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10篇
《《不迷路,不东京》》是一本由徐瑾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一):你怎样旅行,你就怎样生活
高质感的封面镰仓歌舞伎町富士山和湖泊新书初到,“精致”、"漂亮"这几个词自个儿蹦了出来。对于我这样一年买上百本书的老油条,这种惊艳已有些久违。
探寻东京是困难的。如果说世界名城都有着自己的一词个性,我们可以精确地用“浪漫”来形容巴黎,以“永恒”呼唤罗马,称北京为“紫禁之城”,或许你还可以说平壤是最神秘诡异的,而马丘比丘是真实的“天空之城”。那么你如何评述东京呢?这个城市并不神秘几无禁地,它充分开放给你看;现代浪漫的气氛迷离,但并不纯粹。有时你会想,如果不是地处火山地震多发的列岛之上,如果不曾经历过多番兵灾洗礼,如果繁荣和坠落没有在此戏剧般地疯狂表演,东京会不会离念想中的模样更进一步?但这只是一瞬间的幻觉。这就是东京。东京有一种天生的混合哲学家的气质,用小序中的话就是“空无”的内核。东京是一个谜。一个现代的谜,一个远古发生至今的谜。
全书三个部分"谜走-谜色-谜读",层次感强烈,对文化的探寻深度依次展开。观全书,你能感受到作者满满的写作诚意——文中引用鲁迅等人日本留学期间的事例细节是令人吃惊的,旁征博引也使得全书有了些"东京物语"小小百科全书的味道。其中几段对樱花的相关评论,让我对作者的植物学知识感到好奇。
作者对文化的体悟感知同样是认真的。赏玩樱花,"在赏花人潮中借到一份热闹",用这温度浇在了乡愁之上,产生了别样的滋味。这滋味同样出现在寿司中在银杏中在浮世绘上。而在大岛渚和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作者读出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书中灵感的抒发随处可见,比如说歌舞伎区域的复兴历程,"城市街区的生命与使命,往往自发形成,虽然看起来与主事者的立意背道而驰,但结果也不会太差",到由电视剧现象引发的现代婚姻恋爱观的思考。
在一个懒散的午后,你在咖啡馆中翻阅着这本《不迷路,不东京》,你只不经意地读了某一章节或只有某一段落。
其中也一定有些什么,能让你会心一笑,或有所认同,或有所收获。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二):关于作者,很失望
关注她的微博有段时间了,她这本《不迷路不东京》还没正式上市,就打算在京东预定(作者说京东是最快的)。成都却一直属于无货阶段,正准备转战亚马逊,发现怎么被作者在微博上拉黑了。。。
原因很简单,有天她发了个帖子,说有个“圈子”可以加入,有机会还可以送《不迷路》这本书。
我想挺好的啊,结果扫码进去,加入这个圈子大概是三百多块钱,我想哇,买本书才40多,这个也太贵了。而且,这个消息,哪个字看得出来这是付费的。。。。
给她留了个言,就说贵了巴拉巴拉。。结果就拉黑了。。。。
一个大作家,连一点意见或批评(我估计我这不算批评吧)都听不进去,心胸狭窄到什么地步,这种人写出来的书,我也只有不看了。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三):高质量的游记,是实地、知识以及观察的结合
1
从未去过日本的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那个从未涉足的国度有一种不明所以的向往。虽然对历史了解得越多,越难以克服对大和民族的某种情绪。但就当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吧,我总是想去日本:想去看看那些走过泡沫经济时代,如今心理创伤仍在,对消费持克制、冷静态度并开始选择消费降级的人们的生活,正如我们的今天很像他们的昨天一样,他们的今天或许也暗藏着我们的明天。提到去日本,上野的樱花、山行县的红叶、北海道的雪与温泉、京都的古迹与历史,都是必去的打卡点。然而我最向往的,却是东京。
不必奇怪:繁华国际都市的风景或许千城一面,不外乎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石头森林,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却各有各的精彩灵魂。
何况,首都,首先应是文化之都。北京、东京、巴黎、伦敦、维也纳……莫不如是。
所以,当阅读《不迷路,不东京》,看到作者徐瑾说虽然去过日本很多次,但最喜欢的还是东京时,觉得於我心有戚戚焉。
青年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 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于2017年赴东京大学访学,开始了她在东京的客居生涯。这一契机,使得她得以有机会“用脚丈量”东京23区,并创作出文化游记——《不迷路,不东京》。
徐瑾在序言中说,她喜欢东京那种“复杂的折腾”,因为“东京这种复杂,本身也是现代都市普适的现代性体现,既有匠人精神也有追求效率的一面,既有平淡恬静的一面也有野性飞扬的一面,只看到其中一个面向,都是失败的观察。”
正是这种复杂,使得东京堪称一个伟大的城市。
2
客居与旅行不同,“客居,在浮光掠影与落地生根之间,在存异与求同之间,也是可以侧身观察的好机会。”徐瑾说。
《不迷路,不东京》,既是她客居东京的初步感受与思考,也是她的迷失之旅。
读《不迷路不东京》的时候,我一方面很羡慕这种有客居经历的人,觉得若能从生活现场暂时抽身,到一个陌生的向往的城市独自客居一段时间,过一种深深沉潜的日子,返回时必定与去时大不一样。从精神到内心,都将获得更新。
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写游记真真是很考验人的。写游记,对人的格局、视野、学识、观察力、文字能力都是种挑战。格局小的人,只看见自己和现世,写来写去写不脱一个“我”字;而格局大、学养深的人,看到的是众生、文化和一个地域的前世今生。
徐瑾最喜欢的作家是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奈保尔几乎每本书都是游记,很好地示范了高质量的游记是实地、知识以及观察的结合。
想必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罢,所以在《不迷路,不东京》这本书中,徐瑾呈现给读者的,不是导游手册,不是旅行指南,不是个人的小情绪与小确幸,而是她在客居东京的岁月中,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深刻观察与剖析。
读书多的人,免不了要“按书索骥”,客居东京的徐瑾也一样:因为喜欢宫崎骏和太宰治,她去了临近东京的二级市山鹰,先到宫崎骏美术馆瞻仰宫崎骏,再到玉川上水默哀太宰治,“宫崎骏是一种人生,太宰治是一种人生,前者是生之荣耀,揭示了生命的动力,后者是死之瞠目,暴露了生活的绝望,正如世界的明暗、阴阳两级。”徐瑾这般两相对比道。
总之,《不迷路,不东京》适合对日本社会与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阅读。如果你恰巧也喜欢太宰治、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日本作家,喜欢宫崎骏、小津安二郎等日本导演,喜欢《深夜食堂》《东京女子图鉴》《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四重奏》等日剧,那么,翻开《不迷路,不东京》,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四):关于旅行,关于日本,关于文学
以前看过徐瑾的《白银帝国》,觉得在经济和历史之外,她的文笔也非常得体优美,这部《不迷路不东京》就充分展现了她在文学和思想方面的天分。
很多人都去过日本和东京,但能因此而写出一本好书的人似乎不多,本书与蒋方舟 《东京一年》有某些共同的背景,但文字各有妙处。
近代以来,中国与日本都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中国遭遇鸦片战争,日本遭遇黑船来航,虽然中国起步要早一点,但日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更加彻底,更加义无反顾。甲午战争让这两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发生了关系反转,此前,日本总是学习大唐,此后,日本成为中国学习现代文化的“先生”,乃至今天,我们所用的大多数现代汉语,几乎都来自日本汉语。
从鲁迅一代开始,就有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用他们的笔来记录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为我们建立了关于日本风土人情的最初记忆,比如《藤野先生》。如今的地球村时代,中国与日本之间几乎没有了距离,中日民间沟通日益频繁,甚至对于东部一些地区来说,去往日本比去中国西部内地更加便捷,中日之间的地理距离消弭于无形。或许对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只剩下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甚至这种距离更像是隔阂和墙篱。
《不迷路,不东京》是一本知识人的旅行笔记,也是一份阅读记录,作者徐瑾试图按图索骥,用书本上的日本去寻觅现实中的日本,从宫崎骏、太宰治、大岛渚、茂吕美耶、森茉莉、川端康成、村上春树到井上靖等等,从寿司、茶泡饭、方便面、歌舞伎到浮世绘,还有旧书店和房地产泡沫,对于每个有阅读经验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话题都足以让人拿起书便放不下来。
徐瑾擅长写作各种经济评论,论述严谨,观点鲜明,写作这样一本散记性的小书,她显得极其放松,各种联想纷至沓来,各种奇妙的典故信手拈来,读起来非常轻松,但收获很大。
对于当下很多中国人来说,日本文化早已在启蒙时期嵌入一个人的记忆,如蜡笔小新、铁臂阿童木、和尚一休、排球女将、奥特曼、海贼王、侦探柯南、千与千寻,如《挪威的森林》《失乐园》《雪国》《敦煌》《解忧杂货铺》等小说,这种文化上的亲近和熟稔让每个人都对日本有一种“久仰”之感。当某一天真的来到日本,或许有一种误认他乡做故乡的激动。
徐瑾说,她并不想用一本书来证明自己多么了解东京和日本。实际上,不管我们怎么看待日本,日本总是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或者好奇,或者误解,或者欣赏,但有一点,如果中国仍将追求现代文明,乃至将其作为一个孜孜以求的梦想(所谓中国梦),那么今天的日本和东京就是我们的明天。
又及:除过内容之外,另外本书设计印刷都堪称精致,徐瑾为封面设计曾多方征询意见,以求最美。精装烫金双封面设计,加上隔三差五的彩色插图,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舒服的小书。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五):所有的迷失,都是为了抵达
《不迷路,不东京》“旅行”曾经自带光环,如果你能出去玩儿一趟,尤其是出国玩儿,那肯定会收获周边朋友的羡慕。然而,潮流的更迭,成本的降低,让旅行不再是昔日贵族绅士的冒险,亦不再是一种奢侈行为。自由行的普及,给更多人提供了更多行走世界的机会,这更让旅行周身的光芒渐趋暗淡。
同样的旅途,不一样的脚步
在今天,旅行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遣,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个或长或短的假期,甚至周末,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地点和出行方式。但,不同的人生基调,会让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
旅行催人知新。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买买买”“看看看”“吃吃吃”了。他们更渴望求知,渴望探索,于是就兴起了很多主题旅行,如李欣频的西班牙建筑之旅等。
旅行催人思考。还有一些人则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渴望看见不一样世界,渴望抵达,不管是内心还是远方,渴望在思考旅途见闻中,发掘、认识自己,如徐瑾的最新作品《不迷路,不东京》。
《不迷路,不东京》是一本文化游记,与一般的游记作品不同,这本书不是导游手册,不是旅行指南,更不是流水账式的风物描摹,而是一本观察和剖析日本社会文化的思考之书。全书紧扣“迷”字,分别从“迷走”“迷色”“迷读”三个面向来探讨东京的所见所闻。
书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如宫崎骏、茂吕美耶、小津安二郎、草间弥生、大岛渚、太宰治、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新井一二三等,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文学领域,我们都曾或者一直仰望他们的光辉。
从中还可以读到很多引发热议的影视作品,如《深夜食堂》《昼颜》《东京女子图鉴》《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四重奏》等,只是在这本书中,这些已经转化为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大众生活的关怀。
阿兰·德伯顿认为,真正的旅行,必须是哲理和文化层面上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和默契。《不迷路,不东京》正是作者心灵与旅行地东京共通和默契的产物。
她冷眼旁观,冷静剖析,处处表现出理性的思考:不满足于所见,而是深究诸如樱花、歌舞伎、浮世绘等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满足于知新,对比故国与异域,对比自我与他者,拨开迷雾,走向“不迷”。在异国他乡,更深刻地理解了自身,也遇见了自己。
《不迷路,不东京》更多的是一种充满思考的思绪之旅,是一种跨时空的文化之旅。
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
看樱花,去富士山,在神保町淘书,看歌舞伎表演,欣赏浮世绘,参观三鹰美术馆,看各种艺术展览,参观太宰治等文豪们曾经生活或居住过的地方,去筑地市场,去银座、百老汇,去品尝各种日本美食料理……想必去过日本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上述经历。
参观过后,我们或把美景留存在记忆里,或拍照留念定格那一个个瞬间,只是很多年后,这些都会变成曾经迷失在地图上的一道道短暂的光阴。
如果记忆和影像是一场幻觉,那么留给我们的真实,是思考过的生命时间。
去三鹰看宫崎骏美术馆,返程时,她经过太宰治自杀的玉川上水。玉川上水看起来并不起眼,水量稀少,最多就是一泓浅浅的沟渠,杂草横生,几乎掩住了溪流。对于太宰治其人,很多人评价他 “是个烂人”,徐瑾本人也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三岛由纪夫则意味深长地说:“太宰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锻炼身体解决。”
与全民偶像宫崎骏相比,她认为宫崎骏是一种人生,是生之荣耀,揭示了生命的动力,太宰治是一种人生,是死之瞠目,暴露了生活的绝望,正如世界的明暗、阴阳两极。与三岛由纪夫相比,她认为三岛由纪夫是自我选择的强者,而太宰治就是自我选择的弱者,无所谓谁更高明,毕竟人生要求的是更多而不是更好。
看樱花,她追溯樱花成为日本“国粹”的渊源。其实,“赏花”这一行为起源于中国,而最初赏的是梅花,后来才逐渐转向樱花。然而,樱花与梅花是两种性质的美学取向,梅花重暗香疏影,樱花重繁密艳丽。她思考赏花对象的转变,认为背后对应的是日本审美的一大转折,是贵族趣味让位于平民趣味。
看歌舞伎,她追溯歌舞伎的缘起,通过歌舞伎的舞台道具,对比京剧和歌舞伎,认为京剧注重写意,千军万马往往就是三两旗帜,歌舞伎则注重写实,道具往往很精美,即便是一只飞着的蝴蝶,也做得栩栩如生。她还和歌舞伎演员交流,探讨后现代背景下,日本传统歌舞伎这一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基于文化交流,歌舞伎也曾来中国,而且票都是提前售罄,可见艺术确实可以跨越语言之类的鸿沟。反过来,这也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的国粹如京剧等的现状和未来。
看《昼颜》《东京女子图鉴》等现实题材的剧,她更多地思考后现代背景下,恋爱、婚姻和家庭对于女性的意义。家庭如今更多地退化为对抗不确定社会的契约,性以及繁衍后代的传统功能不再成为唯一。那婚姻和金钱一定要挂钩吗?女性找不到幸福的时代,男性呢?女子选择不嫁,为何?生育对女性及婚姻又意味着什么?……这些现实问题都有待我们共同思考,共同去寻找答案。
真正有价值的旅行教给人谦卑
文人与旅行,情深缘也深,自古而然。如李白、陆游等,如毛姆、奈保尔、奥威尔等,他们的创作中都充满游历色彩,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迷路,不东京》中,除了思考旅途见闻,思考文学经典,还思考了旅行这一行为本身。
旅行如陪伴,有时候和谁一起去旅行,比去哪里旅行更重要。在旅行地,常常看到成群结队的游客,或三两人,或十几人,更有甚者几十人,孤独的游客则很少见。
旅行不是cosplay,记录也不过是附带品。如果只是复制网上的攻略,照搬前人的经验,缺少对旅行地的现场感受,那这样的旅行无非更类似深度一点的到此一游罢了。
旅行即人生,你怎么旅行,你就怎么生活,所以古语有云,不是人在旅途,而是旅途载人,这意味着旅行既是连接世界的出口,也是我们自我寻找的路径。
比起各种翔实攻略及穷游宝典,旅行对于现代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心态的变化,是眼界的拓展,知道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与存在。真正有价值的旅行,往往不是知道自己知道,而是知道自己知道的不够多,这样的旅行能够教给人谦卑。
或许这才是理想中的旅行吧,有风景,有见闻,有趣味,更重要的是有思考,这样的旅行,可以助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