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肥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肥肉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肥肉读后感10篇

  《肥肉》是一本由朱赢椿 主编 / 沈昌文 / 钟叔河 / 麦家 / 蒋方舟 / 著作,浦睿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6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肥肉》读后感(一):封面有趣,也就封面有趣

  《肥肉》,朱赢椿的创意设计,一本书就像一块巴掌大的五花肉,买回来放在餐桌上,女儿母亲都以为是肉,待知道真相后,都笑了。算包装异类有个性的一本关于肉的杂文合集。读起来是轻轻松松的。

  翻阅到一百多页,几乎都是名人们对5、6、70年代猪肉记忆,几乎都是肉香里嘀嗒着酸楚的泪。令我也不由地怀疑小时候吃到过肉没有,很可能没有,但肉汁拌饭是吃过的,看母亲熬猪油也记着的。

  没想到肥肉竟然成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

  这本关于肥肉的书,花了两天阅读时间读完。说实在的,读不到几篇震撼短文,都是些讨巧或者流水帐式的,营养不够,读着玩玩可以了。

  作者和大初法师对话恐怕是这部合集里最深刻的,修行的人和吃肉的人确实不一样,前面几乎都是些忆苦思甜或者任性文字思维,貌似有不同面孔,其实都一样。个人觉得最后几页里大师话语才是精华

  《肥肉》读后感(二):肉!

  有一个传说关于我的3岁那年,据说那时候疯狂的爱吃肥肉,听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已经上了小学,在饭菜上没有什么特别喜恶,但只吃瘦肉绝不碰肥肉,所以每当爸妈拿“一口肥肉一口饭来”来取笑的时候,我总是异常生气,因为我觉得那是一件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再说,我可接受不了自己有一个吃肥肉的过去!

  发现自己很爱吃肉是在高中的时候,寄宿学校自己划卡买饭菜的这种,一次开玩笑说,你们好麻烦啊挑来挑去,我每顿只要有肉就超级满足啦,事后一男生跟我问说,你真的这么好养么,那让我养养看看是不是真的吧,不然我不信。就这样,传奇开始了一段孽缘。

  高考结束后开始减肥,不吃肉这种事情真的是很接受,但还好,给自己定的规矩是饭肉分离,每顿择一。自此以后对肉的欲望大大减少。后来从125减到105,大概是自己身上的肉忍受不了不能大口吃肉的日子,统统逃走了。

  《肥肉》读后感(三):《肥肉》的肥肉

  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想起阿凡提的智慧小故事《肉汤的肉汤》。阿凡提煮了一锅肉汤,朋友来访,招呼客人。第二天朋友带了朋友来,阿凡提便在锅中加水,又煮了一锅汤来招呼客人,第三天朋友的朋友又带了朋友来蹭饭,于是阿凡提再加满一锅水,此时的肉汤自然已经淡的没味了,客人纷纷抱怨:“这是什么啊?”阿凡提答:“这是肉汤的肉汤的肉汤啊!”

  阿凡提熬的应该是羊肉汤,《肥肉》中的肥肉,基本为猪肉,也就是生活里说的大肉。我小时候一直对这名字心存疑虑,为什么叫“大肉”呢?这肉“大”在哪呢?

  每篇看下来,对待肥肉的记忆基本停留在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时期,我虽生在85后,但因为父母年纪大,对特殊时期也有所耳闻。像我爸常说的,他们的三高都是当年饿时饿的要死,有点吃的时候又死撑撑出来的。年轻力壮小伙子正是不抗饿的时候,每天又要在农场干大量体力活,别说肥肉,只能逮到什么吃什么。有次几个人逮到一只猫,扒了皮,收拾干净下了锅,几人使坏,告诉一位不吃猫肉的叔叔,今天煮的是兔子。那叔叔信以为真,闻着味香,吃着更香!吃完咂咂嘴,剔着牙:“今天这什么兔子啊!哎呀,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兔子肉!”几人哈哈大笑,告之真相,那位叔叔不好意思起来,大家又故意逗他:“怎么样?猫肉好吃吗?”叔叔暗暗点头,声音低了八度:“好吃,是挺好吃。”

  我出生时物资当然已经不紧张了,关于肥肉却有点特别的回忆。和我家一墙之隔邻居,男的是我爸的学生,叫和平,与老婆秋香一起靠卖猪肉为生,他儿子和我同班,有时候来我家玩,直接由他爸爸抱着过院墙,我爸站在灶头上再抱着接过来。每天早晨天未亮,凄厉的猪叫便越过院墙传来,就是这几声猪叫,让我对未见过的杀猪场景浮想联翩。似乎能从叫声韵律判断出,个头不大、有些黝黑壮硕的秋香阿姨把猪撵到了墙角,猪来回打着转无处可逃,瘦高的和平叔叔围在另一个角度,瞅准时机,一个箭步,臂膀用力钳制住头部,手起刀落,一刀毙命!一阵激烈的猪哼叫后,小院恢复平静鲜血渗进土地中,染的周围一片深暗殷红。

  待我脑中这番血腥场景翻篇,像祖国花骨朵,迎着朝阳上学校的时候,已经忘记了那几声猪叫。中午放学校门,秋香阿姨的三轮车摊子已经在对面支了起来,面板上的肉像几座小山丘拱着峰,一块油渍渍、发黄的纱布盖在上头,秋香阿姨时不时胳膊来回荡两下赶赶苍蝇。我爸有时候顺路去买肉:“剁块后座屁股)上的。”秋香阿姨掀开纱布,捡起一大块,“啪”地扔在边上,板车嗡嗡晃两下,阿姨手持刀斧向那座小山峰剁去,我睁大眼睛倒吸口气:“原来真的应该叫‘大’肉啊!” 厚墩墩的肉,连皮带白花花的两指宽,有时能看到上面残留的蓝戳,那些精瘦的红色,都被这一抹白花花夺去了光芒利索的秤上一称,拎着回家。一个“大”字,简直就是那片白花花脂肪魂魄

  但对“吃肥肉”这件事,我和其他小女孩一样,被当年流行的“苗条”一词所洗脑,吃的心不甘情不愿。我爸的惯用伎俩是,不停向我灌输:吃肥肉好,吃肥肉皮肤好,能变的漂亮!眼睛立马放光,一口放进嘴里,顺着嗓子眼吞下,便问:“变漂亮了吗?”我爸哈哈大笑:“哪有这么快!”沉默着扒几口饭:“那现在呢?”到现在他还拿这事笑我。

  几年之后,科技进步,宰猪技术当然也得有改善,据说不用人工了,直接用电打,把猪电晕,宰起来容易多了。于是脑内小剧场也跟着改进:个头不大、有些黝黑壮硕的秋香阿姨把猪撵到了墙角,猪来回打着转无处可逃,秋香阿姨或和平叔叔手持电棍,瞅准机会伸向猪头,只听得过电的“啪啪”响,一只浑身是膘的肥猪轰然倒下,夫妻二人齐力收拾,先烧锅水,烫猪毛。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臆想,从未亲眼证实过宰猪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只知道,靠卖猪肉,二人赚了不少钱,因为收拾的干净,不克扣分量,老主顾又多,农场人家都愿意在他家买。也许想着扩充生意,后来,和平叔叔和秋香阿姨每个星期会有两三天去城里的市场卖猪肉,不知是不是因为太过劳累,还是因为喝酒所致,前几年和平叔叔出了车祸离开人世。听到这个消息有点恍惚,我好像还能闻到他们身上腻腻的味道,秋香阿姨有力双手依旧罩着一层似乎总也洗不掉的油。而肥肉对我这位小伙伴来说,又有怎样的意味呢?

  在新疆,肥肉除了大肉,还有开头所说的羊肉,烤羊肉串时一定得夹杂点肥的,被火一烤,滴进炉子,滋滋作响,火“噌”地冒上来,烤出来的肉特别焦香,那块肥的也不觉腻。但羊油确实可怕,眼见着一个个身材妙妙的少数民族姑娘,生过孩子后像吹气球般膨胀起来,走起路来鸭子似的艰难摇摆。这两年,我在新疆的表姐表哥、小伙伴也难逃此运,除了结婚生孩子,发来的照片、听到的消息都是谁谁又胖了,且胖的厉害

  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我以现在的年龄回到新疆,奇怪的是小伙伴们却个个是年少时的模样清瘦斯文的依然清瘦,壮硕力状的依然壮硕,身姿曼妙的依然曼妙。他们通通脱下了那层脂肪,轻装上阵。我在梦里分明心中欣喜,醒来赶紧爬起来写下此篇。

  有人觉得《肥肉》只是徒有其表,除了装帧独特,其中的文章并没有很大的可读性,但只为它的概念,我便极爱。犹记得其中写道,因为怕分配不均,吃肥肉时只能关了灯,让大家摸黑抢,这样谁也不知道谁多吃谁少吃,避免引发矛盾,如此荒诞现实的一幕,怕是不会再感受到。在TEDxNanjing听过一次朱赢春老师讲座,我想一个安于日常并能以此寻乐的人,才能在一块《肥肉》上花费5年的时间吧?《肥肉》的肥肉是一次集体追忆,咂么着时代由肥变瘦的味道,在从自己“好”肥肉到因身体“怕”肥肉的过程中,感受最真切时光飞逝。

  年轻时,时光于我们就像一块肥肉,大口吞食,无从体会对各方面的透支;年老时,大腹便便,身体渐胖,时光却成了榨干油脂的瘦肉,想贪图一丝肥腻,却再也不能。是在能享受时尽情享受,老来受罪;还是克制保守,以求老时少受些罪?也许在对待一块肥肉的态度中,便可看出些端倪

  《肥肉》读后感(四):肉欲

  抱着看笑话的心买了这本书,刚好小伙伴要过生日,看完直接送小伙伴,里面还附赠肉券,真是再好不过了。

  作为一本百余位作者的文章合集,竟然许多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苏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看完了整本书后就被这句话洗脑了念念不忘

  如今肥肉成了让人讨厌的东西,好像现在你说你爱吃肥肉会被当成怪物。“这种饱和脂肪酸什么的多吃不好呀!。””肥肉多恶心吖你怎么吃得下去!!“云云。爱并恐惧着,馋并别扭着,我怎么就成了另类。连猪的品种都在改良,改良成只长瘦肉不长肥肉的猪,这种猪肉总是让人生疑,听说它们都吃了莱克多巴胺。很不幸我就在这个根本饿不着的年代还爱吃这贫困时期的奢侈品,直到得了溢脂性脱发医生强烈叮嘱不能再吃肥肉连五花肉都不行。我懊恼万分,觉得孤独心酸。找不到跟我一样爱吃肥肉的同盟就算了,连自娱自乐在肥肉世界里的资格也被无情地剥夺。

  所幸有了这么一本温暖的书,在那个很酱油色,很年代剧,被很多很多划痕刮蹭的模糊不清画面里,还有那么多喜爱肥肉的同僚们,他们以前爱现在爱,他们也有和我一样不被他人理解处境,我自诩为他们的知音~~~虽然他们大都是大叔大婶了- -。

  不知道现在的人是真的不爱油汪汪的柔软质感,还是怕胖怕不健康?估计还是现在早不是担忧温饱的时光了,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殷殷期待用仅有的肉票在过年或是招待客人时换取一小块肉的感动了。就像有人问现在为什么没有年味儿了,因为小时候过年还有一个星期爸妈就会给你买一身衣服,只有过年那天才许穿,而现在你天天淘宝天天拆货,过年只不过也是平凡不过的几笔订单。大概渐渐地,肥肉要被大家被世界无情得抛弃了,菜场肉铺的大叔们不用询问也会自动切除仅有的几缕肥肉把纯精的肉抵到你手上。

  这种变化好像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也好像是某种不知名东西的流失╮(╯▽╰)╭最怕以后饭桌上没有晶莹剔透的肥肉了,肥肉仅存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那块逼真的肉石……

  其实我还是想说冯唐不管写什么,文风都是那么…嗯哼

  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其他人类核心假设

  冯唐

  每个不小于六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基素数之和

  每个甲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想到肥肉都想呕吐

  每八磅肥肉上放个乳头都能让很多男人变成猪

  总之我的肚子现在发出了满意的咕噜声,希望小伙伴收到书会喜欢,以及,22岁生日快乐

  《肥肉》读后感(五):饥饿道德力量

  曾几何时,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饥饿是很光荣的事情。

  看数百位文艺圈内的知名人士群起怀旧,讲述那段与饥饿有关的日子的时候。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对这样的话题感到疏离和陌生,尽管我们远离短缺和配给这样的字眼已经很久了,但是对饥饿的共同记忆和对肥肉产生禁忌般的渴望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代代流传的传奇。

  申赋渔写他小时候被人冤枉偷了肉,差点被爸爸打死,多亏奶奶猪圈里找到了被猫拖走的肉,才挽救了两个家庭的危机;虹影只因幼时在舅父家吃过一次野山菌烧肥肉,差不多三十多年过去,她都总爱做一个梦,梦见自己抹黑去找一个楼梯,可是总也找不到舅父家,一次次急的满头大汗地从梦中惊醒;俞子正写他小学四年级去领了全家下个月的全部肉票,开心地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一松肉票被吹到了河里,他想也没想,在一月的寒冬跳进了冰冷的河里追出去十几米捞到了快沉下去的肉票……

  这些关于饥饿的传奇累积起来,便成为了镌刻在我们灵魂深处共同的基因和密匙,从中或可一窥我们民族群体心理

  大家在文中描述的“肥肉”,其实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字典上“肥肉”这个名词含义。它充满了神秘的美,在那个年代的人眼中,它像是“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出浴杨妃,肉呼呼、颤巍巍、白花花,带着一股令人迷醉的香气热量,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肉欲的渴求类似偷窥而产生的罪恶感。如今苏童可以大声歌颂肥肉,称“我认为餐桌放弃肥肉,就像文学放弃诗歌。”但是在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任何对于肥肉的歌颂都是不能放到明面上的,曹文轩写他们上大学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的男同学“不是在想女孩,就一定是在想肥肉。”那种对于肥肉的恋慕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熄灯后偷吃猪肉罐头、黑吃三寸膘的趣事,仿佛是一种刺激的偷情行为,和偷看《少女之心》等手抄本一样,成为了当时年轻人宣泄反抗和叛逆的举动。

  池莉在文中回忆起年少的自己,由于吃得饱饭而产生了严重的羞愧感,她感到自己和“大家是不一样的”,她说:“我怎么可以不羞愧?饥饿的道德力量是这样的强大,肥肉与瘦肉自然前者是革命的而后者是保守的腐朽的修正主义的。我开始反感自己的家族而羡慕穷孩子和他们的饥饿感。我渴望成为中国人民和革命群众的一员。”然而当她成为知青真正地领会了饥饿的含义的时候,她却为吃到了一块宝贵的肥肉而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人类的生理需要是不会骗人的,如果非要将生理需要判定为非革命的或者说是不道德的,最终只会导致人格的二元对立和分裂。

  细细思量,把饥饿当作是道德的思想并非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新发明。长久以来,儒家就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来教导人民,好好的“诗三百,思无邪”也要被他们扭曲为歌颂后妃之德,可谓是真正的“淫者见淫”。但是在这种思想的洗脑教化下,“肉食者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名言俨然成为了一种被大多数人所奉行的道德标准。似乎人的生理欲望是肮脏粗鄙可以厌弃的,殊不知“是真名士自风流”,道德与肉欲并非背道而驰。这仅仅是统治者们的“牧民之术”而已,将饥饿当做道德的标准,束缚人们对于天性欲望的追求,不过是将大众对于施政者能力的关注转移为对自身道德的拷问罢了。

  于是我们可以把这本对肥肉大唱赞歌的书看做是一场人性解放的盛宴,每个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唱出内心对欲望的赞美。欲望本身并无正邪之分,亦无道德上的高下,压制、仇恨和厌弃并不能使我们脱离欲望的支配,相反会反弹的更为强烈。欲望也许可以看作是人性的弱点,但正是因为欲望的不断驱使,人类社会才能不断革新向前。如果人类的老祖宗没有对肉食的渴望,而满足于用植物充当食物的话,我们今天又何须来讨论“肥肉”这个话题呢?

  看完这本书,也许你便有了大喊出“我爱肥肉”的勇气,当然,你爱的,不仅仅是肥肉而已。

  《肥肉》读后感(六):那个时代,肉是幸福的代名词

  中国人和肉有着很深的羁绊,梁山好汉上山时的广告词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黑道大哥的就职演说也会有“跟着X哥有肉吃”;形容人家里穷时会说:“一年到头菜里都见不到肉星”,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顿顿吃肉”的人家那一定是家中有着深厚背景的人家;而在爷爷奶奶那一代“顿顿吃肉”的人家一定是官僚和地主。记得曾经有一个被传颂很长时间的笑话,说是在一个村子里,有一户很抠门的人家,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嘴巴上涂点猪油,以示自己当天吃了肉,这样的猪油嘴可能正是当时高端大气上档次最明显的体现了。

  而今这样的羁绊随着我们的长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变浅了,吃,不再只是为了果腹,而变成了一种文化。人们对于吃的追求不断的提高,慢慢的几乎已经忘记了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我们每天都可以吃到的肉是贫富差距的体现,是一种奖励,是一个盼头,甚至可以是人们活下去的动力。

  相信上面的话,会让很多新时代的孩子们惊讶,对于他们来说,肉只不过是生活里的理所当然,是一种和蔬菜相当,与饭食同等的东西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他们都无法想象,很多以前参加革命的人革命的目的,就是能够过上每顿都能吃上肉的生活,这是他们的梦想,而这狭隘的梦想甚至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关于口食之欲的这本《肥肉》,就是那个和肉有着深深羁绊的年代相关的书。书里的肉是一路滋润了全身缺油失灵的内脏器官的所有部件,使蠕动的胃肠得以正常运转的灵丹妙药;是一顿吃掉10元的份量会被抓起来的禁忌;是会攀扯到工程进度、个人的气力大小直至性能力的高低的谈资;是可以像现在意淫美女一样让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意淫对象……其实就算是我这般年纪也难以想象那样的光景,何况是还要隔我几代远的孩子们呢。他们恐怕无法体会那种吃顿肉比过年还要激动的心情,还有那还未出锅时的肉香就能够让等待的人们都沉醉在即将到来的幸福之中的奇特景象吧。

  在那个时代,吃肉是幸福的代名词,一个人吃掉一个肥腻腻的猪头仅仅只是解解馋还不尽兴,和很多人一起吃肉的时候是要用抢的,甚至还有很多的抢肉攻略,那些总结了攻略的人,可能到现在才愿意把攻略和大家分享,因为尽管那个时代的肥肉格外的美味,但他们仍然希望那个时代再也不要回来。这本书并没有说什么“珍惜当下幸福生活”之类的辞藻,只是写实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那个时代关于肥肉的回忆,这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本散文回忆录来阅读,平淡却真实的文字像那个时代的肉香一般沁人心脾。

  这本书选在过年之前面世,不知是一个巧合还是客意的安排,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正在准备着公司的年终聚餐——正是一个大吃大喝,或者说浪费无度的季节,不如让我们在这个即将浪费无度的季节里读一读在那并不遥远的过去关于肉的记忆吧,在那个怕抢肉不均要关灯吃肉的时代,吃肉就是幸福,而今,天天吃肉的你一定已经无法体会这种幸福了,但是通过这本《肥肉》回顾那个时代的幸福,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肥肉》读后感(七):也谈肥肉

  友人借给我一本书《肥肉》,一本外观是五花肉,内容也全和肉有关的书。其实除此之外,他还推荐我看关于瓷器、茶叶、绘画等等很有文化的书,但是吃货的本性决定了我肯定是从这块肥多瘦少的五花开始下口。

  按道理我这种提醒全方位干瘦的女孩,应该是不怎么喜欢吃肥肉的。其实我本就是不爱吃肉的。小时候我被养的特别精贵,特别挑食,吃东西很少很精。我妈妈会给我讲她小时候没啥好吃的,最喜欢的小吃是炼猪油剩下的猪油渣,我爸爸会给我讲他小时候肚子里没有油水时,会偷偷爬到床底去偷奶奶藏着的猪油吃。他们的形容里,舀一勺子猪油放在舌尖,或是嚼一下香喷喷的猪油渣,简直人生就在舌尖上完美了。其实中心思想,就是教育我不要挑肥拣瘦,要均衡膳食。可我依旧会固执地将红烧肉的肥肉和瘦肉用筷子拨开,然后光吃瘦肉,将肥肉嫌弃地留在碗底。

  第一次我主动吃肥肉,我的爹娘倍感震惊。那个夏天我家的老冰箱终于罢工了,经年的霜雪融化流了一地,冻在冷冻层的大鱼大肉自然也都腐坏变质了。一时半会新冰箱还未买来,爹娘一咬牙,决定一周不吃肉,等新冰箱上岗为止。这可就苦了我了,虽然不嗜肉,但也不能顿顿都是斋菜吧。我们全家斋戒第三天的时候,奶奶送来一小碗粉蒸肉,小小的我终于开荤了简直是要喜极而泣。然而我仍然坚持“无肥肉主义”地吃了几块,却发现瘦肉太少了,我还没吃够呢就只剩下蒸肉粉了。于是我凝视着碗里剩下的肥肉,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终于一咬牙一跺脚抱着必死的决心夹了一块纯肥肉放到了嘴里。那真是一口纯正的猪油啊,一咬下去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噗”地吐了出来,突然觉得悲从中来,于是“哇”地放声大哭,惊呆了我的爹娘。然而他们大概觉得我很是可笑,于是完全没有安慰我的意思,只是捂着肚子相对笑个痛快。

  初次尝试吃肥肉实在没有留下美好的回忆,于是“纯瘦肉”主义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第二次尝试和肥肉化敌为友,是在高中的时期。那时候迷恋着古诗词,听得最认真的应该是语文课。可是有一个词我一只没有领会那就是“隽永”,也就是回味悠长齿颊留香,语文老师咽了把口水,进而解释说“就是吃肥肉的感觉。”吃肥肉可不是什么好的感觉,而这个词从写法到读法都如此高级,我怎么可以无法体会呢!于是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当天晚自习下课后奔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在饭桌上找肥肉。还真是被我好不容易在娘亲亲手准备的和我胃口的“纯瘦大餐”中,找到了一丝肥肉。真的就是那么晶莹剔透的一丝,挂在瘦肉的边缘,我夹到嘴里嚼了一下,还是给吐了出来,除了“油腻腻”我并没有体会到什么回味,只是鲠在喉头咽不下去。作罢,“隽永”看来与我无缘!

  我日后时常和大学寝室里的同学们聊刚刚入学的那段日子。我们一入学就在学校里呆足了20天没有回家,除了军训晒得我们在夜里伸手不见五指之外,初次尝试食堂大锅饭的我们,都扎扎实实体会了一把肚子里毫无油水的日子。在食堂里各种明目的“青椒找肉”“木须找肉”“黄瓜找肉”“鱼香No丝“的轮番洗礼之下,我刑满释放一身黢黑奔回家的第一顿,我妈看到的不是归乡的游子而是下山的饿狼,我风卷残云吃得又急又快,而且关键是光拣肥肉。我终于明白了肥瘦均匀的好,终于领会了满口流油的满足,也终于知道了啥叫”隽永“,也终于亲切地拥抱了我多年来无比厌恶的那一块肥肉。

  人的习惯真的是会改变的,等我已经爱上了红烧猪蹄,红烧肉,梅干菜扣肉等等硬菜之后,肥肉和瘦肉在我口中已经没有了高下之分。而且“纯瘦肉”我还不怎么吃了,特别喜爱肥瘦均匀口感软硬适中的五花肉。能找到一块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的五花肉,真是每一个开荤的日子里最期盼的乐事。我喜欢沈从文先生也是因为他在文章里头对于食物的描写格外的生动具体。《边城》里翠翠的爷爷买肉的那一段,说要软的糯的烧肉下酒的五花肉就特别和我的心意。那时候现代文学史的讲师长得特别儒雅特别帅,他就是专门研究沈从文先生的,他说到读博时期夜里挑灯研究沈先生的文章,里面有湘西的各种肉的做法,写得酣畅淋漓直教人读了口水直流,常常是三更半夜非得寻点东西下肚才算能熬得住。后来渐渐多多少少读了沈先生得一些文章,果不其然地必须在身边方点吃的及时补充,才不至于胃酸过多难以安眠。

  如果我早读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定会觉得心有戚戚。她和钱钟书先生留学的时日里,两人第一次初试厨艺,便觉得煮肉是最最简单,只要煮的时间长,只要是放得佐料得当,总不会难吃到哪里去。第一次做菜是在美国。我也许只是自尊心强,想向室友们证明我也是有厨艺的人。我们从沃尔玛扛回来了半片猪肋。第一次买肉我们没经验,买了这么大一个,又没有切好,于是只有我这个夸下海口要做红烧排骨的始作俑者来承担切肉剁骨头的大任。而我翻遍厨房的每一个抽屉和出轨,只找到了带锯齿的一把小刀,根本没有家里那种剁大排骨用的大刀。于是我硬着头皮一点一点将大排骨锯成小块,每切开一点点都费劲无比,我完全不象个厨师,倒是很像个骨科医生。等我终于将这大块骨肉解剖完毕,我照着印象中娘亲下厨的样子,加好水和佐料开始了另一场漫长的等待。我竟然不知道红烧排骨炒一炒才熟得快,而是一味地用水煮。”咕噜咕噜”近3个小时过去了,我守在炉边小心地加水或者加料,已经是N碗水煮成了一碗,这个磨人的过程完全不似炖肉,而是在熬中药。我一遍煮一边尝味道,完全不敢怠慢,最后味觉都麻木了。等肉终于都烂了,我却对这最后成果的味道,全然没了信心。室友们半开玩笑地问“这东西能吃吗?”我还真是不敢做肯定的回答。然而结果是出乎意料地好,我们好久没有吃到红烧排骨这种高级的菜肴了,虽然这绝对是一锅完全意义上的乱炖排骨。我们几个妹子将半片猪肋排外加一锅白米饭一扫而光,甚至第二天还用排骨剩下的汤下面吃了顿早餐。由于我们当时呆在宾州,室友们送我外号“宾州绞肉机”!从那以后,所有的肉制品就都是我包处理包制作了,无论是剁猪蹄、鱿鱼打花、鸡翅除毛还是锅包肉,都是我来负责,那一段日子回忆起来绝对是满手的血腥,回味无比。

  这么说来好久没有做饭了,手艺不练是绝对的生疏了。学校食堂的几个肉菜做得还是很和我胃口的,吃着现成的也越发没了追求也越发懒得开火了。前几天办公室每人发了一套“双立人”的厨具,里头有一把很漂亮的大刀,得此宝刀,我看我还是注定需要动刀剁肉的。:)

  《肥肉》读后感(八):吃块大肉好睡觉

  很久以前,有个叫欧阳修的人总结了个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马上”读经史,颠簸中阅尽上下五千年风霜雪雨,权当骑马坐轿来次穿越;“枕上”是杂记时间,杂记多简单有趣,会心处莞尔一笑,同乐时击节称叹,枕着这样的馨香入眠,梦都是清亮洁净的吧;“厕上”读辞典小令,文字的清芬逐走满室恶臭,厕上时光顿时旖旎无边。

  朱赢椿编的这本《肥肉》,窃认为该属“枕上书”,一篇篇娓娓道来,温柔安静——枕着肥肉入眠,这日子该是何等地富足与美满呀。

  初知朱赢椿,是一本叫《不裁》的书,作者是古十九,一个有着简单古朴名字的南京女人。书的内容大半忘记了,只记得装帧,那该是我见过的最好玩最有趣的了。从扉页里抠出一把裁纸刀来,看一页裁一页,真如二月春风一般,裁出了一个女人的花样年华。这本书大概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典范了。形式过于别致,阅读的快感与互动多了,冲淡了文字带来的愉悦和美感。

  书店收银台边,一块肥肉静静地趴着,肆无忌惮,全然不顾你上下打量的目光。肥白的膘,夹杂着几丝莹润的瘦,油光呼之欲出。好奇之余拿起一看,原来书名真叫《肥肉》。如果瞧着这样一块白花花的肉不舒坦,那就翻开吧,他很贴心地告诉你,反折一下,“用右页提供的即时贴肉票进行固定”,那是第二个封面。一块塑料做成的红烧肉,颜色形状足以乱真,粉,糯,肥瘦得当,大片留白中只有这块肉,撩拨着你的味蕾。

  书里聚集了几代人对“肥肉”的集体记忆,从8岁到88岁。时代陆离的光影养润了不同的胃。对有些人来说,肥肉是想念了许久的情人,一点点一丝丝都透着潜藏许久的渴望;对有些人来说,肥肉是胆固醇,是脂肪,是让这具皮囊日渐横向发展的罪魁祸首,避之唯恐不及;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肥肉是灾难,是噩梦,是父母夹到碗里扔不掉挥不去艰苦下咽的一块累赘。而对这本书里的更多人来说,肥肉是一场盛宴,是饥饿年代永远的渴盼与慰藉,是与心灵一同成长与丰满的一次美丽的追逐。版画家刘春杰,吃着从狗嘴里抢下来的肉,骄傲地满足着;作家曹文轩在宿舍里偷吃了一只极其隐秘而又神圣的猪肉罐头,香味久久不散,八天以后来的同学依旧能探查到那场饕餮;学者何平,“三里地外,就开始捕捉空气中的肉味,开始双脚跟打到屁股瓣的一路狂奔”……是啊,古人说,未知死焉知生,未曾饱尝过贫瘠与饥饿折磨的胃又如何能消化这样一种对肥肉一厢情愿的苦恋呢?

  对更多人来说,肉就是肉,吃或者不吃,她就在那里,不肥一分,不瘦一分。无论你是热爱还是厌恶,无论你看出的是黑白记忆里温暖的肉香还是岁月长河中无奈的挣扎。一块肉的使命,只是让你享口腹之欲。不是吗?我们对肥肉的种种记忆,说到底,不过是对生命历程的一次回顾,是对肉里潜藏往事的一次探寻。这其中,有辛酸有欢乐,有劫后余生的云淡风轻,有忆苦思甜的欣慰满足,有对往事的固执,对现在的感喟。肉是肉,我们是我们,她肥硕的身躯承载着我们的欢笑离愁,做出的菜,炸出的油,似乎都透着遥远记忆里飘来的阵阵清香。

  我是个爱吃肉的人。生于八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普遍从贫穷中脱身,肉一样难得吃到。妈妈时常给我讲一个故事:有一年去一家吃酒席,席间,我不停指着桌上的肉,囫囵说着,“肉,肉”。回家后,妈妈一狠心,买了八毛二分钱的肉,我一个人吃光了——那会的肉价是七毛二分钱一斤。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没有这件事的影子,而那顿奢侈的肉,却成了妈妈挂在嘴边的故事,怜惜中带着调侃。弟弟总说,“走到哪里,还是妈妈做的红烧肉好吃”。是啊,妈妈的红烧肉里有着特别的作料,对孩子的牵挂,日夜的思念,满溢的母爱,还有对孩子日渐长大的欣喜。这样的一碗肉,是万千柔情系一身的美妙。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都会夹大块的肥肉给我,看着我毫不犹豫一气吃完,他也总会微笑,仿佛吃完这块肉,我便真随了他的性子,豪爽大方。梅干菜烧肉,干豆角烧肉,竹笋烧肉,百叶结烧肉,芋头烧肉,咸鱼烧肉——原来肉是这么随和亲切,和什么一起都能相处融洽,透出别样的味道。老家还有一种做法,旺鸡蛋烧肉。旺鸡蛋就是里面有小鸡的鸡蛋。小鸡已经长得够大了,完整的身子,甚至长出细细的绒毛来。煮熟了剥开,将毛清理干净,与肉同烧,那是待客的一道大菜。

  阳春白雪看多了,这样一块接地气的肥肉,总能让我想起儿时,想起那一块块肥得流油的肉。那是妈妈的牵挂,满满的爱。

  《肥肉》读后感(九):肥肉

  我喜欢肥肉,打小就喜欢。

  我给大姐提到这本书的时候,大姐说:”听书名就觉得好腻!“吼吼,或许不喜欢肥肉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吧。如果你打开书页,发现每页底色都是红白相间的”肥肉“的话,不知会作如何想?

  我喜欢肥肉,所以喜欢《肥肉》。

  这是一部时代的记忆,它让我想起初中时候老师曾给我们读一篇同学作文当做范文,在听到那句”妈妈终于找到了一块大大的肥肉,我们都高兴极了。“的时候,我们几乎同时确信这位同学的作文是抄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对瘦肉情有独钟了,好像不会再有人为了挑到一块大肥肉而兴奋不已了。

  《肥肉》里面的文章当然没有抄袭,所以这里面所记录的都是作者们那个年代对于肥肉真切的喜爱。透过肥肉厚厚的膘,我们似乎闻得到曾经无处不在的贫穷的气息,而这贫穷背后又无时无刻不在透漏出人们在那个时代对于幸福的容易满足,豁达乐观而又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在物质异常丰富,对于肥肉需求极度缩进的现在,反而难得一见。

  看了这么多名家对于肥肉的怀念和理解,忍不住也想说说自己有关肥肉的故事。

  前几天去新加坡,在超市里发现一块块被切好放在冷藏柜里的五花肉,层次不等,爱吃红烧肉的人当然都知道,层次越多味道越好。这每一块不同层次的五花肉都被保鲜膜整齐地包着,而我在柜台前仔细挑选的时候,竟然发现每一块的五花肉保鲜膜上都有一个关于这块肉名字的标签,或者是”五谷丰登“,或者是”九星报喜“,这是一个惊喜——原来,每一块肉都用气层次的多少被起了一个别致的吉祥话的名字。我在新加坡只去了这一个超市,所以并不清楚是不是在整个新加坡都是如此。但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尽管物质富足,人们也并未产生生活的惰性,他们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善意。

  读《肥肉》的时候,看到里面也有提到用肥肉炼油后剩下的油渣——这是童年留给我的一个香喷喷的记忆。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会让爸爸买来大块的肥肉炼油,而妈妈在锅台前忙活的时候,我就舍不得出去玩,而是守在门口,一会儿过去扒一下头。虽然当时吃不到什么,但是鼻子里充满了油炸肉的香气,即使是闻闻,心里的那个大花也忍不住怒放起来。我记得妈妈那时候总用一个大快餐杯盛炼出来的白花花的猪油,每次做菜或者做包子饺子的时候放上一小勺提香;而那些脆香的油渣则被她收进自己编的提篮里。我们兄妹几个在油渣刚刚炸出来的时候一个人可以吃上十几颗,剩下的就要在以后炖白菜的时候放进白菜汤里了。我最爱吃带皮的油渣,因为太硬,所以不先在嘴里含着,软了才能嚼,而这样,香味就能在嘴里多待些时间。

  我现在仍然爱吃肥肉,当然这肥肉的要求比原来要高出很多,因为只有白肉的是吃不下去的,总得至少有三四层,带皮有白有红才好。而且,我喜欢身上能够长肉,哪怕是肥肉呢!

  《肥肉》读后感(十):肥肉!肥肉!

  一提到肥肉,小时候的回忆滚滚而来。

  最刻骨铭心的要数肥肉炼出来的肉芝芝,那真是香酥无匹。每回妈妈炼油的时候,我都要雀跃地等在旁边,看肉渐渐化掉,油泡泡热烈地翻腾起来,被烫疼的肉一点点收紧自己,变成酥脆的金黄色……那整个过程里,香飘四溢,肉芝芝还未入口我已能够感觉到它的烫、脆、香,多么美好啊!

  不光肉芝芝,单纯的肥肉片我也爱吃的。小时候因为瘦,大人总是诳我多吃肥肉,他们说吃白肉的小孩子最勇敢了,偏偏那会儿我极其受用大人的夸奖,所以每回吃饭,都表演似的,特地挑肥肉来吃。哈,结果,我真的成了个以“壮”闻名的女汉子!

  关于肥肉,最好玩的回忆是关于表妹的。表妹生下来就黑黑的,从小她就因为这个有些自卑。后来姨父骗她说,吃白肉蘸白糖可以变白,她信以为真,于是一个幼儿园都还没上的小屁孩,每顿饭都认认真真蘸着白糖吃肥肉,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现在吃肉,我也还是爱拣那带一块肥膘的,尤其红烧肉,膘越厚越好。可惜肉芝芝几乎无缘再吃,因为现在的白肉膘油水都那么少,放到锅里半天也不肯变成肉芝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肥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