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10篇

2018-07-22 05: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10篇

  《一个唯美主义者遗言》是一本由[英] 彼得·阿克罗伊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一):有些仗,明知道会输也非打不可

  

1

王尔德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一场失败官司,一场愚蠢勇敢的官司。

  波西是王尔德的同性恋人,在十九世纪末的背景下,这不是能被社会接受事情。波西的父亲对此很不满,在各种私人场合公众场合以好色、堕落等侮辱王尔德。在波西的怂恿下,王尔德状告波西的父亲诽谤。

  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啊!

  传记电影《Wilde》中,王尔德的好朋友罗比对王尔德说:你不能打这场官司,这会让你说谎。

  波西认为他父亲找不到证据,所以王尔德会赢。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王尔德如果要赢这场官司,就要否认自己喜欢男人,否认自己爱波西。

  说谎和输,王尔德必须选一个。而说谎本身就是输,是比输掉官司更彻底的输。

  王尔德的《自深深处》中有这样的名言

诋毁自己的经历就是遏止自己的发展。抵赖自己的经历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口吐谎言。这无异于排斥灵魂

  王尔德亲手把自己送入了两难境地:要么输掉官司即变相承认波西父亲的侮辱确有其事,要么否认自己的过去即排斥自己的灵魂。

  在《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中,作者拟用王尔德的口吻说:

这场官司是我无法原谅的——是我一生中所做的真正愚蠢的事。我不但没有把握自己的生活,反而让生活来控诉我。

  不知道这是不是王尔德真实内心活动,但我想他应该不止一次为这场官司后悔过。

  王尔德到底还是做不到说谎。他将自己与波西之间的爱、与其他男孩之间的爱解释为希腊式爱情、柏拉图式爱情。在法庭之上,这对他毫无帮助。

  这场官司王尔德当然没有赢,反而有可能被判“有伤风化罪”,面临最高两年的牢狱之灾。躲避这场灾难的最好办法就是撤诉,逃到国外去,等波西父亲气消,等好事的社会淡忘。

  但是王尔德没有这样做。他迎难而上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我的朋友诚恳劝告我撤诉,逃到国外去——确实,我一开始本能也正是这样。不过,虽然我很害怕,非常地害怕,但正是恐惧给了我力量:寻求了断的力量。如果我跑到国外去,这恐惧也会永远跟着我走。再者,如果这样做,我的生活该是多大的失败啊。至少现在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跨海到法国去是懦夫行为:我宁肯自己永远是丑闻的别名,也不想成为他人讥讽的对象

  多么勇敢的王尔德啊!

  我知道我会输,但我不能逃避。我宁愿因丑闻被议论,也不能因认怂被嘲笑

  你问他明明说自己害怕,为什么我还说他勇敢?因为勇敢是建立在害怕之上的呀。直面害怕之事才是勇敢。如果本来就什么都不怕,还算什么勇敢呢?

  结局?王尔德锒铛入狱

  结局的结局?世界记住了王尔德。

  如果王尔德当初逃跑了,他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不会结束在1900年而是1920年、1930年或者别的哪一年;如果王尔德当初逃跑了,他作为艺术家生命不会延续到今天而是结束在他逃跑的当天。

  有些仗,明知道会输也非打不可。为了比输赢重要东西

2

  很多王尔德的粉丝指责波西:是波西害王尔德入狱,是波西害王尔德最后的人生穷困潦倒

  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的错都怪罪到波西头上,但我知道,没有波西就不会有如此被我们纪念的“王尔德”。

所有悲剧教训均在于悲剧主角恣意妄为:就是看到厄运当头,他还会心甘情愿地迎着上。

  这句《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中的话不就是说的王尔德本人吗?王尔德的一生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奔赴的。

  王尔德身边不乏爱慕他的年轻貌美的男子,比如他的第一个同性情人罗比——至王尔德死,他都陪在王尔德身边——但王尔德偏偏无法离开喜怒不定、反复无常的波西。

  或许波西身上的偏激疯狂,或许波西带来的戏剧性生活,成全了王尔德对艺术与美的追求。与波西在一起的日子,王尔德没有创作出任何文学作品,但他完成了自己生活这出戏。

  在后人眼里,王尔德的人生,比他的任何作品都更精彩

3

  最后说几句《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这部作品的内容形式。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拟用王尔德的口吻所写的日记

  第一在形式上,以“日记”的方式为人作传的确非常新颖,让读者有一种在窥探主人公内心的隐秘快感;第二在内容上,关于王尔德的事迹非常翔实,让读者能看到一个立体的王尔德;第三在语言上,通篇可见“王尔德式”的妙语,且有些话语并不比王尔德本人的差。

  但是,成也“日记体”,败也“日记体”。

  无论彼得怎么模仿,我们还是能一下读出这不是王尔德所写。比起王尔德在《自深深处》这一信件展现出来的丰沛情感,《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这本“日记”则是难以靠近的旁观者冷静

  归根结底,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任何人。

  END

  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粗忽屋书店”,ID:cuhuwu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二):写一个人,你不能替他思考

  彼得·阿克罗伊德的才华和王尔德相去甚远,他写王尔德的书《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却用了日记体的形式。如果用第三人称的话,还可以藏拙。虽然是小说,但对不了解王尔德的人来说,很容易当成传记来看,造成误导。为此我特意看了一些书评,果然很多人是当作传记来看的。

  买书的时候我也以为是传记,后来朋友告诉我这只是一本小说,看了一下书的类别果然是“长篇小说”。我有点失望,因为我还不太了解他的生平,就没立即看,而是又买了《王尔德在巴黎》,因为这本书还是比较真实地写了他的经历。

  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开始看这本书。对于王尔德来说,最好不要去评说他,只要去欣赏他的才华,喜欢他就好了。但是这本写他的书,真的没有办法喜欢,没有阅读兴趣和激情,因此读了好多天才完了。

  如果我熟读了他所有的书,我就会知道哪些是他说的话,那些是作者的想象。这本模仿他来写的日记,里面肯定有一部分话是他曾经在其他书中说过的,可我此刻无从分辨。虽然觉得应该读完了他的书,或者多读几本再来读这本才好,可我还是打算继续读下去。

  这本书的写法还可以,把以前的经历贯穿在这段时间的日记中,但模仿得确实不怎样,有悖于它的题目中的——唯美主义者。这个作者理解不了王尔德的艺术。因此越读越不开心,我不喜欢这本书,这个作者总是想把王尔德的一些行为给以定义。用大众眼光衡量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是错误导向

  后来读得甚至愤怒了,看到一些话的时候,我想他不会那样想的,他不会说这种话。即使我无法辨别哪些话是他说的,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话不可能是他说的。急切地想去读他其它所有的作品,好来批驳这本书。虽然我读他的书不多,但我能够理解他的艺术,我不再害怕不能够分辨,我知道我不会被误导,但不想看到他被人误解

  突然想起来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有很多传记,但很少文学家的传记,因为要了解他们,最好的是去读他们的作品。读《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让我愤慨了。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书名上有那个人的名字,打着他的名义你写得就要为他负责。会有很多人把这本书误认为是传记吧。你可以杜撰一些情节,但那些情节不能违背他的思想和艺术主张,更不能有一些诋毁式的言辞

  写传记,必须充分理解那个人,不只是了解他的经历,更要了解他的追求和梦想,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害怕和讨厌什么。如果连这些都不能确知的话,不管用什么方式来写,都不是那个人。如果再加上一些想当然的理解和评价,就有点糟糕了。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客观,你不能替你所写的人物来思考,这和你对他们的主观评价本不该冲突。以前读《茨威格在巴西》的时候,就强烈感觉到,写传记的时候,你可以客观的评价一个人,但你不能替别人思考。

  写王尔德的书如果不从艺术的角度来写,就是对他的误解,对读者也是误导。首先要理解,欣赏他才能做到这一点。必须是爱他的人,才能写出真实的他。这个作者应该也是欣赏他的,但他不能领悟他的思想,虽然竭力模仿,但还是不行。王尔德只有一个,写他的书,怎么可以用日记体?

  不过读到快要结束的时候,不再那么抗拒了,因为看到一句话:“触动着我心灵的东西也触动着康丝坦丝,我开始理解我或许可承受我的苦难,就如同她一样——她在承受自己的苦难之时,尚能同情他人的苦痛。”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我感觉几乎可以谅解这个作者了。我想到触动着他的心灵的东西也触动了我,这一点让我不再孤独,纵使全世界都离我而去,也不孤单。当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眼泪已经流了出来,我仿佛看到漫长岁月中,始终相伴。

  最后弥留之际,让人很难过,我不知道一个人的最后时刻是不是那样。书读完了,伤感还在持续。你可以原谅一个作者的局限,和那些写书评人的狭隘。毕竟不理解是常态,理解才是稀有可贵的。只要你有自己的理解和爱,只要还有人理解和爱,就可以一个人走下去,继续读下去。让我去读吧,沉醉在文字里的时候,就拥有一切美好,就可以忽略一切丑恶不快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三):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的悲剧

  其实每次看外国文学的书籍都让我挺头疼的,也总是坚持不下去,或许是文化差异吧,或许是我自身文学素养不够,我总是不太理解。之所以买这本书,看这本书,也完全是因为我喜欢才华横溢傲娇不羁的王尔德,想了解他这不平凡的天才的一生。人嘛,总是欣赏优秀的人,羡慕天才,因为自己没有……

  整本书始终蒙着一层悲剧的气氛过往有多耀眼绚烂,后来便有多唏嘘悲叹。

  人是一种从众动物,一旦你被那些世人所信奉的法律信条、社会通则或者看起来正义凛然的楷模式人物宣判罪大恶极之后,他们不会去研究你是否罪有应得,忘记你曾经所有的美好,甚至那些曾经会变成一把更加锋利的尖刀准确无误的刺进你的心脏,他们只会跟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宣判者的身后摇旗呐喊,往你身上多吐一口唾沫

  王尔德最终的英年早逝,在那个时期,在我看来是他的解脱

  更唏嘘的是英国现在被人称为腐国,不过或许就是有他们这些先驱者,所以逐渐有了今日更加宽容的社会……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四):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读《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文/吴情

  阅读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从《快乐王子》(巴金译)开始的,这篇短小精致童话里,追求快乐的王子和小燕子为了帮助他人,牺牲自己,既让人迷恋,又使人心碎。后来,逐渐接触了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肖像》、《温莎夫人扇子》和《莎乐美》等作品,才愈发觉得欲罢不能。一个人,竟然可以灵活自如地调动语言和词汇,而不被语言给束缚,在繁华绚丽中,尽情展现文学的魅力,而避免了谄媚庸俗。或许,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只能找到一个王尔德。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是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以王尔德自己的口吻,细致讲述王尔德生命中最后三个月的故事同时运用回忆、心理描写、双关和讽刺等诸多手法巧妙穿插进王尔德的平生,从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到学习成长青年阶段,直至其发表作品成为名作家。王尔德因“鸡奸罪”(当时同性恋性行为的蔑称)受审,最后被判关押雷丁监狱两年,王尔德自雷丁监狱出来后,在巴黎度过了生命最后的岁月。愧悔和无奈骄傲自尊敏感迟钝,集于王尔德一身。他一方面以艺术家的身份来生活,另一方面,在困窘的生活中锻造自己最后的艺术。对诗人而言,即使是死亡,也是美的。王尔德也不例外

  王尔德爱美,也毫不避讳承认自己爱追求美。从外在的装扮到内在的修为,全都精雕细琢,有时候近乎苛刻。然而,王尔德对艺术的热忱不同于当时上流社会附庸风雅,他强调的美,来自自然,来自人性,不与个人的真实诉求相违背,而绝非上流社会误解的那般。王尔德用艺术定位自己,也将自己与时人区分开来;上流社会所憧憬的“美”,正是王尔德所厌恶矫揉造作。王尔德对艺术美的追求,来自古典的希腊、罗马,但也富有时代精神,尤其在一个“艺术”早已被魅化为物质、精神早已趋之若鹜的时代(与我们这个时代,何其相似)。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尔德提出“为艺术而艺术”也就不足为奇。艺术是纯粹的,不带有、也不该带有任何功利色彩,艺术应该拒绝向思潮、时代和市场屈服,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亦复如是。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的王尔德气质优雅,才思敏捷,思考文学时眼光独到,评论时事则一针见血,他有着艺术家的前卫,也不乏小市民的诙谐幽默,即便生活困顿,需要友人解囊相助,他也不愿提一个“钱”(money)字,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让人觉得王尔德如在目前,这当然得归功于作家彼得的鬼才,更多的是两个人气质上的相通。王尔德作品女性人物性格突出,王尔德也承认其作品具有“女性气质”,并坦言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其创作道路具有重大影响。相比之下,德高望重的父亲反而居于次要地位。或许,男性更多的是着眼于外在世界,对应着家国之类的重大叙事;女性世界则以纤细和微妙的触角,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深度。以“美”为终生使命的王尔德,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应该要好好感谢他的母亲和他的缪斯莎乐美吧。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五):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的悲剧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的悲剧

  其实每次看外国文学的书籍都让我挺头疼的,也总是坚持不下去,或许是文化差异吧,或许是我自身文学素养还不够,我总是不太理解。之所以买这本书,看这本书,也完全是因为我喜欢才华横溢而傲娇不羁的王尔德,想了解他这不平凡的天才的一生。人嘛,总是欣赏优秀的人,羡慕天才,因为自己没有……

  整本书始终蒙着一层悲剧的气氛,过往有多耀眼绚烂,后来便有多唏嘘悲叹。

  人是一种从众动物,一旦你被那些世人所信奉的法律信条、社会通则或者看起来正义凛然的楷模式人物宣判罪大恶极之后,他们不会去研究你是否罪有应得,忘记你曾经所有的美好,甚至那些曾经会变成一把更加锋利的尖刀准确无误的刺进你的心脏,他们只会跟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宣判者的身后摇旗呐喊,往你身上多吐一口唾沫!

  王尔德最终的英年早逝,在那个时期,在我看来是他的解脱!

  更唏嘘的是英国现在被人称为腐国,不过或许就是有他们这些先驱者,所以逐渐有了今日更加宽容的社会……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六):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以为是普通的传记,没想到是以王尔德口吻写的生命最后三个多月的日记,这一点和《简·奥斯丁失落的回忆》写法很像。我对这类的别传还是抱着审慎的态度去看的,我总希望书中记述的都是真实的。

  比如,书中说,王尔德并不是威廉的亲儿子,而是他母亲的私生子,事实到底如何呢?书中还说,王尔德在监狱的两年间用日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日记现在何在?

  作者文笔不错,书中有许多王尔德式的妙语和警句,读起来妙趣横生。此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希腊神话作隐喻,以及许多作家和画家,译者很认真,做了大量注释。

  译者的译笔也非常值得称道,文采斐然,没有丝毫翻译腔,倒像是自己的创作。

  王尔德去世时年仅46岁,这位天才的过早离世真的让人扼腕叹息,好在我们还可以一遍遍地诵读他留下的那些童话、戏剧、小说、诗歌……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好的爱。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1. 它带有一种尊严感——最后的,最极端的事物的尊严,在我看来,这尊严是苦难所特有的。 2. 读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了维克多雨果。这个作家有怜悯之心,他了解苦难中可怕的孤独,了解人类灵魂在无法自知中的孤独。 3. 我和康斯坦斯结婚是出于害怕——害怕独身的后果,害怕那些欲望——如果屈从于这些欲望,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我想塑造自己的生活,不想把它毁灭。 4. 但我真正的过错不是我抵挡不了奇怪的罪恶,也不是我结交无用的人,而是我明明知道名望和成功具有欺骗性,却仍孜孜以求。所以我把虚伪化成一门广受称颂的哲学,我宣称虚伪反应了个性的多重性。 5. 人的胃口和野心是无底洞,但是人的经历却是有限的。我的一生的悲剧在于我的成长总是受到抑制——我只是围绕着自己的个性在奔波。我似乎命中注定要出没于我的罪恶所在的地方,注定要让靠近我的人感到害怕。 6. 我对他怜爱交加——怜和爱这两种情感分开的话,各自都很不错,若是合在一起就遭殃了。但是对那些看不到自己价值的人,我总觉得有些感动。 7. 如果写一部真正的世界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秘密——爱和智力只属于受到过生活伤害的人。 8. 有鉴于此,我认为行为放荡不羁者的生活哲学实际上比清教徒还要明智、高明,清教徒是文明最大敌人,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文明的基础乃是快乐。‘ 9. 我成了这一爱情的奴役,于是便看到完全的生活是如何完美,又是如何致命。它让我看到对美的追求之无辜,也让我看到自知的苦涩和疲乏。 10. 男人能够完全平等地共同生活,把对方作为自己的灵魂写照。男人和女人却永远无法和平共处——他们要不相互毁灭,要不就让对方乏味,后一种情形更糟糕。 11. 但那本书只是供消遣之用。我真正有影响的第一部作品是《道林.格雷的画像》。它虽然不是开山之作,但也仅次于最出色的作品,是个丑闻。它只能是这样:我想及时警醒同时代人,同时我也想创造出挑战传统英语小说。它本可以用法语写,因为我觉得它的魅力正在于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没有任何流行的道德训诫内涵。它是一本奇怪的书,充满了创作时的活泼心情和奇怪的乐趣。我一气呵成地把它写完,并无严肃的创作准备过程,所以书中贯穿着我完整的个性;但我并不知道这完整的个性究竟体现在具体的什么地方。所有人物身上都有我的影子,尽管我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们的发展。在写作之中,我完全意识到有必要让这本书以悲剧作结;只有看着这个世界在羞愧和疲惫中崩溃,我才能展现出这个世界的面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