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0 05:4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身体知道答案》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一):你知道你身体背后的心理学逻辑吗?

  把你的身体和内心链接才能成为真实的你自己

  武志红,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作家,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专业硕士,先后出版《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书。武老师是因为客体关系理论爆红,客体关系是心理动力取向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外部环境

  所以如果你关注了武老师的微博公众号,就会发现,他的很多文章分析,是基于把书中的理论和热点事件结合,帮助大众解释很多现象背后的心理学。

  如杭州纵火案事件,探讨主人保姆应该如何相处时提到的界限意识,让大众在悲悯和愤恨同时也能够冷静下来如思考自己是否拥有以及认识界限意识(详细文章见《纵火的保姆与消失的边界》)。

  如近来的马蓉事件,薛之谦事件,他主要讲权利游戏

  一个人世界可以分成两部分

  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社会领域

  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利,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而马蓉事件和薛之谦事件,无疑,有人把权利游戏用在了亲密关系中。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视角分析,去解释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既能让我们保持理性评判,同时又能从这些现象中去借鉴和理顺自己的生活,这或许就是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武志红老师区别于其他心理学从业者的核心,他能在社会热点和心理学之间建立桥梁,解释现象,让普通人也能运用这些心理学基础更好的生活

  而我今天要说的是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身体知道答案》,本书运用大量的咨询案例分析了身体与心灵,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指出了我们的心灵是如何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从身体反应角度出发,表明我们身体的很多反应,都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

  察觉你身体的感觉,破解身体感觉背后的思维深入了解你的潜意识,把身体和心灵链接,让生命流动起来。

  下面谈谈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被压抑情绪会反应在身体上。

  当我们的内心生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并不愿意去接受他们,并试图压制他们,这种压制尝尝成功,我们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了,但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压制到潜意识里去了并且它还会寻找自己独特表达方式,而通过身体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

  我在上高中之前,经常生病,当时就以为是免疫力的问题,但是到了高中后也并没有刻意的提高抵抗力反而生病的次数减少了很多

  8岁左右经常梦游,9岁那年急性脑膜炎,14岁(中考前)的严重颈椎错位等。

  当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和《身体知道答案》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大约也明白了我那些疾病后面的深层次的原因

  8岁那年,是计划生育正严的时候爸妈想给我生个弟弟,于是把我寄样在亲戚家,他们外出打工以逃脱政策监管。我快九岁的时候弟弟出生了,可是爸妈并没有回来接我,那两年,我总是莫名害怕,害怕天黑,害怕关着灯睡觉,就不断的说梦话,偶尔不间断的会梦游,再后来就莫名奇妙发烧,最终导致了急性脑膜炎。

  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担心被遗弃,所以害怕,恐惧,但是我从来不会说出来我害怕,因为这件事他们没得选择,而我从小就是很听话样子,我表面上认为她们确实应该离开,但其实内心里怕的不得了,然而这种害怕一直被我压制,时间长了就出现了身体的一系列反应。到了第二年,我有了弟弟,原本以为他们会回来,但是当时因为我妈妈长期没有去产检,计划生育小组把我外公抓去了,也正是在这时候,我得了急性脑膜炎。而中考前的颈椎错位,也许是意味压力过大。

  当我考上高中以后,确实是很少生病了,因为当时的家庭环境以为,我必须要考上重点高中,否则就是没出息,无形中给我的是巨大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我无处排解。上了高中之后,来自家庭的压力小了,自然没有那么压抑,表现在身体上的反应也少了,我想也许这就是当时“抵抗力差”的真正原因

  二,要警惕可怕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你心里想的是好事固然好,如果心里想的是糟糕的事呢?

  2013年我做美容培训的时候,经常性的压力特别大,每次长达50多天的出差和讲课,总是会让人身心疲惫,有一次在出差到达某市的时候(这个地区业绩压力很大),当天晚上做课件到1点,第二天早上闹钟响了后就觉得不对劲,发烧了!以后每个季度到达那里,身体总会有不同程度不舒服,当时我和同事们都在聊,会不会是太累加上对这里水土不服

  可当我看了这本书后,武老师建议,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问一问内心,此时,你想说什么?于是,我的内心回应给我的一句话是,正好生病了,终于不用去讲课了!

  没错,当时某市的市场不好做,我们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和不想面对的想法,于是我潜意识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声音,要是我生病就好了,这样就不用面对这些问题了。

  每一次都会这样想,那么每一次我的身体确实都会给我相应的“反应”。

  心想事成,这也许可以解释我们平常所谓的倒霉,点儿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内心“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三,投射和内射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此生唯一的目的就是净化自己的灵魂

  所谓投射,是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具体而言,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中。

  所谓内射,即将外部世界吸入到自己内心中,具体而言,即将外部关系吸入到自己内心中。

  最近热播的国产悬疑剧《白夜追凶》里的第一个杀手,他与社会存在明显隔阂感,有肾病很严重但又扶不起昂贵医药费,就只能自制肾部透析仪自己治疗,同时送外卖辛苦挣钱,一直渴望有一个健康的肾,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本来没什么,但他身边恰好住了一个经常在家里玩电脑挣钱的自由职业者,他自认为他“有着健康的身体但却自甘堕落”,同时他送外卖的一些客户也是这样的类型,自由职业,玩电脑,不出门还有收入

  此时,他歪曲的心态就投射出来,他憎恨这样的人,他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丝毫意义,就和蟑螂一样,每天把自己关在黑屋里不见天日,只有黑暗潮湿才能让他们觉得安全,于是动了杀心,觉得杀了他们是“为民除害

  无疑所有犯罪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或者说在内心刚刚歪曲的时候缺乏正确引导和内在的察觉,最终让自己走上了不归之路。

  最好的察觉,是关照自己的内心,洞察到自己内在的一些变化,从而直接领悟到一些真谛,净化自己的内心。

  但是,大多数人,无法看清和察觉自己的内心,需要将心通过事情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将自己的内在投射到外部世界。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一切外在,也是自己内在投射的结果

  所以,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我们并不需要去学习多么专业的心理学科系统知识,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的心理学常识学会察觉你身体的感觉,破解身体感觉背后的思维,深入了解你的潜意识,把身体和心灵链接,让生活幸福起来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二):只谈谈科学心理学的遥不可及

  武志红老师北大心理学硕士科班出身,但最终成名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论述和著作,成名于对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解读。从科学心理学的用处上来说,这是一种讽刺相信许多学习心理学的同学有所感受,学校里教的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这些能被称为心理学的事物,与自己理解的心理学及社会需要的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极大差距

  科学心理学强调可证伪和实证主义,自1879年德国人冯特创立地球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以哲学为父、生理学为母的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取得了实足的进展,尤其对于脑与认知的关系等有了明晰的关系。心理学家们以科学为武器披荆斩棘,不断探索着心理学的一个又一个知识。

  但心理学诞生到如今,似乎已经跑偏了。但凡学院派心理学,都强调实证主义,甚至连fMRI这种技术都被用做心理学研究之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而心理学家们则更像生理学家、更像计算机科学家……

  心理学就像一个迷茫小孩,只认识自己生理学的母亲,而且处处学着生理学母亲的做法,而忽略了自己同时有个哲学父亲

  只注重实证而不注重思辨,让心理学扛起了“科学”的大旗,但所谓科学本身就没有太鲜明标志,实证只是科学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同样需要思辨,同样需要直觉思维。因为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取向,使武志红之流甚至精神分析之流都成了异端,明明普通读者都读着有道理的书和理论,却因为没有实证而得不到心理学界的认同

  现在的环境下,科学心理学越来越远离大众,心理学家们,是时候反思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三):活出自己

  讨厌,厌烦,鄙视等包含对别人强烈批评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

  同情包容,爱和悲伤等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口发出的,集中部位心口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合为一体产生时,注意力集中在小腹。

  在我们生命的早期,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连接感,但逐渐地有了改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人交流

  头脑中的“险夷”,是养育者,老师,文化和社会塞给我们的。

  心中的“险夷”,是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感。

  而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活在头脑的“险夷”中,关键并不在头脑,而在于发生在心口位置的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四):身体比头脑诚实

  常常有人在恋爱的前期问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对方

  我说答案其实很简单,你要是发自内心地想去牵手拥抱亲吻,靠近,那就是喜欢。

  其实你的身体很多时候更诚实,只是人常常习惯大脑去认知,而不是身体感知。如果你是活在头脑里,你可能会分析一大堆喜欢对方的理由,说服自己是喜欢他的,而不是因为其他说不出口的实用主义目的。

  然而身体如果无法接受一个人,本质上理性的头脑还是说服不了潜意识的直觉敏锐

  我们压抑的情绪,都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转化为身体的语言来表达了,严重的就成了种种疾病。

  几年前有个女性朋友突然之间皮肤过敏,尤其是鼻子周围和脖子部位,总是莫名红一大片,看了医生吃了药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她跟即将结婚男友分手后,皮肤过敏自然而然就好了。她自己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关系,因为她其实不喜欢那个男友,是家人介绍的相亲对象,虽然各方面条件不错适合结婚,可是内心总是说服不了自己,尤其是被对方亲吻和拥抱后,她心里总是有说不出的抗拒和不情愿,但又觉得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不能总是挑三拣四了,这种矛盾心情让她与男友相处越来越别扭,压抑的潜意识最终化为了身体的异样

  在武志红教授的这本《身体知道答案》中,就有非常多与此相似的案例,都是因为患者过于压抑自己的内心,结果导致了精神出现问题,进一步导致身体上的奇怪表现。

  他总结的核心观点就是:

  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总之,他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所构建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

  书中说到,癌症病人多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内疚羞耻自卑等等。当人过分压抑自己抗拒接受的情绪后,身体就会代偿反应出一些更糟糕的情况

  表层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会让一个人越活越累。

  很多年轻人坐在办公室,一天对着电脑,也没干什么体力活,可是一下班到家,就会感到特别的疲惫。这其实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

  表面上,这些年轻人说服自己在工作,在努力,在拼搏,但在潜意识里,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没什么意义的事情。

  收发邮件,开会,联系客户,跟同事闲聊,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工作内容,既没有多大发展空间,也很容易被人取代。

  既害怕丢了工作,又觉得得过且过,所谓理想、诗和远方,总像遥远笑话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统一,不仅仅要从生理的角度看身体健康,还要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去看身体健康。很多人看起来吃得香睡得好,可是内心的情绪病却萦绕不散,放任不管,一般人还看不出,亲近的人却是越来越能感受到,在这个人身边非常不舒服。

  心理咨询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共情。

  其实不止心理咨询,你去观察生活中人缘好的朋友,你就能够意识到,这些人都是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人。

  一般人遇到志趣相投或情投意合之人,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与放松,那是因为两人在潜意识中达成了呼应,那种灵魂上的共情能够让人走出孤独感的困境,进而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比如和闺蜜一起八卦吐槽,学霸和学霸一起探讨学科研究,游戏迷们一起玩游戏等等,在这个时空段,人一定程度消融了内心防备,让潜意识与直觉出来做主,自然会感到亲切、有趣、舒服。

  现代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很多都受困于头脑的认知而变得孤独而固执。

  受困于头脑认知的人,就很容易与身体的认知产生割裂。

  他们很容易用社会上盛行的价值体系来看待自身,要求自己,做符合社会价值认可的事,从而产生潜意识的抵抗而不自知。

  对此,武志红教授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觉知。

  后文他用实际案例和心理学上的方法论讲了很多,其实本质都是聆听身体的声音,打开内心的屏蔽,在让自己安静之后,觉察念头与情绪。

  个人说一句,其实在佛教中,这种观点早已经习以为常,修行者日常的打坐、冥想、念经或者敲木鱼,都是一种自我觉知的体验。觉察呼吸,觉察念头,觉察身体的变化,觉察时间的流逝。禅修者就是为了让自己处于绝对宁静中,获得喜悦与放松,将那些杂念逐一感知,一旦你感知到了某种念头,它就不会再困扰你,主动权就交到你手里。

  回到此书,武志红教授说当他学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他人之后,显然共情能力大有进展,具体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当他接触一个人的时候,试着不去用大脑分析这个人什么工作,什么年纪,好看难看,而是放下大脑的惯性认知,去体验自己身体与之靠近时的反应,是冷?是热?是哪里不自在,还是觉得舒服等等,这个过程就能认知到别人的真正情绪与内心,而非表面上的东西。

  头脑是固执而孤独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试图用头脑去了解分析他人,那么这种了解必然是局限而偏见的,甚至不客气地说,只是个人的幻觉。

  甚至书中作者还提到,一个纯粹利用直觉去感知他人的人,甚至会有一些超乎寻常的能力,如同神通。

  关于如何学习这种能力,书中提到了两点:

  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二、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其他关于催眠、解梦、知行合一、心结、吸引力法则等等的描述,都有很多唯心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对于不习惯接受这类观念的人来说,绝对会觉得很玄很神棍。 我个人因为了解些佛学知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

  总而言之,觉察和接纳,是消融负面情绪冰山的最好方法。

  道理非常简洁明了,可是一点不简单。

  因为烦恼的人,本身就是我执很重,他们不信,自然连尝试都不会去试。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五):头脑可能是傀儡,身体最懂你自己

  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身体比思维更直接,更诚实。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关《身体知道答案》

  图文排版评论原址

  听说身体知道答案,心被思绪搅地快窒息的关头,抓起这本书,虔诚地读起来。

  ★ ★ 角度很赞,说到的很多观点都能点拨到人。但整体读起来一般,观点和例子之间缺乏足够逻辑说服力,阐述不深刻,体系略凌乱。感觉和《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之类,内容重叠部分很多。

  ★ ★ ★ 核心内容总结起来大概是:

  不要习惯性地用思维去思考,思维多是别人教给你的东西,且思维和语言能整理表达的内容其实是很局限的;学会用身体去感受,去认知,这种直觉更准确、更来自你自己。

  任何时候,不要失去与自己的联系,觉知到自己,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答案可能都在自己。

  好像有点道理。有一些有感受,大部分没经验,一些读得目瞪口呆很向往,比如“感人所感”、“心灵感应”之类。

  灵修类内容我是喜欢的。阅读的话,看你自己需要,并不很推荐这一本。再者,道理知道再多,不会用也枉然。但灵修光凭自己看书,好像有点难。

  ——HANA

  今天摘了一篮子语录

  有需要的可以拿回去

  凉拌、小炒、炖汤,随你。

  别忘了,你的身体会表达

  ◆ 当我们心中升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常不愿意接受它们,并试图压制它们,这种压制常常成功,我们果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了。然而,它们并未消失,只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了。并且,它们还一定会寻求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通过身体来表达,是最常见的方式。(生病ect...)

  ◆ 我现在身体越来越敏感,才明白了什么叫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 佛教说慎用三宝,所谓三宝,即眼睛、耳朵和嘴巴,这三者看似让我们很容易交流,但仅仅这三个层面的交流就是巴比伦塔,你不可能听到对方,对方也不可能聆听到你。必须放弃对三宝的依赖,你才可能达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独。

  ◆ 认知的链接常是幻想中的链接,而身体的链接则是真实的链接。

  所有的答案你能给自己

  ◆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我们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连接了。

  ◆ 在某些场合中,当我感觉到有些不自在时,我就去觉察自己的身体,那时身体总有一个部位不舒服,然后带着对这个部位的不舒服份的觉察去和这些场合中的人相处,立即便恢复了镇定。

  ◆ 获得神奇直觉的一些简单办法: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二、每天早上 ,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做自由、有力量的自己

  ◆ 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做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 既然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 “成为自己”意味着更健康,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三点努力帮助你“成为自己”:一、远离人格面具;二、远离“应该”;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我们的团体很重要,但比我们团体更重要或至少同等重要的是你们每一个自己。我希望,你们不是被团队的凝聚力给吸进来,而是你们稳稳地站在大地上,细致地感受你们的感受,逐渐靠拢团体。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 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亲密关系、爱与被爱的关系,是真我和真我的链接,只有穿越保护层和伤痛,才能抵达。

  ◆ 心念产生,无非是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特定的痛苦。我们会把幸福和快乐与相关的附加条件等同起来。结果,贪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执着,嗔就成了对很多条件的抵触。

  ◆ 心魔是虚的,身体是实的。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维转移到身体上时,其实就是离开了虚妄的世界,而进入了实在的世界。

  ◆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既不与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对抗,也不被情绪和思维控制,情绪和思维来了就来,走了就走,随它去。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思维,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

  ◆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感受或看法,认为事情就是那么一回事,但假若试着去觉察的话,便会发现在这一情绪、感受或看法产生前,还有其他的感受产生。那个在第一时间产生的感受可以称为“原初感受”。找到它,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其它的感受、情绪或想法,多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防御这个“最初感受”的。

  命运是你给自己的投影

  ◆ 所谓命运,依照心理学的经典解释,就是我们将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结果命运就成了一个无聊的轮回。但轮回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让自己处在同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好从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 认识你自己,觉察你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你自己内心投射出来的一个心理游戏。

  ◆ 你那个完美的伴侣是你由你自己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甚至周围所有事物“都是经由你的铭印制造出来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是过去或好或坏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的产物”。

  我们在更大的存在里

  ◆ 一个人是被我们称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你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拓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

  ◆ 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一个更大的存在中。如同莫扎特说,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

  ◆ 那些所谓的第六感以及未被思维加工过的五种常见感觉的信息是没有障碍的,思维可以意识不到它们,但它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发出信号,并被我们彼此所感应。假若我们能尊重、聆听并觉察这些信息,那么我们会发现,心灵感应不再是什么神奇而玄妙的事情,而是再平凡不过的。

  ◆ 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界,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地随之转变。

  真理

  ◆ 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 真正的思考能力,总是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缺乏感受的思考,并不是独立思考,而是重复别人灌输来的教条。

  希望这一篮子菜,正合你胃口

  嗨呀

  harelife521

  书影音

  人事物

  吃喝玩

  慢慢写一份文艺生活地图

  路途遥远,我们一起走吧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六):读书摘要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你最容易听到的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太把你自己当回事,要好好听大人的话,好好听权威的话…… 本来,我们还有极好的传承——体验、体察、体会、体证、体悟等词汇中所藏着的重视身体的智慧,但近几十年来,身体也沦为了一个鄙俗的存在,仿佛身体只是用来吃喝拉撒睡的一个所在,而忘记了一个事实——身体是灵魂的居所。 更准确的说法是,你的身体是你的灵魂的居所。 比忘记了这个事实更糟糕的是,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将你的灵魂赶出你的身体,而让别人的灵魂寄居进来。 你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否则,你就白活了。

  都必然要有身体的参与。如果人生有很多欢乐,你不会愿意切断与身体的链接;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断与身体的链接。

  ==========

  太依赖认知的智慧,我们就会被割裂在一个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也正是自恋幻觉的关键所在。我们沉浸在自己头脑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还希望将这个想象的世界强加给真实的世界,结果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我们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反而导致了伤害。 那么,

  抱怨是针对别人的,我们之所以向别人发出负面的信息,其实是在逃避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是会先表现为身体上的不舒服,假若我们觉知到了身体的这种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链接,那时我们就不必再向外寻求链接了。

  ==========

  如果只使用头脑,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个《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塔,在这个塔上,每个人说的语言都不同,而真正的合作就不可能产生,这时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与别人亲近,我们最终只能陷入孤独。

  ==========

  头脑是孤独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试图通过头脑去了解对方,那么这种了解必然是非常局限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一种自恋幻觉。譬如我在咨询室中试图只用头脑去分析时,无形中就会营造出一种我是权威而来访者依赖于我的气氛来。也就是说,这个咨询室中,我占了主导地位,尽管我意识上特别想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但结果往往是我做了主导。

  ==========

  假若我们最终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而获得充分的自由,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

  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很多人期待着一些神奇的体会,期待着让改变从神奇开始,但在我的经验中,我发现,改变经常是从细节开始的。当一些不同于以前的细节发生后,当我们有了一些新的细小的体会后,如若我们信任它,充分吸纳它带给我们的收获,并将这一收获扩展到生命中的其他领域,好的改变就会发生并逐渐巩固下来。

  ==========

  你对身体投入越多的觉知,你的免疫系统就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并欢跃一样。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进驻你的身体里时,大部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主人长期不在,各种角色将会入住。当你进驻你的身体时,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就会很难入侵。

  关注身体并不是帮助你设立屏障,而是加强你的能量的振动频率,所以任何低频率振动的东西,比如害怕、愤怒、抑郁等,会完全在一个与你不同层次的现实之中。它们不会再进入你的意识领域。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你也没有必要去拒绝它们,因为它们很快就会穿越你而消失。

  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然后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缓慢地、逐步地去体会一下自己身体每一部位的感受。只是去感受就可以了,不必分析,也不必想象,只有当有些部位,譬如脚趾,体会不到时才想象一下。

  ==========

  没有做过类似练习的人,可以先从手指开始体会一下。先伸出你的一只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只手上,然后呼吸,就好像你不是通过口鼻,而是通过手来呼吸似的。在这个练习中,你能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能量在你的手上流动。

  ==========

  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作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既然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罗杰斯的观点说,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平等心,换成我自己喜欢的话语,就是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尊重自己内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等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通常既不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是生活在想象中,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假若和想象不同,就不仅想对自己行使暴力,也想对别人行使暴力。

  第一板斧是“体谅”。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为别人考虑。当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会体谅对方的处境;当别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我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对方的处境(其实很多时候是幻觉,是自以为体谅)。所以,别人对我好时,我感激;别人对我不好时,我也很少觉得太难受,更不用说发脾气。

  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保护方式,那真是一个绝招,一个由“三板斧”组成的连环套。

  第二板斧是“忧伤”。当我的体谅不能发挥作用时,当我的体谅不能换到对方的理解与同情时,我会感觉到忧伤。 第三板斧是“拖延”。当忧伤也不能令对方明白我的处境时,我就使出拖延的绝招,最后一直拖到对方失去耐心。

  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

  一个心念的产生,无非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

  这也是传统的心理治疗的核心功能。至少在我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心是如何制造这个问题的,自己的心又如何展现在这个问题中,当来访者比较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心与这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后,这个问题就化解了一大半。

  我愈来愈相信一个说法——每个人都是本自俱足的。 这句话的通俗理解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具备了成长的一切资料,我们不需要向外寻求力量。

  但这时他记起我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一本书处在桌子边缘,摇摇欲坠,它心里害怕极了,害怕掉下去。但真掉下去会发生什么呢? 它会跌落在无限宽广的大地上。

  罗区的回答是,去你的内心中。如果你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先要在你的内心中种下相应的种子,“你那个完美的伴侣是你由你自己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甚至周围所有事物“都是经由你的铭印制造出来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是过去或好或坏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的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心中有什么种子,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而且不需要意识上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种子。

  很多读者给我写信说,他们很担心,如果自己改变了,但自己身边的人就是不改变,那怎么办?这个女企业家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她的故事显示,我们自己改变了,别人也会自动改变,而且他们都不需要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就会改变对我们的方式,这一切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种子发生了改变。

  通常,我们过于关注别人,并且无意中会认为,别人才是我们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远在我们心中。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一直以来,我对于控制、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其核心在于,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他们一直保持着灵性的通道。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存在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在采访迪尔茨时,我特地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 他回答说,疾病的英文“disease”的意思即“不自在”,其本意可以理解为,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的一种反应。 他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关于妈妈的疾病,迪尔茨说,他后来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很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自我和灵魂的矛盾。一方面,她的灵魂想做自己,另一方面,她的自我担心这样会失去别人的爱与认可,这种恐惧迫使她按照别人的意志而活。于是,她的生命的最根本动力就被严重压抑了,最终,她的身体用极端的方式向这种活法说“No”。并且,当她通过这次疾病,终于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并尊重了这种呼声而做自己后,身体就不必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动力了。 迪尔茨说,他妈妈的这一对矛盾,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矛盾。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灵魂,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天才。

  ==========

  杰斯说,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这叫不欺人,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这叫不自欺。能做到前一层真诚的人是相当多的,但能做到第二层真诚的人就很少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或许是我们太依赖于头脑了,而头脑很容易自欺。 一旦出现自欺,头脑和身体就会陷入分裂状态,头脑朝这一边走,而身体则走向另外一边,一些身体疾病随之出现。这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去对付身体的症状,试图消灭它。假若我们这样做,就是忽略了身体症状所传递的信息,而未必会得到消灭疾病的结果,甚至会被疾病所消灭,或者说,头脑最终被身体所消灭。 我想,这句话在很多时候也可以用到我和你身上——“你很快会好转,只要你能尊重你的这些症状背后的一些信息。”

  ==========

  这种将胎儿视为一件没有生命的物品的看法真是可怕,我在工作坊中多次看到,曾经数次流产的女子对胎儿是何等内疚,她们会因为这种内疚而毁掉自己的生活,她们用这种自毁的方式对胎儿说:“我杀死了你,我对不起你,我现在也杀死了自己的生活,我和你扯平了,请你原谅我。”

  ==========

  真正要活出自己,至少需要穿越别人塞到我们头脑中的无数纸条,需要穿越心口那些对爱与不爱的忧虑,最后抵达一种“我是一切,一切也是我”的这种包容一切的力量感。 这样说,显得很

  ==========

  关于人性的理论和看法有无数种,其中任何一种,假若有人对你说,这是唯一的真理,这是唯一的路。那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强加,而且这会损害你自己的觉知力。其实,很多思想之所以能控制很多人,关键就在于这种强加,那时这种思想就是一种极端主义。相反,一旦允许对这种思想进行反思,信奉者都是自由地接受,不信奉者也不必被排斥甚至被杀死,那时自由和宽容就会产生,而信奉者也会是真正的信奉者。

  ==========

  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框架,它的价值就在于,能不能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更深地发现自己。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任何理论,一个好的理论自然有一个体系,但这个大厦是靠不住的,它的价值不是让你膜拜,那样你会迷失自己,它的价值在于帮助你唤醒自己的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点燃你自己。

  ==========

  向内打开一个通道 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但有意思的是,感受真的是靠不住的,因为当你真正做到尊重一个感受时,这种感受就会融化掉,接着更深一层感受就会产生。并且,这似乎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你会抵达非常神奇的境界。

  ==========

  听过很多故事,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道理:假若一个人对本应该挚爱的亲人有着不满、愤怒甚至仇恨,那么,允许不满、愤怒甚至仇恨在心中涌动,允许它们在一个不被批评的空间内存在,这些所谓负面的情绪会融化消解,最终爱意会再次流动,而那时的爱,就是真正的爱。

  ==========

  收获。自己未必能在持续12天的课程中成为一名催眠师,而且自己也未必想成为一名催眠师,因为很多人来到这个课上,初衷不是为了助人,而是为了自助,仅仅能养成这样一个意识——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就已经可以令自己受益匪浅了。 其实,这也是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的关键所在。因为,假若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我们就会拼命与别人去链接,别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将远远胜于自己。对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会说“因为我爱你”,但这种爱常是幻觉,是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后,将爱人当成了自己,失去爱人,就意味着失去自己,所以我们会对爱人特别执着。 这个道理,一切社会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你或许会有感觉,那些一心想讨好你的人,你反而会讨厌他,想远离他,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人好像是扑上来与你交往,但他那一刻失去了自我,他是一个没有自己的人,而且他还将你当成了他自己,他将自己的生命重量挂在了你身上。

  ==========

  首先,我们需要将焦点调回到自己身上。很悲哀的一点是,多数人的焦点都不在自己身上。多数人找心理医生,一开始在心理医生面前谈论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亲人,最常见的如配偶、孩子或父母等。

  ==========

  心理医生需要首先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自己,对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觉察能力。心理医生对自己的感受的觉察能力越好,他就越能细致入微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或通过自己的感受,而能理解来访者对他的一些投射和欲求。

  ==========

  在我看来,宣泄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通过宣泄,来访者和被自己一直忽略的情绪取得了一个链接,这时就有一个机会,从各个角度去体会、理解和认识这个情绪,和自己的体验有更完整的链接。

  =========

  罗杰斯说:“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所以,远离自己的体验,也即远离自己,而与自己的体验取得链接,也即意味着开始回归自我。

  ==========

  回归自我,听起来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听到回归自我时,会想到自己该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其实,不必非要去做一些重要的事,一开始只需要留意自己在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感受就可以

  ==========

  吉利根老师另一个重要的建议是,当我们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时,要保持身体的中正。 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太极拳的一个原则,也是吉利根所修习的日本合气道的一个原则,即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要保持一种柔和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当保持身体的中正时,那些难受的体验最容易发生转化。 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长

  ==========

  化解这个矛盾的一个原则是我常提到的“温和而坚定”。首先是坚定,即我坚守我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改变;其次是温和,无论对方有什么情绪或做什么事情,我的情绪都是温和的,不会失控。 温和而坚定,对这个原则,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有另外一个术语可以描绘——“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术语突出了“非敌意”,即无论你怎样,我都不会有敌意产生。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三部曲,譬如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优秀,你不能指责我,否则我会离开你”,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性感,你要为我激动,否则你就不是真男人”,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强大,你得服从我,否则你会很惨”,等等。

  ==========

  概括起来,这个游戏是一个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会有C。这个C,是怨气,是威胁性的信息。 有时,这三部曲会简化成两部曲——我希望你做B,否则会有C。当一个人大权在握,而且又有极强的控制欲望时,这两部曲会出现。但在大多数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更常见的是三部曲。

  ==========

  科胡特说的是拒绝时你可以没有敌意,而海灵格说的是,假若你似乎不得不顺从,那你也可以没有敌意地去顺从。 他们两人

  ==========

  但有些时候,对方会极力坚持自己的做法,已经达到了似乎绝对不能沟通的地步,那该怎么办? 对此,海灵格的建议是,如果你必须顺从,那么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是因为你的压力而顺从你,我是主动选择了顺从你。

  ==========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做出行动。

  ==========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厉害了。

  ==========

  具体就是,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

  心理学家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

  ==========

  空境中,没有了任何对比。 一杯淡茶中,对比是微弱而微妙的。 一杯浓茶,对比是强烈的。 要品出清水的味道甚至爱上这味道,需要心先空下来。要品出一杯淡茶的美妙来,也需要心做到一定的宁静。 做不到这些时,我们才会追求浓烈的味道。

  ==========

  我们之所以不敢进入空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会以为,一旦进入空境,就会碰到这个要命的感觉——我不值得爱。 也因而,我们的无数种行为,都是围绕着逃避“我不值得爱”的这种痛苦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无数种破坏性行为,都是为了将“我不值得爱”的这种感觉转嫁到别人身上。 这是通向空境的一个必经点。 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试试,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许你可以在一瞬间抵达“此心不动”的境地,也许你会在这样做时碰到“我不值得爱”的痛苦,但这都远胜于将时间都耗费在逃避上。

  ==========

  哦,那一刻我想,到底是手里拿着一套昂贵的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恶魔舒服呢,还是手里拿着一个小数码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圣人舒服呢? 我想,无数中国家长会选择后者,自己省吃俭用,非常节俭地活着,而花重金在孩子身上。如此一来,自己就会享受到一种圣人感。但是,这样的圣人基本上都是绝缘体。

  ==========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甚至一个人的意识根本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 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 对于一个人而言,一旦某种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哪些事很容易,甚至会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其确定性和科学性,就像一支温度计控制你家中的室内温度那样无可辩驳。

  ==========

  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

  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你甚至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意思的是,这时你越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你越难以实现目标。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只知道一味努力的学生,未必会取得好成绩。因为,刻意努力可能会切断我们与潜意识沟通的渠道。

  ==========

  努力,但同时要学会放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

  ==========

  设立目标后,除了寻求潜意识的帮助外,我们可以自己做些什么吗? 当然,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马尔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他建议,我们可以多在想象中看“精神电影”。如果你设立了一个目标,那么你可以在想象中进行相关练习,而且越详细越好。

  ==========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七):Know myself, not only know me.

  当刚刚开始琢磨如何正确思维的时候,这本漂流书却阴差阳错的插进了书单。在没有消化思考力量的时候,却更进一步上升到自我感受的层面。当然,这应该是统一的。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思考,的确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自我是对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期间有许多教育的烙印,或者说是无客观逻辑的投射、反射在里面,也会存在许多既定假设。经过时间的积累,我们慢慢只会接受我们可以接受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世界,我们简单的思考只能局限在这个范畴之内。但如果接受二元性价值观的话,事物的正反面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接受认为正确的一面,那另一面将会自动的压抑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虽然我 们“看”不到,但终究会影响我们。所以要正确的思考,发掘最深刻最本质的真 相,而这种真相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我们的“身体”,潜意识中的自我。我们有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去觉察过我们真正的需求? 剥开那一层层的洋葱皮,虽然过程很痛苦, 但如果“看”到了真实的自己,那将是完全不同的美妙世界。而且,我们所有痛苦、迷 茫、纠结、包括所有欲望的根源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基本上都可以说这些都是自己 强加给自己的。如果通过觉察去发现其根源了,然后欣然的接纳它,就可以彻底消除我们所有负面的能量。这个逻辑也许听上去很怪,坏东西一直在使坏,但只要我们找到它,而且不用去改变它,它就不再使坏了。 类似于见光死的逻辑。但的确就是这样,不信我们可以实践下,不要怕会自以为是,其实真相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幼稚。当然 你要觉察到的是真正潜意识的自我。就像克爷爷也说过,我们不一定要强迫自己禁欲,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你越是强迫反而欲望越强。所以要觉察,觉察欲望的根源, 发现欲望,接受存在欲望的事实。这样就可以了。觉察到了就不存在了。当然我认为还有更高的修为就是“空”,如果觉察到所有的本我,那就是“空”了。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已经是“空”的存在。如果说人是原子组成的,而这些原子也许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这些千古的原子组成个人当然能看成是一个小宇宙,只要能觉察出这个小宇宙的真谛,那大宇宙岂能不成为“空”。当然如果进而发展到量子理论,如果感受到个体量子的存在,那绝对能联接到整个宇宙。 这段感想会比较玄乎些,但如果在觉察和接纳的层次上如果再要精进的话,也许就是这条路,成佛之路。这本书总体而言感觉就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第一部分联结身体的扩写,加入了许多具体的心理治疗乃至催眠的方法和诸多现实的个案。有些方法我们还可以借用, 我觉得可以结合坐禅一起修炼下。当然看书看的再多也没用,如果觉得好就改去做,平时会向外思考的比较多,的确应该多向内去觉察。当然书中还有不少《当下的力量》和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影子,有点遗憾没有先看《当下的力量》,一本已在书单上排了许久的书。努力把其尽快提拔起来......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八):给大家展示一下目录,你就知道值不值得读了

  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art1  回归你的身体感觉

  1.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2. 身体呼应的美

  3. 身体知道心灵的答案

  4. 感觉:破除内心藩篱的钥匙

  5. 哺育你的内在保护空间

  6.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7. 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

  8. 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art2  破解你的思维游戏

  9. 不要成为自己心念的囚徒

  10. 突破思维的心魔

  11.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12. 抚平你内心的钩子

  13. 警惕可怕的心想事成

  14. 认识你的生命游戏

  15. 心理问题是一种选择

  16. 想要什么,先给什么

  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

  17. 艾瑞克森:疼痛铸就的催眠大师

  18. 借天才的策略唤醒你的心灵

  19. 问问你的疾病想说什么话

  20. 修炼你的第六感

  21. 心灵感应:超越距离的心灵共振

  22. 流产的胎儿还在怨恨吗?

  art 4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23. 聆听你内在的声音

  24. 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25. 找回失去的自我

  26. 不含敌意的坚决

  27. 每天给心灵片刻宁静

  28. 清空心灵深处的噪音

  29.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30. 重塑自我意象改变人生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九):《身体知道答案》读书笔记

  通过本书了解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如:潜意识,催眠,轮回,投射等。

  (以下为读书笔记整理)

  书中提到:“我们有三种智慧:身体的智慧,认知的智慧,场域的智慧”。在我看来,也可归结为"身、心、灵"。

  第一点,身。

  本书书名《身体知道答案》,顾名思义,武志红老师把重心放在"身"的讲述上。他提出,真正的答案在自己心中,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因而我们应该"内观"(内观,需要觉察力和平等心),关注自己的身体,觉知并优雅的接纳身体的不舒服。

  身体喜欢你的关注,而你对身体的关注,可以加强能量的振动频率,使低频率物质(愤怒,抑郁等)无法进入你的意识领域,它们会穿越你而消失。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放松",完全信任潜意识,倾听并服从内心的声音,潜意识会指引我们到达"中正点",打开内在灵性空间(突然想到Sherlock不也有个secret room么)

  反之,如果无法觉知到身体的不舒服,或有意识地逃避这种感觉,可潜意识里这感觉是会一直存在的,于是它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我们惧怕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如果忽视或扭曲这种感觉,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而催眠,是建立个案与催眠师的身体链接,催眠师首先要建立与自己身体的链接,才能与个案身体链接。催眠要注意把握节奏,要让个案与催眠师的心跳合拍,这样催眠师才能感同身受。

  第二,心。

  心,也是我们的头脑,属于认知意识思维领域。作者认为,"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此,如果沉耽于思维的游戏,而不关注实在的身体觉知,就可能产生"心魔"(有生命力的思维)。

  轮回,是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每玩一个轮回的游戏,都是在制造一个机会,先将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然后再将外部世界的样子吸入到内心中。假若我们发现,这个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本心似乎有些不同,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改变了。所以说,"轮回,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心性"。

  第三,灵。

  我们常说"灵性相通",就是每个人发出的能量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即使两人相距万里,思念也可以漂洋过海让另一个人感受到。场域,一个基本的维度是冷热,就像有的人一靠近就给人一种"阴气森森"的感觉,而一个内心充满喜悦的人不用说话就可以影响周围的人,让别人感染他的欢愉。

  《身体知道答案》读后感(十):身体知道答案,心灵最重要

  是一本 心理 加 科普书。

  适合 心理有问题的人看,可惜这样的人反而更会拒绝。

  身体的健康,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1.当身体某部分不舒服时,觉察它,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2.每天早起前,细细觉察身体每一个部分

  3.如果自己状态不好,用心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随后把注意力调整到身体其他部位,会有力量涌出,不好的状态会消散。

  很多找找作者的咨询者,有着身体上一些症状,作者分析:这些症状的背后是表达了咨询者某种心理信息。当她们在心理层面上压抑这份真实的情感时,她们的身体就替她们表达,而当她们在心理层面上表达了这份情感后,身体就不必这样做了。

  “吉利根老师所说的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有一些简单的办法。譬如,当发现自己有些失控,或注意力已集中在别人身上时,可以立即将注意力拉回来,并把注意力放在小腹部的丹田位置,或心口的位置。譬如,可以在这个时候做一个深呼吸,然后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假若身体某些部位有一些特殊感受,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那里一会儿。”

  “一旦出现自欺,头脑和身体就会陷入分裂状态,头脑朝这一边走,而身体则走向另外一边,一些身体疾病随之出现。”

  想要别人改变,首先改变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内心世界。

  潜意识很重要,用好自己珍贵的潜意识,终有一天 心想事成。

  关于疾病,心理积极,心理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只要你的恶目标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

  这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你甚至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可以想象精神电影“.....比如,实际练习投篮和在头脑中模拟投篮命中率差不多, 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