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病毒循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病毒循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3 04:5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病毒循环经典读后感10篇

  《病毒循环》是一本由亚当•潘恩伯格 (Adam L.Penenberg)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90元,页数:2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病毒循环》读后感(一):《病毒循环》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一个网站如果能在两秒内抓住访客的兴趣,它就有机会变得炙手可热,被口口相传的赞誉传播得更远。

  * 解决好缩放问题才是生存之道。

  * 【风投无圣人,搭讪需谨慎。】

  * 所谓“病毒循环”,是指将产品的病毒性功能性相结合简单说来,是指公司依靠用户吸引用户来实现增长

  * 除非产品真的很好,不然很难拥有很强的病毒系数

  * 如果你打造出的是人们真正喜欢的产品,用户便会自发地帮助你的公司成长

  * 【有效广告是给用户一个恰好满足需要印象深刻展示。】

  * 购买欲是有传播性的。

  * 贪欲是传播信息的有效动力

  * 凡需要对消费者进行使用教育的产品便是最适合面对面直接销售的产品。

  * 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在绝大多数用户身上赚小钱方法,就能获得巨大利润

  * 今天的市场份额等于明天的利。没有了市场份额,就不会有利润。

  * 只有拥有了令人敬畏产业规模成功才会接踵而来

  * 当病毒系数(新成员带来的用户人数)为1时,网络基本人数将会出现线性增长,并最终出现停涨。但当这一系数高于1时,网络用户的人数则会以指数方式增长。

  * 别人恐惧时你该贪婪,别人贪婪时你该恐惧。——沃伦·巴菲特

  * 病毒式网络的覆盖面越大,其扩张速度也就越快。

  * 网络效应:网络本身的价值与其链接数量节点数量和用户数量成正比

  * 拥有大量用户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潜在价值。

  * 成功的病毒循环公司通常都有以下共性

  * 以网络为基础

  * 免费;

  * 组织技术:用户创造内容,它们只是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

  * 概念简单;

  * 本身具有传播性;

  * 能迅速为用户采用;

  * 指数型增长;

  * 病毒系数;

  * 可预测的增长率;

  * 网络效应:网络中用户越多,希望加入这一网络的人数也就越多;

  * 堆叠:病毒式网络之间可以互相叠加,每一个网络都能够催生另一个网络的成长;

  * 不可取代点:一旦公司用户数量突破这一临界点并继续保持增长,则很难会被其它竞争对手打败并取代;

  * 最终饱和度:当一个网络传播的广度深度都实现了饱和后,它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网络,增长速度也将放缓。

  * 当流通的内容变成了人们的想法时,用户自然会对这样的平台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

  * 我们不仅是与众不同个体,更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突破自己与他人的区别。然而我们所有的与众不同之处却又倾向于与其他同样脱颖而出的个体寻求相同的共性。没有任何完全差别相似,也没有任何完全脱离共识存在差异。——Hannah Arendt

  * 人们逐渐分离出三种自我形象:展示在整个物质世界前的公众自我、个人自我(独自一人时的状态)以及数码自我。而后者在传播范围上远远大于前两者。

  * 除了对社会交往和传播信息的需求外,人类还有一种对动态图片与生俱来痴迷

  * 新的互联网经济并不像网络泡沫破灭之前那样只注重吸引客户眼球,它更看重用户的属性、网站对客户的分类以及引导方式。

  * 人们相互之间的连接性越强,信息大规模扩散所带来的危害就越大。

  * 一个人就算再有钱,不会砍价也不算有本事

  * 如果明知道用户数量就是决定整场生意关键所在,就应该竭尽全力以最快速度实现用户人数的增长。

  * 客户的拥戴是打造成功消费品牌的基础。

  * 有一支由用户组成的庞大军队,这种影响必将带来免费的、可以自我实现的宣传效应。

  * 一个忠心耿耿亲密无间积极主动粉丝群比任何个人更能说明一款产品的品质,发自“网络精神”的赞扬是能改变一生力量

  * 资本,或者说资本过剩,是实现繁荣的关键所在。

  * 能迅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除了恶作剧病毒邮件外,还有各种玩笑名言虚假健康警报、诡异阴谋论、感人肺腑的文章、各种笑料以及它们的综合体,这些都是病毒平原常见的信息。

  * 最差经的做法莫过于摆出一副性格乖戾的老品牌模样,并写信给对方要求停止行为,否则对簿公堂

  * 没有大规模扩张的时候就为系统做大规模扩展的准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哪里有贸易,哪里就会有城市的兴起。

  * 对于一家正在成长中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一个稳定的基础结构必须拥有灵活性、扩展性以及稳定性三种特点

  * 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永不掉线是最重要准则

  * 决定成长结果的关键不在于初始用户人数,而在于其传播的速度。

  * 人类都有易受人摆布的本质,喜欢在不加思考情况借鉴他人的欲望

  * 交易对称性是一个判断交易是否存在欺诈的绝佳手段

  * 网络的高速发展并非得益于台式机的普及移动设备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宽带项目,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病毒式传播平原的面积及其涉及范围。

  * 最杰出思想总是能获得最崇高地位

  * 没有社区用户,就没有病毒式网络。

  * 一旦病毒式网络的演变成一个病毒循环、达到了无法替代的位置,就不会再有任何人能够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 把东西弄得越简单,网站的病毒系数也就越高。

  * 任何需要人们思考的事物似乎都会使他们望而却步

  * 相比利用复杂算法查找出一批效果最好的广告,不如让用户自己选择愿意接收的广告。

  * 网站扩展的速度越快,需要投入资源也就越多,这势必要求在网站飞速发展的同时打造出新的基本结构。

  * 谁定标准谁就赢。

  * 人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这是一种选择性视觉,是一种感官负荷时过滤信息的方式。

  * “承诺”是建立客户与商品之间联系的重要因素

  * 随着整个世界连通性的增加,我们的包容度也在呈指数增长——所有人都有被泄密的危险,假装自己比别人清高其实是白费力气

  《病毒循环》读后感(二):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天才

  只能用天才来形容了。

  拿PayPal的两个创始人为例:

  马克斯•莱文奇恩

  1998年夏天,来自芝加哥的24岁乌克兰裔电脑科学家马克斯•莱文奇恩(MaxLevchin)横跨半个美国,跑到朋友家地板上打了个地铺,开始琢磨下半生的时光应该如何度过。穷得只剩下大把时间的他打算试着去听一听斯坦福大学关于政治自由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课程。这门课的客座教授皮特•泰尔(PeterThiel)是一位坚定自由主义者,也是大家口中的天才。

  莱文奇恩从小就喜欢和像自己一样聪明的人打交道,而他自己本身的经历也和这门课程的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名出生在基辅的犹太人,他从小就在前苏联长大。当其他所有人都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前苏联享受着二等公民生活的时候,莱文奇恩却属于第三等公民。他们饱受攻击、四处碰壁,只能在固定区域居住工作和上学。

  逃出摇摇欲坠的前苏联在很大程度上保住了他们的性命。莱文奇恩11岁的时候,他在政府研究助理物理学家母亲无意间听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核心即将熔毁的消息。伴着细细落下的酸雨,一家人迅速腾空了他们的房子,冲到了基辅火车站。登上列车后,有关这场灾难的消息才被公之于众

  数小时之后,他们的火车进入了克里米亚。由于担心受到污染,苏联方面警卫命令他们立即返回国内。一番激烈争执过后,莱文奇恩的母亲说服了警卫同意检查放射性物质。大家都通过了检测,除了莱文奇恩。用于测量放射性的盖格计数器在接触到他右脚时产生了剧烈反应。守卫认为这个孩子骨髓已经受到了污染,需要截断他的腿。但母亲则让他脱下鞋子接受一次检测。这次,他终于通过了,一家人也因此得以被放行——不过不许穿鞋。这场事故罪魁祸首其实是他在逃离基辅时踩到的一根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玫瑰花刺。

  一家人带着700美元的全部家当来到了芝加哥,投奔远房亲戚。莱文奇恩从垃圾堆里找来了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修好了它,并通过收看正在重播的电视剧《不同的笔触》(Different Stroke)自学了英语。有了父母不知从何处买来的一台二手电脑,他终于又可以继续儿童时期最爱做的编程和加密游戏了。

  高中毕业后,莱文奇恩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这里,他听到了有关著名校友马克•安德森的故事。马克的网景公司正在向称霸全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莱文奇恩做梦都想能步他的后尘。

  在别人眼里,莱文奇恩是一个堪称天才的鬼怪工程师。他很少睡觉,整日整夜编程之余还办了三家小企业。其中,名为NetMeridian的自动营销工具公司被他在毕业前以1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微软。

  皮特•泰尔

  30多岁的泰尔出生于德国,在加州长大,曾是全美21岁以下最优秀的棋手之一。由于好胜心极强,一次比赛失败后,他竟将整张棋盘掀翻在地。因为担心国际象棋会成为“真实世界的代替品,让人忽视真正的生活”,泰尔结束了自己的竞赛生涯。反复思考后,他认为如果再将精力集中在提高象棋水平上,势必会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功。

  虽然泰尔的父母并没有任何公开的政治倾向,但怀着对大众群体思想的一贯怀疑,泰尔很早就成了自由主义支持者。还在圣马特奥高中念书时,他读到了两本对自己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著作:一本是索尔仁尼琴(AleksandrSolzhenitsyn)的《古拉格群岛》(Aleksandr Solzhenitsyn)它揭开了前苏联的铁幕;另一本则是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指环王》——一则有关权力背叛寓言

  泰尔在斯坦福主修哲学,还成立了专门教育自由意志主义者报纸《斯坦福评论》(Stanford Review),并把它从一家简单的学校组织发展成为全美著名的媒体。泰尔在数学金融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天赋:他能够在心算数字平方根时精确小数点十分位。1992年从斯坦福法律学院毕业后,他先在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Sullivan&Cromwell)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又转至波士顿第一信贷(CSFirstBoston)做起了金融衍生品贸易(招聘人员发现他在数学测试中获得满分后立即录用了他。此外,他还与人合著了一本书,名为《多样化之谜》(The Diversity Myth),批判斯坦福课程设计中存在的自由化现象。这本书让泰尔成为保守运动者的宠儿。当他重返斯坦福开始自己做对冲基金的时候,右翼势力已经成为他坚实后盾

  泰尔那天讲课的内容是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可能带来的危险。谁会比从集权主义中逃出来的人更厌恶集权主义呢?激动不已的莱文奇恩不禁鼓起了勇气,向泰尔介绍了自己。他先注意到了泰尔那双深邃的蓝眼睛——这本是常用来形容莱文奇恩的词。聊了几分钟后,泰尔提议共进早餐。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莱文奇恩就在Hobee餐厅里向泰尔介绍起了一系列创业点子,其中就有一个与密码系统有关的想法。

  还是大学生的时候,莱文奇恩就掌握了为掌上设备编写软件的技术,并能在储存严格加密数据的同时将其对性能的影响降至最低——由于早期掌上电脑的电池内存和数据储存都极为有限,这可算得上是一项了不起壮举。莱文奇恩提议做一家能够提供大量加密方案的公司,并通过授权赚取利润。在他看来,今后一定会出现人手一台掌上设备的景象,为什么不利用这项新兴的技术赚些钱呢?我们卖我们的加密方案,别人造别人的应用程序;我们只要对每份方案收取一到两分钱,财源自然会滚滚而来。

  泰尔觉得这个主意有些意思,便又与他讨论了几周。一拍即合的两人时常会用一些令人绞尽脑汁的谜题为难对方,争取在苦苦思索数个小时后成为最先找到答案赢家。最后,泰尔建议莱文奇恩自己创业,并承诺自己的对冲基金会投资数万美元作为种子资金。但对海湾地区人生地不熟的莱文奇恩却找不到半个担任公司CEO的人选。在公司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莱文奇恩告诉泰尔自己打算先编写程序,再去香槟分校招几个程序员来。

  “要不我来做你的CEO吧。”泰尔说。

  “这主意不错。”莱文奇恩回答道。

  就这么敲定了。泰尔负责公司的运营,而莱文奇恩则担任首席技术官。

  《病毒循环》读后感(三):病毒营销?并不需要营销

  病毒营销?并不需要营销。实际上这种现象就是一种网络效应。一种产品,能够好到使用者交口称赞,向他人推荐,那么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本质就是该产品或事物有某些很特别的属性使得使用者或者接触者会传播相关信息,并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形成新的循环。

  不一定是这个产品足够好。比如说白花蛇草水和鲱鱼罐头,就是靠它们的臭名。<br>典型的例子比如传真机电话机手机,当对方有了这个东西之后,我需要跟对方通信的话我就也需要一台,这样慢慢地一个网络就建立起来。

  还有微博微信,大家都有社交需求,当一个人在上面发布自己动态,我也需要加入才能看到,一传十十传百,一个社交网络就建立起来。

  相反的,刻意使用这种营销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现在微信上动不动就是给点小小奖励求关注求分享求传播,我很怀疑这种方法的关注度和订单的转化率有多高

  《病毒循环》读后感(四):病毒营销,你准备好了么?

  2014年是互联网企业的再次崛起之年,一批批互联网公司前仆后继的在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声。机智的互联网人,借助网络的强大力量,打造各种真真假假,或高大上,或屌丝味实足的噱头,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次的“跨界打劫“。把原本不起眼的手机、煎饼果子,牛腩都打造成了上亿的热门产业。

  互联网神化一波接着一波,看的人也是云山雾里的,让我们驱散玄乎其玄的光环,回到营销的本质上。我们能发现,尽管产品不同,包装手段不同,病毒营销,已经成为把互联网企业拉入快车道的利器。宝剑虽锋利,但是胡乱的舞动,有可能伤到的是自己。在你打算病毒营销之前,你最好问问自己,我准备好了么?

  游戏的规则如何制定?

  病毒循环的本质在口口相传,在无限复制,所以一次成功的病毒营销,你的游戏规则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你的病毒性,注意,只有当病毒性大于1的时候,你的活动才有可能成功,这时候你需要考虑:

  你营销的对象是谁,他们的身上有哪些标签,什么样的游戏规则能刺激到它?Am I HOT or NOT的成功,利用的是互联网的荷尔蒙经济;微信支付的打通,利用了中国人过年的传统;Facebook,是在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所以,你没有揣摩出用户的心态,并且针对这种心态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执行方式之前,你没有资格谈论病毒;

  你的推广渠道在哪里?

  渠道,或者叫出口在哪里?“酒香也怕巷子深“,互联网人对这句话都有深切的体会。你不是新浪、网易,你也不是BAT,你的营销经费有限,你的推广渠道有限。所以,请规划好你的渠道,你病毒的扩散出口,花小钱,办大事,这不是病毒营的本质么?那请把这笔”小钱“更多的花在出口上吧。

  病毒扩散后的后果,你能应对么?

  恭喜你,你的病毒营销非常成功,流量像决堤的洪水涌过来来,你可以偷笑了么?不对,你的事业有可能就再这时候断送了。无论是国外的Hotmail,还是国内的聚美优品,都因为传播太劲爆而导致当机的情况。所以,病毒循环可能让你一飞冲天,也可能成为你网站的最后一次狂欢。

  【全书章节概述】

  前言:介绍了詹姆斯与吉姆创立图片网站Am I Hot or Not的经过。在此过程中,借助网站本身的粘性,创立者有意或无意的病毒营销方式,让这个简单的图片分享网站迅速走红,并最后以高达2000万美金的高价售出;

  第一部 病毒营销的建立

  01 特百惠与理家会模式

  详细介绍了特百惠的发展史,这是线下病毒传播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怀斯太太。怀斯太太借助家庭聚会的形式直销商品,并产生巨大的病毒传播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特百惠的发展,类似的案例还有安利、庞氏骗局;

  02马赛克传奇与网景繁荣

  介绍了马克安德森发明马赛克与网景的过程,归结起来:万维网的普及,离不开三个人,保罗巴兰、蒂姆博纳特与马克安德森,巴兰构架了互联网网络,蒂姆博纳特李发明了万维网,安德森实现了网络漫游;

  03 Ning的双重病毒

  从Ning的发展,介绍了“病毒系数”的概念,病毒系数即指新成员带来的用户数,当病毒系数大于1的时候,用户将会呈现几何数的增长,并由此带来的巨大效应。突出的一点事结合《长尾理论》想法,更多的利基市场会被开发,商品的销量也将有惊人的变化;

  第二部 病毒营销的传播

  04 免费的Hotmail

  介绍了世界第一款网页邮箱Hotmail的诞生过程。创始人沙比尔与杰克,攻破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不懈的坚持让他们终于得到了客观的回报。对产品的不断投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那句经典的“来Hotmail领取免费的邮件账吧!”最终造就了这款产品4亿美元的天价;

  05《四眼怪物》,数码变革

  以自制小短片《四眼怪物》为线索,介绍了互联网对传统电影、新闻行业的影响。《四眼怪物》的结局并不算完美,这也说明了传统行业不甘于既得利益被刮风,在阻碍着互联网所引发的变革;

  06 曼妥思—健怡可乐喷泉风景

  如何制造热点?曼妥思引发的病毒效应是一个教学案例级别的经典营销策划。通过曼妥思与健怡可乐引发的喷泉显现,曼妥思不仅推出了官方视频,还积极鼓励网民们参与创作,不仅大大减少了广告成本,还带来了客观的利润。总结热点制造,曼妥思的例子告诉我们:热点要幽默、有趣展示价值而非强行推销,不做没有创意的事情;

  第三部 病毒营销的网络拓展

  07 eBay崛起

  当你的网站因为病毒式的扩散而达到路人皆知的效果时,或许你离覆灭也就不远了。正如本章节中举例的eBay,如果没有一位技术牛人的及时介入,保证网站的流畅运行,那么这个新兴的电子商务网站早已不复存在。所以,诚如书中所言,对于一家成长中的电子商务网站而言,“一个稳定的基础架构有灵活性、扩容性与稳定性三大特点”。不要让一个好点子,死在技术泥沼里。

  08 PayPal,第一个堆叠式网络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案例,一个新的病毒叠加在另一个病毒之上。PayPal的设计初衷是为掌上电脑提供支付,但是阴差阳错的却成为了eBay的支付方式。成为了网站商户最喜欢的支付方式,最后以15亿的价格被 eBay收购。PayPal的发展之路,是市场先入的代表,先抢占市场,以此造就的优势,将是不可限量的。

  09 Flickr,Myspace与You Tube,易传播的易传播品,易堆叠的易堆叠品

  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产品本身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社交与分享类的产品有着先天的病毒性,Flickr、Myspace,You Tube

  10 Bebo,破解增长难题

  简述了Bebo的发展之路,在Bebo的体量增长前,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推广层面的。利用病毒营销与做好营销之后的复杂局面,是一个运营推广者都应该考虑的事;

  11 Facebook,社交网络之王

  随着《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的推出,让我们对facebook的疯狂成长有了系统的了解。作为全球最火的社交社区,facebook的成功,绕不开它的病毒性。互联网公司把控住用户的社交需求,往往能产品一批极为忠诚的用户;

  12 将社交转化为资本

  对于社交网络产生的巨大病毒效应的总结,在社交成功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无数的可行的商业模式;

  《病毒循环》读后感(五):病毒营销入门书籍

  书中列举、分析了近几十年来典型的病毒营销成功案例。因案例多是利用网络传播(特百惠例外),对于想要涉猎网络营销的同学还是挺有帮助。病毒营销的主要是利用用户的自觉传播,以达到用户数量的指数级的增长。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主要有:

  1. 产品有大量需求并拥有传播性;

  2. 产品的优异性,产品相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在一些重要属性上优异,或者产品是新产物;

  3. 用户能在传播行为中获得某种欲望的满足,如金钱、创作、社交等;

  4. 传播行为是非常简单或易学的;

  这样总结下来,其实可以发现对于病毒营销,产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难怪公司在前期的市场调查,定位等等需要耗费这么多的资源。

  《病毒循环》读后感(六):剥皮“病毒营销” 解析“病毒营销”前世今生

  随着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的如日中天,公关公司的公关营销“玩法”也层出不穷,而制造具有“病毒”式的传播方式成为很多互联网客户青睐的需求。而对于低门槛,高要求的公关行业老说,很多营销策划者对于“病毒营销”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令人遗憾。

  当“病毒营销”成为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不管是作为公关策划者的我,还是同行诸位,必然面临以下诘问:“病毒营销”到底什么?它从哪里来?它要往哪里去?“病毒营销”是否适合所有的客户和产品,本文将根据亚当•潘恩博格《病毒循环》一书,对于“病毒营销”的前世今生进行全面解析,并通过案例和“病毒营销”一般规律的总结,一方面是揭开“病毒营销”的神秘面纱,一方面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专业上的参考。

  “病毒营销”的庐山真面目

  所谓“病毒营销” ,是指将产品的病毒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简单来说,公司依靠吸引用户来实现只要增长。只要用户使用了产品,他们便同时传播了产品。

  究其根本,“病毒”一词来自于流行病学的专用名词,而“病毒营销”则用以解释网络上用户之间传播信息的方式,但互联网病毒性与自然中的病毒不尽相同。绝大多数都是在无意识的传播病毒---这是作为人类与生具来的副产品,是最高级的直接营销政策,病毒循环就是营销本身,它直接跳出了营销的传统意义。

  然而,“病毒营销”模式的成形并非一朝一夕,根据相关案例的研究,起码经历了近30年在营销领域的打磨和应用,才形成今天大行其道的营销模式。下面,“病毒营销”的前世今生,笔者将逐层解开。

  “病毒营销”的雏形:特百惠的理家会模式

  20世界50年代,特百惠曾经在营销上与全球最大的百货公司---底特律J•L•哈德森百货公司合作,同时在报纸发布广告,杂志撰文介绍、高级商场展销等一系列全国性宣传,但这种营销模式带来的销售业绩却令人失望。

  后来,很难想象特百惠在营销上的救星是一个叫怀斯的单身母亲,这位母亲的儿子患有重病,她不得不每天晚上和周末做兼职维持生活。然而在面对推销员拙劣的上门推销时,怀斯太太辞去工作,开始在摸索中尝试理家会模式来销售各种家用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怀斯太太被逼无奈的“理家会”模式为今后互联网上的“ 病毒”营销建立雏形。

  理家会的运营方式其实很简单,即:新加入的经销商利用关系亲密的友邻和亲属所组成的人际网络安排聚会。派对女主人邀请社交圈内的女性朋友出席,成为一种口耳相传的传播体。10年间,怀斯太太和她的特百惠太太军团每年通过理家会推动价值数千万的产品销售,成为当时最成功的“病毒营销”网络。

  在“理家会”模式的强大推动下,特百惠的顾客和理家会数量都出了爆发性增长,销售人员也在不断翻番,并在销售业绩上超过了底特律J•L•哈德森百货公司,并在1951年,怀斯太太成功说服特百惠创始人塔珀将理家会指定为唯一的产品销售渠道,并将所有产品撤下商场货架,包括底特律J•L•哈德森百货公司,并助力特百惠成为一家年利润22亿美金的大型国际企业。

  始料不及的是,随时IT技术的发展,病毒循环的在互联网领域得到了爆发性增长,影响力之大早已超越怀斯太太所想。

  浏览器:病毒营销的先觉者

  20世纪初,万维网虽声名在外,但其浏览量还不及整个互联网的1%,线上网站也屈指可数,技术障碍是人们进入互联网世界的主要门槛,人们需要会用Unix操作系统并拥有名为TCP/IP的通信协议才能浏览网络。用户无法在万维网上直接搜索信息,如果记不住网址,就无法浏览网页,这一阻碍使万维网名不副实。

  这一现状的改变直到互联网第一件畅销品的出现---X马赛克,而马赛克的成功为今日互联网“病毒营销”形成了有据可依的模式。

  1993年1月,通过安德森和拜纳在学校石油化学楼地下室6周的努力,写了9000多行代码,终于在23日宣布万维网的浏览器X马赛克正式上线。而通知该浏览器上线的方式只是在网页留言板上的提出了一个两行的发布信息。

  6个月后,马赛克的浏览器的用户量突破10万。12月,用户量超过100万安德森没有在营销这款浏览器上花去一毛钱。这种网络效应就是随着网内用户的增加,潜在新连接的数量会成倍增长。马赛克打造出了一个积极的病毒循环:知道马赛克的越多,传播它的方式也就越多。

  之后,安德森虽然被自己创建的公司扫地出门,但后来又联手克拉克研发了被称之为“马赛克”杀手的浏览器,并再度利用病毒营销的方式击败马赛克,并在后来实现上市,并在1995年占据浏览器市场的80%,与当时的微软的IE浏览器与之相比,IE简直就是不起眼的小菜鸟。

  寻迹“病毒营销”

  从特百惠到马赛克、网景的成功,病毒营销的模式已然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并形成明确的“病毒营销”模式建立。

  1996年,Hotmail在每一条信息的文本里都嵌入了让用户建立自己邮件账户链接,于是在30个月内,Hotmail的用户从到0飞跃到3000万人。YouTube 建立病毒式的机制方式是允许访客在自己的博客或MySpace 页面上插入导向视频的链接,看到这条视频的人越多,被嵌入的链接数量也就越多,这种病毒式的滚雪球的方式的传播力也将更广。

  然而,脱去“病毒营销”的神秘外衣,“病毒营销”并不是没有标准可依无迹可寻。通过对于那些通过“病毒营销”成功的公司共性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采用病毒营销模式一般满足以下11个条件:

  1、以网络为基础。互联网世界顺畅的流通性是它们从传统生意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

  2、免费。用户免费享用产品,在吸收到数量巨大的用户后,可能会增加各种收入来源(比如提供收费的会员服务等)

  3、组织性技术。用户创造内容,它们只是将数量巨大的内容组织起来。便利的组织方式会吸引大量的用户。例如谷歌、

  4、概念简单。上手简单、轻松。

  5、本身具有传播性。用户会单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传播该产品,并在此过程中为其建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新用户。这意味着病毒循环产品本身就能自发成长的传播性。

  6、能迅速为用户采用。Facebook发布的第一个月内便吸引了50%大哈佛在校生。Skype在13个月内就为1200万名用户所下载。

  7、指数型增长。由于每一个用户都会吸收更多的用户加入,病毒循环公司形成了与“普通”公司典型的线性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增长模式。(PS:普通公司的增长率往往直接受到市场营销速度的影响。)

  8、可预测的增长率。如果产品是依据病毒曲线模式设计而成的,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则其必将保持稳定且可预测的增长速度。

  9、网络效应。网络中的用户越多,希望加入这一网络的人数也就越多。

  10、堆叠。病毒式网络之间可以互相叠加,每一个网络都能催生另一个网络的成长。

  11、不可取代点。一旦公司用户数量突破这一临界点并继续保持增长,则很难被其他竞争对手打败和取代。

  在“病毒营销”的巨大推动下,这种营销模式还成就了Ning、Hotmail、Ebay、PayPal、MySpace、YouTube、乃至后来居上的Facebook和微博。篇幅所限,Ning、Hotmail、Ebay等公司的成功虽各有其际遇,但一般都符合以上11条一般规律,在此总结,为各位同行参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