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暗算》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4:0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算》的读后感10篇

  《暗算》是一本由麦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60,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暗算》读后感(一):水面之下

  去北极自助划船观冰的游客常会收到当地人警告:切不可过于靠近冰山!但总有人会痴迷和惊叹于冰山的壮美,情不自禁地贴近它们,忘记了水下暗藏的危险结果误入冰山相互倾轧的冲突之中,或者撞上隐没水下的锋利冰角,舟毁人亡。

  他们未尝不知道成语冰山一角”,只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水面上宏伟纯净景色太过美好,或是因为他们太难想象那水下部分规模有多么庞大

  其实,我们的状态也挺像那些观冰的游客。一方面,我们面对日复一日平凡生活,难以观察到平凡生活背后的惊心动魄血雨腥风,恰似永远难见月球的背面;另一方面,我们又想要去看“月球的背面”,因为日常的柴米油盐实在太过单调,所以我们更想了解未知领域

  不过,我们与观冰者又有两点不同:他们是为了水面上的光华而不觉地靠近水面下的危险,我们则是主动关注生活背后的波诡云谲;同时,我们相较于他们也是幸运的,不必也不需像观冰的游客那样以身涉险,实地去试探那些致命边缘,而可以通过揭秘性的档案文字认识“水面之下”的世界

  “水面之下”的世界有一些响亮名字,例如前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简称KGB)、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CIA)、英国军情六处(简称MI6)、以色列摩萨德(Mossad),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还有许多类似组织,它们不知名却同样甚至更具能量,就像那个高深莫测的“701”。

  “701”是麦家的小说《暗算》中一个特别单位安静地坐落在大山深处,人们看不见它,而它却在影响着大山外的世界,甚至整个世界的格局

  “701”可以为任何铁路沿线的特工在任何时间调来一辆专列,也可以在任何地点找到任何要找的人,任务执行是唯一的关键,没有“NO”,只有“YES”;它可以截取国外高度机密电波,获知大山外的“风吹草动”,也可以在敌方特勤机构内部安插间谍,掀起“惊涛骇浪”;它破解的秘密可以决定国家外交决策,设下的迷局可以决定战争走向

  “701”不仅触及的范围极广,历史跨度极大,从解放战争到冷战期间,当然,也悄悄地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无处无时不在,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却静默如此!

  “701”的能量不仅在于它强大行动力量和影响,也在于其中的“奇人”和“能人”:有“听风辨雨”的旷世奇人,双目失明却能够准确地“抓住”每一个变化微小频率,甚至能够听出无线电另一端发报人员性格特征;有“看风数叶”的缜密智囊,潇洒随意却能够破译出敌国保险期”为二十年的最高密码,其难度比肩解读出已经失传的文字;还有“捕风捉影”的隐身猎手,举重若轻却能够决定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真正是在刀尖上舞蹈,在黑暗中无声搏杀。

  这些人善良天使狡黠魔鬼,对于国家和人民,他们是纯洁高尚的天使,背负使命,默默守护社会平静,而对于敌人,他们则是狡诈凶狠的魔鬼,用尽非常手段获得情报和消除威胁

  当然,这些人也并非都如“超人”一般,他们固然战斗在水面之下,却也有着充满人性一面,毕竟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啊!

  细心的读者也分明可以看见这些战士在水面的掠影:淳朴单纯盲人阿炳在任务中如鱼得水,却在灰暗扭曲的现实中碰的头破血流,黯然身亡;钱院长在未亮明身份时所受到的冷遇,而在亮明身份后又立刻备受关照,让人感叹人情世故;最让人动容的是,其中写到一位将为人母的特情人员,在潜伏任务中遭遇到使命和人性的两难困局,使命压抑着人性,而人性又冲撞着使命……

  《暗算》这部小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麦家对“701”的描写事无巨细,对特工人员的行动极为熟稔,对沉浮于使命间的人性感悟颇深,以至于让人相信“701”就是真实存在的机构,而且我们也多么愿意找到“701”所对应的那个“它”啊!

  现实中的“它”必然有另一个代号,甚至没有代号——“它”不愿意被人关注,宁愿不要有响亮的名号,更愿意悄悄地隐没于“水面之下”。

  麦家曾经也是一名长期奋战在特殊阵线的工作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文字已为我们揭露出了不少真实的秘密,即便这只是那个世界的一角,或是模糊的掠影;但我们也明白,基于国家安全原因,他也必须将一些真实的事件艺术化”。

  纵然文学渲染增加一些虚拟描绘,而保密的规则又会隐藏一些真实的信息,但这一增一隐之后,却又似乎让神秘的“水下世界”更为神秘,也更引人入胜。而且,反过来想,特工的世界不就是充满着虚虚实实、假假真真吗?也许,就是因为特工组织的能力过于强大,许多人才认为那是虚构情节,而把那些平常的描写当作真实的故事了,这可能就是对于平凡世界的习以为常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吧。

  《暗算》中到底哪些是真实事件,哪些是艺术虚构,我们也不必较真,毕竟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决定了我们各自的答案,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得以观察一个新的世界,窥见“水面之下”……

  《暗算》读后感(二):《暗算》

  “7”是个奇怪数字,麦家(本书作者)说:它的气质黑色的,它不是美丽颜色,却也绝不是世俗之色。它是一种沉重,一种隐秘,一种冲击,一种气愤,一种独立,一种神秘,一点玄想。很多国家都以7命名其有特殊使命的组织,本书就是讲述我们中国这个特殊的秘密组织701的故事。

  作者关于7的描述:沉重、隐秘、冲动、气愤、独立、神秘、玄想正是书中三章四个故事主人翁人生写照,亦可作为阅读者对本书的综合评价

  这是一本谍战故事书,几位主人翁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深深吸引着我这个对谍战故事并不感冒的我。他们是普通的人,可他们天赋异禀又注定了遭遇不普通的命运;他们是英雄又是可怜人,他们的人生既是传奇又是悲剧,充满了辛酸无奈

  《暗算》读后感(三):人间容易

  人们爱讲一句话,所谓“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麦家的《暗算》写的是一群异能人士,按某种敬畏说法,也算是“神”了。

  麦家造了这些神,也造了神身上的痛苦矛盾

  这是他高级地方,就是他书写那种要光有光,要雨有雨的高贵,但也同等地写了他们怎样无法获得爱,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尊严的。

  常有人将影像化的麦家作品原著作比,这当然存在可比性,毕竟本来一体。但它同时又不存在可比性,尤其是,柳云龙镜头里的《暗算》,是在同情人,而麦家,是在同情那个时代

  这两者分野何在?

  梳理柳云龙的导演轨迹,他镜头里的地下工作者,那些必须隐藏甚至彻底变换身份的革命同志始终有一种浓厚的同情,这里面有很强的个人情结,当然也有影像手段更适合突出描写个别人物特质。而当故事还原到麦家这里,它倒变得更加中观,是从一个个具体人身上,推导出一个新的层次:在那种环境氛围,那种时代背景下,神的命运与人的命运交叠纠缠,这其中的荒诞不再属于一个或多个主演,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它”,这个东西,将给如今的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无论是阿炳,还是新经典这新一版中被更丰满写就的黄依依,其实都有一些命运上的共性。说他们是神,是因为的确天赋异禀,但他们同时也有非常人性的,甚至是比普通人更人性的部分,他们的爱恨都是那么炽热,炽热到寻常人见了要惊慌,那是太原始欲望,是我们的理性外衣遮挡不住的光。

  这样的人其实如今也还是存在,我愿意把他们称之为孱弱强者。在《三块广告牌》的影评里,有一篇很精彩,主旨就是说,人们很难同情强悍弱者,推及到麦家笔下,其实人们也同样难以同情孱弱的强者,这是人性的局限,人们只愿意付出可怜的爱心,给那些看起来全面溃败的同类,而近乎神,或所谓私德有缺的可怜人,是最难得到关照的一类。

  愈少人走入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孤独就越刚烈,因此我说影像化加强而不是削弱了共情的可能。王宝强的阿炳,陈数的黄依依,都是演的太好太深入了,可也就限死了想象,没人会觉得自己会凄惶如阿炳,没人会觉得自己会美丽精灵如黄依依。但其实我们随时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人生尽可能。

  文字的留驻力还存在于你读完之后很难挥之而去。我很惊讶男主第一次见到黄依依时,用了一个词,“风骚”。可当我把整个故事读完再翻过来想这个词的时候,我感到这个表面刻毒的词语下,是有一层悲凉底色的。男主的初印象,可能也会是我们的初印象,是人性中压抑不住的道德判断乃至嫉恨要噬咬他人,在这个阴鹫的层面上我们都有不知觉的恶,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吓到自己吧。

  人类对人类的凝视里,未必如我们自以为的有那么多欢喜善意,许多成年过程中的刻板和固化渐渐腐蚀了我们,《暗算》这样的故事里,除了有表面最易懂的那些争斗爱恨,也在照映度过黑暗年代的当代人,我们的误解,从阴影离开了吗。

  《暗算》读后感(四):麦家笔下的《听风者》

  有人说,麦家先生的文字如散沙,笔下的故事也太过随心,因此总不能为大众接受,比作散沙亦可,但绝不是松松垮垮的、毫无章法细沙,作者有匠心,字句之中,起承转合之间,松散的文字已然成就了一座宏伟的金字塔,纵然是奇观,但绝不是能得到所有人都一致认可,有人认为巧夺天工自然也会有人觉得无甚美感

  这本就是个仁者见仁问题

  我所见,是金字塔象征的刺向青天太阳光芒,也是麦家先生作品中隐而不发的张力,《暗算》之中,《暗算》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每部分七个叙述者,都以第一人称分别叙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先生”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麦家先生的那支笔,支配着读者的情绪,带入故事中,兜转,曲折,故事不似故事,已然成为作者所认为的真相,读者感同身受深信不疑,这是一位成功作家魅力

  小说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颠覆传统的特工世界,神圣而神秘,《听风者》中的阿炳,又瞎又傻又没有正常生活能力与思维,但他却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听觉。阿炳既像个孩子,又像个疯子,既可笑, 又可怜,既蛮横,又脆弱。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在侦听过程中阿炳展现出他异于常人与专业侦听人员的听觉天赋,在极短的时间内迅捷地“听”出了全部敌台,为国家监控敌台获取情报做出了杰出贡献

  组织上为了褒奖他,不仅给他记了功升了级,还给他娶了老婆,希望能了却他传宗接代意愿。阿炳具有超常的听力,却无性的能力,更不懂男女之事,以为只要跟女人睡在一起就会生出孩子。当他凭着出奇耳朵听出儿子不是他亲生的时候,他感到了前所未有奇耻大辱。按乡规老婆偷汉生了野种, 当丈夫的就只有以死来洗刷耻辱,于是他就触电自杀了,籍籍无名的侦听天才最终也死于寂寂,只有701的人会记得有过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

  当记者麦家把阿炳带出陆家堰的时候,他笃定,村民认定的傻子阿炳将来会成为一个撼天动地的大英雄。

  尚未能衣锦归故里将士成枯骨,许多故事到此为止,必然是写此人如何死得其所,马革裹尸还。唯有麦家先生剑走偏锋,写阿炳之死,是死于他陆家堰的“道德伦常”之下。这世上本也没有太多的高风亮节值得称颂,人有感情,就逃不过人之常情四个字,麦家先生笔下的天才们,或死或疯,他们再701暗算着形形色色的机构或政要人物,最后却比自己粗粝的生活暗算,且摧毁,不费吹灰之力,是人,就必然有七情六欲的牵绊,必然不能将自己彻底抽离这个世界,无论是寿终正寝,还是死于病患,都是无力回天事情,命运的出其不意,最后也只得欣然接受。

  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但最后能真真切切地回归生活,是鲜少作者可以做得尽善尽美的,麦家先生便是其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