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10篇

2018-07-12 04: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10篇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是一本由唐克扬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胶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一):《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洛阳在何处?

  提起中国的名城,时人要么想起“魔都”上海,要么想起“帝都”北京,稍带着谈到广州、南京、成都、武汉、西安等地。若非经由提醒,恐怕不易想起洛阳,这个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武则天的“神都”。从什么时候起,一度风光荣耀的古都,竟然湮没不闻?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熟悉了它的无声,让目光投向其他地方,以至于连关于它的记忆,都变成了奢侈品

  城市迷人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它的开端不易找寻,因此对于城市的言说,总带有寻根意味。然而,探访洛阳的旅程,与探寻上海、北京,究竟还是不同的,这部分在于,前者的终点,至少是历史上的洛阳,已经告一段落,再多的文物保护单位,终究无法改变它的颓败面貌,因此,这注定是一段伤感的旅程。不过,《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的作者,唐克扬还是宁愿冒着或许仍将无果的路途,前往一个未知时空

  古老的中华文明最初孕育在黄河流域,而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洛阳,更是享有“天下之中”的独特地位,既形塑了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又是这种观念的产物或一部分。不过,相比西边更为古老的西安,它的发展略显滞后,却也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出后来居上趋势。从周平王迁都洛邑起,它逐渐在中国历史的沿革中逐渐一席之地,成了“逐鹿中原”的对象经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过往,本身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兴衰的象征

  不过,城市的重要性趣味,并不局限于记录王朝更迭,而是生活其中的人们,他们所占据的时间空间维度。无法逆转时间,只能向空间留下的痕迹——房屋、楼阁、佛寺,尤其是佛寺——寻求解答,何况洛阳本身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这方面,洛阳并不大方,留存至今的寺庙数量有限规模也非文字资料记载的那般辉煌,至于外观,更因风雨侵蚀人世变迁而残破不已。好在想象能够补全这些残缺,但它也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

  在想象的层面,我们与帝王一起经历攀登佛寺的艰辛收获,“一览洛阳小”的喜悦与怪诞,我们与诗人杜牧一起哀叹,“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同时想象着金谷园曾经的热闹场景。我们登高望远,忖度着王朝兴衰与个体生命联系,以及不可抗拒的命运同有限此世的纠缠

  从初生到成长,再到繁荣,直至最后的衰落,古今中外,共有多少城市受制于这种有机体宿命作为实体的城市,可能会因为人背景政治文化格局、发展需要出现不那么喜人变化,而抽象的城市,已经随着某一代人或某几代人凝结在特定的时空,就像洛阳,它始终与武则天联系在一起,也与写出《洛阳伽蓝记》的杨衒之彼此交叉。

  向过去的时空投向注视的双眼,终究会强调某些事物、忽略某些事物,这在所难免,不过,如果意识不到这种视野本身的局限,缺乏警惕反思,也许只会陷入一种虚无、浅薄的怀旧情绪当中,正如今日某些项目工程所显示的那样。正如我们无法在一瞬间看到整片森林,洛阳的历史,还是其他城市的历史,同样如此,谁能想象,在辉煌的背后,尚且存在着无法照见的阴暗角落,从不占据历史主体地位的人群——比如官奴,正在不住颤抖。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二):比专业的历史更“专业”、更“美”的一本书

  历史学书籍过于沉闷、无趣,对于试图了解一座历史名城的前世今生的人来说,去读历史学著作是不明智选择。而这本书可以说规避了历史学著作在非历史学专业读者中面临的窘境,以随笔方式漫谈有关洛阳的历史。好读,容易进入。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历史随笔,是不是 “好读”了,就意味着其对历史的探究不严肃了,不深入了呢?也许大多数其他历史随笔是这样,但这本《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却绝对不是这样。我这么说是有我自己理由的。

  首先,这本历史随笔集,格局极其之大。恕我直言,许多历史学著作所做的还只是历史建构的工作。什么是建构?顾名思义,就是人为地建造。至于这样建构出来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等于过去无限的时间里真实存在的一切,就不得而知了。事实上,我觉得我们的一些历史学著作也好,历史教科书也好,所展现出的历史观是极其狭隘的,它们只是真实历史的一些极小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在做历史叙述的时候常常有意无意地掩盖大多数人和大多数事,我们只是常常把那些所谓“历史大事大人物”当成了历史的全貌。而这本书的作者是极其有洞见的,他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历史叙述的巨大不足——忽略更大、更复杂的那部分,只抓住我们“感兴趣的”和我们“能利用的”这部分。而作者在本书中则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历史观考察洛阳这样一个历史名城的纷繁复杂的往事故人,试图让我们尽可能清晰、真实地无限接近盛极一时的古洛阳城的全貌。这里有洛阳的繁华和衰落,有洛城人的喜怒哀乐,有历史的巨大更迭带给人的沧桑,有时代旋风刮过后留下的印痕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我想读过的人应该都有一个和我一样的直接感觉——即便仅仅把这本书当作一部纯文学作品来读的话,它的语言的美感韵味也是不俗的。这种迥异于网络调侃话语风格书卷浓厚的语言,本身即已构成读者阅读本书的审美享受对象。并且,这种语言对于引导读者走进尘封的古老历史似乎更加贴切。读到书里的文字,在我可能还未意识到这是一本讲洛阳历史的书时,我心里似乎已经被它的语言激荡出了一种典雅的历史感。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三):洛阳城:一个在劫灰中倒叙的故事

  那座在雄心壮志规划出来的城市早已经不复存在

  石像的面部已经破碎,但仍美到极至。在石像曾经屹立的地点,只有农人还在那里耕作。

  流水不复。一个叫索靖的人,因为他一千七百余年之前对洛阳的一句神秘谶语而被记住——“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和短暂人类生命一样,城市自有其生与死。对于有一类城市而言,“过去完成时”中那些已经不可见的风景,才是其对于当代历史的意义所在

  在陇海路边,今天的“花之洛阳”仅仅活在对上个春天追忆中,这本书所要讲述的北魏洛阳的故事,也恰恰是从它的身后劫灰说起的。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四):《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于时间缝隙窥探洛阳的兴衰

  英语语法中,常出现时态变化,如: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过来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等等。时态的变化,让语句在时间的“流转”中展现独特的语言表达视角,也让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记录与保存。

  我们可以相信,时间从来即便是无形之物,可它却依旧能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存活”。

  纵观历史长河,时间于人类而言,即是在城市的兴衰灭亡中看到未来的推进,也让我们在前人留下的书籍、绘画音乐中得到关于时间的启示。《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则用随笔集的方式,利用十二个小章节放大了时间中历史的维度,将目光凝聚在特定的城市——洛阳,细心窥探兴衰中那段关于“花之洛阳”的秘密

  唐克扬作为独立策展人,12年游历中西方不同国家,漂泊于故土与他乡,他将中西方文化活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著作之一《从废园到燕园》曾被评论家李公明称之为“在历史的尘埃中拂拭出来的图景”,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漂泊者的锐气,就像是漫长的时光旅行者,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窥探关于洛阳的一切。

  就像唐克扬在《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的引子中自己说到:

一切魅惑,将从城市失去记忆的那一刻开始。........洛阳的兴衰,便也牵系着中国人一段失落的过去。这种失落不仅仅是时过境迁风水轮转,它同样也源于深刻的时代变局和文化裂痕。书籍封面

  无论是“洛阳纸贵”、“洛阳花下”还是“花之洛阳”的美名,那“衣袂京尘”的胜景其实便通过记录的方式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中我们看到历史长河中特定的这座城市的兴衰过程,我们会看到时间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存在。

风景旧曾谙

  欧阳修在《牡丹洛阳记》中说: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市中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相比其他历史沉淀中的古城,牡丹成为了洛阳繁盛代表。一句“花开时节京城”,足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的胜景。我们很难想象当时代表着权势的牡丹究竟以怎样的势力“撼动”时政,甚至很难想象眼前之景带给我们心情起伏的浮沉感,十里春风花香四溢的景色里,历史又即将让洛阳经历怎样的兴衰变化。

  一个又一个在洛阳城中发生的故事,关于当下这座城市的生与死,唐克扬在《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赋予了洛阳人的情态,城市中人事变化像极了我们躯体流动血液,你可以时刻感受到洛阳的脉搏,想要生存下去的努力,是拒绝衰败的呐喊,以及它在用自己的行为记录历史(毋须创造历史的能力。)

牡丹,花之君子者也。

  由牡丹的花开花落,一系列生长与衰败,也将城市的兴衰折射在花朵之上。所有这一切都有相比照之物。今天我们重新在飞速发展的洛阳城回望过去的古都,遗留的旧城墙的痕迹,关于时间镌刻在洛阳身上的一切,这个古都即使不像长安(今西安)、紫禁城(北京城)那般意义深远,但我们无法忽视于历史长河中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洛阳石刻洛阳石刻

  纪录片天地洛阳》还原了历史中洛阳的模样,将引领时代华夏的一方水土纪录片的方式展现。而唐克扬却在《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一书中,用文字与照片让我们看到繁盛时间里洛阳城中的苦恼人生

洛阳不再是具体的某一座城市。就像洛阳的时间是“历史”的化身,这座城市也该是“天下”的缩影

  阿尔弗雷德·申茨说:“城市仿佛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独立意志体现。”所以那时那刻,北魏杨衒之写出《洛阳伽蓝记》,这座城市通过别人转述之口,从安逸变动,由内而外地述说自己的个性

  无论是杜牧的《金谷园》,还是杨广的《东宫春》,都让我们借由前人的视角看到这座城市的故事与变化。由人的个体组合开始,城市在历史的横向发展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因为人的聚集应运而生的历史经典、文化传承,石刻中佛教的兴盛,到宁懋石室印证着“一个洛阳人的一生”,于当时那刻,洛阳让我们感受到它是空前强大帝国中枢和世俗人情容器坚不可摧的背后或许不抗一击。

  而纵向的历史长河发展里,却是洛阳本身散发的气息——时态的变化让“史”成就“历史”。就像是唐克扬自己写的那样,或许“结局”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题

北魏洛阳的历史是短暂的,事实上,它刚刚开始就差不多结束,在漫长的时光里,这种匆匆忙忙的城市史也许只可称之为“瞬间”。也许,这短暂的生命反而折射出了城市千百年一般的“命理”:生长,生长,结束,结束,或者生长,结束,生长,结束.....我们应该再次回到无始无终的洛阳时间中。“四方城”的展现

  当我们把“一般现在时”、“过去完成时”与“将来完成时”附注在洛阳身上时,与其说《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是一个城市与某个时代的挽歌,还不如说它们即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生。这座“四方城”,用自己的独特魅力,让我们看到那时的风貌,那时人们跟随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对佛教的狂热,亦或是对“高楼”的推崇等,于时间的缝隙中我们足以看到重叠在一起的时间里,一个在消逝中永远被记住的洛阳。

  风景旧曾谙,我们是历史的看客,同样历史也在观照我们。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读后感(五):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和现实中如此破败的城市相比,洛阳的显赫如今只留存在古典文本中。本书起名为《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英文名“The ash of a city”倒是更加好懂。如作者所言,“实际上这本书的真正主题是结局。”作者截取北魏洛阳繁华而又短暂的历史,不仅从考古废墟中,同时试图从中国文学的传统中来诠释城市的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为木结构,不同于被称为“永恒之城”的罗马,木结构也就意味着建筑短促的生命,即使那些最辉煌的建筑也不例外。号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作为王朝兴衰的象征不断被毁灭,又不断在废墟上崛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毁弃又兴起的轮回。北魏洛阳城的繁华刚开始就差不多结束了,投射出中国城市千百年来的命理:生长——结束——生长——结束。所谓结局并非只有一次,“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与“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互相交替,所印证的正是在压缩的空间下不断循环的时间,这是无始无终的“洛阳时间”,“将死与生戏剧性重叠在一起的时间”。洛阳不断发生的结局“像永恒的春天一样荒诞”。

  借助《洛阳伽蓝记》,作者将这种“生和死重叠在一起的时间”表述为“过去完成时”。即《洛阳伽蓝记》中所追忆的对象是一个在消逝中被永远记住的洛阳。而在这种过去完成时中,也含着荆棘铜驼“将来完成时”式的无常宿命感。同时,这本书成就了独特的倒叙,开启了“一种绵延不绝的追忆传统”。

  当年的宫墙早已不复存在,龙门石窟白马寺都成了郊区。作者说,“今日的中国城市虽则蓬勃发展。但和这废墟中的洛阳一样,他们立基于一片荒芜之上,显著地匮乏自己的记忆。”这种记忆“不是那种只能当旅游纪念品出售的民间故事”。“天津晓月”、“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对于一个努力回忆洛阳的人来说,只有从古人的写意笔墨中想象那微茫飘忽的山水。诗人许浑所追忆的北朝洛阳和唐代东都是两码事,万古长存的大概只有青山,不过连青山也变了。“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北邙郁郁”早已不知所踪,邙山上无边的墓田也已完全消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过久的历史已不可能通过破碎的单件文物或片段被感受到,然而,作为文化符号的洛阳一直都在,因为“记忆的密码藏在文字的传统里”。人只有凭着想象,才能寻找转瞬即逝的美好光景,“最终是故事拯救了历史”,这故事就是人的历史。让人震撼和共鸣的是“真实又荒诞,相似又不同”的生活,是古今相同的人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方面是风景不复,另一方面也正是风景不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