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28 04: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精选10篇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是一本由陈嘉 / 田婷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一):精彩,你只需叙说就好

  虽然我也算是云游四方一女汉子了,也算是尝到过流浪滋味,但我仍然不认为自己足够勇敢打算一辈子漂泊,所以未能免俗读了硕又读博,谋求一个稳定工作,而本书男主人公却是尝过金领滋味以后才选择了这样看似风光实则滋味难说的漂泊生涯,大约也有一位同样勇敢有着同样梦想伴侣吧,一个人愿意这样且做到这样就很不容易了,还是一家两口共同的理想生活方式,这样的概率恐怕很小,两人过着最想要的生活,可真是让人艳羡。

  与我们当年相同的是,那么叛逆青年在所有人都规矩按部就班生活学习时候唱起了一无所有不同的是,当年我们同学中唱这支歌的青年得到了女生崇拜男生嫉妒,甚至以此产生一种优越感而对遵循传统的同学进行压制,而书中这位青年却受到了传统势力的压制,被当成了一匹害群之马命运如此不同。

  不过我的梦到底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他们的梦是旅行,而我却是流浪,是货真价实的在流浪漂泊中体验生活。“环游世界”对我来说过于轻盈。我更愿意在某个地方生活得久一些再开始搬迁,这样可以吸取到这个地方的精髓,生活是更为重的一个东西,而不是到处轻松走马观花

  但是纯粹的旅行也蛮精彩,精彩到只需要平铺直叙地把经历写出来,就会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二):抵抗坚持

  很喜欢最后的这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抵抗与坚持。

  但不太喜欢陈嘉关于生活想法。难道必须向往自由,必须没有阻碍,必须没有老板工作围绕身边纷纷扰扰,才是最最好的选择吗?在最后的几篇中,陈嘉浓墨重彩地宣扬着自己的态度,从最开始内心悸动,到一路上所见所闻感受,再到看似艰难的二次就业,似乎在他的心中,如果不如他一般,说走就走、说放下就放下,整天围绕着柴米油盐背负着生活的压力忍受着工作人际关系带来的沉重,只能用苟且二字描述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有一种向往,或是远方,或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但不管你我心中的渴望有多强烈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人,我们依附于自己的家庭,依附于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中,抛下一切或者说抛下世俗眼光去做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实现了那你便是勇士,未成行也并不懦弱。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于心中的悸动是否能实现情况也不同,在我的价值观中,只要认真的生活,便值得给自己鼓掌

  而他们最终摄影与写字为生,像极了男耕女织美好,而更安逸的是赚得更多,也看得更远。其实从他们对自己自由生活前的描绘中,我们能看到两个人本身就家境优渥,个人也努力奋斗,足够聪明,足够有能力,所以能自由地做成想做的事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我们很多人想自由但却不敢走,是,你可以说懦弱,可以吐槽生活已经没有激情,但是每人周遭的环境不一样,心境也更不一样,对他们稍稍花点力气事情可能对于这些人来说,再努力都做不到。所以在我的心里,自由可贵,有追求的心便可,依旧要生活,能折腾就折腾起来,不能折腾了也不要随处羡慕,适合的生活不止一种,好好努力,也是对生活的抵抗。

  虽然心中对于陈嘉是不喜欢的,但内心对婷婷却满心佩服。其实对于婷婷来说,能启程,其实是需要勇气的。也许是本身她也有些许的不安心理,但我从书中读到更多的是她对于这份感情的在乎。陈嘉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贪玩,还有些许胡闹的心理,但在他的劝说下,婷婷也跟着走了,放下了本身刚刚甜蜜稳定小日子。我想如果不是真正的爱与依赖,怎么会让他有勇气抛下一切走下去。而他们在路上的那次摩擦,婷婷回到家,陈嘉依旧在前行,我设身处地的去考虑婷婷的心情,我想她也是极其大度的。对于我自己的小心思,如果我是婷婷一个人从遥远的地方离开,那陈嘉也许应该考虑暂时休整暂时陪我一起,因为本身不稳定的因素就应该一起去面对。

  但的确,婷婷的方式是极具智慧的,小心翼翼地维护着陈嘉的孩子气,也努力地享受着生活所带来的一切,平安喜乐

  所以,检验两个人是否合适,那就一起去旅行吧。纵使你我的态度都是相濡以沫,那么你是否能跟我共同携手望向同一个方向?是否能感同身受我的细腻心思?我可以等,只要你愿意共同成长,共同抵抗与彼此坚持,那我会相信日方长。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三):这,不过是一个选择

  (一篇旧文,也是我和婷婷写下这本书的动力,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看日历都回家半年了,13个月的旅行加上回家6个月,我想我能客观完整的描述一下这段经历和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了。多一个人说说就多一个例子,例子越多大家就越了解,也就能还间隔年一个本来的面目。我想,在不太遥远的以后,对于那时候的年轻人来说,间不间隔年会像考不考研买不买车一样,只不过是生活中的另一个问题而已。

  出门

  2011年初行前准备的时候我在电脑桌面上建了一个文件夹—“A trip without a return ticket”。每天光看这几个字就足够让我头皮发麻,我知道这次不再是意淫了。起因简单,就是在上学和上班儿之后还想过另一种生活,想过做点儿小买卖,不过兴趣不大,也怕赔,觉得还不如把钱花在自己喜欢事儿上,于是就有了这次旅行。

  真的出门儿了,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床不同的神人和动物走进你的生活,你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是骗人的,精精彩彩同样真实而美好。最神奇的是当你不再是商品的时候,你的心变得敏感,你脑子里缺的弦儿身上少的筋都连上了,每天的生活满是感慨、赞叹、梦和梦的实现。你开始匪夷所思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一切可以热爱的东西。你想从此四海为家,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你彻底跳出了几乎一切的束缚。之前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是一坨屎,现在你都开始羡慕你自己。

  路上的人呢?于你这个人而言单程机票让你初尝了一种禁果,叫“铺天盖地的自由”。漫漫旅途,你懂得了什么是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你遇到的背包客大多是和你一样状态的人,你们一起在野地里生火做饭,一起坐在某个老城的石阶笑话那些行色匆匆团队游客,你们十个八个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人围坐一团篝火分享一支雪茄一瓶当地牛二或一根什么叶子卷的烟,你们一起在哥斯达黎加的雨林里找到了红眼树蛙之后又在复活节岛十五尊石像背后的太阳升起时不期而遇。你们的经历那么相似,你们见过同样的风景,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每一次的分享都心领神会甚至激动手舞足蹈。总之吧,你们之间的交流是无障碍利益畅所欲言。你顺着你行走的路线处处留情,有了一帮相见恨晚又不得不三五天之后说再见的朋友。之前你觉得没人懂你,出门儿之后才发现“道儿上的人”不懂你的才叫少。

  背包客都懂,上文的“你”是你也是我,是被另外一种生活挖掘出来的另一个你我。真实也好,虚幻也罢,反正我们都挺稀罕那个自己。下面回家了,感受应该很个人化,这时候的我只是我。

  回家

  我就这么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13个月,满载着各种欢愉回到了家。我刚到家的形象还是我在路上那种天然的防身范儿,卷曲而蓬松长发齐肩像黑毛儿狮王,黝黑的皮肤再配上显得脏了吧唧的胡子拉碴,我没意识到我和周遭的格格不入,只是兴奋的把所见所闻讲给家人和朋友。有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摩拳擦掌地盼望着有一天也能过把瘾还不死。但是这种生活在路上的状态没有经历过很难感同身受,所以交流起来缺少互动。另外有一部分同志,在礼貌性的唏嘘不已之余流露出略带费解神情,好像在说:“挺好一孩子怎么变成这样儿了?”或者:“这哥们儿算是误入歧途了,还越陷越深乐此不疲架势。”更有甚者以不疼不痒的谈话作掩护,用看异类的眼神直勾勾的盯着我,好像不看出点儿毛病来就没法儿解释我的所作所为似的。很显然,又没人懂我了,因为懂我的“道儿上的人”99%还在道儿上。我之前没什么流浪圈儿的朋友,诺大的北京城,相熟的同道中人凤毛麟角

  话题还得继续,从我不靠谱的旅行转入大家的生活。在北京,谈到生活就不能不说钱。父母曾因我在一国际著名律所工作而感到颜面有光,如今爸爸朋友的孩子月薪已从两三年前低我2万到现在是我的十几倍(我和老婆目前靠卖照片写点儿字收入微薄)。我原来在周围的朋友们当中也属于不差钱儿的,现在月入比我多一个零左右的那不在少数

  很多人说了钱多钱少不是重点关键开心重要。这话没错,可过把瘾回归之后面对这种落差心态需要调整。我记得以前自己挺大方,结账的时候基本积极,算是爱请客吧。现在呢,我不但很少请客,还怕别人请我吃贵的,咱回请的时候便宜了也不好吧?我滑雪年头了,滑的一般但发烧,以前置办个小两万块的装备不怎么含糊,也不太当回事儿。今年呢,想换一块四千多的野雪板用了四个月下决心,雪季都快结束了才买。第一天没滑呢就被一吉普给压了一下,心都快碎了。如此这般囊肿羞涩之事不胜枚举

  记得我刚出门血脉贲张的时候写过这么一段儿:“ 路上人说话不腰疼:不知以后,今天要风餐露宿,不要锦衣玉食;要日出而游,日落而息,不要通宵达旦,纸醉金迷;要独自畅饮神经兮兮,不要众人围坐言不由衷地蛋B;要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呼吸各种生物吞吐的空气,不要在钢筋水泥中,不同挥发物质奄奄一息;要置身自然世界之谷底,不要做悲催世界的嫁衣。”

  跟你说我现在依然这么想,但是腰确实有点儿疼了。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我用13个月的时间拥抱世界所获得的平和还有新的价值观开始流失动摇。我就琢磨,如果当初没上路,继续在律所干到现在,存更多的钱再出去是不是更加妥妥的?嗯......可是那种生活我一天都不想再过了啊!初心不变么,我当初的心就是不想让我不喜欢的事业生活状态再继续霸占我的肉体灵魂了,哪怕是一天(不装X,我觉得有灵魂这东西)。何况背着包无拘无束的走天涯是我好多年来的梦想啊!(不蒙人,做梦都想。)抛弃不喜欢的,选择喜欢的,这不是很合逻辑么。想到这里,我的腰又不疼了。

  当然,没那么简单,说到底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在五千块和五万块之间,在平均每天工作2、3个小时和8-24小时之间,在朝不保夕的小自由职业者和金领儿之间,在偶尔可以不插电生活和时时被黑莓电脑手机纠缠之间,在爷爷留下的旧羽绒服和阿玛尼之间,在随时可以抬屁股就走的自由身和看老板眼色之间,在自己下厨和到好馆子大餐之间,在帐篷青旅睡大巴和四五六七八九星旅馆之间,在做自己和做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在心灵家园俗世中的位置之间,在少数人懂你和多数人懂你之间......

  这样的选择可以很困难,也可以简单到不能算选择,这要看谁是那个做选择的人。

  有人能把这两种人生状态中诱人一面兼顾,比如通过俗世中的位置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比如挣着大钱还老能开小差儿,这样的人最幸运最牛,我自认至少目前没有这个能力。在经历过两种生活之后,我选前者。这个选择不简单,因为后者里的一些东西我也想要,比如更多的钱。但前者里有的内容通过这次长旅变成了我的生理需要,比如随时可以抬屁股就走的自由身,这就如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省不了了。生理需要大于其他一切需要,所以选了前者。

  但这不意味清心寡欲。连续13个月旅行的体验,对于有流浪之心的人而言,意味着再次出门儿变成了最大的欲望。另外还有相似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原来旅行一周就很开心,现在觉得怎么也得一个月起。

  在这个欲望的转换过程中我有过很多挣扎,我也十分确定这是一个容易拧巴的过程,但总体而言算是幸运的。自己做出了决定,父母从理解到鼓励再到开始慢慢感到欣慰,老婆从不安到跟随再到成了惺惺相惜的“道儿上的人”,很多朋友关心让人温暖。总之,过渡完成了。

  我有个动不动就睡不着觉的毛病,上班的时候睡不着就幻想自己中了彩票,在那种天上掉馅儿饼的欢愉气氛中入睡,踏实。现在睡不着,就回忆路上的那些风景那些有趣的人和动物,在那种流连忘返的气氛中入睡,踏实。

  结束

  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过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肯定不是所有人的兴趣。但是对于有兴趣的人,根据你的情况,你会面临或难或简单的选择。个人觉得值得尝试,人活一辈子,怎么也得体验一把什么叫“铺天盖地的自由”吧?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四):我爱死书里这些小照片了!

  书比预料中好看,而且,我爱死书里这些小照片儿了!

  好的风景,当然要好的照片来记录。我还是想再说一遍,我爱死这些照片儿了!不刻板,很明快,该壮美的地方很壮美又不装逼不做作……这是我想象中的美洲,而且很多地方比想象还要美,还要生动。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没有见过的景色单靠文字描述不足以在脑海中形成真实的画面,所以要看到照片你才知道有多震撼,就像书里的天空之境和波浪谷的照片,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超越想象的神奇景致,原谅我孤陋寡闻,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

  显而易见,两位作者的品味都非常好,都是可爱的人儿,出来的照片非常漂亮,而且透出浓浓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的意思,我只能说,能一起周游世界(本书主人公为周游美洲)的小两口是太幸福的小两口。你在照片中不时看到主人公的身影,可以想象一个摆好姿势站好,另一个举着相片“咔”按下快门,这画面太有爱了。你要是看过前两年那本《不去会死》,对比一下就显得一个人上路实在是太苦逼了好吗。想留个影都没人给你照相啊。我都不记得那本书里有附照片啊。更何况这种刚结婚半年的,拍的照片都充分证明情人眼里能拍出西施这一宇宙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还有大眼睛双眼皮毛茸茸的羊驼,大眼睛身体晶莹剔透的玻璃蛙,大眼睛野性优雅的美洲母豹……都好看得不行。

  我觉得,这些照片都特别适合印成明信片,印成挂画,印成90年代大挂历什么的挂在你一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特别提神醒脑。我忽然想到,我所喜爱的这些照片儿,基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的画面之外,都有着一颗大大的太阳,充足的阳光照在这些照片中的风景和人、物上,然后有一道光,穿过这些照片照射在我的身上,暖洋洋地驱散了心里的雾霾。

  实在太喜欢这些照片了,但还是得说一下,这是一本有文字的书,还不少字呢,写的也很好,有旅行见闻,有小两口的感情,挺耐读的,就是印刷的字儿比一般是书要小。

  码字儿的中间弟妹过来问我姐你内是啥书啊。我说这是讲一对儿小两口本来计划40岁环游世界结果结婚才半年内男的就忽悠媳妇儿一起辞掉挺好的工作去美洲走了个遍儿的事儿。她说:我也想周游世界!

  我还想呢。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五):替梦想拷问自己

  很多人有”环球旅行”的梦想,也有很多热爱旅游的人。我也总希望能去更多的地方看看,见识更宽广丰富的世界,遇到更多有趣的人,听匪夷所思的故事。可是当旅行变成走马观花,景点拍照时,我迷茫了,不知道舟车劳顿到底带给自己什么改变。

  带着迷茫我拿起了这本书,又唤醒了我出发的欲望。生活总会让我们感到“窒息”的时候,但当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时候,总有人有勇气放弃苟且,选择逃离。

  我对书中的景色及见闻描写并没有多少兴趣,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在人生“风生水起”的时候,为了心中的梦想,能真正勇敢地放弃世俗奋斗多年积攒的一切,体面的工作,可观的薪水,稳定的家庭生活。很多人都说三十岁之后人就失去“自己”了,很多时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但我想,最振奋人心的事恐怕还是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生活每一天就这样流水账般逝去,我们从人生的一条轨跳上另一条轨,但始终都在轨中,按部就班地生活,直到麻木了,心死了,狠狠地将曾经的梦想埋进心底,甚至掩盖上几层岁月的尘土。太可怕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呵,虽然没有人能这地摆脱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选择还是有无数的可能性。到底是现实扼杀了我们的梦想,还是我们的懦弱扼杀了自己的梦想。

  当生活舒适安逸的时候,别忘了问自己一声,梦想是否已经沉睡;当犹豫不决,再三拖延时,别忘了,此刻就是最好的。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六):带大家出发 然后各回各家

  记得在豆瓣有关旅行的一个帖子的留言中跟林寒或者是另一位不认识的朋友聊去西藏,很多人都有想法,很多人也有行动,去了,转了,然后回来一切照旧。

  我记得我说,一切的确照旧,但是心却一定是不同了。林寒赞同。不知道其他看到我们留言的豆友是否都同意。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这本书的作者夫妇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一次13个月的挥洒自由,回归之后也许他们依旧是他们过他们自己的小日子,但是,一定是心情、心绪、心境,千丝万缕跟心相关的事情,都不一样了,一定的。

  老实说,这本有关旅行的书,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与旅行相关的书。因为这本书充满了小夫妻共同出游的甜蜜,这种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很值得人们羡慕,我也很赞赏,但是读书,有时候纯粹属于自己心灵的暗流涌动,有时候,更是独自旅行者的自言自语,更有很多共鸣或者启发,或者是叹息一声,感叹有人居然跟自己有共同的旅行感受,又或者,觉得打开了思路,原来路上可以看到那些景致,有那些甚至莫名其妙的感怀。

  因此,我也许更适合看《间隔年》这样的书籍。相比之下《带你出发,陪我回家》太幸福,有点甜。

  但是,这些因素不会影响我对于这本书的判断,无论装帧、选图,还是文字功夫,都非常细致讲究,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将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年轻的夫妻们,在今天富足生活,装备专业,适度停下脚步,出去给自己一段烂漫的自由,夫妻结伴,爱侣携手,或者就是两个臭味相投的朋友,出去疯一段,是非常可行的,也都会有跟这本书的作者夫妻一样的收获,一样的成长,这本书会“带着大家出发,然后各回各家”。

  不是每个女孩都放得下一切,跟着丈夫说走就走;也不是所有的男生都能顶住生活压力,辞职离职,带着爱人找寻一段山花烂漫的夫妻探险。所以,《带你出发,陪我回家》的作者夫妻是真的福气。

  而更福气的是,这本书纳入国家地理的图书类别,这使得此书具有路书的实用价值,这是加分的,也是现在多如牛毛的旅行者、摄影者、写游记者所没有的福祉。

  日常的繁忙工作,是日理万机的。但是究竟是我”日“”理万机“?还是”理万机“”日“我?

  对这个词的拆解,是本书作者留给我的最深印象,烦我多思,却也让我豁然开朗。

  若理解了,就别让”理万机“同志”日“你了,虽然出发回归后,依然各回各家,但是该出发就出发吧,不然年老了,来不及了,就真让”理万机“同志占了便宜啦!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七):想睡就睡的出发

  下午,用了几个小时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图多、文通、字顺,想看慢点都难。大部分内容自然是小夫妻辞职之后在南北美洲的旅行生活,穿插了两个人的心路历程喜怒哀乐,很真诚,对他俩三十岁之前的感情、婚姻与生活而言,用这么一本书来做见证,值了。

  有些小感受,说说。

  我一向不喜欢什么旅行,这与近年来大家都厌倦了各种类型来表述的“旅行的意义”无关。我是一向不愿意操心订这个酒店赶那趟班机或者专程吃一样食物的,在我看来,只要不在自家大床上过夜均属于背井离乡,而一切还需要动脑子的背井离乡当然属于颠沛流离。除非将来有一天朝廷流放我,我是绝对不会选择去远方流浪,不,去远方浪。我曾在大学里呆了整整九年,手里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时间绝大多数都被我用来宅着读书看片,胡吃海喝,吹牛,写作,玩游戏,谈恋爱,困到自然睡和睡到自然醒了。可我一点也不后悔,很简单,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我足足过了九年我喜欢的生活,虽然如今想起来恍如梦寐,也值了。

  每当我的小伙伴们抱怨写博士论文期间多么痛苦,我就会向他们描述我曾经如印度王公般写博士论文的日子:每天睡到上午十一点,先躺着打个电话把外卖叫了,起来上网,到对门偷一壶热水,外卖到了,一边吃一边饮酒看电影,下午看书,五点多再叫另一份外卖,一边吃一边饮酒看电影,晚上抖擞精神喝茶写论文,写到凌晨,往往所思所想大有斩获,遂敲隔壁@十三哥房门,一起去人大西门那边喝啤酒,喝到两三点,回来可以睡觉,也可以玩一会《骑马与砍杀》再睡。然后睡到上午十一点……

  彼时,人生是多么的完整、惬意、满足、充实,有花有月,有茶有酒,有书也有哥们。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多年之后,我仍然在试图复制这种生活。就像刚刚结束的七天假期,我还是每天睡到自然醒,洒扫庭除,喝两壶茶,穿着睡衣到楼下大超市买各种食材(我要说明不是我邋遢而是超市离我家只有三分钟,而且在超市里也会发生和别人撞睡衣这种事情好伐!),回来照旧有花有月,有书有酒,可惜没有了哥们也没有花蛤姑娘。

  这本书也是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只不过小夫妻厌倦的是疲惫的工作,喜欢的是旅行。事不同,其理相同。我羡慕的不是他们玩了那么多地方,而是他们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并且有这份实力、动力以及家人的支持。在中国这个地方,把兴趣和谋生的关系处理好是个永恒的难题,难就难在,很多人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而就算搞清楚了,又找理由骗自己说这不是。书中,小夫妻在南美跳滑翔伞,他们写下了这么一段:“虽然看似跳下悬崖,却被无形的劲风托起,带我在空中迂回翱翔。……原本以为辞职出来流浪就像跳下悬崖,原本以为面对无解的迷茫就是掉向深渊……但至今一切安好。166”这一段我倒是深有体会,很多事情,原来以为做了就是世界末日,其实做了之后才发现,世界末日并未到来,做了就做了,反正后悔也来不及了。我想,很多杀人犯应该也有同感吧。

  如果不是我在北京工作也已经满三年,我可能不会对这本书的男主角所厌恶的那些事情如此有共鸣。说起来,小夫妻根本不厌恶挣钱,不厌恶衣着光鲜,甚至不厌恶累,厌恶的是生活被工作占据、要看别人眼色做事、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重复性而非创造性工作的厌倦。是的,这才是一份所谓“不喜欢”的工作何以令人不喜欢。当然,对我来说,还要加上一条:不能睡到自然醒。但是,这些对我而言是不得不承受的生存成本,我要好好准备一下才行。

  即使是处女座,也总有做好准备的一天,等到了那一天,我也会为了睡到自然醒,来一场想睡就睡的出发。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八):理解选择,认真生活

  这本书非常美丽,然而却又不只有美好。书中关于旅行的故事充满了无尽的美好、新奇、惊喜,然而它关于旅行结束之后的生活却又带着几丝苦涩、无可奈何、以及困惑。

  现实是,现代城市中国普通白领的工作节奏,基本不可能同时支持两种生活,如果你渴望稳定的物质生活,就很难避免在制度化的生活中终岁操劳;而如果你想享受旅行的自由与开放世界无尽的惊喜,你就基本必然要舍弃物质的稳定。

  问题并不在于,哪种选择是正确的,正如旅行的风景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工作的烦恼,工作的报酬也无法完全消除被闭锁在制度内部的压抑。两种选择都可以是正确的,也都可以是错误的,问题在于,你更适合哪种?有些人发自内心渴望自由不羁,而有些人天性向往安定繁荣。

  重点在于,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对其中的付出不以为意,并为其回报心满意足。那才称之为幸福。

  重点在于,两个世界直接的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排斥,因为旅行的意义否定不了工作的价值,正如工作的意义否定不了旅行的价值,当我们否定另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们否定的其实是自己对现状的怀疑、对改变的渴望、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然而,无论是固步自封还是自欺欺人,对我们都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完全可以分享彼此的自由之梦与旅行风景,正如我们可以在工作生活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重点还在于,我们希望有朝一日,人们可以拥有这样的余裕,在开放的旅行与充实的工作中自由切换选择,那是眼前的这一困境和苦恼的终极解决方案——当然,我们毫不怀疑,那个时候,人们又会面临新的选择与苦恼。

  所以此时此刻,这本美丽的旅行见闻,可以成为一些人梦想的慰藉,成为一些人踏上征途的号角,亦可以成为另一些人行动的警钟。一本书能给这么多不同的人提供价值,可谓善莫大焉。

  无论读过此书之后的你决定何去何从,只要理解自己的选择,认真贯彻这份决意,发掘其中的价值,你的生活都将会是丰富充实的。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九):旅行 为了更好的回来

  在随书附赠的明信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改变,为了想要的生活;旅行,为了更好地回来”。读着这句话时我不自觉的起了鸡皮疙瘩,这观念太赞了!对我而言,旅行就是这样。它好像是一个shelter,在举步维艰时提供短暂的忘忧时光,当你休息得当收拾好心情,再次回到困境,挥刀斩麻,因为有好的心态加持,往往能表现更出色。

  因为观念的相同,我对这本书的认同感很足。原本年轻有为的两人,过着许多人就像你我一样的生活,愈来愈受不了按部就班、盲从的生活,萌生了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的想法。彼此之间、和父母之间进行了几番“交涉”后,勇敢辞职,踏上了环游世界的路……最开始看故事,很羡慕婷婷有陈嘉这样的老公。老公老婆能一起辞职环游世界,总觉得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生活状态。“你举着一束花等着,有人带你去流浪”,婷婷和陈嘉的故事让这句歌词成了真。

  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婷婷和陈嘉笔下奇幻美丽的波浪谷,动画片般的科科拉山谷,看起来像外星生物的玻璃娃,也不是惬意爽快的雪茄,实惠美味一只半斤的龙虾,当然,很感谢他们让我有机会了解到这些有意思的别处生活。但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很实诚的把旅行的真实现状写了下来。不是报喜不报忧,旅行中也会不开心的事,也会有钱方面的烦恼,这些是除了美景外读者也真真需要了解的情况。

  因为有2位作者,可以明显看出女性和男性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考量。婷婷比较感性,写了许多真实想法,对于有意愿进行长期旅游的人很有参考作用。陈嘉则更偏理性和独立。另外两人旅行花的是自己的积蓄,又是工作后进行这种间隔年旅游。已工作的且很想进行间隔年的同志们可以阅读本书参考看看。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实间隔年并没有大的影响,甚至还会让你的简历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但是工作后,结婚后,需要考虑的东西显然更多。婷婷和陈嘉把长期旅行后带给他们的影响写得很清楚,包括陈嘉后面写了他们目前生活的现状,不得不说现实是血淋淋的。当然血淋淋只是现状,未来肯定会逐渐变好,这是后话。如果你觉得值得,为了自由顾,抛却一切东西也未尝不可,因为得与失不是仅仅用金钱就可以衡量的东西。最后,摘录两位作者关于自由,关于生活的看法:

  “关于自由,人人热爱,由于很多原因,选不选择自由是件让人拧巴的事。”——陈嘉

  “旅途和生活、梦想与现实、爱人与爱己,面对这些看似矛盾的关系,选择对立还是和解?这是个关乎幸福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份好生活,也需要一份好爱情。能不能得到,靠造化也靠努力。”——婷婷

  《带你出发,陪我回家》读后感(十):像风一样自由

  中秋节在新家,一大早就被鬼哭狼嚎的风声刮醒,看向窗外,窗帘已被风一把扯到空中旌旗飘飘。站在20层的高楼,一览无遗地看着飞天抢地的风雨城市,突然觉得这个家也充满了不安定的飘摇。关了所有的窗,雨水还是透过窗框滴了进来,把一条旧毛巾被剪成几条,铺设在漏水的窗沿,就算如此,仍旧阻挡不了风雨的侵袭。我想念阳光里树叶的笑声,但现在只有跑到沙发上抱起刚到的一本书《带你出发,陪我回家》。 之后,就不再感受到风雨的侵袭了。 我凝视着书里面一张插页摄影,长久地凝视----那是阳光下一个女人走在开满黄色野花的泥地上的背影。这个女人身上着一件白色麻布露背衫,略微有些湿润的微卷长发披在裸背上,身下是一条牛仔热裤。女人大步地行走,健硕的双腿因着在阳光里的走动变得一明一暗。一双凉鞋踩满泥土,脚裸处有几个仿佛被蚊虫叮咬过的几个大红胞。天空如此蓝,阳光如此明媚,黄花如此绚烂,女人脚步如此轻快。。。。。。这种摄影应该称不上什么作品吧,却包含了我对自由感的全部定义。让我为它如痴如醉,心驰神往;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往,撩拨着我的心弦,在心底吟反复吟唱着一句歌词“我像风一样自由”。 自由的意义是什么?是藏在自由之后的一个名词----幸福吗?幸福的意义是人生全部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向往自由,但每个人对自由的感觉体会不尽相同。我们选择生活,好与不好,千姿百态,各自对幸福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自由是否能带给人幸福,其实也会因人而异,但它们之间有一点是相通的----每个人都像追求幸福一样追求着自由。不论自由的获取方式怎样,获取后的长度有多长,至少在获取的最初,都会有爱之初体验般的惊艳,因而产生幸福感。 陈嘉自由流浪的缘起很简单,他发现自己之前的人生因为心无所向,几乎都是在盲从中度过,始终屈从于由利或者从众的选择。他称这种生活为已被咀嚼过的“二手生活”,除非把生活搬到路上,用旅行重新开始,寻找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让心自由。他说服妻子婷婷,一起放弃高薪收入,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放弃稳定的生活,只为重新选择一下人生,拥抱铺天盖地的自由! 对于这对夫妻,以及他们用经历写成的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里,边读边满心羡慕嫉妒恨,那颗想在路上的心也蠢蠢欲动。然而就如同陈嘉所言“虽然由于旅途的阶段不同,每次见同学,我的感触和心境会不尽相同,但彼此一一霎那间互相羡慕的气氛却是一样的。我羡慕他们安稳的生活然人感觉踏实,他们羡慕我的自由之身不受束缚;我会有一点点怀疑自己的旅行是不是太随性,他们会有一点点哀怨为什么没有改变生活的勇气。说不清谁更羡慕谁,也说不清谁的状态更好,能说清的是----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句国人普及率最高的孟子语论,也是生活中高频被实践的感悟。羡慕别人是因为我们无尽的贪欲、占有欲,殊不知有得必有失呢? 虽然陈嘉和婷婷用这段经历为自己寻找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但我认为他们所获得的也不算的上真正的自由。我也曾经试着疯狂过一次,企图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只为自己而活。但最终我还是把那场短暂的改变当成了一个悬空的梦境。时间越久,梦境般的经历越遥远,越缺乏真实感。自由是相对的,生活是绝对的。改变一种方式是可以的,但选择一种改变,付出的勇气和收获的结局往往出乎意料。可悲的是,大多时候轰轰烈烈地改变了开始,却会平平淡淡地重回归到日复一日的轨道上。就像挣扎着从一场寡淡婚姻里跳出来追求电光火石的爱情,忍着人际关系四分五裂的各种痛,各种乱,各种舆论,破釜沉舟地决裂,往往结局却是从前的延续,也许比以前更平淡,也许更不自由!谁知道呢,不折腾不知道折腾的累,不累不知道安于现状的安逸。人活着就是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一种活的姿态,就看你觉得哪一种的羽毛更鲜亮了。 除非是陈嘉所提到的麻哥,随意改变行程,不计较明天怎么面对,后天日子怎么过,带着妹妹和3200美元,历经11个月漂泊最终到达澳大利亚。我相信他们肯定不会带着相机,手机随时在网上显摆他们的自由和随意的生活!我猜想着他们到底在这样的生活里收获什么,为什么他们可以心无所绊只管心随意动。不问收获的无欲的平和、单纯的享受才是身心最大的自由!他们真的只是为活而活!“关于自由,人人热爱,由于很多原因,选不选择自由是件让人拧巴的事,但世界上有那么一小撮想马格一样的人,他们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是被自由选择的”陈嘉如是说。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旅行不过是一场作秀,忙着拍照,忙着发微博,忙着收获别人的羡慕。这份没有自由的走马观花容易让人心生厌倦,似乎总在等待下一站,而下一站总会因为没有达到期望值而令人失望。也许也会有最初一瞬间的惊叹,但很快就会因适应而失去新鲜的刺激感。再好吃的菜多吃也吃得味同嚼蜡,倒不如家常菜因为吃惯了更容易产生饱腹之后的安定感。“有些人会在心血来潮时抛弃所有上路,兜转一圈却发现自己仍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狼狈不堪;有些人会在对梦想的光辉想象里越发憎恶现实的不堪,仍箱底抛弃现实之后却发现梦想是如此孱弱;有些人坚持自我,认为爱人和爱己只能二选一,却没发现在成就爱人的同时也就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所幸陈嘉和婷婷在放弃与重新选择之后,用这本书呈献了美好的大结局----男女主角都收获了一份新的工作;彼此酝酿了更甜蜜的爱情。 许巍的《蓝莲花》让我长久喜爱着,不仅仅是它动人的旋律,更是它一开始便温柔而坚定的地唱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这本书让你聆听行走的足音,追逐变换的云彩,打开万花筒的奇妙。我喜欢它的真实,我更喜欢它唤醒我的梦,坚定我追梦的决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