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5 04:1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奇特一生》是一本由[俄] 格拉宁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一):时间管理的第一步是对自己诚实

  2016年计划阅读十本时间管理相关书籍,第一本就是《奇特的一生》。

  很庆幸选择这本作为时间管理的开始,如果有朋友学习时间管理我也一定会推荐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

  因为这本书传达了一个时间管理非常核心概念

  对自己诚实。

  确实,坚持记录时间是非需要毅力的。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更困难的是对自己诚实。直面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借口毫不留情的压榨出“水分”。笔锋如刀的剖析自己每一天的点滴。如果试过你就会明白有多么不易

  我尝试着按照他的方法,记录了自己一天的生活

  准备三餐,起居日常的时间完全可以坦然记录。不过我知道我的动作明显比平时快了,因为自己就是行动监督员,好像有一道如炬的目光注视着我,手脚也就麻利了很多。

  到了记录学时间时,我的笔就发颤了。

  我对自己说要诚实!

  翻来翻去胡乱下决心说要看到多少多少页用去的十分钟。唉声叹气去倒一杯红茶的五分钟。找一根颜色目的记号笔的三分钟。做了三页题就神游海外的二十四分钟。等等等等都要被刨除。

  实际上我的学习时间并没有自认为的那么多。

  我再也不能坦然的对自己说,都学了三个小时了,放松一下吧~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坐在那里妆模作样的翻来翻去,真正学进去的时间很少。

  第一步 对自己诚实,坦然面对人性懒惰自以为是

  接下来的步骤就相对简单了。有了一份真实数据,在一日终了加以计算。得出一个让人心惊肉跳而又沮丧结果

  第二步 对自己诚实,这就是我之前的生活,今天的二十四小时我就是这样分配的。后悔自责都无法挽回,但是至少我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之后依旧是案头工作,照这样下去,我要的目标完成么?明天我要怎么分配新的二十四小时呢?同样的,也会有一个难题摆在眼前——想要的太多,时间太少。如何取舍才是利益最大化呢?

  第三步 对自己诚实,承认自己不是超人,有些目标不得不暂时放弃,因为有些东西更加值得珍惜

  完成这些步骤后,我坦然的躺在床上。懊恼被希望冲散了许多,明天又有24小时供我支配,竟让我有了一种富足之感。如同书中所说“一切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的财产。”

  记录——统计——分析改善——计划——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会养成两种能力

  1.无时无刻不在的时间感。不时看表确认时间,告别一晃神一上午的尴尬

  2.对事情的计划会越来越准确。明白常规事务的用时,也会对实际用时往往多于计划用时有更深的体会,进而做出提前准备。

  只尝试使用了几天时间,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并不需要做到柳比歇夫那样的极致,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失为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的好方法。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奏,使一切各得其所。”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二):奇特的一生重读摘录

  

关于利用时间及时间统计法

首先是确定毕生所要追求的东西,柳比歇夫年轻时就确立了终身追求科学的目标。

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因为我在小说中已谈到,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具体来说,每天详细地记录下所有花时间的东西,并进行分类整理。柳比歇夫是将工作分为两类,其它还有路途往返、交际私事等。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每天、每月统计各个类别的时间。结算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

  当然,总结时要具体分析、仔细研究。

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充分利用每一点时间,不要借口外界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

柳比歇夫对待具体时间的勇敢精神使我大为惊讶。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攥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他对时间就像对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粮那样重视。“消磨时间”——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产生念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原来,一生完全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这里问题不在寿命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满满登登。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如果我们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削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我想以我的一个朋友来作为反面例子。他曾经是一个很不错科学家,后来又担任过一个很大的研究所所长。马上我又想起我熟悉的一个作家类似遭遇,随即又联想起另一个作家。职务确实剥夺了他们很多的时间,而且妨碍他们开展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这些客观情况制约。他们都幻想能摆脱,并经常说,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要大干自己心爱的工作了,因为陷于各种繁杂应酬活动是很难写出书来,更不可能从事科学研究。他们终于摆脱出来了。每个人都盼到了这么一天。但很快发现,他们谁也不能工作了。他们长时间不肯对自己承认这一点,他们寻找客观理由,也就是寻找新的职务,拖延时日,避免摆脱职务,尽管他们曾反复说起要摆脱它,还可能曾反复争取过。第一个人开始狂饮,然后自杀了;第二个人不知什么缘故销声匿迹了;第三个人……其他几个还活着。

  柳比歇夫自己对时间统计法的观点

柳比歇夫要在每日每时的自我克制感到幸福,这需要具备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啊?我们虽然从远处观察这一不断升华的精神,但也仍然禁不住产生欣喜羡慕之感,禁不住对这人类精神的巨大能量深表敬佩。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的建树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这一生的奇特性神秘性就在于,柳比歇夫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可以说,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他受之于科学的要比他给予科学的多,这一点对他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奇特的,因为他似乎已尽其所能,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柳比歇夫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

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其它

  读书的方法:

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丰富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年复一年,这个方法以及他的其他工作方法,优点越来越突出。他仿佛什么都提前几十年计算好、设想好。仿佛连他的长寿都是事先估计到、考虑到的。

  看什么东西就要把它研究透:

主要是他光看书还不够。他的渴望求知的天性必定要这样那样地去消化品味,按照他的需要去吸收。他看了康德的作品,便写了一篇论文,分析康德的主要著作,批判地选择他合意的东西。他需要找到他自己的东西。

  关于分门别类,事务性的工作可以视为休息,也有利于创造:

门捷列夫也把这类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休息,是享受。从柳比歇夫身上就可以看到,分门别类的爱好可以体现在一切嗜癖之中,而门捷列夫的这些卡片目录和账本,也完全不是什么弱点。凡是他所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门别类,把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事务性的,甚至技术性的工作,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毫不相干古怪行径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有助于创造性的工作。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有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柳比歇夫性格中的矛盾之处:在利用时间统计法的同时,不时地驰心旁骛,脱离原有的计划。

他不时踅入岔道。无缘无故,他忽然毫无计划起来,长时间驰心旁骛,忘掉了自己主要的任务。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你也不能说他是一个散漫的人:不管什么工作,一经开始,就干到底。可是要知道,这份工作本身就与他无关,完全不在原计划之内的。他渴望对令他激动的事物做出回答,这已成为他出自天性的要求。为什么他就应当强行克制自己?他想尽可能充分地把自己理性中的各个方面,把所有使他激动的东西,体现在自己种类繁多的著作之中。有时他认为道德问题比学术问题更为重要,因而他不能撂在一旁不管。柳比歇夫的生活是按时间统计法安排的,时间统计法要求他干什么都要合乎逻辑,给他提供最合理和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帮助他挑选最有利的方案,哪儿还能找到比这更好的谋士!但在一种情况下,时间统计法不起作用,那就是当柳比歇夫违背自己的利益去行动的时候。时间统计法在矛盾面前无能为力。对于逻辑性不强的事物,时间统计法可以用逻辑性强的事物来与之抗衡。现在根本没有逻辑性,于是一切都违背理性了。时间统计法提示柳比歇夫这么做,柳比歇夫却偏偏那么做,似乎存心挑选对自己最不利的、预先没有估计到的方案去做……

  精密科学的历史:

精密科学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信仰‘占星术影响’,也就是持天体地面现象产生作用的观点的人(包括哥白尼、开普勒和牛顿)同完全否定这种观点的人(其中最杰出的是伽利略)之间的斗争史。古典星相家们认为可以用简单的办法来决定个别人的命运,这他们是错了;他们的反对者们则咬牙切齿地忍痛接受了万有引力的占星术原则,但极力‘不让’它继续发展。最近几年,‘占星术原则’似乎在进攻,提出磁暴、太阳光轮同传染病很可能有关联。但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啊!这是千真万确的。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三):学了时间管理,真的能管理时间吗?

  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一直比较畅销,各种治疗拖延症的小团体层出不穷。我们希望通过学习时间管理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效率更高,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 如果你真的试图这么做,那很好啊,最起码你是个有志青年,懂得时间不可再生。但是,时间真的可以管理吗?不能啊。别被时间管理的伪命题忽悠了。 斯蒂芬·罗宾斯给管理的定义是: 所谓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所谓管理,主体应该是人类活动,而非时间。所以说时间管理,归根到底是如何管理好自己。  在有效地管理自己之前,第一步看认清自己将时间都浪费在了哪里。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自己的作息吧。 5:00 起床刷手机,最快要半个小时,将微信聊天记录,朋友圈,豆瓣粗略刷一遍。 5:30 做饭,间隙继续刷手机。 5:45 洗漱各种捯饬,最快要十分钟 5:55 快速吃口饭 6:00 必须出门了 工作中的一天不让玩手机。中午有两个小时休息,听歌,刷微信,往往快到时间了,还没有休息,下午工作状态不会太好。 晚六点到家,休息十分钟。 6:10做晚饭,做饭间隙听有声书,看朋友圈 7:00收拾完毕,看电视,聊天,刷手机 10:00 该睡了,洗澡。后悔自己什么都没干。 10:30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骂自己不够努力 11:00多大约是睡了,多梦不安 第二天重复以上作息。 以上的时间统计表提示我们,工作时间不短,但效率不高,睡眠时间太少且质量不高。浪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大约要四个多小时。这就是我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原因。 我案头的新书大约堆了四个月还没有开封;拖拖拉拉看完一本还没有动手写心得;晚上觉得时间太紧,没空洗衣服。总之,自己真正想干的事,大多数都没干成。 因为没干成,所以大多数时间在不断自我否定,心中的焦虑更甚。越是焦虑越静不下心来,越无从调整状态,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充满无力感。  我们把太多时间浪费在了不相关事上。为什么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却无力改变?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采用纪实散文的体裁,记述了柳比歇夫精进的一生。对于自我管理,他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柳比歇夫只是一个小地方的教授,没什么太大的名气。但他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完成了别人不能完成的工作。他的学术领域涉及到昆虫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他拥有几百本装订成册的文档。他曾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跳蚤分类,收集了13000只跳蚤,有5000只公地蚤做器官切片。 以上只是他诸多成就中的冰山一角。仅仅看这些成就,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柳比歇夫的第一个方法:利用时间下脚料。英语主要是他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所谓时间下脚料,就是乘车,坐火车,排队等时间。这些时间不是整块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小间隙。利用这些小间隙背几个单词,学一个语法,不断累积就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什么是娱乐?对于我们来说看电视、聊天、唱歌、打牌等等。娱乐对于柳比歇夫来说就是这项工作累了,那就投入到另一项工作中。上文提到的关于跳蚤的收集、分类、做切片,都是柳比歇夫在本职工作外的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我们看来,柳比歇夫是两个工作交替进行,而柳比歇夫却认为其中的一项是娱乐。他在业余时间读哲学,写几百页的论文,回复信件,他回复的信件有的直接可以做论文或出版。 柳比歇夫还有一个宝贵的方法——时间统计法。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记录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间,并分类做好统计。他的记录毫不掺杂感情色彩,只是客观的数据。 他每月统计数据,每年还要做整体统计分析。程序比较复杂,但对于他来说,没有时间统计表就不能活了。 我曾经无比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在笔记本上记录为梦想用了多少时间,后来放弃了,因为这项工作太枯燥,没有激情,半途而废。  想要运用以上方法,主要有毅力与自控力。 没有毅力坚持做下去,以上所说的具体方法全是浮云。不管你学了什么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才是关键。 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指智力差异,还有意志品质的差异。正是这多种因素的作用,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你学习时间管理与自我管理,千万不要只学方法,忽略心理因素的作用。有毅力自控力强的人,任何时候都能超越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好的方法加非凡的自控力,才能开展有效的自我管理。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四):时间管理法

  1.通过他的书信和日记探索他的脑力劳动史,看看他往昔的忧虑以及过眼烟云的愤怒。就好像是促膝长谈的机会,我们对死者的态度从此可以见分晓。他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的更好。

  2.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学习用自己的方法身体力行自己的原则。他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就设立了人生目标。

  3.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4.坐功好,是大多数天才的特点。最后几十年(他是82岁时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与思维效率有增无减。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

  5.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里,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

  6.临睡前的日记就是时间开销,是会计账目。当天做过的事情,注明几个钟头。干巴巴的统计,既挖不出任何情感,也挖掘不出饶有兴致的时间的细节;语言苍白单调;没有暴露任何的隐私;几乎没有痛苦、欣喜与幽默。偶或透露一点细节,也像电报一样乏味。

  7.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8.时间永远都在流逝,但它一直归我所有。任何的欲望都可以将它从我的手中夺走。它是付出了就再也不会收回的东西。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以及种种恶习;很大一部分随便处理,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用来干应该干的事。

  9.顺手在便条上记录用的时间。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一清二楚。

  10.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我们真正的工作时间说不定只有1个小时或者1个半小时,其余都流逝了,流走了,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了,浪费在等待鸿鹄将至上了。

  11.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在日记本上了。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时间感知的方法。能准确估算出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12.给自己的生活定个框框,定的非常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带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机会,人变得干巴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柳比歇夫一生是生机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孜孜不倦的追求既定的目标,在他的生活 中起了重大作用。他一生都追求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在旁人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13.我们真正的生活,就是在写作中找到喜怒哀乐,追求真理。多少人在战事中丧生,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写作中交替悲喜。

  14.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为了事业,人间一切喜悦和乐趣都不值一提。人到达事业顶峰时,如果不是圣贤与英雄,独孤求败,就是坏蛋、庸人,哪方面都不陪做人的人。我们在成长中会逐渐恢复天性,显示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向前进步,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的朴实。

  15.从生活中挖掘时间。一生只忠于一个目标,柳比歇夫是幸福的。

  16.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物质容器,不会无形无相消逝不见;它变成了什么(事情与答案、反馈),总能查的出来。由于做了统计, 他获得了时间。这是 最实在的收获。

  17.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边角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英语就是他利用“时间边角料”学会的。柳比歇夫计算的是纯时间而不是毛时间,前者要少一些,每天有7个小时,就已经满足了。

  18.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算,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每个月对所有时间利用进行合并。

  19.大部分学术著作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并将完整版本装订成册。所谓充电,就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田野正确的轮耕制度那样。

  20.总结的价值与意义。娱乐65次一年。我心中有没有一个准数,对自己的教化,我的工作精力,我的爱好与兴趣的变化。纯时间指的是纯工作时间,没有抽烟的功夫,每天谈话聊天,没有溜达散步。每本书的阅读时间,同朋友、学生交往的时间。看看一年的归纳面前,自己能做多少事情。

  21.不管怎么说。,心灵并没有把这些总结简单看成一项自愿的、从实用出发的工作,所以总在探究某种秘密的原因和动机。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是关心自我——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

  22.将有效时间定为10个小时,包括第一类写作、研究、例行工作,第二类非科研型的活动,第三类需要创造力的任务。

  23.柳比歇夫的总结公正客观的反应了过去一年的历史。方法是,以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损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如果时间都是虚度,我们退化到一个巨婴程度,在懒惰面前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破产了。

  24.柳比歇夫每天能做到的,仅仅是在日记上做记录,算出他软弱到什么程度,算出他为幸福付出的代价。简短的回顾过去,以便更好的理解现在。

  25.生活中的拮据相对的是克服局限所得到的成果。人的精华中,最值得称道的、最牢固的,是精神价值以及文化修养。经历过战争年代与战后重建,将一切苦难化成成果。

  26.向自己问问题,能够顺手反馈自己的答案或者版本。在他的头脑深处,有什么东西在沸腾。某些地方,其他任何人都见不到真理存在,他却在那里孜孜不倦探求真理;而在另一个地方,已经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真理他却在那里探求怀疑。

  27.分门别类的兴趣投射到阅读与收藏每一个细节中去,凡事他触碰的东西,都把它们相同或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

  28.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分类学是他们的武器。

  29.人们把昆虫学家们看做是傻瓜,这有时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昆虫学家们就可以毫无危险的闯入最富“掠夺性”的地点,反正人们会把他们当作无害的怪物加以嘲笑。

  30.柳比歇夫深信,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才有他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31.柳比歇夫通过日期、姓名、事件和标签,把资料、照片等种种材料合理的保存在脑海中。需要的时候,能像从书架上抽取一本书那样,从脑中找到对应的材料。

  32.一切皆有代价。至少时间总该是在飞快流逝。柳比歇夫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都一一记下。

  33.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他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做想向时间做剖析更恰当。对柳比歇夫来说,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命运,不是行动,不是心情,而是工作。至少,他的时间统计法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为了达到目的,一切都分配和计算停当。为此,他计划、计算,并按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分别做好分配。这样,他当然要汇报,他汇报已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34. 一个医生,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好医生,那他就不是一个好医生。

  35.无休止的内心争执培养了内心的觉悟与道德直觉。柳比歇夫通常对理智的评价很高。他的自觉纪律还是生效的,不过在结账时,往往会发现他的花销是他绝对支付不起的。

  36.他属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他的身体并不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他长寿,他一生基本健康。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他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和爱干的工作。大多数著作没有在生前出版。

  37.他具备一切足以获得盛誉的条件: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禀赋和其他品质。它们搭配恰当、均匀, 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整个核心在于搭配匀称。稍过之或不及,都会 一切成为泡影。

  38.他不去为出版自己的著作而钻营,不到编辑部而奔走,他不去讲情求告……他舍不得把时间耗费在这些事上。他避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他无偿无私的做自己的事情。

  39.到80岁我们仍旧在成长,而小时候的成长可能终身受益。

  40.他要求真正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求一个人能独立的提高自身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要求 一个人不是把遵循道德准则看做墨守成规,而是把它看做一种克制和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

  41.在他紧张的精神生活中,他崇敬的英雄们、他喜爱的人、他的表率都在不断变换。仔细去考察这种变化,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 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渐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42.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简朴生活,超出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至他很容易忽视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的、宽宏大量的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呕气。

  43.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是不正确的。王尔德

  44.我写书是为了给人读的,现在读还是将来读,不都一样吗?它可以等上几百年,要知道,连上帝也等了6000年才等到理解他工作意义的人。开普勒

  45.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不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不可复得的性质。

  46.德谟克里特 决定人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动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47.正是心灵的奇迹,让那些虚弱不堪、备尝艰辛的肉体,以其心灵的坚毅和力量,令人惊叹不已。柳比歇夫的时间永远是够用的。他在物质上需要的永远是生活必需品。

  48.大多数人对时间都持有自己的态度,各不相同,柳比歇夫的态度格外与众不同。他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他摆脱了赶过别人,夺得第一,超越什么,获得什么的愿望。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把他当作工具,而是把它看成进行创造的条件。

  49.时间同矿藏、森林、湖泊一样,是全民的财产。人们可以合理的利用时间,也可以把 它毁掉。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五):一个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这其实不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在开始看的时候,我也期待能从书中学习一些柳比歇夫时间统计的方法。可是逐渐发现这是一本传记,而且不是一般的传记,作者称是纪实散文,因为此书并非像一般的传记一样,按着时间顺序,死板的从小写到大。而是抓住柳比歇夫的核心特别,由表及里,深入地剖析了他的奇特之处。

  估计冲着时间管理方法的读者来的有些失望了,但事实上这本书的深度和价值却远远不止于此。

  首先,这本书,是一个文学作品。作者其实是从柳比歇夫的一个特别的生活方式,即详实的时间统计与分析,作为切入角,试图为读者勾画出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物。这个人,他能如此地坚持,自有他的伟大之处,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个凡人,再详密的计划也会偶然事件打乱,再崇高的目标也会因为与现实的冲突让人感到矛盾。这些内容,作者都有仔细地考虑到,并且客观的描写,所以整个阅读过程非常自然,也不时有惊喜。

  再说说柳比歇夫这个人。这本书,并非要介绍一种时间管理方法,而是完整的呈现了柳比歇夫对于人生的态度,对于科学的追求,以及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为什么要做时间统计,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一生的奋斗目标,然后他作为一个乐观但理性的人,他清楚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仔细计划他的一生,认真利用每分每秒,才有可能实现。所以他开始了时间统计,分析时间,再计划时间。对于一个生物学的科学家,这类记录工作,其实并非难事,他不过是非常实在地把应用于科学的方法应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我觉得励志的书的境界有三类。第一类就是普通人写给普通人看的,尽是通俗煽情的语气,纠结于生活中的小事,教人如何获得所谓的小确幸。第二类便是精英阶层写给精英、或者想要成为精英的人。这类书,会更讲科学,教你一些规律或者实用的方法。第三类,或许就是这种书。这是我看了很多的励志书以后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柳比歇夫根本无心教育谁要珍惜时间,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做了无比好的榜样,让我对他无比崇敬。他的一生,并非传奇,日复一日的记录,反而显得平淡无奇。可是,如同书里讲的一样,重要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后面的意图。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六):重要的不是如何管理,而是为什么管理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书的副标题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本讲时间统计法如何提高时间管理效率的书。

  受自己先入为主想法的误导,已经尝试着通过时间统计来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但效果不佳的我,抱着对时间统计法的期待,买了这本书。

  可当我读完才发现,这时间统计法根本就不适合所有人。

  不过,也算有所收获。

  一、.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很简单:

  1.分类记录

  按照“事件-时间”的方法记录时间支出。

  每一笔支出都分门别类整理成诸如:第一类工作、家务、交际等等方面。

  2.定期整理总结分析

  每月月底他都要做一个小结,画一些图表,并计算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

  每年年终他又会根据每月小结总一个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并计算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

  每过5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情分析一遍,做一个总的鉴定。

  3.按照整理总结的结果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每一个阶段的总结都是他对下一个阶段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判断依据与计划制定的参考依据。

  就是这样年复一年,不论是战乱连绵还是爱恨离愁,在柳比歇夫的时间帐簿上有条不紊地记录着他的时间支出。

  二、时间统计法的成功依赖于对一个宏大目标的执着追求

  尽管全书各处都似乎在宣扬着柳比歇夫奇特的时间统计法对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结合自己的经历,我发现,尽管时间统计法给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带来了很重要的帮助,但重要的并不是柳比歇夫是用时间统计法来管理他的时间的。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管理他的时间。

  一切都缘起他的宏大目标:创立自然生物分类法。

  在这个宏大目标面前,柳比歇夫理性:

  他深刻的知道的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在对实现目标毫无意义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上。

  就连普通人看来是正常需求的交际在他看来也是要尽可能避免的。

  在这个宏大目标面前,柳比歇夫执着:

  他十年如一日的进行研究,只要进入工作状态,他就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为了完成他的宏大目标,他给自己定下了五条时间守则:

  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的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所有的一切时间管理原则,包括时间统计法,都是为了完成柳比歇夫的宏大目标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但柳比歇夫只是把一个原则定下来、一个方法做出来还不够,他需要一丝不苟的执行它们。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也就是说,本质上不是时间统计法造就了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而是柳比歇夫为了完成目标的坚持,造就了他奇特的一生。

  试想想,如果他的目标是官居高位,如果他的目标是享齐人之乐,那么加上他的时间统计法,他的一生又会如何呢?

  三、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秘密

  尽管柳比歇夫的一生源自于他的坚持,但他的时间时间管理法也确实是值得分析学习一下。

  1.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主要的时间管理工具是时间统计法。正如前文所说,时间统计法是记录、总结、计划的一个PDCA循环。

  这样一个循环的能够给时间统计者带来这样几个方面的数据:

  1)了解自己时间的利用效率

  2)了解自己浪费掉的时间去向

  3)了解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未完成的原因

  有了这些的数据,时间统计者可以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

  1)知道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和极限

  每个人每天的高效率工作时间段其实并不相同,而且每天能够高效工作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2)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不记录的人永远不知道时间去哪了。

  3)了解自己的弱点

  为什么某一项事情花的时间比较多?为什么工作时间被这件事挤占了?

  4)更有针对性,更SMART地制定自己的计划

  计划制定的SMART原则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只有时间统计者才知道,自己在多少时间内能完成多少任务,自己的计划是否SMART。

  2.合理划分时间,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

  柳比歇夫知道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定的,不可能通过时间统计增加自己的时间,但是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于是他在会议上做数学演算,在旅途中读书,在步行时思考、学外语,尽量不浪费每一分钟在对无聊的旅途、无尽的会议的抱怨中。

  他觉得路上看书有几个好处:

  不会觉得旅途不便

  不会觉得堵车恼人

  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他还会把在路上看的书分成几类:

  长途旅行,有座位时可以看需要做笔记、做演算的书。

  短途旅程就带一个可以在拥挤的车上可以看的小册子。

  他还会将自己的时间分为高效率时间和低效率时间:

  高效率时间他看严肃的书籍比如哲学、数学

  低效率时间他看轻松的读物比如历史、小说

  碎片化的时间,做可碎片化的事情,才能在有大量的大块时间时,专注的做困难的工作。

  3.专注力(时间管理的核心)

  大块的时间需要强大的专注力才能保证一次只做一件事,一件事一口气做好。

  而柳比歇夫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时间管理法就是贯彻着这样一条信念:做一件工作的时候心无旁骛,如果工作被打断,就要记录被打断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时间统计法和柳比歇夫的专注力相辅相成。

  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的辅助,在每一个时间记录下都专心致志着完成当下的工作,真真正正的活在当下。

  而专注力,恰恰是我在自己的时间管理时间当中,逐渐领悟到的时间管理的核心技能!

  不论是拖延症也好,注意力涣散也好,时间碎片化了也好,所有的根源都在于无法在一个时间段内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

  不论是如何高明的时间管理法,终究逃不过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当下的这个时间段,如果没有办法完成当下的一件事情,那么时间怎么管理,任务都不可能完成!

  GTD就是为了让任务完成而Get things done的时间管理法。

  番茄工作法则是着眼于在一个番茄时间内专注一件事情,让事情完成的时间管理法。

  时间统计法,也是在每一个时间记录店内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管理法。

  所以一个没有办法专注的做一件事超过一定时间(也许是20分钟,也许是30分钟,要考虑个人单位时间能完成的任务质量)的人也不用管那些复杂的时间管理技术手册:

  先从一件事做起:

  离开分散注意力的电话、网络、视频、游戏,先学会专注的做一件事!

  4.分门别类的生活

  对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帮助比较大的还有他的专业知识:分类法

  他通过合理地利用分类方法,将自己的各种物品、资料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他有资料的分类体系、通信的分类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以及时间管理的体系。

  在高效的分类体系下,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迅速的抽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省去了翻找的时间;他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自己的生活,省去了烦恼的时间。

  这些省却的时间,一时一刻也许不多,但是长期积累下来,却也是柳比歇夫巨大的财富。

  四、柳比歇夫的独特品质

  读《奇特的一生》,除了重新认识了时间管理以外,我也被柳比歇夫的个人品质深深吸引了。

  他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他反对教条,自称虚无主义者:不崇拜权威,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只相信证据。

  他就事论事,为一个被他人称为骗子的人辩护:“可以批判奇热夫斯基,研究他的结论,并指出这些结论毫无价值……这就说明了奇热夫斯基的观点是错误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有权利称他为骗子。”

  他相信“真正的科学家和真理的探索者,从来没有绝对的信念(这里说的是有争论的那些知识领域),他总是不断地用心的证据来试图取得对方的同意。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在对方面前有什么值得自傲的优越性,也不是出于虚荣心,而首先是为了检验自己的信念。”

  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他曾经因坚持发表害虫的危害被夸大了的意见,而被打压。他自己说“我坚持这么做,而且非这么做不可。”

  他是一个矛盾的普通人

  尽管他在用时间统计法生活,朝着自己的宏大目标前进。但他又往往会绕道去给漠不相识的来信者回大段大段的长信,去研究文史哲的问题,著书立作。他还会因为悲痛、快乐而长时间的放下工作。

  他是一个简朴的怪人

  他不会去追逐不需要的东西,只保持最低限度的需求。

  当有人说他的衣着怪异时,他说:“有些人,把穿一套好衣服当作真正的乐趣,何必要同这些人竞争呢?;穿朴素的衣服,行动方便自如;稍有些故作癫狂并不坏,小市民会对你有些讥讽嘲笑,这是一种有益的心理锻炼,它能让你培养我行我素的精神……”

  五、奇特的一生的思考

  1.是否要给自己订立一个不知道是否可行的宏大目标?

  每一个壮举,在当初都是令人可笑的梦想。

  不过从实际考虑,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对自己的不了解,信息搜集的不全面,思考方法的不完善等原因,订立的目标往往太大,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要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一个让人“耻笑”的梦想,最后变成一个只想“开开心心过个小日子”的普通人么?

  要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设定,首先要认识到自己为什么是个普通人。

  是因为自己在努力,在机遇里也难以实现梦想,

  还是因为自己根本就不曾努力过?

  大胆的去设定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吧!朝着他努力的过程中,随着对自己的了解加深、信息搜集得更加全面、思考方法变得更加完善,到时候自然就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它了。

  无论如何,永远不要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

  3.每个人都需要时间统计法?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统计法。

  觉得自己的时间可以随意挥霍的人不需要

  有自己的一套时间管理法且效率很高的人不需要

  有其他记录习惯并且效果很好的人不需要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在希望获得我在上文列举的时间管理法的优点,并愿意为其支付相应的时间管理代价的人,才需要使用时间统计法。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时间数据不会说谎,但记录数据的人可能对自己说谎,

  因此,时间统计法需要对自己诚实。

  对自己诚实却有是一个很难能可贵的品质。

  3.计划人生?

  柳比歇夫的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执行他的计划。

  大部分应该会觉得这样的计划人生一定是枯燥无味的。

  但恰恰相反,柳比歇夫的计划是灵活可控的,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些什么,并且能随时调整他想做的事情。

  计划的作用只是辅助让他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距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有多远而已。

  恰恰是掌握了自己的时间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六、我的时间统计

  写完上面的一大串笔记,再回忆一下自己快半年来的时间统计,我意识到自己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了。

  那么,正好在这里做一个时间统计小结吧:

  从2014.01.01~2014.04.29,共119天

  35%的时间用于睡觉,平均每天8.4小时

  超过19.9%的时间在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平均每天4.78小时

  7.8%的时间用于技能学习(技能学习的类目需要进一步分类),平均每天112分钟

  5.6%的时间用于学英语,平均每天80分钟

  2.8%的时间在帮别人的忙,平均每天40分钟

  2.6%的时间用于读书,平均每天37分钟

  2.2%的时间在坐车,平均每天32分钟

  1.6%的时间在走路,平均每天23分钟

  1%的时间用于起床,平均每天14分钟

  0.7%的时间用于晨间日记,平均每天10分钟

  ……

  从时间统计中可以看出,如果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当作有效时间的话,我每天的有效时间利用率只有17%左右,也就是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时间。

  其中,每天的平均读书时间只有可怜的37分钟,距离我的每天一小时阅读的目标相差一半。

  考虑到我每天竟然有1%的时间用在起床(睁眼到起床),19.9%的时间用在杂七杂八的事情上,而有效利用时间里,我往往会分心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其实我的时间还远远没有被我充分的利用起来。

  正如我上文所说的,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专注力,其次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管理自己的时间,最后才是其他的管理工具方法。

  因此当下我要做的有三件事:

  1.提高的就是专注力,从本文开始

  2.明确自己的时间管理目标

  3.改进时间统计法和时间管理体系

  本文耗时:152分钟

  附:《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PPT by @月月-monster:http://weibo.com/2417336322/AyEaA7k4F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先吐槽,豆瓣的读书笔记功能怎么弄的?越来越不会用豆瓣了。

  :我充分意识到,我可能是致力于错误的、靠不住的东西,误入歧途,但我不能不走这条路...只会使我们真正地生活...我重视的是找到真理,即使找不到,那也是力求找到...比冒险更可怕:这是押宝

  54:时间下脚料,就是时间碎片

  59,倒数第5行:勘误,应该是“(每小时)分成3个单位”

  63 L7:“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 这是神马意思?

  79: 眼泪无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为死者哀恸-这是宗教感情的残余,死者不能复生,哀恸有什么意思?...现代人总想滥用感情,叫自己温情一些。

  80:英勇的、道德高尚的行为是出于理智而不是出于感情 (此句让我羞愧)

  CH10 光亮的背面:八卦工作之外的柳比歇夫。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八):时间管理,大有乐趣

  和不少人一样,我也是从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第一次知道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而后所有有关时间管理的书籍大多都会提到它。没多看见这本书一次,对它的好奇也就加重一份,这几天终于看完了全书,可是看完之后感觉很失望。整本书我只用了几个小时跳着看完了,我喜欢可实操的记录多过于道理。

  因为书中提到的很多情节在其他书籍中都已经有过分析,所以看来新鲜感全无,唯一只起到启发作用,但关于时间管理,这些启发也足够了。

  二十多岁,我慢慢意识到成长或者说成熟的标志就是人能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和流动性。我们生来所背负且不带有任何歧视性质的东西只有时间而已,任何人或许出身不同、经历不同、起点不同、价值观不同,唯独时间每个人一天都是24H,公平公正。如果想要赢,就必须从时间管理上下手。

  ——如何统计时间?

  我常说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同,只是自己愿意多思考多一点,愿意多总结一点。直到我看见叶茂中曾说“如果说我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思考、尝试。”我突然意识到,是的。所有的优秀全部来自于对生活的思考,坚持思考,坚持学习,成功只是顺路的事情。

  我从今年5月开始,正式启用了时间管理,分别按照每日/周/月/季/年来记录自己不同阶段所做的事情:

  →日记

  记录一天中的天气、心情、睡眠时间、每日锻炼时间、读书页数、写作数量、理财情况、电话沟通情况、特殊进度(设计类)

  →周记

  回顾本周重点的工作,更多的是一周的感想

  →月记

  分别列出当月重大的事情,并针对日报中设计的睡眠时间、每日锻炼时间、读书页数、写作数量、理财情况等进行统计,并单独发表感言

  做时间统计之前必须要明白一点,这项统计并不是非做不可,它只是兴趣使然,来自于对自己本身的兴趣。否则,工作本身只是索然无味,最后落得白忙活的下场。

  ——如何拥有时间感?

  原书中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柳比歇夫对于每项工作时间记录的准确性,在我的统计中没有像他一样记录准确的工作时间,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对于时间感的把控太难了。如果是每次工作前都先在本子上做记录,结束再记录,就会很麻烦,所以我果断舍弃了。但是训练时间感是有方法的。

  →纸笔记录

  最笨但是最简单,每次工作前都用纸笔进行“打点”,开始、打断、结束分别打点,虽然麻烦,但是长期坚持肯定有所收获

  →时间训练

  该方法是从李笑来老师书里学来的,每当你想知道现在是几点的时候别去看时间,先猜。长此以往,时间感慢慢就会形成。没有实践过,不再评论。

  ——如何确定奋斗目标?

  原书中作者写到“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会儿,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柳比歇夫20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也明确地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标。真是幸福而不平凡的命运啊!”一位知乎网友@王哲也曾说“能很早找到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的人,是真正的天才,这种天才,要比高考考700分,还要稀缺10000倍。”我对此坚信不疑,目标感是人一生中最难找到的东西,但一旦找到并被确定,我相信多么平凡的生命都会变得伟大。

  →工作目标

  工作中的目标相对好找,很多刚毕业的朋友都会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怎样走。可是你会发现真正入了职场,这种顾虑就会慢慢消失,因为之前的顾虑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当你身处其中,前途反而开明。确定工作目标的方法就是“越明确越好”,然后按照逻辑线,一步一步完成它。

  比如定“3年赚100万(条件1)”的目标就要比“3年通过运营工作赚够100万并且在家乡买房(条件2)”的效果差,当目标条件越多你的演算就会更详细。就像条件1,只能推演出“1年要赚够33万”的小目标,而条件2却可以推演出“我要在运营工作中深耕,1年赚到33万”“家乡1平米8000,我可以买100㎡的房子”...

  →生活目标

  至于生活目标,我也还没有确定,所以不敢妄谈。但是说到这里,让我想起来高中时期曾经了解过“达芬奇睡眠法”,这是一种每4个小时睡15分钟的方法,实验称对人体并无影响。我和友人曾一度想要使用,可是坚持不到一天,抵不住瞌睡的袭击,认输了。

  有意思的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就这一方法进行了亲身试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时间,他又回到正常的8小时睡眠上来。谈及各种原因,画家不无幽默地承认自己并非天才,更不知道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该如何打发。”

  这从侧面说明了目标的重要性,生活中大多数目标都是短期目标,当我们完成了一个短期目标后如何进行“士气衔接”,马上能有新的目标进行接替,也是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时间之镜

  在准备做时间统计或是任何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之前,你必须要明白两件事:

  1.时间统计的初衷是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

  2.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它不因为任何外部原因,更不是为了装逼

  以我多年的放弃经验来说,当我决定做某件事时,大多是被新鲜感刺激到了。比如突然想学街舞,突然想学魔方,突然想学跑酷...这些突发奇想大多并不是自发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是看着别人觉得酷炫,自己也想装一逼。最后的结果大多相同,三分钟热度而已。

  我相信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自身就是处在现实社会当中的最小产品和实验体”。我的每一个想法和念头,绝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这就代表着,研究我自己就是在研究某一类和我想通的人。所以我乐此不疲的做总结,做分析,试图通过数据“重现”自己,这些乐趣,可能不足为外人道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九):《奇特的一生》编者的话 ——作者黑天鹅图书产品经理王泽阳

  《奇特的一生》编者的话

  ——作者黑天鹅图书产品经理王泽阳 

  最初知道《奇特的一生》,是通过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该书讲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怎么看都觉得此人必是奇葩,每天都记录自己哪块儿花了多长时间,岂不是要把自己累死?而看到笑来老师采用“时间统计法”规划生活的效果,并庆幸遇到柳比歇夫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时,我习惯性的挑剔与漫不经心闭嘴了。

  于是到处去找全文来看,找来找去只从网上找到电子版,初看时觉得真够无聊的,怎么还不进入“时间统计法”的主题呢?忍着看了十几页,差点就放弃了。熬过前两章后,开始觉得有意思了,再看每一页,觉得都像遗落的珍珠,平实、朴素的文字熠熠生辉。读书向来会产生焦虑症的我,读《奇特的一生》安静了下来。

  看完书,我开始寻找这本书的译者。不太好找,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篇名为《日常生活中的极乐岛》的博文中找到了译者的名字,他是老翻译家侯焕闳,而博主张宁是他的学生。张宁又恰好是我大学同学闫方博的研究生导师。这些巧合,现在想来真是非常有趣,也感谢每一个默默为我提供帮助的人。

  2012年的一个雪天,我登门拜访侯老师,80岁的老先生精神矍铄,精神头十足地跟我讲这本书中文译本的由来。1978年,侯老师跟唐其慈老师摘译了一部分,由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当作内部材料刊登出来,反响很大,1979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全文出版。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版的第一本苏联文学作品。据说当时广受欢迎,印刷量超过14万册(畅销书啊)!

  遗憾的是,自从2001年海燕出版社出版该书后,就再没有新版本了。得知2013年再版的消息,两位老师一直激动地对我说谢谢,而我早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类似于我这样的读者,在豆瓣上到处都是。一本绝版近15年的书,豆瓣上评分8.5,2600+的人评价,7000+的人想读,真令人惊讶。这也说明,这么一本几乎遗失的明珠般的书,自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通过口碑不断传递着好内容。

  作为一个从来都不知道时间花到哪里去了的家伙,我也尝试做时间统计。刚做了没几天,就放弃了。真的,“时间统计法”一点都不稀奇,甚至太过枯燥了。而柳比歇夫能56年如一日地坚持,为什么?

  其实,这跟技巧无关,而跟人生志向、人生目标密切相关。因此,本书对我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引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规划,就像作者格拉宁结尾时说:“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或许,我们永远学不会用时间统计法,永远不能成为柳比歇夫这样一个人,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光辉的人曾经存在过,他自己设定了很好的一生。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看到这样一个人,你觉得,甚至自己都亮了。

  上文摘自《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十):是散文不是方法论

  一口气读完了。是纪实散文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所以读得有些痛苦,重复的地方比较多,这一点特别不喜欢。有可能是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所以很多东西不是很能理解,也不是很能看得进去。

  就像有些评论说的,如果想要学习时间统计法,或者一些方法论,那这本书是不适合的,这本书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述了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我倒觉得书名起得挺贴切的。

  确切地说,此书不适合学习,而是引发思考。我想,100个读者,99个不会去实践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想想都觉得很可怕吧,真是有一点苦行僧的味道。那么记录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能够支撑柳比歇夫进行时间统计法的前提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热爱的东西,有强大的目标是前提。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

  二、我也觉得他是幸福的。他摆脱了他人的评价,社会的期待,终其一生为自己而活。

  三、利用时间的下脚料,这是可以借鉴,为我所用的

  四、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这关乎能力,行动力

  五、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有些守则不能照搬,但还是可以借鉴的。总结下来就是,量力而行、学会拒绝、劳逸结合、充足睡眠、摆正心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