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冬妮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再见冬妮娅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4: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见冬妮娅的读后感10篇

  《再见冬妮娅》是一本由毛喻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冬妮娅》读后感(一):那个年代,那种生活,那种精神折磨

  仿佛70年出生以前的人,可能更喜欢读一些。

  60后的一本散文集。

  此书是散文集,读完第一篇后,就直接读了《再见,冬妮娅》。

  既是回忆、讲故事,又夹杂了心理分析形势分析与注释(便于让未经历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情形),夹叙夹议。

  每读罢一篇,只能感叹:那个年代,那种生活,那种精神折磨,那种心口不一的生活!那个大时代

  破四旧,破掉的不仅仅是中华文化传统,还破除了人的本性,使人类进入了精神荒芜,以至于连恋爱的感觉都被异化。

  至少我在阅读时,可以不用过细地去阅读那些解释与注释。

  也源于我小时的经历。

  我与我的哥哥(比我大一岁半)是同班同学,所以可以想见我是比较早熟的。

  而我们那一代人,年过35岁以后,也开始逐渐对于哲学人文产生深厚兴趣

  人的一生,大约有两个阶段对哲学特别感兴趣,一是青春期及顺延至大学阶段;二是35岁及以后。

  如果你对于文革 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可能会觉得此书较为淡泊

  而如果你恰恰对文革 有浓厚好奇心的话,倒是可以在此书中找到一些趣事、经历。

  1、我,70年生人

  读来很有感觉

  因为对于文革历历在目,而由于少时好奇心极强,加上父亲的身传言教,对于人生思考观点,与作者极近。

  2、我太太,74年生人,让她试读几页,她读不下去,去看手机微信中的文章心灵鸡汤)去了,一方面,是她的工作使然——

  另一方面,短短的4年,已使我太太无法对文革 有切身的感受

  可以讲,小的时候少年时,我们仍然有文革时的情结男女谈恋爱、有好感,去同学家,似乎都是一个被谴责对象

  即便社会风气逐渐宽容,但是,作者的心历路程,居然极其相似

  3、据此,我猜测,可能此书,更适于60后阅读。

  我的同学基本上都是69年出生的,算是60后的尾巴

  《再见冬妮娅》读后感(二):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冬妮娅

  “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男主角保尔•柯察金少年时代相恋的一个贵族少女,一个喜欢穿蓝色水兵服的热情少女,一个打破阶级界限偏偏喜欢上“穷小子”、给困顿中的保尔以无限温暖女神。所有读过这本小说后生小子,都会激起无限联想,盼望遇到自己的冬妮娅。那时,我们心目中的初恋对象都是纯纯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简单爱的冬妮娅,提起冬妮娅都会在心头微微颤栗……

  我在少年时代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印象最深的不是朱赫来怎样把保尔引上革命道路、保尔在漫天大雪中修铁路以及与骑兵军的厮杀,而是那充满风情的冬妮娅。她给了傻乎乎的保尔以爱的启蒙,让那个野孩子开始懂得修饰自己,让他知道还有一个少女在惦着他,让他曾经粗糙的心灵感受到女性柔柔的温存。十多年前读刘小枫著作《我们这一代的怕与爱》,印象最深的也是那篇《记恋冬妮娅》。刘小枫写他在二十年前上高中时,深深地恋上了冬妮娅。但他在1965年冬天的重庆看到,“文革”进行到武斗时,那几位十几岁的女高中生手握冲锋枪、紧绷的武装带使她们的胸脯更加丰实、草绿色的钢盔下一张张白皙娇嫩的脸……后来,武斗使很多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殒命,而剩余的人仍在誓言“血战到底”。刘小枫从这些少女的青春眼眸中看到了当年“冬妮娅”的影子,看到了“革命”把原本鲜活生命送上了不归路……

  毫无疑问,正是这种冬妮娅情结把我从网络连载中一路拉到了毛喻原的新书《再见冬妮娅》中。这是一本散文集,但我觉得比时下的很多小说都缠绵悱恻引人入胜,它就是一则现实版的“山楂树之恋”。1972年,才16岁的学生干部毛喻原遇到驻军团长千金王雅玲。那是一个来自北方的漂亮姑娘,那是一个清教徒式的时代,男女同学很少相互说话。从最初的讨厌、误会,到后来的王雅玲向他频频示好,来他家里悄悄地留下白糖糕点;他们一同走在里仁街上,毛喻原都要与她拉开三至五米的距离,几十米的道路像走了一个世纪。王雅玲第一次约毛喻原看电影,毛本能地谎称自己晚上有事;第二次约他看电影,毛又推辞了,他的心里不是不想去看,而是不敢去看。再后来,王雅玲又约他看京剧杜鹃山》,他无法再拒绝,只好拖至演出结束才进场,站在后排远远地向王雅玲挥挥手……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朦胧初恋。早熟的王雅玲是部队高干的子女,她的物质条件远远高于父辈早逝的毛喻原,从这点上看,她很像小说中的“冬妮娅”。甚至连毛喻原在部队大院王雅玲的家里留宿这一点,都很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翻版,而且他们连手都没拉过。后来,王雅玲由于部队换防,跟随父亲调到了陕西咸阳。她的离开,带走了毛喻原的希望和氧气,也带走了他所有的欢笑。一个男孩迅速成熟。就在毛喻原下乡两年之后,“冬妮娅”突然回来了,由于极想见到又怕见到,无耻自尊心使他故作冷落王雅玲,两人不欢而散,从此诀别

  这则占到全书近二分之一的故事,看后令人唏嘘不已。毛喻原是好学生,在那时的概念里,好学生只会有浓厚的阶级情,怎么会有可鄙的男女情啊。这不正是天天批判的小资情调么?这篇散文把那个年代的好学生对感情有几分向往又带有几分畏惧、渴望异性担心人言的微妙心理刻画入木三分圣洁的初恋和懵懂的年代使得他们的感情波澜起伏而又危机四伏,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注定了他们会以悲剧而结束。毛喻原固然不像保尔那样看到冬妮娅身上的“酸臭”而拒绝了她,但他的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痕迹。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总要扮演一个劳苦大众的悲悯者最终毁掉了这段感情

  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冬妮娅”都是男人笔下记录的。我好奇的是,如果从王雅玲的角度回味这段经历,两相对照,会得到怎样的印证?也许会是像李爽笔下的《爽》那样的?抑或是别的文本?这是否也是一种“比较文学”?

  从相隔20年的两篇怀念冬妮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冬妮娅”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挥之不去的初恋情结,因为能超越阶层、不夹杂任何功利色彩爱情在现今仍是罕有之物。怀念冬妮娅,是因为我们渴望纯洁,是因为我们不愿被时代洪流裹挟掉个体自由,是因为我们在充斥物欲的时代还想保留一点点灵魂超脱。这也可以算作我们这代人无望的挣扎吧。

  《再见冬妮娅》读后感(三):生活在这个时代真幸运

  买这本书是之前看俞敏洪读过,想想我们父辈那一代在农村经历了文革、自卫反击战、90年代改革开放,一辈子就在农村了。

  今天庆幸上了大学,依旧面临着高压力房价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但是比起他们那个年代还是幸运更多。

  俞敏洪、毛喻原、野夫他们毕竟还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到今天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基本都是各个政府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事业小有成就。而对比那个年代没考上大学的农村人,一辈子的命运可能就是种地、工厂工人、小商小贩

  那个年代的爱情,再今天看来还是挺唯美的。王雅玲那么主动,算是那个年代比较有新思想的女性代表,团长的女儿;毛是学习好的代表,王雅玲邀请他多次去他家过夜,竟然什么都没有发生。高知分子大多都受苏联文学的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冬妮娅,纯洁的爱情或者暗恋。80后这样的故事一般发生在高中和大学,毕业之后爱情就变得现实一些了。

  《再见冬妮娅》读后感(四):《再见冬妮娅》

  冬妮娅与保尔•柯察金的爱情故事总是叫人难以忘怀的,年少时候的懵懂与情愫,也终归是那么的美好。但是美好往往代表着结局并不是那么的幸运,这本毛喻原的《再见冬妮娅》就是讲的年少时候的他,情窦初开时遇到自己的冬妮娅,通过这也可以窥视一下属于70年代的爱情故事。

  整本书讲了七个小故事,但是最精彩的也最匪夷所思的就莫过于《再见冬妮娅》这个小篇章了。之所以说它是精彩的就是把年少时候爱情的情状表现淋漓尽致,之所以是匪夷所思的也就是往往心理和行为的不一致性。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和现如今的社会去比较,也许很多人都会表现的不屑以及反感。因为完全必要谈个恋爱还遮遮掩掩,畏畏缩缩,想爱就大胆的爱,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但那个时代的爱情都是偷偷摸摸,畏首畏尾的。果真也就是一个时代造就不一样的一批人。

  对冬妮娅其实有着天然的好感,首先冬妮娅必须是美丽大方楚楚动人的,而且跟作者本人也是很契合的。他们上的是同一所高中,甚至是同一个班的。这样就天然的给了他们俩可以相处时机,一个是学校的干部,声名赫赫,一个是高干军属家的子弟身世显赫。好感的建立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的,刚好他们也就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当时是再尖子山参加劳动期间发生的事情和给他们的班主任告他的状,其实两件事情很简单,要是双方都不想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也就没有下文的精彩之处了,那个年代的女生还是很主动的,至少在冬妮娅是表现的很主动,至此以后也就是冬妮娅有事没事总是喜欢请作者看电影,戏剧。其实通篇《冬妮娅》有很多他们俩细节描写,在这里我也就不一一赘述了,原本还以为他们最终会想电视剧或者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的,但是现实果真还是现实,现实就是有它不期而遇的那一面,也有它残忍冷酷的那一面。虽然他们还是会有一段青春时光的美好记忆实际上他们的美好也就仅仅只是停留在那个70年代的时光里。其实现在回想过往的种种,作者本人也剖析了一下他为什么最终没和冬妮娅走到一起的原因,其实也就是他们俩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们俩追求东西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有抱负青年才俊,一个是想安安稳过日子女孩,所以终归还是没能走到一起。有时候真的再思考俩个本不相识的人,能够认识,相识,相知,相爱。最后却没能在一起,那是何等的伤心,何等的痛彻心扉

  冬妮娅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个故事,她同样有着相对的意义存在着,它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一些人为的因素人民不幸福,千百年来理教的一种压抑以及破坏掉一个人的纯真性。

  《再见冬妮娅》读后感(五):一个老人的围炉夜话

  开篇野夫和余世存的两篇序,将作者描述得道骨仙风,俨然一个籍藉无名的民间大家———不但学养深厚,而且把心守得极好,一辈子不求功名利禄,只愿与思想与和学习为伴,通达文学、音乐、哲学、雕刻,有红烧肉的不传之秘,还有一身武艺,好似中国的达芬奇。

  怀着满满期待读完毛喻原的《再见冬妮娅》,却读不出两位做序者刻画的奇人,只见一个平凡老人笔下略显精彩的人生片段。这也是任何一个人老去时都会想写的书:记叙的是记忆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少,漫长生命中闪光奇遇,还有几十年前那位少女在春风里的笑意与明眸。只不过已然70多岁的毛老,强在有比其他老人更健壮的记忆和略佳的文笔

  相比起野夫与余世存一本正经推荐,我更愿意相信《再见冬妮娅》是一个老人与满屋友朋围炉夜话的七段故事———仍带有记忆特有的粗糙毛边,携着满桌的听众,直通往那一段时空里或许真实存在的一瞬。给毛老6.5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