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反脆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反脆弱》读后感10篇

2018-08-02 05:5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反脆弱》读后感10篇

  《反脆弱》是一本由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著作,大塊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00,页数:6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反脆弱》读后感(一):在脆弱中需要不脆弱

  在杭州,参加朋友婚礼,晚上几个老友一起聚会聊天;几年过去,大家都算走上了创业的路,各有不同,有男有女;

  聊家庭,聊婚姻,聊感情,聊公司

  80后的这帮人注定是一帮很奇怪的人,注定得苦逼,注定的承上启下

  但是,今天80后,这帮被60、70视为怪咖的人,已经成为了社会主力,而也非常容易欣然接受更加怪咖的90后,00后;

  这一个年龄段的很多人很惶恐,或者很长时间里面很惶恐,但是不影响我们中间出现了一帮非常优秀的人,一帮长在旧时代努力打造新时代的人;

  婚姻不易,但是你认为婚姻是固定时候,婚姻就将脆弱;

  团队不易,但是你认为团队稳定的时候,团队就将沉沦;

  relationship维护不易,但是你认为铆钉对方的时候,你们将行将渐远;

  友情一样

  o,适度恐慌

  《反脆弱》读后感(二):书摘

  而这一切都来源预测。预测希望获得美好未来,但事与愿违的是,那些依靠预测行事的人往往会承受更多的风险,会变得更为脆弱。相比之下拒绝预测,保持足够灵活性,更可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我们的头脑倾向于将历史以更平稳和更线性状态呈现出来,这导致我们低估了随机性。”相应的历史分析必然成为背离现实逻辑教条总结

  当你寻求秩序,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

  我们很少将成功经济增长或创新理解为对压力的过度补偿

  怎么创新?首先,要试着惹上麻烦严重但并不致命的麻烦)。“创新和成熟源自最初的创新必要性,但却超越满足这种必要性的状态。对挫折的过度反应释放出的多余能力成就了创新!”

  以创业为例,这项高风险、英雄式的活动,对于经济的增长、经济系统活力维持、创新创意的涌现都至关重要。多数创业者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无名无利,但却为别人贡献了最好的知识,即有关‘无为’的知识(什么是不可行的)。他们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己失败了,把好处留给了他人,更糟糕的是,他还未必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将神经过敏的人与不动声色的人比较一下,后者有临危不乱的能力,这也是领导力的体现。但现代化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同时,却致力于让人从从容镇静的那类人变成神经过敏的人,前者只关注重要信息,而后者则很难摒除噪声

  财富及其他所有象征成功的成就,都会带来不对称性,会让你患得患失,进而变得脆弱,

  如果能够允许孩子漫无目的理智地遨游在其随机学到的知识中,那他不上学也可能成为一个学者,而不会成为书呆子。他将通过随机性、混乱性、冒险性、不确定性、自我发现、非致命的挫折,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并且,孩子获得更多选择的可能,其成长更可能带给家长惊喜

  《反脆弱》读后感(三):读书笔记《反脆弱》

  《反脆弱》

  荐 语

  世界的脆弱性越来越强,

  看也看不清的变数里,

  如何才能反败为胜扭亏为盈

  脆弱的反面是什么?是坚强吗?

  不!脆弱的反面是“反脆弱”!

  学会反脆弱,掌握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你也可以高枕无忧

  作 者 简 介

  塔勒布

  畅销书《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作者,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思想者之一。塔勒布倾其一生研究确定性、概率和知识的问题,他的书已被译为33国语言全球发行。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反脆弱》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认识“脆弱”

  二、什么是“反脆弱”

  三、为什么要学会反脆弱

  四、提升反脆弱能力的方法

  正 文

  一、认识“脆弱”

  了解“反脆弱”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脆弱”。什么是脆弱?我们真的了解它吗?

  1.世界是脆弱的

  我们的世界并不坚固,它是非常脆弱的。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时刻都在发生,而我们总是无能为力

  世界充满了随机事件,而且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此同时,人类行为也是无法预测的,诸如“9·11事件”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会给世界带了严重的打击

  由此带来的不可预测性,使得世界的脆弱性越来越强。

  2.现代化不是解药

  现代化是什么?现代化能否带来脆弱局面的改观?和许多人的乐观态度不同,塔勒布分析认为,现代化并不是世界脆弱局面的解药。

  和古代相比,现代社会的脆弱性并没有被减弱,反而被增强了。随着现代社会系统的逐渐强化,世界变成了联系更加紧密的整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城市为例,现代大都市交通会因为一场暴雨而瘫痪,这在古代世界是难以发生的,当时没有这样规模的城市,自然没有如此严重的问题。

  3.脆弱推手

  世界本身已经非常脆弱,偏偏还有一群人在增强这种脆弱性。这种人被塔勒布定义为“脆弱推手”。

  脆弱推手并不是“恶棍”或危险分子,反而更多拥有着“专家”的身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体系牢不可破的,设计了种种措施手段,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是金融危机袭来,一切显得是那么单薄不堪一击。斯蒂格利茨在危机之前为金融体系背书、侃侃而谈,危机到来之后又立刻转向,对此前的言论负责任。

  正是这样的脆弱推手的存在,使得现代社会体系愈加岌岌可危,如同层层累叠的玻璃塔,一碰就碎。

  二、什么是“反脆弱”

  1.脆弱的反面

  脆弱如此可怕,那么,脆弱的反面是什么?是坚强、坚韧吗?

  脆弱的反面并不是坚强或坚韧。坚强或坚韧只是保证一个事物在不确定性中不受伤,保持不变,却没有办法更进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脆弱的反面应该完成这个步骤,不仅在风险中保全自我,而且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做一个类比的话,坚强或坚韧就像一个被扔到地上的纸团,不会摔坏,但是也只是维持了原貌,这还不够

  2.反脆弱的目的

  和纸团相反,乒乓球扔到地上非但不会摔坏,反而可以弹得更高。乒乓球拥有的就是脆弱反面的能力,也就是反脆弱。

  反脆弱是塔勒布定义的一个全新概念,和脆弱刚好相反,指向了另一个方向,指出事物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完全可以扭亏为盈。

  这也就是“反脆弱”能力的精髓:在不确定性中获益。

  3.反脆弱是有层级的

  反脆弱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概念,它有着丰富内涵,也有着自己的层次

  在一个系统中,考虑系统和个体关系,反脆弱的表现就不相同。很多时候,个体的牺牲反而会带来系统反脆弱能力的增强。

  例如泰坦尼克号事件,一艘邮轮的失事带来的是整个造船业的反思,避免了更多类似事故的发生,挽救了无数生命大自然的进化过程也是如此,不同层级的进退都对系统产生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左右着全局

  三、为什么要学会反脆弱

  1.世界的脆弱性正在越来越强

  如前所述,世界的脆弱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系统的复杂前所未有,带来的挑战前所未见

  在一个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生存,必须学会应对,反脆弱就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2.反脆弱性是生命体的特征

  塔勒布说,人要学会像猫一样,而不能像洗衣机。猫是生命体,洗衣机是机械体,二者的区别很大。

  生命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反脆弱性,俗语说“猫有九条命”,生命体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避免伤害,同时在这个过程里锻炼和强化自己。

  与之相对的机械体,如洗衣机、钟表,具有鲜明的逻辑,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是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也不能自我革新、自我进步,它们不具有反脆弱性,在不确定面前不堪一击。

  3.是否具有反脆弱性决定生活方式

  塔勒布总结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观光化”生活,这种生活预设未来是可预期的,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完成既定步骤,期望得到理想结果

  与之相反,另一种生活方式是随机漫步型的,对未来没有太多预设,欢迎生活里的随机事件,善于挖掘随机事件的背后价值、抓住机遇

  塔勒布认为,我们要尽力避免陷入观光化的生活模式,学会漫步型的生活,否则就会让自己变成寓言故事里的愚蠢的火鸡。

  4.火鸡原理&布里丹之驴

  在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中,有一只愚蠢的火鸡。火鸡每天享受着农场主提供的食物安稳度日,并且以为这种好日子没有尽头。直到有一天,农场主像往常一样走来,却出乎意料地抓走了火鸡,要把它杀掉。因为感恩节到了。

  其实很多人的人生就在扮演这样的“火鸡”,只知道追求“平稳”,却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危险,到最后只能追悔莫及

  和火鸡原理类似,还有一个思想实验:布里丹之驴。一只驴又饿又渴,在它的左右两边分别有着食物和水,距离相等。驴子在中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先去那边,结果活活饿死。其实只要有一个外来的随机力量推它一把,随意往哪边,都可以解决问题。

  掌握反脆弱的方法、提高反脆弱的能力,就是为了让我们拥有这样的应对不确定的本领,不做愚蠢的驴子,也不做昏昏度日的火鸡,相反,可以把不确定转化为我们的优势制造出“反火鸡事件”,麻雀凤凰,扭亏为盈。

  四、提升反脆弱能力的方法

  1.过度补偿(过度反应)

  应对不确定和危机,可以用过度补偿的方式避开风险、增强自己的能力。注射疫苗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原理是让身体先少量感染病毒,以此增强免疫力,抵御严重的疾病威胁

  人体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骨折之后,重新长出来的骨骼组织会比之前更坚固。

  还有一种模式是过度反应,人们对“禁书”的追捧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在许多传世名著在刚出现的时代都是禁书,但是正因为它是禁书,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2.合理干预

  对系统的干预是有必要的,也是增强反脆弱能力的必经之路,但是关键在于干预的方法和力度。干预要适度,而往往人们会进行过度的干预。

  在家庭、个人层面,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干涉太多,阻碍了孩子反脆弱能力的培养。在国家、社会层面,如格林斯潘这样的脆弱推手,横加干涉经济运行,套上了太多枷锁,阻碍了经济体系的自我革新。

  这种过度干预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医源性损伤”,历史上的医学曾经犯过这样的错,对病人病情不加以分辨盲目施以重手,导致严重的后果。美国国父华盛顿就是被这样的“放血疗法”夺走了生命。

  塔勒布提倡的干预方法是:“限速,但不要替他开车。”也就是说,要保持干预的存在,但是不要盲目上场、亲自上手。

  3.杠铃策略

  提升反脆弱的能力,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杠铃策略。要学会做多手准备,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在杠铃的两头都有储备,避免满盘皆输的局面。

  杠铃策略的秘诀不是对未来的预测,其实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投资榨油机的故事,往往被解读为他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其实泰勒斯的秘诀正是杠铃策略,他准备好了橄榄丰收与不丰收的两种可能,分别作了准备。

  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好杠铃策略,要求我们有全局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自信、也不贸然行事。诸如“卖房创业”这样的举动是冒险的,也降低了自身的反脆弱能力。

  4.不对称

  世界是非线性的,真正按照线性模式发展的情况少之又少。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那么多的随机事件。

  非线性带来的就是大量的不对称性。很多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不对称性,损失收益不是完全对应的。在泰勒斯的案例中,他也有可能损失,但损失会很小,但与此同时收益会很大。

  这样的事件可以被定义为“凸性事件”,它的投入产出关系呈现成“微笑曲线”的形状,这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把握机会所在。与之相反的“凹性事件”则恰恰不同,不具有反脆弱性。

  一旦认清了这种不对称性,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有了更多发挥反脆弱性的空间,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调整,以达到最大的收益。

  结 语

  塔勒布说,“反脆弱”的存在,说明世界不希望我们了解它,但它的魅力就来自于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它。在这样的世界当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追求生命的意义拥抱波动性。

  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海味也会是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

  生活中永远都充满着给你带来进步机会的挑战,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要努力从中获益。

  《反脆弱》读后感(四):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反脆弱性是一种状态,或者是一个系统。反脆弱性可以是一个决定,一种生活态度,也可以是一个策略。事物(或者是抽象的思想,决策)是否具有反脆弱性,要放在其所在的系统里去判断,反脆弱性是相对于脆弱性而言。

  意识是具有反脆弱性,对你说“不要去想女人(男人)“,你越去阻止思考它,它越是顽强的出现在你的思考中。

  水坝具有脆弱性,水坝建的越高,水也上升的越高,从用水坝来阻挡流动的水来说,水坝具有脆弱性。

  简单说,反脆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策略,以牺牲局部利益的代价(但是这种牺牲对于整体利益来说是可控的),来换取整体,或者更多的利益。

  生活中为例,你的公司有一个供应商已经合作多年,这家供应商供货速度快,质量好,售后也好。如果你为了保持好良好的运作现状,害怕影响供货,而认为不能得罪这家供应商,那么你的策略是脆弱性。如果你在接受这家供应商供货过的同时,也在开发其他备用供应商,或者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向现在的供应商争取更多优惠条件,这个策略就是反脆弱性。

  quot;正面“黑天鹅”的一个重要特征:收益是无限的(这与彩票不同),或者更确切的说,其界限是未知的,但错误带来的损失是有限和已知的。“--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反脆弱》读后感(五):《反脆弱性》呼吁回归自然状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尤其是在一个“互联网”词汇满天飞的世界,以往的管理标准被新生代一次次颠覆,以往的管理模式被无序的、相同价值观的汇聚理念所取代。好像世界真的朝着一个完全与自由发展模式相趋同的形态而去。

  从小被学校教育和管理,长大后被公司管理,一直处于相对有序环境中的我,一直对无序的、个体的、自由的发展心生渴望,总觉得那种状态是最好的。比如,工作间隙思绪飘散的时候,会想着哪天攒够一笔钱开店,然后自由支配时间,这样就可以出去旅游,或者干点儿什么喜欢的事情。(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像这是典型的文艺青年的思维哦。)但是这种状态对于我这种一直有序生活的人来说,目前只是想想的,而对于像马佳佳、轰叔、余佳文这样有冲劲、有勇气的人来说,早就成为了现实。而且他们用自有的一套理论来反转着一切有序性。虽然他们的行为被认为不具有可参考性,但是质疑他们的人敢说自己真的没有那么一些担心,有一天会被这种模式颠覆吗?

  也许正是有这些案例的存在,也才会引发越来越多人思考,到底现在的管理模式是否是正确的?到底现在的经济结构是否是正确的?到底现在的一些决策是否是正确的?……没错,本文的作者也像很多人那样有这样的疑虑,所以为了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他写了这本颇具理性价值的书。

  据说这本书的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黑天鹅》更出名。(目前还没有看过)仅从《反脆弱》这本书来看,就足见作者的知识丰富,以及逻辑的严谨。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的模型对比,然后在这个模型之下纳入了经济、社会、医疗等等范畴的形态。很显然,这些事情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他的论述语言对大多数人来说,显得过于理论化,可能消化起来得费点功夫。比如他谈到的经济学的概念,他认为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显然并没有它所宣扬的那么可靠,从社会的经济价值,人们的收入水平来看,它是一个华尔街和政府用来谋取利益的庞大机构,但是风险却嫁接给了普通民众。他认为这种风险转移是完全不合理的。而为此,他甚至引用了古典的法律文典,当时的法律规定,建筑设计师必须对他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安全性负责。并针对这一规定制定了相当严苛的惩罚机制。同样的,当很多经济学家发表了文章,或者在电视节目中给予普罗大众指点的时候,他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投资经理明其名曰为投资者理财的时候,他们也要为其中的风险承担责任。他的这一理论,想必对拥有像过山车一样投资经验的人来说,是深以为然的。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观点是,一个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其实比大公司要强,因为它比较容易适应波动性。对于这一点,我想契合职场上的例子来说一下感受。比如,一个人毕了业之后在大公司上班,他通常会被根据专业特质安排到一个特定的工作岗位,然后根据这个岗位属性一步步学习,晋升,成为这个岗位上的领导。因为大公司的一整套系统相对是比较完善的,每个人其实就像棋子一样,被安排到指定的位置,然后随着整套系统来运转。当然了,为了保证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哪个岗位暂时缺了人,都不会影响大局。而一家小公司,通常会为了节省成本,采取让一个人做多项事情的方式,所以一名员工经常会有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工种,如果他够用心,是可以迅速成为一个能力发展相对的全面的人。当然,作者所论证的波动性并不仅仅是我说的职场上的一些现象,而大公司的优缺点和小公司的优缺点也并非就这么截然分明。只是根据身边人的职场经历来谈一些看法。

  同样还有一点,也打破了我以往的认识。作者是一个不提倡在健身房定时定点健身的人,他认为那是一种脆弱性的表现。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在健身房练就一身肌肉的人,去跟一个街头经常斗殴的人搏击,肯定是不堪一击的。因为天天在跑步机跑步的人其实是违反了一种自然规律的,他的健身环境里没有一种波动性反应,导致反映速度降低。这一理论我虽然认同,但是为了保持健康,我还是会选择定时定点健身。(ps:作者倒是挺赞同走路健身的观点。)其实关于健身的观点,我记得在六六的文章里看过类似的,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其实是要跟自然切合,比如想想狮子、老虎这类动物,他们每天奔跑捕食,那种在大自然中练就的反应速度和紧张感,是需要懒散的现代人去学习一下的。

  说了这么多,大多数是罗列了几个看完此书之后留下的一些印象片段。而其中一些观点确实给我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不过看这本书的时间拉得比较长,中间断断续续的,而且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容易完全理解。所以先记下这些,也许过段时间翻翻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反脆弱》读后感(六):揭开现代社会的骗局

  这本书刚开始读起来,觉得很费力,有点越读越昏沉的感觉。坚持到最后,才真的明白这是一本难得好书。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光怪陆离,但距离生命本质越来越远。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骗局,政府官员们成年累月的要稳定房价,结果是一轮又一轮的暴涨;教育官员成年累月要给孩子们减负,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一轮又一轮的医药改革,结果是药价越来越高,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现代骗局中,骗子们就是那些专家,学者,经济学家,金融家,当然还有某某局的常委们,改变一个人认知的书!!作者的一句话,“”如果我不揭露骗局,那我就是与骗子为伍”!!我们不要人造的稳定无和谐,要追求奔放的生命,在不确定性,在未知中,在错误中,在压力中越来越强大!!!

  《反脆弱》读后感(七):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反脆弱

  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反脆弱 文/浓眉关耳 2013年1月6日

  每次翻开塔勒布的书,总是觉得他真是不折不扣的思想天才。他将我们思考的无法表达的东西,用语言组织出来。反脆弱,是塔勒布提出的黑天鹅观点背后的推手。他告诉我们,大自然世界系统下,脆弱性无处不在。与脆弱性对立面的即反脆弱性。风可以吹灭蜡烛,却足以让其烧的更旺。

  大自然世界中,一切都会从波动性中获得收益或者遭受损失。脆弱性,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而,反脆弱,则是收益。而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依赖潜伏在空间背景下的反脆弱性发展、淘汰、进化,以及实现文明。但我们却隐瞒反脆弱性,忽视它。我们害怕波动性,讨厌不确定因素。因为它时常让我们蒙受损失、挫折,甚至是死亡。但是正式因为这种无形的力量,引导我们在大自然环境中,走到更高的层次。

  塔勒布再次用它生命的案例,诠释反脆弱的力量。

  我一直觉得它的书不是商业书籍,而是哲学书籍,因为他一直再告诉我们另外一种思考方式,从《黑天鹅》,到《随机漫步的傻瓜》,以及如今的《反脆弱》,如果把三本书串联起来,就真的构成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一部让我们逃出社会主流思想枷锁的钥匙。我不知道是否在大社会极力推崇这种思维,但是他真的让我了解这种无形力量的存在。

  他让我知道,这个社会本身是一个最大的骗局,我们只是其中的一段可能是华丽、可能是枯燥、也可能是经典的言辞。反脆弱的力量,正是决定你属于哪一部分的因素。生活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是消除风险。真是这一主流的观点。让我们置身危机之中。我们放弃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身,将自己捆绑在人为创造的稳定当中,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是成功的。

  可是,你没有做过,经历过,怎么知道是对的。

  塔勒布的书是慢热的。我在读《随机漫步的傻瓜》以及《黑天鹅》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他时常让一读几十页都毫不带感,枯燥无味,然而乍然一现的言辞让你精神抖擞。他的理论就像放水缓慢的游泳池,漫长的等待只为那纵身一跃的快感。《反脆弱》带给我的这种感觉有尤为强烈。他指出了反脆弱思想的核心艺术,即情绪的不稳定性,思维的斗争。我们被套牢在人为(政府或者宗教或者传统)设定的稳定生活中,被迫放弃选择权。我们寻找平均值,却忘记平均本身是两个极端的化身。我意识到所有可能创造财富的东西都在生活中,却总要用复杂的理论给自己带上桂冠。我们依赖反脆弱性,却被告知脆弱的生活着。我们就像被喂养的火鸟,不知屠夫的尖刀。我们生活在科技进步中,思想,却一直在退化。

  寻找反脆弱,就是寻找选择性。寻找选择性,便是要知道独立思考的力量。就脆弱性来说,复杂的东西往往比简单的东西更加脆弱。人们往往喜欢系统化、规模化,但这带来的不对称性尤为强烈。如教育,事实证明,教育并不能带来财富,财富却可以接受教育。我们的思维观念被现代化影响,颠覆人类生物最原始的本身。例如,我们选择的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的,却忘记生物最早并没有语言。进化是一种概念,用进化的借口过度强调复杂的系统,早晚自食其果。而这些所有的复杂的系统,都是我们的父母、老师、政府以及口口相传的力量将我们的大脑清洗,然后侵袭。

  第一眼看到反脆弱。我明白了这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我一直再思考的东西,我一直解释不了但是它确实存在的东西。我生活在小城市,饱受房价的煎熬,工作的压力,职业发展的抉择。塔勒布带给我一种新的思考。就是规避这些脆弱的价值观带来的伤害。

  但是,反脆弱不是塔勒布的巅峰。这本书的架构组织缺乏系统性。会社晦涩难懂到是真的。我简单的将本书大体架构说明。

  反脆弱性,是塔勒布提出中战胜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力量。它区别于脆弱性,却不是强韧性。它指被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的东西,具备进化到比之前更强大、更好的状态的力量。就像战斗民族赛亚人。

  然后提出现代化社会和反脆弱的矛盾,以及潜伏在身边的骗局。再初步叩门反脆弱性的力量,用一些案例解释思考反脆弱的力量。用数学模型进一步解析反脆弱性和脆弱性的非线性特征。让我们真正了解并发现反脆弱的力量。最后的节奏,是精华。伦理观和价值观方便探讨反脆弱。其实在我看来,这真是反脆弱被隐藏的原因。

  如果说脆弱性是社会统治及骗局游戏维持的力量,那么反脆弱,就是一个充满反叛主义的力量。书中写到,“在过去,负起责任的人才享有特权”。而现在,享有特权的人不用负责。我们每一个人,被极少数的人群转嫁脆弱性。我们缴纳社保,为过去的养老金缺口买单,我们享有高房价,为政府的债务买单。我们享受高科技,享受着所谓的经济发展,社会进化,却不知道,我们的子孙后代。正要为这些东西买单。

  我曾经在给学生演讲的时候问过他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犯人特别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这种别无选择真是对立与普通人的选择。他们不计后果,不怕失败,不怕经济危机,不怕失业。乱(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真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因为每一次暴乱,都是他们创造财富的机会。

  每个人都热爱财富,这是生物的本能,无论脆弱或者反脆弱。但是这种扭曲的反脆弱性,是以伤害别人的脆弱性,或者说转嫁自身的脆弱性来获得收益。这是不道德的。但是,真是这种道德的声音,欺骗了所有人。法律被高明的律师玩弄于鼓掌之中,当你告诉他,这是不道德的。他会慢条斯理跟你说,“这是合法的。”合法即是道德。这是最大的欺骗。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知道的反脆弱是,我应该寻找改变和挑战。塔勒布的最后一段话,写出了我的心声。

  玻璃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也为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

  最后,感谢中信出版社于佳赠书,谢谢。

  《反脆弱》读后感(八):不确定世界的生存

  文/明道副总裁 许维

  今天要写的这个话题比较形而上,读起来可能有一些枯燥,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

  最近一直在读《反脆弱》,这是一本让我不仅感慨“怎么只有370页呢?怎么就没有了呢?要是有1370页多好呀!”的书。

  趁着清明小长假有时间,把我读这本书时领悟到的一些东西写下来,勾引大家都去读一读这本书。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聊聊:“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行动?”

  确定性是一种什么东西?

  《反脆弱》作者塔勒布的好朋友丹尼尔·卡尼曼写过一本同样很棒的书《思考,快与慢》,他在书中提出了快思维和慢思维两种思维模式。通俗的说,快思维更偏动物性一些,它更像条件反射,比如说一个球向你飞过来你会很自然的躲避,看到一个美女你会很自然的多看两眼,有人骂你你会马上感到愤怒,这种“刺激-反应”是在你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做出的。毫无疑问,快思维系统对我们的生存非常有效,如果一支箭射过来,然后你说我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它的弹道轨迹吧,然后我再根据结果做出躲避的决策,那你早就没命了。

  慢思维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你处理逻辑问题的时候会派上用场。比如说小朋友问你:“有一个水池,开进水管1个小时可以注满水,开出水管2个小时可以把水放光,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水?”你用快思维肯定解决不了,你必须要开启你的慢思维系统。

  快思维和慢思维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没有高低之别,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启动不同的系统应对不同的情况。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的语言当中,“理性”这个词天然的带有褒义色彩,说一个人理性他总归不会觉得你是在骂他。而我们有时候会说“XX这个人做事太感性了”,这好像就不算是夸人吧?

  据我估计,理性的褒义化可能要归功于柏拉图。柏拉图老人家把世界分成了“此岸”和“彼岸”。此岸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它不完美、短暂、不和谐、充满变化,而彼岸则是柏拉图想象出来的“理形的世界”,它完美、永恒、和谐、不变、唯一。彼岸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柏拉图认为它就是存在在那里的,他并没有去证明它的存在。要我说,其实彼岸世界是存在于柏拉图的慢思维当中——它是用人类的慢思维抽象出来的一个世界。

  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这话其实很有道理,柏拉图以后的哲学家,要么是沿着他的路往前走,要么是反对他。基督教其实可以被看作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变体,二者的内核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用哲学的口吻表述,一个是用宗教的口吻表述。基督教通过“信仰”解决了哲学上无法用“证明”解决的问题:彼岸的世界就是存在的,你信它存在它就存在。

  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占据了太久的统治时间,所以“理性”这个词自然而然的就带有了一种褒义的色彩,因为“理性”是到达彼岸世界的唯一道路。

  在寻找确定性的途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而出发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不断的思考“怎样发现真理”,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发现真理?”直到尼采大声喊出“上帝死了”,人们才突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是啊,我们为什么需要真理呢?有了真理以后,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呢?没错,我们要用它来给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试想,在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你在下一秒可能就被野兽吃掉了,或者被同伴打死了,你是不是很恐慌?所以,你需要一种确定性,用它来给当下的生活以希望。

  你希望世界是按照一种线性的逻辑发展的(这其实是人类大脑独有的工作方式)——你希望今天花了2个小时复习功课,明天的考试就能够多得10分(其实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你希望给女朋友送个钻戒,她就愿意嫁给你;你希望通过增加货币的供给量,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实,我们之所以用理性去寻找确定性,在我看来是因为我们在感性层害怕不确定性。没有确定性,我们就难以给当下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因此,柏拉图并不是去“证明”确定性的存在,而是想当然的直接跳过这个问题,似乎那是“不证自明”的,然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追求真理”的问题了。直到尼采提醒我们,“嘿伙计们,上帝真的存在吗?上帝存在的唯一理由,其实就是你们希望有一个上帝。”

  确定性的边界

  确定性的捍卫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你难道看不见建立在科学大厦上面的现代化世界吗?我们的建筑、汽车、电脑,无不是人类理性的结晶。如果你否定了确定性的存在,那这一切的存在你又如何解释?”

  我不否认确定性在数学、物理学、化学这类纯科学领域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扩展到所有的领域,比如用“科学方法”去预测经济、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幸福感、用“科学方法”去发明药品。

  即便是在纯科学领域,确定性也是有边界的。数学是一门非常形而上的学科,研究的问题是抽象的,几何当中的直线、圆这些概念在现实世界当中并不存在,它们只存在于人类大脑当中。物理学当中虽然引入了实验作为证明工具,但实验只能近似的证明某个定理的真实性,这个定理本身仍然要加上“在理想状态下”的前提假设。物理学定理和数学一样,其实也是人类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结果。

  通俗一点来说,绝对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逻辑思维当中,它来自于人类的抽象能力。离开了人类的思维,确定性就无处栖身。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条道路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语言是一种什么东西?

  你能准确的告诉我,“人”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吗?估计你要去找百度百科了。但是,百度百科说的为什么就是对的呢?

  好了,我们先不纠结于对错这个问题,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便我们不知道“人”的定义,这妨碍我们使用这个词说话吗?没错,不妨碍。

  第三个问题:“人”这个词和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东西吗?肯定不是。

  毫无疑问,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文字组成的符号系统,它的单词数量是有限的,每个词会对应N个现实世界当中的事物(比如说“人”这个词对应了60多亿的生物)或者动作或者属性。语言当中还有一些词是现实当中没有的,比如说“因为……所以”、“是”、“但是”、“不仅……还”、“既……又”,这是逻辑推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类的语言对于同样一个事物,还会有褒义、贬义、中性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就把人类的主观价值判断和事物关联起来了。

  人类的语言就好比是一套乐高积木,我们可以用乐高积木模拟出来任何现实世界中的东西,但是它只是模型,而且模仿的非常粗糙。没有人会把乐高模型和现实世界划等号,但是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脱口而出“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句话时,我们忽略了非常大量的信息:哪个男人?啥叫“用下半身思考”?为什么“都”是?什么时候是?

  这其实又回到了快思考、慢思考的问题上了,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快思考,我们选择性忽视了语言的精确性,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说话。这样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如果因此而彻底忘记了“语言是世界的一个模型”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把语言和世界直接划上一个等号,那就会掩盖世界的本来面貌。

  再往前推进一步,既然“定义”、“定理”、“理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于人类语言的表述,那我们又怎么能把它们视为独立于人类理念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呢?把模型等同于实在,最大的害处是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并将其应用在实在上,这就会造成悲剧了。

  在《反脆弱》当中,作者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出手干预经济,结果加重了经济危机。比如说现代医学的发达,造成了“医源性损伤”的大幅度增加。比如说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最终造成的是全国经济的大幅度倒退。

  怎样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上是像塔勒布所说的不确定性,那我们岂不是没法生存了?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做了这件事情会发生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就好了。理性主义者往往认为世界的变化遵循线性逻辑,“只要……就会……”,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为了……只要……就好了。”

  比如说,为了考第一名,只要增加学习的时间就好了(难道忘了第一名只有一个吗?难道忘了你的时间不能无限增加吗?)比如说,为了追到喜欢的女孩子,只要够真心就够了,实在不行求他个101次婚!(难道忘了追她的有好几个男人,最后只有一个能成功吗?)

  理性主义者的行动方式其实反而是感性的,他们非常直接,希望通过积极的行为达到目的。但是他们放大了人的力量,他们对于线性逻辑有一种宗教式的迷信(可能因为线性逻辑看起来很科学吧,我敢打赌很少有人会质疑线性逻辑的正确性,基本上都是直接就信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根本不存在线性逻辑这回事儿!

  也许他们可以找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因为我这么做,所以我成功了”。但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同样这么做了但是没有成功的人,根本就没有留下记录,他们被忽视了。幸存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引用的其实是不完整的数据。

  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来做事情。我们可能无法定义“人”的准确概念,但是我们能够非常肯定的说出什么不是“人”。我们可能无法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是我们总是能够非常肯定的知道怎么做是错的。少犯错误就是增加成功率,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与其关注一个牛人做了什么,不如去关注他没做什么。乔布斯说:“我对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与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创新就是对1000个理念说不。”

  理性主义者还有一个经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把“低概率”等同于“不可能发生”。比如说,飞机坠毁的概率是几万分之一,但那并不等于它不会发生。核电站爆炸的概率也极低,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的防护措施。

  单纯的考虑概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在考虑概率的时候同时考虑它的收益和损失。因为我们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所以风险和收益也并非是线性关系,有些事情的收益很大损失却很小,有些事情正好相反。我们最好绕开那些收益很小损失却很大的事情,他们一旦发生我们就没办法承担损失,哪怕它发生的概率很低。

  单纯的躲避陷阱不能让我们获益,它只是避免了我们毁灭,所以我们最好采用“杠铃策略”。简单的说,我们要把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本投资在那些损失可控的低风险资产上面,从而避免我们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我们把一小部分资本投资在收益可能无穷大的高风险资产上面,不让我们错过发财的机会。事实上,德州扑克高手的策略一般也是如此,他们会在很多局当中输一点点,但是会在某一局赢非常多,而普通选手可能会在很多局中赢一点点钱,然后在某一局全部输进去。

  杠铃策略看似简单,但是能否运用得当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判断。这世界上存在低风险资产,也存在高风险资产,但是并不存在中等风险资产这种东西。把所有资产配置在中等风险上面,并不等于你面对的就是中等风险。

  塔勒布还引入了一个“选择权”的概念,我怀疑这是译者找不到更好的词了,这真心不是一个很好的译法,在我看来“选择权”和“试错”应该是一回事。在很多时候,靠推理、分析我们是无法获得正确答案的,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拍脑袋”,只不过这个拍脑袋是有余地的拍,拍了以后我们要看它的效果反馈,然后根据反馈结果来决定是坚持还是换个方向再拍一次脑袋。塔勒布管这事儿叫“选择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再时髦一点叫“精益创业”啊,本质上和“试错”其实都是一回事儿。

  “选择权”或者说“试错”是面对不确定的终极武器。老子说“上善若水”、“顺势而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要根据外在环境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始终和环境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二者殊途同归。

  总结

  不知不觉竟然写了5000来字,今天就写到这里吧。简单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自于对不确定的恐惧;当我们希望用确定性思维去改变不确定的世界、希望世界按照我们的意思运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获得和初衷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最好勇敢的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承认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顺势而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