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煮酒探西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5: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10篇

  《煮酒探西游》是一本由吴闲云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一):阴谋

  一本非常神棍的西游记解读,不知道是不是后来那么多用阴谋论、厚黑学和职场观解读西游记的滥觞。

  本书很多解读和推理小说诡计相似,一人两角,两人一角身份互换,伏线回收;

  比较新颖观点大概是四个:1.陈光蕊并非唐僧生父,唐僧杀害生父逼死生母2.红孩儿是太上老君与罗刹女之子3.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是一个人4.金蝉子十世转生,前九世都被佛教众人分吃了以延长寿命(这里牵涉到佛道相争的背景神仙的寿命问题)。

  不过表面上看这些观点都是用原著一步步推理出来的,但仔细推敲会发现漏洞极大,远不如原著本身的逻辑,而且其推理方式无非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根据结论依据,把可能性肯定混为一谈。西游记毕竟和红楼不同,不是每个词都细细推敲,每个情节都为后文伏线,而且经过民间历代口口相传,多人加工产物出现前后逻辑矛盾,战力忽高忽低,莫名其妙人物都非常正常

  当然,我不是说作者不能这样开开脑洞然后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但是也不能把这种脑洞真的当成西游记的背后深意吧,尤其是后来的职场鸡汤太违和了。

  2017-3-15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二):厚黑西游

  这是近一年来完整的读过的第二本书,也是惭愧。不过好在利用睡前的时间读完了,基本每次都是读到眼睛实在不舒服了才放下。从这个体验上来看,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哈哈。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西游记》的印象,也重新给我定义了什么是名著。当然,吴闲云的解读未必就是作者的本意,但是一本书能经得起读者质疑-寻找疑点-找出暗线-闭合逻辑-发现更大的背景框架,这本书本身就不一般。好在吴闲云可用阴谋论、成功学这种观点来解读,也正中了我这种还未进入社会不知世事世界还没有清楚认识学生,不敢说受益颇多,只能说气味相投,而且是没抱多大幻想情况下给了一个惊喜,这种感觉就更是强烈了。

  说的具体观点和细节内容就不做记录了,毕竟也是用零散的时间读完的,很多前面的内容读到后来都忘记了。但是大概的观点是理解了,也再一次印证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其实西游记本身不就像是这个世界么,小的时候,我们觉得大人的世界很好玩,就像西游记里的世界一样。当孙悟空多好啊,上天入地,大闹天宫,打怪升级技能。可是刚成年了,就觉得这个世界不一样了,好像自己根本可能拥有孙悟空这种上天入地的本领,能这么任性的就是那些二代们了。眼观反而转向了唐僧,小时候那个碎碎叨叨没什么本领最讨厌的人转而给了自己启发,有时候甚至用唐僧来勉励自己:你应该向唐僧学习,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路上的艰难险阻都不算什么!巴拉巴拉····唉,转眼间在社会摸爬滚打很多年了,对这个世界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关注的不是什么孙悟空、唐僧了,开始明白他们为什么去取经,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个事件牵涉的人物关系是什么,表面的打打杀杀背后隐藏着什么·····最后得出了结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纷争因利而起,争名夺利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连神仙、如来观音都不能免俗!什么佛经、什么向善、什么菩萨背后就两个字:吃人。什么努力就有回报,没有这么励志。背后隐藏着被逼迫、功果的抢夺、集团相争相杀。小时候觉得异常牛逼的孙悟空,原来只是boss之间斗争的棋子,你能想象这种结果对一个理解《西游记》停留在电视剧的人的杀伤力么?

  我就想,怎么连《西游记》也沦陷了?!

  不过没有办法,世界就像是那一池子澡堂水,不管你出生如何,总有一天就都得把自己扒光了跳进去。无论这之前你觉得这一池子水是肮脏之物还是真能精华自己心中污秽的圣水。无论你想不想跳下去,背后都有前仆后继的人把你推下去。你所认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泡这池子里的水的人产出的,你无处躲藏。细思极恐。

  按照吴闲云对这本书的理解,其实这个世界运行规律反而就简单了。一想到人人都不能免俗,包括自己,就觉得一阵哀伤。但想到这里当然不是终点,毕竟日子还得过下去。人人都想变为在生活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人,最不济也得是boss手下的小妖吧?最起码还能在人间自立山头逍遥快活一阵,即便遇上猴子这样的对手,非得致自己于死地,总还有个老板老自己一把,也没什么损失。真要是牛逼了,当一把如来、观音、太白金星那样的人物,运筹帷幄,做的事情都是惊天动地大事,那就更爽了吧!因此作者在书本的最后,用大大大大白话给我们灌了一碗热鸡汤。等你边喝的时候他边温情脉脉的看着你,说道:要成功就得·············不要把世界想的这么黑暗,要看到积极一面············来,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多谢了这碗鸡汤,总算抚慰了我这颗受伤的小心灵。就是,口味有点重。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三):原来《西游记》可以这样读

  书评人:如果你没读过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只看过电视剧或连环画,建议你读一读这本《煮酒探西游》;如果你读过、看过,建议你还是看这本书。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孙悟空”,这本书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打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对名著的看法不再停留在定势思维上。虽然名著无法颠破,但至少思想可以改变

  关于《西游记》,家中岳麓书社、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各类出版社的各式版本也多,又有不明数量的续补、评价书籍,但终归是对这部巨著浅尝辄止,不曾深读,以为就是神话故事,九九八十一难告诉我的道理无非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是“天将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便是农村娃儿受局限的“三观”,从语文课上学到的便是唐僧隐忍、孙悟空机智、沙僧服从,而猪八戒总是被作为懒惰好色对象出现,也成了反面人物。

  回忆自己读《西游记》的感受,再看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难免自惭形秽。再神奇作品、再具备幻想的作品,反映或观照的还是现实;一部《西游记》,诸多未解之谜,在这本书里大多得到合理解释——即使不合理,也合乎如我一般常人的想象和理解。

  被我当做儿童读物的《西游记》,在吴闲云的酒里煮一下,芳香四溢。一本看似幼稚的书,其实也深藏功与名。读完《煮酒探西游》后的第一感受是《西游记》是“暗黑童话”的杰出代表;第二感受便是读书不求甚解不如不读,于是又拿起原著重看一遍,发现原来那些字里行间不合理的逻辑真的存在

  譬如《煮酒探西游》里面提到的“唐僧母亲遇害之谜”,唐僧母亲十八年间确实没有报案、也和家中没有书信往来;而冒充唐僧父亲、劫财劫色、杀人越货的艄公刘洪,却能顶替当了十八年的官;最后唐僧父亲得龙王相助满血复活,他母亲却从容自尽。

  这里面的不符合常规的情节太多,经吴闲云抽丝剥茧,才恍然大悟——原来刘洪才是唐僧的亲爹。这里就不阐述其中机巧,书中自有一番解释。

  当然,仅仅是谈论风月绯闻,《煮酒探西游》就没法读下去,毕竟还没触及《西游记》的灵魂。因为这本书在重新评估名著的价值,而吴闲云从开篇便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开始考证。

  譬如如来传法为什么要观音来东土大唐——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吴闲云所谈便是“如何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开拓业务”;从政治学角度谈,便是说服最高领导相信并愿意给业务支持。政商一体,毫无疑问能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但体系斗争或是门派之争也并非那么简单。

  所以在书中,便重点探讨了如来佛祖是如何在遵道的大唐扩张: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说的便是佛如何在“和平年代”将道反压制并最终获胜。当然,无论《煮酒探西游》还是《西游记》并非真的去谈佛论道,一切都回归商场权力场。

  当从书中明确《西游记》讲的是派系斗争后,一切谜团不由得变清晰,尤其是从小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孙悟空如此神通广大,却在取经路上很少能打赢大小妖精?原来出场的每个妖魔鬼怪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不是神仙坐骑便是位列仙班或是与佛道有姻亲关系,这样一想,当然是碰不得惹不起,时时刻刻都要想着这个妖怪背后有人,那个妖怪的爸爸是牛魔王——于是我们便常常见到孙悟空碰见敌人,撞到唐僧被抓,不是奋勇杀敌,而是去搬救兵,找到正主儿来管事。孙悟空究竟战斗指数多强,无法测算,但他常常被虐,也就是因为神仙间的关系网所导致的,否则以他的脾气,怎么会这么弱不禁风呢?

  但这并不是一本真正阴谋论的书,吴闲云所做的还是解读与解谜。对于故事原因的追溯与对于故事情节发展的挖掘。

  譬如对“真假美猴王”的挖掘,网上也有说法,长长一篇文字讲述了其实六耳猕猴代替了孙悟空进行了取经下半场;吴闲云的观点则是悟空分饰两角。两种解释,各有精彩

  在书中的解释,是从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激化角度,也是从取经成功后的战果分配角度做分析,将我们心目单纯的孙悟空变得智慧。虽说半信半疑,但终究还是回到阅读文学作品的根本:探寻每个人物的精神世界

  这也大概是《煮酒探西游》的出彩之处:我们从来读西游,读到的都是金箍棒后面的暴力世界,殊不知拿着金箍棒的孙悟空也是有头有脑会思考的猴子。那小时候对这取西经的师徒四人的简单漫画形象,也便在此刻开始重构;对《西游记》的大胆幻想,也逐渐减弱——让故事回归生活,让人物回归思想。

  当然,《煮酒探西游》真正能说服我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用现实的、当下的生活与《西游记》的精神世界做出比照。我们读者活在当下,难免会将生活与历史混淆,或者在历史中加入生活元素和现实想象。读每一本书,我们都能读到现实;读每一本书,我们也能读到自己,不是吗?(发表于《信息时报·悦读纪·人文 C12》)

  文|黑子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百度百科说:“大胆假设”是要人们破旧观念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求证”即是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

  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在不断的演绎着这个理论,用风趣幽默语言严谨的逻辑。

  一直觉着自己是个没有判断力的人,经常被人影响。简单讲有个典型例子,真假美猴王的章节,有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情节:大圣在取经路上不听安排不服从管理。真假美猴王大闹之前,大圣野性难驯动辄就会对师傅不敬甚至会棒打唐僧。而在如来佛前大闹一场, “六耳猕猴”被“孙大圣”一棒打死之后,在取经路上的悟空就温顺乖巧听师命,勇敢的走在取经的路上保护师傅。

  这种变化,以前看到的说法是假猴王是假猴王是菩萨找来替代真大圣的。真正的性格不羁的大圣其实是被调了包。正因为假猴王是如来的杰作,所以他有着大圣有的所有特点,包括紧箍咒,没人能分辨的出,即使分辨出来也不敢言语。消灭了不听话的孙猴子后,取代他的角色留在取经队伍之中。

  本书的说法是真假大圣其实是一个本体,是孙猴变化出的分身,所以没人能分辨清楚。如来替他瞒下了这个事实,并承诺取经之后留一个佛位给他。拿到预备名额的大圣自然会收起不服,全心配合

  说的都有道理,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我们都更愿意去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有人在书中看到腹黑,就有人能看到忠诚,有人看到英雄故事,就有人能看到权利圈子。(虽然我看西游记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一个可以战胜美国队长、日本奥特曼的中国英雄孙悟空,一声“俺老孙来也”多霸气!)

  没必要是争个高下,作者的本意是怎样我们终究是无法了解的。更甚至其实作者写的时候都没有想这么多,就是一觉梦到了这个情节,醒来之后填充内容留下的篇章,没有任何寓意呢。但令我佩服的是作者自圆其说本事。正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寻找证据-充实证据-完成求证。这得需要通读多少遍全书才可以前后联系的如此缜密。把一件事情做精做透的劲头,就值得我们多学习。

  哦,对了,还要有自信。找到了证据就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找到就继续找。书那么大~角度那么多~总会找到的么~~~~~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五):值得一读的《西游记》评论随笔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通过书里面的逻辑推理,可以看出作者是很认真的读过西游记原著的,各项推理基本能自圆其说。虽然结论不一定对,但西游记本身就是虚构的小说,而且是神话小说,所以能给出一种说得通的解释,就已经很不错了。

  西游记电视剧,我们从小看到大,但是极少数人看过原著,作者通过解读原著,与我们看到的西游记电视剧,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这本书的最大看点。

  很多人对作者的推理结论嗤之以鼻,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读书不是给自己添堵的,而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读自身专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六):旷世奇书!我也要做西游福尔摩斯!

  从未想过还可以这样读西游。

  西游记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但是原著还真的未读过。原以为西游记应该是四大名著里最不用费心读的了,即跟历史无关,又距现实太远。不过是神魔志怪,大概和聊斋什么的差不多,太深的奥义也不想懂,而且也自以为所谓深刻思想早就知晓,不就是老师讲的借孙悟空颂扬反抗精神,歌颂自由反对封建专制那一套么?

  看了这本书才知西游记才不仅仅是个仅供娱乐的志怪小说,至少,你不应该仅把它当成一个娱乐小说来读。你看看本书作者是怎么读的?简直是当成学术专著来看的。私自歪歪下作者学历至少研究生以上吧?笑…因为本书通篇抛出论点,提出论据,证明论点,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妥妥的论文答辩式呀,而且证明精彩,结论可靠度至少百分之六十,恭喜毕业!忽然开个脑洞,不知道诺一和作者谁更是西游记专家?罒ω罒,扯远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警醒我该如何看书,看书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敢想,敢怀疑,且先不论对错,难得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本书是对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最好诠释。

  再来说说书本身,作者大胆发问,大胆思考,大胆论证是这本书最好的特色。而论证结果,有些地方还是会给人牵强附会,过度思考的感觉,这也是我为什么给四星而不是五星的原因,但越到后边论证的越是精彩,其实本来不该太苛求作者,这样的书有一个精彩论证就够证明这本书的价值了,何况本书不止一个,大多论证都很精彩,所以即便有一些论证过于牵强的也无甚大关系。其中我个人特别喜欢附录三从成功学的角度解读西游记。

  本来初看此书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现在网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文多了去了,可越看越发现作者的认真和可爱。原本将此书定义为如厕休闲最佳读物,读完后却觉得也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旷世奇书了,所以现在甚是心动,要不要收一本藏着咧。

  当然最后的最后,我决定找个时间认认真真读一遍西游记,来一场属于自己的西游福尔摩斯之旅

  ᕙ(⇀‸↼‵‵)ᕗ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七):评论

  写得很好,脑洞很大,论据充足,让人信服。

  但我有个疑点,就是玄奘的亲生父母(父在书中是水贼),为什么必须要把他杀掉,或者远离自己,为什么不能留在身边?而且,18年后,玄奘找来,亲生母亲认出了他,为什么不能跟他把整个事情说破,然后达成和解,一家人幸福的生活。而非得,让玄奘到了朝廷报案,成就了孽缘。书中唯一的解释就是:亲生父母认为他是个祸害,自从怀上他就没遇到好事。不得不说,对于这个情节,证据找得不充足,或者,推理的逻辑上有缺陷。

  我认为作者对于,金角银角那段,推理得十分好。

  首先,这两个家伙和别的妖怪不同, 他们居然是拿着唐僧师徒四个人的画像来捉的!这点就十分可疑。

  其次,他们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直指唐僧,而是,准备先干掉孙悟空,电视剧里说是怕孙悟空坏好事,但本书中有套说法,认为,吃唐僧完全是掩人耳目。

  再其次,金角银角的下界,也是十分蹊跷。他们是为太上老君烧锅炉的。作者谈到,在前一回中,黄袍怪被孙悟空告,被玉帝罚去给太上老君烧锅炉,继而有了后面的金银角下界。

  最后,金银角,偷了太上老君5件宝贝!这在整本书中,也是少有的,没有哪个妖怪能有那么宝贝,简直就像装备好的特工,目的明确。

  上面只是复述了下,作者对故事的见解。其次,作者对整个世界观的重新架构,也是相当了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