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来西亚:爱上迷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6 04: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经典读后感10篇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是一本由吴志伟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一):《马来西亚:爱上迷路》灵魂指引,马来的寻踪

  喜爱旅游的我除了自己抽出时间游山玩水,更钟情于寻觅他人的游记类旅行随笔。前者是一个直观的自我旅行感受;后者则是站在他人的肩膀足不出户欣赏各地的风土人情。自我感觉这样的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畅游和分享结合,着实丰富着我不少的闲暇时间。

  在读到过的众多旅行类随笔书作中,最新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行摄的灵魂系列丛书着实让人值得称道。手头最近就一直在津津乐道阅读着这套丛书的《马来西亚:爱上迷路》和《印度:绝望惊喜》。不同景致绝对迷人,让人流连其中,念念难忘

  细细地翻阅着《马来西亚:爱上迷路》一书,我不仅仅感同身受地分享着源自于作者对于马来西亚的旅途征程,我更在这其中聆听到了那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领会指引。这里的神秘,这里的漫游,这里的迷失,这里的探险,这里的雨林, 这里的一切沟通构筑着这个独特地球一方。那种最为真实诚挚,发自肺腑感动皆在那张张彩色的照片上,那跃动着音符节奏文字独一无二展示出迷人的疯子相信去过马来西亚的人并不少,但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角度。因为这里是作者实地旅行的真实记录。那种闯荡,征服,体验的真实感受是那样地与众不同,也由此带给我们书外的读者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中的马来风情看点。尽管说这本书的定位是旅行随笔,但是我却在其中读出了与众不同的所在。从现代都市原始雨林部落的全景人文旅行探险图文故事引领着我们回味无穷地畅游马来西亚的每一个角度,更期盼着可以进一步地深入其中。

  只有当真正地用心去感受这本《马来西亚:爱上迷路》书,我们才会恍然大悟于本书的作者为什么会用如此其他的语句定义马来西亚的行程。它的美,它的独特,它的别致,它的精彩着实让人迷恋不已。也难怪乎作者或者是我们书外的读者都是那样由衷地期待可以在这其中迷路----一次独特的迷路旅途,说不定带给我们的是一段又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彩旅程片段。在迷路的过程中,我们或许更可以进一步深入地探知原本根本无法分享到的马来西亚独特风情所在;在迷路的过程中,我们或许更可以进一步地用内心去聆听和分享这份异国的难得风情。徜徉其中,我觉得自己也在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尽管没有去过马来西亚,但是这种零距离般的视觉震撼分享着实让我回味无穷!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二):迷路马来西亚原始雨林心处

  买本书缘由-好友春节间要去马来西亚巴沙旅游,人未去,人已得瑟;本人虽身未能前行,心已动。

  马来西亚被华人成为“南洋”的地方,南中国边缘,里中国南部海岸地带并不远,很多华人因诸多历史原因,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南下大马扎根。《爱上迷路:买来西亚》的封面热带雨林心处神秘背影及背影上的纹身,给人一种想去探秘马来西亚原始雨林部落。热带雨林心处的背景深入人心,随手一翻,大量唯美图片,巴沙碧海蓝天、蔚蓝海水吸引着眼球,潜水于如此盛名海洋,与海底生物来个近距离亲密幸福哉。婆罗洲热带雨林心处树绿成荫、繁茂

  一本游记随笔型书,图片拍的精美,不算厉害;旅游高境界,在旅途中认识全新自己,游历一地后作者总能思考很多问题,与景点描写相比,吸引打动我的反而是旅途中的认知,每一句话都能触动心弦,说到心坎。我们为什么选择旅行,因为喜爱,因为可以看到不同地域风光、领略不同人文地理,必须滴;还有想暂离呆腻的地方,放松身心欣赏沿途风景、在旅途中接触不同人和事,给我们带来不同思考,慢行中释放另一个自己。

  先说《爱上迷路》中图片,吴志伟摄影技术专业,每张图片美的无可挑剔,人、景、物都那么吸引人眼球,一望无垠,碧海蓝天的海滩;沙捞越雨林暴雨来临前,太阳将最后辉煌勉强洒在天边乌云上,留在金黄的自然美景,仿佛置身于侏罗纪时代雨林;变色龙等动物出没原始雨林的身影绿色树叶上的绿色变色龙那么吸引人眼球。

  再说漫游大马的脚步,亚庇、沙巴、吉隆坡旅行大马热门路线,亚庇-哥打基那巴鲁的西珈玛区集中居住了许多华人,形成一个小型中国城,有机会旅行此地的小伙伴们漫游满是华文招牌人情淳朴异国他乡,被感亲切。沙巴国内游客游玩必去之地,他完美大自然生态环境,洁白沙滩,绵延海岸线,蓝的深入灵魂的大海透明海水下五彩斑斓珊瑚海洋生物,来到素有“风下之乡的蓝色妖姬”沙巴,潜水是不错选择哦。且不走寻常的吴志伟足迹踏入到原始雨林部落,大篇幅写到婆罗洲雨林探险,雨林中猎头族长屋、雨林心处的葬礼、雨林部落的中国龙图腾,看过雨林探险电影《寻找血兰》吗?故事背景地就是婆罗洲原始雨林,想想徒步穿越婆罗洲雨林探险何其精彩刺激,更需要勇气毅力,没胆量的我们只能用眼球跟随作者步伐探险喽。首都吉隆坡,魅力之都;槟城:雨树之下美食之城;等地都吸引着你我的步伐眼球味蕾

  美食,去一地美食是除美景外另一吸引人点,华人把中国美食带给了大马,“初恋红豆冰”、纸包饭、竹串卤鸡、手抓“葛拉布饭”、蕉叶饭等等。

  前面有说本书最吸引我之处:作者旅途中的思考认知,句句击中心声,如书中32页最上面一段话,只有迷路才会真正放慢脚步,才会发现别人曾领略的美景。贴心的用蓝色粗体字标注,我们沿途欣赏风景,放逐自我,等待放逐后的再出发;只是为旅行而旅行,无意义,旅行是要在旅途中认识不同的自己。

  摘录书中: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事必须独自去面对,独行者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天色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继续走。

  随意的散步,脚步跟随灵魂的指引,旅行如此,生活如此。

  只有在经历了人生种种变故之后,你才会褪尽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平常姿态看待这个世界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三):如果迷路了。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这本书的封面很特别人物景物匹配,感觉都有自己的一份秘密忧伤,所以我赶紧翻看书,查找这个图片在书中的出处以及故事,幸好,最终我找到了。这描绘的是婆罗洲雨林最典型形象,那就是长屋与纹身猎头族青年。加央人不论男女,都要在手脚或者背部纹满刺青,甚至男子年满18岁时,还须设法猎取一个敌人头颅挂在门外,以示成年勇敢。听起来是有点惊悚,但现在未必还有这种习俗吧,所以这就展开了从现代都市到原始雨林部落的全景式描写了,与其说是一次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探险,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作者说让灵魂指引脚步,其实这应该就是我们在旅行中最想得到东西吧。我们独自旅行,人生地不熟,当我们碰到前所未有困难,当我们举目无亲时候,我们会忽然明白,“生命之路再长再暗,也得独自面对并且默默地继续走下去”,当我们看到雨夜里的丛林或者荒野,当我们抬头看到星星,我们忽然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找到了平日里我们丢失的灵魂。远离繁华的都市,有时候就能让我们拾掇到另一个自己,毕竟平日里的忙碌以及麻木,是我们忽略了灵魂的忠告,让我们对工作之外的东西高高挂起。而现在我们便挣脱掉困住我们的链子,我们让灵魂指引我们的脚步,而不是停止不前一味地迷茫。我们都在寻求一个彼岸,静待生命的归宿。作者说,“有时候,只有迷路才会真正放慢脚步,才会发现别人不曾领略过的风景”,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当我们迷路的时候,恰恰碰到了另一个自己。我们为何喜欢旅行呢,我觉得大概就是因为,当我们旅行的时候,我们便会体会到对一秒钟的期待,因为我们不知道前程会如何地更迭和变化,而不再是一潭死水重复

  马来西亚的原始雨林真的很让人向往,我也佩服作者有这么大的勇气去探寻。“世界起源荒凉,生命演绎于荒凉,灵魂诞生于荒凉……”于是我们在荒凉中重新追寻,找回灵魂。卓越的荒凉再次令我们刻骨铭心。作者介绍了很多城市,神山脚下的活城亚庇,风下之乡的蓝色妖姬沙巴,卓越的荒凉婆罗洲雨林,被遗忘的城市斯里阿曼,亚洲魅力之都吉隆坡,娴熟国际交际花西部海岸,阳光下的马来睡美人东海岸,触摸雨林之心中央山脉,作者从现代都市到荒凉的丛林,从原始雨林到一望无际的海洋,从阳光下到夜里,从现代习俗到古老文明,他用文字娓娓道来,用图片一一展开,带给我们全新的马来西亚之旅,其实这些风景对于很多去过马来西亚旅游的人来说,很多都是陌生的地方,因为他们的脚步从未涉及到。其实我特别不喜欢组团旅游的,毕竟这世界的美景永远不是别人能安排出来的,也不是众人能够一同享受的,有时候就需要一个人去独自享受和承担。

  如果迷路了,我也愿意停下脚步,细细地品尝身边美妙的风景。“一个人静静地迷路,静静地寻找出路,一切都是如此的随心所欲……”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四):放慢脚步,换个方式拥抱自己

  放慢脚步,换个方式拥抱自己

  ——读吴志伟《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行摄的灵魂系列丛书》有感(978字)

  作者:苇眉儿

  岁月,像扯出的蚕丝,一寸寸变长变粗,在树叶的黄黄绿绿中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而俗世里的我们,就这样渐渐被尘封在这张叫做人生的网中,挣扎,或者悠荡。可是很多时候,忙碌的我们渐渐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急匆匆赶路的初衷。灵魂开始脱离我们亚健康身体,飘向渺无人烟的远处,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幸好,幸好我们还有吴志伟的《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行摄的灵魂系列丛书》,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开始挪动早已僵硬身躯,和早已冷漠的心灵。到处是茂密的热带雨林,还有令人惊讶文化,以及四个民族人们和睦共处,土著居民、马来人、中国人以及印度人,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共同存在着,生活着,过俗世的日子,伴着日落休息随着日升劳作。生活的滋味,是这般酸甜并苦辣着。

  马来西亚,这是一个安静国度,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作者用这样诱惑语言,述说它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如果迷路了,我希望在马来西亚。”这里,有着最古老的的热带雨林,也有着最繁华的都市,这二者的有机相辅相成的结合,让人心生惊讶和由衷地赞叹。漫长的海岸线,魅力四射海岛,以及独具风俗人情的文化,都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来这里探访、探寻个中的缘由。美丽和原始的质朴总会让人敬仰和膜拜。马来西亚,用真实和热情,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旅者,行走者,以及思考者。

  有人这样说过,世界起源于荒凉,生命演绎于荒凉,灵魂诞生于荒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穿过南洋茂密的热带雨林,飞向旅者的心灵深处融合,汇合,这一刻的曼妙成就了世界的传奇。也许,行走的根本目的,就是一种传承魂灵的震撼和熟稔天地间充斥着感动、伟大叹为观止传说

  走在这片陌生又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最深的绝望,有着最美的惊喜。骨子里的孤独,开始了一个人的狂欢,时间开始沉淀人生的阅历。也许,当作者背上行囊的那一瞬间,时间就开始书写一个词语:迷路。在兜兜转转中,舍弃一些生命本该舍弃的穷山恶水,找寻一些生命的支撑点和魂灵的归宿感。当瞳仁中迸出惊喜时,人生的新篇章悄然翻开崭新的一页。

  路途中,总会有迷路的时候。命运不会偏爱谁,柳暗花明的惊喜需要坚持的勇气,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梦想,就在前方,看看自己还能坚持多久。累了,就放慢脚步,换个方式拥抱自己,重新获得和拥有前进的力量,加油!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五):马来西亚

  quot;“新马泰”估摸着是最近几年提到最多的境外旅游线了,也是一个极其热门的旅游词汇。而马来西亚现代都市气息原生态景致的交融更是让游客趋之若鹜

  吴志伟的行摄系列之前看过《印度:绝望与惊喜》,对这本书印象很不错,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图文质量,还是作品带给我的思考空间,都达到了我的理想要求。因此,对于这本《马来西亚:爱上迷路》我也充满了期待。幸而此书虽未能满足期待,但也不算失望

  如果说在《印度:绝望与惊喜》中处处充斥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暴力撞击,那么这本《马来西亚:爱上迷路》就是原始雨林部落与现代都市的神秘交融。从雨林深处过着茹毛饮血生活的部落土著到马来西亚西海岸水清沙白碧海蓝天设施齐全的海滨度假圣地;从有着五彩斑斓人力三轮车的马六甲街道到马来半岛东海岸原生态的小停泊岛;从沙捞越婆罗洲雨林腹地到沙巴洲洲立清真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与印度篇相比此书在图片上就要逊色多了,虽然开篇几张跨页大图很不错,但是后面正文中的图片质量就显得太过于随便了,多数都没有丝毫表现力,仅仅是随意拍摄的一些人物,没主题没深意。整体看下来,作者的拍摄技巧在人像的造诣远不及景物。

  书中作者因着旅行开端美妙的际遇一味的表现马来西亚的美好,然而马来西亚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自然风光美就是马来人的排华与暴力。排华这一点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极其隐晦,仅以『尽管当地是以华人为主要人口,但主导城市的还是马来人』一笔带过。对于此,我也不好说什么作者崇洋媚外,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官意识,有自己的世界观,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而不能因为民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忽略此民族的美好。本身这仅是一本行摄类的书籍,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被良善的对待也理应心存感激。只是作为读者,我们不能仅仅应着作者的际遇与考量而少了自我的思索与探究。

  最后,作为一个热爱排字的渣渣美工,装帧上我顺便提一句,“绝望与惊喜”五字从字体选择和排版设计上都甚合我意,而“爱上迷路”就差强人意了。私以为“爱”字当选择下面“友”那一撇拖得长些的字体,“迷路”二字再稍稍左移。如此,这个整体的重心就落在了中轴线上,当更美观。当然本身这四个字就不大好排也怪不得人家美工不尽心尽力啦,我只是说说个人喜好,大家不要太过认真。

  quot;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六):深度旅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爱上迷途》

  深度旅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爱上迷途》

  看过了吴志伟的《印度 绝望与惊喜》,就喜欢上了吴志伟,不仅仅是喜欢他的书,喜欢他的摄影,更喜欢上了他的这种旅行方式。我是最讨厌跟团的,跟团还能叫旅行吗?不过即便是自己走,也有很多不同,有背包客,有打工旅行,有做好攻略疯狂看景点的,有到哪里都要交朋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行方式,不过能够在一个地方待上几天,和当地人深入交往,都可以称为是深度游。

  现在旅行都会做功课,对要去的地方一窍不通,你的旅行肯定会打折扣,我的观点是去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一个地方,不仅是去之前做详细的功课,而且回来之后还应该继续关注,甚至有机会再去。对于马来西亚我真的不了解,只知道首府的吉隆坡,剩下一个景点都说不上来了,这一点和吴志伟由共同之处,开始吴志伟也并不是很了解马来西亚,不过他还知道亚庇,知道热带雨林,他也是在走进了马来西亚之后才开始越来越了解这个国家,甚至越来越喜欢这个国家的。回来以后甚至又多次重返雨林。

  其实说起出国,对中国人挺不公平的,对广东人来说,到东南亚,到南亚,其实很近,到这些国家还没有到东北远,就是国际机票也能省很多钱,而对于东北人来说除了去韩国和日本比较省钱外,出国的费用就要增加很多。

  从书中看到的马来西亚,和今天的中国比已经落后了很多,尤其是雨林当中,还是那种相当原始的生活。让我们感到亲切的是,马来西亚有很多中国人,就是当地人也长得和中国人差不多,这一点和印度就不同的,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差别就很大了。

  马来西亚经济不太发达,所以消费也不高,作者在马来西亚玩了一个月,才花了两千人民币,实在是太便宜了,比在国内省钱多了。更神奇的是连往返机票钱都没出,是在网络中认识的一个陌生女子付钱买的,不过也不贵,一共才一千多,这女子也不是慈善机构,买了机票也就成为了他的旅行伙伴,两个人一起深入到雨林当中,真的很浪漫吧。估计出版了这本书以后,把这两千块钱肯定也挣出来了,还可以继续出发到下一个地方吧。

  不过我还是喜欢去那种有历史的国家,喜欢欧洲,喜欢发达国家,希望吴志雄以后也能到这些国家去走走,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摄影,继续欣赏他的旅行。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七):用当地人的模式去生活一段时间

  马来西亚与我国的南海相邻,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东南亚邻邦。马来西亚于1974年5月31日同我国建交,是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东南亚国家。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总体上说,基于国家利益的国际关系还不错。但正由于是邻邦,在南沙岛屿问题上,两国也有些龃龉之处。

  马来西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是三个主体民族。各种文化和宗教混杂共存、碰撞融合,几个世纪以来,这几个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大不相同的民族相处得心平气和,相安无事。

  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是在一百多年前被卖猪仔来到南洋的,由于在国内动荡不安,才远走南洋谋生。目前,马来西亚有两千多所华文小学和华文独立中学,为华裔子女扮演着传授母语的角色。但是由于排华情绪,政府压着不让收看中国的电视节目,所以马来人很多都不知道中国强大的巨变。本书中就引用了马来华人的原话以纪实的方式告诉我们种族歧视的问题。从参加世博会代表名额的分配,到上大学名额的分配,到设厂投资,到从政,以及马来华人同外国华人的联婚,作为数量居第二的华人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可以说,本书作者吴志伟的马来西亚慢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东南亚邻邦的窗口。从东马到西马,到南海相邻的小岛,作者不畏艰险,深入就连世居的华人也没到过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雨林心处。带领我们从繁华的都市到原始部落,从现代民俗到古老的人类文明,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人文探险。

  本书全彩印刷,图片是主体,文字是诠释。吴志伟少年时代习油画,这使得他的摄影别具风格。读本书时使我想起了幼时看《人民画报》的感受,只不过本书的开本比《人民画报》小一些而已。本书堪称一本生活化的文化旅行散文。如果说余秋雨的文化旅行散文是阳春白雪,那么吴志伟的文化旅行散文就是小家碧玉。前者多的是对文化的深度解读和思考,读者会获得对历史、文化和哲学上认识和提高。后者多的是对当地民风民情的记录,大量的图片直接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震撼,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诠释的文字生活气息浓郁,读起来相对轻松。余秋雨的视角与思考的深度不是我们寻常百姓所能做到的,因为其艺术和学术的意味太浓。但是吴志伟拖着凉拖、背着背包、乘火车,穿梭在繁华都市和秘境丛林中的背包客形象,是令我们每个人都怦然心动的。吴志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找回自心宁静的途径,生活的味道更浓,非常适合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弄得身心俱疲的人们来治愈疗养。

  作者说,行摄多年之后的我才发现,最美的风景风情,不是取决于相机的好坏,都只是由心而生。当把旅行作为一个信仰,一种生活,内心就会滋生出某种信念,会有一种期待、一种力量去支撑你面对工作和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令任何挫折和困难仿佛都变得渺小起来。于是,开始独自背上行囊,在遨游天际之时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作者还说,时间在我看来,太快,所以我想停下来,在某个海边,有一棵树,还有一张躺椅,只是听风;世事在我看来,太乱,所以我想去寻找一个平和的小城,在某个小院住下,还有一碟檀香,一曲仙乐,只是品味——仅仅是试着用当地人的模式去生活一段时间。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八):迷失的从来不是灵魂,而是心灵……

  想起书里的那幅【黄昏的沙捞越雨林,暴雨即将来临】跨页大图,第一感觉就是,雷雨之森的侏罗纪!……你说那些压得低低的翻滚的乌云,怪模怪样的植物,看着怎么那么像是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场景啊?

  不过,既然以恐龙为主角的是侏罗纪,那么这本书大概可以称之为“侏猡记”了~‘侏’是小矮子,‘猡’是懒惰,加起来就是又矮又懒。这本书的主角就是当地人。而马来的土著人的确是又矮又懒的。连以“不想干活”“懒惰”在世界上出了名的西班牙人来了之后,都受不了这些土著的小矮子了,可能这就是“同性相斥”吧O(∩_∩)O哈哈~

  虽然个人感觉,这种习性应该和种族性没有多大关系,主要还是地缘的问题,南方热带的子民大抵都有此等毛病。可能正是因为物产丰饶的关系,反正总归是饿不死人的,又何必天天辛辛苦苦的为稻粱谋(﹁”﹁)像印度、非洲、太多的热带岛屿一样,印尼和它邻近的马来,也没能逃离此一定律。

  对马来一直没个好印象。更确切的说,它都是受了好邻居印尼的拖累。血淋淋的排华事件,又怎能不让我等华夏苗裔物伤其类!说起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这三个大概是地缘的关系,该说是狼狈为奸还是沆瀣一气?

  除了新加坡本身就是华人社会,另两个,对华人的态度一向是敌视又打压的。当然,马来是比印尼强的,毕竟,再蠢的领导人也不至于像印尼似的,居然明晃晃的在现代社会闹出和人权相关的血案。当然,也强不了太多就是。哪里像咱们中国,一贯秉承着“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汉”的规则,做到了这种份儿上,已经不是不歧视其它民族的问题了╮( ̄▽ ̄”)╭简直是,自家的孩子都要饿死了,还把家里的粮食接济邻居的,那种可贵的高贵善良美好到一塌糊涂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书归正传,马来那个地方,可谓是文化多元,观念狭隘。虽然因为这本书的题材关系,作者对当地华人受到的歧视只是一带而过,显得轻描淡写的。即使脱不了报喜不报忧的老一套,可不管写多写少,总归是写了的。讨人嫌的是,作者那边写的是半含半露的,读者这边看还得半猜半蒙的……当地华人没地位,你就直接写没地位受支配不就得了!还写什么,“尽管当地是以华人为主要人口,但主导城市的还是马来人”的o(>_<)o真心无语了~大白话来讲,就是在马来,华人不过是三等公民——上等人是土著,二等民是由洋大爷迁来的印度人,最底层的就是那些当年卖猪崽去的华人了。

  其实,个人是很难理解那些华人的。明知道明知道当地人对你们的排斥,家里有几代人攒下的家业,脱不了身的也便罢了。那些不属于“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你们跟着凑个什么热闹?死了也不搬,可人挪活树挪死,死都死了,搬不搬的还重要吗?…如果“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不走还好说,其他的无产者,是否只是因为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感觉自己无处可去了,才被迫留下的呢……事实上,在印尼血案之后,国家本就应该马上出台新法规——“凡主动放弃外国国籍的,自放弃之日起,自动获得中国国籍。”私以为,时代在进步,法律法规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不承认双重国籍,但网开一面总能做得到吧!

  话说,这书说是旅游类的书籍,但是作者更关注的不是当地的自然风光,而是马来的文化民俗。纸张印刷倒是不错,书本沉甸甸的,拿在手上非常有质感。这本书最根本性的问题,应该是出在整体布局上。由于不是那种以时间线来排序的整体布局,而是将作者以前历次的马来游旅记按地域或旅行路线给拆分重组成的分割开的,以至于看书的时候,时不时的就有种穿插倒叙回叙似的别扭感。不成体系,很凌乱。

  而这书的最大的买点图片部分,不否认作者的拍摄很用心,有些图片配合以大幅的尺寸甚至给人以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真没几幅。大多就是人物照,书中经常看到整整一跨页的各式人物特写,想找到与文字所描述配套的风景照倒真没多少。和同系列的那本“印度篇”不同,那本书里排除了大量的人物照,图片里不是古迹就是建筑;而这本书虽然同样是以人物照为主的,但辅以的主要还是自然风光。可惜的是,即使马来西亚的雨林很精彩,作者关注于那些穿着T恤和大裤衩的当地人仍更甚于关注自然的魅力,往往那些优美的风景也只是起到背景板的作用了。

  就算是人物照,多少也该有些特色吧?同样都是大幅大幅跨页的人物照,像那本“印度篇”里的人物照就算人物不够美型,但至少衣着打扮是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可这本书?——甚至连真正的部落土著的图片都没给几张,哪怕是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也好啊。难道马来人穿着的T恤大裤衩,就不是T恤大裤衩了?还不只是是文字与图片无法对应的问题。

  更不明白的是,如果是拍人物因为肖像权的问题怕惊动对方,或者是拍风景照担心惊扰了动物,不打闪光灯就不打吧,可是你拍一盘土豆鸡饭怎么就不能打闪光灯了?如果是闪光灯出问题了,没法用还能理解,如果作者就是感觉这种黑暗中的食物很有魅力…,那我真的不想怀疑他的审美。可总觉得这书越看越让人失望。

  中平的说,整体还可以,比较深度的马来游……虽然不是攻略,但作为了解时下的马来社会文化,还是很有知识性的。话说,如果没看这本书,还不知道,原来自己很喜欢吃的印度甩饼,‘据说’就是起源于马来的吉隆坡印度城的,而非是印度本土。书里没有提供太多旅行的可用信息,作为旅游攻略可能不太对路,更偏重对马来社会文化的解读,当地人的人文习俗、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在里面都有所叙述。

  可以图片更多些,文字少点。反正书里的文字看着也就那个样,除了更加心灵鸡汤化了,基本上作者的文笔不进反退了。那种刻意寻求深度、哲学性,缺乏新意的文字,反而不如以前写的那么平实,也许是我过于敏感了,总感觉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而且,书里的很多地方甚至写的前言不搭后语的,像是98页里的村民葬礼,不明白【阿蔑特的母亲去世了,他是孟南(巫师)】,下文的人又怎么【抬起了阿蔑特的棺木】的?如果说作者只是笔误,那么负责审稿的编辑呢?难道现在的编辑就这么个水平,连作者手稿里的错别字都不知道改一下的~!

  于作者而言,当地人永远是友善的,而错的也只是少数的几个政客…既不是民族性的矛盾,也不是群体性的偏见……作者就像是一片滤镜,把所有自己吸收的负面感情的投射,都转换成正面感官释放出来。只能说,很难理解那些对外国永远要比对本国抱有更加宽容友善态度的人——口吻是国人,立场却截然相反。尤其是作者写的某些东西,这不免让我疑心这部分的内容原本是刊登在外国杂志上的,许是出于讨好外国读者的想法写出的。作者说的很美,…【在路上,也许我们不是那么坚强,但我们一定活得很真实】。可惜,读者在他的笔下只能看到虚伪的粉饰太平!

  像是131页里,他不说去过的这么多的国家,只有马来人的TCM机才有这项贴心的设定;也不说,去过的这么些的国家里很多都有了这项贴心的设定,只有中国一直没有之类的……建议作者下次也到本国诸如北京之类的外国游客流量最大的机场,去体验下那里的TCM机,相信取款的默认设定也会一样的贴心的。实话说,换了哪个国家都一样,外宾能享受到的服务,往往本国老百姓却是无法享受到的。为的不就是国际间的面子吗!如果欧美不是这样,也不过是怕自己的老百姓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罢了,顶多是不像这些不那么发达的国家做得那么明显,但是外国人去他们国家消费的肯定也会优待的,对肥羊不好吓跑了不想留下来怎么办。

  感觉这个作者写作的风格真心像某些外国的记者,对中国横眉冷目的,时时高举新闻媒体的“良心”大旗,对欧美国家的问题往往只是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人权,却能对发生在他眼前的华人被种族歧视的问题视若无睹,轻描淡写了。就比如,他愤愤的在国内银行遭遇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太差的情况。换做了他在印度或者是越南、印尼的,他还敢拍着柜台大喊要找经理投诉吗?——经理礼送他出门的时候,作为赔礼,给了他食用油和月饼,他还觉得银行给的不对,不该是银行给的东西……大概他是没用过信用卡吧~信用卡积分高的客户会被银行视为“花得出、还得上”的优质资源,虽然不能像那些VIP的大户一样,获赠出国游的机票、巨额人寿保险什么的,那也是会被送很多小礼物的。口口声声的外国银行怎样怎样的,这手可都是外国银行玩儿剩下的,怎么,自己没享受过的待遇就是不存在了吗?又或者那些月饼食用油的,就是银行员工的内部福利了,又怎么你了?

  116页图片上一间破烂不堪的理发店,却能让作者感慨万千。话说,我家附近就有这么样的一家理发店,不是发廊,如果作者这么喜欢这种地方,如果不介意那是专门给建筑工地的打工的提供服务的,我是很乐意将地址提供给作者的,也省得他大老远的跑去马来瞻仰了。显然看不出这种夫妻理发店,和【尘封在记忆中的中国传统】有个毛的关系了,值得被盛赞为【已经在中国本土消失了的中国文化】……如果说,作者你自己那么怀念清朝时老北京的剃头摊子,大可以自己去搭一个,当然,我不敢保证城管对此的反应。

  “印度篇”的那本,内容虽然没有这本这么大众化,那么多的市集、手工艺品、各式美味,可也绝没有像这本这样——简直就像是蹲牛棚蹲成了怨妇的黄永玉,一提起了中国字里行间就有一种狠狠的味道!那种想到了,就把中国提溜出来鞭挞一番的思维模式,简直和黄大画家如出一辙。只是建议,既然都这么看不惯了你大可办理移民。

  既然在你看来,国外错的永远只是部分的官员,国内就一定是整个国家都有问题,那么,你大可以不必忍受——因为我也很不想忍受你,所以移民吧~!你继续走你的“公知”路线靠爱世界骂中国赚钱,我也继续做我的小愤青。

  .再另外,‘据说’作者有在网络上骚扰、辱骂女性的行为,甚至闹得沸沸扬扬的,如此行径,不能不令我等读者怀疑这个作者是在伊斯兰世界逛得忘了自己的国籍了﹋果然,这种人做出什么,都不会让人稀奇的。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九):旅行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对马来西亚的认识从零开始到熟悉,让我对马来西亚的喜爱从一点点到心动。打开书,一张马来西亚攻略掉了出来,一面是七到三十天不等的马来西亚的行程路线推荐,另一面是马来西亚的地图和签证、机票、交通、气候等小贴士。看书的时候才发现,这张东西的好处,是可以把作者所描述的一个个地点对照着地图直观的找到。所以,每当书里地点转换时,我都会顺手的拿起地图进行对照,瞬间感觉自己在地理方面涨知识了,对马来西亚的地图了如指掌。一直以为马来西亚的首都还是吉隆坡,原来早在1995年,马来西亚就开始迁都到吉隆坡郊外25公里处的太子城了,真是又涨知识了,哈哈。其实从去年开始,我就和几个小伙伴计划着去沙巴度假。说到沙巴,脑子里浮现的就是一片湛蓝的大海。一直心动,却仍未身动。而当我看到笔者的摄影作品“雨后的沙巴”那迷人的蓝色之后,我彻底爱上了这个地方,我很确定这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最近正好亚航搞杭州飞清迈大促,进入亚航中文官网时,无意间看到了杭州飞亚庇的促销。这不,我和我的小伙伴像打了鸡血似的激动兴奋,沙巴行终于近在咫尺了。本以为这只是一部穿插着照片的普通游记,读完后却发现这是一本灵魂游记。笔者在马来西亚的亚庇、沙巴、婆罗洲雨林、斯里阿曼、吉隆坡、西海岸、东海岸、中央山脉游走了一个月,在旅途中的迷失方向、有惊无险、坎坷艰辛蕴藏着生活的真理与人生的财富。中国渔人、英国姑娘、印度庄园主,旅途中偶遇的那些人们充实丰富了旅程和心灵,每到一站,大家说着熟悉的“再见,珍重”,却清楚的指导,“再见”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保重”却是每个人最真实的想法和期待。有些人,在旅途中遇见了告别了;有些事,在行走中看淡了放下了。最后,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段话:“生活就像旅行,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许多看似难以逾越的事情,只要执着坚持,就会过去,就像我在黑夜的雨林中等车一样,不要羡慕别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完美。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马来西亚:爱上迷路》读后感(十):在魅力雨林收获迷失

  虽然周边地区的出国游,最热门的一条线就是新马泰,但在我印象里,马来西亚的海岸虽然很美,马来西亚却让人觉得很危险。马来西亚排外,特别是华人,占95%的华人在马来西亚没有地位,马来西亚经常发生暴力冲突,马来西亚还有局部的武装冲突,马来西亚经常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很难想象,有人说,“如果迷路了,我希望在马来西亚。。。”让我们听听为什么这样吧:

  作者马来西亚一行,开端运气不错有美女送票, 又正碰上伊斯兰斋月,食物都是免费的,甚至还有热情好客的穆斯林女孩免费当导游带着参观亚庇。。。遇到的人都这么好,难怪连雨季的亚庇都感觉是如此的温柔了,甚至“迎面吹来的凉风都温暖到内心最深处”。----作为读者,眼见着作者爱上了温柔,爱上了温暖,爱上了这里的人们。而在亚庇的华人大多开旅馆、餐馆、服装店和各咱日用品商店,移民初赖以生存的像胶园早已荒弃了。

  印度的雨林与马来西亚的雨林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个我不知道。但感觉印度有大象向导,似乎也安全点。迷路在马来西亚,倒也名副其实。地名混乱,叫法混乱,即便是中国福建人开的旅店,但是名称和叫法仍是让人一头雾头。----连名称叫法都没办法搞清楚的地方,混乱,迷茫,绝望,又怎么可能不迷路?

  从照片上的马来西亚看,自然风光自然是美不胜收,言辞无尽可表达,然而,马来西亚的色彩没有印度那样鲜明,那样炽热,相反,苍绿中有鲜果,深蓝里有幽紫,马来西亚之旅,总是让人有点心惊胆颤。婆罗洲雨林最典型的长屋与纹身猎头族青年。其中,加央长屋最长一间据说超过1500米。而彪捍的加央人,还有一个血腥的男孩成人礼:18岁,须设法猎取一个敌人的头颅挂在门外,以示成人和勇敢。大胆深入雨林的作者因为拍当地葬礼的照片,无意冒犯了民俗而被猎头族人砍刀架在脖子上,幸而有经验丰富和有威望的向导的极力劝说,才避免成为刀下亡魂。拍照真要慎重。

  马来西亚篇也非常精彩。和作者一样,一直以为马来西亚如何如何,没想到看到这些照片和描述后,才发现原来马来西亚不全是人们说烂了的印象。细节之外,还有许多许多等待探索与发现。“快乐生活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许多”----即便在复杂纷乱的马来西亚会迷路,但收获迷失,本身便已是快乐和充实。后序中作者有感触地说,“每一个人都需要一次自我放逐式的旅行,因为我们各自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总会一直在那里”。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行摄灵魂系列都很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