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生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生门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5: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生门的读后感10篇

  《罗生门》是一本由[日] 芥川龙之介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一):《地狱变》,变的不是“地狱”,是人心

  《罗生门》是芥川先生的短篇集。这次我先来谈谈其中的《地狱变》。

  在“我”的眼中堀川大公是个好人,当然也有上位之人的强硬。但是这绝对不会影响世人对他的赞誉。良秀在“我”的眼中是个唯利是图吝啬至极的脾气坏的要命画师,又因为技艺卓绝而目空一切狂妄自大。所以世人对他也恶评如潮。

  在世人的眼里良秀的画不是捕捉的丑陋,就是死亡。自己还说过“没有亲眼见过的事物便画不出来”,所以世人又为他添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传闻。为了画好大公想要的《地狱变》屏风,良秀去求了大公一件事情,来展现构思中的画面

  没有大公的“帮助”,良秀根本就画不出这传世的绝笔。为此,他亲眼目睹挚爱的独生女的惨死。如花似玉乖巧聪明女儿一直在大公的府邸当女侍,深受夫人和其他女侍的疼爱。却如何成了大公口中的罪人?“我”好似并不清楚,应该仅仅是为了惩罚良秀的怪脾气……

  《地狱变》的始作俑者仍然深受爱戴,但是它的记录者却自挂房梁,最终成了不知墓主的荒冢……

  《罗生门》读后感(二):芥川赏

  《罗生门》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传递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生无奈悲观绝望。 《莽丛中》以当事人法庭供述和作证的形式,转述了一个曲折迷离的奸杀事件小说中每个人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唯一能肯定的是每个人都靠谎言来掩饰自己的罪恶意图展现理想的自己。 那么,我剥开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 素盏鸣尊是日本神话中的英雄,他是勇武粗暴的神子。他不服从父神伊奘诺尊命令,和姐姐天照大神争闹,被逐出高天原,流浪各地,后在出云国肥河高志地方,斩蛇除害,娶当地足名椎的女儿为妻,安居须贺。 可是老新在那样的时候,对于已经躺倒的她的身体,却连指头也没碰一碰,那又是为什么呢? 日本古代行多妻制,正妻之外,往往结识几个女人,晚来朝去,作为外室。 乌鸦尽管乱嚷嚷太阳还是照样在转动。 猕猴照镜子,越照越生气。 他全神贯注地运着手中的笔,神来的灵感像一蓬火,如果不知道这火,点燃了的火便会很快地熄灭。这时,他的王者似的目中,既无利害观念,也无爱憎的感情干扰心情的毁誉,早已不在他的眼里,有的只是一种奇妙愉悦,一种恍恍惚惚的悲壮激情。在此,洗净了一切“人生”残滓,像新的矿石,美丽晶莹出现在作者的眼前。 他坚信艺术就是为了艺术的艺术,它是不受任何东西支配的。因而艺术家也必须是超人,他们首先必须超然善恶之外。 洛克不会受我的影响,而我却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他的影响。洛克总是安于做些非他莫属的事情,而我却很容易焦躁不安。 只有信仰处境与偶然能够决定我们的命运。 人心里有两种互为矛盾的感情。对旁人的不幸,当然无人会不表同情。然而一旦该人设法拜托了困境,却又会让人不由得感到缺憾,说得夸张点儿,这时人们心里甚至会变得希望他重陷困境。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虽非刻意如此,人们还是会对他生出某种敌意来。——“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罗生门》读后感(三):鲁迅可是比他坚强多了

  芥川将日本文学细腻微妙感受与江户文人情趣、西方教养融为一体,他善于通过细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来揭示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相克中流露出的不安心绪,从日常琐事中将人性挖掘得入木三分,并结合多样文体作品锦上添花。这更使得芥川的短篇小说脍炙人口、卓然不群。

  尽管如此,芥川在探讨人生、观照人性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看到了人世间丑恶,陷入深深怀疑和幻灭之中。面对日本的急速现代化,他在创作后期的一些作品时更是陷入深刻的矛盾和彷徨,最终得出“我们人类痛苦也是难以解救的”的结论,终于在35岁的盛年,走上了否定自我的道路。芥川的去世成为昭和时代到来的标志性象征,也为日本近代文学画上了句号。”以上是本书推荐序中的一段话,是对芥川生平较好的总结。不知为什么,日本作家自杀率这么高,从川端康成到芥川再到太宰治,我喜欢的几个日本作家全部以自杀收场,真是无法面对惨淡的人生吗?其人被成日本的鲁迅,可要我看来,鲁迅可是比他坚强多了

  《罗生门》读后感(四):我不是良秀,但我这一生还过得去

  在图书馆里挑书,本身就对日本文学有一定的兴趣,加上书的封面设计精致,巧合机缘选择了这本书,收获很多。 (PS:可能因为书是两个人合译的,前后文风感觉有点不太一样。)

  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取材自日本古典的有《罗生门》《地狱变》《莽丛中》《六宫公主》《鼻子》 ;取材自天主教故事的有《奉教人之死》《报恩记》《南京的基督》;取材自古代神话的有《老年的素盏鸣尊》;取材自佛教故事的有《蜘蛛丝》取材自江户的人物、事件的有《戏作三昧》;取材自中国的有《秋山图》;取材自现代的有《单相思》《阿富的贞操》魔幻的有《河童》”

  挑几篇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再附带一下书序的。

  1.罗生门

  文章读完其实大部分感慨的是生逢乱世人的无奈和无力,以及人对自己行为合理化的强大能力。明知是错,也可以告诉自己我是生活所迫。文章的文风有点压抑阴森刻画罗生门前的残败之境很到位。读起来十分流畅,不脱节。

  书序的解释:“揭示了弱肉强食社会中,人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择手段。”

  2.地狱变

  想要在俗世生活就别做艺术家。至少,不想女儿牺牲就请做一个食人间烟火略微懂人情世故的艺术家。我不敢怀疑伟大艺术人生和俗世生命之间的乖张敌意,只是会可惜,那么一个让我读到她会发笑的女孩火烧时的疼痛委屈。我不是良秀,既没有那么高超的画技,也没有为艺术不惜一切的勇气。但还好,我这一生到现在为止还算顺遂,还过得去。

  书序的解释:“以惨淡的笔墨,描写了艺术至上主义者虽然以牺牲女儿为代价,在与权势者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却最终陷入了自我崩溃的境地表现了艺术至上主义的局限。”

  3.奉教人之死

  无论结局怎样,我都觉得这是悲剧故事。不堪在于现实残忍曾经朝朝暮暮休戚与共都不敌谣诼繁兴。没有人性的光芒,而是,就这样吧,我认命了。最后还是想说,罗连若,愿上帝以深挚之爱慈遇你。

  顺便分享两句喜欢的话

  gt;“如原作平易雅驯之笔致,能无所损毁,则幸甚矣。”

  gt;“幸以天主无涯之怜悯,尚得苟延一息,在不得钱米之日,山间野果与海滨鱼介,均可充一日之粮。”

  书序解释:“展现了女主人公舍生殉教,为了人们奉献宗教性的感动与人性的光芒。”

  4.老年的素盏鸣尊

  虽然这篇书序没有解释,但个人比较喜欢。人物刻画很有厚度孤独好强自尊嫉妒占有欲、恻隐、奸诈、对权力阶级的捍卫,以及最后可能出于无奈可能出于真心的释怀。

  gt;“这时候的素盏鸣,显出了比他同大日灵贵争吵时,比从高天原被逐时,比在高志斩大蛇时,更近似天神的威灵赫赫的气概。”

  他是英雄,他也是父亲

  他是天神,他也是凡人

  5.秋山图

  这篇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感觉最后也没有绝对的解释,书序的解释不能完全说服我,就不乱加分析了。

  书序解释:“绝对的美不存在,艺术的真正价值欣赏它的人或时机不同而又所变化。”

  6.莽丛中

  莽丛中发生了一件事。

  莽丛中发生了多件事。

  一个人说了谎,

  一个人没说謊。

  真相只会有一个。

  真相不止有一个。

  莽丛中,罗生门。

  书序解释:“小说中每个人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唯一能肯定的是每个人都靠谎言来掩饰自己的罪恶,展现理想的自己。”

  《罗生门》读后感(五):所有神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不可多得的“文学鬼才”,他的初期代表作描写了在丑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面临生死关头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彼此行恶,从而不仅展示了人们灵魂深处“利己主义”的顽固悲哀更进一步揭示了导致这一人类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

  《罗生门》是雅众文化“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中的一本,里面收录了《莽丛中》、《鼻子》、《地狱变》、《蜘蛛丝》、《河童》等芥川龙之介最经典的18部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故事性强,赋予戏剧性主题解释深刻有力,人物创造丰富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充分体现出芥川龙之介高超的小说创作艺术和精湛技巧

  由于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哲学理念: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是有限范围内的真理,这又与后现代哲学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小说没有对事件和人物表现出情感方面的倾向性,也没有做出道德上的结论。芥川龙之介通过自己的作品,制造出关于人性的一个永远无解的悬念。在书中这些短篇小说中,情节离奇新颖、构思奇,常以语言精炼、冷峻讽刺文笔出奇制胜简洁幽默的语言揭露人性的丑陋和利己主义的罪恶,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从而窥视当时的社会缩影、赏析小说内容深度、表现技巧、描写风格和借古讽今的高度艺术性。

  成就一部优秀作品,尤其是好的短篇,讲求构思的艺术技巧。它要求作者通过对题材的艺术琢磨为作品确立恰当而充分的形象结构,从而深入巧妙并富于独创地揭示人与人生的本质

  在《罗生门》中,揭示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人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择手段。

  在《鼻子》中,通过为长鼻子苦恼不已的老僧,却因鼻子缩短又陷入新的苦恼,揭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戏谑之余还映射了佛门之中的六根不净。

  在《蜘蛛丝》中,用佛教故事告诉人们,人的利己本性足以导致自身的毁灭,但同时也隐喻了人将自身的命运寄托于宗教的后果

  在《秋山图》中,告诉人们绝对的美并不存在,艺术的真正价值因欣赏它的人或时机不同而有所变化。

  这些小说虽说篇幅短小、人物不多、情节简单,但作者却为作品做了巧妙的时空与情节设定,在有限的形象画面内传达出深长的思想意味,揭示出人与社会的本质联系及其深刻内涵,令其作品脍炙人口卓尔不群

  最后,表白一下,我最喜欢芥川龙之介的一句话就是:所有神的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说不上为什么,就是喜欢得不得了

  《罗生门》读后感(六):转载:寂寞百年的芬芳——李幼狮读《罗生门》

  在小资心目中,日本作家恐怕没有谁和村上春树相比。但对文学爱好者来说,谁都可以拿村上春树开两句无伤大雅的玩笑,芥川龙之介却是不敢的。在日本或是国际上,像博尔赫斯、卡夫卡、福克纳还有其他作家一样,芥川龙之介算是大家,但是村上春树的小说常常贯以小资们的教科学畅销书

  对于一个在中国出生和受教育的人来说,我觉得更有理由认识芥川龙之介,因为他是鲁迅的老师课本上没少学鲁迅的文章,我们从来也没问老师鲁迅又是学谁?要是问,老师也许会回答,鲁迅也是在课堂用心听讲学到的呀,我们可就愣了。

  和一帮文艺青年一起讨论黑泽明的《罗生门》时,才知道《罗生门》是黑泽明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竹林中》两篇短篇小说。那位亚洲电影大师在其影片中的手法和题材让我感到很惊讶,要是按自己的性子我会立刻把小说找来读。可是老想着三流小说是最能成就一部出色电影的,受这个想法驱使,也就懒得再去翻小说了。

  直到有天在书店里,伫立在那儿翻看一本芥川龙之介的选集,自然先看《罗生门》和《竹林中》。我一下子惊呆在原地,我不止想到原来小说一点也不亚于电影,还想到以前觉得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无人能出其右,现在我该推翻我的这个想法了。

  不久,我在书店寻到他的全集。目前在国内,日本作家在中国出全集的,也只有芥川龙之介一人。我感到很幸运

  在国内,能够找到谈论芥川龙之介的文章少之又少。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论其风格,古典、清秀而又很有张力。像李白一样飘逸疏狂、道骨仙风,但不似李白的豪放;也有点像爱伦•坡一样神秘诡异。论其人,从照片上看,芥川龙之介人如其文,一副道骨仙风的模样,清秀、敏感眼神里蕴藏着对人性的透析与宽容,同时也显得有点诡异,恃才傲物

  芥川龙之介也让我容易想起普鲁斯特,虽然前一个只写短篇小说,后一个以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而闻名,两人幼年身体一样孱弱,却聪敏得有些神经质。但普鲁斯特小时候妈妈不到床前吻他,他就睡不着觉,显然童年很幸福。芥川龙之介的童年比之就不幸多了,出生八个月母亲芥川富久精神失常,十岁时被舅舅正式收为养子。据说“但将落叶焚,夜见守护神”,是芥川龙之介小学四年级时作的俳句,三十五岁就有了当今留在世界上的文学成就。普鲁斯特据说也是很小的时候显示了他的文学天赋,但是他正好在芥川龙之介结束生命的三十五岁才开始创作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芥川龙之介素有“鬼才”之称,这个称号使人容易想到他在文学上的技巧。现代文学是一个追求技巧的时代,而当代文学却相反,越来越不注重技巧。甚至很多人认为小说过于追求技巧,会使作品显得很“匠气”,破坏了小说的艺术感。芥川龙之介却说,“轻视技巧的人,压根儿不懂艺术。”从他的小说成就也可见他对技巧的重视,比如在他那著名的《竹林中》:竹林中发生一起凶杀案,有个年轻武士被杀,美貌的妻子遭到大盗的凌辱。可是大盗与妻子各执一词。死者亡灵借灵媒之口却说是自杀身亡。那么究竟谁是凶手呢?小说没有结论。整篇作品由七个人的口供组成,从各自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说法,案情扑朔迷离,疑团重重,悬念始终未予解决。七段口供以三个当事人的最为关键,其中必有人将真情隐去,补以谎话,或每个人的话里都有真有假。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说谎呢?小说虽写的是一桩情杀案,芥川龙之介的技巧就表现在他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通俗的侦探小说来写,他故意不给这个案子结论,而是在小说中慢慢地引你去探索人性的弱点。

  刻画人性,是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一大特色。文学本身就是刻画人性的,这一点,芥川龙之介的门徒鲁迅算是学到家了。过去曾有一段时间,我对鲁迅的作品很反感,后来读了许多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一些作家作品之后,我突然是那样地怀念起鲁迅来,鲁迅对人性的刻画多么入木三分啊。赶上我怀念鲁迅的这个阶段来看芥川龙之介,自然是容易看得进去的。当然鲁迅和芥川龙之介风格是大不相同的,但在刻画人性上,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你会惊讶,他对人和人性怎么有那么尖锐和透彻的看法。芥川龙之介自己也曾说,“我经常对人性表示轻蔑,那是事实。但又常常对人性表示喜爱,那也是事实。”对人性的喜爱当然表现在其作品中对人性的刻画上,鲁迅谈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时也说,“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芥川龙之介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触及到人性最根本的问题,尤为《罗生门》、《鼻子》、《山药粥》为代表,表现了对人性利己的剖析,对丑恶现实的鞭挞,以及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

  黑泽明巧妙地运用《罗生门》小说中描述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为其同名电影中的开头和结局的场景布局。他在电影中最为巧妙的是,把《竹林中》那场情杀案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丑陋的怀疑,正巧通过对小说《罗生门》的演绎说了出来:仆人扒下了老妪的衣物,将踉跄的老妪一脚踢进了死骸堆中。最后,老妪在火光中爬到楼梯口,窥视着罗生门下一片黑洞洞的夜幕。仆人的去向无人知晓。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之所以耐读,其实和博尔赫斯的一样,都是表现在个人对小说的哲思上。在《袈裟与盛远》里,通过袈裟与盛远这对情人的独白,道出了一个生死爱情故事:盛远与袈裟恋爱,盛远对他的爱情其实是有怀疑的,他觉得他是“以童男之身,显然是要袈裟这个人”。就是说,他怀疑他对袈裟的爱,不过是这种欲望的美化,一种感伤情绪而已。后来他们分手了,在分手的三年里他一直对她没忘情,他觉得之所以没有忘记,是因为以前两个人没有肌肤之亲。三年后他们又意外邂逅,此时袈裟结了婚,盛远有了一种奇怪的征服心理,和袈裟发生了关系,并且戏侮了她。这个戏侮伤了袈裟的自尊。袈裟为了爱情于是就设了一计,让盛远来杀她的丈夫,她穿上丈夫的衣服,宁愿死在情人的刀下。因为那一死,才能换回盛远的爱情。

  有一个剧作家说,爱情不谈生死是无法表达爱情的。芥川龙之介一生中写了一百四十八篇短篇小说,但写爱情的小说却是寥寥无几。在另一个名篇《六宫公主》中,原以为他要写爱情:六宫公主的父亲也是公主所生,豪门时光好打发,“不知不觉公主也长成一个娴静端庄的美人儿”,父亲也十分珍爱她,可是没想法儿给她许配个人家。后来父母突然相继去世,公主成了孤女,不知持家为何物。日子越过越穷,忠心的乳母给她介绍了一个相貌俊美的郎君,可是她又想着这是为了贴补生活才将身子交给男人的,这不同卖身一样么?后来这人与公主还是在一起了,但不是真正的结婚,两个人也实在过了段闲适日子。可是突然有一天公子随着做官的父亲走了,说是四年后回来,却另娶了妻。九年后公子回来寻公主,六宫已成废墟,公主不知去向。公子在躲雨时认出屋内一个身披破席的女子是公主,此时她快要死了。她的乳母要一个和尚来给公主临死前念经。和尚没念,却老是对公主说快念阿弥陀佛吧。公子也进去了,抱住公主让她念,公主念一遍,眼前出现了车子,火在烧它;再念一遍,她又惊呼,眼前出现了莲花;又念,眼前出现的是黑暗,她死了。

  开始读,以为芥川龙之介要表达一段痴心的爱情,读到最后,才看到那个和尚点破了六宫公主的一生。那和尚也是日本颇有名气的高僧,他说,“那是个没出息的女魂,既不知天堂也不知地狱。”

  我觉得那种生性柔弱,昏昏而过的美女都应该读一下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六宫公主》,至少让她懂得这一生,不要只懂得顾影自怜,连命运都不懂得争取。我从来都觉得读长篇小说只是读故事,短篇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欣赏。芥川龙之介一生中没有创作过长篇,每一部短篇作品就像是幽谷中兰花,最为耐读。芥川龙之介曾想,“寂寞百年身,哪怕只有一位读者,能手捧我的书……”这位怀疑论者,如今他在天堂大可以放心,不止我这样一位读者热爱他。

  《罗生门》读后感(七):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竺家荣推荐序

  “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是从浩如烟海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遴选出来的。首推的三位作家可说是重量级的,分别是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文坛的领军人物,选出的作品也充分代表了三位作家的文学特色。

  “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按作品年代,首先介绍素有“国民大作家”之称的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的三部作品。尽管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冠以“余裕派”“高蹈派”的名号,但其创作的基本倾向无疑是批判现实主义。漱石所处的时代正值日本文明开化,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漱石在英国亲证了西方文化及其近代文明掩盖下的弊端,对于日本人的盲目西化深感不安。他主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明”,发扬日本的传统美德。然而,他倾尽一生不断在作品中寻求解决办法,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深感无能为力,最终提出“则天去私”,寻求解脱之路。

  如果说其初期作品主要是探究西洋文明与日本旧有文化的冲突给世人的影响,那么中期以后,其作品逐渐转向描写头脑与心灵相克的主题,以精雕细琢的手法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批判人的私欲。尤其是男女爱情矛盾方面表现出来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

  “悦经典”所选的漱石的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其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同时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留学回国后,漱石反感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缺乏批判性和枯燥的平面描写,接连发表了振聋发聩的《猫》(1905)和《小少爷》(1906)两部中篇小说,一举成名。《小少爷》取材自漱石在松山任教的经历,描写了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在某乡村中学的种种遭遇,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鞭挞了明治时期教育界的阴暗面——校长的伪善狡诈,“红衬衫”的阴险利己,“马屁精”的趋炎附势,并且颂扬了以“豪猪”“老秧君”为代表的正面角色。这两类人之间展开的博弈构成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冲突。

  为了突出故事的讽刺性,漱石特意将主人公设定为鲁莽、憨直、富于正义感的江户哥儿,并采用了落语落语: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表演形式和内容都与中国传统的单口相声相似。的表现形式,与《猫》的漫画式嘲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了他在和、汉、洋三方面的深厚学养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虞美人草》(1907)虽不及上述两部作品那么名声在外,但在漱石文学中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它是漱石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创作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从创作初期进入中期、承上启下的作品。

  《小少爷》里的善恶划分,在《虞美人草》里与“道义”“虚荣”相互重叠,以分属不同阵营的三对男女的婚恋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纠葛和冲突。结局是,有的人战胜了“虚荣”,选择了“道义”;有的人则成为“虚荣”(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牺牲品。女主人公藤尾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爱慕虚荣,然而头脑与心灵的相克使她无所适从。与她同属一个阵营,有可能和她结合的那个男人(未婚夫),却为了“道义”不惜毁掉婚约,选择了另一个女人。而她倾心的诗人钦吾,又由于与她分属于两个阵营,根本不可能和她产生交集。这些打击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也可以说,她是被作者模式化的伦理观置于死地的。

  相对于创作《小少爷》单打独斗式的、没有结果的奋斗,经过初期几部作品的探索,漱石的外部批判终于在伦理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此后,经过中期向内的探索后,后期创作更加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心》(1914)即是作者进入后期创作后的白眉之作,是侧重刻画知识分子多疑、厌世心理的后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的最后一部,也是最有分量和影响的一部。

  《心》分为三个章节:《上先生和我》主要描述“我”与先生结识,得知先生一开始并非如此厌世,而先生的转变,与他葬在杂司谷的朋友有关;《下先生和遗书》是先生通过写给“我”的书信,终于向“我”坦白了自己一直不愿意透露的过去——因一己之私而导致他的挚友K自杀,对K的歉疚最终导致先生自杀。小说旨在表明利己主义是行不通的,也寓意作者对于两种异质文明无法调和的无奈。《心》对个人心理精确细微的描写可谓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漱石是鲁迅“最爱看的作者”之一。他一生的创作都致力于思索人生,描写社会现实,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塑造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使他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

  日本文坛素有“川端是庭院,而漱石是山脉”之说,二人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造诣,漱石文学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以至于他的辞世,成为明治时代结束,大正时代到来的象征。

  “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

  素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代的小说家。他也是鲁迅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鲁迅于1923年芥川还在世时,便译介了《罗生门》与《鼻子》。

  芥川深受夏目漱石批判现实主义和森鸥外的历史小说的影响,毕生致力于创作短篇小说,其数量多达166篇。他取材多样,尤其擅长改编古典作品,古为今用,视角新颖,构思精妙,在日本文学中独树一帜。作为大正主要流派“新现实主义”(也称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其文学特色是用冷峻、简洁的文笔来描绘世道人心的丑恶,让读者去感受和思考,而很少作出评论。其代表作《罗生门》《莽丛中》等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名作。

  小说集《罗生门》中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取材自日本古典的有《罗生门》《地狱变》《莽丛中》《六宫公主》《鼻子》;

  取材自天主教故事的有《奉教人之死》《报恩记》《南京的基督》;

  取材自古代神话的有《老年的素盏鸣尊》;

  取材自佛教故事的有《蜘蛛丝》;

  取材自江户时代的人物、事件的有《戏作三昧》;

  取材自中国的有《秋山图》;

  取材自现代的有《单相思》《阿富的贞操》;

  魔幻表现的有《河童》。

  由上可知,芥川文学的取材十分广泛,跨越时间(古代和现代)和空间(西方和东方),甚至人间(如《河童》的魔幻手法)来观照和批判日本现代社会,剖析现代人的利己主义。

  《罗生门》揭示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人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择手段。《鼻子》则通过为长鼻子苦恼不已的老僧,却因鼻子缩短复又陷入新的苦恼,揭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戏谑之余也影射了佛门之中的六根不净。

  《地狱变》以惨淡的笔墨,描写了艺术至上主义者虽然以牺牲女儿为代价,在与权势者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却最终陷入了自我崩溃的境地,表现了艺术至上主义的局限。

  《莽丛中》以当事人在法庭供述和作证的形式,转述了一个曲折迷离的奸杀事件。小说中每个人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唯一能肯定的是每个人都靠谎言来掩饰自己的罪恶,意图展现理想的自己。

  《蜘蛛丝》里的佛教故事告诉人们,人的利己本性足以导致自身的毁灭,但同时也隐喻了人将自身的命运寄托于宗教的后果。

  《戏作三昧》写的是《八犬传》作者泷泽马琴晚年某一天的生活,意在表现书斋中创作的艺术家内心的孤独、幸福,也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影子。

  《秋山图》则意图告诉人们,绝对的美并不存在,艺术的真正价值因欣赏它的人或时机不同而有所变化。

  ……

  芥川善于巧妙利用各类题材发掘古今共通的人性,同时,也不惜笔墨描写了善良会给人带来意外的幸福(如《南京的基督》里的妓女),以及侠气(如《报恩记》里浪子为报答义贼和强盗救助一家的恩情,而甘愿以身代死)和自我牺牲精神(如《阿富的贞操》中的阿富,为了救一只猫竟然打算献出自己的贞操;《奉教人之死》的女主人公更是舍生殉教,为人们奉献了宗教性的感动)等人性之光。

  芥川将日本文学细腻微妙的感受与江户文人情趣、西方教养融为一体,他善于通过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相克中流露出的不安心绪,从日常琐事中将人性挖掘得入木三分,并结合多样文体为作品锦上添花。这更使得芥川的短篇小说脍炙人口、卓然不群。

  尽管如此,芥川在探讨人生、观照人性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看到了人世间的丑恶,陷入深深的怀疑和幻灭之中。面对日本的急速现代化,他在创作后期的一些作品时更是陷入深刻的矛盾和彷徨,最终得出“我们人类的痛苦也是难以解救的”的结论,终于在35岁的盛年,走上了否定自我的道路。芥川的去世成为昭和时代到来的标志性象征,也为日本近代文学画上了句号。

  “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

  太宰治(1909—1948)是二战后废墟上诞生的日本重要文学流派“无赖派”(也称新戏作派、反秩序派)的代表作家,他非常推崇芥川龙之介,并深受其影响。两人虽有着许多的不同,却殊途同归。与苦恼于新兴无产阶级时代到来的蒙眬不安而结束自己人生的芥川相似,没落乡绅出身的文学青年太宰治,似乎一降生便注定了无法回到旧时代,也无法融入新民主主义的新时代,他苦恼于理想与现实相克的悲剧性命运,为了拯救自我而投身写作,仿佛为了文学而生。他们的文学,也成为了对那个时代的最好诠释。

  太宰治留下的上百篇私小说式的作品,便是他短暂的人生、15年创作生涯及其所生活时代的真实写照。

  太宰文学中的主人公大多贫困潦倒而颓废,故而被评为“弱者的文学”。太宰文学虽属于日本文学的另类,却是战后文学的重要坐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文学价值也越来越为人所认知。

  太宰治因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孤傲而自卑的个性、自虐而反俗的作品题材而饱受争议,既有“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之称,也有“败北的文学”等评价。其自身的经历与其作品里描写的边缘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对挣扎在时代边缘的理想主义者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少有比肩之作。

  太宰的重要作品多集中于其创作后期,即日本战败后的1945到1948这三年时间。《人间失格》所选的四部作品,都属于后期作品,此书也可谓是太宰治后期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微明》(1946)写于满目疮痍的战后,描写了主人公全家疏散到妻子老家后,遭受空袭的体验。被称为“家庭的毁灭者”的太宰,少有地展示了对妻儿温情的一面。

  同样是描写家庭生活,太宰自称是“夫妇吵架小说”的《樱桃》(1948)则刻画家庭即将毁灭之前,拒绝拯救的作者的心境和可怜的孩子们。

  《斜阳》(1947)可以说是太宰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奉献给没落贵族的挽歌。

  《人间失格》(1948)写于太宰自杀之前,即他的绝笔之作,也是太宰文学“最深刻的到达点”。

  《人间失格》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主人公叶藏从小体弱多病,幼小而敏感的心灵受到了互相欺骗的“人类”的伤害。他通过扮演“小丑”来克服心理上的不安与恐惧,寻求“他人”的认同。对自己的无能和“罪意识”,对“人类”的恐惧和失望,使他认为自己不配作为一个人而活着。他进行了种种尝试,却最终被送到了疯人院,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毁灭。

  但在小说的最后,酒吧的老板娘说:“我们认识的叶藏……也还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呢。”由此可知,太宰治并不认为叶藏真的没有做人的资格,只不过不具备做浑浑噩噩的人的资格。太宰治至死都不愿低下高傲的头,正是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将自己驱赶入绝境,也正是这执着的追求,成就了太宰文学上的大家地位。

  在《人间失格》这部小说里,太宰治透过叶藏这个角色,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评价。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他自杀身亡。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与上海雅众文化公司编选的这套“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能让读者充分领略到这些日本文学大家的风采。如果说夏目漱石偏重于从伦理角度探究“善”的话,太宰文学则更注重探究人性存在的“真”,而芥川文学则试图通过冷静地观照人生,探究超越人心善恶的“美”。他们对真善美的毕生探索,为日本近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杰作。

  陕师大出版总社与上海雅众联袂推出的这套“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也将继续为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请拭目以待!

  竺家荣

  2013年4月17日于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罗生门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