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29 04: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精选10篇

  《生命思索:史怀哲自传》是一本由[德]史怀哲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一):集美与善于一身的生命

  翻看《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的目录内心竟已因他的经历而澎湃不已,觉得他的人生的确是人生,反观自己的人生,却是苍白要命!苍白的没有任何色调可言!然而,看史怀哲的自传,尤其是其前期的经历,却让我深深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认真生活去努力,生命就没有苍白可言!史怀哲,就是这样一个圣人,不但会以他的思想影响世人,还可以从他的自传中学到很多很多有用知识!与一般名人传记不同,史怀哲在书中提到了大量的音乐知识、神学知识、哲学知识及医学知识等等。这些知识,不像教科书中的内容那样枯燥,而是融进史怀哲的经历,显得生动有趣,就像在吃甜点时候突然来了一块冰镇西瓜一样

  在讲述如何弹奏管风琴时,我们藉由史怀哲知道了吉尔-杜劳特曼的音乐理论知识,如手指和琴键之间的关系是:“借由手指与手掌训练有素的摆动变化,演奏者即可弹出不同的银色及明确的层次。演奏者意欲获得与琴键间心领神会信手拈来完美关系,需竭力培养手指的触觉。当手指动作达到运用自如丝丝入扣时,演奏者便能正确诠释、完美呈现各种音色及情感了”。这番见解精彩了,我让正在学钢琴的清扬看,她虽然没有全懂,但是也明白了一点这个手指和琴键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了,我想随着她学习钢琴的深入,这个感觉会越来越好!

  在撰写论文时,史怀哲选择了巴赫。但是事实并不像他设想的那么简单,这时他的态度是“挑战如此巨大,我也只能装怯作勇,鼓励自己不必沮丧”。这正契合我当下的处境,我要完成一个课题,从现在开始,两年之内完成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课题,写出一部著作、发表两篇高档次的论文。这对还有诸多工作任务的我而言,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是看了史怀哲的这段话让我明白,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难题都不必沮丧,只要放心去做,一切都有可能!

  史怀哲作为生存于上个世纪前期的圣人,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感念竟然也适用于现今社会,不得不说是其思想之深远令人无法企及。在结语中,他提到“时代精神如此强势个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思想,开始照单签收权威释放的任何信息。他无力抵制外部势力的操纵,他工作繁忙神情惶感,注意力衰退,物质依赖心理严重心灵侵蚀严重。久而久之,他不再相信自己还有能力独立思考、独立裁决”。这段论断拿来描述现世,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反对,就便是100年之后的社会也没有人能够否认他这段论述的真理性!然而遗憾的是,身处快餐社会中的我们,浮躁久了,很难沉静下来去思索史怀哲的话,更不会更正自身的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中小学大学时,学校都会列一些学生的必读书目,我想像《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这样的书是应该列入其中的!我们无力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这样的书来改变自己的小世界!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二):只有健全人才有能力帮助别人

  非常感人的一本书,读完深深动容了,也震撼了。曾经《南方周末》上看到一段非常精彩的文章,是关于史怀哲的,忍不住在这里粘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洪兰在一所大学医学院演讲,演讲中提起20世纪顶有名医师史怀哲,问现场是否有人知道此人,想不到竟然没人回应,会后她询问听讲的学生,知道史怀哲的不但寥寥可数,所知的事也无关要旨。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有名,不在于他得到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在于他集合音乐家哲学家宗教家与医师的所有涵养于一身,严格说来,他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不仅只是个医师,他把他一生重要时光贡献给一个完全缺乏医疗设施的非洲小国,在那里痌瘝在抱地拯救群黎。

  史怀哲出身音乐家庭,早年是个管风琴演奏家,后来专研管风琴的结构与发声理论,除了经常演出之外,也是管风琴的理论大师,他写了好几部有关管风琴与键盘乐器理论的专书,其中包括《巴赫传》。最有趣的是他能拆卸极为庞杂烦琐的管风琴,并擅长修理改造,他后来旅行欧洲募款,曾帮几个教堂修理好破损的管风琴,所得的款项拿来扩建非洲的医院。史怀哲在26岁就得到哲学的学位,后来习医,到38岁才得到医学博士学位,他后来到非洲行医,是因为得到宗教上的感召。

  他做过牧师,是个很好的神学家,在神学上也有专著,然而他最深契的其实还是音乐,但在非洲丛林根本没有管风琴,即使有乐器也没有听众。他38岁第一次到非洲行医时,巴黎的巴赫学会担心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日后疏于练习,荒废了琴艺,特别捐了部特制的钢琴运到非洲给他,这台钢琴此后一直陪伴史怀哲。在非洲他每天工作几达16小时,用以解决一大群“黔首”的病痛,闲时他独自在煤油灯下弹巴赫的前奏与赋格曲以求安宁,有人要他不要太拼命,不要一根蜡烛两头烧,他说,如果蜡烛够长两头烧又何妨?这蜡烛果然够长,他活了90岁。音乐是需要“社会力”支援的行业,在非洲,史怀哲的音乐没有同业也没有听众,但他自己却不能没有它,宗教坚定他的奉献,而音乐支援着他的情操

  在文明社会,医师是一个崇高职业,佛教以“生老病死”来看待人生,这四个字没一个与医学无关,可见医师的崇高,在于我们都少不了他们。医师须有极高的专业,不论是知识方面技术方面,这样他们才能帮人解除病痛。

  但医师也是个非常无聊甚至无趣的行业。他面对的都是疾病缠身痛苦不堪的人,没有人会有好脸色给他看,所以医师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寂寞。我有一位朋友在做直肠外科医师,他说他每天上下午各要看50个有直肠疾病的病人,都是要戴着手套把手指伸进病人肛门的那种。有一天我想,假如一辈子都得如此,就是给我比尔·盖茨的收入我也不愿接受,而我的朋友接受了,而且似乎会一辈子干下去。有次他告诉我,解决别人的痛苦是“神圣”的,所以从事医疗,需要有宗教一般的情怀。另外,所有诊疗的手术都是不断重复的,这使得医疗工作十分枯燥,从事医疗,需要懂得如何滋润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不要枯竭,在这方面,艺术具有最大的功能

  所以,一个医学院学生知道史怀哲是必要的。我们的医学教育过分注意专业,忘记通才的重要,史怀哲是把西方自托尔斯泰以来的“人道关怀”真正施行在人间的人,所以要知道他,是应该学习他如何安顿自己、完成自己,只有健全的人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我常听医学界的人说:医疗不只是个职业,而是一个志业,这话说得很好。宗教与音乐对史怀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证明道德视野与艺术修养,对所有医师来说都极为重要。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三):犹是春闺梦里人

  ——读《生命的思索》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沉重的书。

  之于书的作者史怀哲,在未翻开本书之前,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对此人一无所知。但是,在阅读过这本沉重的作品之后,我的脑中赫然蹦出了一句诗:“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似乎与本书作者毫无任何关系,可是凭我感触所知,这可以算作是本篇书评题目,因为,于我而言,史怀哲真如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一颦一笑中竟然留给这世界多么美秒的“倩影”。

  书的前半部讲述的是关于作者求学问访于欧洲各地,其间交杂着丰富学术涵养与人文气息,对于神学,我从未接触过有关内容,因此也就不用浅陋拙劣的笔去评价与臧否了,倒是对于史怀哲谈及的巴赫,我倒是饶有兴趣原因不仅在于巴赫这位音乐家在欧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更多的则在于巴赫音乐对于世人所产生共鸣,正如中国人之于《梁祝》,西方人之于肖邦、贝多芬,他所引领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而是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如同音符般的激昂魅力,聆听巴赫,即便是在嘈杂喧嚣场景中亦能找到心灵的一片休憩之地,我仿佛乘着本书又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田园,看见史怀哲静坐于此,闭目赏心痴迷在音乐的海洋中无法自拔,这或许是最惬意的吧。

  关于史怀哲,他所感染我的不仅是他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更多则在于他博大如鸿般的人文情怀。在中国古代经典之中,不难让人联想到了庄子,庄子的思想不正是这种旷世之间,天地一沙鸥的博襟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史怀哲便如同这天地间最微茫的“水”,却又不像这最微茫的“水”,说他像“水”,是因他那至真至善的人间性情;是因他那宽广博大的辽远胸襟;更是因他那超然于世的理想追求,他处世不争,不也是如水般顺流而下洒脱不拘吗?说他不像“水”,他亦有不像“水”的性情,他可独立于世,却不曾苟且世间;他可泰然世间,却不曾与世隔绝。他的存在,让人类感受到了和平与关怀,同时也让人类看到了前行路上的点亮的一盏秉烛,蜡尽之前,燃烧着如南丁格尔般的熊熊烈焰

  我认真品读着关于他的自传,于文字间我似乎摸索到了某股诗意,这股诗意幽深如丛林,恬静清泉。它甘之如饴又涩之如榄。在那些苦难记忆中,它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性善恶,更多的是赤裸裸的杀戮与仇恨,是战争伤情反思,一个德国人,用他智慧双眸洞察着人间世事,用他仁慈的如椽大笔书写着爱恨生死,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亦没有选择冷眼面对,他挺立的躯干俨然是一个大写的“人”,放在今天,亦是我们许多所谓的“人”所望尘莫及的!

  我不敢妄加评论,生怕我稚嫩的笔玷污了他完美的人格,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我忍不住想要说,我的胸中喷涌儿的文字皆是因为他,因为他的果敢坚毅;因为他的普世与慈悲。我终究还是想要多说几句,“一战”“二战”的硝烟战火,弥漫燃烧着全人类固有的精神文明,多少人类昔日的智慧结晶毁于一旦;多少家庭因此颠沛流离,我不愿打开记忆的闸门害怕倾泻而出的洪水抵挡不住我对战争的思考。但曾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挽救生命而选择中年学习医学,他决定忍痛割爱放下他的神学与哲学投奔到非洲这片广袤土地之时,我想每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由此肃然起敬瘟疫肆虐、战争横行,阻步不了他前行的执着;疾病缠身、精力尽瘁,他眼中依然能喷发出带火的光芒,这或许就是他,“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本书衍生而来的现实意义是宽泛而苍茫的,说它宽泛,则在于它不只是对于年轻人激励,而是它具有“海纳百川”的情怀,深邃辽阔。说它苍茫,则在于现世的人情淡寡,世态炎凉,它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谁又曾真正感受到它苦心经营的“完美”呢?

  无论怎样,我希望许多年轻人如我般去翻开这本书,可能它之于诸多年轻人会显得艰涩而陌生,但是认识不只是一个漫长过程,只要打开了这扇门,我相信年轻人是会去接受它的,因为,之于爱我们又怎会拒绝呢?

  “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仅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那是一种征夫死,妇仍在梦中盼君归来的祈愿。其实史怀哲真的是那在深闺中盼“君”归来的“妇”吗?翻开本书你就会找到答案,但愿“春闺梦里”只不过是诗人的想象,我们都祈盼着现实的相聚与重逢。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四):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停下忙碌步伐

  历时三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按照我的阅读速度,这样厚度的书其实一下午就可以结束的,但是这本书是个例外,因为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停下来思考和感动。也或许是缘分吧,在进豆瓣书店后的两分钟我就注意到了这本书,再耗时两分钟我决定了买下这本书。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觉自己幸运,而买到这本书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最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以我的能力实在是不敢对这本书写读后感,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哲学和神学界的专家,非洲丛林的圣人医生写出的自述实在是让我只有仰望的资格。我迫切希望马上读第二遍,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停下忙碌的步伐,也来读读这本书,体会下我体会到的感动。   

  读完这本书更像是接受了一次阿尔贝特的长长的布道,对于他所秉持的敬畏生命的哲学我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对于成长中所遇到的很多困惑,我都找到了答案。至此才发现,原来我所困惑的,这位圣人其实也困惑过,只不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他找到了解决困惑的办法,并用毕生的精力帮助了更多人去解决困惑。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自己幸福的感觉,在我前往一个未知的地方工作之前读到了这本书,实在是感谢老天对我的恩赐。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五):思考着,并行走着!

  “计划中的工作能够完成多少呢?”当社会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而我们追得越来越累的时候,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事情繁多,根本就无法完成,但我们的欲望却一直都在膨胀。阅读完史怀哲的“生命的思索”,我的心安静下来了,而且不只是片刻的安静,而是一种长久的宁静。正如结语里的开头写着:“生活中我观察到两个让我扼腕叹息的现象:第一,这个世界既诡秘莫测又苦难深重;第二,这个时代人类精神正在渐次衰微”。而作者是怎样面对生活中这两个现象的呢?史怀哲说了,只要悟出“尊重生命”的理念以及肯定的人生态度,我们的生命基础就会变得扎实了,我们的人生方向就会变得明朗了。

  当今的时代精神理念确实存在着一种对思想的轻蔑情怀,个人的独立思考一般都是被忽略、被怀疑的,甚至是被否定,独立思维被不断地蚕食,个体自信被不断冲击。面对着这样的危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生命”以及每个生命所生发出来的独立思考。史怀哲的一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度过,我甚为感动的就是他那股虔诚的精神,他不仅仅是对宗教精神进行学习和领悟,他还对哲学情有独钟,而且是带着个体思考的角度去接受的,读到他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的”以及宗教哲学的怀疑和研究,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他够认真。一生的人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指导者我们的生活以及所有的活动。正是在这种严谨独立的思考下,史怀哲开始了他的宗教精神之旅,而且实践到了现世中去,远到非洲布道,帮助贫苦人民,不单是身体,而且是深入心底的。

  一个人一生能够做好一件事就行了!但是史怀哲他非常成功地做到了几件事,他不仅是神学家、音乐家,而且是科学家和医生,我觉得非常地了不起,他在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他的一生的生活历程,包括思想与道德溯源式的详解,还包括他对世界和生活的深度感悟,尤其是对“拯救管风琴”的执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孔子对于音乐的执着,也表现了他们对于美好社会的一种期望。这同时也是紧贴着他对“人性精神依然陨落”的时代的一些拯救的措施。而且史怀哲还研读了《道德经》,说出了老子思想的朴实之处,确实是非常不错的,读万卷书,这正是我们应该孜孜不倦的事情。于是他用朴实的思想来区分以后精神的发展前途,而不是限制在地域之间的歧视或者其他不同文化的互相攻讦中。

  我特别同意的观点是“人类唯有振奋信心、独立思考,才可能最终抵达真理的彼岸”,“一个时代,唯有自信不疑,方可觅得精神力量与理性力量俱在的真理”。确实如此,我们现在应该拿出的就是自信以及真诚,真诚是情感和精神的要素,要是我们每个人都丧失了真诚,按么我们如何启动我们的思想呢,当我们都无法真诚地面对思想以及社会的时候,而是用虚假的面孔行走时,我们又如何能够获得真理呢。

  是怎样的信念驱使我们在这个世上寻寻觅觅的呢!思索人生,追寻意义,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借此我们不再那么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开始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尊重自我的生命历程,继而扩展到尊重其他人的生命历程,为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奋斗,真诚地活下去!思考着,并行走着!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六):重要的是,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死亡并非遥不可及,衰老也一样。

  当你老了,你将如何来回顾且记录你的一生?

  这个问题我很少去想。

  更多的时候我将自己埋在当下或即将要面临的和要解决的事之中,所有那些零碎的,分散的,变化的事,几乎拼凑成了生活的全部。

  而生活却并不是生命的全部。

  我很小的时候,恐惧黑夜,并恐惧黑夜中所有的传说。常常当我一个人静下来,躺在床榻上,听着窗外风掀动树枝,发出深沉的无穷的叹息,吟哦,以及断裂般的嘶鸣,我就会紧张起来。我分明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越跳越快,然后呼吸越来越急。那时我想到过死亡。

  我所能想象的死亡,令人绝望的,恰恰不是死亡本身带来的痛苦,而是死亡所带来的永恒的消失——用什么证明你曾经的存在?如何证明你曾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诘问一直敲打着我的内心,让我觉得这一生必须要有一些事去做去实现,要不然会抱憾终身。

  但当我们真正开始生活时,发现陷入其周而复始的怪圈,且发现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所具有的欺骗性——快捷、喧嚣、急速、极度繁华的外表下,我们日益麻木。

  我们所有的感知在外在世界的冲撞中碎了一地。然后被抽离、吸附和包装,变成另外的一个以及另外的一群。

  显然这些是时代的产物。

  但在史怀哲那个时代,他们有管风琴,有上帝,有基于真善美的一切,当然也有极恶——史怀哲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无数人的颠沛流离妻离子散,无数人的命运被扭曲断裂……

  那些灾难和苦痛是难以想象的——即使我们能想象死亡的到来,但我们对未知的灾难能了解多少呢?

  《生命的思索》便是史怀哲暮年时回忆的碎片,时光的碎片。它没有华美的文辞,没有精巧的足以让你铭记的更多的情节。

  它只在记录。像一台老式的打字机。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发出哒哒哒,哒哒哒的轻响。于是所有的记忆被发掘,闪着光芒,来到你身边。

  如果你想从一个音乐家、哲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身上企图习得更多的知识和必要的人生经验,我想是困难的。你甚至终其一生都难以实现在其身上所拥有的极少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

  重要的是理想。重要的是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并为此努力奋斗。

  史怀哲说,思索人生,借此人将不再茫然浑噩,开始经历值得尊重的自我生命历程……思索生命,就是深化、内在化并升华生存意识。

  我想,当史怀哲晚年的某个黄昏,坐在树影婆娑的庭院中开始回顾他的一生时,晚阳必然绚烂浓烈。

  “献给我们疲惫的英雄梦想!”

  草于9.15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七):思索生命,思索人生

  对史怀哲的《生命的思索》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理解了人生,最喜欢史怀哲的那句话——思索人生,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借此人将不再迷茫浑噩,开始经历值得尊重的自我生命历程,为获得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奋斗。思索生命,就是深化,内在化并升华生存意识。生命的思索,生命,人的一生短暂,对于人生的规划我们更应该好好思索,史怀哲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人间各色的痛苦颠沛、压迫折磨和冷酷杀戮,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如烛火般细微脆弱的人见温暖,由此唤起了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他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一幅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对于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世界,在安逸的社会,我们缺少最多的就是“苦难”,苦难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在这个既诡秘又苦难深重的世界,在这个人类精神正在日渐衰微的时代,所以在史怀哲的笔下道出了“生活中我观察到两个让我扼腕叹息的现象”。其实更感叹他对生命的那种态度“尊重生命”的理念。他带着个体思考的角度去接受,这或许就是他对哲学的情有独钟吧!从他对宗教精神进行学习和领悟的情形,我更佩服他的那种虔诚的精神,,特别是对“拯救管风琴”的执着,让我联想到每一位一月大人对于音乐的执着,也更体现了他们对于美好社会的一种期望。在史怀哲的口中他所描述的“生命”,指的是自然界一切有生命意志的个体。然而自然界是多么的神奇!大自然又是充满着那么多的痛苦与死亡,大自然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着各种生命,而又以最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着它们。史怀哲以独特的语言文字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真正的大自然,与此同时他在选择是就鱼鹰还是小鱼时,则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是食物链,真正的自然,弱肉强者适者生存。“敬畏生命的前提是要对生命保持敏锐的感受性,是经常地体验、同情其他生命个体。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与关切,人把自己对世界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真理,史怀哲像我们解释的真理。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八):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虑

  史怀哲一生都在为真理而努力,并始终贯穿于神学、医学、艺术、哲学领域。说不上“奋斗”与“斗争”,因为本可以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执着于通过思考所探求到的人类精神事业,并为之付诸行动。读他朴素而翻译的略微蹩脚的自述后,我感到无限愧疚也无限荣幸。

  史怀哲在研究耶稣生平后开始质疑主流神学研究成果,查阅大量资料后, 他认为耶稣布道失败并否定寄身于末日论中的教义传统解释,认为耶稣之爱赞扬理性思考,提出与基督教义派相悖的宗教宽容主张。

  他还在羽管键琴与巴洛克小提琴中探寻巴赫乐章中的审美性与诗性,并致力于大键琴工艺传承与巴赫乐谱演奏方式,期间遭遇不少阻碍,他在宗教乐、歌剧、世俗古典乐中觅得生命的激情。

  学术与艺术研究初获成就后,他以教授身份在医学院学医,决心抛弃所有成就实现最初的想法:去非洲从事医疗援助事业。学医期间他的论文是从医学角度研判耶稣的弥赛亚意识是否是源于某种精神错乱症,这令人难以接受。

  他的神学观点曾给他去从医计划造成很大困难。在非洲当丛林医生期间,他目睹人间疾苦,既当主治医生又当工人为病人修建医院。期间经历一战落入战俘营,但仍乐于与弹琴、救人、思考。

  在非洲的经历让他开始思考理性主义与伦理精神,人类生命与真理精神。通过比较世界各大宗教,包括基督教、中国老庄思想、斯多噶主义、印度教,他认为现代社会应尊重生命,亦即通过理性探究法与朴实的伦理精神探究宇宙与生命的关系。

  “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 ——《圣经·以赛亚书》

  史怀哲虽质疑主流教义中的耶稣却仍怀耶稣之爱恩赐众生。耶稣以己为众生赎罪,史怀哲同样担当了众生赎罪的使命而前行。

  史怀哲自述的自己一点都不伟大,他外语很难及格,医学考试靠死记硬背才过关。说起非洲医疗援助事业,用奉献一词形容他并不贴切,我想真理才是他一生追求的,从医的决心亦是如此而生。

  这世上不乏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不乏高谈阔论、挥斥方遒的哲人。少的是能如他一般能够在探索人类意义上的真理后付诸于个人意义上的行动之人。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九):由此及彼的读书笔记

  恰好昨日一批新书刚到,已解决一本快速读物,想到要阅读得深刻些,今早便开始了这本所谓《生命的思索》。之所以要写些文字,起意并非评头品足,只是读毕《如何阅读一本书》后,希望能够通过分析思索,将一本别人的书消化成为自己成长的养分。

  史怀哲打动我的第一个地方在于,一番苦学希伯来语勉强及格后,知难而进、始终不懈,终有所得,而且尽管语言考试让其“叫苦连天”,但“对校内种种课程依然心潮澎湃”。

  尔后,这位对符类福音和哲学史课程充满兴趣的大一新生,开始了一边上课,一边服兵役的生活,也同时找到自己的学习疑虑,不断思索之。其实他这部分关于耶稣”为什么“做出种种行为的溯因推理我并未读得太懂,而且他也并未完全解决自己的种种疑惑,只是隐约肯定这人在他的未来会有更多其乐无穷的思考和探索。

  再后来,史怀哲在巴黎进行哲学博士论文期间的阅读过程,“不招惹二手资料的麻烦,专心攻读康德原著作原文”,且攻读过程敏锐觉察康德著作在词汇使用上存在某些变数,并进一步探索重要概念在康德著作中的表述方法和词汇含义的变化,

  “发现‘纯粹理性规约’中的一大段文字并非始于《纯粹理性批判》(1781,该年份为网络查得,不一定准确,下同,特此注明),而是出自康德早年作品《宗教哲学概述》(未见此作,推测为早于1781年)。尽管前后著作之间存在某些相互矛盾的地方,他还是将其植入书中。

  此外,我还发现,康德并未拓展《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辩证之宗教哲学框架。《实践理性批判》(1788)中讨论的宗教哲学,包括上帝、自由和不朽之三要素,都与《纯粹理性批判》(1781)所暗示的大不相同。在《判断力批判》(1790)及《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4)中,他全然扬弃了包含此三要素之宗教哲学。康德晚期作品的思路演变再度将我们导入《宗教哲学概述》的思路当中。”

  紧接该段的评价文字进一步让我被史怀哲打动了,关键在他管中窥豹的好本领,而这里他才刚24岁,自传才写到第17页。

  再后来,史怀哲决定不做哲学讲师而决意发展神学事业,理由是“每个礼拜天面对芸芸众生宣讲生命之真谛问题,不亦乐乎”,而且这种宣讲并非为照本宣科式,而是带着倾听的春风照拂。

  在引领男孩子们的信礼课程,”我的目标是把福音的真理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和思想,让教义的星星之火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为他们筑起未来抵御反宗教力量之坚实长城。我试图唤起他们对教会的爱,对礼拜仪式精神抚慰的渴望。我教导孩子们,在遵从传统教义的同时,也要坚信使徒保罗(PaultheApostle)之言:基督所栖之所,皆有自由。“……这就是为人师的真义好么!

  接下来,史怀哲还是去了大学任教,在耶稣生平研究部分的叙述中,虽然我的确没有理清楚整个宗教历史发展的因因果果,但史怀哲先生做学问做研究的修为对我启发较大。尽管如此,但也未能总结出个一二三四,故暂止于此。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十):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是见证者之一.(台湾诚品董事长 吴清友)

  20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台湾西南沿海淳朴的小渔村——马沙沟。

  60年代初,高中时期的我曾是问题学生,每年寒暑假常因滋事生非而被少年队警察与学校教官联合组成的项目小组约谈,但也利用高中三年的寒暑假短期静居于台南关仔岭、旗山、月世界的不同的佛寺中,沉浸于寂静与空灵。那个年代,纵然闯祸不少,行为像魔鬼,曾是家中唯一的坏孩子,曾惹恼父亲要与我脱离父子关系,但我却始终坚信自己的心灵是善良的。

  70年代成家立业期即以父亲一生教诲的“诚”字立为生命与事业的主轴。

  80年代经营进口贸易,投资证券公司与不动产获利极佳,自觉瞬间累积的财富与我个人的努力并不对称,故因而心生不安,心想必是上天要我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否则为何我有幸得此厚爱,此外又面临中年危机,且逢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发作,开始严谨思索生命与存在,并阅读哲学与心理学作品,企图将生命与事业归零,期待漂泊的灵魂寻觅一处安身立命点。

  此段岁月里,因阅读而结缘,生命中出现了两位敬仰的典范——东方的弘一大师(1880—1942)与西方的史怀哲(1875—1965),同一年代的两位圣贤在音乐、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领域皆有极佳成就,享有崇高地位,却都在30多岁的青壮年高峰期抉择开展了为苍生而活的伟大志业,壮阔的生命风景真令人赞叹!

  其中阅读史怀哲《文明的哲学》一书(在春之艺廊购买,志文出版社发行,由郑泰安先生翻译)的确令我面临中年危机之后的抉择产生了关键的改变,谨摘录当年书中重要见解之一二与大家分享:

  我们欲达到对世界与生命的深刻肯定,必须先立定志愿,维系自己的生命,以及我们影响所及的每一种存在的生命,并引导他们抵达其最高的价值。这种肯定的信念要求我们构想出使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人类的物质与精神臻于完美化的理想,且因为此类理想的影响而养成稳定的行动,怀着不变的希望。这个信念不容许我们退缩……

  在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里,很多台湾新生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生的人)皆期许自己应承担更多的社会发展的责任,而史怀哲这个严肃的议题深刻影响了我,让我对生命存在的正当性与积极性更具信心,也为当年的迷惑寻得安适的出口。

  1989年,当年自知能力有限、资质平庸的我,却浪漫天真且自不量力地启动了以人文、艺术、创意、生活为理念的诚品之旅,当时我心中非常清楚,诚品书店的终极关怀是人、是生命、是阅读,诚品能走向何方或存活多久,我也没把握,我拥有的只是一份真诚的心及准备好至少赔钱五至八年的小本钱,这是一位面临中年危机的人,企图建立一个下半生可努力的生活、生命目标而已,只是心存与人为善的信念,若成功则可与大家分享,若失败也无怨尤。钱财之于人生,究竟来去皆空,我只是站在好奇地想探索生命这端,其他只能尽人事,听天由命。

  陪诚品走过了22个年头后,蓦然回首,百感交集,有坎坷、血泪与温馨,虽未臻当年的理想,但确信生命在事业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还算尽心履行了当年成立的初衷。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是见证者之一,为了缔结更多的阅读好因缘,我决定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并启动了书店之旅的生命功课,而取名“诚品”是代表我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实践之愿望。

  生命、时空、因缘皆是非常奇妙的,冥冥之中注定的旅程虽艰辛却深刻,当思绪陷入1989年,这又让我想起史怀哲优雅从容的身影,其中居住着一个悲天悯人的崇高灵魂,铺陈出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并广为世人推崇,而他的两本著作《生命的思索》与《文明的哲学》更映照出一道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诚品书店恳切希望史怀哲的精神能重新照亮大家的心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