式;

  简而言之,环球旅行,分而言之:从英国本初子午线出发,穿越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大西洋—加勒比海—美国—太平洋—中国—印度—喜马拉雅山—印度洋—阿拉伯—非洲,最后回到欧洲,完成。

  单看这些国家,我觉得好混乱,但我从这些个烦扰里,发现一个纯简的问题:回归生活?

  由于长时间漂泊在海上,感官范围变小了,视觉上与海洋有关的颜色就只有蓝色、白色和灰色,能感受到的声音和气味也变少了,并且还时常有一些奇怪的感应:经常看到奇怪的景色,听到诡异的声响。也许是因为大脑长时间缺乏感官的体验,开始创造一些并不存在的景象来自行填补空白。

  路易斯说,一周前我在一道波浪里看见一个白胡子男人干瘪的脸,很长时间后理智才告诉我,那不过是海浪的白色泡沫形成的一个图案;第二天又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似乎闻到了熏肉和鸡蛋的气味,而且那么真实,我都已经垂涎三尺了,后来才发现不过是炉子烧焦了帆布舱盖而已;同一天晚上,我还听到似乎有孩子在尖叫,很令我不安,结果那只是瑟瑟寒风吹过雷达反射器上的铝片发出的声响。

  他的同伴史蒂夫也这样认为:

  “有天早上,我看到水面漂过一条蝎子鱼,有着鲜艳的鱼鳍和多彩的尖刺。“我又仔细看了看,才发现那只是一只人字拖。”

  “有一天晚上我听到了警笛声,”只能摇着头,苦笑,“好像还听到远处有人在举办晚宴,觥筹交错,喧嚣不断……”

  当自然法则被置于社会的虚幻法则之上时,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所在的社会规则中,又有多少是虚幻的、不必要的?路易斯在行程中2次疟疾,2次疝气,1次血液中毒,5200米海拔遭遇急性高山病,都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而他都幸运的活了下来.

  我在想,如果没有现代化条件,我们该怎么过活?我们是不是被现代化环境惯坏了?我们有多依赖外在世界?

  怎么返回人类本身?过一种不依靠外在虚幻生存关系的自由生活?

  路易斯说:“如果只是为了挑战体力,我也许早就厌倦了。‘为什么要进行环球旅游’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年来一直在变,从为了完成目标到越来越多地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工具。”

  或许,这本书本来不应该算是旅行传记,而是用13年换回的人本教育。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四):苦旅的乐观与毅力

  嘿,看到封面,甚至读了开头一段之后,我对他们的100%纯人工踏板船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既然了解到不是封面的帆船之后,我脑中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公园湖中的脚踏板游船,两个人在阳光下惬意欢乐的···横跨大西洋?如果不是书中彩页画有脚踏船的示意图,我绝对以为这两个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自虐甚至自杀倾向···

  小学在填写同学录的时候,我在人生理想一栏填的是环游世界,当时因为参观北京世界公园而十分想要看到1:1真实的人文建筑,可后来意识到现实的困难和自己的懒散后,初中我就把人生理想定为可以成天不用工作也有花不完的钱,恩,这是一种成熟。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或许还有机会实现,或许再也没有了,不过好在我还能看看别人环游世界的故事,聊以自慰。杰森·路易斯的故事真的足以满足我对环游世界的某种幻想——纯人力环游世界。

  杰森的人生在我们眼中根本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他组过乐队,打过零工,没有正式职业,更别提成家立业了,但一次脑袋一热的决定注定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所有缺乏目标或者半途而废的人眼中,这个故事绝对有着某种类似人生引导指南的功效,当决定排除万难踏上征途,我们已经离过去的自己渐行渐远了,当杰森结束纯人力横跨大西洋的壮举之后,他有种离不开大海的感觉,就像刚启程时离不开人群和大陆的感觉一样,经历了111天极限之旅,改变的可不止是皮囊。作者以十分幽默乐观的口吻说着旅途中遭遇的一切,读起来轻松愉快,除了海上漂泊部分的吐槽外,后半段轮滑横跨美国的风土人情也揭开美国公路的神秘面纱,风趣的对话让人读着不累。

  为什么开启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旅行?杰森不断在文中记述着自己的思考人生计划,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挑战自己。除了体力与精力上的挑战,远离人群获得独处思考时光也是另一种挑战,个人思考久了是会上瘾的,思考不一定多有哲学性,仅仅是一次小小的豁然开朗都足够令人兴奋好久,我觉得杰森正是依靠这个瘾,坚持了这么久。每一次皮肉上的煎熬,都是对内心的一次洗礼,说是旅行记,也更像修行记,磨难才是寻找真理的捷径。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五):你想留下什么,你会做些什么

  我们都注定要离开世界。作为一个过客,你有没有想过要留下些什么?有些人想要留下子孙后代,豪宅美车;有些人想要做一番大事,留名青史;还有人似乎很忙,忙到没空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本书作者的朋友,即这趟人力环球旅行的发起人来说,他更愿意自己离开时世界没有变化,或者说地球环境因人类的改变更小一点。这是他们选择人力环球旅行的原因,也是他们选择人力环球旅行的目的。

  两辆自行车,一个拖船,楞头青们上路了。除此之外,他们剩下的就只有一屁股债和两颗红心了。不知怎么,我想起了蜀之鄙的两个僧人。“一瓶一钵走遍南海,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有想法,有强大的执行力,全世界都会为之让路。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这场环球旅行嗤之以鼻,笑他们痴人说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原来,世界并不仅仅属于工于心计的精细鬼伶俐虫,也属于这样的憨人,属于经历了当兵休团仍然把演唱会开到鸟巢的五月天,属于跑赢橄榄球跑离越战追回珍妮的阿甘,也属于为梦想坚持13年2个月23天11小时的杰夫,和他的伙伴史蒂夫。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六):另一种人生

  看完这本书的简介,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字我已记不得了,但电影中的一幅画面现在想来依然令人不禁心惊胆战。电影讲的是一位少女因飞机失事被遗落在原始丛林艰难逃生的故事。

  脱险途中,各种危险纷至沓来,但都被少女一一克服,途经一条河流时,她发现手指关节处的脓疮里竟然包藏了数不清的蛆,大大小小,多代同堂,大个儿的几只不安分地在安乐窝里张牙舞爪。看到这幕情景,我简直要惊呆了,最后还是那位少女把自己的戒指掰开,像针一样将蛆一一挑出,每挑一次,伴随一声少女隐忍但凄厉的惨叫。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对坐飞机心存恐惧,这个病根大概就是从那时落下的吧。

  为了能生存下来,少女可谓九死一生。与本书不同的是,少女是被迫如此,而书中的主人公杰森可是“主动请缨”去完成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冒险之旅的。有人说,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环球旅行毫不新奇。没错,然而,当一个人用13年的时间,拒绝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完全依靠人力(轮滑、自行车、脚踏船)横跨五大洲、两大洋,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有没有让你感到赞叹呢?

  “完全依靠人力?这人活得不耐烦了,就作吧。”我向同学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她这样评价,但当她把书还给我的时候,却像换了一个人,只见她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用手一寸一寸指着书中语句,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哪里比较有趣,哪里比较讽刺,比我当初向她推荐时架势大多了,以“实际行动”告诉我这是本好书,似乎忘记我早已看过这回事。

  其实,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反应和同学差不多,杰森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艰难的旅行?他在证明什么,又在寻找什么?读完此书,我恍然大悟。他既非哗众取宠,也非挑战人类极限,而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为了追求音乐梦想,效力于一家“弹道清洁服务公司”的杰森,在朋友环境科学家史蒂夫(书中另一主人公)“有预谋的诱骗”下,决定同他一起人力环绕地球,这也是杰森听过的有史以来最大胆、最让人汗毛倒竖、最激动人心、最不负责任且能最让人心肌梗塞的想法。 史蒂夫曾为各国政治家写了份报告,希望他们能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然而各国政客对此充耳不闻。对升职加薪一向不感兴趣的史蒂夫决定做点什么,于是产生了这一想法,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人力,就是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降到最低。除了要宣传环保以外,杰森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人生,到底该怎样度过?”

  带着彼此的目的,二人出发了。出发前还存有浪漫幻想的杰森,真正开始旅行后,这些幻想全都破灭了。几次险些撞上行进中的大船;因钓到的剑鱼过大,缠住了船底的螺旋桨,与剑鱼搏斗时,杰森险些丧命;二人身上开始长海疮,那些疮疖不断地流着脓水,疼痛无比;二人之间开始出现矛盾,并不断加剧;遭遇致命的滔天巨浪;偶遇传说中的加勒比海盗等等这些遭遇让整个旅行充满了“悲惨”意味,但杰森和史蒂夫又怎是无趣的人呢?枯燥的旅行使二人学会了苦中作乐。难能可贵的是,杰森在这本书中较为客观地记述了旅行中发生的事,一反此类书中心灵鸡汤和盲目励志的常态,反而更让人信服。比如,他曾数次想要放弃继续旅行的念头以及对和史蒂夫的矛盾的描述。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二人长时间在海上漂流,积攒了大堆垃圾,为了环保,他们将垃圾带上陆地做处理,结果岛上的人们告诉二人,大海是岛民们唯一的垃圾场。

  另一点不得不说的是,人人影视字幕组将这本书翻译得妙趣横生,丝毫没有生硬之感,相当接地气。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个人认为,杰森为什么要选择以轮滑来完成到旧金山的旅行?轮滑和汽车都在沥青路上行进,前者势必会对后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处理不好甚至会酿成车祸。途中,因其阻挡路线,一辆出租车迫不得已从路堤上的草丛中开过去;甚至当有人以另一种方式骂杰森时,他竟有种新鲜感;被警察无数次警告,并险些罚款。虽然杰森后来将路线转移到了车辆较少的道路上,但我仍认为他这样做不仅是对别人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单是为了创造一项记录,而选择如此不切实际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

  尽管如此,借用《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中的一句话“很高兴有杰森•路易斯这样的人,光是听闻他们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热血沸腾!”,所以叫我如何不爱它?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七):解决困难,忍受寂寞

  这是一本探险类的游记书,我现在看的还只是第一本,估计还会有第二第三本,毕竟名字叫做《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这本书仅仅只是一个前传,预热一下,还没有进入主题。我确实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旅行观念。这本书说是一本游记,不如说是一本带有故事的哲学思想书更合适些,同时也是作者追寻自我的历程,也让我不自觉的总是想起《瓦尔登湖》。

  本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开始讲述他的旅途故事,从这场冒险的起源到开始前的筹款和各种准备,以及他们的战船的诞生,都做了一番详细的描述。刚开始看的时候,总觉得无聊,我很想快进到他们出发去环游的情节上,但是也还是耐着性子把准备阶段读完,却也不得不感慨,中国的旅行观点还是太过狭窄了。

  曾经有网友总结中国人的旅游状态,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此一游,上车继续睡觉。而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即使有一颗想要环游世界的雄心,也会被各种害怕担心所绑架,不说别的,谁能像作者那样干了好几年清洁工,最后想要环游世界,大部分的中国人绝对会说:“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你们哪里来的钱啊!”可是作者做到了,用了三年的时间开始准备,筹钱,学习技能,准备出行的物质,设计路线。这一点上,大多数的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件事情你让他准备一年人家都闲漫长,更何况准备三年,路上行走13年。我们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解决他,比如我们爱旅游,却说自己没时间,没钱。但是像国外的人更多想到的是怎么解决困难,没钱,ok!我去找几百家公司寻求赞助;没时间,ok!我们辞职,开始学习各种演讲技巧写作技巧(这些路途中筹钱的基本技能)出去演讲获得资助。

  你想做一件事,能找到很多方法的。

  茫茫无际的大海上,长时间的航行会带来各种身体上反应和机能退缩,比如男性长时间无勃起,脑袋出现幻觉,上岸后常常认错人,上岸后不会走路,比身体机能退化,更可怕的是寂寞的出现。忍受不了寂寞而犯错的案例比比皆是,每一个人都害怕寂寞,如果寂寞成为必需品,就会对自身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作者认为陆地上给人的设定了太多的规矩,每一个人都活的安分,却拥有一颗躁动的心,而所有一切的根源都是放不下钱,所有一切的成功说来说去都是赤裸裸的金钱。所以如何在喧闹的陆地上生活就成了一项技能。作者是通过冥想来进行思想突破以及自我调整,书里有关冥想过程心里的变化写的非常详细,这一点具有可参考性。

  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与世隔绝的寂寞和孤单,以及背后的快感。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找一个时间,雷打不动安静的坐一会,或者躺一会,不玩手机,不听音乐,只是安静的,你去看看你能安静多久,你都在想些什么呢?而我们做这一切不过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清醒的大脑,就像作者说的那样用“批判之眼”看问题,一旦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海洋大多数时间都太过寂寞,作者学习打绳结,清理食品柜,缝补衣服,抽水,甚至踩踏板这种生活中的小事来对抗寂寞,获得安宁。陆地太过繁华,诱惑太多,作者给出的秘诀就是:沉浸于当下,沉浸于我的行为,越是不去想过去,未来或者最终的结果,就越能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解决困难,忍受寂寞,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妈妈,我会不会飞?”“妈妈,大海是什么”,童年里无数个这样的问题冒出来,纠缠着麻麻,O(∩_∩)O~。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找到居住的小城,瞬间觉得自己好渺小,于是有了一个把祖国万里河山走遍的愿望。上了大学,时不时就骑着借来的破脚踏车,带上两块干面包,打了鸡血似的就上路了。呵呵,自己回想起来还是无比自由欢乐的时光。

  从古中国张骞、郑和、徐霞客,中世纪的斐迪南.麦哲伦、哥伦布,现代的阿蒙森、雷诺.富费恩斯爵士,人类的足迹被一次次拓展,各种极限记录也被一次次刷新。当我手捧《黑水迷踪》的时候,激动的心情实在是难以形容,这是13年多的旅行啊,挑战着人类的的生理、心理意志、造船淡化盐水等智慧,从格林尼治出发,横渡英吉利是一次小小成功的话,穿越大西洋是杰作,横渡太平洋就是壮举了。况乎,这是全程人力部依靠任何外力的旅行!就像文中提到的“我生怕自己不得不屈服于这个日益物欲横流的社会,浅薄平庸的过完一生,每天只是不停的生产消费,从来不考虑自己到底为何来到这个世上”这句话,刺痛着多少的人。有的人,看着墙上的地图一辈子,查阅了无数的旅游志,参考攻略,也没有迈出办公室一步,离开所在城市一米。做着各种的计划,想着各种的未来、以后,可真正我们能把握的就是当下。

  看着封面,蔚蓝色的大海,一叶扁舟,光束由远及近,孤独的身影伴着天上的云朵倒映在水中,这是一段注定孤独静寂的旅途。从巴黎梦想起航,英格兰下海航行,穿越欧洲募捐运输船只,大西洋的惊心动魄探险,加勒比海胜利在望,美国从西部到东部的轮滑之行。看完《黑水迷踪》后的第一感觉,“啊,没了?”,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才确认,真的没了,呵呵,好傻。当然美洲科罗拉多州的昏迷并不是终点,封面上大大的数字1,提醒着我们,这只是第一部,还会有第2部第3部继续讲述传奇的旅途。合上书浮现出一个个画面,比利牛斯山的壮阔,怀特河边露营,海上的巨浪滔天,跃出水面的飞鱼和海豚,轮船上珍贵的圣诞节,越来越多的场景轮换,最后就剩下“坚持”二字,简单也不简单。

  无知者无畏,旅途是未知的,连自己对面的那位同行者也有自己未知的观念。人类精神世界也有陆地和海洋,也有大江和暗河,两位生死好友,在艰苦的航行中,对于航线、换班、食物也有较劲的时候,当一个掉在海里,另一个拼命拼命寻找,才懂得,原来我们内心多么剧烈的纠葛在生命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几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打败,打败同类,打败其他动物,打败自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一直快速的冲锋,却没有关注我们人类的内心进化,依然时不时做着原始的事,种族残杀、歧视,无休止的向大自然索取,个人欲望的膨胀,假装关心一件事,却发现到最后,其实只在乎赚钱与否。

  这不仅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旅行记,也是作者对自我认知的一次哲学思考。从人生该怎样度过开始到西方非二元论和东方佛教的般若三昧,充满了辩证的思想。有时候看着看着都会陷入其中,觉得一切时间都停滞了,世界一下安静了。《瓦尔登湖》中,“我想要真理"却一无所获“最后我忍着饥饿走开了”。真理和诚挚存留于我们内心,需要我们永生的追寻,不断地更新自我认知,才会有豁然开朗,桃源出世的人生景象。

  就像作者自己在澳大利亚时遇到鳄鱼时说的那样,五次试渡太平洋,海上漂流13400公里,经历各种狂风巨浪、牛柳和海上中毒事件,海神决定放我一马了。只要我们去做,幸运女神会站在我们一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九):星空之下,尘世之中

  开始的时候,对这本书也没浓厚兴趣,但我要研究旅行书啊,所以总得多读,读着读着,就认真专注起来了。

  和一般的旅行相比,杰森的旅行特点是:

  1、时间很长。13年。

  2、主要靠人力。连渡船都是脚踩的。

  的确是职业旅行家,的确是贯彻了自己的环保理念。在当代,旅行已经不难,难的是有某种坚持的精神。80天环游地球真不难,反正交通如此便利,但用13年去环球,这是可敬的。

  可敬的同时,也有无奈。在海上,他们努力忍受着垃圾,但在靠岸之后,却被告知,当地人也是在海里处理垃圾的。

  在这个星球之上,人类,也许的确是最大的破坏者。

  杰森描述夜晚的海洋,各种星座,他说,“这便是活着的时候所能享受的最美好的时刻吧。”星野道夫肯定也会如此认为。而没有在深夜海洋中仰望星空的人,也许不会有这样深的体会。漂流于海中的少年派,由于惊悸和不确定的危险,也难有这样的心情。

  行走之中,才会邂逅。有些美景,是在路上。

  有些了悟,也是如此。

  杰森写到他练习冥想,写到他在刹那之间明白万事万物间的相互联系。那样的禅境,更容易发生在路上。我想起《万里任禅游》也是如此,人如果一直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大脑也会静止、迟钝,而在陌生的环境里,人会更愿意思考,思考,也许会让人探寻到神圣的一角。

  即使只有那一刹那,十三年的艰辛路程也就值得。

  何况,在一生里,那一刹,就是永恒?

  另外,书中的幽默语言,让人捧腹,增添了很多阅读的趣味性,这当然也是翻译的功劳。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读后感(十):“曾经的那些梦想都已经凋零了吧?

  “探险,并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真正的探险是深埋在心底的种子,那些心怀梦想的人始终坚信它的存在,然后毅然动身踏上冒险的征程,让梦想开花结果……”

  这段话,出现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可即便是读到结尾处,我依然在脑海里勾画着杰森•路易斯与同伴在人力脚踏小船上度过的日日夜夜:因长期暴晒和潮湿环境而生出的皮肤病、长时间蹬踏脚踏板带来的疲劳、随时可能到来的意外灾难、在茫茫海洋上生出的焦虑情绪……如果在读这本书之前,有人对我说:“想不想来一场环球大冒险?”我会明确地说:“想!”尽管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读完杰森这趟环球旅行的故事后,我觉得我之前的那个梦想可以作废了——且不说完全依靠人力横渡大西洋,单是想到这趟“穷游”途中出现的各种险境,我就已经对所谓的环球之旅不那么感冒了。

  没错,这就是一趟实实在在的穷游,而且苦逼到不行!为了这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杰森和他的朋友们不仅要到处拉赞助而且还欠下一笔钱。有人把他们的举动视为愚蠢至极的行为,有人对着他们吹口哨、竖中指,当然也有人对他们的壮举抱以支持、赞赏的态度。但最打动我的并不是横渡大西洋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而是不论置身何种境况,杰森都能用他惯有的幽默风趣地态度去面对。

  这只载着杰森和史蒂夫环游世界的小船被赞助商命名为“莫克沙号”,它源自于梵文,意思是从世俗欲望、无知以及苦难中获得自由和解脱。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佛教,而促使杰森与史蒂夫做出环游世界这一决定的动力正源自于对人类因满足欲望而过度破坏环境的控诉。或者,他们只是想证明一件事,一个人,他总要有些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种平庸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追求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神圣而不可侵犯、不容置疑的”。

  当然,史蒂夫和杰森的梦想也曾被人质疑,但还好,他们最终坚持了下去,也正是这一路坚持,才发生了种种奇遇。

  杰森来到美国之后,与一位身穿蓝色连体工作服的老人之间的对话颇耐人寻味,杰森问他,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位老人说,只拿自己需要的东西即可,“这样当你离开时,世界还和你最初看到的一样。”就在杰森迈出一只脚,准备踏上征途时,那位老人又补充了一句:“人生,当你明白它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杰森把这位老人称为“智者”,而在我看来,他不仅智慧而且慈悲,而且,他出现得很及时,他的一席话不仅给杰森带来启迪,也给读者带来沉思。这本来是一个充满艰难和障碍的环球探险的故事,但我却更觉得它那励志的味道更加打动当下的自己。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场输赢无定、结局难料的旅程,那么这其中的况味应该是很难向人描摹出一二的。我们总是在讲述的时候投入了太多的个人悲情感受,我们以为这样会更打动别人,但是我们往往打动别人容易——只需煽情或矫情即可,但真正地打动自己却何其难哉!因为,我们很难与自己坦诚而真实地相对。

  杰森在蹬踏板时经常思考一些问题,或许有人会觉得在生死难测的大西洋上思考任何与生存无关的问题都是多余,而这也正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来,——有人想的是如何生存,而有人想的却是如何生活。

  当海上的艰苦生活一点点削弱史蒂夫最初对于环球探险的激情时,当昔日的好朋友在漂浮于大西洋上的一艘小船上爆发出争吵时,当他们赤裸着上身、以满身海疮出现在加勒比海盗的面前时,我们这大多数人也许正为了眼下的稳定日子而欢喜无比,却全然忘了,我们是如何从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堕落成了苟安于现实的人。

  “曾经的那些梦想都已经凋零了吧?”我在读完书后也这样问自己,但所幸的是还有那么一两个梦想已经实现了,还有那么三五个梦想正在实现的途中。“束缚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没意识到的牢笼”,这是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的一句话,而我却是在这本书上看到的这句话,我想,这本书除了带给我们一个很美好很励志的探险故事之外,还有对于自己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的关注。

  所以,我决定把它从头到尾地再读一遍,以不快不慢的速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