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与个性的逻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4: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性个性逻辑》是一本由孟庆祥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一):就当乐呵乐呵也好

  谁说的?读起来很快的书,恰恰说明内容干货。《人性与个性的逻辑》翻起来真心快,基本上两个小时候就到最后一页了,甚至都有点飘飘然,哼!你看,我也能两个小时读完一本书了。可飘飘然过后,多少还是觉得遗憾,为没能获得想要的信息。最近在读《性格力量》,就第一章花了一上午才读完,里面有大量的案例数据,得细致去看,而且前后之间还有关联,往往是看到后面又要反过去重新看前面的数字,这样读起来虽然很费劲,但会感觉是可以信任的书,也就不畏辛苦了。

  个人感觉,作者孟庆祥是非心理学专业,特意去百度也没查询到详细介绍信息。全书中他的很多观点缺乏数据支撑,就像他对人类智能进化的“语言-智能”假说,看起来很有道理,却纯粹是他的“假说”,不确定是否值得相信,而且他尊崇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进化理论喜欢物种的繁衍需要解释问题,比如,在【男性】一章,就引用了大量动物界的研究数据来说明男性的好色本性,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加强后的结果。个人认为,他放大了人类起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却忽略了文化智慧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所以,有些事实只能当做笑料来看,乐呵乐呵可以,却不能当真。

  全书脉络倒是很清晰,从人类起源,到认知、发育,到人性、个性、再到家关系,算是很全面,翻的时候本来对认知、发育章节有很高期待。自从有了小屁孩后,对这方面关注,也在看关于儿童理学方面的书,书中【认知】这一章有点意思模仿、归纳、推理,结合我家小朋友来看,似乎是那么回事,但【发育】那一章就差强人意了,仅仅是提到目前教育可能存在问题,却没有实质性建议,不过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是我期望过高吧。

  因为自身不够专业,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书到底是属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或者生物学?琢磨着似乎是心理学更接近些,心理学还是很年轻学科,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也难免有很多未能定论东西吧。

  姑且一看,权当给自己乐子了吧。

  慎重提醒,本篇是不负责书评,您若看到了也别当真。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二):遵循人性创个性

  遵循人性创个性

  ——评《人性与个性的逻辑》

  廖立湖

  不得不说,今天国人的教育陷入了一个困境:怎么也走不出应试怪圈。无数人感叹,今天的教育体系人们灌输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那么,人究竟该如何学习?孟庆祥先生的《人性与个性的逻辑》一书中似乎能让我们看到一丝端倪古老的进化已经给人类安排了学习日程表;尊重本能,遵循人性,从本能出发,我们才能少犯高傲自大式的错误

  孟庆祥是一名多栖作家,出版书籍涉及技术管理社会、心理等多个领域。目前出版主要著作有:《巅峰过后》《赔钱时代》《达尔文密码》《山寨革命》等。粗略了解一下这些著作我们就不难发现深刻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在他的笔下却变得浅显——以灵长类动物与人对比着来叙述同时又用老虎狮子甚至是一只小小的细腰蜂来类比,深入浅出,读者不必担心看不懂。

  人的嘴巴耳朵鼻子眼睛各有千秋,但追根溯源的话,如此现状却是因为人为了生存和繁殖而进化或者退化的结果。生命的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执行生命任务的工兵,令人称奇的是,基因却像一个指挥者,自己却不负责具体功能。人类的本能就是如此奇特,而这些奇特的人体现象,也就决定了人的后天习得,实际上很多是先天的本能。

  比如“性本善”,其实这一点上,老虎也和人差不多——幼小的老虎是可爱的,并不具备攻击性,可长大后,其兽性就要发作了。为了让自己在弱小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生存,老虎小时候注定了喜欢卖萌的。其实,人和老虎在这方面真的很相似理由也非常简单,因为人和老虎都是动物。

  于是,作者通过无数实例分析、推理,进而告诉读者,人身表现出的本能,诸如吃东西、知识技能的获得、性等等,随时随刻都在影响着人的生活塑造着人的个性。这,不违背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又发展了进化理论。俗话说,适者生存,那么,该“适应”什么呢?答案肯定的:人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孩童的模仿天赋进行引导教育;为人父母者,应该知道习性或者行为形成有一定的时间序列;而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是政府工作人员,则应该明白,爱儿是人的本能,敬老,则是文化……从人性的本能出发,工作和生活也许瞬间走出了困惑,瞬间产生别有洞天之感。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一书,作者就是这样娓娓道来。生命、感官、智能、认知、发育、人性、男性、女性家庭、个性、展望,一共十一章,由浅入深,层层剖析。能看该书的,绝不限于研究人员。阅读后给我的感觉,是真正的“涨姿势”,很多原来不明就里的问题,似乎都有了答案。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三):从这个逻辑来看 一切都是为了进化!

  拿到《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被它高深而绕口的书名唬住了。我以为自己看的是一本和哲学之类有关的书,内容必得考验阅读者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这一度导致我将此书放在手边却迟迟没放开。

  但是,凡事不能看表面,很多书也只是看上去逼格很高而已。

  当我开始这次阅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是能很愉快很轻松地看下去的。不过前提是我高中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还是相当扎实的,基因、遗传、进化、用进废退、物竞天择等等这些概念,与我还是相识的。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写得通俗易懂,并不深奥,从动物,主要是灵长类动物的行为规律做出类比和推理,从而总结出人类行为的动机

  从动物的行为规律讲述到人的行为规律,从而剖析人性的本质,是一件非常讨巧的事情

  很多事实,放在动物身上,远比放在人的身上更容易让人接受角度也可以更为可观直白,不带有主观的避忌情绪没什么需要隐晦的。比如在讨论的非常多的交配问题上,动物之间的雌雄的区别选择交配的动机,一夫多妻的模式等等都成为一种进化的选择,无关乎什么道德伦理层面的讨论。动物在漫长的演进中形成了固有的行为模式,人自然也无法例外,只是说到人,我们就容易掺杂太多非理性的因素,客观不起来。

  全文一直在依照这样的模式做出总结,所以读起来更像是在读一本基础的科普读物,不过书里普及的不是物理科学知识,而是从进化论角度对每一种人性或是行为现象作出解析。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自负天性》这一节。

  书里说:从进化的逻辑上看,自负或者自大之心是实现向上攀爬、争夺高位的一种手段,一种心理驱动力也就是说自大是向上爬的近前动力。

  自负是一种行为动力,在等级森严、智力较高、自我意识丰富的智人社会,对自己高估的个体会勇敢投入位次的争夺之中,他们在群体中的排名也因此靠前,留下了后代,所以,自负并非一个贬义词,即便在现代社会,自负也经常带来实际利益恰如其分评估自己当然好,问题是这并不容易做到,过比不及要强

  看到这一节的时候,素来以玩笑着以自恋自负自居的我,整个人仿佛都理直气壮了起来。不过想想也对,大家总是抱怨自己得不到与付出相对应的工资薪酬,总觉得自己可以也应该得到更多。或许正是这种自负与不满足,促使我们不断往上爬,使我们想要的更多。

  正如书里说的:过度自信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尝试和大量的牺牲换区了少数的幸运成功,人们前赴后继此起彼伏

  很多我们没法儿从道德伦理上解释的事情,一放到进化这个逻辑上,似乎也就没那么难以理解,或难以启齿了呢。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四):没搞懂的

  首先声明,我接触专业方面的心理学有几年的时间,但不够全面,仅限于了解自我方面的。所以对《人性与人性的逻辑》感兴趣,你看那描述还挺有意思。但说实话这本书是强制自己读完的,其实可以跳读,因为本书分了很多段,一般读者可以挑自己喜欢篇章来读。

  受左脑思维的影响,个人认为读完这本书一定要对问题给出一个交代,显然这本书是作者提出的一些观念,又有点科普的味道。结果是,我还是没弄明白进化心理学是什么。

  全书围绕“原欲、基因和驯化”展开描述,然而,确实是描述。涉及理论性的东西,在我早期阅读中已经了解过。人性如果剥离了环境,怎么去论述,还需要专家去研究。如果说单纯研究人性,务必在同等环境不同变量的条件下来研究。说白了,我本愚昧,没看明白作者要启发我什么,也从未所闻世界上谁通透人性。

  但是就内容而言,各方描述都无太大问题,对各种论题的描述是主流理论认可的。

  对人性的研究本身就是争议很大的课题,作者坚持用简单的描述来解释,倒也不是不可以,而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我等小众就没必要较真儿。

  如果感兴趣,不妨拿来读一读。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五):步进人性与个性

  刚拿到书的时候以为是很学术报告式的书,结果越往后看越觉得就像是将脑中浮散的各种对于社会理解思绪的收集,将其更清新地呈现在眼前,以前不是很理解的一些东西在看完书之后能够得到一些共鸣,或者能够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本书的布局由浅入深,由基础实物向抽象发展,结构上由生命、感官到智能、认知、发育再到人性、男性、女性、家庭、个性,继而到最后一章的展望,有一种教科书式的布局感,让我很容易接受作者的一些理论发展。每一张最后有现代诗一样的总结,大致将本篇的重点提及,并引导下一章。

  本书先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讲起,是很熟悉的一些理论,甚至于就像是回到高中的生物课上,讲解生命的由来发展以及延续文章由对动物的观察讲解到对人的观察,有一种很冷静上帝视角的理性穿插在其中,。

  在智力的发展一章中,讲解到对很多灵长类观察,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内斗。由黑猩猩对于同伴的操控到芝加哥大学灵长动物学家所说的,“人类争斗并非为食物空间或者自愿,他们是为权利而斗,有了权力地位就能控制要求的一切。猴子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斗争是人类智力进化的第一动力。这里的延续则是后文描写人性的时候提出的,人类成员相互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每个人都想攀爬高位,其最本质的欲望则是生存和繁殖,其他的欲望都是这两种欲望的衍生品,在现代文明框架下,则逐渐演变为权力欲、控制欲、成就感以及金钱等,在促进社会进步繁荣的同时,则会放大人性,凸显社会的不公残酷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说过,老天公平的,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与老师闲聊的时候,提及社会其实是不公的。我想公平大致是对于想要通过高考需要努力学习,而不公则是因为要由象牙塔进入社会,需要抛弃掉学生时代的思想过于绝对化,过于单纯,需要接受社会本就存在的各种隐形条件。

  作者提及在人类的棍棒威逼和食物诱惑之下,猴子可以学会很多生存中不需要的技能以娱乐大众,这说明动物也有超过生存需要的能力。不过对此我也有另一种想法,我总认为猴子离开森林离开野外,跟人生活在一起,这是猴子另一种生存环境,也就是说在这种环境下他所学会的娱乐大众的技能也是其生存的技能,猴子所做的不过是适应了另一种环境的生活。

  文中提及自负是一种行为动力,在等级森严、智力较高、自我意识丰富的智人社会,对自己高估的个体会更勇敢地投入位次的争夺之中。自负在现代社会经常带来实际利益,恰如其分虽不容易做到,但过比不及要强。所以随着社会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也一同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想要的也更多。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严肃的理论书,尤其是在自己对于人性、个性已经形成一定观点的时候去读,可以碰撞火花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六):思考有关人性与个性

  远在动物存在之前,地球海洋就充满了植物,我们是否假设,所有的有机生命都源于一种活性纤维?150年,达尔文说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发现,他说人是类人猿进化的结果。但很多人都是勉强的接受。直到现在,我们对物种起源,生命起源的研究、认识都有所怀介。而孟庆祥作《人性与个性的逻辑》抑或是出于此目的:挖掘人类起源背后还未发掘的真相

  达尔文写的《物种起源》只探讨生物种类的起源而非生命,作者为达尔文缺失部分做了填补,粗略的解释了一下生命的起源。用美国科学家米勒的一个模拟实验就诠释了对生命起源的预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构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也有人通过这样的模拟环境制造出了更复杂的物质。所以自然环境是具备产生生物条件的。用作者的理解,生命的本质是一座复杂的化工厂,简单地说,对动物而言,蛋白质和基因构成了生命的主体,蛋白质执行主要的生理功能,基因是生命的主谋,参与策划却不执行。首先是生命的美好,有了生命的起源,才有了达尔文的物质起源,进化论。通过生命引出生命体的特证引再说到人性、个性。

  人性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且存在众多争议的课题。孟庆祥应该是狂妄的。他提出了关于人类行为模式和人性的许多见解,同时尽力将这些见解构筑与比较可靠的逻辑基础之上,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给我们更多思考。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性:人性与个性都不是从胎里带出来的。人性属于社会属性范畴,用行为学的方法来分析,婴儿跟其它小动物一样,根本不具备人性。人性和个性都是后天的经历和教化所致。而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50多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这里作者对人性、个性的描述也仅仅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一切行为的概括描述,显得单薄。

  对于这样一个命题,作者也采取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方式:以外形推测行为;近亲类比法;观察,总结,逻辑验证;来呈现他的思考。试图向大家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即剥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作者的出发点很好,有询问,有深掘,有提示,有案例。对于引起人们更多关于生命的、物种、心理学、基因、遗传的思考很有帮助。整个文章流畅,对于我一个外行,不懂达尔文,没学过心理,没看过逻辑学的人,这本书拿来读读,也算长见识。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七):还算有趣的心理书

  作者孟庆祥,似乎和我大学的时候的一位老师同名。

  但是我逃了太多课,真的记不清了,只是莫名的有熟悉感。

  这本书的字很小,薄薄宽宽。

  题目也有点意思,叫人性与个性的逻辑。

  但是,内容好像和逻辑有点差距。

  我很勉强的看,泛泛的浏览了一遍,期间心里涌现出很多吐槽,但最终又没有吐槽成功,总之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这莫非,其实就是人性和个性之间冲突和谐,辩证统一,冥冥中自有其内在联系?

  从本书的文字上看,作者似乎想表达自己是个有趣的人,把一些严谨,枯燥的东西,通过亲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大量引用我们知道的名人故事之类的,然而,选取艺术形象什么的,好像缺少代表性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又远高于生活。

  心理学的书,似乎不加上作者自身一些牵强的看法判断,就难以卖座,比如之前有个一直在天涯发帖的石姓作家,特别是他强加在复旦投毒案嫌疑人身上的“推理”,简直不可理喻。

  本书的优点在于,因为作者假装有趣,所以部分章节略俏皮,加上,我脑海里老是浮现出我那位老师笑眯眯的样子,所以,还算有趣。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八):上架建议:十全大补

  翻开书的前言,作者写道“心理学家今天做这样一个实验,明天发现另外一个理论,但是,他们从未统一在一个简洁的框架之中,这也是本书要实现的野心的一部分,我认为人类所有的本质行为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简洁的逻辑框架之内”,(PVIII)多么气势磅礴的宣言,怎么看着像文化界的“十全大补丸”,这是要包治百病的节奏吗?虽然对国内心理学学者了解甚少,我还可以问度娘,但是这次度娘告诉我她也不知道,不过还好在书中作者不经意间透入了一点底,作者是这么写的“由于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缺乏数据和非常充分的资料是必然的,只能作为假说放在这里,等待有缘人进行深入研究。”(P96-97)看到这里,不经内牛满面,您把所有的心理学家打了一耙子,告诉我其实您其实是业余的,这让认真读书的我情何以堪!

  说回本书吧,因为不吐不快。两点我必须说:

  第一点,书中出现最多的词频,“我觉得”“我认为”“据我估计”“我把这个称作”等等。本书书名含逻辑,本书开宗明义要建立一个简洁的逻辑框架,请问逻辑建立的根本基准是什么?是数据,是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一个人的想法。用如此个人化、感性化的手法来描绘理性逻辑,这样合适吗?

  第二点,书中基本每个篇章都会引用某某大牛说了什么话,这点无可厚非,无非是增加点说服力;但同时,书中又有篇章提到“就人来讲,不同阶段学习不同事情的能力有重大的区别,这是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尚未察觉的秘密”(P88),当然这类踩着别人来抬升自己价值的方式也是常见的,不过,两种方式这么频繁地在书中交替出现,这样合适吗?

  如果上述两点是行文问题的话,那么后面就再来谈谈具体的书中讲述的那些知识点吧。第二章感官美丑的本质,这篇篇名依然很霸气,短短两页纸就要道尽美丑的本质,这可是别人几百年来前仆后继都未成说明的问题,看完此篇,总结:美丑的本质就是“一百个观众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能说脏话吗?),当然这个结论没人能够反驳是错误的,确实是这样,这点还真无话可说。

  但是“有人将认知分为智商和情商“(P55),我大学上课没好好听,您不要忽悠我啊,这谁说的,认知还能这么分?我去找出来,可是我找不到,度娘又不知道。在认知此章下关于记忆,作者提到了一个实验,实验是这么说的,选了6只猩猩,找出了一只识别数字比较厉害的,然后随机找了几个大学生跟厉害猩猩PK,得出结论,人类对图像记忆能力弱于黑猩猩,还间接证明了作者的语言-智能假说(P70)。这个实验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简单的陈述,但是作者大大您把归纳更高一个阶层的推理这么用,真的可以吗?这样的逻辑推理,不忍直视啊。

  说到作者原创的“语言-智能假说“,当然进化取向嘛,怎么说都不为过,看《自私的基因》时,这类说法还是很能够吸引我的兴趣的,(抱歉,把这本书跟《自私的基因》做了比较),书中说到,动物经过人的驯化进化进程会更快,人类由于不定向进化,会比较漫长,这点我赞同,但是,提到儿童爬桌子行为时,能不能不提穴居啊,这都是几万年的事情了,人类再怎么不定向进化,也该把这个方向改过来了吧?再这么解释就是耍流氓!进化心理学有很多有趣的观念和解释,不过也不能这么用,完全是为解释而解释,能有何说服力?当然如果不较真的话,也就那么过去了。

  有人告诉我,要多向别人的优点学习,不能老挑刺,再来说说这本书做的比较好的几点吧。第一点,书的版面布局很好,一章就那么几页,能很好的应用零散时间,很适合有事没事翻一翻,不像《自私的基因》每章都那么长,要花很多时间来读(对不起,我又拿来比了);第二点,本书中抛开行文,单谈观点的话,都是比较正确的,像要注重孩子体能培养,要注重孩子与同伴的玩耍,这些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本书能够带给你不错的收获;第三点,通过本书的阅读,我重新巩固了其他的知识点,锻炼了我的逻辑能力。

  之所以给予三星,一星给出版社,一星是对自己写书评是带入情绪的偏差,一星是本书后续那些优点之故。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读后感(九):一次无意思的摆述

  我很少接触这类书,对心理学、进化史方面的知识是知之又少,而要我这知之又少的人来判断这本书的好坏,着实有点自我为难。况且还有点可耻的味道(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地跳过我)!

  起初,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在想,人性与个性应该就是生存与生活,前者天生携带,后者后天养成。我们活,就绕不开两者的关系的。显然,我觉着这是一个吃香的名儿。在探讨人性个性如今已成为大众论点之一的情况下,时不时的,我们就会想要挖掘一些隐藏在身体力行之下,那些较为隐蔽的存在。我琢磨着这可能是因为生存得好好的我们,在为生存这件比什么都好理解的事情找一个稍微复杂的意义。比如,如何追求生命价值?抑或是如何能活得有滋有味,把小日子过得闪闪发亮又晶莹剔透;而在这繁华混乱的大世界下怎样让自己保持内心明丽的光泽,不忘初心,不失希望,不辜负这场生命旅途。

  我们在探讨本性的本质是什么的同时,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生的道路,把控好自己晦暗的一面,发足火力开启向阳的明天。所以在这,我并不同意作者在书中说的一段话,他说:“世界上如果有这样一门学科称,‘本学科是没有用的,只是让你知道这是事实’是不会被流传的。如果你声称你的学说可以改善个人处境或者能力,即便是胡说八道,也会有很多信徒。”看似很有逻辑的话,只是在我认为,任何“事实”总该有个前因后果,“事实”也不会平白无故形成结论,更何况,我读一本书,就是为了把一件事或者一段关系或者不过一种心情归归类,理理头绪,运气好恍然大悟一下,运气不好垂头叹息一次,说到底是为了感受共鸣。而共鸣的发生往往只和事实编写交织,你胡说八道,如果对方不是迷恋胡说八道的你,谁会去投向沼泽,自寻短路啊!但我也没办法否认,有些胡说的目的是敲准了人的软脉,以此坚固延伸起来的。可我还是觉得,不管一门学科还是一个故事,在那些细枝末节处渗透一点可以跟自己能发生点联系的体会,那我去读它认识它才会是赚到。

  那么,对于这本书,里面充斥大量的科普知识我承认是装补了我脑容量不足的一大优点,让我对进化论有了第一步较为具体的提升,总之书中例举的科学验证是真实的,也具有说服力的。它涉及多个方面,好像是从生物进化开始触及到动物与人类的生物进化的相同点,例证的科学观察很多,运用的科学推论也不少,不过就在这实实在在的科学论据面前,作者本身的观点立意不甚明朗啊。可能是太注重逻辑关系吧,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的牵手就有点强扭的瓜不甜的味道(介于我没看过《进化史》和其他心理学著作,专业方面我没资格谈,我说的只是我没有揪住一个可以让我立下心念好好顺着作者观点走的支柱点,其实像我这种没有涉猎过心理学或者进化史的读者来说,应该也容易顺着整本书逻辑,去相信它的逻辑,然而,我却木有成功,木有懂。看了其他评论之后,也幸好,这本书没有误人子弟)。但显而易见的是,看得出作者平时的认真积累与见多识广,作者在这本书里倾注的心力可见一斑。

  也许诚如作者自己讲的:“关注于人类的生物学家可能是由于胆怯、怕丢脸、缺乏真凭实据,不敢对人的行为进行大胆的想象”,从而催生出作者在大肆例举了真凭实据之上对人的行为进行大胆想象的举动。于是了,这是不同于专业书籍的严谨,又有别于普通大众的平凡,独自屹立在茫茫书海的一种“通俗读物”。毕竟作者也定义道:“我认为本书作为大众通俗读物,不妨以从动物身上观察到的事情为基础,合乎情理地推及到我们人类自身。”这是一本逻辑大于可靠度,想象大于真实性的读物。可能理解了这点对这本书的整体理解就顺了吧?对书中引用《香水有毒》以及《伤不起》歌词来作为《男性》《女性》俩篇章的结束语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我是想把最初的疑惑整理清楚,就是“人性与个性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除开文化外衣,裸露出来的竟仍是我所熟知的有关人类动物性的本能部分,就是放大了在说,就是说得时候带着自信狂妄的独特发现还试图让书中论调成为重大发现。可是都这年头了,大家都进化到这一步了,再一个劲儿地反复重复繁复的摆述“生存和繁殖”是人类永不可淡然的本性是不是太不高级了?虽然我知道那确实是人类不可磨灭的本能,但现在,对我自己看来我更想了解一个人的个人价值与生活质量为什么能够成为生命重要性追求的意义?而不再单单是生存天性和留下更多后代的欲望驱使的活着!从远古进化到现代,其中更改的途径不容小觑不是?

  这本书,没有我要的,但作为站在某一角度的全方位认识倒也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